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7201511313200
DOI 10.6846/TKU.2015.00375
論文名稱(中文) 大學品質保證機制與卓越經營模式整合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n Integration Model for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and Business Excellence in HEI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管理科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octoral Program,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Scienc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許麗萍
研究生(英文) Li-Ping Hsu
學號 897620018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6-05
論文頁數 16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家宜
指導教授 - 歐陽良裕
委員 - 王國明
委員 - 紀佳芬
委員 - 林文燦
委員 - 許聰鑫
委員 - 游家政
委員 - 李培齊
關鍵字(中) 大學
系所評鑑
內部控制制度
國家品質獎
卓越經營
關鍵字(英) HEIs
program evaluation
internal control
National Quality Award
business excellenc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品質保證機制與卓越經營的相關作法,並提出整合架構,以提供台灣高等教育機構在追求卓越及提升競爭力過程的參考。
本研究首先透過相關文獻瞭解政府透過法令將品質保證制度化的過程,其次以內容分析法探討系所評鑑「認可結果報告書」內容與「評鑑結果」的一致性,接著透過文獻探討,分析大專校院內控制度現況與困難,再比較台灣與美國國家品質獎評審標準與獲獎學校經營成果,並進一步以個案研究法,透過訪談及相關文件探討獲獎大學從推動全面品質管理到獲獎的歷程。
本研究獲致之結論如下:
一、保證系所品質之評鑑結果與「認可結果報告書」之部分內容不一致性;評鑑結果與「認可通過關鍵要素」的「正面意見平均次數」一致,然而,在「負面意見平均次數」方面,「通過」系所之平均次數卻高於「待觀察」系所。
二、公私立大學推動內部控制制度之法源、規範以及作法不同,各校對於正確推動內部控制制度的觀念不足。
三、推動全面品質管理及申請國家品質獎沒有校齡或學校規模的限制,領導者的決心是重要成功因素;而申請國家品質獎過程的觀念、方法以及證據必須正確,要有足夠的教育訓練。
四、系所評鑑、內部控制制度以及國家品質獎的指標有共通之處,本研究提出以超越顧客期望為核心,結合架構、方法以及文化與價值的品質保證機制與卓越經營整合模式。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分別針對大專校院、教育主管機關、國家品質獎負責單位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chanisms for implementing quality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and operational excellence. Through a detailed case-study of one university’s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th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QM), this study goes on to suggest an integration model for implementing quality management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should be of great interest to other institutions searching for systematic methods of improving management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which is essential in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tertiary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 Taiwan.
The study has gone through extensive reviews of documentation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ed legislations concerning the governmental enforcement of the quality assurance institutiona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applied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ology to investigate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evaluation report 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 The status quo and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local universities’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have been analyzed accordingly. Comparisons are drawn between national quality awards in Taiwan and the USA, the review processes used therein, as well as the operational results in schools that have won these awards. These varied methods are leveraged to qualify and explain the context in which this case study unfolds, detailing the journey of one university from just starting to promote TQM to ultimately winning a quality award.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Inconsistency was found between the evaluation result and the evaluation report, There is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evaluation result and the average times of positive opinions of the accredited key elements. Nevertheless, the average times of negative opinions of the accredited institutes and departments is higher than those of who are on the watch list.
2. Difference in legislations, regulations and measures applied among public and private HEIs were found.  Most institutions lacked adequate concepts of how to properly implement internal control measures.
3. There are no constraints on the history and scale of HEIs if they should apply for TQM and the National Quality Award. Determination from the top management is the key success factor. However, it also requires adequate trainings in concepts, methodology and supporting data when any HEI attempts to apply for the National Quality Award.
