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6201723565500
DOI 10.6846/TKU.2017.00502
論文名稱(中文) 運用提問策略提升閱讀理解力之行動研究-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on Questioning Teaching Method to Enhanc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Social Studies textbook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5
學期 2
出版年 106
研究生(中文) 呂怡靜
研究生(英文) Yi-Ching Lu
學號 70275009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7-06-02
論文頁數 29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游家政
委員 - 梁雲霞
委員 - 張月霞
關鍵字(中) 提問策略
閱讀理解能力
社會學習領域
關鍵字(英) Questioning strategie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Social Studi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提問策略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力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一所國小五年級23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教學時程分為三階段,進行為期十三週的提問策略教學。資料蒐集方面包括教學觀察記錄、訪談資料及文件資料等量化與質性資料,再依據所蒐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與歸納,有關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運用「提問策略」能增進學生社會學習領域文本的閱讀理解力。
二、營造友善的學習環境,有助於提升學生的發表意願。
三、「同儕合作學習」的模式能激發學生的口語表達力。
四、適時的學習責任轉移,能建立學生個別提問的能力。
五、透過提問的歷程有助於提升低分群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信心。
六、在PIRLS四個提問層次中,學生對於詮釋整合法的提問仍感困
    難。
七、經由本行動研究,教師在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及問題解決能力上皆
    有所成長。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use of questioning strategies into the social studies to enhance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the fifth grade students as an action study. The research subjects were 23 fifth graders from on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s in Xinbei City. The teaching program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o apply the questioning strategy teaching for 13 weeks. Data collection including teaching observation records, interviews, documents, other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and then the researcher sorted out, analyzed and induced the findings based on the collected informati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were the following:
1. Applying "questioning strategy" could enhance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students' texts to social 
   studies.
2. Creating a friendly learning environment helped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present.
3. The model of "Peer Cooperative Learning" could inspire 
   students' oral expression competence. 
4. Timely transfer of responsibility to learning could 
   establish students' abilities to ask questions 
   individually.
5. By the process of questioning could help increase the 
   low-achievement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confidence.
6. Students still felt difficult to interpret the 
   questioning of integration among four questioning levels 
   of PIRLS.
7. The teacher both grew in social studies and problem 
   solving through this action stud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目  次.................................................	iv
表  次..................................................vi
圖  次..................................................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9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1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閱讀理解的概念分析...............................	17
第二節 閱讀理解策略教學.................................	31
第三節 提問策略的理論...................................	39
第四節 社會學習領域之內涵...............................	5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3
第二節 教學方案設計.....................................	65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	75
第四節 蒐集資料的方法與工具.............................	7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2
第六節 研究效度.........................................	91
第七節 研究倫理.........................................	9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5
第一節 第一階段教學歷程與結果-教師示範階段.............	95
第二節 第二階段教學歷程與結果-同儕合作學習............142
第三節 第三階段教學歷程與結果-整合運用提問策略........180
第四節 綜合討論........................................21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225
第一節 結論............................................225
第二節 建議............................................229
參考文獻...............................................235
附錄...................................................243
附錄一 第一階段-「提問策略」教學活動設計	...............243
附錄二 第二階段-「提問策略」教學活動設計	...............257
附錄三 第三階段-「提問策略」教學活動設計...............267
附錄四 學生訪談大綱....................................275
附錄五 個人提問單......................................276
附錄六 分組提問單......................................277
附錄七 教學日誌........................................278
附錄八 提問策略教學回饋單..............................279
附錄九 閱讀理解測驗前測卷..............................280
附錄十「提問策略融入社會科文本閱讀研究」學校同意書.....291
附錄十一  課堂錄影資料逐字稿範例.......................292


表  次
表1-1-1    閱讀理解策略成分表…………………………………………………..7
表2-1-1    Chall的閱讀發展階段…………………………………………………21
表2-4-1    閱讀策略在社會領域運用之成效表………………………………….56
表3-2-1    行動方案教學設計表………………………………………………….67
表3-2-2    第一階段教學設計表………………………………………………….70
表3-2-3    第二階段教學設計表…………………………………………………72
表3-2-4    第三階段教學設計表…………………………………………………74
表3-5-1    PIRLS 文本與試題題型分布分析表…………………………………83
表3-5-2    PIRLS問題層次試題配分表-巨石之謎(說明文)…………………..83
表3-5-3    PIRLS問題層次試題配分表-發現一日健行的樂趣(說明文)……..84
表3-5-4    社會領域學習評量前測試題分析表………………………………….86
表3-5-5    社會領域學習評量後測試題分析表………………………………….86
表3-5-6    資料編碼與意義對照表……………………………………………….87
表4-1-1    105學年度上學期社會學習領域期中評量分數群組………………..97
表4-1-2    閱讀理解測驗前測分數群組………………………………………….98
表4-1-3    第一階段策略教學目標……………………………………………...100
表4-1-4    第一階段教學方案規劃表…………………………………………...101
表4-2-1    第二階段策略教學目標……………………………………………...143
表4-2-2    第一階段省思問題與第二階段修正方案對照表…………………...144
表4-2-3    第二階段教學方案規劃表…………………………………………...145
表4-3-1    第三階段策略教學目標……………………………………………...181
表4-3-2    第二階段省思問題與第三階段修正方案對照表…………………...182
表4-3-3    第三階段教學方案規劃表…………………………………………...183
表4-4-1    閱讀理解測驗前、後測分數群組……………………………………219
表4-4-2    閱讀理解測驗前、後測T考驗分析結果…………………………….219
表4-4-3    105學年度上學期社會科期中考得分與105學年度下學期社會科期
           中考得分分數群組……………………….………………………….220
表4-4-4    105學年度上學期社會科期中考得分與105學年度下學期社會科期中考得分T考驗分析結果…………………………………………221

