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1201711234700
DOI 10.6846/TKU.2017.00479
論文名稱(中文) 吳偉業詩史觀與〈圓圓曲〉時事書寫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Poet Wu Weiye and His Historical Poetry Yuanyuan Qu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5
學期 1
出版年 106
研究生(中文) 林雨承
研究生(英文) Yu-Cheng Lin
學號 60201020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7-01-13
論文頁數 8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大道(daniel@mail.tku.edu.tw)
委員 - 殷善培(yinshanpei@gms.tku.edu.tw)
委員 - 林保淳(knight88@ntnu.edu.tw)
關鍵字(中) 吳偉業
圓圓曲
吳三桂
詩史
明末清初時事
關鍵字(英) Wu Weiye
The Song of Yuan-Yuan Yuanyuan Qu
Wu Sangui
historic poet
affairs of the Late Ming and Q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吳偉業是明末清初的知名詩人,筆下詩篇多有紀錄時代脈動的作品,吳氏亦自詡自己的作品為「詩史」。而其中最廣為人知者,即是描寫吳三桂與陳圓圓的七言歌行——〈圓圓曲〉。本文試圖從名聲最高、詩中人物最複雜的〈圓圓曲〉作為主題,由詩的內文分析,這首詩與吳偉業對「詩史」的標準是否相符。

本研究發現,〈圓圓曲〉雖可謂紀錄大時代的作品,可是在時事的乘載上,卻未有太多可供後人摸索的細節。換言之,吳偉業在詩中用模糊、「去政治化」的筆法,把許多關鍵情節隱藏起來。因此,本文藉由相關文獻史料的研讀,試圖釐清〈圓圓曲〉故事始末的全貌。
在某種程度上,〈圓圓曲〉喪失紀載時事的準確度。與同時代紀錄時事的戲曲、小說、筆記等其它文類相較,用「詩歌」來記錄「史」,本就有較大的侷限,再加上吳偉業「梅村體」的特色,以及詩人謹慎的性格,終於導致〈圓圓曲〉難以把事情說清。結果,它給了我們如小說家想像的細部情節,還有說得朦朧曖昧的大事件。只有一件事是立場堅定的,那就是〈圓圓曲〉從明朝重視「孝」的立場下筆,批判吳三桂為了歌妓投清,結果害死父親,又絕口不提另一個後果——引清兵入關,而這個書寫策略,應是基於避開政治敏感的明哲保身之舉。