4. There are similarities of the measures among the institutional evaluation,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and the National Quality Award.  The study proposes an integrated model that centers on exceeding customers’ expectation and expands to the framework, method, culture and value to pursue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s and business excellenc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pecific analysis is directed to college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those responsible for national quality awards, and suggestions are given for future researche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機制	13
第一節 品質保證的意涵	13
第二節 政府管制與自我管制	15
第三節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模式相關研究	19
第三章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化	25
第一節 系所層面-從認可評鑑走向品質保證	25
第二節 學校層面-從內部控制制度合理保證品質	49
第四章 卓越經營模式在高等教育之應用	73
第一節 美國與台灣國家品質獎獲獎大學之評審標準及經營成果比較	73
第二節 卓越經營個案-三次淬煉八年抗戰	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5
第一節 結論	125
第二節 建議	132
參考文獻	135
一、中文部分	135
二、英文部分	146
附錄	153
附錄1  EFQM Excellence Award 高等教育機構得獎名單	153
附錄2  教育部推動私立大專校院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歷程	154
附錄3  教育部訪視指標	156
附錄4  淡江大學教學與行政革新研討會歷年研討重點與主題表	159
附錄5  淡江大學全面品質管理研習會歷年研習重點與主題表	162
附錄6  訪談大綱	163
附錄7  保證書	164


 
表次
表2.1	台灣以高等教育保證為研究主題的碩博士論文	20
表3.1	系所評鑑新版指標	35
表3.2	第一週期系所評鑑認可結果統計	38
表3.3	編碼員相互同意度	42
表3.4	正面意見次數表	44
表3.5	負面意見次數表	45
表3.6	肅貪舞弊的主要方法	50
表3.7	控制環境要素原則及關注點	52
表3.8	風險評估要素原則及關注點	53
表3.9	控制作業要素原則及關注點	54
表3.10	資訊與溝通原則及關注點	54
表3.11	監督作業要素原則及關注點	55
表3.12	行政院推動內部控制歷程表	56
表3.13	教育部施政目標-內部控制制度	58
表3.14	私校內控制度與ISO 9001之比較	60
表3.15	私立大專校院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成效	66
表3.16	教育部訪視指標構面及原則	66
表3.17	2012與2013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情形推行內控之困難處比較表	68
表3.18	IT GOVERNANCE INSTITUTE的內部控制成熟模式	70
表4.1	MBNQA評審標準	76
表4.2	MBNQA經營成果評審內容	77
表4.3	MBNQA獲獎大學之經營成果中項內容	79
表4.4	TNQA評審指標	83
表4.5	MBNQA與TNQA背景與評審標準比較	89
表4.6	MBNQA教育類與TNQA經營成果指標內容比較	90
表4.7	MBNQA與TNQA獲獎學校背景比較	91
表4.8	美國獲獎學校學生學習及過程成果績效項目	92
表4.9	台灣獲獎學校流程管理績效項目	92
表4.10	美國獲獎學校顧客滿意度成果績效項目	93
表4.11	台灣獲獎學校顧客滿意度績效項目	94
表4.12	美國獲獎學校預算、財務及市場成果績效項目	94
表4.13	台灣獲獎學校財務與市場績效項目	95
表4.14	美國獲獎學校重視人力成果績效項目	95
表4.15	台灣獲獎學校人力資源發展績效項目	96
表4.16	淡江大學全校性的品質活動	99
表4.17	三次申請國家品質獎之學習主題	100
表4.18	淡江品質獎歷屆參賽及獲獎單位	101
表4.19	通過初審及複審前3名之獎金	102
表4.20	品管圈歷屆得獎圈隊與主題	104
表4.21	第二次及第三次申請國家品質獎PDCA改善情形	112
表4.22	評審委員建議事項改善情形摘錄表	115
表5.1	系所評鑑、內控制度與國家品質獎指標之PDCA	128

 
圖次
圖2.1	ISO 9000族系中的品質管理概念	14
圖2.2	政府管制提升品質保證流程圖	15
圖2.3	管制過程的要素	18
圖2.4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體系建構圖	21
圖2.5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品質保證制度概念圖	22
圖3.1	內容分析法實施步驟	39
圖3.2	內部控制整合架構圖	51
圖3.3	內部控制成熟架構	69
圖4.1	推動淡江品質獎作業流程圖	101
圖4.2	推動品管圈競賽流程圖	103
圖4.3	KANJI的金字塔模型	106
圖5.1	系所評鑑、內部控制制度與國家品質獎整合模式	13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大紀元(2007年12月25日)。大學系所評鑑6校27系所未通過。取自:http://news.epochtimes.com.tw/7/12/25/73723.htm
