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7201101322800
DOI 10.6846/TKU.2011.00454
論文名稱(中文) 白先勇的小說觀及其小說創作
論文名稱(英文) Bai Xianyong’s Concept and Writing of Modern Fic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陳宣輔
研究生(英文) Hsien-Fu Chen
學號 69701003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17
論文頁數 18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雙英
委員 - 胡衍南
委員 - 呂正惠
委員 - 張雙英
關鍵字(中) 白先勇
小說
現代主義
台北人
關鍵字(英) Bai Xianyong
Fiction
Concep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白先勇的小說作品題材多變、人物豐富,除了具有中國文化之傳統薰陶外,又能融合西方的文學理論作為創作基礎。
  其小說的創作歷程,是隨著生活境遇、人物關懷和創作技巧等因素所變化的,因此本論文在章節分配上,從生命歷程為主軸,區分成「白先勇創作的發展趨向」、「白先勇小說的主題題材」、「白先勇小說的人物描摹」和「白先勇小說的表現技巧與西方文學理論」為主要的重點。
  在龐大的文本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有三點。首先,是白先勇對於追逐「慾望」的反思,這是白先勇貫徹始終的主題論點。從早期對人物內心追求慾望的描述,到赴美後《臺北人》、《紐約客》對家鄉和身分的追逐,並在之後深化到人普遍內心價值的追索。第二點,許多在前人研究中,被歸類為「同性戀題材」的作品,實際上是以「符號化」的方式,描述對「過往回憶」的追求。
  第三點,是白先勇的傳統與現代性,雖然本論文一再強調西方現代文學理論對白先勇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白先勇仍抱持著傳統,甚至到後來回歸傳統性的思考。白先勇向來不承認自身學習西方現代文學理論的事實,但從他創辦《現代文學》到赴美後進入作家工作室,反映到其作品中的文本上,這一點仍是值得探究的部分。
  白先勇作品真正引人入勝的部分,除了主題題材和創作技巧,最重要的部分還有對人物的關懷。白先勇不僅能夠意識到「人」存在的憂鬱和孤獨,更表現出「人」面對自身處境的荒謬和疏離,以悲劇的形式呈現人物的內心變化。
  以此幾點來看,本論文雖然仍以傳統的寫作方式,將生命歷程作為主軸,但把文本的重點部分,分別而論之。試圖以此互相參照的立體面,使白先勇的小說作品,能得到更深入、更客觀確實的評價。
  其創作背景與生涯歷程是相當豐富的,但許多研究者都過於聚焦其「同性傾向」、「情慾書寫」及「國族意識」,而沒有真正詳究到白先勇在其創作的理論基礎與「文本」分析,本論文不僅深入文本,更全面客觀的對白先勇的小說作品,及其中產生的創作意識,進行有效的研究。
英文摘要
Bai Xianyong is a pioneer of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Taiwan. He was created a magazine with NTU's classmate in 1960s, named “The Modern Literature”. Bai Xianyong not only has a Modernism, but also has traditio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at’s the reason why his fiction has a unique style in Taiwan’s literary. He notices the “human”, and desires to pursue the process of people. If we can understand the premise, we will know the research value of Bai Xianyong and his fiction.
  In fact, about the research of Bai Xianyong’s fiction, more concentrated on homosexuality and identity. That’s not objective. This dissertation according Bai Xianyong’s life course to reference, and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focusing: Character, Theme and Literary theory.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talk about the research reason and expected results. The second chapter is his life course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s. This chapter’s would let we know the relationship about Bai Xianyong’s fiction and his life. The three chapter be into the “Text” and focus on the “Theme” of the fiction. The four and five chapter is into the “Text”, too. The point about “Character” and “Literary theory” two parts. The final chapter is this dissertation’s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not only follows Bai Xianyong’s life course, but also segmentation fiction's fundamental element to understand his value. This method will make research more dimensional. It is noteworthy that Bai Xianyong’s fiction theme of homosexuality. He using of homosexual characters or homosexual’s story, that has the nature of a homosexual. In fact, Bai Xianyong using of homosexual be a “Symbol”, the means to care on behalf of the underlying character and underlying social, like “Taipei People”, “New Yorker”. He good use of figures to express the situation.
    From the literary traditional, Bai Xianyong was the impa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iction, such as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the writer Eileen Chang, too. Bai Xianyong recent work put into name of a class of tunes originating in Kunshan, and writing his father: Bai Chongxi's (a man of China's General) autobiography. Bai Xianyong has combined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modern literary skills, so his work has some of the times. In focusing on the care of people, but will not lose its value over time, quite commendable.
  For Bai Xianyong fiction’s comprehensive, this research would give him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The Bai Xianyong is a famous Literature and Doctor now, but many research just focused on his “homosexual”, “National identity” and “Taipei People” three ways. This research want give Bai Xianyong a objective evaluation,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 in the literature on the contribution. It is the main purpose of dissert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1頁

