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2201417354300
DOI 10.6846/TKU.2014.00472
論文名稱(中文) 我國大學繁星計畫執行情形及其學生入學適應問題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Multi-Star Project" of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system and adjustment of students entering universities through this project in Taiw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1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蘇鈺茵
研究生(英文) Yu-Yin Su
學號 69971002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1-11
論文頁數 14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瑩(yingchan@mail.tku.edu.tw)
委員 - 鈕方頤(nyeu@mail.tku.edu.tw)
委員 - 楊國賜
關鍵字(中) 繁星計畫
學習成效
大學多元入學
教育機會均等
關鍵字(英) Multi-Star Project
Learning Outcomes
The Policy of University Multiple Entrance Program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採用文件分析法及訪談法進行,訪談法設定學校是以臺灣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淡江大學、東吳大學等四所案例大學之繁星生為對象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旨在針對我國大學繁星計畫實施至今情形分析。本研究主要目的包含:
一、探討我國一般大學校院入學制度的發展沿革。
二、瞭解近年來大學繁星入學制度之成效。
三、了解繁星生入學後所面臨之問題,及就讀學校所採取的因應策略。
四、根據研究提出建議,作為繁星入學制度改革及大學校院協助繁星生解決入學適應問題之參考。
    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可歸納如下:
一、隨著繁星計畫的名額逐年上升,多元入學方案成為未來大學入學方式的主流,也使得考試入學名額減少。
二、繁星計畫實施至今似乎與原旨有一段距離。
三、繁星計畫實施後使得大學學生來源多元,但受惠者多為社區高中學生,則與教育機會均等之理念原旨尚有距離
四、繁星推薦的入學制度,對高中生帶來入學立足點的平等,卻也出現成績計算方式不公平的負面聲浪
五、繁星推薦的問題,包括:對高中學生宣導不足、且大學並未給予繁星生特殊的輔導措施
六、繁星生針對目前繁星計畫的實施正、反兩面看法兼有,正面評價包括:經濟實惠、給予學生上面向上的動力;負面評價包括錄取名額的分配問題、針對繁星生入學後的特殊規定、繁星生基本能力不足的問題。

最後,本研究依據所獲結論,針對教育主管機關、大專校院、高級中學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mainly, via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 analysi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of Multi-Star Project in universities in Taiwan. Students under the Multi-Star Project in four selected universities (2 public and 2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Taipei), e.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Tamkang University, Soochow University are chosen as samples for the interview.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1.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System in Taiwan.
2.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system of the Multi-Star Project in recent years.
3.To explore the problems faced by students entered through the   Multi-Star Project in selected four universities and strategies adopted correspondingly.
4. To propose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n the Multi-Star Entrance Policy in the futur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With the increasing encouraged implementation of the Multi-Star Project, the number of students recruited via this project has been increasing gradually in recent years, and this project has seemed to be the mainstream of the University Multiple Entrance System, but the number of students recruited from other routes, especially through the joint-entrance examination has been accordingly reduced. 
2.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util-Star Project has resulted in the changes of its purpose from the one originally designed to reinforce the wider access of students from the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 to students from the remote residential areas.
3.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util-Star Project has resulted in the increasing diversification of students in terms of their origins, but students graduated from community high schools are the group benefited the most, rather than the students from the poorer families, the originally targeted group under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4.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util-Star Project ha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former include saving money for students in term of the payments for application, striving high school graduate students to continue further study in universities, etc. 
5.The problems of the Mutil-Star Project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Unfairness of the method of calculation of grades or scores of students in high schools.
(2) Inadequate advocacy or explanation of this project to high school students.
(3) No efficient and sufficient guidance or consultation services provided especially for those students after entering universities.  
