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7201522493700
DOI 10.6846/TKU.2015.00392
論文名稱(中文) 戰爭中的女人:近代戰爭電影中的女性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Women in War:A Feminist Study of Contemporary War Movi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周禹彤
研究生(英文) Yu-Tong Chou
學號 60004002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6-25
論文頁數 13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明昱
委員 - 莊伯仲
委員 - 卓美玲
關鍵字(中) 戰爭電影
女性主義
女性研究
關鍵字(英) War Movie
Feminism
Women's Studi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戰爭電影大多闡述軍人之間的情誼、戰場上的殘酷,卻忽略了女性在戰爭裡的故事,本研究以女性主義的角度探討女性在戰爭電影中的形象與存在意義。本研究的研究焦點放在一般平凡女性於戰爭電影裡的定位,電影文本時空背景的選擇則是以美國南北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越南戰爭為主,這四個近代戰爭的年代與兩波女性意識抬頭的年代相近,因此作為文本選擇的基礎。同時不同於較早時期的戰爭電影,其目的為歌頌國家之偉大以徵召有志青年的加入,近年來的戰爭電影更多的在探討人性、情感與戰爭的正當性,加入了更多的元素,訴說女性故事的戰爭電影也隨之增加。

   本研究選擇的文本以好萊塢的電影為主,以六部電影文本作為基礎,分別為《勇士們》、《未婚妻的漫長等待》、《越戰獵鹿人》、《冷山》、《戰地情人》、《珍珠港》,以「家庭」、「愛情」、「道德之困境」為分析的焦點,藉由文本分析探討這三個對於女性而言很重要的元素如何在戰爭電影當中被呈現出來,並且以女性主義觀點探討女性的形象與存在意義是以何種姿態在父權意識濃厚的戰爭電影被展現出來。

    研究結論首先歸納出女性形象的類型化,在好萊塢電影敘事類型化的公式下,大部分好萊塢所呈現的戰爭電影有將女性類型化的趨勢。再者,父系霸權存在於大部份的好萊塢戰爭電影當中,女性的形象以及存在意義也深深的被父系意識形態所影響,並且在這層影響之下,女性在戰爭電影當中仍舊被視為客體而非主體,意即在戰爭電影當中女性的主體意識非常的薄弱。同時研究結論也發現好萊塢的戰爭電影有著微妙的厭女現象。
英文摘要
War movies often talk about the friendship between soldiers and the brutality of war, but war movies often ignore the feelings of female. This research use Feminist to figure out female’s image and meaning in war movies. This research focus on normal female’s position in war movies and choose four different historic wars such as American Civil War, World War I, World War II and Vietnam War to be the background of films. The reason to choose these wars is because the age of these wars is close to the rise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The target of the early war movies is to encourage younger to join the army, but recently more war movies try to probe humanity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wars. More and more war movies start to pay attention about female’s story.

    This research use three different elements such as family, love and moral to analyze six Hollywood’s war movies like We Were Soldiers, A Very Long Engagement, The Deer Hunter, Cold Mountain, 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 and Pearl Harbor. Trying to figure out how those elements affect female’s importance and patriarchal hegemony in war movies.

    First, a part of Hollywood’s war movies generalize female’s image and meaning. Second, Patriarchal hegemony still exist in war movies. Patriarchal hegemony also effect female’s image and meanings in war movies. Third, Misogyny exists in a part of Hollywood’s war mov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文獻探討與研究問題	14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理論架構	24
第二章、《勇士們》《未婚妻的漫長等待》與家庭	38
第一節、家庭與女性	38
第二節、家庭的束縛 -《勇士們》	40
第三節、家庭的脫離及回歸 -《未婚妻的漫長等待》	50
第四節、小結	64
第三章、《越戰獵鹿人》《冷山》中的女人與愛情	67
第一節、愛情與女人	67
第二節、遷就男性意識的愛情 -《越戰獵鹿人》	71
第三節、被男性制約的愛情 -《冷山》	78
第四章、《戰地情人》《珍珠港》中道德的困境	90
第一節、父系霸權下的女性道德觀與厭女現象	90
第二節、尋求主體的女性 -《戰地情人》	96
第三節、尋求安定感的女性《珍珠港》	103
第五章、結論	109
第一節、研究結論	109
第二節、後續研究建議	115
參考文獻	118
附錄	125
附錄1	125
附錄2	129
參考文獻
王正方(2012)。《說電影那個迷死人的玩意兒》。台北:天下遠見。