第一節  前人的研究成果                    第2頁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8頁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第9頁
第四節 研究的預期成果                    第11頁

第二章 白先勇創作的發展趨向            第13頁

第一節	現代主義的發展與流變              第14頁
第二節	臺灣的現代主義文學                第16頁
第三節	白先勇的文學啟蒙                  第22頁
第四節	白先勇青年期的創作與學習          第26頁
第五節	白先勇赴美後小說創作的多元發展   第30頁
  
第三章 白先勇小說的主題與題材          第35頁

第一節  童年記敘與情感寄託                第36頁
第二節  女性主義與性向意識                第42頁
第三節  慾望追逐與道德反思                第54頁
第四節 身份認同與今昔對比                第58頁
第五節 家國情懷與文化尋根                第72頁

第四章 白先勇小說的人物描摹              第82頁

第一節 追尋過往價值的沉溺者              第83頁
第二節 女性角色與其詮釋意涵              第93頁
第三節 同志角色與其心理蘊涵             第101頁
第四節 旅美留學生與移民華人             第110頁
第五節 放逐與漂流的家國論者             第116頁

第五章 白先勇小說的表現技巧與西方文學理論  第124頁

第一節	敘事觀點與戲劇化                 第126頁
第二節	表現主義與疏離性                 第133頁
第三節	存在主義的聚焦點                 第137頁
第四節	象徵主義與對比性                 第144頁
第五節	心理分析與意識流                 第154頁

第六章 結論                             第170頁

參考書目                               第183頁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依姓名筆劃排序)

一、白先勇作品

    白先勇著:《驀然回首》(台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9月初版。
    白先勇著:《明星咖啡館》(台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10月初版。
    白先勇著:《第六隻手指》(臺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11初版。
    白先勇著:《臺北人-典藏版》(台北:爾雅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
    白先勇著:《牡丹還魂》(台北:時報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
  白先勇著:《白先勇說崑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
  白先勇著:《紐約客》(台北:爾雅出版社),2007年7月初版。
  白先勇著:《寂寞的十七歲》(台北:允晨文化),2009年6月初版,第28刷。
  白先勇著:《樹猶如此》(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10月初版,第九刷。
  白先勇著:《孽子》(台北:允晨文化),2010年3月初版,第30刷。

二、專書

  王玲玲、徐浮明著:《最後的貴族:白先勇傳》(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
  王德威著:《臺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2月初版。
  朱芳玲著:《六0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現代性》(台北:學生書局出版社),2010年4月初版。
  朱剛著:《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2年7月初版。
  何欣著:《現代歐美文學概述-象徵主義至二次大戰》(台北:書林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何欣等著:《西洋文學發展概述》(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9月初版。
  呂正惠師著:《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4月初版。
  李維屏著:《英美意識流小說》(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
  李奭學著:《三看白先勇》(台北:允晨出版社),2008年10月初版。
  金健人著:《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出版),1987年9月初版。
  紀弦著:《紀弦回憶錄》第1冊(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1月5日初版,第一刷,第20頁。
  紀弦著:《千金之旅:紀弦半島文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第一刷。
  柯慶明著:《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12月初版。
  高行健著:《論創作》(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4月初版。
  夏濟安著:《夏濟安選集》(臺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3月初版。
  袁良駿著:《白先勇論》(台北:爾雅出版社),1991年6月初版。
  祖國頌著:《敘事的詩學》(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初版。
  歐陽子著:《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爾雅出版社),2009年4月再版。
  教育大辭書編纂委員會主編:《教育大辭書‧第三冊》(台北:文景書局),2000年初版。
  陳若曦著:《堅持.無悔-陳若曦七十自述》(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10月初版。
  陳若曦著:《尹縣長-新典藏版》(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4月初版。
  陳碧月著:《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3年5月初版。
  陳平原著:《中西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5月初版。
  陳義芝著:《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3月初版。
  陳鼓應編:《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3月初版。
  傅陽著:《西蒙波娃》(台北:品冠出版社),2008年1月初版。
  彭歌著:《落月》(台北:遠景出版社),1977年12月初版。
  邱貴芬、陳建忠等著:《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
  張雙英師著:《文學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
  張雙英師著:《二十世紀臺灣新詩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6年8月初版。
  張雙英師、羅宗濤著:《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9年5月初版。
  曾秀萍著:《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台北:爾雅出版社),2003年4月初版。

