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6200615525600
DOI 10.6846/TKU.2006.00394
論文名稱(中文) 冷戰後中共與日本安全關係中的台灣因素
論文名稱(英文) The Taiwan Factor In Sino-Japanese Security Relationship In Post-Cold War Er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賴奕佑
研究生(英文) Yi-Yu Lai
學號 69324016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6-07
論文頁數 11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趙春山
委員 - 何思慎
委員 - 任耀廷
關鍵字(中) 冷戰
台灣因素
「一個中國」原則
台海危機
美日安保協商
軍事說服力
關鍵字(英) Post-Cold War
Taiwan Factor
One China
Taiwan Strait Crisis
Security Consultative Committee
Military Persuas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冷戰時期結束後,中共與日本的安全關係開始產生變化。一方是正在崛起中的中共,一方是希望國家政治地位能夠提高的日本,而這兩個相鄰的國家,在雙方接觸的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現象。其中台灣因素是中共與日本發展雙邊關係的重心所在。中國大陸學者的觀念中,日本對台灣的野心並沒有隨著日本結束對台灣的統治而結束,而且認為在相關台灣事務方面,明顯干涉台灣事務的是美國人,但真正寢食難安的是日本人。與此同時,日本雖然一方面宣稱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一方面又希望台海維持現狀,日本顯然希望能藉此在與中共進行談判時能,能將國家利益最大化。

  國家在增加自身的力量時,特別是軍事力量,就會引起相關國家的不安,其中的一方都會將自身提升軍事力量解釋為防禦,而將另一方提升力量解釋為可能的威脅。中共與日本在相互互動中,為了謀求自身相對的優勢,或是消弱對方相對的力量,而進行各自的戰略活動,結果雙方將焦點共同的放在台灣上。今日的台灣位置處在一個極具戰略價值的地理位置,也就使得台灣對亞太安全的影響變的更加複雜。

  冷戰結束後,中共與日本基於地緣和能源的爭議,使得彼此間的衝突隱約再現,而此種相互威脅和緊張的關係在1996年的台海危機後更為明顯。在這次中共對台灣海峽的導彈試射使日本朝野終於認知到,發生在台灣海峽的衝突事件,任何的發展是會影響日本自身的安全。日本在此次台海危機中體會到台灣海峽的危機就等同於日本的危機,使得日本更加重視與美國的安全關係需要再次的強化。2005年二月的「二加二」美日安保協商後所發表的聯合聲明中,日本就改變以往的態度,與美國一致將台海列為共同戰略目標。

  日本希望能夠藉由與美國共同關注台灣海峽的局勢安全,以及提升自身國家的軍事力量等手段,其目的並不是因為決心與中共對抗,或是有發動軍事戰爭的意願。而是希望藉由這樣的外交手段,達到提昇日本「軍事說服力」(military persuasion)的目的。面對未來東亞的局勢,短期來看,日本利用與美國同盟的力量來牽制中共的局面不致於變動,與美國的結盟,以及主張台海和平、兩岸維持現狀仍然是日本最大的利益考量。

  其次以長期來看,日本會走向正常的政治大國,而中共也將成為比現在更具影響力的國家。雖然目前中共與日本在目前的安全關係上有許多爭議而走向緊張關係,但這只是一時的現象,是為了測試對方的底線與彈性空間的策略,之後,中共與日本將會形成不只是經濟上,也同時包括在政治上、安全上的緊密合作關係。尤其是東亞區域經濟的整合趨勢,更是會加快這一個過程的轉變。
英文摘要
After Post-Cold War Era, Sino-Japanese Security Relationship has been changing. In the process of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between the two neighboring nations, of which one is the rising Mainland China and the other is the Japan engaging to promote its political status, the Taiwan Factor is the focu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relations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hip. The scholars in Mainland China think that the ambitions of Japan to Taiwan didn’t come to an end with the end of Japanese rule of Taiwan and that Americans are those who overtly interfere in Taiwan affairs, while those who make Mainland China uneasy even when eating and sleeping are Japanese. Meanwhile, Japan declares the principle of "One China" on one hand, and also suggest Taiwan Strait maintain the status quo on the other hand. By maintaining the stances, Japan hopes to maximize national benefits in the process of negotiation with Mainland China.

