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8201516445400
DOI 10.6846/TKU.2015.00394
論文名稱(中文) 唐代文學的敬老與養老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search of the elder respect and aged care in literap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莊欣華
研究生(英文) Hsin-Hua Chuang
學號 894000115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6-25
論文頁數 19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傅錫壬
委員 - 邱燮友
委員 - 周宗賢
委員 - 殷善培
委員 - 王俊彥
關鍵字(中) 唐代
老人
弱勢階層
判文
敬老
悲田養病坊
關鍵字(英) Tang Dynasty
under privileged level
court verdict
elder respect
Bei Tien Yan Bin Fa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的思考主軸主要有二,一是鎖定唐代的弱勢階層,二為「科際整合」的研究。就第一點而言,因弱勢階層類型包含廣泛,因此本論文中階級的確立主要依《唐律疏議》中的族群劃分為主。在唐律中,老、小、三疾以及孕婦……等皆因其特殊身分而能受到刑罰的優免,前二者是考量其年齡的限制,後兩者則是因其體質的特殊。四者之中,「老人」群體尤為特別,他們雖因其年齡的限制而成為行為上的弱勢,然其高壽的特點往往又被認為是智者的象徵,因而成為歷代君王問政的對象,「天子行養老禮」甚至成為君王操作人民「移孝作忠」的政治手段,因此,本論文的論述族群便擇唐代的老人為研究對象。
  就第二點來說,「科際整合」研究一直是近年來學界關注的焦點,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本論文在內容上不單單是文學與歷史的整合,同時也是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各學科的整合,更涉及了制度史、家庭生活史、社會史、醫療史,是一項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
  論文的第壹章緒論說明研究背景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以及對既有的研究成果作一概略性的說明。第貳章從各種儀式規範,介紹中國傳統敬老禮制。第參章起將朝代鎖定在唐代,說明唐代的老年人口,包含從唐代的造籍制度而了解唐代入老年齡的確定、唐代老年人口的分布,以及影響唐代人口壽命的原因。第肆章及第伍章從唐代詩文、醫籍、墓誌……等文獻中,梳理出唐代老人的日常生活面貌,諸如飲食保養、居家照護、休閒娛樂、宗教寄託,以及在面對老之將至的心境。第陸章則是從官方的律、令、格、式等相關文書中,整理出唐代老人的敬老福利制度,諸如對賦役方面的優免、律令上的寬免,以及悲田養病坊的設立。在明白了唐代的老人生活及律令對老人的優待後,第柒章、第捌章則分別就唐代詩文作品及白居易判文文史對照下看這些優惠的落實與否。第玖章結論,說明研究成果,議題的開展與侷限以及未來展望,總結此論文。
英文摘要
Two of the primary research areas in this dissertation are “The underprivileged level of Tang Dynasty” and the research of “Interdisciplinary”. The underprivileged level is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an Lu Shu Yi”. In Tan Lu Shu Yi, it clearly stated that the elder, children, disables and pregnant women are subjected to give privilege when facing penalties from the law.The elder and children are considered to be given privilege due to the factor of their age, while disables and pregnant women are given privilege because of their physical conditions. Among the four groups, the elder in particular, is treated special the most. Although they are classified as underprivileged level with the aging factor. However, often, longevity is considered as a symbol of the wise, thus emperors in different dynasties are usually enquiring political advices from the elder. Emperor gives privilege and respect to the elder had even become one of the methods to manipulate his people to shift their filial piety to loyalty. With the significantly speciality characteristic of the elder in Tang Dynasty, this paper is focu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elder in Tang Dynasty.
  As to the research of interdisciplinary, it has not only been the focus of the academic in recent years but also a future trend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content is not just the integ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but also the integration of soci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Furthermore, it involves the history of the system, history of family life, social history, medical history. In other words, it is a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Chapter one describ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purpose, methods and procedures, as well as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into a diagrammatic explanation. Chapter two introduced a variety of ceremonies, traditional Chinese respect for the elderly Etiquette. From chapter three, the focus is brought to the Tang Dynasty. In this chapter, it explained the elderly population of Tang Dynasty which including national dem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elder people,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elder and variances which effects life expectancy in Tang Dynasty. Chapter four and chapter five depict what the daily life looks like of the elder in Tang Dynasty from the discussion in documents of poetry, medical books, epitaphs... etc. Such as the diet of the elder, home care, recreation, religious sustenance and how people feel when facing ageing.  Chapter six is to discuss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of Tang Dynasty from the official land of law, order, format, style, and other related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advantages of the liturgical aspect exemption, waiver on the precep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Bei Tien Yang Bin Fang.  After understand the privilege that Tang Dynasty given to the elder, chapter seven and eight are focus on the research of poetry works and in comparison of Baijuyi’s court verdict to see if these benefits to the elder in Tang Dynasty are implemented well. Chapter nine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summarized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and carried out issues and future prospec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壹章  緒論                          1
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一)	歷史的建構者是誰?                                1
(二)	時代的確定                                      3
(三)	社會階層的擬訂                                   4
二 研究範圍                                             5
(一)	社會學                                          5
(二)文化人類學                                          6
(三)生活史                                             8
三 文獻回顧與評述                                        8
  (一)文學性文獻                                      9
  (二)歷史性文獻                                     11
  1 制度史                             11
  2 社會家庭生活史                                   12
  3 醫療史                                          13
四 研究方法                                            14
  (一)歷史研究法                                     15
  (二)文學研究法                     16