然而,〈圓圓曲〉並沒有違反吳偉業「傳心之史」的詩學觀。就吳氏的觀點而言,詩人書寫對時代的悽惻之情,亦是一種「心史」的紀錄;〈圓圓曲〉成功地紀錄改朝換代間的劇烈震盪,又順利地抒發詩人內心的衝突與矛盾,書寫目的既已達成,史料多寡與真偽的重要性自然大幅降低。總之,吳偉業這種注重個人內在主觀感受的書寫,可謂開創詩史的新領域。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well-known seven-character gexing poem, “The Song of Yuan-Yuan” Yuanyuan Qu to understand if Yuanyuan Qu meets the standard of epic or "historic poetry". Yuanyuan Qu was written by the influential poet Wu Weiye who once boasted his work as "historical poetry". The theme of Yuanyuan Qu is about love and disloyalty concerning the Ming General Wu Sangui who betrayed his country to invite the country’s decades long enemy the Qing to fight the infamous bandits group led by Li Zicheng to regain his lover Chen Yuanyuan when the Ming Emperor committed suicide after Beijing was fallen into the hands of Li Zicheng.
This study finds out that Wu Weiye did not depict the realistic plots when comparing poetic imagery with historic records. In other words, events taking place when the Ming was overthrown did not play a major in Yuanyuan Qu. Thus, it is clear that Yuanyuan Qu depoliticizes the actual events when the Qing successfully replaced the Ming. Although to write current events was a trend of that period, and those events commonly appeared in contemporary dramas, fictions, notes and other works, Yuanyuan Qu was still more like a lyric than epic. Despite of emphasizing on historic records, without the tradition of epic writing, Yuanyuan Qu cannot be read as an epic. It may be con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depoliticization could avoid sensitive political topics. The only key issue that Yuanyuan Qu highlighted was the importance of "filial piety" which was used to in the Poem to criticize Wu Sangui for being overly indulging in infatuation to secure Chen Yuanyuan, the Geisha, while sacrificing his father’s life. However the decision to open the gates of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at Shanhai Pass to let Qing forces into China proper by Wu Sangui and its consequence was not mentioned in the Poem.
Nevertheless, Yuanyuan Qu does not violate Wu Weiye’s poetic theories. Although this poem does not contain much valuable historical materials, it keeps Wu's believe, the spirit of "heart history". Wu Weiye was famous of his lyric style known as "Meicun Style" which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poet’s inner subjective experience, creates a new field of style in poetry writing, and makes read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ner mental activities of the poe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2
        一、吳偉業相關研究	2
        二、〈圓圓曲〉相關研究	3
        三、詩史相關研究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一章 吳偉業的生平與詩史觀之形成	7
  第一節 吳偉業的時代性 	7
  第二節 明末清初的時事寫作風氣	14
    一、時事寫作盛行原因	15
    二、時事寫作盛行	19
  第三節 吳偉業詩學觀之形成背景	22
    一、明祚將亡與文人力挽	22
    二、吳偉業的時事寫作	26
    三、詩史傳統的承繼	27
     (一)明代以前的詩史	28
     (二)明人的「詩緣情」與「詩史」說	30
     (三)明清之際的詩史與悲情	31
    四、吳偉業的詩學觀	32

第二章 〈圓圓曲〉內容分析	37
  第一節 〈圓圓曲〉寫作背景	37
  第二節 〈圓圓曲〉內容分析	38
    一、分析〈圓圓曲〉之前提	38
    二、內容分析	39
    三、小結	41
第三章 時人筆記與〈圓圓曲〉內容參照	43
  第一節 概述吳三桂	43
    一、甲申以前	44
        二、甲申以後	47
  第二節 文人筆記與〈圓圓曲〉情節之參照	51

第四章、從吳偉業的詩史觀來考察〈圓圓曲〉	62
  第一節 以〈圓圓曲〉為中心的政治操作——「去政治化」的道德書寫	62
        一、去政治化的筆法	62
        二、以道德為題	65
        三、心理上的出路	66
        四、小結	69

  第二節 〈圓圓曲〉之「真」與「當」		69
        一、以吳偉業的詩史觀來考察	69
        二、以〈臨江參軍〉作對照	72
        三、傳心之史	75

結語	77
參考文獻	79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與現代專著

(一)吳偉業相關
清‧吳偉業著,李學潁集評標校,《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侯方域,《壯悔堂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順治刻增修本,集部第501冊。
清‧趙翼著,錢仲聯編,《甄北詩話》,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清詩紀事》本。
清‧張廷玉等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程穆衡,《婁東耆舊傳》,見錢仲聯編《清詩紀事》,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清‧程穆衡:《吳詩集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397冊。
白一瑾,2008,《明清鼎革中的心靈史:吳梅村敘事詩人物形象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周法高,1995,《錢牧齋吳梅村研究論文集》,臺北:國立編譯館。
馬導源編,1992,《吳梅村年譜》,上海:上海書店,《民國叢書》影印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本,第四編,85冊。
陳寅恪,1981,《柳如是別傳》,臺北:里仁書局。
葉君遠,2002,《清代詩壇第一家——吳梅村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趙園,2008,《明清之際的思想與言說》,香港:三聯書店。
嚴迪昌,2011,《清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錢仲聯編,2004,《清詩紀事》,南京:鳳凰出版社。
潘承玉,2012,《南明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陳捷先,1997,《清史論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二)詩史相關
唐‧鄭處誨撰,田廷柱點校,《明皇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唐‧孟棨,《本事詩》,臺北:藝文印書館,1935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陽山顧氏文房本。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百衲本二十四史》據北宋嘉祐刊本影印本。
宋‧黃庭堅,《山谷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本,集部第1113冊。
宋‧李復,《潏水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第1121冊。
宋‧文瑩著,鄭世剛、楊立揚點校,《玉壺清話》,台北:中華書局,1984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宋‧蔡絛著,張伯偉編校,《西清詩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本。
明‧楊慎撰,《升庵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35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清乾隆李調元輯刊函海本。
明‧周復俊編,劉琳、王曉波點校,《全蜀藝文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381冊。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王世貞著,陸潔棟、周明初批注,《藝苑卮言》,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清‧王夫之撰,丁福保編,《薑齋詩話》,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清詩話》本。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出版社,2011年。
清‧卓爾堪著,蕭和陶點校,《遺民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張暉,2012,《中國「詩史」傳統》,北京:三聯書店。
龔鵬程,1986,《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學生書局。