  When a country enhances its own power, especially its military power, the associated countries will feel ill at ease. The one which enhances its own power will interpret its action as a defense; while the other one will interpret it as a probable threatening.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Japan, they take their strategies of war and they both focus upon Taiwan for the purposes of attaining the relative superiority to the other or weakening the other’s power. Nowadays, Taiwan situates on a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great strategic value, which makes Taiwan have more complicated influences upon the security of Asia-Pacific region. 

  After Post-Cold War Era, the dispute of territory and energy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Japan makes the conflicts between each other reemerge. The tensions and threatening relationship became more apparent after the Taiwan Strait Crisis in 1996. The trial of missile shooting of Mainland China to the Taiwan Strait made both government and public in Japan recognize that any progress of the conflict in the Taiwan Strait has an impact on its own security. In the Taiwan Strait Crisis, Japan realized that the crisis of the Taiwan Strait is equal to Japan’s crisis. Japan emphasized that the secure relationship between Japan and U.S.A. needed to be intensified further. In the joint statement of U.S.-Japan Security Consultative Committee (SCC) in February, 2005, Japan changed its attitude used to be and collaborated with U.S.A. to put the Taiwan Strait as a common strategic objective.      

  Neither for the purpose of determination to defy Mainland China, nor inclination to start military war, Japan collaborates with U.S.A. to give common concerns for the security of the Taiwan Strait and enhance its military power for achieving the goal of military persuasion. In face of future perspectives of East Asia, in view of a short term period, it will remain unchanged for Japan to diverse Mainland China through the alliance with U.S.A. The best benefits for Japan are still the alliance with U.S.A., the claim for the peace of the Taiwan Strait, and the maintenance for the status quo across strait.

  In view of a long term period, Japan will turn into a nation with leading political power and Mainland China will also be more influential than today. Though there are so many debates in current security relationship as to lead to a great tension between each other, which is a transient phenomenon, the debates are in order to test the baselines of each other and the strategies of resilience. Afterward, Mainland China and Japan will fall into the relationship with close collaborations not only in economics, but also in politics and security. The trends for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s in East Asia will specially fasten the transition of this proces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0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08
第四節  研究架構
	…………………………………11

第二章    中共與日本的安全關係		…………………………………15

第一節  冷戰後中共與日本的關係		…………………………………15
第二節  中共與日本的國家利益		…………………………………20
第三節  中共與日本安全關係變化的因素		…………………………………25

第三章    中共與日本安全關係中的台灣因素		…………………………………41

第一節  中共與日本的國家安全戰略		…………………………………41
第二節  台灣地理位置的關聯性		…………………………………50
第三節  台海危機中日本的反應 		…………………………………66

第四章    美日同盟中的台灣因素		…………………………………75

第一節  台灣在美日安保體制中的戰略地位	…………………………………75
第二節  美日同盟的強化		…………………………………80
第三節  美日安保條約中的台灣因素		…………………………………86

第五章    結  論
	…………………………………95
參 考 文 獻	
          …………………………………105

圖 表 目 錄


圖 1-1  國家利益的分類	………………………06
圖 1-2  國家戰略的制定	………………………12
圖 3-1  日本捲入戰爭危險性的調查圖	………………………73
表 3-1  1995年到1996年台海危機中共軍隊的七波演習 ………………………69
表 3-2  日本捲入戰爭危險性的調查表	………………………73
表 4-1  「二加二」美日安全保障協議委員會	………………………88
參考文獻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專書


