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2201219342000
DOI 10.6846/TKU.2012.00570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孔子學院政策
論文名稱(英文) China's Confucius Institute Polic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1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嚴怡君
研究生(英文) Yi-Chun Yen
學號 69833024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1-06
論文頁數 15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中斌
委員 - 曾復生
委員 - 黃介正
關鍵字(中) 孔子學院
台灣書院
公共外交
公眾外交
文化外交
軟實力
中國外交
關鍵字(英) Confucius Institute
Public Diplomacy
Cultural Diplomacy
Soft Power
Taiwan Academ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2004年中共在韓國成立以孔子為命名的對外漢語推廣機構「孔子學院」。2004年至今,不到十年,孔子學院於全球設立數量,已經逼近建立百年的法語聯盟。學習一種語言的同時,也是在學習一種文化。文化的影響力則能有效穿透政治或經濟領域的隔閡。本文研究主題為中共孔子學院政策,孔子學院為中國對外漢語教學機構,其主要接觸的對象為國外公眾。
公共外交不同於傳統外交,其主要施行的對象為國外公眾,傳統外交則是以政府對政府為主。2001年911事件後,引起世界主要國家重新重視公共外交,中共近年來亦大力推廣,本論文將以公共外交為研究途徑,以公共外交的角度切入探討中共孔子學院政策的運作及評估。本研究時間範圍主要以2004年迄今,由中共於2004年於韓國設立首座孔子學院後之中共孔子學院政策為重點。
本研究共計七章,第一章緒論與第七章結論外,第二章就公共外交理論進行探討,本研究主體為中國,故針對其中共公共外交探討。第三章將形成孔子學院政策的因素分為歷史、外交、經濟、文化等四大因素。第四章探討自2004年至今孔子學院運作現況。第五章則透過比較成立早於孔子學院歐洲各國家語言文化中心以凸顯孔子學院政策特色。第六章陳述正反面評價、未來可能阻力與助力、並從歷年赴中國留學人數,以及他國如何推行自身語言文化等相關影響,來作為對孔子學院政策之評估。最後,提出研究發現及未來可研究方向。
本研究結論為孔子學院擴展速度超過中國官方自身預期及國外先例,大學對大學模式有利其快速擴展。孔子學院政策為胡錦濤的外交指標項目,呼應和諧世界理念,公共外交納入十二五規劃,中共將持續推動孔子學院政策。孔子學院政策為北京大戰略的一環,政治性強但以文化為包裝。主要國家(例如:美國、英國、德國)至今對中印象尚未改善,但確實引起他國效法。未來台灣書院可扮演催化劑角色,加強長期規劃,藉此推展台灣特色。
英文摘要
Learning a new language, leads to you appreciating a new culture.  The cultural effect is much stronger than the political or economic ones.  China in recent year used “Confucius” named its institution which aim to promote Chinese language 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In November 2004, the first Confucius Institute was established in Korea.  Until November 2011, there are 850 Confucius Institutes (include the Confucius Classroom) around the world.  This study discusses China’s Confucius Institute policy. 
    The time of this study covers from 2004 to 2011, as the first Confucius Institute was established in Korea in 2004.  China was the main research target country. This study used Public Diplomacy as research approach.  The study has 7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of the thesis and chapter seven is the conclusion.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definition of Public Diplomac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ublic diplomacy,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ublic Diplomacy and Confucius Institute.  Chapter three classifies the factors of Confucius Institute into four parts: history, diplomacy, economy and culture.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he distribution of Confucius Institute.  Chapter five compares the Britain, France, Germany and Spain’s experience in promoting their national languages with Confucius Institute Policy.  Chapter six evaluates Confucius Institute Policy.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 that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Confucius Institute has exceeded Beijing’s official expectations and foreign precedents.  "The University -to University" model is conducive to its rapid expansion.  Confucius Institute Policy is one of the diplomacy achievements under Hu Jintao’s presidency and worked in concern with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Confucius Institute Policy is part of the Beijing’s Grand Strategy, packaged with cultural cover but containing political calculus.  The number of countries that find China Favorable has not increased, but other countries, such as Japan, Korea, India, and Taiwan, began to emulate China's Confucius Institute Policy.  Comparing with China’s Confucius Institute, Taiwan Academy still needs long-term plan. In the future, Taiwan Academy could be the catalyst of Confucius Institute and promotes Taiwan culturally to the Worl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析	5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邏輯流程	13
