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6201014371900
DOI 10.6846/TKU.2010.01246
論文名稱(中文) 唐詩中的吳越人物評述
論文名稱(英文) An analysis of Characters' Images from Wu and Yue kingdoms in Tang Poetr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連怡婷
研究生(英文) Yi-Ting Lien
學號 69400013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5-20
論文頁數 13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傅錫壬
委員 - 王俊彥
委員 - 馬銘浩
關鍵字(中) 唐詩
吳越人物
夫差
句踐
范蠡
伍子胥
西施
關鍵字(英) Tang Poetry
characters from Wu and Yue kingdoms
Gou Jian
Fu Chai
Fan Li
Wu Zi-Xu
Xi Shi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唐詩中的吳越人物評述》研究人物包含句踐、夫差、范蠡、伍子胥與西施,先以人物相關史料為佐分析出人物形象的形成,再以全唐詩為主要研究材料,比較人物形象的演變並探究其中分歧原因,進一步探討唐代文人思想與時代背景下的共同意識。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首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取向。
    第二章,吳越人物評述的史事背景。由信史見吳越人物的時代背景,探究吳越爭霸的歷史樣貌,了解吳越人物形象形成的基本架構。
    第三章,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主要論述吳越兩國的君主─夫差和句踐─二人形象的形成及演變,再由其中分歧探討唐代的盛衰演變。
    第四章,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此章論述吳越兩國的忠臣─伍子胥和范蠡─二人形象的形成及演變,並探討唐人對二位臣子的評價與其他影響。
    第五章,西施人物溯源與形象的形成。主要論述西施的傳說、形象與象徵,並探討唐詩中詠西施詩的轉變。依唐代詠西施的形象的轉變,可與其時代背景與政事發展相連結,因此,可以從詩人對西施詩的評價態度中,從側面窺視一個王朝的盛衰軌跡。
    第六章,結論。除了總結全文,重申吳越人物形象在正史與唐詩中的差異外,也總結各章節吳越人物產生的問題與思考,由吳越人物詩歌探討唐代時人的共同意識與個人抒懷,藉以彰顯歷史與文學整合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英文摘要
Five characters including Gou Jian, Fu Chai, Fan Li, Wu Zi-Xu, and Xi Shi from Wu and Yue kingdoms in ancient china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ese characters’ images in relevant historical data are analyzed first. Then the shaping and evolution of these characters’ images in Tang poetry are discussed. Possible causes that change these characters’ images are explored to reveal the literati thought in Tang Dynasty. 
This thesis is organized as follows: Chapter 1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Chapter2 reviews the history of Wu and Yue kingdoms to figure out these characters’ background. Chapter 3, Chapter 4, and Chapter 5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s’ images in Tang poetry for two kings—Gou Jian and Fu Chai, two loyal ministers—Fan Li, Wu Zi-Xu, and Xi Shi respectively. We also discuss the rise and fall of Tang dynasty, the appraisement for two different types of loyal ministers, and the chant of Xi Shi which are written implicitly in Tang poetry. Chapter 6 gives our conclusions. This thesis intends to reveal literati thought in Tang dynasty according to poems about Wu and Yue characters,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integrating history and literature is actually a meaningful and valuable research metho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方法	2
一、研究範圍	2
二、研究方法	2
第三節、前人研究成果	3
一、分析吳越人物在正史中的形象	4
二、西施故事的演變	         4
三、論唐代制度與時代背景之文	4
四、研究唐代吳越人物文學的相關論述	4
第四節、研究內容架構	5
第二章、吳越人物評述的史事背景	7
第一節、楚國聯越制吳	7
第二節、二國對立戰爭	8
一、父輩恩怨 ─ 吳王闔廬與越王允常	8
二、檇李之役 ─ 吳王闔廬與越王句踐	10
三、夫椒之役 ─ 吳王夫差與越王句踐	11
四、黃池之會 ─ 越國乘虛而攻吳都	12
五、笠澤之役 ─ 關鍵的渡江奇襲戰	14
六、夫差自刎,越滅吳	14
