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8201815104400
DOI 10.6846/TKU.2018.00391
論文名稱(中文) 運用Q方法探討大學教學助理職能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pplying Q Methodology to Competency of Teaching Assistance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簡妃秀
研究生(英文) Fei-Hsiu Chien
學號 70473014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6-15
論文頁數 12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瓊穗
委員 - 蔡家文
委員 - 徐加玲
關鍵字(中) Q方法
大學教學助理
職能
教師職能
教學品質
關鍵字(英) Q-methodolgy
college teaching assistants
career competency
teaching quality
learning effectivenes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由於長期以來台灣的大學重研究輕教學的學術文化,造成大學教授對於知識的傳承與學習、人才的培育與啟發有很大的影響。大學的首要任務在人才培育,而育人的關鍵在「師資」,因此大學教師必須能有效掌握教學知能與技巧,才能夠提升教學品質,然而大學教授之職責為教學、研究、服務與輔導,面對於教學創新的推動,負擔必定加重,因此,大學教學助理如能發揮專業能力,必能成為授課教師一大助力,為本研究動機。本研究以Q方法為研究方法,研究內容以改編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的職能為架構,整理出大學教學助理職能八大構面、四十九個Q直述句,並針對大學教學助理、授課教師及與教學助理制度有關之業管單位人員等為研究對象,了解他們對大學教學助理應具備之職能之主觀看法。本研究結果第一組「大學教學助理對於大學教學助理應具備職能之看法」中得到四種職能類型。第二組「授課教師、大學教學助理及教學助理制度業管單位行政人員對於大學教學助理應具備職能之看法」中得到四種職能類型。期能提供大學授課教師、大學教學助理及大學教學助理制度業管單位之參考。
英文摘要
Decades of emphasis on research over teaching in Taiwanese universities has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how collegiate professors instruct, mentor, and inspire students. The focus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s and requires quality teaching. Therefore, professors must be equipped with better teach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improve education. However, other commitments such as research, guidance, and student services constitute a sizable burden, and if confronted with teaching innovation, this burden will be unbearable. Thus,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eaching assistants (TA) can fulfill this niche and provide instrumental help to instructors. The Q-methodology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he framework of this research came from the revised survey questions in the "University Career & Competency Assessment Network (UCAN)" of the Taiwan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49 Q-direct descriptive questions were asked regarding eight aspects of TA competency. Research samples included TA, instructors, and staffs associated with the TA management to understand their subjective views about TA competency. The results from the first sample group composing entirely of TAs yielded four aspects of TA competency. The second sample of instructors, TAs, and TA management staff also yielded four aspects. Hopefully,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As, instructors, and TA management staff.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大學教學助理制度發展與展望	7
第二節  大學教學助理之角色定義與工作職責	14
第三節  職能的構念與意涵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26
第一節  Q方法簡介	26
第二節  研究進行流程	28
第三節  研究設計	2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3
第五節  統計軟體運用與說明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資料分析過程	51
第二節  大學教學助理對於大學教學助理應具備職能之看法	57
第三節  授課教師、大學教學助理及業管單位行政人員對於大學教學助理應具備職能之看法	77
第四節  大學教學助理應具備職能類型總結分析	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4
第一節  結論	104
第二節  建議	107
參考文獻	108
附錄一  教育專家學者CVI表	117
附錄二  訪談問卷	128

表次

表2 1 各國大學教學助理工作職責表	18
表3 1  Q分類的量表	30
表3 2 受訪者資料	30
表3 3 受訪者(大學教學助理)性別、學歷資料	32
表3 4 陳述句設計初稿	35
表3 5 邀請三位教育專家學者資料表	39
表3 6 82句陳述句的CVI值	39
表3 7 49句大學教學助理職能之陳述句	40
表3 8 第一組 研究對象大學教學助理受訪者基本資料	45
表3 9 第二組 研究對象大學教學助理、授課教師及業管單位人員等受訪者基本資料	46
表4 1  第一組 各因素受訪者人數	52
表4 2  第一組 因素負荷表	52
表4 3  第一組 可歸類之各因素受訪者基本資料一覽表	53
表4 4  第二組 各因素受訪者人數	54
表4 5  第二組 因素負荷表	55
表4 6  第二組 可歸類之各因素受訪者基本資料一覽表	56
表4 7  第一類型認同度最高及認同度最低的陳述句	61
表4 8  第一類型與其他類型顯著差異的職能	62
表4 9  第二類型認同度最高及認同度最低的陳述句	64
表4 10  第二類型與其他類型顯著差異的職能	65
表4 11  第三類型認同度最高及認同度最低的陳述句	69
表4 12  第三類型與其他類型顯著差異的職能	69