大學法(2011年1月26日)。
上官儒宗(2010)。ISO9001品保認證與私校內部控制制度之比較。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164,取自:http://enews2.kmu.edu.tw/index.php/Enews164
方瑀紳(2014)。國家品質獎對參與者之益處與侷限之探討。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183,1-23。
王令宜(2011)。我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體系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令宜(2012)。高等教育品質保證發展與模式之探析。教育研究月刊,220,81-94。
王保進(1997)。大學評鑑模式(二)-品質保證制度。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257-296頁)。臺北市:五南。
王保進(2006)。以品質保證為目標的美國高等教育認可制度。評鑑雙月刊,2,47-50。
王保進(2008)。系所評鑑如何評鑑「畢業生表現」。評鑑雙月刊,15,24-25。
王保進(2009)。掌握系所評鑑的重點—系所評鑑之精神與認可要素。評鑑雙月刊,21,9-13。
王保進(2011)。第一週期系所評鑑結果之後設評鑑:評鑑報告內容分析。評鑑雙月刊,29,9-14。
王保進(2012)。第二週期系所評鑑認可關鍵要素解析。評鑑雙月刊,35,46-50。
王如哲(2014)。大學、政府及評鑑機構協力 共創完善的高教品保制度。評鑑雙月刊,47,1。
王瑞壎(2009)。美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臺北市: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
王德芳(2000)。我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系統的規劃與設計-引用全面品質管理之觀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王雅慧(2002)。高階主管全面品質管理信念之研究-以推行品質保證之大學校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王麗雲(2013)。103年度系所評鑑項目暨指標修正公布與修正內涵說明。評鑑雙月刊,45,7-11。
王麗雲(2014)。透過校務評鑑進行自我評鑑與自我改進。評鑑雙月刊,47,19-23。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怡心、費鴻泰(1998)。國際品質保證制度與內部控制制度相關性之研究。會計研究月刊,149,95-101。
王怡心、吳三梅、周台俊、周靜幸、莊詠玲、陳錦烽、黃婉玲、賴森本(編譯)(2013)。COSO內部控制-整合架構(原作者:美國COSO委員會)。臺北市:中華民國內部稽核協會。
元智大學(2003)。第14屆國家品質獎申請書。桃園縣:作者。
元智大學(2014年4月18日)。人數統計。取自:http://www.yzu.edu.tw/admin/ho/index.php/content/view/107/399/lang,tw/
中國生產力中心(2014年4月3日)。101-105年度企業經營品質躍升計畫。取自:http://TNQA.cpc.tw/TNQA/Web/RA.aspx
白滌清(2012)。從全面品質管理實務談淡江大學自我評鑑作法。評鑑雙月刊,39,17-23。
江愛華(2007)。澳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背景、政策與架構。臺北市:高等教育。
江美英(2006)。RFID應用對企業內部控制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2014)。政府內部控制之推動。臺北市:行政院內部控制推動及督導小組。
自由時報(2008年1月6日)。大學評鑑委員 將推認證制度。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80283
牟宗燦(2003)。大學評鑑的實踐與挑戰。通識教育季刊,10(3、4),151-162。
吳明清(2003)。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5)。評鑑起飛 品質相隨。評鑑雙月刊,1,1。
吳清山(2007)。認可通過 仍須持續改進。評鑑雙月刊,8,1。
吳清山(2008)。創造系所評鑑的最大價值。評鑑雙月刊,11,1。
吳志洋(2010)。私立學校應執行內控以強化學校營運。會計研究月刊,292,114-117。
何卓飛(2012)。落實大學自主 加速推動大學自我評鑑。評鑑雙月刊,37,5-9。
何佳郡、陳慧蓉(2013)。103年度系所評鑑指標修訂釋疑與建議準備方向。評鑑雙月刊,45,14-17。
池俊吉(2012)。美國高等教育認可組織之認可制度:發展與挑戰。評鑑雙月刊,35,36-42。
池俊吉(2013)。自我評審制度下的外部品保角色──香港模式。評鑑雙月刊,43,13-16。
李隆生(2010)。100年度大學校務評鑑重點說明。評鑑雙月刊,27,7-13。
李姵璇(2013)。採購流程之內部控制與內部稽核風險評估-以台灣私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杜文貴(2000)。內控內稽與ISO9000之整合。內部稽核,33,1-13。
呂美嫻(2006)。歐盟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機制。評鑑雙月刊,1,34-36。
呂韋蒨(2007)。運用平衡計分卡強化學校內部控制機制之研究-以私立大學院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呂世偉(2008)。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委員專業能力與專業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呂執中、田墨忠(2001)。國際品質管理-ISO9001:2000品管系統之建立與稽核。臺北市:新陸。