第貳章  中國傳統敬老禮制                                 19
一 唐以前敬老禮制的設訂                                  19
(一)	敬老與政教的結合                                 19
(二)	敬老儀式規範                                    21
1 三老五更禮                                          22
2 鄉飲酒禮                                            24
二 帝王的恩賜                                          27
(一)	賜杖                                           28
(二)	賜侍丁                                         30
三 小結                                                33

第參章 唐代老年人口概述                                  35
一 唐代入老年齡的確定                                   35
二  唐代的造籍制度                                       37
  (一)造籍流程                                       37
  (二)造籍內容                                       39
三  唐代老年人口與分布                                   41
(一)	男女老年人口統計                                 43
(二)	影響人口壽命之因                                 43
1 天災                                                44
(1)	旱災                                           44
(2)	水災                                           45
(3)	兩種以上自然災害接踵而至                          47
  2 人禍                                            48
(1)	兵禍                                           49
(2)	平民百姓因戰亂而死                               50
  3 疾病                                            51
(1)	瘴癘                                           52
(2)	傷寒                                           54
四 小結                                                55

第肆章 老人日常生活書寫                                  57
一 老人的日常生活                                       57
(一)	食衣住行                                        57
(二)	休閒娛樂                                        60
(三)	宗教寄託                                        62
二 面對老年的心境                                       65
(一)	消極悲嘆                                        65
(二)	積極歌詠                                        67
三 老年與藥                                            68
(一)	求治病                                         68
(二)	求長壽                                         75
四 小結                                                76

第伍章 老人的飲食保養與居家照護                          79
一 飲食保養                                            79
(一)	草本食材的使用                                  82
(二)	醪酒的飲用                                      83
1 屠蘇酒                                              85
2 菊花酒                                              87
(三)	清粥茹素的飲食習慣                               89
二 居家照護                                            91
(一)	女兒                                           91
(二)	媳婦                                           92
(三)	兒子                                           93
(四)	平輩、晚輩及其他                                 95
三 小結                                                96

第陸章 唐代的敬老福利制度                                99
一 老人相關的賦役政令                                   99
(一)	租庸調法                                        99
(二)	徭役                                          101
(三)	兩稅法                                        103
二 對老人政策面的優免                                  104
(一)	免賦役                                        105
(二)	對孝悌之人的優免                                107
三 養老機構的設立——悲田養病坊                           108
四 唐律對老人的寬免及保障                               112
(一)寬免刑罰                                112
  (二)懲罰不敬                                      114
  (三)保障有養                                      117
五 小結                                               119

第柒章 從唐詩中看老人賦役實況                           123
一 窮兵黷武政策下的徵兵問題                             123
(一)	<三吏>                                       124
(二)	<三別>                                       129
二 反映兩稅法實行後老農的沉重壓力                        131
(一)	官富民貧的對比形象                              135
(二)	為廣大受害者農民發聲                            136
三 <不致仕>中所反映的老人致仕問題                      140
四 <上陽白髮人>——女性老人族群的個別特寫             143
五 小結                                               144