圖  次
圖1-3-1    研究步驟圖……………………………………………………………10
圖1-5-1    研究時間圖……………………………………………………………13
圖2-1-1    閱讀發展階段圖………………………………………………………22
圖2-1-2    閱讀成分分析表………………………………………………………23
圖2-1-3    閱讀相關概念分析圖…………………………………………………28
圖3-1-1    研究架構圖……………………………………………………………64
圖3-3-1    第一階段教室座位分配圖……………………………………………76
圖3-3-2    第二階段教室座位分配圖-兩兩討論模式…………………………...77
圖3-3-3    第二階段教室座位分配圖-小組討論模式…………………………...77
圖3-3-4    第三階段教室座位分配圖…………………………………………….78
圖3-4-1    訪談流程圖…………………………………………………………….80
圖3-5-1    個人提問單與分組提問單撰寫情形………………………………….89
圖3-5-2    教學日誌……………………………………………………………….89
圖3-5-3    S33提問策略教學回饋單…..…………………………………………90
圖3-5-4    S41提問策略教學回饋單……………………………………………..90
圖3-6-1    三角檢證法…………………………………………………………….92
圖4-1-1    105學年度上學期社會學習領域期中評量分數分布概況…………..97
圖4-1-2    閱讀理解測驗前測分數分布概況…………………………………….98
圖4-1-3    第一階段教室座位分配圖…………………………………………...105
圖4-1-4    S31第一階段直接提取提問單………………………………………112
圖4-1-5    S43第一階段直接推論提問單………………………………………122
圖4-1-6    S42第一階段詮釋整合提問單………………………………………129
圖4-1-7    S41第一階段比較評估法提問單……………………………………137
圖4-2-1    第二階段教室座位分配圖-兩兩一組討論模式…………………….149
圖4-2-2    第二階段教室座位分配圖-小組討論模式………………………….150
圖4-2-3    S35與S36第二階段直接提取與直接推論提問單………………….158
圖4-2-4    S56與S38第二階段詮釋整合法提問單……………………………164
圖4-2-5    S51與S40第二階段比較評估法提問單…………………………….171
圖4-2-6    第二階段第二組-四個問題層次提問單…………………………….175
圖4-3-1    第三階段教室座位分配圖…………………………………………...187
圖4-3-2    S32第三階段直接提取法與直接推論法提問單……………………194
圖4-3-3    S34第三階段詮釋整合法提問單……………………………………200
圖4-3-4    S39第三階段比較評估法提問單……………………………………207
圖4-3-5    抽抽樂模式提問競賽道具…………………………………………...211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市:心理。
江明倩(2016)。運用交互教學法提升國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朱南平(2004)。國小社會科概念構圖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吳訓生(2000)。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吳雯婷(2014)。社會領域教材文本組織模式對學生閱讀理解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谷瑞勉譯(2001)。L. Dixon-Krauss編著。教室中的維高斯基:仲介的讀寫教學與評量。臺北:心理。
卓石能(2012)。閱讀磐石學校之個案研究-以高雄市佳佳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幸曼玲(2008)。閱讀的心理歷程與閱讀教學。教師天地,154,4-8。
幸曼玲、柯華葳、陸怡琮、辜玉旻(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林佩欣(2004)。交互教學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淑如(2014)。運用提問和摘要策略促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柯華葳、范信賢(1990)。增進國小社會科課文理解度之研究。國教學報,3。
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臺北市:心理。
柯華葳(1999)。閱讀能力的發展。臺北市:心理。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PIRLS 2006報告: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柯華葳(2009)。培養Super小讀者。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詹益綾、丘嘉慧(2013)PIRLS 2011報告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洪月女譯(1998)。Goodman K. S.著。談閱讀。臺北市:心理。
洪月女、楊雅斯(2014)。讀報結合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4),1-26。
洪麗卿(2002)。社會科概念構圖教學策略之建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紀淑雲(2011)。問題答案關係策略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在社會學習領域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中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高雪瑩(2011)。引導式筆記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社會領域學習表現與學習態度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玉成(1999)。教師發問技巧(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張瀞文(2002)。12年國教評量關鍵:養成思考力的提問術。親子天下雜誌41期。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
張玉成(2005)。發問技巧與學童創造力之增進。教育資料集刊,30,181-200。
張瀞方(2011)。運用摘要策略於國小五年級學童社會領域文本閱讀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 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a)。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b)。閱讀理解-問思教學手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c)。教室裡的春天-透過分組合作學習創建學習共同體。臺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7/4/30,取自http://www.coop.ntue.edu.tw/qa.php
教育部(2012d)。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學-教學策略資料庫。臺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7/4/30,取自
http://pair.nknu.edu.tw/pair_system/Search_index.aspx?PN=Book
教育部(2015)。提升國民中小學學生閱讀教育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梁雲霞(2008)。自主能力的發展與自主學習。國教新知,55(3),11-19。
莊淑雅(2012)。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以模擬PIRLS文本.試題為例。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育健(2015)。高效閱讀-閱讀理解問思教學。臺北市:幼獅文化。
許芳瑜(2013)。概念導向閱讀教學運用在國小五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對學生閱讀動機及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海泓(2004)。無字圖畫書和錄影帶對兒童故事推論的影響。國立編譯館館刊,32(2),51–63。
陳秀蘭(2007)。合作學習對二年級學童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嘉陽(2008)。教育概論。臺北市。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陳欣希、柯雅卿、周育如、陳明蕾、游婷雅(2011)。問好問題。臺北:天衛。
陳慧容(2011)。提問教學策略對不同閱讀態度之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提問能力與閱讀理解之影響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惠珍(2012)。閱讀教學中運用提問策略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海泓(2013)。概念導向閱讀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策略運用能力的影響。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4),61-93。
陳畇棋(2015)。以預測策略及提問策略提升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程炳林(2000)。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195/?index=9
黃政傑(2003)。學校課程評鑑的概念與方法。課程與教學季刊,6(3),1-20。
黃珮選(2012)。「調整式問答關係策略」應用於國小社會領域閱讀理解教學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彥豪(2015)。閱讀理解策略對國小中年級社會領域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楊榮昌(2002)。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裡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葉惠貞(2003)。語文閱讀策略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新竹市。
劉威德(2000)。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437/?index=2
劉麗萍(2014)。閱讀策略教學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領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數位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歐用生(1997)。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宜芳(2008)。質問作者策略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提問表現、閱讀理解、後設認知與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睿瑜(2017)。提問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提升閱讀理解及閱讀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蔣瑀(2017)。運用問思教學法提升國中生閱讀理解表現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一正(2010)。附加問題與詞彙解釋對社會領域教科書文本閱讀理解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如意(2013)。運用閱讀摘要策略提升閱讀理解能力與社會互動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明貞(2003)。國小社會科教科書可閱讀性分析與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情形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賴芹如(2004)。概念構圖多媒體教學對國中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社會領域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叢秀梅(2006)。閱讀輔助文章在國小三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應用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Brown, A. L. (1987). Metacognition, executive control, self-regulation and other more mysterious mechanisms. In F. E. Weinert & R. H. Kluwe(Eds.), Metacognition, 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pp.65-116).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Chall, J. S. (1996).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4th ed.). New York, NY: McGraw Hill.

