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8201215510700
DOI 10.6846/TKU.2012.00555
論文名稱(中文) 中流襟帶‧國之南藩:江州與東晉政局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political affection Jiang Zhou brings in Eastern Jin Dynas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李聲慶
研究生(英文) Sheng-Ching Li
學號 69703003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7-19
論文頁數 16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何永成
委員 - 康才媛
委員 - 林煌達
關鍵字(中) 江州
東晉政爭
荊揚之爭
刺史
都督
關鍵字(英) Jiang Zhou
Eastern Jin Dynasty`s politics struggle
Jing Yang dispute
Ci-shi
Du-du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江州地括今日江西、福建二省全境及湖北省東北境,於兩晉時介於兩大政治中心揚州及荊州之間,地位重要。本文主旨即在探討東晉時江州的戰略地位及其與政局演變之關係。
  本文第一章〈江州概論〉先就兩晉南北朝時期之江州進行背景研究,包括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經濟發展、戰略地位等面項的討論。第二章〈東晉內戰中的江州角色〉以個案研究,討論東晉各內戰中,江州所扮演的角色及意義,以明白江州在東晉政局中之地位。第三章〈江州之爭與權臣對立〉透過對東晉政治鬥爭的研究,突顯江州在政局中的地位及其與東晉政局演變之關係。
  江州因其特殊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與東晉政局關係密切。其首長的政治意向與作為,往往影響到東晉政局之發展,特別是在「荊揚之爭」的背景下,江州首長的動向牽引著兩大政治中心的強弱消長,得到江州支持的一方往往成為政爭中的勝利者。在此情況下,諸政治勢力對於江州的爭奪十分激烈,甚至兵戎相見,或以暗殺等手段達成目的,諸勢力在江州首長之職的角力,可做為我們觀察東晉政局的切入點。
英文摘要
Jiang Zhou have control today`s Jiang Xi Province and Fu Jian Province, it is a very important region for Eastern Jin Dynasty. Because its special and important location, it has a very excellent position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Council.
  All the political forces compete its Executive positions, highlighting the conflict and struggle. Similarly, the Jiangzhou Executive political developments and decisions drawing the political changes. The case style and depth to compete for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various political forces Jiangzhou, as well as the political struggle of the various periods in Jiangzhou with his role,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Jiangzhou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politics.
Jing Yang dispute the political context of the movements of the head of Jiangzhou traction with the strength of growth and decline of the two major political center, Jiangzhou support often becomes the winner of the political struggle. In this case, the various political forces in the fight for Jiangzhou very intense, and even fight each other or to the assassination and other means to achieve this objective, various forces in the wrestling in the the Jiangzhou heads of the post, we observed can be used as the entry point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Council.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暨章節安排	4
第四節、	專有名詞解釋	5
第壹章、	江州概論	7
第一節、	江州地理與開發概況	7
(一)自然地理	7
(二)經濟發展	10
(三)交通貿易	14
(四)戶籍人口	17
第二節、	江州建置與郡縣沿革	19
(一)江州建置	19
(二)諸郡沿革	21
第三節、江州歷任官長	35
(一)江州刺史	35
(二)江州都督諸軍事	44
第四節、州治移轉與督區範圍	52
(一)州治移轉	52
(二)督區範圍	54
第五節、	江州戰略地位	56
(一)江州戰略地位	56
(二)荊揚之爭下的江州作用	59
第貳章、	東晉內戰中的江州角色	62
第一節、司馬睿征討華軼	62
(一)司馬睿掌握揚州	62
(二)江揚衝突	64
(三)司馬睿取江州的意義	68
第二節、王敦之亂	69
(一)王敦權力擴大與王、馬矛盾	69
(二)江州與王敦之亂	71
(三)江州在王敦之亂中展現的意義	74
第三節、	蘇峻之亂	75
(一)蘇峻之亂的成因	75
(二)江州溫嶠籌組盟軍平亂	79
(三)江州在蘇峻之亂中展現的意義	82
第四節、	桓玄之亂	84
(一)桓玄篡晉建楚	84
(二)北府兵滅楚復晉	88
(三)江州在桓玄之亂中的作用與意義	91
第五節、	盧循之亂	92
(一)盧循亂起廣州	92
(二)劉裕平定盧循之亂	97
(三)江州在盧循之亂中展現的作用與意義	101
小結	103
第參章、	江州之爭與權臣對立	106
第一節、歷任江州官長分析	106
第二節、成康二朝的江州之爭	117
(一)郭默之亂與江州爭奪	117
(二)庾王江州之爭	121
(三)康帝朝江州爭奪	125
第三節、桓氏興衰與江州得失	129
(一)桓氏取得江州的時間	129
(二)孝武帝朝的桓、謝關係	131
(三)桓謝江州之爭與謝安「分三桓」	134
第四節、劉裕專權與江州爭奪	139
(一)劉毅、庾悅江州之爭	139
(二)江州控制與劉裕專權	143
小結	147
結論	148
徵引書目	151
史料	151
(一)正史	151
