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3200700202800
DOI 10.6846/TKU.2007.00404
論文名稱(中文) 資訊環境變遷與資訊權力建構之研究──兼論中共資訊權力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Change of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Information Power: as well on PRC' s Information Power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1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王建南
研究生(英文) Chien-Nan Wang
學號 68826013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1-12
論文頁數 12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施正權
委員 - 吳建德
委員 - 周湘華
關鍵字(中) 資訊環境變遷
資訊力
資訊權力
資訊社會
中共資訊權力
關鍵字(英) the change of th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society
information capability
information power
PRC's information power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從1991年網際網路開始逐漸廣布在世界的每個角落,人類進入了一個別於過去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的全新結構的社會。由於資訊科技的發達、微電腦技術的普及,「資訊化」一詞逐漸被誤認等同「電腦化」。在資訊本質被誤解的情形之下,自然無法對於「資訊」這個因素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國家有正確的認知與理解。更無法正確得知資訊如何透過各種投射的方式在我們的生活中展現出來。

    因此,本論文將資訊的概念藉由對於整體資訊環境的變遷的分析,建構所謂的「資訊力」及「資訊權力」。根據本論文研究,網際網路及微電腦技術的確對於「資訊力」與「資訊權力」有著顯著的影響。但有許多層面的現象是無法以所謂的「數量化」去衡量與評估的。

    同樣的,在傳統國際政治的分析中,政治、社會、經濟、軍事、文化等要素是評估一國能力的重要指標。資訊社會的發達,讓資訊要素也成為一項不可或缺的國力評估要素。但事實上,資訊技術的專業知識除了具有該項高度技術的專業人士之外,一般政治相關領域學者並不容易瞭解資訊技術的真正意涵。因此本論文是偏向於透過技術的分析,釐清所謂「資訊力」與「資訊權力」意涵。

    研究發現,美國現在掌握資訊技術的地位以及在塑造「吸引他國以取得好感」的能力均遠在其他國家之上。當中共深知在其本身不論是資訊技術掌握以及博取他國好感能力皆不如美國的情形之下,如何藉由掌握「資訊權力」的方式,用來與美國民間企業甚至是美國政府單位對話的籌碼,是一個值得討論的方向。
英文摘要
With the spread of the Internet all over the world in 1991, human history stepped into a whole new era, on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agricultural society and the industrial society.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microcomputer technology, the term “informationization” has been gradually misunderstood as “computerization.” Since the very essential definition of “information” was misinterpreted, it was unlikely for people to correctly realize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upon the society and the states, not to mention to recognize information showed with various ways in our lives.

  Therefore, by analyzing the changes of th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this study identified “information capability” and “information power” under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This study discovered that the Internet and the microcomputer technology remarkably affected “information capability” and “information power.” Yet, a lot of cases cannot be evaluated by so called “quantification.” 

  In traditional international politics, while analyzing “national capability,” politics, society, economy, military and culture are the major index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nformation”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factor for the evaluation of national capability. However, excep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it is not easy for political scholars to fully understand wha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bout. In this regard,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chnology” and distinguished “information capability” from “information power.”

  This study found out that America’s domination over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ability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 are much better than other states. For China,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how to use “information power” as the bargaining chip to engage with American civil enterprises or American Administration is a constructive issu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緒  論………………………………………………………………   1


第一章 資訊大環境改變下的資訊革命
第一節 資訊的概念……………………………………………   10
第二節 資訊社會的概念………………………………………   17
第三節 資訊革命的影響………………………………………   24

第二章 資訊力的建構
第一節 資訊力的概念…………………………………………   32
第二節 資訊力分析……………………………………………   52
第三節 資訊力的影響…………………………………………   62

第三章 資訊權力的建構
第一節 資訊權力的概念………………………………………   66
第二節 資訊權力的作用………………………………………   73
第三節 資訊權力的影響………………………………………   81