近600人學溝通藝術 TQM加分【學校要聞】(2015年3月23日)。淡江時報,959。取自:http://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31304
林文燦、劉晉宏、許益銓(2000)。加拿大品質獎與我國國家品質獎以及美國品質獎的比較—其評審標準的差異。品質管制月刊,36(1),61-65。
卓越經營整合服務資訊網(2012)。介紹。取自http://nqa.cpc.tw/NQA/Web/CMSWebNewsShow01.aspx?KMRelaLinkGuid=5f35cdf0-e623-448c-809a-44515e680475
周台俊(譯)(2013)。CIA總複習第一科內部稽核基礎。臺北市:中華民國內部稽核協會。
周祝瑛(2009年10月)。大學評鑑與大學自主。「第21屆全國通識教育教師研習營-大學評鑑與通識教育品質研討會」發表之論文,義守大學。
洪曉玉(2007)。澳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機制之研究—以澳洲國立大學與墨爾本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侯永琪(2013)。大學自我評鑑品保機制建立初探──以馬來亞大學為例。評鑑雙月刊,41,35-39。
侯永琪、蔡小婷、洪維佳(2011)。澳洲大學品質保證局(AQUA)的轉型與新任務—高等教育品質與標準署(TEQSA)的新角色。評鑑雙月刊,34,52-56。
姚立德(2014)。臺北科技大學實施認可制評鑑經驗分享。評鑑雙月刊,51,15-20。
高珠鈴(1999)。ISO9000國際品保制度與內部控制制度整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高珠鈴(2009)。教育品質自我評估之實證研究-以美國國家品質獎為參考架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高教評鑑中心編輯部(2012)。建立自我改善能力 大學自我評鑑10月上路。評鑑雙月刊,39,4。
高教評鑑中心(2010)。100年度校務評鑑實施計畫。取自http://www.heeact.edu.tw/ct.asp?xItem=9839&ctNode=1370&mp=2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07)。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實施計畫九十六年度(增訂版)。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931013432271.doc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08a)。96年度上半年大學系所評鑑結果公布。評鑑雙月刊,11,7-10。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08b)。以溝通取代批評 以理性化解誤解。評鑑雙月刊,12,1-3。
馬秀如(1998)。內部控制–整體架構。臺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
凌鴻儀(2015)。大學通識教育學生學習成效品質保證機制之研究─以某國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國家品質獎(2013)。第24屆國家品質獎申請書。取自:http://TNQA.cpc.tw/TNQA/Web/RQ.aspx
國家品質獎評審委員會工作小組(2011)。國家品質獎評審標準評分參考手冊。臺北市:經濟部。
許育典、陳碧玉(2011)。大學自治下大學評鑑制度的檢討-以系所評鑑為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9(2),119-158。
淡品獎 品管圈說明會 增獎勵吸引報名(2012年12月29日)。淡江時報,取自:http://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26810
淡江大學(1999)。【圖書館簡化工作流程報告】。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淡江大學(2014)。簡史。取自http://foreign.tku.edu.tw/chinese/brief.asp
淡江大學(2008)。第19屆國家品質獎申請書。新北市:作者
淡江大學(2008年4月30日)。【淡江大學國家品質獎工作會議】。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淡江大學(2014年4月18日)。人事概況。取自:http://www.hr.tku.edu.tw
淡江大學(2015)。各類統計資料查詢。取自:http://www.acad.tku.edu.tw/downs2/super_pages.php?ID=OAA901
陳文俊(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作者E. Babbie)。臺北市:湯姆生。
陳志嘉(2004)。中美兩國2003年國家品質獎內涵之比較分析。中等教育,55(2),66-81。
陳芳吟(2004)。從市場化的觀點探討澳洲高等教育的轉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陳碧秀(2007)。內部控制制度之實證研究。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1(1),40-60。
陳啟光(2000)。榮獲國家品質獎實質效益之探討。品質管制月刊,36(12),41-42。
陳伯松(2013)。Kroll全球舞弊調查報告2012/2013。會計研究月刊,332,2。
陳曼玲(2006)。翻開大學評鑑發展史。評鑑雙月刊,1,22-23。
陳曼玲(2009)。改進大學評鑑制度 各校踴躍建言。評鑑雙月刊,21,52-54。
陳曼玲(2012)。教育部推評鑑新制 34所大學優先試辦自我評鑑。評鑑雙月刊,39,5-7。
陳曼玲(2013)。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現行評鑑制度與未來改進方向。評鑑雙月刊,42,23-31。
