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8201413391900
DOI 10.6846/TKU.2014.00458
論文名稱(中文) 創意城市空間文化:都市再生前進基地對城市的影響
論文名稱(英文) Cultural Space of the Creative City : A Study of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Impact on Taipei C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陳品蓁
研究生(英文) Pin-Chen Chen
學號 60036072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17
論文頁數 15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米復國
委員 - 劉欣蓉
委員 - 江柏煒
關鍵字(中)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劃
中山創意基地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關鍵字(英)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21
JUT Foundation for Arts and Architectu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臺北市是個已發展成熟的城市,在此區域中由於都市紋理與空間格局受早期交通建設、道路分割、地區規劃、住宅建物興建林立等不同時序情形開發影響,而產生零星且區塊不整的閒置空間;或者是有些舊有建物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的需求,無法提供效益。故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就將這些閒置空間轉化其原有用途,透過「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劃之執行與推動,將此計劃下的據點分別依序其在地特色、文化特質等要件來重新定位。而本研究考量到中山區獨特魅力的人文景觀、環境氛圍,故揀選「中山創意基地」為深入探討的區域案例。
    「中山創意基地」因受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委託給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經營,在經營期間內透過新思維的文化想像,被轉型打造成為設計育成中心的形態,並透過開放三樓空間予以建築師、藝術家及文化創意工作者等各種跨領域專業設計者進駐其中。故研究的重點,將憑藉田野調查、訪談的方式,來檢視這三年期間,基金會是如何透過公私協力手法來掌握藝企合作的訣竅,整合各行動者的資源;進駐單位是如何在此空間場域下,形塑良好的交流互動及彼此間競合的平台;而這兩方又是如何藉由活動的展出及舉辦,己身的專業領域及成果來回饋社區、消費者與參觀者,進而創造在地連結與凝聚力、建立地方共同記憶跟社區意識。
    因為目前「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劃它本身基地條件是浮動式、有時效性的暫時空間,所以希望透過這個據點的成果,觀察此設計空間與鄰里社區網絡、地方紋理能否營造出藝文創作與城市生活的密切關連,激發並提升人們對生活美學的想像與實踐,建構出好的創意文化氛圍,並且將基地發展過程上面臨的課題與困難,統合好提出建議予以日後計劃其他之據點參考。
英文摘要
Taipei City is an already developed city in this
area ,due to the urban texture and spatial pattern by early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road segmentation, regional plann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s, such as different timing scenario development impact, and produce sporadic and the block is not the whole of idle space; or some old buildings no long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can not provide benefits. Therefore, at the Taipei City Urban Renewal will these unused space transformed its original purpose, through the "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 and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under this plan were sequentially its stronghold in th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requirements to re-positioning. In this stud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unique charm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mountains, ambience, it chose "URS21"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case. 
     "URS21" due to the urban renewal of the faithful entrusted to Taipei City Cultural Arts Foundation building business, during business through the cultural imagination of new thinking, is restructuring into a form design incubation centers, and through the open floor space to be architects, artists and cultural workers and other cross-cutting professional creative designers stationed them. Therefore, the focus of the study, will rely on fieldwork, interviews, to examine the three-year period, the Foundation is through public - private partnership approach to how to master the trick art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tegration of the various actors resources; stationed units is how this under the space field, shaping a good interaction with each other and among competing platforms; but by the two parties is how to display and organize activities, relies instead on areas of expertise and results come back to the community, consumers and visitors , and then create links to the ground and cohesion, build a sense of community with a common memory areas. 