(二)其他史料	152
今人研究	156
(一)專書	156
(二)單篇論文	158

圖表目次
表一、東晉朝自然災害表………………………………………………………………9
表二、江州諸郡表……………………………………………………………………..34
表三、兩晉歷任江州刺史表………………………………………………………….36
表四、兩晉歷任江州都督表………………………………………………………….45
表五、東晉朝江州刺史出身暨遷轉表………………………………………………106
表六、東晉荊、江二州刺史表………………………………………………………111
圖一、東晉州鎮圖……………………………………………………………………21
圖二、盧循之亂路線圖………………………………………………………………97
參考文獻
史料
(一)正史
1.﹝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1版,1982年11月2版,1987年12月10刷。
2.﹝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1版,1983年6月4刷。
3.﹝劉宋﹞范瞱撰,﹝梁﹞劉昭補,﹝唐﹞李賢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1版,2006年3月11刷。
4.﹝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2月1版,1982年7月2版,2008年12月22刷。
5.﹝唐﹞房玄齡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1版,2008年2月9刷。
6.﹝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0月1版,2008年12月10刷。
7.﹝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6月1版,2006年12月8刷。
8.﹝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1月1版,2007年3月9刷。
9.﹝唐﹞姚思廉撰,《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3月1版,2008年4月9刷。
10.﹝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6月1版,2003年6月7刷。
11.﹝唐﹞魏徵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8月1版,1994年10月5刷。
12.﹝後晉﹞劉昫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5月1版,2007年4月8刷。
(二)其他史料
說明:排列順序以作者時代、作者姓氏筆劃依序排列。
1.﹝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1版1刷。
2.﹝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明﹞茅一桂訂,《淮南鴻烈解》,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8年12月初版。
3.﹝漢﹞劉向撰,《說苑》,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6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4.﹝漢﹞應劭撰,《漢官儀》,收入﹝清﹞孫星衍等輯,《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9月1版,2008年5月2刷。
5.﹝晉﹞王隱撰,《晉書》,受入﹝清﹞湯球等輯,《九家舊晉書輯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76年元月5版。
6.﹝晉﹞干寶撰,《搜神記》,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2692-2694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
7.﹝晉﹞何法盛,《晉中興書》,收入﹝清﹞湯球等輯,《九家舊晉書輯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76年元月5版。
8.﹝晉﹞陶潛撰,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5月1版,1982年6月2刷。
9.﹝晉﹞不著撰人,《蓮社高賢傳》,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4編第1冊,台北:新興書局,民國63年7月版。
10.﹝劉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1版1刷。
11.﹝劉宋﹞劉道薈撰,《晉起居注》,收入﹝清﹞黃奭等輯,喬治忠校注,《眾家編年體晉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1版1刷。
12.﹝劉宋﹞檀道鸞撰,《續晉陽秋》,收入﹝清﹞黃奭等輯,喬治忠校注,《眾家編年體晉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1版1刷。
13.﹝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1版,1999年8月2刷。
14.﹝梁﹞顧野王撰,顧恒一、顧德明、顧久雄輯注,《輿地志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1版1刷。
15.﹝唐﹞白居易撰,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1版1刷。
16.﹝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6月1版,2008年6月4刷。
17.﹝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2月1版1刷。
18.﹝唐﹞林寶撰,岑仲勉校,《元和姓纂四校記》,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37年4月初版。
19.﹝唐﹞徐堅等撰,韓放主校點,《初學記》,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1版1刷。
20.﹝唐﹞許嵩撰,《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0月1版,2009年2月2刷。
21.﹝唐﹞陸德明撰,吳承仕疏證,秦青點校,《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3月1版1刷。
22.﹝唐﹞虞世南撰,﹝清﹞孔廣陶校注,《北堂書鈔》,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1版1刷。
23.﹝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1版1刷。
24.﹝宋﹞王象之撰,李勇先校點,《輿地紀勝》,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1版1刷。
