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6201900570100
DOI 10.6846/TKU.2019.00368
論文名稱(中文) 素養導向「全球環境與永續」議題課程方案之實施成效—以UbD設計「吃漢堡,咬雨林」方案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of Literacy-based Curriculum Design of “Glob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 Using “Eat Hamburgers, Bite Rainforest” as an UbD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蘇郁雯
研究生(英文) Yu-Wen Su
學號 60675014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5-28
論文頁數 18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麗華
委員 - 林吟霞
委員 - 張月霞
關鍵字(中) 核心素養
素養導向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關鍵字(英) Core competencies
Literacy-based Curriculum
UbD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討論素養導向「全球環境與永續」議題課程方案實施歷程與修正因應策略,其次為課程實施過後學生在認知觀點、同理心、溝通行動力、自我認識的改變,最後探討課程方案實施的歷程中,教師的教學省思與成長。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以研究者所任職的幸福國小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14節課程。課程方案研究者以素養導向為課程設計理念,重理解課程設計UbD為教案設計模式,設計出「吃漢堡,咬雨林」方案,讓學生能以批判性的觀點探討雨林目前面臨的危機,並產生同理心,化身為綠色和平組織愛護地球環境一員,設計海報宣傳,達到由「情境」出發的社會參與,並在過程當中自我認識及成長。
    本研究以蒐集學生雨林筆記、觀課紀錄、教師省思、學生作品、宣傳回饋單等等資料,進行質化、量化分析。
研究結果:
一、	以素養導向設計「全球環境與永續」議題課程方案,能整合學習歷程,讓學
生具備核心素養。
二、	以UbD設計教案符合素養導向課程,並能讓學生做中實踐以及自我認識。
三、	學生在課程方案實施過後,對認知觀點、同理心、溝通行動力、自我認識四個層面的學習成效有所改變與進步。
四、	研究者在課程實施過後的反思與專業成長,有助於提升教學專業知能。
    由以上結果得知,學生經由素養導向「全球環境與永續」的課程方案實施過後,能讓學生具備核心素養,為保護雨林盡一份心力,付諸行動改變自己與他人的飲食習慣,並且從課程當中發現自我的成長。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the correctiv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of a literacy-based curriculum named “Glob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In addition,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students’ changes in cognitive perspective, empathy, communication, and self-awarenes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iteracy-based curriculum. The teacher’s self-reflections and growth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iteracy-based curriculum were also discussed.
This study adopted an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o conduct the literacy-based curriculum comprising 14 lessons. The participants were the fourth graders at a primary school in the freshwater area of the New Taipei City. This study used UbD as the teaching plan design mode to develop the teaching program: Eat Hamburgers, Bite Rainforest. The teaching program expected to enable students to critically analyze the current crisis of the rainforest, to develop empathy of the rainforest, and ultimately become global environment protectors. The students were asked to design posters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hich created a situation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achieve self-realization and personal growth.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such as students' rainforest notes, class observation notes, teachers' reflection records, student works, and publicity feedback for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literacy-based design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curriculum program could facilitate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and enabled the students to develop core competencies.
2.	The UbD teaching model aligned with the literacy-based curriculum allowing students to learn through real practices and develop self-realization.
3.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the students improved the learning outcomes in terms of cognitive perspective, empathy, communication, and self-awareness.
4.	The teaching reflec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iteracy-based curriculum helped the researcher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knowledge.
