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7201402332900
DOI 10.6846/TKU.2014.00411
論文名稱(中文) 軍事組織變革因素之研究─以國軍「精粹案」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nalysis of Innovation in Military Organizations: Case Study of Taiwan’s Military’s “ Jingtsui Program”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趙明誠
研究生(英文) Ming-Cheng Chao
學號 70033021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17
論文頁數 10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文政
委員 - 李大中
委員 - 沈明室
關鍵字(中) 精粹案
組織調整
軍種本位主義
關鍵字(英) Jingtsui Program
service egoism
organization transform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國軍配合「募兵制」之推動,實施「精粹案」兵力結構調整。本研究以軍事組織變革的動機、方式與效益,分析說明促使國防轉型的動力,以及達到轉型目的的方法與途徑。另以戰略形勢與安全威脅、兵役制度革新兩大面向來探究「精粹案」推動的背景,並以官僚組織理論的觀點,說明軍兵種本位主義對軍事組織變革所產生之制約,再以「精粹案」國軍後勤體系組織調整為例,分析變革的成因與影響。近年來,我國所面臨傳統及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挑戰日益嚴峻,國軍實無大幅精簡兵力的條件,顯見「精粹案」的推動僅是為了達成全面募兵的目標。然而,現階段國內尚未具備實施募兵制的成熟環境,國軍在兵力大幅精簡後,持續面臨募不到兵的困境,只能朝增加誘因及減少兵額來提升召募成效,在此惡性循環之下,不但斲傷整體部隊士氣,也讓國軍失去應有的軍事專業。國軍在推動組織調整的過程中,隨處可見軍兵種本位主義下所產生的排擠與對立,當面臨政策壓力組織不得不裁減時,軍兵種的發展與權力即為其主要利益,此時非主要軍種、非作戰官科之裁減比例將被相對提高。軍隊在經過快速且大量的裁減後,已造成戰力空洞、專業人力流失。國軍理應在「精粹案」結束後,回過頭來好好檢視相關執行的成效與得失,並經過一段合理時間的驗證,以尋求策進之作法。
英文摘要
Accord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volunteer force, the ROC Armed Forces execute the “Jingtsui Program” to reform military strength structure.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motivation, method and efficiency of the Program. It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to push defense organiz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the method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will also explore the background of the “Jingtsui Program” based on defense strategies, national security and service reformation, discuss the restrictions of the service egoism under the viewpoint of Bureaucracy and take logistics organization reformation for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the “Jingtsui Program” .
The ROC Armed Forces have severely challenged by both tradition and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threats in recent years. The ROC Armed Forces have no such condition to streamline the military strength substantially. Obvious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Jingtsui Program” is to fulfill the goal of all-volunteer force. However, the domestic environment is not mature enough to carry out the policy presently. After forces streamlining, the ROC Armed Forces now are facing the dilemma of the recruitment. What they could do is to increase the enticements and decrease the number of recruits so as to promote the recruitment outcomes. Under this vicious circle, the servicepersons are demoralized and lost their military specialties.