陳振遠(2009a)。凝聚共識 形塑特色—系所評鑑的正思。評鑑雙月刊,17,1-3。
陳振遠(2009b)。從規劃、執行與回饋面看高教評鑑的專業分工。評鑑雙月刊,18,17-19。
陳麗秋(2006)。法國高等教育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文家(2007)。台灣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與英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署組織與運作比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錦香(2011)。內部控制制度導入大學治理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莫家豪、羅浩俊(2001)。市場化與大學理治模式變遷:香港與台灣比較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7,329-361。
清華大學(2013)。第23屆國家品質獎申請書。新竹市:作者。
清華大學(2014年4月18日)。本校教職員人數現況表。取自:http://person.web.nthu.edu.tw/ezfiles/138/1138/attach/68/pta_27849_9530109_12490.pdf
黃榮村(2014)。因應變化的轉型與國際接軌。評鑑雙月刊,51,1。
黃政傑(2003)。大學評鑑的爭論話題。師友月刊,438,1-3。
黃士銘、林家葳、黃秀鳳(2013)。利用電腦稽核技術強化大學治理的發展趨勢。會計研究月刊,329,110-117。
葉雅欣(2007)。波隆納宣言後歐盟主要國家高等教育制度及品質保證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溫珮茹(2011)。國際認證對亞太地區高等教育品質保證發展的影響-以日本、南韓、台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教育部(2011)。高等教育評鑑制度與未來展望-第二週期系所評鑑規劃。取自http://heea.hcu.edu.tw/ezcatfiles/b046/img/img/1676/161768808.pdf
教育部(2014)。103年度推動學校財團法人及所設立學校內部控制制度訪視輔導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獎勵私立大學校院校務發展計畫修正要點(2014年11月20日)。 
教育部(2015年4月3日)。教育部101年度施政目標與重點。取自: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Node=2041&Type=1&Index=4&wid=45a6f039-fcaf-44fe-830e-50882aab1121
教育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取自:www.edu.tw/userfiles/url/.../90.07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pdf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13)。102年度推動學校財團法人及所設私立學校內部控制制度訪視輔導計畫學校訪視手冊。臺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會。
教育部(2014)。103年度推動學校財團法人及所設私立學校內部控制制度訪視輔導計畫學校訪視手冊。臺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會。
教育部(2015)。各級學校基本資料。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752&Page=26208&Index=7&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郭玉霞、劉世閔、王為國、黃世奇、何明軒、洪梓榆(2009)。質性研究資料分析:Nvivo 8活用寶典。臺北市:高等教育。
曾淑惠(2002)。教育方案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曾淑惠(2014)。建立大學教職員的評鑑能力。評鑑雙月刊,51,26-31
曾氏垂(2012)。越南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張以希(2009)。我國大學校院品質保證機制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家宜(2002)。高等教育行政全面品質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家宜(2004)。中美國家品質獎應用於高等教育之比較與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23,5-18。
張家宜(2009)。從國家品質獎獲獎經驗談如何建構完備的自我改善機制。評鑑雙月刊,21,26-30。
張家宜、王令宜、李怡禛(2003)。高等教育全面品質管理績效指標建構之研究。「卓越與效能-21世紀兩岸高等教育發展前景學術研討會」之發表論文,臺北市:政治大學。
張家宜編著(2014)。TQM在淡江-感動服務。新北市: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黃淑玲(2012)。從評鑑精神探討學習成效為本的系所評鑑之實務:釋義與釋疑。教育研究月刊,218,36-50。
黃彥瑜(2013)。邁向華人首學:清華全面品質管理的創新與實踐。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單文暄(2010)。我國高等教育實施全面品質管理教職員認知與成效分析-以淡江大學為例。淡江大學,新北市。
湯堯(2001)。學校經營管理策略:大學經費分配、募款與行銷。臺北市:五南。
湯堯(2005)。大學財務制度之變革與因應研究-以探討內部控制制度為核心。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2),61-81。