第捌章 從唐代判文中看老人生活所面臨的律令問題             147
一 唐代判文概述                                        147
二 與賞賜高年的年齢有關                                 149
三 致仕與任官                                         152
四 人子居父母喪                                        156
(一)	厚葬之風                                       157
(二)	居喪過禮                                       161
五 對不敬耆老的懲罰                                    163
六 小結                                               166

第玖章 結論                                           169
一 科際整合新視野                                      169
二 議題的開展與侷限                                    170
(一)	開展                                          170
(二)	侷限                                          174
三 未來展望                                           174
(一)	新材料的運用                                   174
(二)	題目的延伸                                     176

參考文獻                                               17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以下排序按出版年月)

【古籍】

〔唐〕虞世南:《北堂書鈔》,臺北:宏業書局,1974年
〔唐〕徐堅:《初學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
〔唐〕劉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唐〕宋若華、宋若昭:《女論語》,臺北:中華書局,1984年
〔唐〕馮贄:《雲仙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李匡義:《資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李瀚:《蒙求》,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長孫無忌編,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杜佑:《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
〔唐〕玄奘著,季羨林校注:《大唐西域記》,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唐〕李林甫:《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中敕撰:《大唐開元禮》,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唐〕劉知幾:《史通》,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2年
〔唐〕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五代〕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五代〕王定保、薑漢椿校:《唐摭言校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宋〕王欽若、楊億等奉敕撰:《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林洪:《山家清供》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宋〕張讀:《宣室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宋〕宋敏求:《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王爽嗣:《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臺北:景文書局,1979年
〔清〕陸心源:《唐文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董誥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阮元撰:《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專著】