1.王友仁編著,剖析冷戰時期美國戰略(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9年12月)。
2.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12月)。
3.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台灣問題(幹部讀本)(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9月)。
4.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2月)。
5.王銘義,對話與對抗:台灣與中國的政治較量(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5年1月)。
6.王銘義,兩岸和談:台灣與中國的對話(台北:財訊出版社,1997年6月)。
7.中國大陸研究所主編,中共建政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公司,2001年7月)。
8.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3月)。
9.田弘茂主編,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12月)。
10.包霞琴、臧志軍,變革中的日本政治與外交(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1月)。
11.台灣主權論述論文編輯小組編,台灣主權論述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1年12月)。
12.台灣安全研究小組、陳明通等著,民主化台灣新國家安全觀(台北:先覺出版公司,2005年11月)。
13.江西元,夏立平,中國和平崛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
14.朱松柏主編,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6月)。
15.朱陽明主編,亞太安全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8月)。
16.朱聽昌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
17.任曉,胡泳浩,中美日三邊關係(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18.何思因、陳德昇、耿曙主編,中國大陸研究與方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12月)。
19.何思慎,擺盪在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政策,1945-1997(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6月)。
20.李少軍主編,國際戰略報告:理論體系、現實挑戰與中國的選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月)。
21.李本京,後冷戰時期國際關係:從美蘇和解到波灣戰爭(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9月)。
22.李英明主編,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年1月)。
23.李登輝,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5月)。
24.宋國城,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公元1990-2020(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7月)。
25.阮次山,透視日本(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7月)。
26.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10月)。
27.吳寄南、陳鴻斌,中日關係「瓶頸」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8月)。
28.吳密察,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香出版社,1994年2月)。
29.周世雄,國際關係:權利與制度(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6月)。
30.范希周,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4月)。
31.胡春惠、宋成有主編,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台北:正中書局,2003年5月)。
32.胡鞍鋼主編,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33.徐之先主編,中日關係三十年,1972-2002(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0月)。
34.孫承,日本與東亞:一個變化的時代(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9月)。
35.孫政,戰後日本新國家主義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36.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4月)。
37.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11月)。
38.陳永生主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8年9月)。
39.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8月)。
40.陳佩堯、夏立平主編,新世紀機遇期與中國國際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9月)。
41.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資訊公司,2000年3月)。
42.陳儔美主編,轉換期的東亞與台日中關係:三十年的分析與展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12月)。
43.陳鵬仁編著,中日問題論文集(台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3月)。
44.陳鵬仁編著,中日問題論文集(二)(台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6月)。
45.戚嘉林,李登輝兩岸政策十二年(台北:戚嘉林,2005年1月)。
46.張五岳,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8月)。
47.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公司,2003年7月)。
48.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公司,2003年9月)。
49.張幼文、黃仁偉,2005中國國際地位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50.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4月)。
51.張啟雄主編,戰後東北亞國際關係(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計畫,2002年12月)。
52.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12月)。
53.張慧英,李登輝:1988-2000執政十二年(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0年5月)。
54.張廣宇,冷戰後日本的新保守主義與政治右傾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55.張耀武,中日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9月)。
56.傅夢孜主編,亞太戰略場(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3月)。
57.楊成緒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透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7月)。
58.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5月)。
59.蔡瑋,中共的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公司,2000年3月)。
60.蔡政文、吳榮義、林碧炤、林嘉誠,我國對外政策及行動取向(台北:業強出版社,1997年4月)。
61.劉江永,徬徨中的日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62.劉宏煊主編,中國睦鄰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5月)。
63.蔣立峰主編,21世紀的日本:政治外交發展趨勢(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10月)。
64.蔣立峰主編,日本:200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9月)。
65.潘錫堂,中共外交與兩岸關係:兼論國際變局、蘇聯轉型與國家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4月)。
66.潘錫堂,兩岸關係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4月)。
67.樊勇明、談春蘭,日本的大國夢(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6月)。
68.蕭全政等箸,劇變中的亞太與兩岸關係(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10月)。
69.叢鵬,大國安全觀比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7月)。
70.顏聲毅,當代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71.蘇起,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3年12月)。
72.蘇進強,全球化下的台海安全(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
73.龐中英,中國與亞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11月)。
74.龔德宏、李秋發、高民政著,鄧小平外交戰略思想研究(北京:藍天出版社,1998年12月)。