(4) The unfair or unequal allocation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of this project to different universit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4
第四節 名詞釋義與研究範圍………………………………………………………6
第五節 研究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教育機會均等相關理念之探究…………………………………………………11
第二節 主要國家大學協助弱勢學生入學之措施………………………………29
第三節 既有相關文獻分析………………………………………………………………………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57
第二節 訪談對象……………………………………………………………………………………59
第三節 研究工具……………………………………………………………………………………66
第四節 實施程序……………………………………………………………………………………67
第五節 資料處理……………………………………………………………………………………69
  
第四章 我國大學入學制度之變革…………………………………………………………71
第一節 我國大學入學制度沿革……………………………………………………………71
第二節 我國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實施情形之分析………………………………75
第三節 歷年我國大學繁星計畫入學執行情形之檢視………………………80

第五章 大學繁星計畫入學學生學習成效及適應問題之分析……………87
第一節 近三年案例學校招生情形分析………………………………………………………87
第二節 案例學校繁星入學生學習問題之分析…………………………………101
第三節 案例學校繁星入學生生活適應問題之分析…………………………11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19
第一節 結論………………………………………………………………………………………………119
第二節 建議………………………………………………………………………………………………126

參考文獻……………………………………………………………………………………………………………131
附錄一 國內有關「繁星計畫」、「大學入學制度」與「大學多元入學」之相關博碩士論文彙整………………………………………………………………………………………………………138
附錄二 國內有關繁星計畫之期刊、論文、研究報告或專書彙整……141
附錄三 國內有關繁星計畫之新聞報導彙整……………………………………………146
附錄四 繁星入學管道學生在就讀大學後的適應情況調查《學生訪談》………148

表 次
表 1-1 2007-2012 學年度繁星計畫報名及錄取資料…………..…………………….2
表 2-1 國外學者對於教育機會均等之詮釋、定義或涵義…………………………19
表 2-2 美國教育機會均等概念的演進階段…………..……………….…………….21
表2-3 教育機會均等概念在英國的演進階段…………..……………………….….24
表2-4 國內學者對教育機會均等之詮釋、定義或涵義……………………………..28
表 3-1 國立臺灣大學2009-2013 學年度繁星計畫校系總額表…………………....60
表 3-2 國立臺灣大學2009-2012 學年度錄取新生與繁星生人數比例表………….60
表3-3 國立臺灣大學2009-2013 學年度各學院錄取繁星生之人數分佈表.………60
表 3-4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11-2013 學年度繁星計畫校系總額表……………….61
表 3-5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11-2013 學年度錄取新生與繁星生人數比例表…….62
表 3-6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11-2013 學年度錄取繁星生學群學院人數分佈表….62
表 3-7 淡江大學2011-2013 學年度繁星計畫校系總額表…………….……………63
表3-8 淡江大學2011-2013 學年度錄取新生與繁星生人數表…………………….63
表3-9 淡江大學2011-2013 學年度各學院錄取繁星生之人數分佈表..…………63
表3-10 東吳大學2011-2013 學年度繁星計畫校系總額表……………………….65
表3-11 東吳大學2011-2013 學年度錄取新生與繁星生人數表…….……………65
表3-12 東吳大學2011-2013 學年度各學院錄取繁星生之人數分佈表…………65
表3-13 本研究訪談對象編碼……….………………………………..…………….69
表 4-1 我國大學多元入學管道政策之變革………….………..……….……..…75
表 4-2 繁星計畫受惠學校及學生數一覽表……….…….…..….…………..……81
表4-3 2013 年繁星推薦錄取人數最多前10 所高中…….…..…………………82
表5-1 國立臺灣大學2009-2012 學年度不同管道大一新生人數……………....88
表5-2 國立臺灣大學2009-2012 學年度多元入學大學日間部學生占總錄取人數之
比例………………………………………………………………………………..88
表 5-3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10-2012 學年度不同管道大一新生人數…………….90
表 5-4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10-2012 學年度大學日間部多元入學所總錄取人數之
比例………………………………………………………………………………90
表 5-5 淡江大學2010-2012 學年度不同管道大一新生人數…………….…............92
表 5-6 淡江大學2010-2012 學年度多元入學所佔總錄取人數之比例………........92.