25.﹝宋﹞王應麟撰,孫通海校點,《困學紀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1版1刷。
26.﹝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6月1版,2010年11月13刷。
27.﹝宋﹞李昉等編,夏劍欽點校,《太平御覽》,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1版,2000年3月2刷。
28.﹝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6年5月再版。
29.﹝宋﹞范成大撰,《驂鸞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0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1版1刷。
30.﹝宋﹞胡寅撰,尹文漢校點,《斐然集》,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7月1版1刷。
31.﹝宋﹞梁克家修,王曉波等點校,《淳熙三山志》,收入《宋元珍稀地方志叢刊》第5-7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1版1刷。
32.﹝宋﹞歐陽忞撰,李勇先、王小紅校注,《輿地廣記》,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1版1刷。
33.﹝宋﹞樂史撰,王文楚點校,《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1版1刷。
34.﹝宋﹞不著撰人,《三國志辨誤》,收入《二十五史三編》,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12月1版1刷。
35.﹝明﹞余之禎修,﹝萬曆﹞《吉安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78年3月臺一版。
36.﹝明﹞李賢等撰,《明一統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2-473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1版1刷。
37.﹝明﹞夏玉麟、郝維嶽等纂修,﹝嘉靖﹞﹝建寧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27-2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11月初版,1982年5月重印。
38.﹝清﹞阮元、陳昌齊等纂修,﹝道光﹞《廣東通志》,收入《中國地方志輯成.廣東省志輯》第4-1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6月1版1刷。
39.﹝清﹞吳廷燮撰,《晉方鎮年表》,收入《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1版,1998年2月7刷。
40.﹝清﹞吳廷燮撰,《東晉方鎮年表》,收入《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1版,1998年2月7刷。
41.﹝清﹞吳增僅撰,楊守敬補正,《三國郡縣表附考證》,收入《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1版,1998年2月7刷。
42.﹝清﹞周濟撰,《晉略》,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2輯第2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
43.﹝清﹞洪亮吉撰,《東晉疆域志》,收入《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1版,1998年2月7刷。
44.﹝清﹞洪亮吉撰,﹝清﹞謝鍾英補注,《補三國疆域志補注》,收入《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1版,1998年2月7刷。
45.﹝清﹞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1版1刷。
46.﹝清﹞秦錫圭撰,《補晉方鎮表》,收入《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1版,1998年2月7刷。
47.﹝清﹞張燴撰,《讀史舉正》,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45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1版1刷。
48.﹝清﹞黃廷桂、張晉生等纂修,﹝雍正﹞《四川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59-561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49.﹝清﹞萬斯同撰,《晉方鎮年表》,收入《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1版,1998年2月7刷。
50.﹝清﹞萬斯同撰,《東晉方鎮年表》,收入《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1版,1998年2月7刷。
51.﹝清﹞趙一清撰,《三國志注補》,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27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1版1刷。
52.﹝清﹞趙翼撰,杜維運考證,《廿二史札記》,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6年9月新一版。
53.﹝清﹞劉坤一、劉鐸等纂修,﹝光緒﹞《江西通志》,收入《中國地方志輯成.江西省志輯》第3-7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12月1版1刷。
54.﹝清﹞謝鍾英撰,《三國疆域表》,收入《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1版,1998年2月7刷。
55.﹝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記要》,台北:樂天出版社,民國62年10月初版。
56.劉緯毅輯注,《漢唐方志輯佚》,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12月1版1刷。
今人研究
說明:排列順序以作者姓名筆劃依序排列。
(一)專書
1.王永平,《漢晉間社會階層升降與歷史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2月1版1刷。
2.王育民,《中國歷史地理概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10月1版,1987年11月1刷。
3.王奎、譚良嘯,《三國時期的科學技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6月1版1刷。
4.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學會,民國55年7月初版。