(二)中文譯著


1.大前研一著,張新琦譯,力用中國(台北:天下雜誌公司,2003年3月)。
2.大前研一著,許曉平譯,中國:出租中(台北:天下雜誌公司,2002年9月)。
3.日本防衛廳編,黃朝茂、宋一之譯,2003日本防衛白皮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3月)。
4.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林添貴譯,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4月)。
5.布斯卡(Susan M. Puska)編著,吳奇達、高一中、黃俊彥譯,下下一代的共軍(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2月)。
6.申卡(Oded Shenkar)著,許貴運譯,中國大世紀:二十一世紀的新興經濟強權(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出版公司,2005年8月)。
7.西原正編著,楊連仲、陳孝爕、張瑞帆、吳奇達譯,美日聯盟的新挑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6月)。
8.西曼(Wilfried A. Herrmann)編著,張天虹、翟文中、沈明室譯,亞洲的安全挑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5月)。
9.吉拉爾德・科提斯(Gerald L. Curtis)著,高一中、黃俊彥、葉采青譯,美日關係的新觀點(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3月)。
10.安德烈・平可夫(Andrei・Pinkov Yihong Zhang),世紀之交的台海危機:中日美大對決(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1年3月)。
11.辛巴拉(Stephen J. Cimbala),軍事說服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10月)。
12.李登輝、中嶋嶺雄著,駱文森、楊明珠譯,亞洲的智略(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11月)。
13.杜浩(R. F. Drife)著,陳來勝譯,冷戰後的中日安全體系(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3月)。
14.和泉太郎著,李毓昭譯,日美台三國同盟(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9月)。
15.岡崎久彥等箸,林玉佩、周素芬譯,2005年美日中決勝台灣(台北:台灣先智出版公司,2001年10月)。
16.亨利・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顧淑馨、林添貴譯,大外交(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年1月)。
17.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著,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台北:左岸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
18.柯喬治(George Kerr)著,陳榮成譯,被出賣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3月)。
19.威廉・陶(William T. Tow)著,高一中譯,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7月)。
20.普雷斯托維茨(Clyde Prestowitz)著,杜默譯,美國遊戲(台北:大塊文化,2004年3月)。
21.邁克爾・葛林(Michael J. Green)、派屈克・科羅寧(Patrick M. Cronin)編著,楊紫涵、謝豐安、余忠勇譯,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7月)。
22.戴天昭著,李明峻譯,台灣國際政治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9月)。