第貳章 公共外交與中共公共外交	16
第一節	公共外交發展	16
第二節	公共外交內涵	23
第三節	中共公共外交	29
第四節	公共外交與孔子學院政策	38
第五節	小結	39
第參章 孔子學院之形成	40
第一節 歷史內政因素	40
第二節 國際環境因素	44
第三節	經濟貿易因素	51
第四節	文化因素	56
第五節	小結	60
第肆章 孔子學院之運作	61
第一節	孔子學院	61
第二節	2004-2011年成長狀況	71
第三節	全球目前分佈統計與國別分佈狀況	76
第四節	小結	86
第伍章 孔子學院與他國語言文化中心比較	87
第一節	法語聯盟(Alliance Francaise)	87
第二節	英國文化協會(The British Council)	90
第三節	德國歌德學院(Goethe Institut)	92
第四節	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Instituto Cervantes)	94
第五節	孔子學院特色	96
第六節	小結	97
第陸章 孔子學院政策評估	99
第一節 評價	99
第二節 挑戰與機會	107
第三節 影響	112
第四節 小結	124
第柒章 結論	12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5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	129
附錄1孔子學院章程	130
附錄2 2007-2010年 國家漢辦重要活度支出表	134
附錄 3孔夫子印名片	135
參考書目	136

圖目錄
圖1-1研究架構圖	13
圖1-2邏輯流程圖	15
圖2-1公共外交與政府外交的互補	34
圖4-1目前國家漢辦下機構設置	65
圖4-2孔子學院運作模式關係圖	69
圖4-3中國經濟(GDP)成長率:2007-201年	71
圖4-4全球孔子學院(包含孔子課堂)成長趨勢圖(2004-2011年)	74
圖4-5孔子學院分佈比例圖	76
圖4-6孔子課堂全球分佈比例圖	76
圖4-7孔子學院與孔子學堂加總數全球分佈比例圖	77
圖4-8 2010年全球擁有孔子學院數量最多前10國	78
圖6-1 2002年至2011年23國對中國好感度趨勢圖	103
圖6-2中國經濟實力逐漸成長持負面態度增長國家(比較2005年與2011年)	104
圖6-3對中國在經濟與軍事力量增長 持正負面看法	105
圖6-4 赴陸留學人數成長圖(2002年-2008年)	112

表目錄
表2-1 新公共外交與傳統公共外交對照表	21
表2-2公共外交與傳統外交比較	27
表3-1胡溫時期的中共「和諧外交」思維論述概覽	47
表3-2 2011年全球華商1000分佈	52
表4-1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部會職掌	64
表4-2漢辦主要業務職掌分配表	66
表4-3全球孔子學院(含孔子課堂)成長數量表(2004-2011)	73
表4-4 孔子學院(包含孔子課堂)全球分佈比例表	75
表4-5 2010年 全球擁有孔子學院數量最多前10國排名表	78
表4-6 Top Trading Partners-Total Trade (Goods)	80
表5-1世界主要跨國語言文化推廣機構對照表	97
表6-1 2002年至2011年23國對中國好感度趨勢表	102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1.	卜正珉。《公眾外交:軟性國力,理論與策略》。臺北市:允晨文化,2009年。
2.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6大以來重要文獻編選(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
3.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1975-198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4.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5.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1991年。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規畫司 編。《中國外交:2010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
7.	牛軍。《後冷戰時代的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8.	巨克毅、呂宗麟。《當代思潮理論與發展-孫中山思想與世界思潮》。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
9.	朱永生等 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對外漢語教學》。上海:學林,2006年)。
10.	朱浤源。《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1999年。
11.	李希光 主編。《軟實力與中國夢》。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
12.	卓忠宏 主編。《歐洲聯盟柔性權力之運用》。臺北:時英出版社、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2010年。
13.	明安香。《傳媒全球化與中國崛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14.	林中斌。《偶而言中-林中斌前瞻短評》。臺北:黎明文化,2008年。
15.	馬立誠、淩志軍。《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臺北:天下遠見出版,1998年。
16.	高振寰。《公眾外交-兼論美國外外新聞文化工作》。臺北:中國出版公司,1981年)。
17.	高振寰。《公眾外交-兼論美國外外新聞文化工作》。臺北:中國出版公司,1981年。
18.	張五嶽主編。《中國大陸研究》。臺北:新文京,2007年。
19.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臺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
20.	啟良。《新儒學批判》。上海:上海三聯書局,1995年。
21.	趙可金。《軟戰時代的中美公共外交》。北京:時事,2011年)。
22.	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臺北:五南,2008年。
23.	鄭宇碩。《胡錦濤的新時代》。臺北:遠景基金會,2004年。
24.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
25.	檀有志。《美國對華公共外交戰略》。北京:時事,2011年。
26.	韓方明 主編。《公共外交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二)	專書譯著
1.	David Marriot & Karl Lacroix著;謝佩妏 譯。《中國無法偉大的50個理由》(Fault Lines on the Face of China: 50 Reasons Why China May Never Be Great)。臺北:左岸文化,2009年。
2.	Martin Jacques 著;李隆生、張逸安 譯。《當中國統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臺北:聯經,2010年。
3.	北野充,〈何謂公共外交〉,金子將史 等編;《公共外交》翻譯組 譯。《公共外交:「輿論時代」的外交戰略》(Public Diplomacy)。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
4.	布裡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郭希誠 譯。《美國的抉擇》。臺北:左岸文化,2004年。
5.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Jr)著;吳家恆、方祖芳 譯。《柔性權力》。臺北:遠流,2006年。
