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1201115532100
DOI 10.6846/TKU.2011.00465
論文名稱(中文) 數位遊戲式學習融入自然領域對國小三年級低成就學童補救教學成效與態度之影響
論文名稱(英文) The Effect of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integration into Science Remedial Instruction on the Third Graders' Learning Outcom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1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范綱正
研究生(英文) Kang-Cheng Fan
學號 79774018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1-03
論文頁數 12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沈俊毅(dannyshen1202@gmail.com)
委員 - 陳明溥(mpchen@ntnu.edu.tw)
委員 - 鄭宜佳(pcheng@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數位遊戲式學習
自然領域
補救教學
關鍵字(英)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natural science
remedial instruc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現行國小階段補救教學的實施以國語文、數學為主,英語則是從國小三年級始得施行,自然與社會領域則始自國中階段的七年級;因此國小階段的自然領域目前並沒有整合性的補救教學方案,然部分學童學習成就低落的情況仍是普遍存在教學現場當中,如何有效提升其學習成效、降低學習挫敗是很重要的問題。而現今網路遊戲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網路遊戲已經成為兒少的主要休閒娛樂,對家長及老師而言,憂心遊戲會對學生造成學習的負面影響,而學習成效的好壞取決於學生是否能夠主動參與。遊戲式學習系統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意願,並有效提升學生參與學習,達到良好的學習成效。本研究以樹德科技大學程毓明教授開發之「數位學習大富翁」為學習媒介,透過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作為學生的學習輔助工具,以期達到提升學習成效之目的。本研究採「前測—後測控制組設計」,研究對象為桃園縣某國小三年級所有學生中自然領域低成就的學生,隨機分派成兩組,一組為實驗組,一組為控制組,並對實驗組學生進行數位遊戲式補救教學,控制組學生進行傳統式補救教學,分析傳統補救教學與數位遊戲式學習兩者成效之差異情形。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學童在補救教學介入後,學習成效皆有顯著提升,傳統式補救教學組的學童成績平均數提高3.44分,數位遊戲式補救教學組的學童成績平均數則大幅提高7.47分,顯示兩種補救教學模式皆能有效提高自然領域低成就學童之學習成效,而數位遊戲式補救教學組的學童提升幅度更是遠大於傳統式補救教學組的學童;在學習態度方面兩組同樣有顯著提升,傳統式補救教學組的學童學習態度平均數提升9.35,數位遊戲式補救教學組的學童學習態度平均數則提升12.75,顯示兩種補救教學模式皆能有效提高自然領域低成就學童之學習態度。
英文摘要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ent primary school remedial instruction mainly focuses on Chinese and Math, and the remedial instruction for English starts from the third grade. The remedial instruction for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starts from the 7th grade. There is no integrated remedial instruction program for Natural Science in primary school currently. However, the situation of partial students having low academic achievements is still very common in the teaching setting. It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reduce learning frustration. The impact of online game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online games have become the major leisure-time entertainment of children and teenagers. Parents and teachers worry that those games will have negative learning impacts, but learning effectiveness depends on whether the students can actively participate. The game based learning system can trigger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will, and effectively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and achieve goo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he study applies “Digital Learning Monopoly” developed by Professor, Cheng Yu-Ming of Shu-Te University as the leaning media, and the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system as the students’ learning assistance tool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he study applies the “pretest - posttest control group design”, and the study object is third grade students with low Natural Science achievements in Taoyuan County. The study object is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Digital game based remedial instruction is processed 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raditional remedial instruction is processed on the control group. The effectiveness differ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remedial instruction and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is analyzed. The study result shows that after remedial instruction intervention,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two groups both show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control group is 3.44 higher, and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7.47 higher, which shows that the two remedial instruction models can both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with low Natural Science achievements. The improvement level of students in the digital game based remedial instruction group is much more than students in the traditional remedial instruction group. There is also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for both groups in learning attitude. The mean of the control group is 9.35 higher, and the mean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12.75 higher, which indicates that both remedial instruction model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arning attitude of students with low Natural Science achievemen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五節 預期貢獻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11
第二節 補救教學	14
第三節 數位遊戲式學習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8
第二節 研究設計	41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3
第四節 研究對象	49
第五節 研究工具	50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9
第一節 不同補救教學模式之學習成效情形	69
第二節 不同補救教學模式之學習態度情形	74
第三節 綜合討論	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7
參考文獻	89
中文部分	89
英文部分	94
附錄一 起點行為學習成效測驗	96
附錄二 學習成效測驗後測	100
附錄三 自然領域課程計畫	104
附錄四 補救教學學習態度量表	119

表目錄
表2-4-1 國內數位遊戲式學習之實證研究...................................................... 30