In process of the organization adjustments, the confrontation and exclusivism of service egoism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 When it comes to deactivate organizations, the development and authority of certain service/branch will be the main interest. In the meantime, the reduction ratio of non-mainstream services or combatant branches will be raised. After reduction rapidly and largely, the cavity of fighting capacity and the loss of professionals is appearing. Hence, the ROC Armed Forces should survey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the “Jingtsui Program” carefully after it comes to the end. After a reasonable period of examination, the refined methods could be foun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文獻探討……………………………………  4
  第五節  研究方法…………………………………… 14
第二章  軍事組織變革與軍事效能…………………… 15
  第一節  軍事組織變革的動機……………………… 15
  第二節  軍事組織變革的方式……………………… 21
  第三節  軍事組織變革的效益……………………… 30
第三章  精粹案的背景內容與目標…………………… 36
  第一節  精粹案的背景……………………………… 36
  第二節  精粹案的內容……………………………… 50
  第三節  精粹案的目標……………………………… 53
第四章  精粹案的成效與制約………………………… 58
  第一節  兵力結構調整之成效……………………… 58
  第二節  軍事組織變革之制約……………………… 66
第五章  變革的成因與影響─以後勤體系為例……… 73
  第一節  聯合後勤發展趨勢………………………… 73
  第二節  國軍後勤組織之演進……………………… 79
  第三節  後勤體系變革之影響……………………… 81
第六章  結論…………………………………………… 88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9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93
參考文獻………………………………………………… 9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專書
    王育才、游志仁編,2010。《國軍從事非軍事安全行為之角色》。臺北:國防大學管理學院。
    王育才、游志仁、羅炳雄編,2011。《國防管理概論》。臺北:國防大學管理學院。
    王輯思、倪峰、余萬里編,2008,《美國在東亞的作用-觀點、政策及影響》。北京:時事出版社。
    岳宗義編,2006。《軍事轉型彙編》。臺北:國防部。
    吳承恩,1993。《組織行為學》臺北:華泰書局。
    吳傳國,2004。《國家全安戰略的建構-心理面向的規劃》。桃園:國防大學。
    胡瑞福、羅炳雄編,2011。《國防轉型中人力資源管理發展與策略》。臺北:國防大學管理學院。
    許承璽編,1995。《國軍建軍思想》。臺北:黎明文化。
    馬起華編,1990。《國家安全與國防政策》。臺北:士淇。
    孫建中、葉志清編,2011。《精銳勁旅-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專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張京育,2008。《國安建議(2008-2012):四年期國家安全展望報告》。臺北:中華歐亞基金會。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編,1996。《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編,1998。《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編,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編,2004。《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編,2006。《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編,2009。《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編,2011。《中華民國一百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國防部,2009。《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臺北:國防部。
    國防部,2013。《中華民國一O二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臺北:國防部。      
    國防部,2004。《國軍軍語詞典》。臺北:國防部。
    陸戰戰術學編纂委員會編,2009。《陸戰戰術學》。桃園:陸軍司令部。

專書譯著
    Arnaud de Borchgrave, Frank J. Cilluffo, Sharon L. Cardash, Michele M. Ledgerwood編,高一中譯,2001年。《網路威脅與資訊安全》(Cyber Threats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Meeting the 21th Century Challenge)。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Carolyn W. Pumphrey,郭家琪譯,2003年。《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 Security Implication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David E. Johnson,Karl P. Mueller,William H. Taft著,國防部譯,2005年。《作戰頻譜中的傳統脅迫:美軍在新興安全環境中的效用 》(Conventional coercion across the spectrum of operations : the utility of U.S. military forces in the emerging security environment)。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Eric L. Haney,Brian M. Thomsen編,李育慈譯,2010年。《論21世紀戰爭超越震撼與威攝》(Beyond Shock and Awe: Warfare in The 21ST Century)。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Elinor Sloan,黃文啟譯,2010年。《軍事轉型與當代戰爭》(Military Transformation and Modern Warfare: A Reference Handbook)。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Gordon R.Sulivan,吳惠民譯,1998年。《師法美陸軍變革之道》(Hope Is Not A Method)。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Hans Binnendijk編,張台航譯,2004年。《美國軍事轉型》(Transforming America’s Military)。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John P. Kotter,邱如美譯,1998年。《領導人的變革法則:組織轉型成功八步驟》(Leading Change)。臺北:天下遠見。
