§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6201923032700
DOI 10.6846/TKU.2019.00369
論文名稱(中文) 國小一年級導師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 以新北市鄧公國小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Using LINE As A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Tool For First Grade Homeroom Teachers: A Case Study of A New Taipei Municipal Dengkong Elementary School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數位出版與典藏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Digital Publ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劉玉萍
研究生(英文) Yu-Ping Liu
學號 70606006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5-16
論文頁數 9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賴玲玲(lillian.pitt@gmail.com)
委員 - 林素甘(sukanlin@mail.tku.edu.tw)
委員 - 邱銘心(phoebechiu@ntnu.edu.tw)
關鍵字(中) 虛擬社群
即時通訊軟體LINE
親師溝通
認知發展
國小一年級導師
關鍵字(英) Virtual community
Instant Messaging APP LINE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First grade homeroom teacher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論文名稱:國小一年級導師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     頁數:94
-以新北市鄧公國小為例	
校系(所)組別:淡江大學數位出版與典藏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107 學年度第2 學期 碩士學位論文提要
研究生: 劉玉萍	指導教授: 賴玲玲 博士
論文提要內容:
現今虛擬社群LINE的使用普及,教師也將其融入親師溝通,使親師建立新的溝通橋樑。處於運思前期的國小一年級學童,因認知發展的不成熟,導師剛開學與新手家長初次接觸等因素,亟需親師密集溝通。故探索國小一年級導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動機、經驗與對導師之影響為本研究目標。本研究使用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收集資料,再採質性資料分析整理與歸納。研究結果顯示,導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之動機包含:LINE即時解決國小一年級導師的難題,使新班級經營更順暢、群組中的群起效應讓班級活動更順利與同儕使用的壓力;使用經驗方面,導師會以班級事務之性質分別使用群組與私人聊天室溝通、導師偏愛功能為傳遞訊息;此外,導師最急迫使用之時機為遇有突發事件時;使用LINE對導師之影響為:使得親師生一同成長、導師贏得家長的信任、班級家長凝聚向心力、導師產生時間壓力,需即時回覆且即時解決問題;此外,LINE群組也衍生出溝通困擾。研究建議包含:對已成立LINE班級群組,建議善用LINE多元功能、使用上巧妙規範;對尚未成立LINE班級群組,建議確立明確使用目的及群組運作方向、建立規範。對LINE的建議為開發語音、圖片與影片搜尋功能。後續研究建議主要包含研究場域的不同;議題方面則可深入探析各工作場域對虛擬社群的選擇和現象之探討。
英文摘要
Title of Thesis:Using LINE As A          Total pages: 94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Tool 
                 For First Grade
                 Homeroom Teachers: 
                 A Case Study of A New 
                 Taipei Municipal Dengkong 
                 Elementary School	



Key word: Virtual community, Instant Messaging APP LINE,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First grade homeroom teacher


Name of Institute: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 , E-Learning Executive 
Mater’s Program in Digital Publishing and 
Archiving, Tamkang University


Graduate date:  June 2019 	 Degree conferred: M.A.


Name of student:Yu-Ping Liu     Advisor: Dr. Ling-Ling Lai
                劉玉萍                   賴玲玲博士	    