6.	謝淑麗(Susan L. Shirk);溫洽溢 譯。《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臺北:遠流,2008年。
(三)	期刊
1.	Nicholas J. Cull著;鍾新譯。〈公共外交:以史為鑒的七條法則〉 ( Public Diplomacy: Seven Lessons for Its Future from Its Past),《國際新聞界》,第7期,2010年。
2.	於軍。〈開展公共外交提升國家形象的思路〉。《領導科學》,第11期,2010年。
3.	王更喜。〈向世界說明中國-趙啟正對外傳播理念述要〉。《運城學院學報》,第29卷第3期,2011年6月。
4.	王紅續。〈國際戰略視野下的中國公共外交〉。《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6期,2010年。
5.	王殿卿。〈孔子及儒學的新生與中國的文化選擇〉。《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7卷第12期,2006年12月。
6.	王殿卿。〈文化自覺與文化主動〉。《寧波黨校學報》,第1期,2008年。
7.	王義桅。〈中國的國際政治文明觀與中國政治文明的國際化〉。《東南學術》,第5期,2004年。
8.	王達三。〈辦好孔子學院需要打開思路〉。《對外傳播》,第9期,2009年。
9.	田建民。〈21世紀中國公眾外交初探〉。《前沿》,第12期,2008年。
10.	石之瑜。〈挑戰和諧世界:鄰邦與中國大陸的公共外交〉。《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1期,2011年1月。
11.	曲星。〈「升格」中國公共外交〉。《今日中國論壇》,第5 期,2010年。
12.	朱仁夫。〈中國儒學在俄羅斯〉。《東方論壇》,第3期,2006年。
13.	朱虹。〈文化外交折射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新東方》,第5 期,2010年。
14.	吳洋。〈淺析美國公共外交要義〉。《科技資訊》,第8期,2011年。
15.	吳瑛、提文靜。〈孔子學院的發展現狀與問題分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7卷第5期,2009年9月。
16.	吳瑛〈對孔子學院中國文化傳播戰略的反思〉。《學術論壇》,第7 期,2009年。
17.	吳曉萍。〈中國形象的提升來自孔子學院教學的啟示-基於麻省大學波士頓分校和布特恩特大學孔子學院問卷的實證分析〉。《外交評論》,第1期,2011年。
18.	李俊毅。〈北京的儒學外交〉。《展望與探索》,2008年,第6卷第5期。
19.	李彥。〈孔子學院在「東學西漸」中的傳播模式〉。《社會科學論壇》,2011年。
20.	李翔宙。〈中國大陸推動公共外交政策之探析〉。《全球政治評論》,第35 期,2011年。
21.	李華球。〈孔子回到中國人民的心中了嗎?〉。《中共研究》,第45卷第1期,2011年1月。
22.	邢蜜蜜、梁克峻。〈論海外孔子學院教學現況-以黎巴嫩聖約瑟夫大學孔子學院為例〉,《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第35卷第2期,2011年。
23.	姜林祥。〈儒學復興新論-兼論中國文化發展的路向〉。《齊魯學刊》,第1期,2006年。
24.	段奕。〈「硬實力-軟實力」理論框架下的語言-文化外交國際推廣孔子學院〉。《復旦教育論壇》,2008年第6卷第2期,頁50。
25.	紀碩鳴。〈中國公共外交發揮民間力量〉。《亞洲週刊》,第24卷第42期,2010年10月24日,。
26.	紀碩鳴。〈公共外交呼喚中國人新形象〉。《亞洲週刊》,第25卷第48期,2011年12月4日。
27.	紀碩鳴。〈全球華商逆市成長盈利飆升〉。《亞洲週刊》,第25卷第48期,2011年12月4日。
28.	紀碩鳴。〈推動公共外交提升中國形象〉。《亞洲週刊》,第24卷第11期,2010年3月21日。
29.	唐小松、王義桅。〈美國公共外交研究的興起及其對美國對外政策的反思〉。《世界經濟與政治》第4期,2003年。
30.	唐小松〈。中國公共外交的發展及其體系構建〉。《現代國際關係》,第2期,2006年。
31.	唐仁俊。〈大陸文化外交的策略思維與實踐〉《。中共研究》,第45卷第10期,2011年10 月。
32.	徐守傑。〈以西學東漸到孔子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33.	徐守磊。〈以國際比較視角看漢語國際推廣撥款機制〉。《比較教育研究》,第11期,2010年,頁49。
34.	徐蕙萍、徐亞萍。〈中共在海外遍設「孔子學院」初探-從文化外交間傳播角度觀察〉。《復興崗學報》,第92期,2008年,頁22。
35.	高飛。〈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條件及作用〉。《外交評論》,第82期,2005年6月。
36.	張西平、柳若梅。〈研究國外語言推廣政策,作好漢語的對外推廣〉。《語言文字應用》,第1期,2006年2月。
37.	張淳翔。〈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質詢權與調查權〉。《共黨問題研究》,第18卷第10期,1992年10月。
38.	張潔平。〈奧巴馬訪華中美博弈傳奇〉。《亞洲週刊》,第23卷,第47期,2009年11月29日。
39.	莫嘉琳。〈孔子學院與世界主要語言文化推廣機構的比較研究〉。《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9月,第5期第7卷。
40.	郭宇路。〈孔子學院的發展問題與管理創新〉。《學術論壇》,第6期,2009年。
41.	陳曦。〈孔子學院面臨的問題與解決思路〉。《對外傳播》,2009年。
42.	陳覺萬、吳端陽。〈海外孔子學院發展歷程、動因及特點評析〉。《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第4期,2009年。
43.	馮淩宇。〈漢語國際推廣與中國公共外交〉。《長江論壇》,第6期,2010年。
44.	楊以彬。〈儒家文化與中共柔性權力:以廣設「孔子學院」為例〉。《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7期,2007年7月,。
45.	董璐。〈孔子學院與歌德學院:不同理念下的跨文化傳播〉。《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4期,2011年。
46.	裘援平。〈中國的和平發展與公共外交〉。《國際問題研究》,第6 期,2010年。
47.	雷啟立、常冬。〈跨文化傳播的困境與可能-以孔子學院在全球發展為例〉。《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2009年7月。
48.	趙啟正。〈由民間外交到公共外交〉。《外交評論》,第5期,2009年。
49.	趙雪波、張鍵。〈對當前階段中國公共外交的再認識〉。《新聞學與傳播學》,第6期,2010年。
50.	趙睿祥。〈淺談孔子學院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新探》,第12期,2009年。
51.	趙綺娜。〈美國政府在臺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1951-1970)〉。《歐美研究》,第31期第1卷,2001年3月。
52.	劉振廷。〈中泰一家親互設文化中心〉。《亞洲週刊》,第24卷第41期,2010年10月17日。
53.	劉梓紅 等。〈孔子學院的興建與中國文化軟實力探究〉。《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2009年9月。
54.	劉麗萍、蔣鑫鑫。〈以歌德學院看孔子學院可持續發展之路〉。《當代教育與文化》,第3卷第3期,2011年5月。
55.	劉巍、高艷蓉。〈西方國家語言推廣的成功經驗及啟示〉。《人民論壇》,第284期,2011年3月。
56.	蔡國裕。〈孔子雕像鄰立天安門廣場之文化與政治意涵〉。《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2期,2010年2月。
57.	鄭華。〈新公共外交內涵對中國公共外交的啟示〉。《世界經濟與政治》,2011年。
58.	蕭新煌、楊昊。〈「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孔子學院與柔力權力外交的戰略意涵、區域擴展與在地實踐」研究計畫簡介〉。《亞太研究論壇》,第51期,2011年3月。