湯 堯 (2007)。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的實務探究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0(4),1-17。
湯堯、成群豪、楊明宗(2006)。大學治理-財物、研發、人事。臺北市:心理。
葉若春、江行全(1996)。實施教學品保制度經驗談。品質管制月刊,32(1),24-26。
經濟部(2009)。淡江大學第19屆國家品質獎複審意見書。臺北市:作者。
褚耐安譯(2007)。洞察卓越績效:探討深入2007年美國國家品質獎評選標準(原作者:Mark Blazey)。臺北市: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楊瑩(2006)。我國大學評鑑制度實施之探討。載於黃乃熒(主編),教育政策科學與實務(231-275頁)。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楊瑩(2008)。歐盟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臺北市: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楊瑩(2010)。兩岸四地高等教育評鑑制度。臺北市:高等教育。
楊瑩(2013)。英國QAA:從機構審核轉為機構檢視。評鑑雙月刊,42,10-15。
楊國賜(2006)。提升高等教育品質的具體策略。「第二屆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論壇」學術研討會。
楊國賜(2009)。細節成就品質-參加大學評鑑工作的一些觀察。評鑑雙月刊,17,15-18。
蔡篤村(1990)。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立與評估。臺北市:富春文化。
監察院(2010)。糾正案文,院臺教字第0992400425號函。臺北市:作者。
劉維琪(2007)。系所評鑑的標準在哪裡?評鑑雙月刊,8,4-5。
劉維琪(2011)。自我評鑑是大學自治能力的展現。評鑑雙月刊,33,4-5。
劉秀曦(2008)。英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臺北市:臺灣評鑑協會。
劉秀曦(2009)。我國大學品質保證與競爭經費關連性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博允(2011)。波隆納歷程下的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政策—挪威與芬蘭兩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臺北醫學大學(2010)。第20屆國家品質獎申請書。臺北市:作者。
臺北醫學大學(2014)。基本數據及趨勢。取自http://report.xms.tmu.edu.tw/
廖佳玲(2011)。芬蘭與臺灣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潘慧玲(2005)。大學自我評鑑之蘊義與實施經驗:台灣師大案例分析。「大學評鑑、退場機制與提升國際競爭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淡江大學。
潘忠煜、黃義清(2013)。國家品質獎對企業經營績效影響之研究。品質學報,20(6),609-626。
鄭惠之(2013)。內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礎。會計研究月刊,332,13。
鄭麗敏(2012)。走過國品獎、淡品獎-覺生紀念圖書館經驗分享。新北市:淡江大學。
鄭宇君(2009)。高等教育外部治理與品質保證機制:以北歐四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鄭桂蕙、余俊憲、王蘭芬(2012)。內部控制缺失與應計品質-獨立董監之調節效果。東吳經濟商學學報,79,81-120。
蔡元緯(2007)。台灣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主編),教育研究法(229-254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諶家蘭(2013)。新COSO之企業環境控制與監督。會計研究月刊,331,104-112。
鄺海音(2008)。96年度上半年系所評鑑6校29系所提出申訴。評鑑雙月刊,12,48。
顏君玲(2007)。荷蘭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譯)(2008)。質性資料分析:文本、影像與聲音(原作者:M. Bauer & G. Gaskell(Eds.)。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0)
戴曉霞(2000)。全球化及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高等教育市場化之脈絡分析,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4-39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薛雅寧(2007)。歐盟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Cheers雜誌(2015)。2015企業最愛大學畢業生:成大團隊合作勝台大。取自: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5072&page=1
Sorensen, C. W.(2004)。品質之旅~追求品質獎之歷程。淡江大學92學年度全面品質管理研習會實錄,淡江大學。
TQM研究小組譯(1997)。ISO 9000與TQM之再構築(原作者:飯塚悅功)。桃園縣:和昌。
二、英文部分
Alexander, J. F., Jares, T. E., & Latham, J. R. (2007). Performance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one business school’s journey. Palmetto Review, 10, 34-45.
