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2201121022400
DOI 10.6846/TKU.2011.00477
論文名稱(中文) 雲林縣北港鎮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未來圖像
論文名稱(英文) The Future Im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of Beigang Town, Yunlin Coun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Futures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1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李意婷
研究生(英文) I-Ting Li
學號 69770006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1-13
論文頁數 14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紀舜傑
委員 - 陳瑞貴
委員 - 李謁政
關鍵字(中) 雲林縣
北港鎮
地方文化產業
未來圖像
關鍵字(英) Yunlin County
Beigang Town
Cultural Industry of the Local
Images of the Futu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面臨全球化市場的競爭壓力,各國政府極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策略,以回應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重大衝擊。地方文化產業也成了近年來各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由於其所擁有的地域性特色、地方的獨特性以及文化符號意象獨有的產業發展特質,使得地方文化產業行銷成為地區的新興發展重點。
    本研究主要以雲林縣北港鎮為研究對象,整理北港鎮地方文化產業的內容,進而探討北港鎮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概況,透過訪談了解地方居民對於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看法以及期待,並且使用SWOT分析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優劣條件。同時,運用未來學研究之情節分析概念,建構北港鎮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未來圖像。
英文摘要
In the face of marketing competitiveness and pressure due to globalization, governments in every country are taking a positive attitude to build up the structure of cultural organization and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to cope with significant impacts resulting from the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cently the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has become a major motivation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marketing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has proved to be the key point in promoting the region due to the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local uniqueness, sign image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of Beigang town, by adopt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scenario analysis, this research gathers ideas and opinions of the peop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The analysis intends to find the key drivers that are form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interviewees through the oral presentation to express their images about the future.
    In order to realize this purpose, the researcher adopts SWOT analysis to summing up advantageous position and disadvantageous posi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In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applies alternative scenarios to explore a great deal of thinking approaches to desirable, plausible, possible and undesirable fu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of Beigang tow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文獻回顧	5
第二章 研究設計	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2
第三章 北港鎮變遷與文化產業發展分析	44
第一節 從笨港到北港的發展歷程	45
第二節 北港鎮文化產業發展背景與文化資源	53
第三節 地方居民對於當前地方文化產業化的作為與看法	71
第四節 北港鎮文化產業發展之條件	94
第四章 北港鎮文化產業發展之情節建構	111
第一節 風華再現古笨港	113
第二節 棚下大唱獨角戲	118
第三節 日落黃昏的故鄉	122
第四節 平淡無奇笨北港	127
第五章 結論	130
參考文獻	134

表目錄
表 1文化產業定義與範疇內容  7
表 2文化在各領域之主見及見解  11
表 3「地方文化產業」相關研究論文整理  26
表 4「北港」相關研究論文整理  32
表 5訪談對象名單  38
表 6顏思齊「十寨」  45
表 7北港鎮人口統計資料圖表  53
表 8北港鎮地方工匠藝術發展內容與現況  54
表 9北港鎮2001年至2009年從事農業人口數  56
表 10雲林縣北港鎮二級產業登記家數  57
表 11北港文史相關社團組織之成立時間  59
表 12北港鎮主要聯外交通運輸方式  61
表 13北港鎮地方文化產業之內涵  70
表 14北港鎮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條件  108

圖目錄
圖 1地方文化產業界定區分圖  15
圖 2區域發展架構圖  17
圖 3地方文化產業化基本架構圖  20
圖 4地方文化產業話作用要素圖  25
圖 5情節分析的概念模型  42
圖 6研究流程  43
圖 7十七世紀荷蘭人所繪台灣地圖之笨港所在位置  44
圖 8拓墾時期時寨分佈圖  46
圖 9嘉義縣村莊簡明圖  48
圖 10光緒末年北港街道圖  49
圖 11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北港市街圖  51
圖 12北港鎮聯外交通道路圖  60
圖 13北港鎮歷史文化資產位置圖  66
圖 14北港鎮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未來圖像  113
參考文獻
丁招弟(2002)。《從笨港到北港》。雲林縣斗六市:雲林縣政府。
方至民、鍾瑞賢(2006)。《策略管理:建立企業永續競爭力》。台北縣:前程文化。
王永堅(2007)。《地方文化觀光的策略管理-以金門山后民俗文化村為例》。台北: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Crang, Mike,(1998) Cultural Geography.