59.	檀有志。〈軟實力戰略視角下中國公共外交體系的建構〉。《太平洋學報》,第19卷第3期,2011年3月。
60.	蘇亦煌。〈論當代全球化的外交意義〉。《南昌教育學院學報》,第26卷第3期,2011年。
61.	蘇淑民。〈中國公共外交與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教學與研究》,第1 期,2008年。
62.	欒小惠。〈“法眼”看中國——訪法國布列塔尼孔子學院院長Blaise Thierrée〉。《走向世界》,第10期,2009年。
(四)	研討會論文
1.	杜鈴玉,〈從Nye的軟實力理論探討中共向外推動漢語提升軟實力戰略之研究-以孔子學院之設立談起〉,發表於「2010年第二屆新形勢下的『兩岸關係與中國大陸研究』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臺北: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2010年5月27日),頁30。
2.	高崇雲,「和平論壇時事座談會(七)中共-崛起的文化強權」,中共積極介入東南亞教育之研析(臺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5年11月 14日)。
(五)	學位論文
1.	王光宇。《解放軍的非戰爭軍事行動》。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11年。
2.	江衍良。《中國當代儒學發展的知識社會學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3.	李湘琪。《對中共推廣孔子學院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4.	侯明志。《胡錦濤時期中共文化外交之研究-以「孔子學院」為例》。臺北:銘傳大學社會科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5.	張毓芹。《台灣公共外交之發展與研究-以推動動參與聯合國之工作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6.	許家榮。《行銷與創意-台灣公共外交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教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7.	陳奕儒。《北京與華府的後金融危機關係》。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11年。
8.	陳淑妍。《中國外交政策中軟權力之運用-以文化外交為例》。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專班論文,2009年。
9.	陳淑妍。《中國外交政策中軟權力之運用-以文化外交為例》。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10.	陳衡志。《冷戰時期美國公共外交中柔性權力的運用:以美國新聞署為例》。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11.	曾文和。《中共廣設孔子學院之研究-軟實力視角之分析》。臺北: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12.	曾秉芳。《「國家」行銷-公眾外交的新思維》。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13.	程文政。《論中共「公共外交」的發展:以胡錦濤時代為例》。臺北: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班(文化教育組),2010年。
14.	廖登山。《後冷戰時期中國軟權力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15.	歐陽群。《胡景濤時期的文化外交政策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9年。
16.	盧秀蓮。《中國大陸與台灣公眾外交的比較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17.	賴淑慧。《公眾外交運用之研究-以歐洲聯盟「伊拉斯莫斯世界」獎學金計畫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外國語文學院 歐洲語言文化學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18.	謝玉燕。《對中共構建「和諧世界」之研究-以設立孔子學院為例》。臺北: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六)	官方資料
1.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017/200507/10585.html〉(檢索日期:2011年12 月2日)
2.	〈關於我們-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http://www.hanban.edu.cn/hb/node_7446.htm〉 (檢索日期:2011年10月2日)
3.	〈關於我們-國家漢辦〉。《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http://www.hanban.edu.cn/hb/〉(檢索日期:2011年 12 月1日)
4.	《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 編,《中國教育年鑑200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89/200411/4539.html〉(檢索日期:2011年10 月18日)
5.	《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編。《中國教育年鑑200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6.	《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編。《中國教育年鑑200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7.	《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編。《中國教育年鑑2004》。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8.	《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編。《中國教育年鑑2005》。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9.	《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編。《中國教育年鑑2006》。(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0.	《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編。《中國教育年鑑2007》。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1.	《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編。《中國教育年鑑2008》。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2.	《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編。《中國教育年鑑2009》。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3.	《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編。《中國教育年鑑2010》。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14.	《孔子學院章程》。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7537.htm〉(檢索日期:2011年10月4日)