表 5-7 東吳大學2010-2012 學年度不同管道大一新生人數………………………93
表 5-8 東吳大學2010-2012 學年度多元入學所佔總錄取人數比例……………...94
表5-9 2010-2012學年度大學甄選入學招生人數一覽表………….....………...…96
表 5-10 各案例學校與全國繁星推薦招生名額比例之比較……………………….97
表 5-11 各案例學校與全國個人申請招生名額比例之比較…………….……….98
表 5-12 各案例學校與全國考試分發招生名額比例之比較…………………….....98
表 5-13 歷年繁星計畫統計資料…………………………………………………..117

圖 次
圖 1-1 研究步驟圖...................................…………………………..…………..……5
圖3-1 研究架構圖……..……………………………………………………………58
圖3-2 臺灣大學2009-2013 學年度繁星生分佈系所情形.……………...…………61
圖 3-3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11-2013 學年度大學繁星生分佈系所情形……..…..62
圖 3-4 淡江大學 2011-2013 學年度繁星生分佈系所情形……..………………..…64
圖 3-5 東吳大學2011-2013 學年度繁星生分佈系所情形…….…………..………66
圖 5-1 國立臺灣大學2009-2012 學年度不同管道入學之大一新生錄取人數所佔當
年度新生人數比例………………. …….…………………………………….….….89
圖5-2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10-2012 學年度不同管道入學之大一新生錄取人數所
佔當年度新生人數比例…………….………………………………………………91
圖5-3 淡江大學2010-2012 學年度繁星推薦入學之大一新生錄取人數所佔當年度
新生人數比例…………. …………………………………………………………..92
圖5-4 東吳大學 2010-2012 學年度繁星推薦入學之大一新生錄取人數所佔當年度
新生人數比例…………. ……………………………………………………………94
圖5-5 各案例學校與全國繁星推薦招生名額比例之比較…………………...…...97
圖5-6 各案例學校與全國個人申請招生名額比例之比較…………………..……98
圖5-7 各案例學校與全國考試分發招生名額比例之比較…………………....…..99
圖5-8 案例大學入學前「新生書院」課程流程圖……………………………….11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志菁(1998)。從教育機會均等的精神論美國的在家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頁337-365)。臺北市:揚智。
王勇(2001)。法國、日本高等教育立法歷史沿革的比較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機械工業高教研究,4,86-90。
王家通(2005)。我國與日本、韓國之大學入學制度比較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4,1-21。
王貴芳(2009)。海峽兩岸大學入學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王秀槐、黃金俊(2010)。擇其所愛、愛其所擇:從自我決定理論看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中學生科系選擇與學習效果。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2), 1-27。
王偉宜(2011)。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研究:社會階層的視角。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彩鸝(2012年2月20日)。臺大醫學生 批繁星不利偏鄉學子。聯合晚報。2012年11月17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 storypa ge.jsp?f_ART_ID=372478
王秀魁、李宗楷(2012)。繁星計畫學生學習經驗與成效研究:以一所頂尖大學大一學生為例。教育政策論壇,15(3),1-39。
王彩鸝(2013年4月30日)。臺大繁星生 社區高中表現優。聯合晚報。2013年8月11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53365
丘愛鈴 (1998)。我國大學聯招政策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臺灣駐法文化組(2009年9月2日)。法國高等教育部增資五仟萬獎助清寒學生。教育部電子報,375。2013年1月30日,取自:http://epaper.edu.tw /windows.aspx?windows_sn=4120
臺灣駐法文化組(2007年4月)。法國教育導覽-教育行政體制。臺灣駐法文化組,2012年11月27日,取自:http://www.edutaiwan-france.org/
臺灣駐法文化組(2009年6月17日)。法國高中畢業會考:百年老店的新挑戰。臺灣駐法文化組,2012年11月27日,取自:http://192.192.169. 230/ edu_message/data_image/BB/2009/0050C.PDF
田芳華、傅祖壇(2009)。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學生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之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209-233。
石文南(2012年3月10日)。 吃悶虧 錄取率好慘 建北:別忘了 我們也有弱勢生。中時電子報。2012年11月17日,取自:http://news. 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5/112012031000104.html
申慧媛(2006年12月13日)。繁星計畫免審查免報名費。自由時報,A6版。
江可達、洪振聰(1999)。樹德工商專科學校二年制夜間部學生來源分析統計。
    樹德學報,23,225-243。
江昭倫(2012年2月20日)。甄選入學不利偏鄉學子?教育部秉持校校等值精神。中央廣播電臺。2012年11月17日,取自:http://news.rti.org.tw/ index_news Content.aspx?nid=342113
朱立群(2012年5月)。保障偏鄉弱勢,繁星拒絕明星?台灣光華雜誌,5,48。
巫有鎰(2003)。新右教改潮流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衝擊。屏東師院學報,18,437-458。