陳友琴:《白居易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劉伯驥:《唐代政教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4年10月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書局,1975年5月
劉道元:《中國中古時期的田賦制度》,臺北:食貨出版社,1978年
張玉法:《歷史學的新領域》,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12月
陶希聖、鞠清遠:《唐代經濟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梁廷燦編:《歷代名人生卒年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岑仲勉:《隋唐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傅璇琮、張忱石、許逸民:《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郭立誠:《中國婦女生活史話》,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傅樂成:《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周鳳五:《敦煌寫本太公家教研究》,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
卞孝萱:《唐代文史論叢》,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王壽南:《隋唐史》,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
傅庚生、傅光:《杜甫論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唐耕耦、陸宏基:《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
張澤咸:《唐五代賦役史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0月
陶立璠:《民俗學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年
吳楓:《隋唐歷史文獻集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高世瑜:《唐代婦女》,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林乃燊:《中國飲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高國藩:《敦煌民俗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高國藩:《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89年
姚偉鈞:《中國飲食文化探源》,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簡後聰:《歷史學的本質》,臺北:五南出版社,1989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王仁波:《隋唐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
傅樂成:《隋唐五代史》,臺北:眾文出版社,1900年
向淑雲:《唐代婚姻法與婚姻實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王思禮、王仁波:《隋唐五代墓誌匯編:江西山東卷》,河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孟昭華、王明寰、吳建英:《中國婚姻與婚姻管理史》,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2年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馬東田主編:《唐詩分類大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
周紹良:《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1992年
地球出版社編輯部編輯:《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時期》,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
龍冠海:《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8月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4月
胡滄澤:《唐代御史制度研究》,臺北:文津,1993年
鄭金生、張同君:《食療本草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翟博:《中國家訓經典》,海口市:海南出版社,1993年
高國藩:《敦煌民俗資料導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陳偉明:《唐宋飲食文化初探》,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3年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張仲景:《金匱要略》,臺北:知音出版社,1994年
臧嶸、王宏凱:《中國隋唐五代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燕捷:《唐人年壽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6月
祝尚書:《盧照鄰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周光培:《歷代筆記小說集成》,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5年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
馬繼興:《神農本草經輯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
陳偉明:《唐宋飲食文化發展史》,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
孫思邈:《備急千金藥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
牛志平:《唐代婚喪》,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
吳鋼:《全唐文補遺》(第三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
張國剛:《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
張福清:《女誡—女性的枷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6年
羅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賀新輝主編:《全唐詩鍳賞辭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6年6月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王玉波:《中國古代的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年
王爾敏:《史學方法》,臺北:東華書局,1997年5月
趙璞珊:《中國古代醫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黎虎主編:《漢唐飲食文化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葉至誠:《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
劉詠聰:《中國古代育兒》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黃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斌城:《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宋大川:《唐代教育體制研究》,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漢才:《中國古代幼兒教育史》,廣州:廣東高級教育出版社,1998年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任爽:《唐代禮制研究》,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馮至:《杜甫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
陳明光:《中國古代納稅與應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2月
熊秉真、呂妙芬編:《禮教與情欲: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韓國磐:《唐代社會經濟諸問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高國藩:《敦煌俗文化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孫國棟:《唐宋史論叢》(增訂版),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年
賈二強:《神界鬼域-唐代民間信仰透視》,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周勛初:《周勛初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丁如明、李宗為、李學穎:《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韓兆琦:《唐詩選注集評》,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牛志平:《唐代社會生活論叢》,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年
陶敏、李一飛:《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周紹良、趙超:《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齊東方:《隋唐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李斌城:《唐代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任爽:《唐朝典章制度》,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4月。
胡戟:《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程國賦:《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葛劍雄主編、凍國棟著:《中國人口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李貞德:《唐代的性別與醫療》,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鄧小南:《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卞孝萱:《唐人小說與政治》,福建:鷺江出版社,2003年6月
榮新江:《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姚平:《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月
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葛永海:《古代小說與城市文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建民:《生命與醫療》,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沈立人:《中國弱勢群體》,北京:民族與建設出版社,2005年
徐有富:《唐代婦女生活與詩》,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蒲慕州:《生活與文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4月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
周愚文、洪仁進:《中國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臺北:師大書苑,2005年
劉明華:《杜甫研究論集》,四川:重慶出版社,2005年
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畫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劉章璋:《唐代長安的居民生計與城市政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黃雲鶴:《唐宋下層士人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戴偉華:《唐代文學綜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4月
李錦綉:《敦煌吐魯番文書與唐史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周勛初:《唐人軼事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鄧鐵濤:《中國防疫史》,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熊賢君:《中國女子教育史》,湖北:武漢出版社,2006年
郝春文:<二十世紀敦煌文獻與歷史研究的回顧>,《二十世紀敦煌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陳弱水:《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07年4月
劉燕儷:《唐律中的夫妻關係》,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2月
張國剛:《中國家庭史——隋唐五代時期》,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傅興林:《白居易散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6月
范家偉:《大醫精誠──唐代國家、信仰與醫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1月
廖宜方:《唐代的母子關係》,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年
宋德熹:《唐史識小:社會與文化的探索》,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年
卞孝萱:《卞孝萱文集》,南京:鳯凰出版社,2010年
蕭波主編:《中國孝文化概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
鄭拓:《中國救荒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11月
李文玲、杜玉奎:《儒家孝倫理與漢唐法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8月
駱明、王淑臣:《歷代孝親敬老詔令律例──先秦至隋唐卷》,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12月
譚健鍬:《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那些帝王將相才子的苦痛》,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4月