(三)時事寫作相關
明‧李詡,《戒庵漫筆》,見謝國楨《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
清‧張岱著,雲告點校,《琅嬛文集》,湖南:岳麓書社,1985年。
清‧姚廷遴,《歷年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清代日記匯抄》本。
清‧顧炎武,《顧亭林文集》,臺北:新興書局,1956年。
清‧顧炎武,《亭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刻本。
(日)大木康著,周保雄譯,2014,《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何炳棣著,徐泓譯注,2014,《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
張秀民,1989,《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梁啟超,1995,《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
謝國楨,1980,《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謝貴安,1995,《明實錄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謝國禎,2010,《晚明史籍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謝國楨,2004,《明清筆記叢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閻崇年,2007,《努爾哈赤》,臺北:聯經出版。

(四)〈圓圓曲〉與吳三桂相關
清‧楊士聰,《甲申核真略》,台北:新興書局,1987年,《筆記小說大觀》本,四十三編。
清‧吳應箕,《留都見聞錄》,臺北:新文豐出版,1988年,《叢書集成續編》本,第十二冊。
清‧文秉,《烈皇小識》,台北:新興書局,1987年,《筆記小說大觀》本,十編。
清‧夏允彝,《幸存錄》,台北:新興書局,1987年,《筆記小說大觀》本,十編。
清‧戴笠,《行在陽秋》,台北:新興書局,1987年,《筆記小說大觀》本,十編。
清‧李清,《三垣筆記》,台北:新興書局,1987年,《筆記小說大觀》本,三十編。
清‧尤侗,《艮齋雜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本。
清‧計六奇,《明季北略》,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毛奇齡,《後鑒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本,第432冊。
清‧錢ී,《甲申傳信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年,《臺灣文獻叢刊》本。
清‧鈕琇,《觚賸》,台北:新興書局,1987年,《筆記小說大觀》本,三十編。
清‧劉健,《庭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年,《臺灣文獻叢刊》本。
清‧吳道一,《丙寅燕行日乘》,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燕行錄全集》本,第29冊。
清‧韓泰東,《兩世燕行錄》,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燕行錄全集》本,第29冊。
清‧陸次雲,《圓圓傳》,臺北:新興書局,1974年,《筆記小說大觀》本,五編。
清‧楊際昌,《國朝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清詩話續編》本。
清‧蔡濟恭,《含忍錄》,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燕行錄全集》本,第40冊。
清‧徐鼒著,王崇武點校,《小腆紀年附考》,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清‧佚名,《吳逆始末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四部分類叢書集成》本,三編,辛巳叢編。
清‧鎖綠山人,《明亡述略》,台北:新興書局,1987年,《筆記小說大觀》本,四編。
清‧蒼弁山樵,《吳逆取亡錄》,臺北:新興書局,1987年,《筆記小說大觀》本,四編。
清‧孫旭,《平吳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四部分類叢書集成》本,三編,辛巳叢編。
(美)司徒琳(Lynn Struve)著,李榮慶等譯,2007,《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陳生璽,1991,《明清易代史獨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黃仁宇,1993,《中國大歷史》,臺北:聯經出版。
黃仁宇,1990,《萬曆十五年》,臺北:食貨出版社。
顧誠,1984,《明末農民戰爭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葛兆光,2014,《想像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北京:中華書局。
葉覺邁修,陳伯陶纂,1967,《東莞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本。