Based on the results above, the students achieved core competencies through the literacy-base curriculum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This literacy-base curriculum engaged the students in the protection of rainforest, changed their eating habits, and helped them achieve personal growt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摘要	
目次	I
表次	III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環境教育的課程與教學	11
第二節 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	31
第三節 素養導向課程與重理解課程設計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45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5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49
第四節 課程方案設計	51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4
第六節 研究信效度與倫理	7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3
第一節 「素養導向」全球環境與永續議題課程方案實施歷程與問題因應	73
第二節「素養導向」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改變	110
第三節教師的省思及專業成長	13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48
第一節、研究結論	148
第二節、研究建議	155
參考文獻	158
中文部分	158
西文部分	162
附件	164
附錄一 全球環境與永續-「吃漢堡,咬雨林」方案內容	164
附錄二 吃漢堡咬雨林課程方案設計回饋表	177
附錄三 吃漢堡咬雨林課堂觀課記錄表	178
附錄四 吃漢堡咬雨林前後測問卷	179
附錄五 速食喜好調查表	182
附錄六 宣傳回饋單	183
附錄七 教師省思記錄	184
附錄八 家長同意書	185

表次
表2-1 教育部國際教育白皮書國際教育能力指標	15
表2-2十二年國教環境教育、國際教育議題的學習目標與學習主題	16
表2-3環境教育議題核心素養表	17
表2-4環境教育議題國民小學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表	18
表2-5 2013年到2017年,全球環境與永續議題在國小實施研究論文列表。	28
表2-6台灣國民核心素養之基本四維架構	31
表2-7 UbD大概念與主要問題	41
表2-8 UbD理解的六個層面	42
表2-9 UbD GRASPS的內涵說明	43
表2-10 UbD教學計畫中的WHERETO要素	44
表3-1三年級探索性研究課程內容與觀課後回饋與省思	51
表3-2三年級探索性研究課程省思與修正	53
表3-3 UbD教案設計表格	55
表3-4全球環境與永續議題-吃漢堡咬雨林搭配之12年國教領域課程綱要指標	56
表3-5全球環境與永續-「吃漢堡,咬雨林」方案UbD架構	57
表3-6全球環境與永續議題-「吃漢堡,咬雨林」 GRASPS設計實作任務	60
表3-7全球環境與永續議題-「吃漢堡,咬雨林」 實作任務評分標準	61
表3-8 全球環境與永續議題-「吃漢堡,咬雨林」 其他學習成效證據	62
表3-9 研究資料蒐集與分析表	64
表3-10質性資料編號說明	71
表4-1前後課程內容實施對照表	82
表4-2吃漢堡,咬雨林前測結果	85
表4-3第一階段教學設計調整表	92
表4-4第二階段教學設計調整表	98
表4-5第三階段教學設計調整表	105
表4-6第四階段教學設計調整表	109
表4-7學生前後測認知觀點改變對照表	111
表4-8學生前後測同理心改變對照表	117
表4-9宣傳回饋統計表	126
表4-10 研究目的成效與證據一覽表	146



 
圖次
圖2-1公民行動取向課程設計模式(陳麗華、彭增龍,2007)	24
圖2-2朝向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設計	34
圖2-3朝向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發展	35
圖2-4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的四大原則	37
圖2-5 UbD階段二內容重點	43
圖2-6 UbD階段三內容重點	44
圖3-1 研究概念架構圖	46
圖3-2研究流程圖	48
圖3-3全球環境與永續-「吃漢堡,咬雨林」方案架構	63
圖3-4吃漢堡咬雨林課程方案設計回饋範例	65
圖3-5吃漢堡咬雨林課堂觀課記錄範例	66
圖3-6吃漢堡咬雨林前後測問卷範例	68
圖3-7雨林筆記範例	70
圖3-8研究三角效正關係圖	72
圖4-1學生共讀「神奇酷地理,生機勃勃的雨林」	75
圖4-2教師改寫文本	75
圖4-3雨林筆記	76
圖4-4 宣傳活動	77
圖4-5雨林筆記教師回饋	77
圖4-6宣傳回饋單	78
圖4-7雨林情境布置	79
圖4-8搶救雨林宣傳活動上課PPT	79
圖4-9宣傳海報	80
圖4-10宣傳活動	80
圖4-11 4F反思拼圖法學生記錄	81
圖4-12學生雨林分層筆記	88
圖4-13雨林生物圖卡	89
圖4-14雨林生物介紹	89
圖4-15雨林筆記	91
圖4-16心智圖-地球之肺破功	93
圖4-17心智圖-熱帶雨林消失的原因	93
圖4-18心智圖-為什麼吃漢堡會咬雨林	94
圖4-19定格戲劇課堂PPT	95
圖4-20定格戲劇回饋單	96
圖4-21 S7、S8雨林筆記	99
圖4-22 S5、S29、S26雨林筆記宣傳稿	100
圖4-23 S21、S8雨林筆記宣傳稿	101
圖4-24 S5雨林筆記	103
圖4-25雨林筆記-吃漢堡咬雨林自我認識	108
圖4-26心智圖	112
圖4-27雨林筆記	113
圖4-28雨林筆記	116
圖4-29雨林筆記插圖	118
圖4-30雨林筆記	120
圖4-31雨林筆記	121
圖4-32海報-簡短有力標題	123
圖4-33海報-簡短文字內容敘述重點	124
圖4-34海報-吸引人的圖案	125
圖4-35學生是否清楚吃速食會對雨林造成什麼危機圓形圖	126
圖4-36聽完宣傳後,是否願意將減少吃速食的訊息告知他人圓形圖	127
圖4-37宣傳邀約	128
圖4-38 宣傳前後班級學生速食喜好調查圓形圖	129
圖4-39宣傳前後學生速食喜好調查圓形圖	129
圖4-40 宣傳前後班級學生每個月吃速食頻率圓形圖	130
圖4-41宣傳前後學生每個月吃速食頻率圓形圖	130
圖4-42 情境營造PPT	141
圖4-43提問層次	14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鑫(1998)。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行動策略:1998-2004。台北市:教育部。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