第四章 中共的資訊權力分析
第一節 中共資訊環境分析……………………………………   89
第二節 中共資訊權力的分析…………………………………   97
第三節 中共資訊權力的未來發展……………………………   103


結論………………………………………………………………  110
  
參考書目…………………………………………………………  113

圖表目錄

圖一、David Easton系統論架構圖 ………………………  6 
圖二、資訊作用系統架構 …………………………………  7
圖三、本論文概念架構圖 …………………………………  7
圖四、開放系統互連OSI模組示意圖  ……………………  29
圖五、權力示意圖 …………………………………………  82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書目

一、專書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2月初版。
儀名海主編。《信息全球化與國際關係》。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張巨岩。《權力的聲音》。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9月。
董子峰。《信息化戰爭型態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10月。
閰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
沈偉光。《戰爭新思維》。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1月。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9月。
喬良、王湘穗著。《超限戰-對全球化時代戰爭與戰法的想定》。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2月。
朱浤源主編。《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11月。
王錦堂編。《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台北:東華書局,1992年1月。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1月。
黃碩風。《綜合國力新論-兼論新中國綜合國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9月。
許如亨。《解構另類戰爭-心理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5月。
宋國誠。《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公元1990-2020》。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7月。
鈕先鍾。《核子時代的戰略問題》。台北:軍事譯粹社,1988年10月。
周浩然、李榮啟。《文化國力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王逸舟。《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7年4月。
林宗達。《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台北:全球防衛雜誌出版,2002年5月。
沈偉光。《第三次世界大戰:全面信息戰》。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1月。
愛得華‧尤爾登(Edward Yourdon),凱文譯。《驚爆資訊戰──911事件對資訊科技的影響》。(Bytes Wars : the impact of September 11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台北:培生教育,2002年12月。
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門洪華譯。《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義、權力與治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法蘭克‧偉伯斯特(Frank‧Webster),馮建三譯。《資訊社會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國1999年8月初版。
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傅凌譯。《新戰爭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初版。
Richard Saul Wurman,張美惠譯。《資訊焦慮》。(Information Anxiety)。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8月。
大前研一,吳玉玲譯。《.COM風暴》。台北:藍鯨出版社,2000年12月。
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傅凌譯。《第三波》。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John Seely Brown, Paul Duguid,顧淑馨譯。《資訊革命了什麼》。台北:先覺出版社,2001年1月。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劉真如譯。《下一個社會》。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年4月。
曼威.科司特(Manual Castells),夏鑄九等譯。《網路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譯叢,1998年4月。
赫伯‧朵迪克(Herbert S. Dordick),汪琪譯。《尋找資訊社會》。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9月。
大衛‧莫契拉(David C. Mocshella),蘇昭月譯。《權力狂潮:全球資訊科技勢力大預言》。台北:麥格羅‧希爾,1999年10月。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台北:左岸文化事業,2002年8月。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吳家恆、方祖芳譯。《柔性權力》。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
賽斯‧舒曼(Seth Shulman),吳書榆譯。《知識的戰爭》。台北:聯經,2001年11月。
克雷格‧艾迪生(Craig Addison),金碧譯。《矽屏障》。台北:商智文化事業,2001年。
丹尼斯‧朗(Dennis H. Wrong),高湘澤、高全余譯。《權力:它的形式、基礎與作用》。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7月。
加爾布雷司(John Kenneth Galbraith),劉北成譯。《權力的剖析》。台北:時報出版社,1999年10月。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 James E. Dougherty,胡祖慶譯。《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4月。
Andrew S. Tanenbaum,蔡明志譯。《電腦網路》。台北,東華書局,1998,年12月。
Michael Gureitch, Tony Bennett, James Curran, Janet Woollacoot,唐維敏、程宗明、黃麗玲、蔡崇隆、戴育賢、鄧宗德合譯。《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1月。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傅振焜譯。《後資本主義社會》。(Post-Capitalist Society)。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9月。
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李宛蓉譯。《民族國家的終結》。(The end of the nation state:the rise of regional economies by Kenichi Ohmae)。台北:立緒文化,1996年2月。
大衛‧赫爾德(David Held),李銘珠譯。《民主與全球秩序》。(Democracy and the Global Order: From the Modern State to Cosmopolitan Governance)。台北:正中書局,2004年3月。
席勒(Herbert I. Schiller),王怡紅譯。《思想管理者》。(The Mind Managers)。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3月。
唐.塔普史考特、大衛.提寇、亞力士.羅伊(Don Tapscott & David Ticoll & Alex Lowy),張順教,陳建良合譯。《數位資本》。(Digital Capital)。台北:商周出版社,2002年3月。
湯瑪斯.佛德曼(Thomas Friedman),蔡繼光等譯。《瞭解全球化:凌志汽車與橄欖樹》。(The Lexus and Olive Tree)。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7月。
伍爾利希.貝克(Ulrich Beck),孫治本譯。《全球化危機》(Was ist globalisierung)。台北:台灣商務,1999年9月。
約翰.米可斯維特(John Micklethwait)、艾德萊恩.伍爾德禮奇(Adrian Wooldridge),高仁君譯。《完美大未來:全球化機遇和挑戰》。(A future perfect:the challenge and hidden promise of globalization)。台北:商周出版,2002年3月。
羅素(Bertrand Russell),斳建國譯。《權力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11月。
Richard J. Ellings and Aaron L. Friedberg,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2001-02戰略亞洲:權力與目的》(Strategis Asia 2001-02:Power and Purpos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
Michael D. Swaine with Donald P. Henry,彭恆忠譯。《中共的國內轉變與外交政策》(China Domestic Change and Foreign Polic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6年。

