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2201909582900
DOI 10.6846/TKU.2019.00363
論文名稱(中文) 一所國小生命教育協同教學志工教師之參與經驗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Case Study of Volunteer Teachers’ Team-Teaching Experience for Life Education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1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魏嘉慧
研究生(英文) Chia-Hui Wei
學號 60675007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1-11
論文頁數 22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怡君(146286@mail.tku.edu.tw)
委員 - 黃儒傑(ruchieh@mail.tku.edu.tw)
委員 - 林君憶(chunylin@ntnu.edu.tw)
關鍵字(中) 國小生命教育
協同教學
參與經驗
成長
關鍵字(英) Elementary School Life Education
Team-teaching
Participating Experience
Volunteer Grow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面對日趨嚴重的青少年問題,台灣學者專家從預防著手,推動生命教育。經多年發展,民間團體的挹注成為國小生命教育的一股力量。生命教育亦為十二年國教總綱中十九項議題中的一項,其於當前的重要性可見一般。然而,生命教育仍存在人力不足的問題。
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對個案進行質性之研究,參酌志工服務問卷以及幾位導師和行政老師的觀察後訪談進行檢證,找出協同教學經驗與參與服務之間的關係。進一步透過此研究結果,解決參與歷程中的問題,並提供經驗給關心生命教育的團體參考。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協同教學為生命教育志工加入服務的重要因素。
二、志工教師在協同教學運作模式下獲得不同經驗及成長,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面向:
	完整的運作模式支援志工教師的服務。
	協同教學能促進問題的有效解決。
	志工教師透過解決問題獲得心理與專業的成長。
三、協同教學的參與經驗強化志工教師持續服務的意願。
根據研究的結論,研究者分別就人員招募與穩定、人力資源分配與合作、資源整合、推廣協同教學模式、尋求家長與學校支持,以及促進普及提出建議,並提出未來之研究方向以供參考。
英文摘要
In the face of the growing problems of young people, scholars and in Taiwan have been advocating life education in preventing the problems.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attention of civil society has become a force in elementary school life education. Life education is also one of the nineteen issues in the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its current importance can be seen in general. However, the lack of qualified teachers is still a major concern in promoting life education in k-12 schools. This study us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such as case study approach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experience of life education volunteer teachers in an elementray school. The Volunteer Service Questionnaire and structural interview questions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 were us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 addition to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m-teaching experience and participation,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provides experience to those who concerned about life educat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eam-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joining the life education volunteer service.
2. Volunteer teachers have gained various experiences and growth under the team-teaching operation mode, mainly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	The complete operation model supports the volunteer teachers’ services.
	Team-teaching can promote effective problem solving.
	Volunteer teachers achieve psychologic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problem solving.
3. The experience of team-teaching strengthens the willingness of volunteer teachers to continue service.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made recommendations on teacher recruitment and stability, huma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cooper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advocation of team-teaching model, seeking parental and school support, and promoting popularization. Direc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include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表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各國的生命教育	15