    James M. Smith編,黃俊彥譯,2000年。《在核生化威脅中尋求國家安全》(Searching For National Security In An NBC World)。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James M. Smith, William C. Thomas編,國防部譯,2002年。《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The Terrorism Threat and U.S. Government Response: Oper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John Newhouse編,國防部譯,2003年。《評估威脅》(Assessing The Threat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Military Transformation編,國防部譯,2006年。《軍事轉型》(Military Transformation)。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
    Murray Davies,陳孝灓譯,2003年。《穩操勝算:掌握軍事組織變革》(Commanding Change War Winning Military Strategies for Organizational Change)。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Richard O. Hundley,國防部譯,1999年。《軍事事務革命與美軍轉型》(Past Revolutions,Future Transformations: What can the history of revolutions in military affairs tell us about transforming the U.S. military?)。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Robert Kagan,William Kristol編,楊紫函譯,2002年。《當前威脅:美國外交與國防政策的危機與契機》(Present Dangers Crisis and Opportunity In American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y)。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Richard C. Bush著,林添貴譯,2010年。《台灣的未來》(Untying the Knot Making Peace in the Taiwan Strait)。臺北:遠流出版。
    Richard C.Bush著,林宗憲譯,2010年。《不一樣的戰爭》(A War Like No Other: The Turth About China’s Challenge to America)。臺北:五南圖書。
    Scott Jasper編,劉慶順譯,2012年。《國防能力轉型:國際安全新策略》(Transforming Defense Capabilities-New Approaches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Wilfried A. Herrmann編,張天虹譯,1998年。《亞洲的安全挑戰》(Asia’s Security Challenge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Williamson Murray著,黃文啟譯,2014年。《戰爭、戰略與軍事效能》(WAR, Strategy, and Military Effectivenes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美國國防部編,黃文啟譯,2010年。《2010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報告》(2010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美國國防部編,高一中譯,2002年。《核生化武器擴散:威脅與回應》(Proliferation: Threat and Response)。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期刊論文
    Eric Sayers著,劉慶順譯,2011年。〈軍事勸阻:影響中共軍購的利器〉(Military Dissuasion: A Framework for Influencing PLA Procurement Trends),《國防譯粹》,第38卷,第5期,頁82。
  余一鳴,2005年。〈我國軍種文化差異之研究—以Hofstede的文化測量為架構〉,《復興崗學報》,第90期,頁1-5。
    吳國中,2012年。〈小國強兵的軍事戰略發展與實踐─以新加坡為例〉,《國防雜誌》,第27 卷,第 6 期,頁54-72。
    范佐驊,2004年。〈從組織變革探討國軍政戰組織再造〉,《國防雜誌》,第19卷,第5期,頁4-5。
    胡敏遠,2012年。〈從中/美在亞太地區衝突的觀點論析對我防衛作戰之影響〉,《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31期,頁5-15。
  胡信正,2010年。〈美軍效益後勤策略、模型與合約內涵之研究〉,《聯合後勤季刊》,第20期,頁8-11。
    陳文政,2011年。〈軍事創新的理論發展:科際比較研究的角度〉,《問題與研究》,第50卷,第3期,頁105-139。
    陳文政,2010年。〈2020年的國軍─軍事的威脅與組織的因應〉,《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6 卷,第 3 期,頁107-138。
    陳悅琴,2007年。〈企業主策略意圖對企業轉型歷程之分析:以歐都納公司為例〉,《創業管理研究》,第5卷,第4期,頁3。
葉智瑤,2008年。〈從聯合作戰概念建構2020年聯合後勤願景〉,《聯合後勤季刊》,第13期,頁30-32。
楊健生,2007年。〈「精實案」對國軍體育影響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第6期,頁290-298。
趙永生,2004年。〈美軍軍事轉型的思維〉,《2004年戰略論壇文集》,頁43。