二、論文 
Paul H. B. Godwin,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中共的國防與現代化:願望與能力〉。《中共崛起構成的新挑戰:亞洲觀點》。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
Michael D. Swaine,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國家戰略目標部分〉。《共軍如何影響中共國家安全決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
隆納德‧傅格曼(General Ronald R. Fogleman)及席拉‧魏納德(Sheila E. Widnall)。馬振宇等譯。〈資訊戰的基石〉。《資訊作戰譯文彙集(I)》。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7。
James J. Schneider,高一中譯。〈論資訊作戰的混亂性、複雜性與前景〉。《資訊作戰譯文彙集(III)》。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8。
John B. Alexander,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資訊戰〉。《使用非致命性武器的未來戰爭》。(Future War: Non-Lethal Weapons in Twenty-First-Century Warfar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
Dr. Cynthia,Dr.John E, Prescott,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資訊與制度變革-從商業情報作業中所獲得的教訓:組織內部達成策略與方法之協調〉。《資訊革命與國家安全》。(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National Securit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
Martin C. Libicki,張源清譯。〈非傳統性的軍事衝突〉。《資訊時代的武裝衝突》。(The Mesh and the Net)。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8。
David Jablonsky,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國力〉。《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指南》。(U.S. Army War College Guide to Strateg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
Alaw D. Campen,蔣希敏譯。〈資訊系統問題需即時處理〉。《資訊作戰譯文彙輯(III)》。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7。
Dan Kuehl,蔣永芳譯。〈資訊戰力的定義〉。《資訊作戰譯文彙輯(III)》。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7。
麥茲(Steven Metz),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未來戰爭的形象〉。《廿一世紀的武裝衝突:資訊革命與後現代戰爭》。(Armed Conflict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Information Revolutation and Post-Modern Warfar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
Martin Libicki。《掌握明日戰爭》。(Illuminating Tomorrow’s War)。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
William C. Triplett II,吳奇達、高一中、黃俊彥譯。〈共軍以資訊作戰攻擊重要基礎設施的潛力〉。《下下一代的共軍》。(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fter Next)。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
Michael Pillsbury,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對未來戰爭的預測〉。《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