15.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 編。《二○一一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11年。
16.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漢辦年度報告2006年》。〈http://www.hanban.edu.cn/report/pdf/2006_final.pdf〉(檢索日期:2011年10月18日)
17.	孔子學院總部暨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孔子學院總部暨國家漢辦2007年度報告》。〈http://www.hanban.org/report/pdf/2007_final.pdf〉 (檢索日期:2011年10月18日)
18.	孔子學院總部理事會介紹,第六屆孔子學院大會,http://www.chinese.cn/conference11/council.html(檢索日期:2012年2月13日)
19.	國家漢辦暨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暨孔子學院總部2008年度報告》。 〈http://www.hanban.org/report/pdf/2008_final.pdf〉 (檢索日期:2011年10月18日)
20.	國家漢辦暨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暨孔子學院總部2009年度報告》。〈http://www.hanban.org/report/pdf/2009_final.pdf〉 (檢索日期:2011年10月18日)
21.	國家漢辦暨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暨孔子學院總部2010年度報告》〈http://www.hanban.edu.cn/report/pdf/2010_final.pdf〉 (檢索日期:2011年10月18日)
(七)	報紙
1.	亓樂義。〈心臟病發 國學大師季羨林辭世〉。《中國時報》, 2009年7月12日,第A14版。
2.	平路。〈中文屬於我們〉。《聯合報》,2011年8月6日,第A4版。
3.	朱宗慶。〈文化每天都是進行式〉。《聯合報》,2011年8月22日,第A4版。
4.	余光中。〈憶苦思甜?〉。《聯合報》,2011年7月12日,第A4版。
5.	吳靖雯。〈兩岸漢字藝術節 老少書家傳承〉。《旺報》,2011年9月 24 日,第A22版。
6.	吳靖雯。〈第六屆孔子學院大會 在京招開〉。《旺報》,2011年12月14日,A21版。
7.	周美惠、楊湘鈞。〈美歐亞要廣設 周美青赴美 為台灣書院揭幕〉。《聯合報》,2011年10月12日,第A3版。
8.	林中斌,林則宏整理。〈牽手融合 起化學變化 林中斌:自由催化劑 注入中國〉。《經濟日報》,2009年 6月 30 日,第A9版。
9.	林中斌。〈後ECFA台灣是大陸良性催化劑〉。《中國時報》,2010年7月5日,第A12版。
10.	林采韻。〈台灣書院在美開幕 獎學金6億〉。《旺報》,2011年10月13日,第A17版。
11.	林庭瑤。〈歐胡會後/林中斌:美需學會調適〉。《經濟日報》,2009年11月28日,第A10版。
12.	林琮盛。〈兩岸文博會 台展商規模歷屆之最〉。《旺報》,2011年9月24日,第A14版。
13.	林殿唯。〈中文熱瘋全球 孔子變財神 商業炒作不停歇,在中國有相關網站的標案以天價成交,還發行孔子彩票〉。《工商時報》,2010年3月2日,第A12版。
14.	徐尚禮。〈文化體制改革 保守勢力反撲〉。《旺報》,2011年9月 28 日,第A13版。
15.	徐尚禮。〈拜登:美從不違約 絕不倒債〉。《旺報》,2011年8月22日,第A3版。
16.	徐尚禮。〈陸文化體制改革 借鑑台灣故宮〉。《旺報》,2011年9月 28 日,第A13版。
17.	康彰榮。〈廣設孔子學院 遭質疑文化侵略〉。《工商時報》,2010年03月2日,第A12版。
18.	張作錦。〈「書院」與「漢語中心」書院不必然設在台灣之外,更不必然與大陸競爭〉。《聯合報》,2010年5月13日,第D3版。
19.	陳成良 編譯。〈美中關係惡化,全球十大風險之首〉。《自由時報》,2010年1月6日,第A07版。
20.	陳宛茜。〈首位克魯格獎華人得主 余英時:不要在政治領域談文化〉。《聯合報》,2008年6月28日,第12版。
21.	陳彥佑。〈讀經篇面世 馬辦:讓中華文化走出去〉。《旺報》,2011年9月28日,第A15版。
22.	傅依傑。〈台灣書院的大挑戰〉。《聯合報》,2011年10月17日,第A15版。
23.	彭宣雅。〈教老外書法、茶道、漢文化 台灣書院 美國三地開課〉。《聯合晚報》,2011年10月12日,第A8版。
24.	彭媁琳。〈改革開放30年,中國GDP寫神話〉。《工商時報》,2010年1月5日,第A12版。
25.	曾振隆。〈孔子學院是中共擴張軟權力的統戰工具〉。《青年日報》,2007年 11月23日,第4版。
26.	楊景堯。〈台灣書院 更向中國行銷〉。《聯合報》,2010年2月21日,第A19版。
27.	葉鵬飛。〈不戰主東亞〉。《聯合早報》(新加坡),2004年11月7日。
28.	管淑平。〈中國在美廣設孔子學院 挑起族群對立〉。《自由時報》,2010年4月27日,第A08版。
29.	劉復國。〈名家新論,G2與中國的世界責任〉。《旺報》,2009年12月30日。
30.	劉曉霞。〈拜登孫女、外甥女也學中文〉《旺報》。2011年8月18日,第A6版。
31.	鄭曉蘭。〈東京觀察/孔子學院 中國軟實力輸出前哨〉。《自由時報》,2010年5月9日,第A12版。
32.	賴錦宏。〈大陸「新華字典」增加繁體字〉。《聯合報》,2011年7月 16 日,第A22版。
33.	賴錦宏。〈新地標只100天天安門孔子像 搬走了〉。《聯合報》,2011年4月22日,第A1版,。
34.	聯合報編譯組。〈拜登:孫女外甥女都在學中文〉。《聯合報》,2011年8月18日,第A17版。
(八)	網路資料
1.	〈中共黨史上的80件大事-批林批孔運動〉。《人民網》,2001年6月13日,<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301/5302/20010613/488106.html> (檢索日期:2011年 11月12日) 。
2.	〈中國如何面對精英移民〉。《新浪香港網》,2010年6月3日,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9/1/1/1536963/1.html >(檢索日期:2010月6月15日) 。
3.	〈臺北書院成立 林谷芳任首任山長〉。《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年 9月15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8/3/6/9/101836933.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836933> (檢索日期:2011年10月14日) 。
4.	〈台灣法國文化協會-歷史〉,《台灣法國文化協會》,<http://www.alliancefrancaise.org.tw/spip.php?rubrique27> (檢索日期:2011年12月3日) 。
5.	〈外交部公共外交諮詢委員會首次公開亮相〉。《新華網》,2010 年9 月30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9/30/c_12623819.htm(檢索日期:2011年12月9日) 。
6.	〈法語聯盟介紹〉。《中國法語聯盟》,<http://www.mimifr.com/af/about.htm>(檢索日期:2011年12 月3日) 。
7.	〈金融危機逢流感美華商艱難發展 高端人才願回流〉。《中國新聞網》,2010年5月20日,<http://www.chinanews.com.cn/hr/hr-mzhrxw/news/2010/05-20/2294140.shtml>(檢索日期:2010年6月15日) 。
8.	〈美副國務卿盛贊孔子學院傳播漢語和中國文化〉。《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5月29 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search/allDetail.jsp?id=101337530&sw=%E5%AD%94%E5%AD%90%E5%AD%A6%E9%99%A2 >(檢索日期:2010年6月9日)。