王志旭(2009)。《北港的傳統信仰組織與現代社團:探討地方活動的基本模式》。嘉義: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俐蓉(2003)。〈從文化工業到創意產業-Making Sense or Making Money?〉,《文化視窗月刊》,第50期,頁39-45。
于國華(2003)。〈文化•創意•產業:十年來臺灣文化政策中的「產業」發展〉,《典藏今藝術》,第128期,頁46-48。
朱柔若譯(2002)。《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W. Lawrence Neuman(1991),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辛晚教(1995)。〈文化生活圈與文化展演設施規劃理念〉,「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沈文台(2002)。《台灣老街圖鑑》。台北:貓頭鷹。
沈文台(2004)。《縱橫雲林》。台北:愛書人。
李世榮、吳立萍。《台灣的老鄉鎮》。台北:遠足文化。
李亦園(1999)。《文化的圖像(上)》。台北:允晨。
李舒歆(2005)。《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策略:以宜蘭縣白米、珍珠、尚德社區再造之地方文化產業為例》。台北: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乾朗(1979)。《台灣建築史》。台北:雄獅美術。
汪琪(1990)。《文化與傳播》。台北:三民。
林永村、林志浩(1995)。《笨港-一個古老港口的歷史與文化》。雲林縣北港鎮:笨港文化事業。
花建(2005)。《文化魔戒-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奧秘》。台北:帝國文化出版社。
吳樹南(2006)。《地方文化產業永續發展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產業為例》。嘉義: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國銀、張少標(2002),《SA8000:2001 社會責任國際標準實施指南》。中國深圳:海天。
周鍾瑄(1962)。《諸羅縣志》。台北:台灣銀行。
韋譚特(Christine Vertente)、許雪姬、吳密察(1991)。《先民的足跡 : 古地圖話臺灣滄桑史》。台北市:南天。
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Cresswell, Tim, 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
涂麗娟(1998)。《古笨港今風貌 : 跨越北港與新港的時空》。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許石井、仇德哉(1989)。《北港鎮志》。雲林縣北港鎮:北港鎮公所。
許功明(1998)。<博物館的展演及其理念>,《博物館學季刊》,第13卷,第4期。
許坤榮譯(1993)。〈結構歷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頁81-103。台北:明文。Pred., Allen(1983). Structuration and Place: On the Becoming of Sense of 
Place and Structure of Feeling.
莊立民譯(2005)。《策略管理》。台北市:麥格羅希爾。John A. Pearce II, Richard B. Robinson, Jr ..1982.Strategic Management.
莊惠如(2004)。《遊景觀敘述的觀點探討林圯埔的文化觀光發展策略研究》。 台中: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班。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思琦(2007)。《地方文化產業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關西玉山地區為個案》。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其南(1996)。<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編輯,《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1-9。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其南(1997)。《社區建築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姿瑾(2006)。《公私協力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以陽明山竹仔湖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清松(1998)。《解除世界魔咒》。台北:商務。
陳瑞貴、林志鴻(1999)。《未來學》。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國華等譯(2004)。《未來學導論:歷史、目的與知識》。台北:學富文化。Bell, W.(2003). Foundations of Futures Studies: History, Purposes, and Knowledge.
郭百修(2000)。《地方文化產業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曜棻(2007)。《全球化與地方文化產業之壟斷邏輯》。台北:師大書苑限公司。
程大學(1991)。《台灣開發史》。台北市:眾文圖書。
雲林縣政府(1997)。《雲林縣發展史(上)》。雲林縣:雲林縣政府。
雲林縣政府(2008)。《雲林縣北港歷史街區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雲林縣斗六市:雲縣府。
曾萬本(2004)。《北港香火》。雲林縣斗六市:雲林縣政府。
曾維屏(2002)。《地方文化產業之振興與社區營造-以美濃地區為個案》。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碩士論文。
劉大和、許琇媛、陳嘉苓(2001)。<發展產業文化-從芬蘭的文化產業報告談起>,《APEC議題研究精選系列(二):觀光、文化節慶》,頁126-145。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
黃世輝(2003)。<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危機與轉機>,《二○○二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文化創意產業及地方文化館》。台北市:文建會。
黃武達(2006)。《日治時期台灣都市發展地圖集》 。台北市:南天。
黃金麟(2009)。<文化>。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30。台北:巨流。
黃雪紅(2008)。《歷史街區的保存與活化-以北港中山老街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鈺婷(2007)。《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地方認同-以台南縣新化鎮為例》。台南: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巧芳(2003)。《地方文化的形成及其意義-安平地區的個案研究》。台南: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維倫譯(2003)。《文化經濟學》。台北:典藏。David, T.(2001). Economics and Culture.
