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6200511282900
DOI 10.6846/TKU.2005.00279
論文名稱(中文) 探索消費文化趨勢中的老街: 以淡水老街為例反思文化產業未來意象
論文名稱(英文) Exploring the Old Street's Consumption Culture: A Case study of Tamsui and Reflections on the Future Images of Cultural Industri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Futures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吳裕勝
研究生(英文) Yu-Sheng Wu
學號 69114007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5-18
論文頁數 12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國華
委員 - 紀舜傑
委員 - 張翰璧
關鍵字(中) 淡水老街
消費
文化產業
未來意象
關鍵字(英) Tamsui Old Street
Consumption
Cultural Industries
Images of the Futu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擁有多元力量拉扯的淡水老街為主要觀察對象,以實地觀察與質性訪談的方式,來論述與反思有關於淡水老街的消費型態。研究時發現,多數人的消費淡水老街經驗或觀察可約分為三個切入點:一為「文化產業/工業」的角度;二為「消費文化」;第三則是「空間」,而這三種想法,則會影響自己對於淡水老街消費時的觀感。

    除了這三種觀看的角度之外,本研究亦發現,正是由於淡水老街是個多元力量競爭的場域,故在消費時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拉距,而由於意義的流動,產生出不同的消費指涉,這便是被淘空的時代符徵,不同主體位置的論述,只是在不同時間點上,填入不同意象的想像。然後,找尋自認為合理的消費理由,就這麼告訴自己,進行「消費」。

    最後,本研究用未來學當中的三個未來思考方式,來說明有關於消費文化當中其可能的、可見的與渴望的未來意象,透過未來學的相關推論方式,不論是分眾消費的來臨或是文化之戰的爆發,甚或是布爾喬亞所面臨的美麗與哀愁,均是在消費社會裡所必須面臨的重大議題。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aims at exploring various models of modern consumption on Tamsui Old Street. These models are: “Cultural Industries”, “Consumption” and “Space”. The result shows that consumers are not only consuming but also constructing Old street’s image of the future. Besides the three models of explanation, Tamsui Old Street has also possessed power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ompetition. On the field of competition, consumers will confront a diversity of power source to pull or push the way people shop, travel or communicate. In other words, the metaphor of Tamsui Old Street is a sponge, which can absorb different inputs at any time. As the consumers find the most suitable reason to justify their behaviors, the sponge of images will add into new cultural meanings, and process of consumption culture will go on and on. Alternative scenarios have also been explored to suggest possible, probable and preferable futures of Old Street as well as Cultural Industries. With these scenarios, the future of a consumption society and its changing patterns can be further envisione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改變中的文化觀…………………………………………………………	9
第二節	文化工業與文化產業……………………………………………………	20
第三節	消費文化與空間…………………………………………………………	30
第四節	文化、消費與空間………………………………………………………	4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質性研究…………………………………………………………………	46
  第二節	訪談設計…………………………………………………………………	50
  第三節	研究限制…………………………………………………………………	53
			
第肆章	淡水地區文化產業變遷與研究初步發現………………………………	55
第一節	變遷中的淡水與老街形成………………………………………………	56
第二節	淡水古蹟園區……………………………………………………………	76
第三節	淡水老街消費的初步發現………………………………………………	86
			
第伍章	淡水老街消費的再發現…………………………………………………	98
  第一節	消費圖像的轉換…………………………………………………………	98
  第二節	矛盾的地形與人文奇景…………………………………………………	101
  第三節	懷舊的現代性錯亂………………………………………………………	103
  第四節	文化、產業與永續發展…………………………………………………	105
  第五節	盲流與觀光客……………………………………………………………	107
  第六節	便利商店文化……………………………………………………………	108
  第七節	從未被「文化」化的淡水老街…………………………………………	110
			
第陸章	結論………………………………………………………………………	114
		
參考書目	……………………………………………………………………………	120
			
附    錄	……………………………………………………………………………	124
		
圖目錄		
圖3-1:觀看淡水老街的三種角度………………………………………………	53
圖4-1:淡水各具特色特區………………………………………………………	59
圖4-2:淡水老街的多元力量……………………………………………………	95
圖6-1:可選擇的未來……………………………………………………………	115
	