韓耀霆,2010年。〈國軍組織的再精進與調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的觀察與分析〉,《國防雜誌》,第25卷,第3期,頁53。
謝游麟、葛惠敏,2013年。〈國防轉型之理論與強化作為〉,《國防雜誌》,第28卷,第4期,頁1-20。
    謝游麟,2012年。〈國軍發展「不對稱」軍事思想之途徑與實踐〉,《國防雜誌》,第27卷,第4期,頁51-64。
    謝游麟,2010年。〈中共「非線性作戰」研析與因應〉,《國防雜誌》,第 25 卷,第 1 期,頁91-107。

學位論文
    陳宏一,2006。《國軍醫療體系整合及組織再造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嘉範,2007。《我國反恐機制中國軍角色之分析─以國防組織再造配合為例》。臺北: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昭偉,2007年。《國防體制革新之研究─以國防二法為核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文彬,2002。《組織變革研究─以行政院海岸巡防署為例》。桃園: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明,2003。《工作滿足、組織承諾及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國軍憲兵幹部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義僕,2005。《組織變革對生涯發展及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海軍軍官為例》。高雄: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慧敏,2006。《組織變革與員工組織承諾及士氣間關聯性之研究-以國防部「精進案」為例》。高雄: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張孝勇,2010。《國軍後勤策略計畫基層執行者與非基層執行者認知落差與執行滿意度之研究》。高雄: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韋戎,2010。《國防組織精簡與異化的關係探討─以海軍某修護工廠為例》。高雄: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旭光,2011。《組織變革認知、組織承諾與工作士氣關聯性之研究─以空軍志願役士官為例》。高雄: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春瑩,2012。《組織變革認同對組織承諾之影響─以空軍後勤人員為例》。屏東:美和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森源,2004。《國軍軍事教育組織再造之研究─以國防大學軍事學院為例》。桃園: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銘緒,2006年。《組織文化、組織變革態度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海軍某基地後勤修護為例》。高雄: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俊偉,2007年。《從組織變革因素來探討空軍後勤之組織再造效能研究》。宜蘭:佛光大學社會科學暨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研討會論文
  尤志煌、李惠湘、楊國隆,2009年6月19日。〈國軍後勤組織的發展與轉型策略〉,「前瞻國防管理策略與思維」研討會。臺北:國防管理學院。頁87-91。
  王斐生,2008年11月26日。〈空軍後勤策略規劃發展方向探討〉,「前瞻空軍建軍規劃」研討會。臺北:空軍司令部。頁9-11。

報紙
  王崑義,〈報告!國防轉型〉,《青年日報》,95年9月10日,版3。
  〈不縮減部署─美防長重申維護亞太安全〉,《青年日報》,2011年10月25日,版5。

網際網路
  王信力,〈美國新國防戰略指導 重返亞太反制中共〉,《青年日報》,2014年4月6日,<http://news.gpwb.gov.tw/news.aspx?ydn=026dTHGgTRNpmRFEgxcbfcCSN9Fhd8KFbqLRgMWauV9MlhHfhNasUFYgUh2q5OYxxK3rQx8fooz8e8NU%2bkWvbC9TpSpPhgZDp1a1CyUizXs%3d>。
    立法院,〈推動募兵制現況檢討與策進〉,2013年12月18日,頁1-15,《立法院全球資訊網》,<http://www.ly.gov.tw.ezproxy.lib.tku.edu.tw:2048/>。
    立法院,〈精粹案計畫內容與執行進度〉,2012年4月5日,頁1-3,《立法院全球資訊網》,<http://www.ly.gov.tw.ezproxy.lib.tku.edu.tw:2048/>。
  立法院,〈因應募兵制國軍後勤委外規劃與辦理現況〉,2013年4月11日,頁1-9,《立法院全球資訊網》,<http://www.ly.gov.tw.ezproxy.lib.tku.edu.tw:2048/>。
  立法院,〈國防部業務報告〉,2014年3月6日,頁1,《立法院全球資訊網》,<http://www.ly.gov.tw.ezproxy.lib.tku.edu.tw:2048/>。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國防資源釋商〉,2007年7月16日,《國家政策網路智庫》,<http://thinktank.nat.gov.tw/ct.asp?xItem=19150&ctNode=78&mp=1>。
  呂烱昌,〈募兵制延後2年實施,國防部:非政策跳票〉,《pchome個人新聞台》,2013年10月1日,<http://mypaper.pchome.com.tw/f14tomcat/post/1325837595>。
  呂昭隆,〈換部長 變變變 改造失敗 聯勤後勤組織交還三軍〉,《中國時報》,2010年3月21日,<http://blog.udn.com/geshela/3872275>。
  李淑華,〈總統:軍人占0.6%可維國安〉,《中央社》,2014年2月12日,<http://dailynews.sina.com/bg/tw/twpolitics/cna/20140212/20145452170.html>。
  洪哲政,〈編來併去 「軍」有千千結〉,《聯合新聞網》,2014年5月2日,<http://www.udn.com/2014/5/2/NEWS/NATIONAL/NAT1/8650240.shtml?ch=rss_politics>。
  許紹軒,〈精粹案 衝擊軍心〉,《自由時報》,2011年1月5日,<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457664>。
  監察院,〈糾正案文〉,2013年9月18日,《中華民國監察院全球資訊網》,<http://www.cy.gov.tw/sp.asp?xdUrl=./di/edoc/eDocForm_ Read.asp &ctNode=911&AP_Code=eDoc&Func_Code=t02&case_id=102000180>。
    劉麗榮,〈兵力精簡 104年實施勇固案〉,《中央社》,2014年1月20日,<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 201401200043-1.aspx>。