【期刊論文】

李樹桐:<唐代婦女的婚姻>,《師大學報》,1973年第18期,頁177~193
卞孝萱:<白居易與新樂府>,《文史知識》,1985年第3期
湯炳根:<試論白居易詩中六種老人形象>,《遼寧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4期,頁33~37
石守謙:<歷史中的兒童>,《歷史月刊》1988年第3期,頁72~80
劉俊文:<唐代水害史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2期,頁48~54,62
姚偉鈞:<唐代的飲食文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頁112~117
毛漢光:<唐代婦女家庭角色的幾個重要時段──以墓誌銘為例>,《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art C: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1991年第1卷第2期,頁186~195
章羣:<通鑑唐紀引用筆說小說述論稿>,《東吳文史學報》,1991年第8期,頁117~132
葛承雍:<唐代乞丐與病坊探討>,《人文雜誌》,1992年第6期,頁87~91
杜正勝:<什麼是新社會史>,《新史學》,1992年12月,第3卷第4期,頁95~116
蒲慕州:<西方近年來的生活史研究>,《新史學》,1992年第3卷第4期,頁139~153
林文月:<不能忘情白居易與女性>,《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6月,頁115
雷巧玲:<唐人的居住方式與孝悌之道>,《陝西師大學報》,1993年第4期,頁99
王賽時:<唐代的節令游樂>,《唐都學刊》,1994年第2期,頁28~32
朱鐵年、秦素貞:<中國古代筆記小品漫議>,《河南電大》,1994年第2、3期,頁7~9
劉建龍:<千古盛傳不衰,敢問魅力安在──試論新樂府的新聞性>,《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頁78~82
劉成紀:<盧照鄰的病變與文變>,《文學遺產》1994年第五期,頁43~49
吳受琚:<唐代道教飲食文化>,《宗教哲學》,1995年第1卷2期,頁153~161
陳國生:<唐代自然災害初步研究>,《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頁64~71
魏恤民:<試論唐律疏議中養老敬老思想>,《咸寧師專學報》,1995年第2期,頁48~52
杜正勝:<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並介紹「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的成果>,《新史學》,1995年3月,頁113~153
葛曉音:<新樂府的緣起和界定>,《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3期,頁161~173
邱仲麟:<不孝之孝──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初探>,《新史學》,1995年6月,頁49~94
蔡正發:<白居易《新樂府》與《策林》比較研究>,《古今藝文》,1995年11月,22卷1期,頁24~32
郭立誠:<筆記小說的整理與利用>,《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96年第9卷第5期,頁47~50
李貞德:<漢唐之間醫書中的生產之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6年第67本第3分,頁533~654
吳敏霞:<從唐墓誌看唐代世俗佛教信仰>,《佛學研究》,1996年,頁218~225
劉增貴:<門戶與中國古代社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7年第68本第4分,頁817~897
孫國鋒:<唐詩中的重陽節>,《鐵道師院學報》,1997年第14卷第2期 頁30~32
鄭憲春:<筆記文的本色及其流變>,《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1期,頁13~18
高成鳶:<中國尊老文化的倫理學與哲學>,《中國哲學史》,1997年第2期,頁35~40
胡繼瓊:<筆記與小說源流初探>,《貴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頁70~74
夏曉臻:<唐代病坊考述>,《阜陽師院學報》,1997年第2期,頁108~109
霍存福:<張鷟《龍筋鳳髓判》與白居易《甲乙判》異同論>,《法制與社會發展》,1997年第2期,頁45~52
樂國安:<中國的母子關係模式及文化傳遞>,《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頁34~41
黃嫣梨:<中國傳統社會的法律與婦女地位>,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頁103~112
牛志平、姚二團:<唐代的敬老風尚>,《瓊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20期,頁97~102
吳宏岐,黨安榮:<隋唐時期氣候冷暖特徵與氣候變動>,《第四紀研究》,1998年2月,頁31~38
李彬:<從唐人筆記看唐代的新聞傳播>,《新聞大學學報》,1998年夏季號,頁86~87
霍存福:<《龍筋鳳髓判》判目破譯──張鷟判詞問目源自真實案例、奏章、史事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第2期,頁19~27、94
劉巨才:<中國古代的社會性別制度及傳統婦德>,《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頁67~71
陳元朋:<唐宋食療概念與行為之傳衍──以《千金.食治》為核心的觀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8年12月,頁765~825
孫聚友:<論傳統尊老敬老思想的內容及其現代意義>,《濟南市社會主義院學報》,1999年第1期,頁119~124
吳承學:<唐代判文文體及源流研究>,《文學遺產》,1999年第6月,頁21~33
鄭春生:<論唐朝官員致仕的形式和致仕後的活動>,《吉林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11月,第20卷第6期,頁24~27
陳麗:<唐代上層社會婦女婚姻>,《中國民族博覽》,2000年,頁42~45
傅永聚、馬林濤:<論唐代的母訓文化>,《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頁18~22
張萍:<唐代飲食文化中的道教色彩>(社會科學版),《蘭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頁110~115
王衛平:<唐宋時期慈善事業概說>,《史學月刊》,2000年第3期,頁95~102
高啟安:<唐五代敦煌人的飲酒習俗述論>,《敦煌研究》,2000年第3期,頁82~89
戴寶村:<概念學習與歷史教學>,《史匯》,2000年第4期,頁173~179
馬林濤:<唐女子家教淺析>,《齊魯學刊》,2000年第5期,頁85~88
徐庭云:<隋唐五代時期的「寡母撫孤」>,《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頁37~40
毛陽光:<從墓志唐代婦女的貞節觀>,《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頁69~75
周斌:<《禮記》《周禮》所載尊長養老禮儀與制度>,喀什師範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0年12月,21卷第4期,頁55~59
陳慧俐:<唐代文人詩歌中的酒>,《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2001年第7卷第2期,頁44~46
鄭志敏:<論戰後臺灣地區的唐代婦女研究成果(一九六O~一九九九)(上)>,《大陸雜誌》,2001年第102卷第5期,頁38~48
鄭志敏:<論戰後臺灣地區的唐代婦女研究成果(一九六O~一九九九)(下)>,《大陸雜誌》2001年第102卷第6期,頁19~40
王厚香、汲廣運:<論唐代家庭教育>,《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頁58~61
黃新華:<1985年以來國內唐代社會救濟史研究綜述>,《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頁58~62、92
李志生:<唐代百姓通婚取向探析>,《河北學刊》,2001年第4期,頁81~85
段塔麗:<從夫妻關係看唐代婦女家庭地位的變化>,《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頁53~58
苗懷明:<唐代選官制度與中國古代判詞文體的成熟>,《河南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第1期,頁17~19
寧欣、史明文:<筆記小說的演變與唐宋社會研究>,《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9卷第5期,頁57~61