  楊照著:《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8月初版。
  葉維廉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3月再版。
  黃繼持著:《現代化‧現代性‧現代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年出版。
  廚川白村著、陳曉南譯:《西洋近代文藝思潮》(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12月初版。
  廚川白村著、林文端譯:《苦悶的象徵》(台北:志文出版社),1979年11月初版。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12月初版,第13刷。
  蔡源煌著:《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10月初版。
  劉俊著:《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台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
  劉俊著:《情與美-白先勇傳》(台北:時報出版),2007年12月初版。
  劉洪濤著:《勞倫斯小說與現代主義文化政治》(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5月初版。
  鍾肇政著:《西洋文學欣賞》(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年12月再版。
  隱地著:《白先勇書話》(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7月初版。
  Baudelaire, Charles Pierre著、亞丁譯:《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第一刷。
  Camu, Albert著、康樂意譯:《異鄉人(L'Étranger)》(台北:萬象出版社),1994年8月初版,第二刷。
  Camu, Albert著、孟祥森譯:《瘟疫(La Peste)》(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2003年5月初版,第五刷。
  Canning, John編,徐進夫、宋碧雲譯:《世界名著100本(下)》(100 Great Books)(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2月初版,第三刷。
  Dostoyevsky, Fyodor著、孟祥森譯:《地下室手記(Notes from Underground)》(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2002年5月初版,第三刷。
  Eagleton, Terry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3月初版,第二刷。
  Eliot, Thomas Stearns著、杜若洲譯:《荒原‧四首四重奏》(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9月初版。
  Forster, Edward Morgan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Novel)》(台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11月再版,第四刷。
  
  Joyce, James著、莊坤良譯:《都柏林人(Dubliners)》(台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6月初版。
  Joyce, James著、金隄譯:《尤里西斯(Ulysses)(上)、(下)》(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4月再版。
  Kafka, Franz著、紫石作坊編譯:《蛻變:卡夫卡小說傑作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
  Kaufmann, Walter Arnold著、陳鼓應等譯:《存在主義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10月。
  Martin, Wallace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5月初版,第二刷。
  Mitford, Miranda Bruce、Wilksinson, Philip著;李時芬、林淑媚譯:《符號與象徵:圖解世界的祕密(Signs & Symbols,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their origins and meanings)》(台北:時報出版社),2009年5月初版。