王建堯 (2002)。角色扮演在語文領域教學中的應用。國教之友,54,44-47。
王佳琪、何曉琪、鄭英耀(2014)。科學創造性問題解決測驗之發展。測驗學刊,61(3),337-360。
汪靜明(2003)。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2,9–46。
吳清山(2011)。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學生未來適應力。研習資訊,28,1-3。
吳璧純(2017)。素養導向教學之學習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30-34。
辛懷梓、張自立(2011)。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國民教育,52(1),82-89。
林天祐(1996)。 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57-63。
林永豐(2017)。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轉化與設計。教育研究月刊,275,頁4-17。
林含諭(2017)。十二年國教與 UbD 模式之課程設計關聯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232-235。
林政逸(2017)。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核心素養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28-29。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201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原作者:David C.Engleson & Dennis H. Yockers )。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85)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導讀《 國民核心素養: 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 DNA》。教育脈動,5,1-7。
洪裕宏(2011)。定義與選擇國民核心素養的理論架構。研習資訊,28(4),15-24。
洪若烈、林沂昇(2010)。中小學課程內涵與取向的研析。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計畫編號:NAER-98-12-A-1-01-01-3-01)。
陳麗華(2005)。課程本土化與全球化的辯證-以社會重建主義課程的實踐為例。課程與教學年刊,94,151-174。
陳麗華、彭增龍(2007)。全球關課程設計的新視野:公民行動取向。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2),1-18。
陳麗華(2018)。新酒裝新瓶─聚焦於素養導 向與學習者中心的UbD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計畫書。
陳聖謨(2007)。UbD 課程設計模式簡介。教師之友,48(2),11-13。
陳伯璋(2010)。臺灣國民核心素養與中小學課程發展之關係。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5(2),1-25。
高翠霞(2002)。析論環境教育研究方法與論題趨勢。環境教育學刊,創刊號,55-82。
高翠霞、張子超(2016)。環境教育的發展脈絡與融入十二年國教的方法。課程與教學,19(2),27-51。
晏涵文、馮嘉玉、劉潔心(2006)。我國學校環境教育指標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1),85-102。
郭秀緞 (2004)。角色扮演法在國小綜合活動領域之運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1),189-207。
教育部(2011)。國際教育白皮書。教育部。
教育部(2012)。中小學國際教育融入課程資源手冊:國小版。教育部。
教育部(2013)。國際教育課程主軸。取自
  http://www.ietw.moe.gov.tw/GoWeb/include/index.php?Page=1-A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取自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相關附錄及Q&A。取自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5622,c1179-1.php?Lang=zh-tw
教育部(2017)。十二年國教各領域/科目課綱課程-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初稿)。取自
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67/185528144.pdf
許世璋、徐家凡(2012)。池南自然教育中心一日型方案「天空之翼」對於六年級生環境素養之成效分析。科學教育學刊,20(1) ,69-94。
許民陽(2011)。如何促進學生環境概念、環境知識與環境覺知。國教新知 58(4),2-15。
堀內一男(2002)。學校教育相關人格特質之形成與環境教育。載於沼田真(主編),地球村的環保教育—校內環境教育(頁24–30)。台北市:國際村文庫。
張子超(2017)。議題教育的意義與課程融入-以環境教育為例。教育脈動,11,23-30。
黃琴扉(2015,9月)。應用環境問題解決學習法(EPBL)探討自然學校的教與學(簡報)。第六屆兩岸四地可持續發展教育論壇,中國青島。
楊荊生 (1983)。角色扮演教學模式之探討, 國教之聲,16,11-15。
楊冠政(1993)。環境素養。環境教育,19,2-14。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臺北市:明文。
楊之遠(1999)。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之角色與任務。環境教育季刊,37,18-24。
楊國賜(2016)。台灣推動環境教育的現況與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97,2-7。
葉欣誠(2017)。探討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的發展脈絡。環境教育研究,13(2),67-109。
趙家民、涂智慧(2011)。國小學童環境教育成效之研究-以嘉北國小為例。國教新知,69-86。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清田(2011)。課程改革中的核心素養之功能。教育科學期刊,10,203-217。
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 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 DNA。台北市: 高等教育。
蔡清田、陳延興(2013)。國民核心素養之課程轉化。課程與教學,16(3),59-78。