表3-1-1 研究實驗變項表.................................................................................. 40
表3-2-1 前測—後測控制組設計表.................................................................. 42
表3-3-1 補救教學實施流程表.......................................................................... 45
表3-4-1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自然領域成績平均分數表.............................. 50
表3-4-2 實驗組控制組前測成績成對樣本T 檢定摘要表............................. 50
表3-5-1 學習態度量表問卷因素分析結果...................................................... 75
表3-5-2 學習態度問卷信度分析結果.............................................................. 76
表4-1-1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自然領域前後測成績對照表.......................... 78
表4-1-2 實驗組前後測成績成對樣本T 檢定摘要表..................................... 79
表4-1-3 控制組前後測成績成對樣本T 檢定摘要表..................................... 80
表4-1-4 兩組學生自然領域前後測成績對照表.............................................. 81
表4-1-5 學習成效後測總分成績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檢定摘要表.................. 81
表4-1-6 實驗組與控制組共變數分析事後比較摘要表.................................. 82
表4-2-1 實驗組學習態度前後測成對樣本T 檢定摘要表............................. 83
表4-2-2 控制組學習態度前後測成對樣本T 檢定摘要表............................. 84
表4-2-3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學習態度前後測對照表.................................. 84
表4-2-4 學習成效後測總分成績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檢定摘要表.................. 85
表4-2-5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習態度共變數分析事後比較摘要表.................. 85
表4-3-1 研究結果對照表.................................................................................. 88

圖目錄
圖2-1-1 遊戲式學習模式圖.............................................................................. 24
圖3-1-1 研究架構圖.......................................................................................... 39
圖3-3-1 研究流程圖.......................................................................................... 48
圖3-3-2 研究時程圖.......................................................................................... 49
圖3-5-1 伺服器流程圖...................................................................................... 52
圖3-5-2 客戶端流程圖...................................................................................... 53
圖3-5-3 登入流程圖.......................................................................................... 54
圖3-5-4 遊戲大廳流程圖.................................................................................. 55
圖3-5-5 等待室流程圖...................................................................................... 57
圖3-5-6 競賽流程圖.......................................................................................... 59
圖3-5-7 數位學習大富翁登入畫面圖.............................................................. 63
圖3-5-8 數位學習大富翁大廳畫面圖.............................................................. 64
圖3-5-9 數位學習大富翁個人學習資料圖...................................................... 65
圖3-5-10 數位學習大富翁等待室畫面圖.......................................................... 66
圖3-5-11 數位學習大富翁練功房畫面圖.......................................................... 67
圖3-5-12 數位學習大富翁競賽畫面圖.............................................................. 68
圖3-5-13 數位學習大富翁作答畫面圖.............................................................. 69
圖3-5-14 數位學習大富翁提示圖...................................................................... 70
圖3-5-15 數位學習大富翁遊戲結束畫面圖...................................................... 71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毛依涵(2008)。程式設計課程實施專題導向與遊戲式學習之行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石明卿(2001)。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的理念、特色與作法。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實務。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台北:千華。
江曉慧、曾如君(2006)。談英語補救教學之實施。2010年4月6日取自http://www.lles.tpc.edu.tw/~englishgov/englishgov-23/helping.htm
宋倩如(2007)。EFL嚴肅型遊戲網站設計及使用性評估。中學教育學報,14,185-219。
李永吉(2008)。遊戲式學習應用於數位學習之探討- 以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環境污染為例。南開科技大學電機與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冠祐,梁朝雲(2005)。線上遊戲沉浸玩家的轉換行為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73,77-95。
邱孝茹(2007)。遊戲式虛擬網站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虛擬恐龍館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
邱彥達(2008)。植基於遊戲式學習的Prim及Dijkstra最小生成樹演算法的學習系統之設計與研究。中華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天貴(2007)。建置一個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以促進能源教育之學習動機及自我覺知。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佳佳(2006)。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融入英語學習活動之設計與評估。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林天祐(2006)。課後輔導方案。教育研究月刊,142,155。
吳麗芬(2003)。非輸即贏—一場現實與虛幻的魅力競賽。人本教育札記,174,32-34。
林佩蓉(2008)。電腦合作學習在國小英語補救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林玟均(2008)。不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植物」單元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昱成(2007)。遊戲式模擬軟體之設計與研究:以小學自然科槓桿原理學習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寶山(1992)。個別化教學之理論與實際–凱勒教學模式之研究。台北:五南。
兒童福利文教基金會(2009)。「迷『網』童年:2009年台灣兒童線上遊戲行為調查報告 」。2009年12月27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database_report.php?id=252&typeid=4&offset=0
兒童福利文教基金會(2007)。「2007年台灣地區兒少打玩網路遊戲行為調查報告發表記者會」。2009年12月27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php?id=1899&typeid=11&offset=15
洪素敏(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迷思概念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艤鈞(2008)。遊戲式英語句型學習對國小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志偉(1994)。電腦遊戲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影響:一個學習二進位數字之運算的研究。中華心理學刊,36,137-147。