第二節 台灣的國小生命教育	18
第三節 志工教師投入國小生命教育服務之概況	33
第四節 協同教學的運用	42
第五節 志工的參與經驗	5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65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6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場域	6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3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時序	8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7
第六節 研究倫理	9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5
第一節 協同教學成為志工教師參與服務的主要推力	95
第二節 生命教育志工在協同教學模式下的參與經驗	112
第三節 協同教學中志工教師遇到的問題與調適	130
第四節 志工教師透過協同教學的成長經驗	159
第五節 協同教學對持續參與服務的影響	1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8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87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未來展望	193
參考文獻	199
附錄一 志工服務問卷	212
附錄二 訪談邀請函	213
附錄三 訪談前後檢核表	214
附錄四 訪談同意書	215
附錄五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216
附錄六 志工隊長訪談大綱	217
附錄七 生命教育志工教師訪談大綱	218
附錄八 行政老師訪談大綱	219
附錄九 導師訪談大綱	220
附錄十 訪談與省思記錄本	221
附錄十一 得榮生命教育基金會同意書	222

表圖次


表2-1 生命教育的內涵	21
表2-2 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核心素養	23
表2-3 國小的生命教育內涵	27
表2-4 與國小生命教育志工教師相關之論文	34
表2-5 彩虹生命教育與長老會生命教育服務概況表	36
表2-6 彩虹愛家與長老會在國小生命教育面臨的困境	37
表2-7 馬斯洛的需求層級內容對照表	56
表2-8 艾瑞克森心理社會論的八個時期	59
表3-1 志工年齡與性別統計表	75
表3-2 志工學歷統計表	76
表3-3 志工年資與人數統計表	76
表3-4 受訪志工教師資料紀錄表	80
表3-5 受訪教師資料紀錄表	81
表3-6 研究進度時序表	87
表3-7 訪談資料代碼說明表	88
表3-8 研究內容概念編碼參考表	90
圖2-1 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	58
圖3-1 研究架構圖	69
圖3-2 研究流程圖	86
圖4-1 志工教師身份與人數分布圖	99
圖4-2 志工教師年齡與人數分布圖	99
圖4-3 志工教師學歷與人數分布圖	100
圖4-4 志工教師服務年資人數分布圖	10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
王秀槐(2013)。在天地之間打開另一扇窗-從生命教育談宗教與教育的關係。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8),19–20。
王秀槐(2016)。生命教育合奏曲-大學與中學教師合作規劃與實施師資培育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生命教育研究 8(2),75–112。
王素芸(2009)。協同教學的意義、特質與類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2),55–80。
王坤鈜(2012)。以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談中年失業潮。家庭教育雙月刊,39,49–53。
何冬梅(2011)。試析當代日本中小學道德教育的特點。中外教育研究,2011(3),37–39。
何育芳、黃月嬋(2001)。實施協同教學之問題及其解決之道。大專體育學術專刊 90年度,10–18。
何真如(2014)。應用「角色交換技巧」與《辣媽辣妹》影片賞析於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家庭關係主題之教學。國民教育,54(3),94–99。
吳庶深(2002)。先進國家與我國中等學校生命教育之比較研究: 期末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臺北市:學富。
吳麗君等(譯)(2003)。協同教學。(原作者:Buckley, Francis J.)。臺北市: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
吳麗君(2013)。架設理論與實務對話的橋樑-對小學老師的邀請。國民教育 ,53(4),2–14。
吳姿萱(2006)。全人成長通識課程之學習經驗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學位論文:桃園市。
李淑珺(譯)(2005)。志工實務手冊。(原作者:McCurley, Steve & Lynch, Rick)。臺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李麗君(2006)。檢視師資生教學信念與其實踐之方案實施與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1),39–62。
沈育如(2018年6月25日)。新課綱家場審查–綜合活動納健康情感表達。國語日報,第2版。
兒童福利聯盟(2017)。2017年台灣社會大眾校園霸凌經驗調查報告。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9/1355
林鶯(譯)(1999)。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原作者:Walters, Donald.)。臺北: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林雅慧(2007)世界宗教博物館志工之生命意義觀點轉化學習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南投。
林治平(2004)。生命的奧秘。載於林治平、林繼偉、盧怡君、姜仁圭、李清義、蘇友瑞著:生命教育之理論與實際(頁 3-36)。臺北:心理。
林惠真(2015)。吳興國小TT教師群協同教學階段性模式說帖。教師群協同教學與課程統整 : 海闊天空開放教育【課程篇】。苗栗縣:桂冠。
林文士(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
林珊如(2001)。從教師知識分享與資源共享談教育效能之提升。現代教育論壇,7,427–433。
林沄萱、吳怡旻、黃久美、傅雅麟(2017)。團體對話中的自我覺察。中華團體心理治療,23(1),21–28。
林克明(2012)。甘地自甘地,路德自路德—流浪漢艾瑞克(Erik)與心靈導師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當代醫學,468,746–756。
邱朝基(2007)。婦女參與志願服務經驗之研究~以學校志工為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學位論文(碩士論文),臺北。