Angell, L. C. (2001). Comparing the environmental and quality initiatives of Baldrige award winners.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10(3), 306-326.
Baker, R. L. (2004). Keystones of regional accreditation: intentions, outcomes, and sustainability. In P. Hernon, & R. E. Dugan (Ed.), Outcomes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views and perspectives. Library Unlimited, Connecticut, CT, 1-15.
Bernhard, A. (2012). Quality Assurance in a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rea: A Case Study Approach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Springer Fachmedien Wiesbaden GmbH.
Brittingham, B. (2009). Accredi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How did we get to where we are? In P. M. O’Brien, SND (Ed.), Accreditation: Assuring and enhancing quality (pp. 7-28). CA: Jossey-Bass.
Chung, Y., Hsu, Y., & Tsai, C. (2010). Research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TQM,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QM activeties and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in high tech firms.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Journal, 9(8), 1696-1705. 
Costin, H. (1994). Readings i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Orlando: Dryden Press.
Dahlgaard-Park, S. M. (2011). The quality movement – where are you gong?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22(5), 493–516.
Dahlgaard-Park S. M., Chen C. K., Jang, J. Y., & Dahlgaard, J. J. (2013). Diagnosing and prognosticating the quality movement – a review on the 25 years quality literature (1987–2011).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24 (1-2), 1-18.
Dahlgaard, J. J., Kristensen, K., & Kanji, G. K. (1992). Quality cost and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3(3), 211-222.
Denzin, N., & Lincoln, Y. (1994).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CA: Sage.
Dettmann P. E. (2004). Administrators, faculty, and staff/support staff’s perceptions of MBNQA educational criteria implement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tou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Virginia.
Doherty, G. D. (1993). Toward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 Higher Education, 25, 321-339.
Eaton, J. S. (2011). An overview of U.S. Accredit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chea.org/pdf/Overview%20of%20US%20Accreditation%2003.2011.pdf
EFQM (2014). Our history.  Retrieved from http://www.efqm.org/about-us/our-history
Franzosi, R. (2008). Content analysis: objective, systematic, and quantitative descrption of content, in R. Franzosi, (Ed.), Content analysis., Sage, England.
Holsti, O. 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Hughey, A.W. (2000). Application of the Deming philosophy to higher education, 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14(1) 40-44.
Kanji, G. K. & Asher, M. (1993).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4 (4), 77-84.
Kanji, G. K. (1994).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statistical understanding.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5(3), 105-114.
Kanji, G. K. (1998). Measurement of Business Excellenc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Excellence, 9(7), 633-643.
Kanji, G. K. (2001). Forces of excellence in Kanji’s Business Excellence Model.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12(2), 259-272.
Karathanos, D., & Karathanos, P. (1996). The Baldrige Education Pilot Criteria 1995: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 71(5), 272-276.
Kells, H. R. (1992). Self-regul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a multi-national perpective on collaborative systems of quality assurance and control.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KPMG (2003). Fraud Survey 2003. Retrieved from http://faculty.usfsp.edu/gkearns/Articles_Fraud/Fraud%20Survey_040855_R5.pdf
KPMG (2009). Fraud Survey 2008. Retrieved from https://www.kpmg.com/AU/en/IssuesAndInsights/ArticlesPublications/Documents/Fraud-Survey-2008.pdf
Kujala, J., & Lillrank, P. (2004).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The Quality Management Journal, 11(4), 43-55.
Kumeh, J. K. (2012). An inquiry of internal control practices of California Community Colleg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tation). Drexel University, Pennsylvania. 
Lundquist, R. (1996). Using a quality award for self-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2), 105-116.