表4 13  第四類型認同度最高及認同度最低的陳述句	71
表4 14  第四類型與其他類型顯著差異的職能	72
表4 15  大學教學助理對大學教學助理職能之看法總體陳述句分析	74
表4 16  第一類型認同度最高及認同度最低的陳述句	80
表4 17  第一類型與其他類型顯著差異的職能	81
表4 18  第二類型認同度最高及認同度最低的陳述句	84
表4 19  第二類型與其他類型顯著差異的職能	85
表4 20  第三類型認同度最高及認同度最低的陳述句	87
表4 21  第三類型與其他類型顯著差異的職能	88
表4 22  第四類型認同度最高及認同度最低的陳述句	91
表4 23  第四類型與其他類型顯著差異的職能	92
表4 24  授課教師、大學教學助理及業管單位行政人員對於大學教學助理應具備職能之看法總體陳述句	94



 
圖次

圖表 2 1  冰山模型 資料來源:Spencer & Spencer (1993)	19
圖表 2 2  職能因果流程圖	21
圖表 3 1 研究流程圖	28
圖表 3 2 初步大學教學助理職能架構圖 (改編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職能量表)。黃韞臻、林淑惠(2017)	34
圖表 3 3  PQMethod 軟體	43
圖表 3 4  PQMethod初始畫面	44
圖表 3 5  PQMethod 主成份分析後因素個數	48
圖表 3 6  PQMethod 最大變異轉軸	48
圖表 3 7  PQMethod 主成份分析後因素個數	49
圖表 3 8  PQMethod 最大變異轉軸	4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尤建文、張文菁(2016)。以Q方法探討家具業務人員認知其職能類型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18(2),23-48。
王素芸、陳柏霖(2015)。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之特質與評選指標的建議。教學實務研究論叢,1,1-32。
王淑麗、莊念青、丁一顧(2016)。臺北市教學輔導教師之教師領導發展歷程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2(1),39-70。
何勇智 (2008)。教師教學溝通技巧對學生學習情況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京玲、李信 (2009)。大學專業與通識課程運用教學助理之成效與影響因素分析。通識教育學刊,3,67-96。
吳明隆(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
吳欣蓓、陸洛、巫姍如 (2010)。績效優異員工之背景與職能條件:在台上市電腦系統公司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0(2),1-26。
吳淑禎 (2013)。教師職能量表之發展。測驗學刊,60(2),397-428。
吳淑禎 (2011)。中等學校師資培育課程的發展特色與教育專業課程的能力指標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7(4),1-41。
吳煌珍 (2009)。大學教學助理制度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吳錦惠、陳晉照、龔佩珍 (2012)。精進課程與教學計畫-以中州科技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推動教學助理的實施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47-50。
呂羅雪 (2013)。大學生對教學助理認知和課後輔導期待之調查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9(2),17-28。
呂羅雪、張晏銓 (2012)。探討學習檔案結合教學助理課後輔導與西班牙語學習者在閱讀和寫作課之互動模式。外國語文研究,17,53-81。
巫淑華 (2017)。由東吳大學學生觀點看教師有效教學的特質。雙溪教育論壇,6,1-42。
李右婷、吳偉文 (2006)。人力資源管理-讀解職能密碼(頁2-1至2-6)。新北市: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
李潔、徐世猛 (2015)。研究生教學助理制度:美國大學的實踐。學位與研究生教育,7,72-77。
汪小燕 (2014)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學助理制度及特點。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6),29-31。
沈思、李永 (2015)。關於研究生教學助理制度的探討。教師教育論壇,11(28),32-36
卓忠毅 (2000)。以Q方法探討教師對於數位學習關鍵成功因素之主觀看法 (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周燦德(1997)。我國大學師生關係之研究—概念建構與實證分析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良榮 (2016)。論大學生兼任校內助理工作之勞工身分爭議與相關社會保障權利。政大勞動學報,29,59-99。
林紀慧、曾憲政(2007)。大學教師有效教學特質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0(4),31-48。
林美妤 (2016)。核心職能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 : 以教育訓練為中介變項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燕卿、陳羿君、白瑞聰(2000)。大學生同儕性教育介入效果研究。學校衛生,37,45-62。
洪吉元(2000)。Q方法學在職能量表發展上的應用-Q方法與Likert 量尺在同意度問卷上的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胡久樹 (2007)。教學助理評定標準及其對我國中小學教學助理專業成長的啟示。教學與研究,19(1),77-84。
孫志麟(2003,11月)。評鑑講什麼?大學教學表現指標之建構。發表於提昇高等教育競爭力:二十世紀大學教育的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臺灣。
孫雪萌、謝傳崇(2018)。偏鄉校長角色扮演的個案研究:以Goffman劇場理論為導向。學校行政雙月刊,114,63-80。
徐式寛、岳修平 (2003,11月)。大學教師教學目的與策略之探討。發表於提昇高等教育競爭力:二十世紀大學教育的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臺灣。
徐江敏、李姚軍 (譯) (1994)。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原作者:Goffman, E.) 臺北市:桂冠出版。(原著出版年:1959)
高文彬 (2012)。人力資源發展 職能基礎觀點。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張巧玲 (2014)。大專院校線上助教之教學效能、學校支援與資訊素養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張家聲(2007)。科技大學教師背景變項與專業職能對學校組織創新能力知覺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張振華 (2016)。數學補救教學應用教學助理實施成效之探討。康大學報,6,125-134。
張婷婷、黃玉真、黃同圳 (2007)。催收人員的職能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人力資源學報,7(1),41-59。
張萬筠、鄒學軍、崔玉波 (2014)。教學助理在專業建設和教學管理中的職能發揮。科技視界,20,45。