邱炳坤(總校閱)(2018)。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原作者:Merriem, S.B. & Tisdell, E. J.)。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16)。
施宜煌(2016)。兒童生命教育的教學方法。全人教育集刊,3,55–68。
范信賢,尤淑慧(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的願景與理念。教育研究月刊,231,34-48。
胡夢鯨、王怡芬(2017)。生命教育故事課程在國小的實施歷程,困難與成效之探討:以嘉義縣的兩所國小為例。2017生命教育論壇暨成果展(頁 65–96)。臺北市:得榮基金會。
孫效智(2015)。生命教育核心素養的建構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發展。教育研究月刊。251,48–72。
孫效智(2009)。臺灣生命教育的挑戰與願景。課程與教學季刊,12(3),1–26。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22)。臺北:寰宇。
孫志麟(2006)。行動的呼喚:實習輔導教師的培育。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83–110。
孫振青(1966)。從西方哲學史看自我之發現。現代學苑,3(11), 1–6。
凌靜芬(2013)。新北市國民小學99~102年度生命教育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
徐敏雄(2007)。台灣生命教育的發展歷程:Mannheim知識社會學的分析。臺北。師大書苑。
徐超聖(2015)。國小階段生命教育推動理念的新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0),87–95。
柴在屏、李嵩義(2006)。學校志工招募步驟及運作策略之探討。中州學報,23,179–194。
唐嘒文(2010)。生命教育課程實踐 改變世界的種子—愛與關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學位論文(碩士論文),臺北。
陳立言(2004)。生命教育在台灣之發展概況。哲學與文化,31(9),21–46。
陳立言(2011。台灣推動生命教育的成果及未來發展。台灣教育,667,7–14。
陳伊琳(2008)。美國當代品格教育的反省-證成、定義與評鑑。中等教育,59(1),142–161。
陳伊琳(2015)。歐美國家品德教育發展趨勢與中學概況。中等教育 ,66(4),18–39。
陳雅婷(2017)。宗教性民間團體的國小生命教育課程在華人社會的擴散因素:以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為例。華人文化研究,5(1),217–237。
陳妏靜(2007)。台灣、日本國小階段推展生命教育之內容分析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麗玉(2016)。臺中市國民小學教育志工工作滿意度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碩士論文)。嘉義。
陳偉仁、楊慧姈、陳烱亮、陳姵妏(2015)。從「情生意動」到「和而不同」:融入社會技巧訓練的生命教育課程。特殊教育季刊,134,9–19。
陳俐吟(2017)。國小生命教育發展之困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6(12),103–105。
陳佳慧(2011)。家長參與國小生命教育之研究-以「彩虹生命教育課程」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明麗(2014)。從國小教師觀點看宗教團體推動校園之生命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3),111–114。
陳玉蘭(2003)。論協同教學的實施與師資培育因應之道。教育科學期刊,3 (1),57–78。
陳秀嫦(2010)。淡水國小故事媽媽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慧珊(2013)。退休生涯規劃與活躍老化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教育志工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學位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市。
陳玉樹、胡夢鯨(2008)。任務動機與組織創新氣候對成人教師創意教學表現之影響:階層線性模式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0(2),179–198。
陳均伊(2010)。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一個國中自然教師探究教學觀點的轉變。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2),233–264。
陳俊龍(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下的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學校行政,66,188–207。
陳向明(2003)。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教育部(2010)。教育部生命教育中程計畫。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教育部教育wiki。2018年4月11日,取自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7%94%9F%E5%91%BD%E6%95%99%E8%82%B2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5)。國民小學生命教育校園文化推動模式手冊。2019年1月3日,取自http://life.cpshs.hcc.edu.tw/files/14-1003-3700,r11-1.php?Lang=zh-tw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6)。偏鄉教學換宿 退休教師再現風華。2019年1月3日,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92FC48DEE5BDCC68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生命教育融入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之研究子計畫二生命教育融入學前與國小階段課程的核心素養與組織方式之研究期末報告。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草案研修說明(1040818公聽會版本)。2018年4月8日,取自http://web.cmgsh.tp.edu.tw/mediafile/20290013/knowledge/176/19/253/2015-11-30-11-59-23-nf1.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十二年國教議題融入說明手冊。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議題融入說明手冊, 2019年1月21日,取自https://cirn.moe.edu.tw/
章五奇(2014)。以自我研究發展生命教育的課程與教學。生命教育研究,6(2),31–61。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克怡(2016年12月9日)。全美中文學校推廣台灣生命教育。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