歐用生(2004)。國民中小學課程的銜接與統整。邁向課程新紀元 (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29-41。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潘玉龍(2017)。從健康與體育領域談UbD重理解的課程設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8),92-97。
黎世潔(2014)。國民小學活動導向的全球環境與永續發展議題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新北市。
劉怡甫(2011)。21 世紀教師不知不可的UbD。輔仁大學:深耕教與學電子報,25。取自http://www.teachers.fju.edu.tw/epapers/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04&Itemid=306
賴麗珍(譯)(2008)。重理解的課程設計(原作者:Wiggins, G., McTighe,J. )。 臺北: 心理。
謝名娟(2018)。新課綱核心素養測驗與評量。2018素養導向課程深耕與創新教學研討會,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羅寶鳳(2017)。因應時代改變的終身學習: 素養導向的教學與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24-27。

西文部分
Council (1988). Resolution of the Council and the Ministers of Education Meeting within the Council on the European dimension in education of 24 May 1988.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No.C177, 5-7.
Greenaway,R. (2009). The active reviewing cycle.
Ham, S. H., & Sewing, D. R. (1988). Barriers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2), 19-24.
Hungerford, H. R., & Volk, T. L. (1990).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3), 8-21.
Iozzi, L. A. (1989).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educator: Part on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affective domai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3), 3-9.
Krain, M., & Shadles, C. J. (2006). Starving for knowledge: An active learning approach to teaching about world hunger.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rspectives, 7(1),51-66.
Krain, M., & Lantis, J. S. (2006). Building knowledge?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global problems summit simulat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rspectives, 7(4),395-407.
Lucas, A. M. (1980). The role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2(2), 33-37.
Rychen, D. S. E., & Salganik, L. H. E. (2001). Defining and selecting key competencies.hogrefe & huber publishers.
Milroy, E. (1982). Role-play: A practical guide. Aberdeen: Aberdeen University Press.
Marcinkowski, T. J. (1990, October). A contextual review of the “Quantitative Paradigm” in EE researc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testing Paradigm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San Antonio, Texas.
McSharry, G., & Jones, S. (2000). Roleplay in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hool Science Review, 82(298), 73-82.
Tung, C.-Y., Huang, C.-C., & Kawata, C.(2002).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 on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seventh-grade students and related factor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64(7), 24-29.
UNCED (1992). Agenda 21, Chapter 36: Promoting education and public awareness and train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documents.net/
United Nations. (1993). Agenda21: The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f action from Rio. New York, NY: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Wals, A. E. J., & Kieft, G. (2010).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overview (Sida Review). Stockholm: Swedish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gency, SIDA.
Zikmund, William G (1994).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4th ed,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