沈珊珊(2005)。國際比較教育學。臺北縣,正中。
作者不詳(2010年3月10日)。繁星計畫就像買樂透?臺大醫增額錄取引民怨。華視新聞網。2012年11月17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
余筱嵐(2011)。繁星計畫之執行工具及成效分析。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呂愛珍(1981)。各國大學入學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李嘉芳(2008)。暑期課輔對國小弱勢學生語文能力之影響─臺東縣為例。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李建興(2011)。評〈繁星推薦 滿天星斗〉取自:http://www.npf.org.tw/ post/1/9296
李政青(2012年11月)。助學計畫圓夢。高等教育技職簡訊,71。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pages_d.php?fn=topic&id=255
李大偉、李建興、胡茹萍、黃嘉莉、林韶姿、翁婉慈、曾慧青(2012)。我國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之評估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標號:RDEC-RES-100-022)。臺北市:行政院。
杜貴欉、王垠、劉玲瑛、鄭曜忠、夏敏、陳淑君、陳鴻彬(2007)。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實施後國立彰化高中學生之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研究。彰中學報,24,17-52。
吳清基(1995)。綜合高中的理念與實施。教改通訊,11。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吳清山、林天佑(1998)。教育名詞:教育機會均等。教育資料與研究,21,69。
吳清山(2000年6月)。教育基本法與教育革新。「教育基本法相關議題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吳昭蓉(2006)。臺灣地區國民教育機會之縣市差異。國立臺灣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玉玲(2008)。繁星為誰而閃亮?。師友,492,37-39。                                      
邱思瀛(2009)。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探究。銘傳教育電子期刊,創刊號,83-93。
中國高等學校教師網(無日期)。法國高校助學制度:未按承諾完成學業全額償付。2013年1月30日,取自:http://www.ccf. edu.cn/guanlizhichuang/show.php?itemid=654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出版社。
林雅卿(2003)。英國、澳洲、美國高等教育發展對我國大學整併的啟示,研習資訊,20(3),84-95。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郡雯(2007)。教育的社會學分析:學校的運作之道。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
林民程 (2009)。弱勢學區的明燈?──對社區繁星計畫與北星計畫之評估。師友,507,52-55。
林文魁(2011年3月)。大學入學招生制度改變的省思。選才電子報,199。取自http://www.ceec.edu.tw/CeecMag/Articles/199/199-09.htm
周華琦(2004)。臺灣與日本大學入學制度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周文欽(2004)。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臺北市:心裡。
周祝瑛(2008年10月23-24日)。高等教育助學貸款之探討:從美、日、澳、德、英五國談起。發表於高等教育的發展與轉型學術研討會,臺北淡江大學。
周祝瑛(2009)。雖窮,但要窮的有骨氣:有尊嚴的申請大專助學金。2013年1月19,取自:http://blog.udn.com/ricelohas/4597166
胡容(2010)。美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現狀及啟示。山東文學,9(下)。2013年1月19,取自:http://www.sdwenxue.org/ news/zxyd/qita/20101111/ 1011114933054.html
胡清暉、陳怡靜、黃以敬(2012年7月9日)。臺大不增繁星名額? 被批菁英心態。自由時報電子報。2012年11月17日,取自:http://www. libertytimes.com.tw/index.htm
胡清暉(2013年5月27日)。甄選增額 臺大輔大:無助選才。中時電子報。2013年11月9日,取自:http://tw.sports.yahoo.com/news/%E7%94%84%E9%81%B8%E5%A2%9E%E9%A1%8D-%E5%8F%B0%E5%A4%A7%E8%BC%94%E5%A4%A7-%E7%84%A1%E5%8A%A9%E9%81%B8%E6%89%8D-213000260.html
姚霞玲(1994-1997)。日本大學入學制度與大學招生。載於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主編) 。各國大學入學制度介紹-國家篇。臺北市:大學考試入學中心。
姚霞玲(2007)。甄選入學與繁星計畫的實施成效與檢討建議。考試學刊,3,81-110。
徐麗(2011)。法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里程碑—《高等教育方向指導法》研究。中國電力教育:上,25,1-2。
徐詠絮 (2013年3月11日)。大學繁星推薦名額106年擬擴增為15%。國立教育廣播電臺新聞。2013年8月5日),取自:http://www.ner.gov.tw/index.php?act=culnews&code=view&ids=146959
徐詠絮(2013年3月11日)。大學繁星推薦名額 106年擬擴增為15%。國立教育廣播電臺。2013年11月9日,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E5%A4%A7%E5%AD%B8%E7%B9%81%E6%98%9F%E6%8E%A8%E8%96%A6%E5%90%8D%E9%A1%8D-106%E5%B9%B4%E6%93%AC%E6%93%B4%E5%A2%9E%E7%82%BA15-092922562.html