張景媛、胡敏華(2015)。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務。教育脈動,3,5–19。
張淑美(主譯)(2007)。生命教育-推動學校的靈性課程。(原作者:Miller, J.)。臺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張清濱(1999)。怎樣實施協同教學?師友月刊 ,387,43–47。
張德銳(2015)。愛與奉獻-教學輔導教師的服務領導。師友月刊,582,86–92。
張德銳(2016)。教育愛的播種者—裴斯塔洛齊。師友月刊,590,55–59。
張德銳(2016)。愛與榜樣~福祿貝爾。師友月刊,593,37–42。
張聖麟(2004)。國中生活科技教師學習型團隊與專業成長。「2004科技教育課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81–485。
張春興(201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繐礠、劉奕蘭(2017)。成長主題、意義化與台灣成人心理成熟的關聯性初探。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9,79–112。
張世忠(2005)。網路融入協同教學之研究:以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中原學報,33(4),725–743。
張素真(2008)。婦女志工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以南投縣草屯國小故事媽媽為例。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碩士論文)。南投縣。
張勳誠(2006)。國中生命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以臺北市立景興國民中學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宗義(2007)。家長參與學校志工之研究:動機、影響因素與發展現況-以網溪國小志工為例。學校行政52,193–207。
莊曉伶(2013)。彩虹愛家生命教育的課程內容與實務教學 —以平鎮市文化國小為例。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學位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市。
郭哲宏,陳光輝(2013)。大學國際志工經驗對公民態度之影響。法政學報,25,207–241。
曾郁榆(2009)。青少年生命態度與生命教育課程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
曾煥棠(2008年9月)。生命教育的發展及對青少年的重要。青少年生命教育論壇論文集,台北信基大樓B2
曾加縈、李瑞珠(2015)。從生命教育新視野談「靈性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128-131。
曾志朗(1999年1月3日)。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聯合報,4版。
曾柏瑜、陳淑麗(2010)。初任補救教學大專生的專業成長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35(1),39–61。
曾國鴻、朱耀明、陳榮宗、羅希哲、盧宜屏、許祐毓(2004)。國民小學教師進行知識分享的可行策略及其障礙因素之研究-以臺南縣為例。高雄師大學報,16,415–435。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41-253)。臺北:寰宇。 
黃政傑(2009)。理想國、理想人與教育。載於黃政傑、江惠真主編,人是什麼-生命教育(頁285-304)。台北:華興文化。
黃志雄(2005)。特殊教育教師的壓力調適與成長團體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3,121–148。
黃朝曦(2010)。成人樂活的經驗學習歷程之研究。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碩士論文),南投縣。
黃儒傑(2003)。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1),171–197。
黃秋霞(2016)。淺談量化與質性研究的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149–154。
虞雅雯(2011)。國小學童生命教育與自我概念的關係-以彩虹「人與己」課程為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學位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
蔡芳玫(2016)。生命教育融入國小防霸凌之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3),133–139。
潘正德,潘惠銘(2005)。教育理念落實之研究-以中原大學全人教育爲例。中原學報,33(2), 237–251。
潘正德,魏主榮(2006)。全人教育的意涵與研究變項分析。人文與社會學報,1(9),163–196。
戴玉玲(2013)。得榮基金會生命教育的運作與推廣。私立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學位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市。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 37(4),17–23。
劉迎春(2010)。“協同教學”的理性分析與實踐展望。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35),113–117。
劉慧(2014/06)。中國大陸生命教育發展狀況分析。生命教育研究 ,6(1),37–60。
劉文通(2010)。建構學校本位教學視導制度-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學校行政,69,107–122。
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 37-48)。臺北:寰宇。
鄭幸枝(2015)。吳興國小試辦TT教師群協同教學實施計畫。載於林惠真(編),教師群協同教學與課程統整 : 海闊天空開放教育【課程篇】,(頁15–18)。苗栗縣:桂冠。
蔡錚雲(2006)。情境倫理、現象學心理學與質性研究。哲學與文化,33(2),51–65。
衛生福利部(2014)。志願服務法。2018年4月1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131
衛生福利部(2016)。105年度推動志願服務業務成果統計表【資料檔】。2018年4月1日,取自http://vol.mohw.gov.tw/vol2/statistical/show/mwKK9YM
衛生福利部(2018)。藥物濫用案件暨檢驗統計資料【一○七年一月】。2018年4月1日,取自https://www.fda.gov.tw/upload/133/2018061311121339991.pdf
鍾明宏(2010)。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志工服務現況之探究。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學位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