郭生玉 (1995)。台北市國民中小學實施補救教學相關問題之研究。台北市政建設專題研究報告,255。
高啟洲(2005)。互動式數位學習系統之設計。南大學報,39(1),111-132。
高建斌(2008)。數位遊戲式學習對國中生學習動機、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科成就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張弘典(2007)。能源小蜜蜂:以數位遊戲式學習輔助能源教育。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85-106。
陳文典(2000)。由國民中小學課程目標看「自然」課程之統整教學。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月英(2001)。提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國教輔導,41(2),2126。
陳怡安(2002)。線上遊戲中的助人行為。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5。
陳俊昌(2005)。多媒體對中、低成就國中生補救教學之研究 -以「透鏡成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振瑞(2008)。使用多人線上競賽式遊戲系統輔助國中綜合課程學習之探究。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天威(1986)。學習障礙者之教育。台北:五南。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修訂版。教育部。
教育部(2007)。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助要點。教育部。
教育部(2007)。96年度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教育部。
黃怡芳(2005)。國小學童二位數加減運算學習之數學遊戲設計研究。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家珮(2009)。應用CAISM及ISM提供國小數學教師實行團體補救教學之參照。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淑容(2009)。國小攜手計畫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靖雅(2008)。一個防災教育遊戲設計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寬敏(2008)。3D冒險式遊戲測驗平台-使用Wii Remote。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成瑋(2007)。建置一適用於小學自然科學之線上遊戲學習系統。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傅正敏(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攜手計畫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婉淑(1994)。三種不同補救教學方式對國小數學科低成就學生實施成效之比較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博元(2006)。電腦模擬教學應用於高職冷凍空調科「焊接實習單元」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惠梅(2007)。線上遊戲式學習輔助國小自然科之探究。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梅華(2002)。電腦冒險遊戲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與成就動機之影響。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維基百科(2008)。數位遊戲式學習。2009年12月27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5%B8%E4%BD%8D%E9%81%8A%E6%88%B2%E5%BC%8F%E5%AD%B8%E7%BF%92
潘怡吟、王美芬(2003)。遊戲教學對於自然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學報,34,157-172。
趙信光(2008)。屏東縣國民小學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瑋倩(2008)。網路遊戲式學習系統之建置與學習成效分析–以國中社會科「世界地理」之教學應用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立翔(2008)。利用自由軟體建置一符合中小學生使用之線上競賽式遊戲學習系統。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韓佳玲(2001)。網路匿名競爭對學習經驗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英文部分
J. Kirriemur & A. McFarlane.(2004). Literature review in games and learning.NESTA Futurelab series. Bristol: NESTA Futurelab.
K. Kiili. (2005).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Towards an experiential gaming model.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Vol.8, pp.13–24.
Clark, C.D.(2004, September).The principle of game based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NETC/LSC conference, Crystal city, VA.
Druckman. D. (1995). Situational levers of position change: further explorations.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542, 61-80.
Ebner, M., & Holzinger, A. (2007).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user-centered game bas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n example from civil engineer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49(3), 873-890.
M. Prensky. (2001).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Rubin, K. H., Fein, G. G., &  Vanderberg, B.(1983).Play. In P.H.  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4.socializa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4th ed)(pp.693-774).New York:Wiley Press.
Garris, R., Ahlers, R., and Driskell.J.E. (2002). Games,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 research and practice model. Simulation & gaming . 33(4), 441-467.
Marilyn A. Roubidoux MD & Chris M. Chapman BS & Mary E. Piontek MA,PhD.(2002).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n Interactive Web-Based Breast Imaging Game for Medical Students. Academic Radiology. Vol.9,10,pp.1169-1178, September.
Nielsen, J.(1993). Usability engineering. Cambridge, MA: AP Proffesional.
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
Al Sahel,R. A. (2005).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underachiev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Kuwait.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6(4), 478493.
McLaughlin, T. F.,&Vacha, E.F.(1992). The at-risk student: A proposal for ac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19, 66-68.
Marriott, M. (1998, March). When love turns to obsession, games are no game. New York Times, P. D8.
Krouse, J. H., & Krouse, J. H. (1981). Toward a multimodal theory of academicunderachieve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6, 151164.
Selnow, G. W., & Reynolds, H. (1984). Some opportunity costs of television view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Gibb, G. D., Bailey, J. R., Lambirth, T. T., & Wilson, W. P. (1983).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between high and low electronic video games users. Journal of Psychology, 114, 159-16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延後至2011-01-03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延後至2011-01-03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