邢鐵:<唐代家產繼承方式>,《河北師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頁84~89
黃修明:<孝文化與唐代社會政治>,《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頁105~110
胡可先:<杜甫與安史之亂>,《杜甫研究學刊》,2003年第2期,頁1~11
胡蓉:<從唐詩看唐代婦女的婚姻狀況>,《邢臺學院學報》, 2003年第2期,頁19~23
陶敏、劉再華:<「筆記小說」與筆記研究>,《文學遺產》,2003年第2期,頁107~116
萬軍傑:<試析唐代的鄉里村學>,《史學月刊》,2003年第5期,頁29~35
蘇士梅:<從墓志看佛教對唐代婦女生活的影響>,《史學月刊》,2003年第5期,頁84~88
楊小敏:<唐代婦女與佛教>,《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頁22~25
馬繼武、於雲瀚:<中國古代城市中的民間秘密結社>,《社會科學輯刊》,2003年第5期,頁92~96
李岩:<周代的尊老尚齒制度>,《社會科學家》,2003年6月,頁142~145
賈艷紅:<以唐代為例看封建社會的母權>,《史學月刊》,2003年第7期,頁124~127
姜向群:<中國傳統尊老文化的社會成因及特點評析>,《東南大學學報》,2003年11月,第5卷第6期,頁34~38
李朝軍:<人與惡疾的悲壯抗爭──盧照鄰之死發微>,《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第29卷,頁16~18
陳洪英:<判文與小說>,《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7月,第22卷第4期,頁67~71
游自勇:<漢唐時期「鄉飲酒」禮制化考論>,《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年9月,頁245~270
羅彤華:<唐代病坊隸屬與經營問題小考──中國社會救濟事業的進展>,《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005年,頁75~84
張志雲:<唐代悲田養病坊初探>,《青海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頁106~108
張國剛:<唐代家庭形態的復合型特徵>,《歷史研究》,2005年第4期,頁84~99
逯耀東:<北魏《崔氏食經》的歷史與文化意義>,蒲慕州主編:《生活與文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4月,頁221~244
李柏翰:<白居易諷諭詩之語言風格探析-以新樂府五十首為例>,《問學》,2005年6月,第8期,頁17~36
王宏謀:<漢代尊老養老制度探微>,《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12月,第22卷第6期,頁148~151
王先進:<試論唐代的家庭養老>,《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1期,2006年1月,頁43~47
綦中明:<淺論唐代的悲田養病坊>,《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06年第l期,頁37~39
蔣愛花:<唐人壽命水準及死亡原因試探──以墓誌資料為中心>,《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4期,頁59~76
于賡哲:<《新菩薩經》、《勸善經》背後的疾病恐慌──試論唐五代主要疾病種類>,《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頁62~70、109
高明士:<論隋唐學禮中的鄉飲酒禮>,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第八輯,三秦出版社,2006年,頁1~23
賀秀明:<劉禹錫白居易晚年老病、奉佛詩之同異>,《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頁93~98
史向軍:<唐長安城市文化特徵探究>,《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0卷第4期,頁87~91
陳麗.門玥然:<唐代上層社會婦女婚姻地位探析>,《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3卷第5期,頁110~114
王相民:<既遵法理,又合人情──白居易的判詞寫作特色>,《蘭臺世界》,2007年2月,頁53~54
崔碧茹:<唐代法律中的夫妻之間性別秩序>,《法律研究》,2007年,頁294~314
邢學敏:<唐代家庭倫理關係探微>,《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07年第8期,頁238~249
張煜:<白居易<新樂府>創作目的、原型等考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9月,第44卷第5期,頁72~79
于華東:<優國優民千秋淚,如訴如泣萬代筆──析杜甫<三吏>、<三別>的意旨與魅力>,《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年9月,第60卷第5期,頁658~663
孫晉孫晋輝.張軍:<對《唐律疏議》中有關婚 姻家庭制度的「禮」性思考>,《三 姻家庭制度的「禮」性思考>,《三 峽大學報(人文社會科版)》, 2007 年12 月,第 29 卷,頁 28 ~30
黃正建:<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隋唐五代史研究>,《河北學刊》, 2008 年,頁 92 ~94
呂妙芬:<做為蒙學與女教讀本的《孝經》─兼論其文定位歷史變化>, 《臺大歷史學報》,2008 年,頁 1~64
張安福:<唐代國家與地域社會的經 濟發展研究─第十屆中史年濟研究綜述>,《中國經濟史研究》, 2008 年第 2期,頁 119 ~121
曹端波:<唐代戶籍制度的轉型與人口流動>,《貴州工業大學報(社會科 學 版)》,第 10 卷第 1期, 2008 年 2月,頁 80 ~84
徐燕斌:<穿行在禮與法之間───《龍筋鳳髓判》所揭示的唐代官吏司法觀>, 《龍筋鳳髓判》所揭示的唐代官吏司法觀>, 《昆明理工大學報(社科法版)》, 《昆明理工大學報(社科法版)》, 《昆明理工大學報(社科法版)》, 2008 年3月,第 8卷第 3期,頁 16 ~20
虞法志:<唐前期的高齡職事官現象淺析>,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4月,第24卷第4期,頁39~41
秦楓、汪婕:<唐宋時期殘疾群體救助特點及成因分析>,《中國衛生法制》, 2008 年第 6期,頁 4~6
譚淑娟:<唐代判文文學研究綜述>,《廣西社會科學》, 2008 年第 9期,頁 217 ~220
劉冉冉:<試論中國古代的老有所為及尊之意義>,《蘭州學刊》 2008 年第 10 期,頁 155 ~157
秦楓.汪婕:<唐宋時期脆弱群體的社會救助研究─以殘疾人為例>,《黑 龍江史志》, 龍江史志》, 2008 年第 14 期,頁 18 、21 、27
蕭瑩星:<淺析元白判文>,《南昌高專學報》 2009 年第 1期,頁 41 ~42
盛會蓮:<唐代的病坊與醫療救助>,《敦煌研究》, 2009 年第 1期,頁 81 ~86
徐蒙、陳功:<宗法制度對中國古代養老恤的影響>,《西北人口》, 2009 年第 2期第 30 卷,頁 33 ~36 ,41
亓艷敏、杜文玉:<論 唐宋時期的生育神信仰及其特點>,《寧夏社會科學報》, 唐宋時期的生育神信仰及其特點>, 2009 年第 2期,頁 128 ~132
張建成:<唐代「擬判」考>,《 法學評論 》2009 年第 5期,頁 155 ~160
曾莉:<唐代婦女群象及其心理特質>,《問學》, 2009 年 13 期,頁 25 ~53
邵侃、商兆奎:<唐代的災荒人口流遷>,《北京理工大學報(社會科版)》,第 11 卷第 6期, 2009 年 12 月,頁 119
吳欣:<強權與弱勢:中國古代老人的雙重身份研究>,《西北人口》,2010 年 第 3期第 31 卷,頁 78 ~81 ,85
王美華:<鄉飲酒禮與唐宋地方社會>,《科學輯刊》, 2010 年第 4期,頁 180 ~187
拉毛:<淺析唐代判詞的社會文化意蘊──以白居易的《甲乙判》為例>,《《時代文學》,2011年4月,頁168~170
沈正賦:<白居易詩歌中的新聞傳播特性>,《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8月,第32卷第4期,頁35~40
陳克華:<一個眼科醫師看中國古代的白內障手術——從白居易和劉禹錫的眼疾詩談起>,《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2011年12月,第16期,頁83~86
侯潤珍:<敬老與傳統孝文化的關聯維度>,《呂梁學院學報》,2012年8月,第2卷第4期,頁53~57
秦長栓:<談談白居易咏老詩的內容>,《時代文學》,2012年10月,頁176~177
盧楠:<《唐律疏議》之「不孝」一准乎禮>,趙曉耕主編:《古今之平:唐律與當代刑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12月,頁17~27
李威:<論古代司法判例的作用及其對當代中國的啟示──基於《龍筋鳳髓判》的解析>,《法制與社會》,2013年4月,頁110~111
霍存福:<唐代判詞中的實判──兼與擬判比較>,《現代法學》,2013年11月,第35卷第6期,頁22~40
【論文集論文】