史文鴻(2009)。《電影藝術與社會 批判理論明鏡下的電影社會史(上)》。香港:電影雙周刊。

史文鴻(2010)。《電影藝術與社會 批判理論明鏡下的電影社會史(二)》。香港:電影雙周刊。

朱侃如 譯(1995)。《女性主義》。台北:立緒。(原書Watkins, S. A. 〔1993〕. Feminism For Beginners. UK: Allen & Unwin)。

李幼蒸 編(1990)。《結構主義和符號學:電影文集》。台北:桂冠圖書。

李亞梅 譯(1999)。《好萊塢類型電影》。台北:遠流。(原書Schatz, T.〔1981〕. Hollywood Genres: Formulas, Filmmaking, and The Studio System. NY:  McGraw-Hill Companies.)

邱瑞鑾 譯(2013)。《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原書Beauvoir, S.〔1949〕. Le deuxieme sexe. Paris: Gallimard)

何雯琪 議(2005)。《厭女現象:跨文化的男性病態》。台北:書林。(原書David. D. Gilmore〔2001〕.Misogyny: the Male Malady. Pen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李銀河(2003)。《女性主義》。台北:五南。


李顯立 譯(1996)。《解讀電影》。台北:遠流。(原書Kawin, B. F.〔1987〕. How Movies Work.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林文淇 譯(1997)。《電影的社會實踐》。台北:遠流。(原書Turner, G.〔1988〕. Film as Social Practice. NY: Routledge.)

施寄青 譯(1987)。《女性主義第二章》。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原書Friedan, B.〔1981〕. The Second Stage. PH: Summit Books)

晏涵文(1992)。《告訴他性是什麼》。台北:張老師。

閔宇經、謝易達、周維萱 主編,莊達欣、陳宜亨、莊旻達 合著(2009)。《人權影像:從電影文本理解公民社會》。台北,巨流。

陳貽寶 譯(1998)。《文化研究》。台北:立緒文化。(原書Sardar, Z. & Borin Van Loon. 〔1994〕. Introducing Cultural Studies. British: Totem Books.)

陳儒修、黃慧敏、鄭玉菁 編(1999)。《凝視女像:56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台北:遠流。

陳瀅巧(2006)。《圖解文化研究》。台北:易博士文化。

游宜樺 譯(2012)。《電影的魔力》。台北:早安財經文化。(原書Suber, H. 〔2006〕. The Power of Film. CA: Michael Wiese Productions)

曾偉禎 譯(1997)。《女性與電影:攝影機前後的女性》。台北:遠流。(原書Kaplan, E. A. 〔1983〕. Women and Film: Both Sides of the Camera. NY: Routledge.)

張梨美 譯(1997)。《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台北:遠流。(原書Stam, R. & Robert Burgoyne, Sandy Flitterman-Lewis.〔1992〕. New Vocabularies in Film Semiotics: Structuralism, Post-Structuralism, and Beyond. NY: Routledge.)

張雅萍 譯(2001)。《大眾電影研究》。台北:遠流。(原書Hollows, J. & Mark Jancovich. 〔1995〕. Approaches to Popular film. Oxford: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張錦華、柯永輝(1995)。《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上)》。台北:碩人。

廖金鳳、林應嘉(2002)。《電影指南:動作冒險.喜劇.科幻.戰爭歷史》。台北:遠流。

鄭樹森(2005)。《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台北:洪範。

簡成熙(2010)。《電影與人生》。台北:心理。

羅世宏 譯(2008)。《質性資料分析:文本、影像與聲音》。台北:五南。(原書Bauer, M. W. & George D. Gaskell. 〔2000〕. Qualitative Researching with Text, Image and Sound. London: Sage.)

