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2200614221700
DOI 10.6846/TKU.2006.00381
論文名稱(中文) 陳珊妮的完美呻吟—論台灣流行音樂中女性意識的抬頭
論文名稱(英文) Sandee Chan’s Perfect Groan︰The Rise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Taiwan Popular Music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1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劉欣芸
研究生(英文) Hsin-Yun Liu
學號 69208008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1-05
論文頁數 10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明昱(mingyu@mail.tku.edu.tw)
委員 - 紀慧君(098302@mail.tku.edu.tw)
委員 - 王雅各(ykw@mail.ntpu.edu.tw)
關鍵字(中) 陳珊妮
流行音樂
女性主義
獨立唱片
關鍵字(英) Sandee Chan
popular music
feminism
independent label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台灣流行樂壇鮮少有主張女性意識的歌手,陳珊妮在2005年金曲獎成為第一位拿下最佳製作人的女性,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女歌手很多,但多處於末端表演者,但近年有越來越多在幕後表現傑出的女性音樂人冒出頭來,這些轉變促使筆者認為陳珊妮有多方面的經驗可供我們參考與觀察台灣現階段音樂文化中的性別問題。 

    經由對陳珊妮及其作品的觀察與分析,本研究發現女性音樂工作者在以男性為主的製作環境中,唯有不斷的學習以及親身接觸每一製作細節才能握有更多權力與自主權,這也是女性意識與個人魅力的主要來源,只有確實了解每個環節,才能以專業性跟他人競爭。陳珊妮在創作中有意識地提問,正好提醒女孩們其實並不孤單,因為有太多與你抱有相同疑問的人,只是她們不敢發聲而已,藉由陳珊妮的發聲,讓更多人正視許多社會性別問題的存在,她絕非單一事件,而是總體社會現實的一隅。在陳珊妮的歌詞意境中,我們可以很精楚看到她試圖用不同的論述策略重新去界定所謂的女性經驗,並賦予女人各種不同的價值,以突破刻板的兩性形象。陳珊妮的情歌中,企圖型塑面對愛情時勇於表達自我的主體,並再現各種異質女性經驗。直率反省的生活態度呈現出都會女性的社會觀察,尤其對女性情慾書寫也突破以往含蓄保守的風格,營造出多變複雜的現代女性風貌。
英文摘要
Compare to western female singer singing feminism. There are few singers stand for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Taiwan. Sandee Chan became the FIRST female musician who received “the best album producer” at 2005 Golden Melody Awards, which is impossible in the past. There are many female music performers, but they never attend the key position in music business. However,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excellent off-stage female artist becoming famous. These conversions make me think that Sandee Chan is a good subject to observe the gender issues in present cultures of Taiwan music.

    To observe and analyze Sandee chan and her works, the study we found, only consistent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every detail in process of produce, women can get more power in an environment surrounding manhood. Only confirm every detail that women can compete against men with profession. Sandee Chan’s creative works remind girls that we are not alone. Because there are too many girls have the same problems. Through Sandee’s sound, it makes more people face the exist of social gender problems. These problems are never the single events; they are parts of social fact. We can see Sandee trying to redefine so-called “female experiences” with different discourse strategies. These strategies give women different values and break the stereotype of gender imag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問題....................................................6
壹、文獻回顧︰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文化與性別分析........6
貳、研究範圍與研究問題....................................................11
第三節  理論架構與研究方法............................13
壹、理論架構..........................................14
貳、研究方法..........................................22

第二章  流行音樂文化中的女性
第一節 搖滾樂與女性主義....................................................31  
第二節 台灣音樂產業與創作系統︰主流與獨立唱片界之發展現  況......36
第三節  女性與音樂創作︰回顧陳珊妮的十年音樂路........46

第三章 面對愛情勇於表達自我的主體—各種異質女性經驗的再現
第一節  正視女性被觀看的慾望客體位置..................49
第二節  失戀不敗︰一首首與自我對話的愛情絮語..........53
第三節  解放情慾、情慾解放︰音樂敘述下慾望主體與情慾特質......60