9.	〈馬政府10月在美開辦「台灣書院」〉。《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年8月4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7/8/8/8/101788888.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788888 (檢索日期:2011年10月4日)。
10.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簡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52/200506/8590.html (檢索日期:2011年12月1日)。
11.	〈楊潔篪:公共外交現在是應運而生、正逢其時、大有可為〉。《新華網》,2010年3月7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07/content_13115553.htm〉 (檢索日期:2011年12月3日)。
12.	〈漢語熱升溫 域外漢學家希望其成為「長期現象」〉。《長城網》,2007年3月 27日,〈http://news.hebei.com.cn/system/2007/03/27/006189038.shtml〉 (檢索日期:2011年11月22日)。
13.	〈漢學大會:世界學習漢語動機已從獵奇轉變為實用〉。《新華網》,2007年3月 28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7-03/28/content_5906313.htm〉 (檢索日期:2011年11月22日)。
14.	〈漢學大會:世界學習漢語動機已從獵奇轉變為實用〉。《新華網》,2007年3月 28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7-03/28/content_5906313.htm> (檢索日期:2011年11月22日)。
15.	〈劉延東:中國力爭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地國〉。《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年4月27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6/7/1/2/101671279.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671279>(檢索日期:2011年9月24日)。
16.	「中國將成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地」。《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年4月24 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7/9/9/1/101799116.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799116>(檢索日期:2011年9月24日)。
17.	中央社。〈美中小學校園興起漢語熱〉。《台灣立報》,2010年 2月11日,<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9832> (檢索日期:2011年12月21日)。
18.	中國共產黨新聞。〈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2003年12月5-7日)〉。《人民網》,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51935/176588/176941/177524/10682055.html >(檢索日期:2011年11月26日)。
1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共中央關於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http://www.ndrc.gov.cn/125gh.pdf>(檢索日期:2011年11月26日)。
20.	〈周濟部長在孔子學院大會上的總結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6年7月7日,<http://202.205.177.9/edoas/website18/40/info26240.htm>(檢索日期:2011年11月22日)。
21.	公共外交網。<http://www.pdcec.com/> (檢索日期:2011年12月14日)。
22.	王瀟昕。「泰國農大孔院舉行孔子學院獎學金生行前座談會」。《中國華文教育網》,2011年8月29日,<http://big5.hwjyw.com/info/content/2011/08/29/21109.shtml>(檢索日期:2011年9月24日) 。
23.	北京塞萬提斯學院。〈學院介紹〉。<http://pekin.cervantes.es/cn/about_us_spanish.htm>(檢索日期:2011年9月27日)。
24.	石之瑜。〈台灣書院的黑色幽默〉。蘋果日報》,2011年4月11日,<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310040/IssueID/20110411 >(檢索日期:2011年10 月14日)。
25.	而山。〈孔子學院快速發展 漢語教學仍存軟助〉。《香港中國通訊社》,2009年3月12日,<http://www.hkcna.hk/content/2009/0313/6496.shtml>(檢索日期:2011年10月7日)。
26.	吳協昌。〈推廣台灣書院 志工是關鍵〉。《中央社》,2011年10月8日,<http://www2.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110080072&pType0=aEDU。(檢索日期2011年10月10日)。
27.	吳晶。〈背景資料:海外孔子學院概況〉。《新華網》,2006年4月29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4/29/content_4491339.htm>(檢索日期:2011年10月4日)。
28.	李佳霏。〈馬英九:設台灣書院抗衡對岸孔子學院〉。《中央社》,2008年2月22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8/2/22/n2019733.htm〉(檢索日期:2011年11月14日)。
29.	李怡芸。〈馬:台灣書院不與孔子學院競爭〉。《旺報》,2011年12月16日,<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7/112011121600180.html>(檢索日期:2011年12月21日)。
30.	杜丁。〈2015年孔子學院預計將達500所 目前已辦350多所〉。《新京報》,2011年12月19日,<http://big5.chinanews.com:89/hwjy/2011/12-19/3542214.shtml >(檢索日期:2011年12月21日) 。
31.	周武輝。〈台灣書院VS孔子學院 對手還是朋友?〉。《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 年8月18日,<http://chinareviewagency.com/doc/1018/0/3/7/101803789.html?coluid=93&kindid=7590&docid=101803789> (檢索日期:2011年11月28日)。
32.	孟芳。〈佩大兩生或中國漢辦獎學金〉。《世界新聞網》2011年8月27日,<http://ny.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ynews/15239430/article-%E4%BD%A9%E5%A4%A7%E5%85%A9%E7%94%9F%E7%8D%B2%E4%B8%AD%E5%9C%8B%E6%BC%A2%E8%BE%A6%E7%8D%8E%E5%AD%B8%E9%87%91?instance=nybull_news>(檢索日期:2011年9月24日)。
33.	法國文化協會基金會。<http://www.alliancefrancaise.org.tw/spip.php?rubrique51> (檢索日期:2011年12月3日) 。