莊思筠、賴阿福、馮清皇 (2011)。數位化未來教室之探討。國教新知,58(1),30-51。
陳木金(2006)。從班級經營策略對教學效能影響看師資培育的實務取向。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33-62。
陳木金、吳堂中、吳慧蘭 (2016)。學校學習環境指標建對校長推動教學領導的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104,15-38。
陳建良 (2013)。TA協助授課的教學相長。通識在線,44,53-55。
陳曼玲 (2006)。TA教學助理讓上課變精彩。評鑑雙月刊,3,16-17。
陳琦媛、蘇錦麗 (2013)。大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策略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9(4),149-176。
陳嘉彌 (2008)。跨年級同儕師徒制師傳生學業成績及其學習感受改變之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1),109-140。
陳薇文 (2010)。訂做一個好TA:從學生特質談有效教學。2017年9月取自http://ctld.ntu.edu.tw/epaper/?P=1512
游雙華、曾永志 (2017)。臺灣大學教學助理管理制度探析。高校後勤研究,3,76-77。
湯志民 (2017)。教育空間新思維。學校行政雙月刊,112,175-186。
黃玉幸 (2011a)。教學助理參與教學之圖像。正修學報,24,69-82。
黃玉幸 (2011b)。教學助理搭建學習的橋樑。師友月刊,529,81-84。
黃亦寧 (2011)。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s) 工作之心得與反思。中等教育,62(4),126-130。
黃碧華 (2016)。高等院校教學助理制度的探索。高教學刊,8,176-177。
黃韞臻、林淑惠(2013)。大學教師教學魅力量表之發展。測驗學刊,60(4),715-740。
楊仁志 (2015)。大學教學助理資訊素養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楊娟 (2009)。從教學助理角度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果。黑龍江科技資訊,31,90。
楊國賜 (2010)。重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台灣教育 ,661,34-39。
楊國賜 (2017)。大學教師專業發展:台灣經驗的分享。台灣教育 , 707 ,2 - 7。
楊瑩 (2017)。英國大學教學評鑑新制2017年教學卓越架構結果揭曉。評鑑雙月刊,69。2017年10月擷取於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7/09/01/6828.aspx。
歐陽格格 (2013)。Q方法研究高中教師的職業選擇動機—台北市某高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蔡偉澎、江美姿、洪維佳、蔣仲霖(2013)。大學教師信念與教學策略之研究以臺灣某一私立大學為例。高教評鑑與發展,7(2),63-85。
鄭芬蘭、江淑卿、張景媛、陳凰如 (2009)。探究大學教學優良教師的有效能教學活動。教育心理學報,40(4),663-682。
盧欽銘 (2012)。Q技術。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與李亦園 (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 (頁741-757)。臺北市:東華書局。
蕭金蘭 (2009)。大學教學優良教師印象策略應用之探討。台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51-172。
賴文正、王浩偉、張盛義、黃鐘禛 (2007)。教學助理應用多媒體教學及實施成效之研究-以普通物理為例。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3,233-246。
賴世芬 (2013)。以Q方法探討桃園縣國民中小學校長對健康促進學校國際認證指標看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光真 (2017)。大學教師教學優良之特徵—東吳大學師生觀點之文本分析。雙溪教育論壇,6,1-42。
閻自安 ( 2008)。美國大學院校教學中心與教學助理制度之探討:以哈佛、史丹佛、芝加哥、紐約與加州等大學為例。關渡通識學刊,4,103-128。
戴麗娟 (2015)。紐約州大學教學助理管理制度研究及啟示。大學研究版,10,61-67。
薛清江 (2010)。教學助理 (TA) 制度:一項強化通識教學專業的利器。關渡通識學刊,6,87-110。
韓時琳 (2003)。注重師生互動提高教學效果。中國高教研究,4,90-91。
簡紅珠 (2006)。優質教學釋義與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2),1-17。
羅文輝 (1986)。Q方法的理論與應用。新聞學研究,37,45-71。
羅寶鳯、張德勝(2012)。大學教師教學風格與教學自我效能之研究。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6,93-121。
中國醫藥大學學習中心 ( 2015 )。中國醫藥大學教學助理制度實施辦法。2017年9月取自http://www.cmu.edu.tw/statute/statute_detail.php?sn=1032
元智大學(2015)。元智大學教學助理制度實施辦法。2017年9月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yzutecta/fa-gui/law_yzu
高雄醫藥大學(2015)。高雄醫藥大學教學助理辦法。2017年9月取自http://lawdb.kmu.edu.tw/index.php/%E6%95%99%E5%AD%B8%E5%8A%A9%E7%90%86%E8%BE%A6%E6%B3%95
教育部 (2006)。台大教學中心積極的提升教學品質。評鑑雙月刊,3。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6/10/05/8.aspx。
教育部 (2014)。教育部電子報-英國大學研究教學助理工作與教學品質規範。2017年10月取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6199。
教育部 (2016)。教育部針對教學助理議題的回應說明。2017年9月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2200/News_Content.aspx?n=90774906111B0527&s=73770598FF2EA51B。
教育部 (2011),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2018年1月取自於https://ucan.moe.edu.tw/help/about_us.aspx。
逢甲大學教師教學成長中心 (2008)。逢甲大學教學助理(TA)手冊。2017年9月取自http://www.cfd.fcu.edu.tw/wSite/np?ctNode=12369&mp=219103。
	

 
二、英文部份
Arthey, T. R., & Orth, M. S. (1999). Emerging competency methods for the futur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38(3), 215-225. 
Ansar Siddique, Qaiser S. Durrani, &Husnain A. Naqvi (2018). Developing adaptive
e-learning environment using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parameters. Journal of 