Abstract:
With the prevalent use of instant messaging tools and with its function as a virtual community, LINE is adopted by many school teachers in Taiwan and serves as a new communication tool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Because of the immatur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first-graders, as well as the parents facing the first formal schooling phase of their children, homeroom teachers of first-graders are in the timing needed for efficient and intense communications with the parents;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aims to explore and investigate the use of LINE by first-grade homeroom teachers, including their motivation, experience, and impacts of LINE.
Research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three motivations for teachers using LINE. First, LINE can solve homeroom teachers’ problems rather efficiently. Secondly, it enhances class management to a satisfactory level. Thirdly, the unique group effect of LINE Group greatly helps teachers running class activities smoothly. Lastly, homeroom teachers experience peer pressure of using LINE.
Teachers experience LINE positively in a number of ways. Firstly, teachers could choose to communicate with parents individually or in the group setting, depending on the matters needed to be communicated. Secondly, when using LINE, sharing photos and sending messages are teachers’ favorable func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eachers appreciate the most when needed to deal with emergency events, LINE could easily achieve the goal by posting urgent notice to the parents. For the impa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achers, students, and parents can all make great progress in better communication by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Secondly, LINE helps teachers win parents’ trust in their first formal schooling phase. Thirdly, once teachers and parents could trust each other and work together,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arents and teachers become positive and could be very influential. Lastly, LINE helps teachers cope with problems immediately. When problems are not postponed, the pressures are released from teachers.
Overall, the research results suggest those teachers who have already ovganized a LINE group, make good use of various functions of LINE and manage the group in a clever way. For those who don’t have a LINE group with school parents yet, set clear goals and rules of a LINE group right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semester. Research suggestions for LINE are to develop a strong searching function of voice messages, pictures, and video clips for teachers’ retrieval needs. For future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suggests different target groups where LINE is used, and methods for data collections could be designed accordingly. Also, related studies could be extended to other areas and fields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LINE influences people working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
第四節 名詞解釋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國小一年級學童認知發展	4
第二節 親師溝通	6
第三節 虛擬社群之LINE即時通訊軟體	1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範圍	2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9
第三節 資料收集	29
第四節 質性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36
第六節 研究流程	36
第四章 資料分析	39
第一節 國小一年級導師使用LINE之動機	39
第二節 國小一年級導師使用LINE之經驗	45
第三節 使用LINE對導師之影響	46
第四節 焦點團體	54
第五節 綜合討論	6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結論	75
第二節 建議	81
參考文獻	85
中文部分	85
英文部分	92

表目次

表2-1網路溝通媒介應用於親師溝通之研究	11
表3-1 鄧公國小班級人數概況表	26
表3-2 低年級作息表	27
表3-3 鄧公國小106學年度一年級班級LINE群組概況表	28
表3-4 訪談大綱	32
表3-5 焦點團體之類型	34
表3-6焦點團體訪談大綱	35
表4- 1導師常用功能分析表	46