顧玉珍、周月英(1995)。《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下)》。台北:碩人。

顧燕翎(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英文書目

Basinger, J.(1986). The World War II Combat Film [electronic resource] : Anatomy of a Gen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attersby, C.(2013). The Phenomenal Woman: Feminist Metaphysics and the Patterns of Identity. New York: Routledge. 

Johnson, A. G.(2005). 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Moore, H. G. & Joseph L. Galloway.(1992). We Were Soldiers Once...and Young: Ia Drang--The Battle That Changed The War In Vietnam. New York: Random House.

Sheffield, C. O.(1995). The War Film: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r Simple Entertainment. Kansas: Fort Leavenworth.

學位論文

王耀瑄(2005)。《宮崎駿動畫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孟娟(2013)。《新時代的征婦唱述─中日戰爭時期(1931-1945)歌曲之女性形象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

吳智偉(2003)。《戰爭、回憶與政治─戰後台灣本省籍人士的戰爭書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川凱(2008)。《中國少兒戰爭電影中意識形態之流變》。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羽倢(2014)。《軍事題材電影中女性角色研究-以好萊塢電影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碩士班碩士論文。

凃倚佩(2008)。《論蔡明亮電影中的女性主義敢曝-以《洞》和《天邊一朵雲》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新程(2010)。《動畫電影幽默角色之設定與運作探討─以《佳麗村三姊妹》為例》。臺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美君(2005)。《羅斯.麥唐納的<冷山>和<睡美人>中的妒嫉和權力衝突》。高雄師範大學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婷伃(2009)。《男性「英雄形象」的鞏固與拆解-從《硫磺島浴血戰》到《硫磺島的英雄們》、《來自硫磺島的信》》。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康靜文(2002)。《《美國心‧玫瑰情》與《鬥陣俱樂部》中的男性主體之死》。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瀷騰(2014)。《反恐戰爭中美軍對伊拉克宣傳作為分析》。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政治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玲美(2003)。《影像凝視之情色再現》。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葉秀香(2013)。《奇幻小說改編電影動畫之角色造型探討—以《霍爾的移動城堡》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淑惠(2011)。《歧路燈配角人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明慧(2008)。《看見新女性「運動」-女性主義在NIKE電影中的具象與再現》。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珮芸(2004)。《邊緣人物的功能與意義──馮夢龍三言中的配角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廖雅玲(2008)。《《橘子紅了》女性意識研究-以小說與電視劇為文本的考察》。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劉明昇(2004)。《遊戲戰爭‧非戰爭遊戲互動式網路藝術研究與創作》。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好媛(2003)。《美國戰爭電影軍人形象塑造運用於國軍人才招募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秀佳(2004)。《女性的觀看與被看:從林正的電影〔美麗在唱歌〕和〔愛你愛我〕談起》。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慧純(2007)。《三十拉警報!?-日本趨勢劇中的「三十女人」論述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簡大川(2006)。《周星馳電影文本之語言╱權力觀─以《威龍闖天關》、《九品芝麻官》、《整人狀元》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嘉儀(2013)。《中共改革開放後戰略文化的演變─以戰爭電影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蘇郁茹(2009)。《海明威《戰地春夢》與《戰地鐘聲》之戰爭、愛情與死亡》。中國文化大學英國語文學研究所。

蘇郁婕(2010)。《台灣電影發行商的數位行銷策略》。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鍾慧盈(2006)。《論莎莉.波特電影中女性觀視的力量-以《驚悚》、《美麗佳人歐蘭朵》以及《夢幻舞神》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學術期刊

周粱楷(1993)。《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當代雜誌。88。11-17。

陳志賢、蕭蘋(2008)。《幸福家庭的房車: 汽車廣告中所再現的理想家庭》
。新文學研究。96。45-86。

黃正欣(2005)。《從戰爭電影之敘事分析探討軍人形象塑造—以《勇士們》為例》。空大人文學報。14。195-215。

 
網路資料

Stéphanie Trouillard(2014).France’s military brothels: Hidden history of the First World War. France24. http://www.france24.com/en/20141212-france-military-brothels-hidden-history-first-world-war-prostitution/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