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7200911213200
DOI 10.6846/TKU.2009.00440
論文名稱(中文) 我國大學學位學程課程設計之研究–以美國四所大學作為參照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curriculum design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 in Taiwan: Articulations with four universities in Americ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李東豪
研究生(英文) Tung-Hao Lee
學號 69571005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15
論文頁數 16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薛曉華
委員 - 陳伯璋
委員 - 吳明清
關鍵字(中) 大學學位學程
課程設計
關鍵字(英) undergraduate program
curriculum desig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大學學位學程課程設計之研究,並以美國四所大學作為參照,主要之研究目的有五:一、探討大學學位學程制度的理念與內涵;二、瞭解美國大學學程制度的課程設計;三、探討我國96學年度大學學位學程課程設計;四、分析比較美國與我國大學學程制度的課程設計之異同;五、提出我國大學學位學程制度未來課程設計與發展的方向與建議。
    本研究首先透過網路資源著手蒐集美國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史丹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與我國96學年度大學學位學程課程制度之相關文件與資料,藉由文件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並透過比較教育研究法分析比較美國與我國大學學位學程課程設計之異同。
    最後,根據研究分析之結果與研究發現,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學程制在美國大學課程中早已行之多年,而在我國學位學程制則是近年來大學課程的改革重點。
二、學位學程課程目標方面,美國大學的學位學程課程理念在於培養學生知識的深度及廣度,我國則是以培育未來產業所需之跨領域專業人材為主。
三、學位學程學制安排方面,美國大學主要是以「跨院、系」為主,我國則是以「學院」作為推動學位學程以及招生的單位。
四、學位學程課程架構與學分數比例方面,美國大學重著於學生專業與通識之平衡發展,我國較偏向於培養學生實用技術能力為主。
五、學位學程課程相關配套措施方面,美國主要是以學生的學習與輔導為主,我國則偏向於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 in Taiwan, and articulation with four universities in America. There were five major purposes of this study: (1) To investigate the ideas and connotations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 (2) To understand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 in America; (3) To investigate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 in Taiwan in 2007; (4)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n curriculum design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 between Taiwan and America; (5) To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 in Taiwan.
    This study combined with two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Through the document analysis, and use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n curriculum design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 between Taiwan and America.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major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1.The undergraduate program in America has worked for many years. In recent years, the arrangement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 was becoming the critical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in Taiwan.
2.In America, the purpose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 is designed to achieve balance between depth of knowledge acquired through specialization and breadth of knowledge gained through exploration.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 is designed to provide th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interdiscipline.
3.In America, the practice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 is based on general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practice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 is based on faculty.
4.As to the curriculum framework and credit ratio, the undergraduate programs in America were focus on the students’ balance development between professional and general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curriculum framework and credit ratio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 were tend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5.As to the relative measures, the undergraduate programs in America were based on the students’ learning and counseling. In Taiwan, the relative measures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 were tend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 skill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三節、名詞釋義	8