(五)其他
明‧張居正,《張太岳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溫體仁等纂,《熹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66年,明內閣進呈稿本。
明‧張溥,《七錄齋集》,〈易文觀通序〉,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影印明崇禎吳門童潤吾刻本,集部第182冊。
清‧汪琬,《堯峰文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庫叢刊正編》影印上海涵芬樓林佶寫刊本,80冊。
清‧陸世儀,《復社紀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本,第438冊。
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清‧阮升基等修,寧楷等纂,《宜興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中國方志叢書》本。
(加)卜正民著,陳時龍譯,2014,《明代的社會與國家》,北京:商務印書館。
(美)歐陽泰(Tonio Andrade)著,陳信宏譯,2014,《決戰熱蘭遮》,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王祖畬等纂,1975,《太倉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本。
王成勉,2012,《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臺北:黎明文化。
杜維運,2008,《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
黃仁宇,2001,《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臺北:聯經出版。

二、期刊論文(依時間順序排列)

馮至,〈詩史淺論〉,《文學評論》第4期,1962年。
楊學琛,〈關於清初的「逃人法」——兼論滿族階級鬥爭的特點和作用〉,《歷史研究》第10期,1979年。
姚雪垠,〈論《圓圓曲》——《李自成》創作余墨〉,《文學遺產》第1期,1980年。
黃裳,〈陳圓圓〉,《談書》第10期,1980年。
劉世南,〈吳偉業論〉,《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85年。
王興康,〈關於吳偉業及其詩的評價問題——與劉世南同志商榷〉,《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86年。
徐志平,〈「神韻」說和「醇雅」說〉,《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3輯,1988年。
徐仲偉,〈《圓圓曲》真實辨〉,《山東大學學報》第4期,1988年。
林啟柱,〈試論吳偉業的文學思想及其淵源〉,《重慶師院學報》第3期,1996年。
葉君遠,〈論吳梅村的早期詩歌〉,《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1期,1997年。
鄭吉雄,〈讀《清史列傳》對吳偉業仕清背景之擬測〉,《臺大中文學報》第10期,1998年。
巫仁恕,〈明清之際江南時事劇的發展及其所反映的社會心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1期,1999年。
孫之梅,〈明清人對「詩史」觀念的檢討〉,《文藝研究》第5期,2003年。
魏中林、賀國強,〈詩史思維與梅村體史詩〉《文學遺產》第3期,2003年。
邱仲麟,〈明代北京的瘟疫與帝國醫療體系的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5本,2004年。
張金環,〈明清之際「詩史」觀的新進展——吳偉業知人論世觀內涵新探〉(《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05年。
陸林,〈清初戲曲家徐懋曙事蹟考略〉,《藝術百家》第4期,2006年。
黃自鴻,〈杜甫「詩史」定義的繁衍現象〉,《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年。
葉高樹,〈清雍乾時期的旗務問題:以雍正十三年滿、漢文「條陳奏摺」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8期,2007年。
張兵、張毓洲,〈清代文字獄的整體狀況與清人的載述〉,《西北師大學報》第45卷,第6期,2008年。
陳永明,〈從「為故國存信史」到「為萬世植綱常」〉,《新史學》第21卷,第1期,2010年。
戴宏華,〈兩句詩,一個懸疑〉,《中學語文》第4期,2010年。
潘定武,〈《圓圓曲》主題之爭及思考〉,《學術界》第156期,2011年。
潘承玉,〈《且樸齋詩稿》:遺民徐懋曙的詩史追求——稀見明遺民文學别集擷英之一〉,《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31卷,第4期,2011年。

三、學位論文

陳宏文,《明萬曆三大征軍費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張金環,《論吳偉業的「詩史」觀——兼論與「梅村體」之關係》,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