第三章、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16
第一節  生聚教訓的句踐	16
一、史實中的句踐形象	16
二、唐代詩歌裡的句踐形象	22
三、小結	       27
第二節、荒逸自負的夫差	27
一、 史實中的夫差形象	28
二、 唐代詩歌裡的夫差形象	34
三、小結	       40
第三節、詠夫差詩多於詠句踐詩的原因探討	41
一、句踐是否為明君的存疑	41
二、夫差為唐代罪君的典型	43
三、詩人對夫差的同情	48
四、小結        48
第四章、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50
第一節、功成身退的范蠡	50
一、史實中的范蠡形象	50
二、唐代詩歌裡的范蠡形象	55
三、由退隱詩歌談唐代隱士風氣	62
四、小結	       66
第二節、忠臣死志的伍子胥	66
一、史實中的伍子胥形象	66
二、唐代詩歌裡的伍子胥形象	74
三、小結	       83
第三節、唐詩對范蠡和伍子胥的角色評議	84
一、唐詩對二人的價值取捨	84
二、由臣子去就問題看唐代儒釋道思想	86
第五章、西施人物溯源與形象的形成	88
第一節、「西施」人物與形成	 88
一、出現於先秦諸子典籍、楚辭	88
二、由《吳越春秋》、《越絕書》進入吳越爭霸故事	91
第二節、唐詩中的西施形象與象徵	93
一、唐詩中對西施象徵的描寫	93
二、唐詩對西施的評價	101
第三節、唐詩中詠西施詩的轉變	108
一、初唐時期	109
二、盛唐時期	109
三、中唐時期	112
四、晚唐時期	114
第四節、西施下落之謎	117
一、還返越國	117
二、沉江而死	118
三、隨范蠡奔五湖	119
第六章、結論	122
第一節、本文結論	122
第二節、問題與思考	123
參考書目	         125
參考文獻
一、典籍類
1、《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民54。
2、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3、《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注疏本,民74。
4、漢.司馬遷,《史記》,台北,宏業書局出版,1982年。
5、漢.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民68年。
6、漢.趙曄《吳越春秋》,台北,商務印書館,民67。
7、漢.袁康《越絕書》,收入於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
   館印行,冊66。
8、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9、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台北,宏業書局出版,1982年。
10、晉.陳壽《新校本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11、後晉.劉昫撰 楊家駱主編《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民70。
12、宋.歐陽修、宋祈撰 楊家駱主編《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民70。
13、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洪氏出版社,1980年。
14、李勉註譯《管子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民79。
15、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
16、叢書集成新編《慎子》,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17、賴炎元、傅武光注釋,《新譯韓非子》,台北,三民書局,民94。
18、北大哲學系《荀子新注》,台北,里仁書局,民72。
19、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世界書局,民51。
20、漢.揚雄《方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民74。
21、晉.王嘉《拾遺記》,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1。
22、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民74。
23、《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4、唐.陸廣徵,《吳地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民73。
25、宋.李昉撰《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26、宋.沈作賓等《嘉泰會稽志》,中國地志研究會印行,民67。
27、明.楊慎《丹鉛總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民74。
28、明.楊慎《升菴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民74。
29、《歷代筆記小說集成‧唐代筆記小說》,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30、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國立編譯館,民74。

31、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廣學社印書館,民64。
32、傅錫壬註釋《新譯楚辭讀本》,台北,三民書局,民77。
33、王家歆《楚辭九章集釋》,台北,商務印書館,民69。
34、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984年。
35、瞿蛻園注《李白集校注》兩冊,臺灣,里仁書局,1980年。
36、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37、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台北,河洛圖書。
38、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宏業書局,民79。