謝昌達(2012)。生命教育國際志工服務學習方案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專班(碩士論文)。臺中市。
韓欣倫(2016)。如何在家庭中實施全人教育。家庭教育雙月刊,63,66–70。
簡正鎰(2005)。進行質性訪談研究有關倫理議題之探討,輔導季刊,41(1)。

二、西文部分
Arthur, J.,Kristjansson, K., Walker, D., Sanderse, W., & Jones, C.(2015). Character Education in UK Schools Research Report Retrieved From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The Jubilee Centre for Character & Virtues website: http://www.jubileecentre.ac.uk/1557/projects/research-reports/character-education-in-uk-schools
Bair, M., & Woodward, R. G. (1964). Team Teaching in Action. Boston: Houghton-Mifflin.
Belbin, R.M. (1981), Management Teams: Why They Succeed or Fail, Butterworth-Heinemann, Oxford
Berg, Chris. & Breheny, Simon. Australia Institute of Public Affairs. (2014). A social problem, not a technological problem:bullying, cyberbullying and public policy. Abstract retrieved July 15, 2018, from http://apo.org.au/node/40647
Cooley, Charles H., “The looking-glass self” (1902), in Charles Lemert (org.), Social Theory: The Multicultural and Classical Reading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3.
Cottrell, Jr., Leonard S. (1942), The Adjustment of the Individual to his Age and Sex Rol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5),617-620.
Creswell, J. W. (2013), Qualitative inquiry & research (3rd.). Thousand Oaks, CA: Sage.
GEISE, AARON C., Personal Growth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Well-being and Ego Development., Graduate School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Greenfield, E.A. & Marks, N. F. (2004) Formal volunteering as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older adult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59(5), 258-264.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093/geronb/59.5.S258
Junger-Tas, J., Marshall, I.H., Enzmann, D., Killias, M., Steketee, M. Gruszczynska, B. (2010).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Europe and beyond [electronic resource]: Result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elf-Report Delinquency Study. Retrieved From https://link-springer- com.ezproxy.lib.tku.edu.tw/content/pdf/10.1007%2F978-0-387-95982-5.pdf
Klein, J.T.(2006)A platform for a shared discourse of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5(2), 10-18.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Vol. 1).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ezirow, J. (2000). Learning to Think like an Adult. Core Concepts of Transformation Theory. In J. Mezirow, & Associates (Eds.), Learning as Transform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 Theory in Progress (pp. 3-33).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Lipman, M., Sharp, A.M., & Oscanyan, F.(1980). Philosophy in the classroom. Temple University,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Penner, LA. (2002) Disposi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influences on sustained volunteerism: An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8, 447-467. https://doi.org/10.1111/1540-4560.00270
Smidt, C. (ed.) (2003) Religion as Social Capital: Producing the Common Good. Waco, TX: Baylor University Press.
 U. S. Department of Labor,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2015). Volunteer in the United States-2015.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ls.gov/news.release/pdf/volun.pdf 
Zilliacus, H., & Kallioniemi, A.(2016). Secular ethics education as an alternative to religious education–Finnish teachers' views. Taylor & Francis Online. doi: 10.1080/13617672.2016.118523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