34.	法語聯盟。<http://www.alliancefrancaise.org.tw/spip.php?rubrique51>(檢索日期:2011年9月27日)。
35.	胡志洪。〈近20年我國大陸現代新儒家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儒學網》,<http://www.confuchina.com/08%20xiandaihua/ershinian%20xinrujia%20yanjiu.htm#_ftn3> (檢索日期:2011年11月12日)。
36.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新華網》,2007年10月24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6.htm〉(檢索日期:2011年11月13日)。
37.	孫本初。〈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撰寫碩博士論文與投稿學術期刊論壇會議論文」, 2005年6月8日,<http://www.ntpu.edu.tw/pa/news/93news/attachment/940524/940524-4.pdf>(檢索日期:2011年11月27日)。
38.	祝基瀅。〈資訊傳播時代的國際關係〉。《新聞學研究》,第33集,1984年,頁133。<http://mcr.nccu.edu.tw/0033_pdf/33_05.pdf>(檢索日期:2011年10月10日)。
39.	康世人。〈中國崛起 印尼掀起華文熱〉。《中央社》,2010年5月4日  <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1005040112&q=%e5%8d%b0%e5%b0%bc>(檢索日期:2010年6月11日)。
40.	張業遂。〈繼往開來,推動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進一步發展〉。《求是雜誌》,2005年第9期,<http://www.qstheory.cn/zxdk/2005/200509/200907/t20090708_9352.htm> (檢索日期:2011年12月2日)。
41.	陳美伶。〈漢學書房同步揭幕 台灣書院14日掛牌〉。《星島日報》,2011年10月6日<http://la.stgloballink.com/LANEWS/201110/t20111006_1649996.html> (檢索日期2011年10月9日)。
42.	陳慶祥、梁卓鈞。〈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3月5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2/4/9/6/101249648_6.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249648&mdate=0305122211〉(檢索日期:2011年11月13日)。
43.	章新勝。〈加強漢語的國際傳播 促進多樣文化的共同發展〉。《中國教育網》,<http://big5.qstheory.cn/dd/2011/gjcbnl/201103/t20110308_71276.htm>(檢索日期:2011年12月2日)。
44.	程剛。〈孔子學院為何能建這麼快〉。《環球網》,2007年2月16日,<http://www.huanqiu.com/www/191/2007-09/5077.html> (檢索日期:2011年12月10日)。
45.	楊潔篪。〈努力開拓中國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求是》,第4 期,2011年2月16日,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1/201104/201102/t20110214_67907.htm>(檢索日期:2011年12月3日) 。
46.	葉素萍。〈黃金十年 總統宣示大故宮計畫〉。《中央社》,2011年10月6日,<http://www2.cna.com.tw/ShowNews/WebNews_Detail.aspx?Type=FirstNews&ID=201110060067>(檢索日期:2011年10月10日)。
47.	鄒廣文。〈文化產業發展:我們向發達國家學習什麼〉。《南方網》,<http://www.southcn.com/nflr/llzhuanti/whjj/tszs/200605230425.htm> (檢索日期:2011年11月23日)。
48.	熊澄宇。〈文化外交促進和諧共存〉。《人民日報》,2008年2月2日,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2219/6854167.html (檢索日期:2010年6月13日)。
49.	翟帆。〈孔子學院:打開瞭解中國的一扇窗〉。《中國教育報》,2006年7月17日,<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1132> (檢索日期:2011年12月2日)。
50.	趙啟正。〈中國登上公共外交世界舞臺。《公共外交通訊》,第1期,2010年,<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zhuanti/2010-05/25/content_20113970.htm> (檢索日期:2011年12月3日)。
51.	劉曉燕。〈年終經濟回顧與展望:中歐經貿關係2010年穩步推進〉。《新華網》,2010年12月28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12/28/c_12925249.htm>(檢索日期:2011年12月2日)。
52.	劉曉霞。〈林中斌:中共18大時習近平接班,歐胡會是美中力量分水嶺〉。《钜亨網》,2009年11月27日,<http://tw.money.yahoo.com/news_article/adbf/d_a_091127_2_1s9s1> (檢索日期:2011年12月21日)。
53.	鄭惠元。〈世銀上調陸經濟成長率至9.5%〉。《旺報》,2010年6月11日,<http://news.chinatimes.com/wantdaily/0,5253,11052101x112010061100487,00.html>(2010年6月11日)。
54.	錢彤。〈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出席第十一次駐外使節會議〉。《新華網》,2009年7月20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7/20/content_11740850_1.htm>(檢索日期:2011年12月3日)。
55.	蘇芳禾。〈台灣書院與孔子學院拼場?曾志朗否認〉,《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年10月12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search/allDetail.jsp?id=101865891&sw=%E5%8F%B0%E6%B9%BE%E4%B9%A6%E9%99%A2 >(檢索日期:2011年10月14日)。
56.	鐘頌。〈傳統文化輸出中國新外交〉。《國際先驅導報》,2004年12月27日,<http://news.sina.com.cn/c/2004-12-27/18565346277.shtml> (檢索日期:2011年11月26日)。
57.	顧錢江、顧瑞珍。〈李君如:「和平發展」首次作為國家戰略提出意義重大〉。《新華網》,2005年3月12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3/12/content_2686525.htm >(檢索日期:2011年12 月3日)。
二、	英文書目
(一)	專書
1.	Charles Wolf, Jr. and brian Rosen , Public diplomacy: How to think about and improve it .SantaMonica: RAND, 2004.
2.	Jarol B. Manheim, Strategic Public Diplomac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The Evolution of the Influence.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4.