翁福元(1998)。準後福特主義社會中教育機會均等理想之實現-解嚴後臺灣教育改革之反省。載於國立暨南大學比較教育所(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頁73-107)。南投:暨南國際大學。
孫詠勝(2012)。以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東海大學參與繁星推薦之成效。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秦夢群(2004)。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實施與改革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7(2),59-84。
高明(199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鼎茂圖書。
徐明珠(2001)。站在大學入學考試變革的轉捩點上。國家政策論壇,1(7),153-160。
崔宇華(2007)。期待技職教育也能有繁星計畫。師友,478,48-49。
教育部(2012)。「優質化均質化─大學繁星推薦、技職繁星推薦辦理成果」[公告]。臺北市:教育部。2013年1月17日,取自:
    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212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網站(2012)。網址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212
許仟(1999)。歐洲大學之教育理念。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許彩鳳(2008)。我國大學繁星計畫評估之研究─社會正義觀點。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至誠(2002)。高等教育發展的策略與願景。臺北:揚智文化。
葉珍玲、許添明(2011)。法國教育優先區的實施及其借鑑。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9(2),81-118。
滕星、馬效義(2009)。中國高等教育的少數民族優惠政策與教育平等。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5,191-208。
張德銳(1997)。誰選誰?誰損失?學校選擇權對教育機會均等的影響。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頁363-401)。臺北市:揚智。
張新堂(2002)。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挑戰及因應途徑。教育資料與研究,47,126-132。
張鈿富、葉連祺、張奕華(2005)。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對入學機會之影響。教育政策論壇,8(2),1-24。
張鈿富(2006)。大學多元入學機會與壓力。臺北市:五南。
張芳全(2007年4月23日)。繁星計畫利與弊。國語日報,13版。
張瑞雄(2008)。教育探索-繁星計畫和大學入學制度之檢討。師友,498,1-4。
張嘉寧(2008)。教育機會均等與『攜手計畫—課後扶助』。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8。
陳照雄(1996)。當代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心理。
陳奎熹(2000)。現代教育社會學。臺北:師大書苑。
陳奎熹(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師大師苑。
陳敏文(2005)。探討高中生選擇類組與個人性向、興趣、學科成績之研究-以高雄市立三民高中為例。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伯璋、蓋浙生主編 (2005)。新世紀高等教育與行政。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柏甫(2005)。多元迷思?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之分析。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冠州(2008)。繁生乎?流星乎? 重思大學繁星計畫績效背後。師友,492,40-43。
陳明慧(2010)。家長教育選擇權與越區就讀之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9。
陳協成(2010)。繁星計畫學生學習成就因素之分析-以就讀國立中興大學學生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公共事務暨地方治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佩宜(2012)。告別一試定終生-大學之道由你決定 來自大學的觀察-招生多元更具競爭力。高等教育技職簡訊電子報,61-62。
郭英慈(2005)。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評估之研究—利害關係人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國立編譯館(1990)。教育大辭書。臺北:文景書局。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8)。大學甄選入學實施成果追蹤之研究(第4期)各類入學途徑之利基分析。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莊勝義(1998)。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研究與實踐:回顧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頁403-454)。臺北市:揚智文化。
湯雅雯(2009年7月14日)。100學年起繁星計畫取代學校推薦。聯合報,N4版。
葉至誠(2002)。高等教育發展的策略與願景。臺北市:揚智文化。
喻文玫(2006年9月15日)。繁星計畫 清大、臺大各不同。聯合新聞網。2012年11月17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 campus/ storypag e.jsp?f_ART_ID=46765
喻文玫(2009年3月13日)。《排擠偏遠生》中一中資優生:考上卻不安。聯合報,A6版。
舒緒緯(2001)。教育基本法與學校發展。屏東師院學報,14,153-178。
黃中(1987)。我國大學聯招史略。教育與心理研究,10,179-188。