     Because the current "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 program which itself is floating base conditions, there is timeliness temporary space, so hope the results of this stronghold to observe this design space and neighborhood community networks, local textures can create a creative arts and closely related to urban life, inspire and enhance people's lives and practice of aesthetic imagination, to construct a culture of good ideas .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目錄 Ⅳ
圖目錄 Ⅶ
表目錄Ⅸ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 1
壹、研究動機 1
貳、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暨理論 4
壹、都市再生 4
貳、文化創意產業 5
參、閒置空間利用 9
肆、公私協力 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6
第二章  創意空間的體現與催生 19
第一節  臺北市都市再生前進基地 19
壹、計劃說明 19
貳、基地據點 22
第二節  中山創意基地URS21 23
壹、地理區位 23
貳、產業分析 26
參、歷史脈絡 32
肆、空間利用分析 35
第三節  小節  39
第三章  都市企業精神置入創意基地 40
第一節  忠泰建設構 40
壹、發展歷程 40
貳、組織架構   41
第二節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會44
壹、社會角色定位 44
貳、組織架構和業務內容 45
參、活動計劃 46
第三節  忠泰生活開發 52
第四節  公私合營的開發方式與空間經營 53
壹、公私合營的緣起 53
貳、合作形態模式 54
第五節  房地場市場機制與土地關聯性 55
壹、公共都市空間對房地場的影響 55
貳、創意基地之聚集經濟產生 61
第四章 藝術異質性介入社區網絡 62
第一節  進駐單位發展介紹 62
壹、訪問設計大綱 62
貳、進駐單位類別形態 63
第二節  跨領域藝術對話交流平台 75
第三節	社區型創意育成中心的培基 77
第五章  中山創意基地對社區的迴響 81
第一節  里長的評價與回應 81
壹、訪談問題設計 81
貳、政府與民間共同打造優質地域紋理 83
第二節  社區民眾的評價與回應 85
壹、訪談問題設計 85
貳、公共空間形塑與社區參與 86
第三節  參訪者的評價與回應 92
壹、訪談問題設計 92
貳、設計群聚產生之漣漪效應 9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6
第一節  中山創意基地發展課題與對策 96
第二節  結論 103
第三節  建議 105
參考文獻 106
附錄一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據點介紹 108
附錄二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之訪談內容逐字稿 115
附錄三 天晴設計事務所之訪談內容逐字稿 125
附錄四 藝青會之訪談內容逐字稿 130
附錄五 漢藝廊之訪談內容逐字稿 137
附錄六 迴想設計之訪談內容逐字稿 145
附錄七 凌晨工作室之訪談內容逐字稿 147
附錄八 聚盛里之訪談問題內容逐字稿 149


圖目錄
圖1-2-1: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同心圓 5
圖1-2-2:都市創意發展循圖 8
圖1-2-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圖 11
圖1-2-4:非營利組織、企業和政府隻互動關聯圖 12
圖1-3-1:我國空間變遷與文化治理下-都市再生空間保存脈絡圖 13
圖1-3-2:臺北市都市再生前進基地坐落圖 14
圖1-4-1:研究架構圖 17
圖1-4-2:研究流程圖 18
圖2-1-1:臺北文創群聚推動計劃–雙L軸帶示意圖(一)20
圖2-1-2:臺北文創群聚推動計劃–雙L軸帶示意圖(二)21
圖2-2-1:創意產業之經濟關連圖 26
圖2-2-2:促進跨界與跨業整合,提升文創產業價值 28
圖2-2-3:2009臺北市文創產業總數與營業額分析空間分佈圖 30
圖2-2-4:2009臺北市文創產業空間分佈-產業別及產業數 31
圖2-2-5:中山創意基地平面圖 35
圖2-2-6:一樓空間平面圖 37
圖2-2-7:二樓空間平面圖 38
圖3-2-1: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組織架構圖 46
圖3-3-1:MOT/KITCHEN位置圖 52
圖3-5-1:臺北市101年公告土地現值區段地價分區圖 57
圖3-5-2:2013年第3季臺北市不動產買賣登記件數圖 60
圖4-1-1:天晴設計事務所位置圖 64
圖4-1-2:漢藝廊 + 吳氏設計出品工作室位置圖 65
圖4-1-3:器研所工作室位置圖 66
圖4-1-4:HIS MAJESYY位置圖 67
圖4-1-5:周育潤設計工作室位置圖 68
圖4-1-6:竅門設計事務所位置圖 68
圖4-1-7:凌晨工作室位置圖 69