39、汪惠敏《史記政治人物述評》,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民80。
40、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文津出版社,1999年。
41、劉紀曜《仕與隱-傳統中國政治文化的兩極》,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民71。
42、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民80年。
43、袁行霈編《中國文學史綱要二》,台北,曉園出版社,1991年。
44、黃仁生 注譯、李振興 校閱《新譯 吳越春秋》,台北,三民書局,民85。
二、學位論文
1、葉仲容《西施故事源流考述》,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2、林燕玲《唐人之隱─文學社會學角度的觀察》,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博士論  
   文,民95。
3、馬楊萬運《中晚唐詩人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63。
4、劉黎卿《唐代詠安史之亂詩歌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
   78。
5、陳雅萍《由《左傳》、《國語》看《史記》人物的特出─與吳越爭霸相關人
   物為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民91。
三、期刊:
1、劉修業〈敦煌本《伍子胥變文》之研究〉,《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文學卷(一)》,   
  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
2、龔敏〈唐代伍子胥忠、孝形象研究〉,台北,東方人文學誌第1卷第2期,2002
  年6月。
3、汪榮祖〈西施生死之謎〉,歷史月刊,第170期,2002年3月。
4、洪淑苓〈美人計的敘事模式與性別政治─從西施故事談起〉,婦女與兩性學
   刊,1997年4月。
5、張新科〈史傳文學中人物形象的建立-從左傳到史記〉,陜西師大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
6、滕建明〈試論司馬遷史記著錄人物的標準〉,杭州大學學報,1987年第17
   卷第4期。
7、吳宗法〈西施形象重塑的啟示─《西施斷纜》觀後〉,當代藝術評論。
8、劉曉曦〈唐代詠西施詩淺析〉,遼寧,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5
   年第2期。
9、黃亞平〈伍子胥故事的演變─史傳系統與敦煌變文為代表的民間系統的對
   比〉,敦煌研究,2003年第2期。
10、吳恩培〈吳、越文化融匯的古代例證─伍子胥文化的層累透視〉,蘇州職業
   大學學報,2005年5月,第16卷第2期。
11、曹林娣〈論《吳越春秋》中伍子胥形象塑造〉,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3
   期。
12、商聚德〈范蠡的品格及思想試論〉,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
   3卷第3期,1998年9月。
13、饒恆久〈范蠡生平考論〉,社會科學戰線,歷史學研究,2006年第6期。
14、黃仁生〈《吳越春秋》作為首部長篇歷史小說的思想成就〉,湖南師範大學
   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1期。
15、黃仁生〈從歷史走向文學─論《吳越春秋》的人物藝術〉,社會科學戰線, 
   1995年4月。
16、蘇哲〈《吳越春秋》人物創造論〉,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
   年第4期。
17、董楚平〈吳越文化概述〉,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18、王鵬〈當代《吳越春秋》研究簡述〉,黃山學院學報,第7卷第5期,2005
   年10月。
19、李朝芬〈唐以前「美人」意向的演變及其文化內涵〉,重慶教育學院學報,
   第17卷第1期,2004年1月。
20、萬晴川〈《越絕書》、《吳越春秋》與道家思想〉,浙江學刊,2005年第5
   期。
21、顧希佳〈西施的傳說、史實及其他〉,民間文學論壇,1998年第1期。
22、陳曉虎〈唐人筆下的西施形象〉,江淮論壇,2004年第1期。
23、陳建華〈寓興亡之嘆 托奇麗之辭─唐人詠吳越史事詩作概評〉,鎮江師專  
   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
24、宋蜀華〈論春秋戰國時期楚、吳、越之間的三角關係及其演變〉,湖北民族
   學院學報,2003年4月。
25、李艷〈從〈西施〉〈帝幸蜀〉二詩看羅隱詠史詩的藝術特色〉,湖北教育學
   院學報,2007年7月。
26、楊聞宇〈西施無辜沉江底〉,絲綢之路,2007年3月。
27、葉小鋼〈西施的詩篇〉,詩林,2006年4月。
28、曾甘霖〈唐前西施形象演變考〉,江漢大學學報,2005年4月。
29、韓兆琦〈談《史記》中的范蠡形象〉,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 
   年3月。
30、徐紅霞〈論唐代士人的仕與隱〉,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3月,第15卷第2期。
31、宋文翠〈論儒、釋、道美學思想對唐代詩歌創作的影響〉,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5月,第26卷第3期。
32、高天成〈仕宦文化與隱逸文化的雙重文化體系—唐長安文化管窺〉,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2月,第29卷第1期。
33、程遂營〈唐代文人的「言諫」與「詩諫」〉,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5月,第37卷第3期。
34、陳敏〈唐朝諫官制度淺析〉,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5月,第31卷第3期。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