傅樂成:<唐人獨特的精神>,《時代的追憶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頁10
傅樂成,<唐人的生活>,《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頁1~12
傅樂成:<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頁1~22
鄭志明:<敦煌寫本王梵志詩所反映的社會庶民倫理>,《古典文學》第九集,1987年,頁169~205
田夫:<從「列女傳」看中國式母愛的流露>,《中國婦女史論集研究》(第三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頁106~113
朱鳳玉:<敦煌寫卷《俗務要名林》研究>,《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頁669~700
陳偉明:<唐宋時期飲食結構與發展變化>,《第一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1993年,,頁309~324
朱鳳玉:<從敦煌寫本字書看唐代民間的飲食生活>,《中國學術研討會──紀念高明先生八秩晉六冥誕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頁159~175
吳宗國:<唐代文化發展的三個高潮>,《唐文化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頁20~33
李錦繡:《唐代的給侍制度——儒家學說的具體實現》,載於《唐代制度史略論稿》,中國政法大學出社,1998年,頁357~376
戴炎輝:<論唐律上身份罪刑之關係>,收錄於黃清連主編:《制度與國家》,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頁268~308
孫家紅:<論唐律「子孫違犯教令」條與不孝罪的區別和聯繫>,趙曉耕主編:《古今之平:唐律與當代刑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12月,頁28~56