Carver, R.P.(1973). Reading as Reading:Implications for measurement. In W.H. Mcginitie(Ed.)Assessment problems in Reading. New York, DE: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Doyle, W. (1983). Academic Work.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3, 159-199.Dole, J. A., Duffy, G., Roehler, L. R., & Pearson, P. D. P. (1991). Moving from the Old to the New: 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 239-264.

Gagné, E. D.(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Little,Brown, and Company.

Gough, P. B. (1972). One second of reading. In J. F. Kavanaugh & I. G. Mattingly (Eds.), Language by ear and ey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ch and reading (p.331-358). Cambridge, MA: MIT Press.

King, A. (1994). Guiding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the classroom: effects of teaching children how to question and how to explai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1(2), 358-68.

Piaget & Garcia,R.(1974).Weight and Its Compositions with Spatial Dimension, Understanding Causality. New York : W.W. Norton & Company.

Pearson, P. D., & Johnson, D. D. (1978).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Palincsar, A.S., & Brown, A.L. (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fosteringand comprebension-monitoriog activities.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2), 117-175.

Reutzel, & Cooter (1996). 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from basals to books (2nd ed.).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Slavin,R.E.(1996).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What we now,what we need to know.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1, 43-69.

Stanovich, K. E. (1980). Toward an interactive-compensatory mode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fluenc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6, 32-7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