第四章 自我反省的生活態度與社會觀
  第一節 都會女性的社會觀察....................................................65
  第二節 哈啦世界宇宙觀....................................................7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82
第二節	研究貢獻、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87
參考書目
......................................................91附    錄
附錄一:陳珊妮歷年作品集....................................................97
附錄二:訪談大綱......................................101
附錄三:本研究訪談對象................................102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丁寶山(1998)。《台灣流行音樂的全球化歷程與本土性轉變》,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亦婷譯(2005)。《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原書Toril Moi(2002)Sexual/ Textual Polo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朱夢慈(2000)。《台北創作樂團之音樂實踐與美學—以「閃靈」樂團為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春蕤(1997)。《呼喚台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台北︰元尊文化。
吳迎春(2000)。〈跨國大併購有多可怕?〉,《天下》。226期:196-198。
吳偉慈(1995)。《音樂錄影帶中的女性角色與地位》,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正惠(1991)。〈正文、性別、意識形態-客麗絲特娃的解析符號學〉,《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台北:正中書局。
李岳奇(1996)。《流行樂壇最前線》。台北︰遠流。
李韶明(2005年5月29日)。〈陳珊妮能量十足 成了大贏家〉,《民生報》。
周倩漪(1996)。《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支配與反抗之聲—性別政治、主體 
     性、庶民化》,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華山(1995)。《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周業謙等譯 (1999)。《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原書David Jary & Julia           Jary (1995) The HarperCollins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林文源譯(2002)。《傅柯與酷兒理論》。台北:果實出版社。(原書Tamsin Spargo(1999)Foucault and Queer Theory)
林怡伶(1995)。《台灣流行音樂產製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瑄(2003)。《文化中介者的能動性—台灣「獨立唱片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玲(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邵義強編譯(1987)。〈音樂與女性〉。台北︰志文。
邱素惠(2004年11月19號)。〈UBU硬地音樂 「華山」比嗆〉,《星報》。
邱素惠(2004年7月20日)〈好音樂照嗆 543燒賣〉,《星報》。
南方朔(2002)。《語言是我們的希望》。台北︰大田。
南方朔(2004)。《語言之鑰》。台北︰大田。
柯永輝(1994)。《解讀台灣流行音樂中的女性意涵(1992-1993)》,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大偉主編(1997)。《酷兒狂歡節—臺灣當代Queer文學讀本 》。台北:元尊文化。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孫志硯(2004)。《不可承受之重?初探攝影記者的性別與勞動之關聯》,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志硯(2005)。《找回身體—從報社攝影記者的工作實踐分析新聞專業的性別化過程》。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2005年中華傳播年會。
孫憶南譯(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台北:書林。(原書Andy Bennett(2001)Cultures of Popular Music.)
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          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57:91~126。
翁健偉(1996年2月24日)。〈分明是沙文主義作祟,豈配做都會女性代言人〉,《中國時報》。
翁嘉銘(1996)。《迷迷之音 蛻變中的台灣流行歌曲》。台北:萬象。
張小虹(1993)。《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文化。
張小虹(1996)。《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
張育章(1996)。〈望花補夜—台灣地下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外文學》,25(2):109~128。
張容瑛(2002)。《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網絡、創作系統與空間》,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純琳(1990)。《台灣城市歌曲之探討與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甄薇(1992)。《衝突性社會議題之新聞框架研究—以台灣政治反對運動為例(1960~1991)》,輔仁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錦華、柯永輝合著(1995)。《媒體的女人》。台北︰碩人。
張錦華譯(2002)。《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原書John Fiske(1990) Introduction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郭政倫譯(2000)。《搖滾樂的再思考》。台北:楊智文化。(原書Peter Wicke (1987)          Rock Music: Culture, Aesthetics and Society.)
陳友芳(1999)。《台灣國語流行音樂錄影帶中之性別論述》,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玲(2002)。《青少女流行音樂團體之研究—形象、身體文化與情慾流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舒汶(2004)。《從〈鹿港小鎮〉到〈東方之珠〉—論羅大佑的音樂創作與其在兩岸三地所引發的文化效應》,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倩文譯(1993)。《搖滾樂社會學》。台北:萬象。(原書Simon Frith(1978), The  Sociology of Rock.)
曾湘雲(2003)。《檢視台灣流行音樂市場結構與產品多樣性之關聯性—從歌曲內容及音樂產製面談起》,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叢書。
黃雅芸(2002)。《逆流的「好」商品—以王菲的流行音樂為例》,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祺(2001)。《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
黃瑞祺(2001)。《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
黃營杉等譯 (2002)。《研究方法》。台北:華泰。(原書Kerlinger, F. N. & H. B. Lee(2000)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黃顗穎(2003)。《流行音樂歌手形象、偶像崇拜與消費行為關係研究》,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久穎(1997)。《搖滾尼希利》。台北:萬象。
楊久穎(2001)。《女搖滾》。台北:果實出版社
楊久穎譯(2002)。《搖滾怒女》。台北:商周。(原書Andrea Juno(1996)Angry Women in Rock.)
楊大春(1995)。《傅柯》。台北︰生智。
楊惠晴(2001)。《台灣獨立廠牌之發展與現況》。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香港年會
葉淑明(1998)。《全球與本土—台灣流行工業的轉變》,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臧汀生(1990)。《台灣閩南語民間歌謠新探》。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世鼎(1999)。《跨國唱片公司在台灣的歷史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
劉仲冬(1999),陰陽殊行、男女異行:性別差異的生物論述。於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上),台北:心理出版
劉惠琴(1999),〈辯證的歷程觀點看夫妻衝突與影響歷程〉。《本土心理研究》(台灣),11:153~202。
蔡宜剛(2000)。《搖滾樂在台灣之可能與不可能》,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凱同(2005)。《主流與獨立的再思考—文化價值、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的思辯與探討》,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小芬譯(1999)。《後女性主義》。台北︰立緒文化。(原書Sophia Phoca(1999)Post Feminism)                             
謝鴻源(2004)。《本地唱片業者如何因應當前主要問題之研究》,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振昇(1999)。《台灣流行音樂中的愛情價值觀》,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燕翔等編(2001)。〈存在主義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
      書。(原作者鄭至慧)
顧燕翔等編(2001)。〈後現代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  
     (原作者莊子芬)
顧燕翔等編(2001)。〈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原作者范情)