Education Computing Research,0(0),1-35.
Boyatzis, R. E. (1982). The competent manager: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
Bryant, S. E. (2002). A field study on the impact of peer mentoring o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and sharing.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regon, Engune, OR.
Catano, V. M. &Harvey, S. (2011). Student perception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Competencies Scale (ETCS). Asse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36(6), 701-717.
Catano、Harvey(2011). Student perception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Competencies Scale (ETCS).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36(6), 701-717.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17a). Associates in teaching program. Retrieved September, 2017, from Yale University Web site:http://ctl.yale.edu/teaching/ professional-development/associates-teaching-program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17b). Yale college guidelines for teaching with undergraduate learning assistants. Retrieved October, 2017, from Yale University  Web site:http://ctl.yale.edu/ULAguidelines
Hannah Fairbrother. (2012). Creating space: maximising the potential of the 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 role.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17 (3), 353-358.
Helterbran, V. R.(2008). The ideal professor:Student perceptions of effective instructor  practices, attitudes, and skills. Education, 1(129), 125-138. 
Janet M. Weidert, Angela R. Wendorf, Regan A. R. Gurung & Tonya Filz (2012).       A survey of 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s. Taylor & Francis  Group, 60, 95-103.
Jerry M. Newman, BarryGerhart, George T. Milkovich (2017). Compens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Kreber, C. (2002). Controversy and consensus on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7(2), 151-167.
Lin, S. –H., Huang, Y. –C. (2014). Examining teaching charisma and its relation to 
student engagemen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0(6), 1-8.
Lowman, J., & Mathie, V.A. (1993). What should 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s know about teaching? Teaching of psychology, 20(2), 84-88.
McClelland, D.C.(1973).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 1-14.
McLagan, P. A. (1980). Competency Model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34, 58-64.
Office of theVice Provost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17).  Retrieved September, 2017, from Stanford University web site:https://vptl.stanford. edu/faculty-staff-student-instructors/ta-handbook
Smith, B.S.(1994). Teaching assistant attitudes toward college teaching.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17(4),371-393.
Spencer, L. M., & Spencer, S. M. (1993). 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The Center for Teaching. (2017). Teaching Guides. Retrieved September, 2017, from Chicago University  Web site: https://teaching. uchicago.edu/
teaching-guides/
The Derek Bok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17). Handbook for New TFs. 
Retrieved September, 2017,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Web site:https://bokcenter.harvard.edu/files/bokcenter/files/20170811_hit_the_ground_  running-links_final_for_web.pdf

Topping, K., & Ferguson, N. (2005). Effective literacy teaching behaviou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28(2), 125-143.
Wedert, J. M., Wendorf, A. R., Gurung, R.A.R., & Filz, T. (2012). A survey of 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s. College Teaching, 60(3), 95-10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