三、期刊
柏克。〈固網的最後一哩網路-WLL〉。《通訊雜誌》。第65期,1999.06
徐銘濃。〈有線電視產業與網路光纖化趨勢〉。《光連雙月刊:光電產業與技術情報》。第11期,1997.11。
如意淼。〈電信網路之特色(下)〉。《通訊雜誌第91期》。2001.08。
夏漢民。〈中華民國資訊基礎建設之遠景與藍圖〉。《經濟情勢暨評論》。第一卷,第四期,1996.02。
果芸。〈國家資訊基礎建設之啟示、機會與挑戰〉。《經濟情勢暨評論》。第一卷,第四期,1996.02。
彭清一。〈我國資訊和通信國家標準之建立〉。《經濟情勢暨評論》。第一卷,第四期,1996.02。
高鴻翔。〈大陸資訊市場政治環境分析〉。《通訊雜誌》。第48期,1998.01,頁68。
王玲玲。〈從資訊流通看中國大陸的社會變遷〉。《中國大陸研究》。第37卷,第1期,1994.01。
李志強。〈大陸資訊基礎建設之發展〉。《經濟前瞻》。第57卷,1998.05。
蕭宏智。〈大陸產業資訊化政策〉。《資訊與電腦》。2001.07。
歐陽新宜。〈中共網際網路的發展及其管制的困境〉。《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8期,1998.08。
林毅夫。〈比較優勢原則與大陸資訊產業的發展〉。《中國事務》。第一期,2000.07。
林超倫。〈中共導彈發展與我之彈道飛彈防禦〉。《海軍官校季刊》。第20卷,第2期,2001.05。
蕭朝琴:〈中共發展高技術「信息戰爭」對台灣安全之威脅〉。《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6期,1999.06。
蔡裕明:〈資訊性民族主義–Linux對中國大陸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12期,2001.12。

貳、英文書目

Easton, David,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65. 
Knorr, Klaus, The Power of Nations,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75. 
Swaine, Michael D. and Tellis, Ashley J., 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RAND, 2000. 
Mulvenon, James and Andrew, Yang,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 Retrospective on Chinese Military Studies in the Post-Mao Era, RAND, 2001. 
Kreisberg, Paul, Strategic Assessment 1999,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1999.
RuMley, Dennis and Chiba, Tatsuya and Akihiko, Takagi and Yoriko, Fukushima, Global Geopolitical Change and the Asia-Pacific, Ashgate Publishing, 1996. 
Burles, Mark and Shulsky, Abram N., Patterns in China’s Use of Force: Evidence from History and Doctrinal Writings, RAND, 2000. 
Carolyn, Blackman, Neogotating China: case studies and strategies, Singapore: KHL Printing Co Pte Limited, 1997. 
二、期刊、論文 
Molander, Roger and Wilson, Peter and Riddle, Andrew, “What is Strategic Information Warefare?,” Strategic Information Warfare:RAND, 1996. 
Reynolds, Jake and Welsh, Ed. and Peterson, Brandy, Cisco 802.1x Voice-Enabled Interfaces Allow Anonymous Voice VLAN Access, FishNet Security, 2005. 
Allman, Mark and Kruse, Hans and Ostermann, Shawn, An Application-Level Solution to TCP's Inefficienci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atellite-based Information Services (WOSBIS), November 1996. 
Nicholas, Economides and Katsamakas, Evangelos, Linux vs. Windows: A comparison of application and platform innovation incentives for open source and proprietary software platforms, New York: NET Institute, October 2005. 
Heiman, Richard V. and Picardi, Anthony C., Worldwide Software 2006–2010 Forecast Summary, IDC Research Report: USA, August 2006. 

參、網站資源

微軟公司:http://www.microsoft.com
Novell公司:http://www.novell.com
Google網站:http://www.google.com
思科公司:http://www.cisco.com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
通訊雜誌:http://www.cqinc.com.tw
IBM公司:http://www.ibm.com
賽門鐵克公司:http://www.symantec.com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http://www.iii.org.tw
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
大紀元新聞網http://www.epochtimes.com
中國時報網站:http://www.chinatimes.co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