圖4-1-8:想 建築工作室+生態系統城市設計位置圖 70
圖4-1-9:彥惠創意工作室位置圖 71
圖4-1-10:305實驗室位置圖 72
圖4-1-11:台灣設計師連線工作室位置圖 73
圖4-1-12:迴想設計工作室位置圖 73
圖4-1-13:藝青會 74
圖4-1-14:三樓工作活動空間 76
圖4-3-1:文化發展的五個循環步驟 78
圖4-3-2:民眾參與藝文活動的架構圖 79
圖5-2-1:中山創意基地週邊開放空間使用情形ㄧ 90
圖5-2-2:中山創意基地週邊開放空間使用情形二 91


表目錄
表1-2-1:經濟部工業局之創意工業範籌表 6
表2-1-1:創意聚落調查範圍21
表2-1-2:臺北市都市再生前進基地坐落處一覽表22
表2-2-1:2009年臺北市文化創意產業—依行政區分佈分析一覽表29
表2-2-2:中山區文化創意產業分佈表 32
表2-2-3:中山創意基地URS21大事記 34
表3-1-1:忠泰集團事業業務一覽表 43
表3-2-1: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之活動計劃一覽表 46
表3-5-1:臺北市都市土地平均區段地價表—住宅區58
表3-5-2:臺北市都市土地平均區段地價表—商業區 58
表3-5-3:2013年第3季臺北市不動產買賣登記件數 60
表4-1-1:進駐單位之訪談問題大綱 62
表5-1-1:里長之訪談問題大綱 82
表5-2-1:社區民眾之訪談問題大綱 85
表5-3-1:參訪者之訪談問題大綱 92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尼克・華滋
    1993《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臺北市:創興出版社有限公司。
查爾斯・蘭德利
    2008《創意城市》,臺北市:馬可孛羅文化。
黃海鳴
    2003a《推動閒置空間在利用操作參考手冊》,臺北市:文建會。
    2006b《藝術在街道上的日常工作》,臺北市:藝術館。
朱庭逸
    2004《創意空間:開創城市新地理學》,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曾旭正
    2005《打造美樂地:社區公共藝術》,臺北市:文建會。
哈羅德・史內卡夫
    1998《都市文化空間支整體營造-複合使用計劃中的文化設施》,臺北市:創興出版社有限公司。
丁致成
    1997《城市多贏策略-都市計劃與公共利益》,臺北市:創興出版社有限公司。

二、期刊學報文章
張震鐘
    2006,〈創意文化產業與城市閒置空間再生〉《中國建築技術學刊》3(1):9-17。
鄭美華
    2008 〈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與政府治理模式的轉型—政府與文化關係的再思考〉,《公共行政學報》第二十一期:111-159。
莊玟琦,邱上嘉
    2005〈從文化創意產業談台灣創意空間之現況與發展〉《設計研究》第五期:167-177。
吳芳姿,黃瑜汝
    2010〈重要國家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概況〉《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3(8):30-36。
孔憲法,閻永祺  
    2008〈台灣文化產業之經濟帶動效果與空間聚集〉《經濟前瞻》(115):110-116。
王怡惠
    2010〈以法制工具支援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與推動─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及相關配套子法〉《科技法律透析》22(4):2-5。
周志龍,辛晚教
    2013〈都市文化與空間規劃芻議〉《都市與計畫》40(4):305-323。
顏亮一
    2006〈市民認同、地區發展與都市保存:迪化街個案分析〉《都市與計畫》33(2):93-110。
廖石
    2001〈從都市企業化主義的觀點探討在全球化過程中的城鄉均衡發展課題〉《都市與計畫》28(2):115-170。

三、研討會
王麗卿,何明泉
    2001〈公有閒置空間的文化再生—藝文展演空間企劃與經營管理之研究〉《第五屆建築生產及管理技術研討會》1-12,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四、論文
張容瑛
    2012〈暫時性藝術空間與都市創意場域-台北都會區域城中藝術街區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鴻元
    2012〈都市治理與空間再利用:以台北市「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S)」計畫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高如萱
    2012〈台灣地區文化帶動區域再生之研究-以「都市再生前進基地」進駐大稻埕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網站
台北村落之聲
    http://www.urstaipei.net/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http://www.jut-arts.org.tw/cht/index.php
文創產業與都市更新-URS
    2013〈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2/1204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