黃光雄、簡茂發(199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炳煌、劉源俊、林邦傑、曾憲政、黃政傑、蘇清守、秦夢群(1991)。我國大學入學制度研究。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編號:研-80-007)。臺北市: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黃天、周翎(2004)。教育政策與制度。臺北市:支點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黃政傑(2007)。繁星計畫的未來走向。師友,477,0-4。
黃龍欽(2010)。從教育機會均等反思高中繁星計畫入學制度之施行:以南投縣某所高中為例。教育與社會,21,117-145。
新華網(20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公告]。中國大陸:新華網。2012年12月16,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3/16/content_2704067.htm
溫順德(2010年3月13日)。繁星百分比 不利偏鄉。聯合報,A27版。
楊瑩(1988)。教育機會均等概念在英美兩國之演變。比較教育通訊,18,44-50。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振昇(1998)。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21,29-30。
楊玉惠(2011)。大學繁星計畫執行成效之探討。高等教育,6(1),79-110。
楊玉惠(2012)。大學繁星計畫學生學業成績表現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5(4),63-93。
劉寶存(2002)。美國肯定性行動計畫與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發展。外國教育研究,29(7),52-26。
劉正、紀金山(2003年7月)。「多元入學,誰的多元?」。「臺灣與國際長期追蹤資料庫,南部工作坊」發表之論文。臺中東海大學。
劉正、紀金山(2003)。「多元入學,誰的多元?」。臺灣與國際長期追蹤資料庫中,南部工作坊。臺中(東海大學):七月二十二、三日。
劉秀曦(2011)。美國高等教育法案對教育公平保障之析論。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9,109-130。
閻自安(1998)。教育優先區的基本精神與選擇指標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6(2),71-86。
蔡祈賢(1994)。平等思想與我國教育機會均等政策。臺北市:五南。
蔡文山(2004)。從教育機會均等的觀點省思臺灣原住民學生的教育現況與展望。教育與社會期刊,6,109-144。
蔡依靜(2006)。大學多元入學政策演進及其爭議之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4,1-8。
蔡閨秀(2008)。大學招生新管道-繁星計畫,大考中心選才通訊第172期。2012年11月17日,取自:http://www.ceec.edu.tw/CeecMag/ar ticles/172/172-6.htm. 
蔡閨秀(2011)。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介紹。2012年10月23日,取自:大學多元入學升學網。
蔡婉玲(2010)。教育種類性別區隔的原因:家長期望、學習能力還是天生差異?。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豬媽(2009)。廣設大學和多元入學之後…。師友,502,49-53。
滕淑芬(2008)。卓越大學「繁星點點」。臺灣光華雜誌,33(2),6-29。
鄭秋霞(2002)。從教育改革談臺灣地區大學入學制度之變革(1994-迄今)。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駱明慶(2002)。誰是臺大學生?--- 性別、省籍和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30(1),113-147。
盧蘇燕(2007年7月17日)。法國高校助學制度:未按承諾完成學業需全額償付。中國高等學校教師網。2013年2月1日,取自:
    http://www.ccf.edu.cn/guanlizhichuang/show.php?itemid=654
盧蘇燕(2007年7月18日)。法國將改進大學生社會助學金發放制度。新華網。2013年1月30日,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 /2007-07/18/ content_ 6393902.htm
薛玉荷(2009年11月2日)。考試分發公平 最獲高中生肯定。聯合報,AA4版。
繁星計畫 照亮了哪些人【社論】(2007年10月29日)。臺灣立報,1版。
戴曉霞(1999)。英國及澳洲高等教育改革政策之比較研究。教育政策論壇,2(1),129-156。
戴晨修(2012)。英國高等教育擴充後入學機會公平性之探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嚴文廷(2007年11月20日)繁星計畫擴大 偏鄉生利多。臺灣立報,1版。

貳、英文部分
Coleman, James S., Campbell, Ernest Q., Hobson, Carol J., Mood, Alexander M., Weinfeld, Fredric D. & York , Robert L.(196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 D. 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Levin, H. M.(1976).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d social inequality in Western Europe,  Social Problems, 24(2).
United Nations (1948, December 10)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United Nations.
November 23,201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un.org/en/documents/udhr/index.shtml
Encyclopadia Britannica(2014, jun 2).equality [Online forum 2014 Encyclopadia Britannica]. Retrieved from http://global.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275667/equality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