三、期刊論文

  山口守著:〈白先勇小說中的現代主義-《臺北人》的記憶與鄉愁〉,收錄於《臺灣文學學報》,第14期,2009年6月出版,第1頁到第17頁。
  王慧芬著:〈青春身體與族群認同-白先勇同志小說探析〉,收錄於《南榮學報》,第9期(復刊),2006年5月出版,第1頁到第20頁。
  朱偉誠著:〈(白先勇同志的)女人、怪胎、國族: 一個家庭羅曼史的連接〉,收錄於《中外文學》,第312期,1998年5月出版,第47頁到第66頁。
  江寶釵著:〈論白先勇小說中的人物性格、社會關係與內在心理〉,收錄於《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年3月出版,第367頁到第387頁、第446頁。
  宋邦珍著:〈試論〈永遠的尹雪豔〉的人物形象塑造〉,收錄於《中國語文》第513期,2000年3月出版。
  李歐梵著:〈回望文學年少-白先勇與現代文學創作〉,收錄於《中外文學》,第30期,2001年7月出版,第173頁到第175頁。
  李奭學著:〈全方位的天才藝術家-評劉俊《情與美:白先勇傳》〉,收錄於《文訊》,第268 期,2008年2月出版,第98頁到第99頁。
  林佳蓉著:〈殘缺人性的雕塑-論白先勇的小說〈藏在褲袋裡的手〉〉,收錄於《華夏學報》,第36 期,2001年12月出版,第15709頁到第15716頁。
  吳孟昌著:〈論白先勇《臺北人》中的「現實主義」內〉,收錄於《修平人文社會學報》,第9 期,2007年9月出版,第11頁到第29頁。
  洪素香著:〈「金大班」人物形象的藝術創作技巧探析〉,收錄於《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第30期,2000年12月出版,第441頁到第454頁。
  夏濟安著:〈舊文化與新小說〉,收錄於《文學雜誌》第3卷,第1期(台北:文學雜誌社),1957年9月出版,第32頁到第39頁。
  梅家玲著:〈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臺北想像-從《臺北人》到《孽子》〉,收錄於《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出版,第59頁到第81頁。
  張火慶著:〈白先勇短篇小說的同性戀世界〉,收錄於《鵝湖》,第132期,1986年6月,第35頁到第49頁。
  張錦忠著:〈現代主義與六十年代台灣文學複系統:《現代文學》再探〉,收錄於《中外文學》第30卷,第3期,2001年8月出版,第93頁到第113頁。
  張雙英師著:〈「文學世界」的深化與開拓─綜論廿世紀西方文學批評的貢獻〉,收錄於《淡江大學第12屆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5月。
  張雙英師著:〈戰後台灣文學界的第一波西方文學思潮〉,收錄於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2005年1月初版,第230頁到第274頁。
  張默著:〈創世紀的發展路線及其檢討〉,收錄於《現代文學》第46期(台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72年3月出版,第121頁到第122頁。
  許建崑著:〈孤絕與再生-從白先勇筆下到曹瑞原鏡頭下的《孽子》〉,收錄於《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9期,2008年7月出版,第225頁到第243頁。
  許達然著:〈存在主義和一九六0年代台灣短篇小說〉,收錄於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2005年1月初版,第315頁到第322頁。
  馮白羽著:〈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研究白先勇的《遊園驚夢》〉,收錄於《南方學院學報》第5期(台北:現代文學雜誌社),2009年11月出版,第53頁到第58頁。
  蒲彥光著:〈白先勇《臺北人˙孤戀花》主題試析〉,收錄於《中國文學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第20期,2005年6月,第319頁到第352頁。
  覃子豪著:〈新詩向何處去〉,收錄於《藍星詩選》,叢刊第1輯(台北:藍星詩社),1957年8月出版,第2頁。

  黎活仁著:〈白先勇《台北人》的結尾與對話-論白先勇《台北人》〉,收錄於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第58頁到第75頁。
  葉依儂著:〈紅與白的魅惑—析論白先勇〈永遠的尹雪豔〉中的色彩意象〉,收錄於《國文天地》,第22卷,第10期,2007年3月,第66頁到第69頁。
  劉亮雅著:〈擺盪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國族、世代、性別、情慾問題〉,收錄於《中外文學》,1995年6月,第7頁到第19頁。
  劉俊著:〈跨越與救贖--論白先勇的〈Danny Boy〉〉,收錄於《文訊》,第208期,2003年2月出版,第14頁到第17頁。
  蘇偉貞著:〈為何憎恨女人?:《臺北人》之尹雪艷案例〉,《台灣文學學報》,第14期,2009年6月出版,第77頁到第105頁。

四、學位論文

  朱芳玲著:《被壓抑的台灣現代性:六O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對現代性的追求與反思》(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林幸謙著:《生命情結的反思:白先勇小說主題思想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後於1994年7月由麥田出版社出版)
  吳孟琳著:《流放者的認同研究-以聶華苓、於梨華、白先勇、劉大任、張系國為研究對象》(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侯作珍著:《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
  紀姿菁著:《論現代主義旅美女性小說家──以歐陽子、叢甦、陳若曦、李渝為研究對象》(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
  常惠雯著:《白先勇《臺北人》創作技法研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梁竣瓘著:《中國大陸學者論台灣文學:以小說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6月。
  陳今屏著:《白先勇《紐約客》系列小說研究:1964~2003》(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陳美美著:《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萌芽與再起》(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黃忠彬著:《將傳統融入現代-論白先勇小說風格的深化》(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黃詩倩著:《白先勇小說的女性人物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楊舒茵著:《王文興小說中現代主義特色之演進》(台北: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楊淑禎著:《白先勇短篇小說藝術技巧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劉于慈著:《想像世界•發現台灣: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研究的歷史考察》(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陳碧月著:《白先勇小說的人物及其刻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鄭斐文著:《白先勇《臺北人》的敘事手法》(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蘇益芳著:《夏志清與戰後台灣的現代文學批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