二、英文資料
Barthes, R. (1982). A Barthes Reader. New York: Hill and Wang.
Bennett, A.(2001) Cultures of Popular Music. New York: McGraw-Hill.
Burr, V. (1995).What do discourse analysts do? In V. Burr (Ed.),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ism.(pp. 159-183).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Routledge.   
Chesler, P. (1997). Letters to Young Feminist. New York, N.Y.: Four Walls EightWindows.
Eagleton, T. (1983).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Eco, U. (1979). The Role of the Reader.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Fiske, J.(1990) Introduction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New York: Routledge.
Frith, S.(1978) The Sociology of Rock. London: Constable.
Fry, Donald L. & Virginia H. F. (1986). A Semiotic Model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 In M. L. McLaughlin.(ed.), Communacation Yearbook, (pp. 443-462). Beverly Hills: Sage.
Gillett, C. (1983). The Sound of the City: The Rise of  the Rock and Rroll. London: Souvenir Press.
HarperPerennial.
Jary, D. & Jary, J. (1995) The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sociolog. NewYork:
Juno, A.(1996) Angry Women in Rock. New York : Juno Books.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cClary, S. (2002). Feminine Endings: Music, Gender, and Sexuality. Minnesota: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oi, T.(2002). Sexual/ Textual Polo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Routledge
Phoca, S.(1999) Introducing postfeminism. England : New York.     
Solie , Ruth A.(1993). Musicology and Difference :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Music. Los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pargo, T.(1999) Foucault and Queer Theory. NewYork: Icon Books.
Weedon, C. (1993). Feminist Theories and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 N.Y.: BasilBlackwell Inc.  
Whiteley, S. (2000). Women and Popular Music: Sexuality, Identity and Subjectivity. 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Wicke, P. (1987) Rock Music: Culture, Aesthetics and Socie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oodward, K. (1997).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Young-Eisendrath, P. (1997). Gender and Desire: Uncuring Pandora.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三、網路部份
C showbiz娛樂網站(2000)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news/C8970430.asp

人山人海(2005)
http://peoplemountainpeoplesea.com/profile_veegay001.htm

五四三音樂站(2005)
http://music543.com/whats543.html

六一歌詞庫(2005)
http://so61.com

女性電子報第41期(1999)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41news.htm

我要音樂台(2000)
http://www.iwant-music.com/cht/current/contest/big5/star5.html

陳珊妮(2005)
http://www.sandeechan.com/

樂流網路音樂雜誌第四期(1997)
http://home.kimo.com.tw/iq943/body_Welcome.htm

《搖滾怒女 Angry Women in Rock》(2002)—女人,你為什麼不憤怒?座談會http://music543.com/feature/AngryWomenSW.htm 
sswwer整理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