表目錄		
表2-1:台灣文化脈絡發展的主要論述…………………………………………	19
表2-2:文化產業的類別界分與內涵……………………………………………	28
表2-3:阿帕度瑞與霍爾概念比較……………………………………………..	39
表3-1:以「老街」為關鍵字的相關博碩士論文研究……………………………	48
表3-2:訪談者相關資料表……………………………………………………	52
表4-1:淡水古蹟類別表…………………………………………………………	8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文建會(2003a)文化白皮書。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2003b)文建會認識古蹟日:探尋產業文化資產導覽手冊。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2004)文化統計。台北:文建會。
王志弘譯(2002)工作、消費與新貧。台北:巨流。
王志弘譯(2003a)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
王志弘譯(2003b)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
王智平等(1997)淡水。台北:遠流。
包亞明等(2002)上海酒吧—空間、消費與想像。台北:宏文館。
台北市政府交通局(2004)台北市交通統計年報。台北:台北市政府交通局。
石省樂(1996)從高峰退隱的「境遇者國際」。當代117:20-31。
朱元鴻(1991)消費—政治經濟學之外。當代67:12-23。
朱元鴻(2000)文化工業: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觀念。見張笠雲主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頁11-45。台北:遠流。
李世榮、吳立萍(2003)台灣的老鄉鎮。台北:遠足文化。
李紀舍譯(1997)。文化工業再探。見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當代辯論,頁318-328。台北:立緒。
李美華(1998)社會科學研究法(上)、(下)。台北:時英。
李健鴻(1994)阿多諾。台北:桂冠。
沈文台(2002)台灣老街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肖傳勝(2003)景像社會。《文化研究第3期》http://culstudies.com。
辛晚教(2000)文化產業發展與地方經濟再生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研究報告。
林志明(1996)紀德堡(Guy Debord)與法國激進思想。當代117:12-19。
林志明譯(2001)物體系。上海:人民。
林秀麗等譯(1999)社會學理論的觀點。台北:韋伯。
林宗德譯(2004)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韋伯。

邱誌勇等(2004)自滿的狂歡與虛幻及其之後:論台灣文化產業。當代200:116-123。
美商東藩工程顧問公司(1996)淡水老街總體營造計畫。
唐維敏(1998)英國文化研究導論。台北:亞太。
夏鑄九編譯(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
張君玫(2001)全球化—對人類深遠的影響。台北:群學。
張君玫等譯(1996)消費。台北:巨流。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見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台北:巨流。
陳玉箴(2005)媒介與傳播研究法指南:質性與量化方法論。台北:韋伯。
陳光興(1991)真實—再現—擬仿 布希亞的後現代(媒體)社會學。當代65:18-30。
陳光興(2001)台灣消費社會形成的初步思考。《文化研究月報第2期》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_6.htm。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志梧(1995)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計畫示範點:淡水鎮規劃案。台北:文建會。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與空間結構:理論與應用。台北:詹氏。
陳盈卉(1999)淡水。台北:小知堂。
陳國華等譯(2004)未來學導論。台北:學富。
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台北:揚智。
陸揚(2002)大眾文化理論。台北:揚智。
辜振豐(2002)時代精神—從香水到百貨公司。台北:麥田。
辜振豐(2003)布爾喬亞—慾望與消費的古典記憶。台北:果實。
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台北:臉譜。
黃沼元(2002)台灣的老街。台北:遠足文化。
黃彥憲譯(2001)付費體驗的時代。台北:遠流。
楊祖珺譯(1998)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工具書)。台北:遠流。
詹宏志(1989)城市人。台北:天下。
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台北:麥田。
滬尾文教促進會淡水歷史研究室(1988)淡水大事紀。台北:滬尾文教促進會。
劉維公(2003)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的時代意義。典藏今藝術128:42-45。
潘桂成譯(1997)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感。台北:國立編譯館。
蔡葉偉(1998)淡水的前世今生。台北:國花文化事業公司。
戴錦華(1999)鏡城地形圖。台北:聯合文學。
羅秀芝譯(2003)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樂管理。台北:五官藝術。
譚志強(1994)中國大陸的「盲流」問題。亞洲研究11:187-206。
蘇文魁(1995)圖說淡水四百年:影像、空間、流通。台北:淡水鎮公所。
觀光局(2003)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台北:觀光局。

英文部分
Appadurai, Arjun (1996) Modernity at large :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audrillard , Jean (1993) 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 . translated by Iain Hamilton Grant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Baudrillard, Jean (2002) The consumer society : myths and structures. London ;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Bauman, Zygmunt (1988) Globaliz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ebord, Guy (1990) Comments on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London : Verso.
Debord, Guy (1994) The Society of Spectacle. New York : Zone Books.
Hall, Stuart(1997) Doing cultural studies : 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 .London : Sage,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Lefebvre, Henri (2002)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 Continuum.
Malcolm Chase and Christopher Shaw(1989) The Dimensions of Nostalgia. Pp 3-4 in The Imagined Pase, History and Nostalgia.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Ramond, Williams (1983) Keywords :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amond, Williams(1966) Culture and society, 1780-1950. New York: Harper & Row.
Roland, Robertson (1990) After nostalgia? Willful nostalgia and the phases of globalization. Pp. 45-61 in The ories of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London:Sage. 
Schultz, Wendy L.(2002) Alternative futures. http://www.infinitefutures.com/essays/prez/overview/overview.ppt
Turner, B. S.(1994)Orientalism, postmodernism & globalism. London: Routledge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