【學位論文】

申美子:《唐代婦女婚姻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3年
徐秀芳:《由歷史和法律的角度試論唐代婦女的角色》,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8年
侯英泠:《唐律上婚姻規定之探討》,臺北:臺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1990年
周次吉:《唐碑誌所見女子身分與生活之硏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1年
莊金德:《唐代年節生活之研究——冬至到上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年
林豔枝:《敦煌文獻呈現之社會生活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6年
許傑勝:《唐代親情詩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
曾佩芳:《鄉飲酒禮的源流及其社會功能》,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偉琤:《唐代家訓所表現的女子教育觀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香吟:《中國古代女子教育研究》,臺南:臺南師範學院國語文學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登武:《唐代法制研究-以庶民犯罪與訴訟制度為中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2年
楊庸蘭:《唐代的孤兒與寡母》,臺中: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麗玲:《女四書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
王一平:《唐代兒童的養與教》,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瓊嬌:《唐朝婦女的婚姻地位》,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班論文,2005年
邱立玲:《唐摭言史料價值探微》,吉林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盛會蓮:《唐五代社會救助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5月
黃淑恩:《《唐摭言》研究——科舉制度下的士人風貌與心境》,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7年
蓋金偉:《漢唐官學學禮研究》,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王福星:《唐朝尊養平民老人問題試探》,廈門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8年6月
王春花:《唐代老年人口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4月
陳寶鋒:《唐代養老制度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陳金鳯:《從唐詩看唐代藥材業》,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2年6月

【外文資料】

〔日〕岡西為人:《宋以前醫籍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8年
〔日〕那波利貞:《唐代社會文化史研究》,東京:創文社,1974年
〔日〕池田温:《中國古代籍帳研究》,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79年
(日)仁井田陞:《唐令拾遺補》,東京:東京大學出版会,1997年
(日)埋田重夫:<白居易における眼疾の意義——視力障害が詩人にもたらしたもの──>,《中國文學研究》,第二十三期,頁14~3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