第二章、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大學部課程有關跨學科的概念與設計	11
第二節、學位學程制度的意義與內涵	21
第三節、學位學程課程設計的理念與目的	27
第三章、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研究流程與架構	33
第二節、研究對象	37
第三節、研究方法	39
第四章、我國96學年度大學學位學程課程設計之分析	43
第一節、我國大學學位學程制度的源起與背景	43
第二節、學位學程課程目標與學制安排之分析	56
第三節、學位學程課程架構之分析	62
第四節、學位學程學分數比例之分析	94
第五節、學位學程課程相關配套措施之分析	103
第五章、美國大學學位學程課程設計	107
第一節、哈佛大學學位學程課程設計	107
第二節、芝加哥大學學位學程課程設計	115
第三節、史丹佛大學學位學程課程設計	121
第四節、麻省理工學院學位學程課程設計	127
第五節、本章小節	131
第六章、美國大學與我國大學學位學程課程設計之分析比較	137
第一節、學位學程課程目標與學制安排之異同	137
第二節、學位學程課程架構與學分數比例之異同	143
第三節、學位學程課程配套措施之異同	149
第七章、結論與建議	151
第一節、結論	151
第二節、建議	155
參考文獻	158
壹、中文部分	158
貳、英文部分	163
表目次
表2-1學系體制與學位學程體制之差異      25
表2-2 學位學程體制與學系體制設計之比較 26
表3-1 研究進度甘梯圖                   36
表3-2 96學年度學士學位學程招生校系     38
表3-3 研究對象      38
表4-1 學位學程辦理方式      48
表4-2 台灣高等教育課程改革中關於學程制的政策方案 50
表4-3 96學年度學士學位學程招生校系     54
表4-4 97學年度學士學位學程招生校系     55
表4-5 96學年度實施學位學程的大專院校之學程目標   57
表4-6 96學年度實施學位學程的大專院校之學制設計模式    60
表4-7 96學年度成大學士學位學程課程架構     63
表4-8 96學年度政大傳播學院傳播學士學位學程課程架構    65
表4-9新聞編採學程課程規劃表       67
表4-10網路及多媒體學程課程規劃表  69
表4-11國際傳播學程課程規劃表      70
表4-12廣告企劃學程課程規劃表      72
表4-13公共關係學程課程規劃表      73
表4-14跨媒體創作學程課程規劃表    74
表4-15廣電節目設計與創作學程課程規劃表     76
表4-16電訊傳播與媒介管理學程課程規劃表     77
表4-17 96學年度清大理學院學士學位學程課程架構一覽表    80
表4-18 96學年度中華大學資訊學士學位學程課程架構        82
表4-19專業主修學程 – 資訊工程學程課程架構             84
表4-20專業主修學程 – 軟體設計學程課程架構             85
表4-21專業主修學程 – 資訊管理學程課程架構             87
表4-22專業主修學程 – 生物資訊學程課程架構             88
表4-23 96學年度各學位學程課程架構       92
表4-24 96學年度成大學士學位學程課程學分數比例表        94
表4-25 96學年度政大傳播學院傳播學士學位學程課程科目學分配置表     96
表4-26 96學年度清大理學院學士學位學程學分數暨畢業總學分比例表     98
表4-27 96學年度中華大學資訊學士學位學程學分數暨畢業總學分表     100
表4-28 96學年度各大學學位學程學分數比例一覽表          101
表4-29 96學年度中華大學資訊學士學位學程學程參訪        105
表4-30 96學年度實施學位學程的大專院校之課程相關配套措施105
表5-1 哈佛大學課程架構                 109
表5-2 哈佛通識課程改革新舊類別對應表   110
表5-3 哈佛大學應用數學學程課程架構     111
表5-4 哈佛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程課程架構     114
表5-5 芝加哥大學課程架構               116
表5-6 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學程課程架構     118
表5-7 芝加哥大學宗教和人文學程課程架構       119
表5-8 史丹佛大學課程架構               121
表5-9 史丹佛大學都市研究學程課程架構         124
表5-10史丹佛大學公共政策學程課程架構         125
表6-1 美國與我國96學年度學位學程課程目標之異同     138
表6-2 美國與我國96學年度學位學程學制安排之異同     141
表6-3美國及我國96學年度學位學程課程架構之異同      146
表6-4美國與我國96學年度大學學位學程課程學分數比例之異同 148
表6-5美國與我國96學年度大學學位學程課程配套措施之異同   150

圖目次
圖3-1 研究流程    34
圖3-2研究架構     3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 (2007)。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97學年度大學考試入學分試招生簡章。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 (2007)。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97學年度大學考試入學分試招生簡章發售說明會。2008年3月26日,取自http://www.uac.edu.tw/97data/app20071114.doc 
大學教育與學以致用(座談) (1980)。載於張春興(主編),當前高等教育的問題(頁37-59)。台北市:中國論壇社。
大學法施行細則修正草案建議條文 (2006)。取自http://www.shu.edu.tw/a50/a50law003.doc 
大學法施行細則 (2006)。取自http://host.cc.ntu.edu.tw/sec/All_Law/1/1-02.html
方德隆 (2001)。課程的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文化。
台師大教育評鑑中心 (2006)。「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94 學年度的全國大一新生調查資料。
台灣立報社論 (2006)。朝向大學不分系。破報。2007年8月29日,取自http://publish.pots.com.tw/Chinese/PotsView/2006/11/17/436_06potsv/index.html
私立中華大學資訊學士學位學程 (2007)。系所簡介。2009年5月8日,取自http://www.csiup.chu.edu.tw/index.files/intro.htm 
私立中華大學資訊學士學位學程 (2007)。修業資訊。2009年5月8日,取自http://www.csiup.chu.edu.tw/index.files/course_menu.htm
沈清松 (2004)。大學理念與外推精神。台北市:五南。
李美蘭 (2005)。大專校院教師規劃就業學程知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微棋 (2004)。跨領域課程設計之實證個案:以世新傳播管理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金耀基 (2000)。大學之理念。香港:牛津大學。
林孝信 (2007)。哈佛大學通識改革初探。通識在線,11。2007年10月23日,取自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uploads/choiceness/CV11_4-3.htm
林美玲 (2001)。多元智力理論與課程統整。高雄市、高雄復文。
吳明清 (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方析。台北市:五南。