3.	Joshua Cooper Ramo, The Beijing Consensus .London: Foreign Policy Centre, 2004.
(二)	期刊
Nicholas J. Cull, Public Diplomacy: Seven Lessons for Its Future from Its Past. 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 Vol.6 No.1, February 2010.
(三)	網路資料
1.	“The British Council Corporate Plan 2011-2015”, The British Council,p6〈http://www.britishcouncil.org/new/PageFiles/12938/2011-15%20Corporate%20Plan_v3.pdf〉(Retrieved on November 14,2011)
2.	“Worldwide”, The Goethe Institut,,〈http://www.goethe.de/uun/adr/wwt/enindex.htm〉(Retrieved on November 14,2011) 
3.	”22-Nationa Poll Shows China Viewed Positively by Most Countries Including Its Asia Neighbors", PIPA & Globe Scan, December 2004,  〈http://www.pipa.org/OnlineReports/China/China_Mar05/China_Mar05_rpt.pdf〉(Retrieved on December 12, 2011)
4.	"About Public Diplomacy", Public Diplomacy Alumni Association〈http://publicdiplomacy.org/pages/index.php?page=about-public-diplomacy〉(Retrieved on November 21, 2011)
5.	"China Seen Overtaking U.S. as Global Super power", Pew Research Center, July 13, 2011, p37. 〈http://www.pewglobal.org/files/2011/07/Pew-Global-Attitudes-Balance-of-Power-U.S.-Image-Report-FINAL-July-13-2011.pdf〉 (Retrieved on December 1,2011)
6.	"Rising Concern about China's Increasing Power Global Poll", BBC World Service, March 27, 2011, 〈http://www.worldpublicopinion.org/pipa/pdf/mar11/BBCChina_Mar11_rpt.pdf〉(Retrieved on December 5, 2011)
7.	Bill Powell, “Five Things the U.S. Can Learn from China“ Time, November 12, 2009 〈http://www.time.com/time/world/article/0,8599,1938671,00.html〉 (Retrieved on January 5, 2010)
8.	Edward R. Murrow Center for the Study and Advancement of Public Diplomacy, "What is Public Diplomacy" The Fletcher School of Tufts University, 〈http://fletcher.tufts.edu/Murrow/Diplomacy〉(Retrieved on November 23, 2011)
9.	“Prince Charles Opens Wales ‘First Confucius Classroom” ,Hanban News,March 7,2011, 〈http://english.hanban.org/article/2011-03/07/content_232767.htm〉(Retrieved on April 29,2011)
10.	“President Hu Jintao Paid a Visit to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in Chicago” Hanban News, January 27, 2011, 〈http://english.hanban.org/article/2011-01/27/content_222445_2.htm〉(Retrieved on April 29,2011) 
11.	”The British Council Corporate Plan 2008-2011” The British Council,p5〈http://www.britishcouncil.org/home-aboutus-corporate-plan.pdf〉(Retrieved on November 14,2011)
12.	” History”, The Goethe Institut〈http://www.goethe.de/uun/org/ges/enindex.htm〉(Retrieved on November 14,2011)
13.	Ingrid d'Hooghe. ,"The Rise of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July, 2007, pp18-19,  http://www.nbiz.nl/publications/2007/20070700_cdsp_paper_hooghe.pdf (Retrieved on December 3, 2011)
14.	Rana Foroohar, “Everything You Know About China Is Wrong” Newsweek, October 17, 2009〈http://www.newsweek.com/id/218290〉(Retrieved on January 5, 2010)
15.	“The British Council Annual Report 2010-11”, The British Council〈http://www.britishcouncil.org/new/PageFiles/13001/2010-11%20Annual-Report2.pdf〉(Retrieved on November 14,2011)
16.	The Edward R. Murrow Center for the Study and Advancement of Public Diplomacy, "Definitions of Public Diplomacy" The Fletcher School of Tufts University, 〈http://fletcher.tufts.edu/Murrow/Diplomacy/Definitions〉 (Retrived on November 23, 2011)
17.	“Institutes in Germany”, The Goethe Institut〈http://www.goethe.de/uun/adr/deu/deu/enindex.htm〉(Retrieved on November 14,2011)
18.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pring 2002,p 75-127,〈http://twq.com/twqredesignimages/index3.htm〉( Retrieved on December 4, 2011 )
19.	U.S. Census Bureau,”Top Trading Partners-Total Trade, Exports, Imports”, September 2011,〈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statistics/highlights/top/top1109yr.html〉 (Retrieved on November 22,2011)
20.	"U.S. Public Diplomacy: Interagency Coordination Efforts Hampered by the Lack of a 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April 2005, p.4 ,〈http://www.gao.gov/new.items/d05323.pdf〉(Retrieved on November 23,2001 )
21.	“China GDP Annual Growth Rate”, Trading Economics, 〈http://www.tradingeconomics.com/china/gdp-growth-annual〉(Retrieved on December 2, 201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