圖目次

圖2-1教師使用LINE年度研究數量	19
圖3-1研究流程圖	37
圖3-2研究流程甘特圖	38
圖4- 1  G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44
圖4- 2  A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47
圖4- 3  C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48
圖4- 4  D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49
圖4- 5  D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50
圖4- 6  A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51
圖4- 7  E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52
圖4- 8  C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52
圖4- 9  焦點團體座位圖	55
圖4- 10  A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57
圖4- 11  F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58
圖4- 12 群組及私人聊天室溝通模式	71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姵茹(2017)。國小導師運用LINE通訊軟體於親師溝通現況與知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市。
王政彥(2004)。從「實體社區」到「虛擬社群」的成人學習探究取向。成人及終身教育,1,19-27。
王秋絨(2001)。親師溝通的合夥魅力。學生輔導,72,4–9。
王淑靜(2014)。教師使用即時通軟體建立親師溝通平臺之研究-以LINE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王雅薇(2016)。國小導師使用社群資訊平台進行親師溝通意願與行為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王鳳如(2017)。臺東縣國小導師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的困擾與持續使用意圖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朱潔茹(2016)。以即時通訊LINE作為國小低年級親師溝通媒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何麗君(2005)。溝通媒介認知、人際溝通能力、溝通滿足對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以電子資訊業與銀行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吳明隆(2009)。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出版公司。
吳淑文(2014)。幼兒園教師與家長運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溝通經驗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清山(2014)。學校行政(七版)。臺北市:心理出版公司。
吳麗君(2015)。請問你用哪一個 LINE 溝通親師—睞/徠/賴/籟/瀨/癩。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200–201。
李宛霖(2016)。影響國中小教師使用行動通訊軟體LINE於親師溝通之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李秉芳(2017)。國中教師運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李建興(2013)。親師合作策略與願景。臺灣教育,(684),24-27。
李德高(1988)。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周政嘉(2016)。國小教師班級經營、學生學習狀況與親師關係之研究-以通訊軟體LINE為中介變項(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林合懋(譯)(2004)。兒童發展指標。臺北市:遠流出版社。Chip Wood (1997)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
林書妤(2018)。從Facebook探討親師溝通之研究—以苗栗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苗栗縣。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市:遠流出版社。(Richard E. Mayer ,1987)
林莉玲(2016)。國小教師透過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以嘉義縣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詠芸(2017)。社群軟體融入幼兒園親師溝通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林進材(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書局。
林進財(2005)。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筱瑩(2015)。LINE通訊軟體用於高雄市路竹區蔡文國民小學教師職場溝通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縣。
林穎蓵(2015)。非都市型小學應用LINE於班級經營及親師溝通之成效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邱汶津(2015)。即時通訊LINE在國小親師溝通應用之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邱美容(2015)。探討以行動通訊軟體對親師溝通之影響以LINE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凃保民、黃月琴(2017)。行動即時通訊 (LINE) 與親師溝通-探究影響教師接受之正、負向影響因子。資訊社會研究,(33),115-146。
姚玎伶(2016)。社群網路行不行? —以Line為橋樑,探討親師互動(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科技新報(2016年8月24日)。 Google 2016 年「臺灣數位消費者研究報告」大解密。檢索自http://technews.tw/2016/08/24/google-consumer-research-report/
胡幼慧(200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凌嬿茹(2015)。親師溝通效果與LINE的使用及家長教養模式之研究-以臺中市Y國小低年級家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僑光科技大學,臺中市。
孫愛盈(2016)。以IS持續使用模式探討國小教師持續採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意圖之研究-以嘉義縣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徐修德(2007)。管理中的溝通媒介與溝通效率研究。東方論壇,2007(1),119–126。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主編)(2012)。社群!原來如此:社群網路的當代潮流與未來趨勢。臺北市:經濟部技術處。
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7年5月)。2017年臺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中文摘要。檢索自https://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70721c.pdf
張民杰(2005)。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秀敏(1998)。國小班級經營。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春興(2004)。心理學概要。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憲庭(2005)。少子化現象對學校經營管理之衝擊與因應之道。學校行政,(36),87–93。
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7年11月27日)。國民教育法。檢索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8927
教育部統計處教育統計查詢網(2017年11月27日)。檢索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002F646AFF7F5492&s=1EA96E4785E6838F#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年8月30日)。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至2065年)。檢索自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莊稼嬰、默瑞·湯瑪斯、汪欲仙(1998)。兒童發展心理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許妙芬(2016)。國民中學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於親師溝通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許麗萍(2016)。國小親、師、生對LINE貼圖之認知與溝通差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郭淑鈴(2016)。國小教師使用社交網站對親師溝通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文進、楊麗玲(2005)。教育行政溝通。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3),139-155。
陳幼琪(2016)。國小教師使用LINE做為親師溝通管道之行為意向及其對班級經營成效之影響-以家長參與為中介變項(未出版碩士論文)。建國科技大學,彰化縣。
陳幼琪、鄭永熏(2015年10月)。國小教師使用LINE做為親師溝通管道之行為意向及其對班級經營成效之影響-以家長參與為中介變項。載於臺灣數位媒體設計學會(主編),數位媒體設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31-35)。臺灣:臺灣數位媒體設計學會。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淑惠(2017)。應用網路社群軟體在國小親師溝通之研究-以LINE App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景怡(2016)。國小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黃美利、柯淑婷、鄭榮祿(2017)。教師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管理資訊計算,6(S1),72-81。doi:10.6285/MIC.6(S1).07
黃瑞琴(2005)。質性教育方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耀榮、張怡君(2005)。兒童認知發展應用在幼兒教育環境設計語言建構之探討。設計學報,10(4),1-17。
黃馨儀(2017)。運用LINE為親師溝通之個案研究:以嘉義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7年11月27日)。105年新北市教育統計年報(2017)。檢索自http://tedl.ntpc.edu.tw/stat/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7年11月27日)。新北市106學年度各公立國民小學學區一覽表。檢索自http://www.ntpc.edu.tw/bulletin/index.php?mode=data&id=636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7年11月27日)。學校資料。檢索自https://esa.ntpc.edu.tw/jsp/schdata/schdata_p.jsp
楊振昇(2002)。教育行政溝通理論。伍振鷟(主編),教育行政(頁115-137)。臺北市:五南出版公司。
楊巽弼(2017)。國小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之探討-以桃園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桃園市。
楊澤夫(2017)。國小教師使用LINE對親師溝通、組織溝通與家庭生活影響之研究-以南投縣原鄉鄉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溫世頌(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臺灣三民書局。
葉克樓(2015)。智慧型裝置LINE群組與紙本家庭聯絡簿於親師溝通成效之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監察院(2011年8月)。因應少子化衝擊,政府應有之措施與評估專案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市:監察院。
廖俐蓁(2017)。以科技接受模式觀點探討LINE App 於親師溝通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北市。
趙珮綾(2017)。國中小家長透過LINE進行親師溝通-使用者人格特質與持續使用意願之關聯性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至欣、賴玲玲(2011)。虛擬社群的資訊分享行為。圖書資訊學刊,9(1),161-196。
蔡孟辰(2009)。少子化現象中家庭教養方式對國小低年級教師班級經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蔡淑汝(2015)。LINE應用於家庭聯絡簿及親師溝通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縣。
蔣黃花(2018)。教師使用LINE和FACEBOOK進行親師溝通之意願研究-以高雄市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縣。
鄭丁誠(2017)。國小家長使用LINE App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鄭雅芳(2017)。教師採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北市。
盧宗緯(2016)。網路社群應用於班級經營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1),141-144。
蕭世岳(2015)。運用具表情貼圖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三版)。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出版公司。
謝雅絮(2014)。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LINE於親師溝通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縣。
蘇永明(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書局。
蘇荐紳(2015)。以任務科技配適度模型探討運用LINE於親師溝通使用意願之研究-以新北市國小家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英文部分