(三)學術論文暨中文期刊


1.尤金・A・馬修斯(Eugene A. Matthews)著,沈躍萍譯,「日本的新民族主義」,國際政治(北京),第10期(2004年10月)。
2.石以信,「中共對台海局勢的研判及新謀略」,展望與探索(台北),第3卷第8期(2005年8月)。
3.石原忠浩,「中共與日本關係之間的台灣因素」,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4.呂芳城,「台灣地緣戰略地位變遷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5.何思慎,「中日世仇?難解的歷史魔咒」,展望與探索(台北),第3卷第5期(2005年5月)。
6.林風佑,「冷戰後中共與日本的安全關係」,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7.吳寄南,「能源合作-中日兩國走向『雙贏』之路」,發表於第八屆「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全球化時代的形勢與機遇學術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主辦,2004年12月13日)。
8.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6卷第4期(1997年4月)。
9.寇春瑩、魏樺,「靖國神社-中日關係的一個瓶頸」,國際關係學院學報(北京),第3期(2004年3月)。
10.張景全,「日本的海權觀及海洋戰略初探」,國際政治(北京),第10期(2005年10月)。
11.黃致達,「台灣地緣政治地位:歷史與現實」,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12.黃偉修,「後冷戰時期日中關係對美日安保同盟的影響」,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3.楊夏銘,「日本新民族主義及其興起的原因與影響」,國際政治(北京),第7期(2004年7月)。
14.楊永明,「冷戰時期日本之防衛與安全保障政策:一九四五〜一九九○」,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1卷第5期(2002年9、10月)。
15.楊永明,「亞太戰略關係的變化」,交流(台北),第85期(2006年2月)。
16.楊永明,「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政治科學論叢(台北),第9期(1998年6月)。
17.趙建民、何思慎,「日本外交中有關中國或美國優先之爭論-兼論日、中、台新安全架構」,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3卷第1期(2004年1、2月)。
18.蔡瑋,「從中共對台外交圍堵看美中台三邊關係及台灣自處之道」,展望與探索(台北),第3卷第1期(2005年1月)。
19.蔡增家,「美日2+2安保諮商的政治意涵及其影響」,展望與探索(台北),第3卷第3期(2005年3月)。
20.蔡錫勳,「日美中三角關係下之台灣企業未來」,發表於「2005年台灣與世界關係」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主辦,2005年5月5日)。
21.劉天純,「略論日本爭奪能源之戰-剖析日本對外擴張的新動向」,國際政治(北京),第2期(2005年2月)。
22.編輯部,「美國國防部公佈『中國國力報告』」,交流(台北),第83期(2005年10月)。
23.賴宗男、王央城,「美、日部長級『二加二會談』的意涵」,戰略安全研析(台北),第7期(2005年11月)。
24.賴怡忠,「美日同盟與亞太整合」,交流(台北),第83期(2005年10月)。
25.盧靜,「國家安全:理論.現實」,國際政治(北京),第2期(2005年2月)。


(四)日文專書


1.五十嵐武士,日米関係と東アジア:歴史的文脈と未来の構想(東京:東京大学出版會,1999年3月)。
2.石津朋之、ウイリアムソ・マーレー,日米戦略思想史-日米関係の新しい視点(東京,彩流社,2005年4月)。
3.上田愛彥、杉山徹宗、高山雅司編著,最新・国際政治関係論:21世紀の安全保障(東京:鷹書房弓プレス,2000年12月)。
4.宇野精一編著,孫文から李登輝へ : 日華八十年の軌跡(東京:早稲田出版株式会社,1992年3月)。
5.大貫啟行,国際紛爭と日本の選択(柏市:麗澤大学出版會,2003年6月)。
6.小野直樹,戦後日米関係の国際政治経済分析(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02年4月)。
7.管英輝、グレン・フック、ステファニー・ウェストン,アジア太平洋の地域秩序と安全保障(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1999年7月)。
8.櫻田大造、伊藤剛編著,比較外交政策-イラク戦争への対応外交(東京:明石書店,2004年11月)。
9.竹内実編,日中国交基本文献集(下卷)(東京:蒼蒼社,1993年2月)。
10.長谷川雄一、高杉忠明編著,現代の国際政治-冷戦後の日本外交を考える視角(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1998年5月)。
11.平和.安全保障研究所編,アジアの安全保障,2003-2004(東京:朝雲新聞社,2003年10月)。
12.森本敏編著,アジア太平洋の多国間安全保障(東京: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2003年8月)。


(五)英文專書


1. Buckley, Roger, US-Japan Alliance Diplomacy: 1945-199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2. Carter, Ashton B. and Perry, Willian J., Preventive Defense: A New Security Strategy for America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99).
3. Cossa, Ralph A., The Japan- U.S. Alliance and Security Regimes in East Asia: A Workshop Report (Washington, D.C.: The Center for Naval Analyses, 1995).
4. Edstrom, Bert Edstrom, Japan's Evolving Foreign Policy Doctrine (New York: Sr. Martin's Press, 1999).
5. Lampton, David M. and May, Gregory C., A Big Power Agenda for East Asia: America, China, and Japan (Washington, D. C.: The Nixon Center, 200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