   劉麗榮,〈募兵制恐延5年還做不到〉,《中央社》,2013年12月26日,<http://www.taiwannews.com.tw/etn/news_content.php?id=2376602>。
  劉振興,〈募兵問題只會更惡化〉,《蘋果日報》,2013年12月16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1216/35511005/>
   戴志揚,〈畢業軍官分發海巡 憲兵學校恐廢校〉,《中時電子報》,2014年4月25日,<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24131>。
 
外文部分
專書
Andrew Pettigrew, Ewan Ferlie, and Lorna Mckee (1992) Shaping Strategic Change: Making Change in Large Organizations, the Case of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London: Sage ( chapter 2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rew H. Van de Ven (1993) “ Managing the Process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In George P. Huber and William H. Glick edited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Redesign: Ldeas and insights f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rry Posen, The Sources of Military Doctrine: France, Britain, and Germany between the Word War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4). 
Brian Nichiporuk and Carl H. Builde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the Future of Land Warfare( SantaMonica: RAND, 1995).
David S. Alberts with John J. Garstka, Richard E. Hayes, and David T. Signori,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Age Warfare, CCRP Publicat ion Series (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1).
George p. Huber and William H. Glick(1993)“ Sources and Form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George P. Huber and William H.  Glick edited,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Redesign : Ideas and lnsights f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erry Johnson (1993) “ Process of Managing Strategic Change,” in Christopher Mabeyand Bill Mayon-White edited, Managing Change. London: Paul Chapman.
Georg Simmel,TheConflict in Modern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68).Jeffrey W. Legro, Cooperation under Fire: Anglo-German Restraint during World War II( Ithaca: CornellUniversity Press, 1995).
James Brian Quinn (1993) “ Managing Strategic Change,” in Christopher Mabey andBill Mayon-White edited, Managing Change. London: Paul Chapman.
John P. Kotter, Leading Chang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Mathew Allen (1993) Military Helicopter Doctrines of the Major Powers, 1945-1992: Making Decisions About Air-Land Warfare. Connecticut:  Greenwood ( chapter 6: Deciding on).
    Matthew Evangelista, Innovation and the Arms Race: How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Develop New Military Technolog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8).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Transformation Study Report: Transforming Military Operational Capabilities”, 2001, chart5.
Robert H. Miles,Leading Corporate Transformation(San Francisco:Jossey Bass,1997).
Richard O. Hundley, Past Revolutions, Future Transformations( Santa Monica: National Defense Research Institute, 1999).
    Terry C. Pierce, Warfighting and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Disguising Innovation(London: Frank Cass, 2004).

期刊論文
G. T. Shaheen,” Approach to Transformation,” Chief Executive, Vol. 3, No. 2. Mar 1994, p.2-5.
Graham T. Allison and Morton H. Halperin,“ Bureaucratic Politics: A Paradigm and Some Policy Implications,” World Politics, Vol. 24, No. 4(1972), pp. 48~50. 
James K. Morningstar,“ Technologies, Doctrine, and Organization for RMA,” Joint Force Quarterly, No. 15(1997), p. 3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