5.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1版,2005年6月4版1刷。
6.朱大渭主編,《中國農民戰爭史:魏晉南北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1版1刷。
7.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1版,2006年4月2刷。
8.吳修安,《福建早期發展之研究:沿海與內陸的地域差異》,臺北縣板橋:稻鄉出版社,民國98年12月初版。
9.汪清,《兩漢魏晉南朝州、刺史制度研究》,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1版1刷。
10.何德章,《魏晉南北朝史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11月1版1刷。
11.李曉杰,《東漢政區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1版1刷。
12.吳慧蓮,《東晉劉宋時期之北府》,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國74年6月初版。
13.周兆望,《江西通史:魏晉南北朝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1版1刷。
14.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1版1刷。
15.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1刷。
16.胡志佳,《門閥士族時代下的司馬氏家族》,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94年8月初版。
17.馬以謹,《東晉初期政治勢力的形成與推移》,新北市: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9月初版。
18.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5月1版1刷。
19.陳長琦,《兩晉南朝政治史稿》,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1版1刷。
20.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1版1刷。
21.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6月1版1刷。
22.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1版1刷。
23.張燦輝,《六朝區域史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1月1版1刷。
24.馮君實,《晉書孫恩盧循傳箋證》,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9月1版1刷。
25.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66年9月初版,民國70年6月2刷。
26.彭豐文,《兩晉時期國家認同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8月1版1刷。
27.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1版1刷。
28.趙立新,《西晉末年至東晉時期的「分陜」政治——分權化現象下的朝廷與州鎮》,新北市: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3月初版。
29.劉昭民,《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1年3月初版,民國81年11月修訂版1刷。
30.鄧雲特,《中國救荒史》,收入《中國歷代天災人禍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8月1版1刷。
31.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1月1版,2009年7月2版2刷。
32.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1版1刷。
(二)單篇論文
1.(日)谷川道雄,〈地域社會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收入《日中國際共同研究:地域社會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會議論文集,東京:玄文社,1989年3月1版1刷,頁15-19。
2.汪廷奎,〈盧循在廣東的行跡與影響〉,《學術研究》第70期,1985年5月,頁84-85。
3.胡阿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生態環境〉,《南京曉莊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2001年9月,頁45-52。
4.張承宗〈六朝時期江州的戰略地位〉,《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82期,1993年1月,頁88-95。
5.陳金鳳,〈謝安、桓沖與東晉皇權政治〉,《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2期,2002年5月,頁95-104。
6.陳健梅,〈孫吳政區建置之歷史地理因素分析〉,《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四集,2007年8月,頁235-258。
7.梁滿倉〈魏晉南北朝軍禮鼓吹芻議〉,《中國史研究》第111期,2006年8月,頁37-59。
8.張曉東,〈六朝的漕運、地域格局與國家權力〉,《史林》第119期,2010年6月,頁48-56。
9.張鶴泉,〈西晉永嘉、建興年間都督諸州軍事制度探討〉,《史學集刊》第82期, 2001年1月,頁22-27。
10.張鶴泉,〈東晉征討都督探討〉,《史學集刊》第90期,2003年1月,頁16-23。
11.張鶴泉,〈東晉都督諸州軍事設置的特點及其權力問題試探〉,《社會科學戰線》第138期,2005年11月,頁117-124。
12.黃厚生、楊增波〈兩晉南北朝的江州區劃及沿革〉,《南昌高專學報》第60期,2005年10月,頁14-15。
13.(日)越智重明,〈魏晉時代四征將軍都督〉,《史淵》第117輯,1980年出刊月不詳,頁1-31。
14.蔡幸娟,〈東晉庾太后臨朝與外戚庾氏〉,《成大歷史學報》第28期,2004年6月,頁1-47。
15.魯力,〈東晉的「五馬」與譙王〉,《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91期,2007年7月,頁523-530。
16.魏斌,〈王敦三考——讀《晉書》札記之一〉,《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8輯,2001年9月,頁36-43。
17.關治中、王克西,〈東晉末年盧循集團的性質〉,《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8期, 1989年出刊月不詳,頁41-4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