Mann, R., Adebanjo, D., Laosirihongthong, T., & Punnakitikashem, P. (2011). Awareness and impact of business excellence in Asia.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22(11), 1237–1258.
Mattie, J. M., Hanley, P. F., & Cassidy, D. L. (2005). Internal control: the key to accountability. Pricewaterhouse: Cooper.
MCB (Kenneth W. Monfort College of Business) (2004). 2004 Malcol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Program Appli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quality.nist.gov/PDF_files/Monfort_Application_Summary.pdf
Mohammad, M. Mann, R. Grigg, N., & Wagner, J. P. (2011). Business Excellence Model: An overarching framework for managing and aligning multiple organizational improvement initiative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Excellence, 22(11), 1213-1236.
Mohrman, S. A., Tenkasi, R. V., Lawler, E. E., & Ledford, G. E. (1995).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outcomes in the largest US firms. Employee Relation, 17(3), 26-41.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Technology (NIST) (2014). History. Retrieved from http://www.nist.gov/baldrige/about/history.cfm
Newton, J. (2000). Feeding the Beast or Improving Quality? : Academics' perceptions of 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monitoring.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6(2), 153-163.
NIST (2014a). 2013–2014 Baldrige Education 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Category and Item Commentary. Retrived from http://www.nist.gov/baldrige/publications/upload/2013-2014_Education_Criteria_Category_and_Item_Commentary.pdf
NIST (2014b). The 2014 Education 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nist.gov/baldrige/publications/education_criteria.cfm
Noor, A. A., Fauziah, M., & Mohamed Z. (2010). Testing the criticality of HR-TQM factors in the Malaysian higher education context.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21(11), 1177-1188.
O’Brien, P. M. (2009). Editor’s Notes. Accreditation: Assuring and enhancing quality. New Direc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145, 1.
Ono, R. (2013).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successs: finding a balance between quality tools and TQM soft skil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Dominguez Hills, California.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 (QAA) (2012). Enhancement-led Institutional Review Handbook. Retrieved from http://www.qaa.ac.uk/Publications/InformationAndGuidance/Documents/ELIR_Handbook_3.pdf
Rad, A. (2006).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ulure on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 TQM Magazine, 18(6), 606-625.
RLC (Richland College)(2005). 2005 Malcol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Program Appli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quality.nist.gov/PDF_files/Richland_College_Application_Summary.pdf.
Rrajogo, D., & Mcdermott, C. (20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5(11), 1101-1122.
Ruben, B. D. (2001). Adapting the baldrige framework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program. The Hunter Group, USA.
Sherr, L. A., & Lozier, G. G. (1992),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In L. A. Sherr & D. J. Teeter (Ed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pp. 3-11). Jossey-Bass, Michigan.
Stanford University (2015). Internal Audit Services. Retrieved from https://acp.stanford.edu/audit/internal-audit-services
Steel, P. (2014). Baldrige Business Excellen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baldrige21.com
Universiyt of California (2015). Ethics, Compliance and Audit Servic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ucop.edu/ethics-compliance-audit-services/audit/plans-and-reports/index.html
UW-Stout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tout)(2001). 2001 Malcol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Program. Retrieved from http://www.quality.nist.gov/PDF_files/UWStout_Application_Summary.pdf
Van Vught, F., & Westerheijden, D. (1994). Towards a general model of quality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28(3), 355-371.
Vazzana, G. S., Winter, J. K., & Waner, K. K. (1997). Can TQM fill a gap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72(5), 313-316. 
Velury, J. (2005). Empowerment to the people. Industrial Engineer, 37(5), 45-49.
Wilson, D. D., & Collier, D. A. (2000).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Malcol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 causal model. Decision Sciences, 31(2), 361-390.
Yang, C. C. (2009). 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model of a business excellence system.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Excellence, 20(9), 931-944.
Yin, R. K. (1994)(Ed.).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CA: Sage, Thousand Oaks.
York, K. M., & Miree, C. E. (2004). Causation or covariance? An empirical re-examination of the link between TQM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2(3), 291-311.
Zink, K. J. (1996). Total Quality-a European challenge, in K. J .Zink, (Ed.) Successful TQM: inside stories from European quality award winners, Gower, England, 1-2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