Brooks, J. B. (2012). The Process of parenting. (9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Chae, M., & Kim, J. (2001). Information quality for mobile internet services: A theoretical model with empirical validation. ICIS 2001 Proceedings, 6, 43-44. Retrieved from http://aisel.aisnet.org/icis2001/6
Fernback, J. (1999). There is a there: Notestoward a definition of cyber-community. In S. G. Jones (Ed.), Doing internet research: Critical issues and methods for examine the net (chap. 10, pp. 203–220). 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doi: http://dx.doi.org/10.4135/9781452231471.n10
GRi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2015年5月16日)。台灣人瘋LINE全球第三貼圖居功。檢索自https://goo.gl/wPr6mK
Gusfield, J. (1975). The community: A critical response. New York, NY: Harper Colophon.
Heller, K. (1989). The return to communit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7(1), 1-15. doi:10.1007/BF00931199 
Ho, L.-H., Hung, C.-L., & Chen, H.-C. (2013). Using theoretical models to examine the acceptance behavior of mobile phone messaging to enhance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s. Computers & Education,61, 105-114. doi: 10.1016/j.compedu.2012.09.009
Hu, W. C., Chen, J., Yang, Y. H. J., & Chao, S. F. (2004, Novembe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mobile virtual communities. In 高雄師範大學(Ed.), 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p. 66-70).臺灣:高雄師範大學.
Kardaras, D., Karakostas, B., & Papathanassiou, E. (2003). The potential of virtual communities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n the UK and Gree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3(1), 41-53.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016/S0268-4012(02)00067-1
Kim, S., & Garrison, G. (2009). Investigating mobile wireless technology adoption: An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 11(3), 323-333.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007/s10796-008-9073-8
LINE Corporation (2017年10月8日)。LINE的使命。檢索自https://linecorp.com/zh-hant/company/mission
LINE 的官方網站(無日期)。LINE,免費通話,免費傳訊的應用程式,拉近你我的距離。檢索自http://line.me/zh-hant/
Matthew, A. K., & Todd, R. (2015). The underutilized potential of teacher-to-parent communication: Evidence from a field experiment.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47, 49-63,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016/j.econedurev.2015.04.001.
McCann (2012). Phubbing - A word is born [Video file]. Retrieved from http://mccann.com.au/project/phubbing-a-word-is-born/
Nitza, D., & Roman, Y. (2017). Who needs parent-teacher meetings in the technological e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m,6, (1),153-162. doi:10.5430/ijhe.v6n1p153
Olmstead, C. (2013). Using technology to increase parent involvement in schools. TechTrends, 57(6), 28–37. doi:10.1007/s11528-013-0699-0
Paul, B. (2016). Using technology for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mong schools, parents, and the community (ProQuest Dissertations) https://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805050268
Rheingold, H. (1993).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New York: Haper Perennial.
Rheingold, H. (2002). Smart Mobs: The Next Social Revolution. Cambridge, Mass: Perseus Publishing.
Thompson, B. C., Mazer, J. P., & Grady, E. F. (2015). The changing nature of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Mode selection in the smartphone era.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187-207.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080/03634523.2015.1014382
Wasserman, E., & Zwebner, Y. (2017).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parents using the whatsapp appli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Teaching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16(12), 1-11.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26803/ijlter.16.12.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