張麗萍(2007)。《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機制與實踐-以桃園縣坑子社區為例》。桃園: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幼蘭(2008)。《創意城市:打造城市創意生活圈的思考技術》。台北:馬可孛羅文化。Landry,Charles.2000.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楊祝菁(2003)。《應用鹿港地方文化圖像符號於視覺設計創作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
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台北: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淑君(1992)。《北港區域之形塑與演化》。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相煇(1989)。《北港朝天宮志》。雲林縣:北港朝天宮。
蔡相煇(1991)。《我來講古給恁聽—笨港史圖說》。雲林縣北港鎮: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
廖淑容、古宜靈、周志龍(2000)。〈文化產業生根與地方發展〉,《都市與計畫》,第27卷,第3期,頁323。
廖珮君譯(2006)。《文化產業》。台北:韋伯。Hesmondhalgh, D. (2002)The Culture Industries.
廖敏桂(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鄧玉英(1999)。〈未來化思考方式〉。林志鴻、董娟娟主編,《社會未來學》,頁71-95。台北:三民。
蔣玉蟬(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頁241-253。
蔣玉嬋(2006)。〈地方文化館與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以新竹市玻璃工藝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20卷,第3期,頁81-97。
蕭元哲、馬群傑(2004)。〈多元社會下高雄地區行銷策略研究-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參考架構的觀點〉,《公共事務評論》,第5卷,第1期,頁65-103。
賴翠梅(2008)。《北港地區的庶民節慶生活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
簡瑞榮(1998)。〈英國的文化政策與文化資產保存〉,《87年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頁665-676。
魏英滿,、陳瑞隆(2000)。《台灣鄉鎮地名源由》。台南市:世峰。藍麗春、邱重銘、王俊傑(2009)。〈文化政策下的台灣文化產業嬗變〉,《嘉南學報》,第35期,頁437-451。
Ansoff, I.(1965).Corporate strategy: an analytic approach to business policy for growth and expansion, McGraw-Hill.
Coates, J. F.(2000).Scenario planning.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65(1),115-123.
Coser, Lewis A.(1992). Introduction: Maurice Halbwachs 1877-1945. pp.1-34 in On Collective Memory, edited by Lewis A. Cos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ator, J. (2001). Form Future Workshops to Envisioning Alternative Futures. The Knowledge Base of Futures Studies. pp. 161-163 (Millennium Edition CD-ROM Ed.).
Inayatullah, S. (2007). Six pillars: futures thinking for transformation. Foresight, 10(1), 4-21.
Kurth-Schai, R. (1984). Reflections from the Heart and Minds of Children: A Delphi Study of Chidren's Personal, Global, and Spritual Images of the Future.(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Krätje, S. (1999). A Regulation Approach to Regional Studi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1: 698. 
Masini, E. B. (1993).Why futures studies? .London: Grey Seal Books.
Michael, D. (1987).The Futurist Tells Stories. In M. Marien, & L. Jennings 
(Eds.), What have I learned: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then and now ,pp.75-86,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Morgan, D. (2002).Images of the Future: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Futures, 34, pp.883-893.
Ono,R. (2003).Learning form Young People's Image of the Future: A Case Study in Taiwan and the US. Futures, 35(7),pp.737-758.
Peter A.W. Rosenthal. (1998). Scenario Techniques. New York: McGraw-Hill.
Pine Ⅱ,B. J. (1996).Customer service on British Airways, letter to the edito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74(1),pp.162-164. 
Polak ,F.L.(1971).The Image of the Future: Enlightening the Past, Orientating the Present, Forecasting the Future. New York: Elsevier Science.
Rogers, M. & Tough, A. (1996). Facing the Future is not for Wimps. Futures, 28(5),pp.491-496.
Scott ,A .J.(1997).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1(2),pp.323-339.
Wagar W. Warren, (1991),The Next Tree Futures. New York: Praeger.
Wiesand,  A. J. (2003). Creative Europe: on Government and Management of Artistic Creativity in Europe. ERICarts: Europea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Comparative Cultural Policy and the Arts.
Williams, J. (1996). On becoming a strategic partner with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World.13(3),pp.31-3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