周淑卿 (1996)。大學學程制的探討。學制改革座談會意見彙整(一),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8/j21/32.html
周仁祥 (2000)。科技大學電機工程領域之學程規劃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侯孟君 (2007)。我國大學跨領域學程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胡嘉智 (2007)。科技匯流下之「跨科際整合課程教育教學研究:以世新大學大學部「媒介經濟學」課程為例」。載自傳播與管理研究,6(2),頁87-132。
洪雯柔 (2000)。貝瑞岱比較教育研究方法之探析。台北:揚智文化。
洪正晏 (2007)。舊瓶換新酒 – 以學生觀點探討大學導師制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則周 (1994)。重啟大學的生機 – 從入學前不填系及加強通識課程做起。載於臺灣大學文學院主辦,「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與實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50-169),台北市。
張壽松 (2005)。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論稿。北京市:北京大學。
國立成功大學學士學位學程 (2007)。學系簡介。2009年5月8日,取自http://www.ncku.edu.tw/~elite/introduce.html 
國立成功大學學士學位學程 (2007)。班主任的話。2009年5月8日,取自http://www.ncku.edu.tw/~elite/words.html 
國立成功大學學士學位學程 (2007)。不分系學士班選系分發要點。2009年5月8日,取自http://www.ncku.edu.tw/~recruit/chinese/index0/DATA/960730.htm 
國立成功大學 (2009)。課程查詢系統。2009年5月8日,取自http://140.116.165.58/ifx/class.php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學士學位學程 (2007)。學程簡介。2009年5月8日,取自http://www.ccudp.nccu.edu.tw/story.htm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編印) (2006)。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課程手冊。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國立清華大學理學院學士學位學程 (2007)。系所簡介。2009年5月8日,取自http://science.nthu.edu.tw/dmm/Introduction/Introduction.php 
國立清華大學課務組 (2009)。課程資訊。2009年5月8日,取自https://www.ccxp.nthu.edu.tw/ccxp/INQUIRE/JH/6/JH62.htm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2009)。核心通識課程簡介。2009年5月8日,取自http://140.114.40.12/course/index.htm
葉眉君 (1999)。工業設計課程學程化規劃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士軍 (1990)。轉型中的我國大學及管理教育。台北市:地球出版社。
許評貴 (2005)。科技大學光電科技領域學程規劃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炳煌 (1998)。廿一世紀我國高等教育之展望。載自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主編,彩繪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教育(頁249-316)。台北市:中華徵信所。
黃光雄、蔡清田 (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黃廷合、溫瑞烘、湯誌龍 (2000)。大專校院實施跨領域學程化課程之現況分析。載於「第十五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一般技職及人文教育類(頁233-242)。台中市:嶺東技術學院。
黃天祿 (2006)。大專院校照明學程之規劃可行性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俊傑 (2006)。全球化時代的大學通識教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信雄 (1995)。大一不分系問題之探討。載於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曁共同學科主辦,「全國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247-252),桃園縣。
陳飛龍 (1995)。「大一、二不分系」之商榷與建議。載於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曁共同學科主辦,「全國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253-263),桃園縣。
陳舜芬 (1995)。從區分「學系」與「學程」談師資培育的改進──鬆綁的另一環結。2008年12月9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8/j11/ 
陳舜芬 (1998)。美國高等教育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載自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主編),彩繪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教育(頁37-73)。台北市:中華徵信所。
陳伯璋 (2001)。新世紀我國大學教育目標與課程的改革方向。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主編),新世紀大學教育(頁1-29)。台北市:前衛。
陳伯璋 (2005)。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3-37)。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新轉 (2003)。「課程統整」理論與設計解說。台北市:商鼎文化。
教育部編印 (1988)。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台北市:編著。
教育部編印 (1994)。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台北市:編著。
教育部高教司 (1994)。大學前兩年不分系,初擬研議方向。高教簡訊,42,台北市:教育部高教司。
教育部編印 (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 – 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台北市:編著。
教育部高教司 (1998)。教育改革行動方案。2008年12月11日,取自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383 
教育部編印 (1999)。一九九九年全國教育改革檢討會議大會參考資料。台北市:編著。
教育部編印 (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編著。
教育部 (2005)。大學法修正草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高教司 (2006)。開放彈性學制 學分學程、學位學程上路。高教簡訊,184。台北市:教育部高教司。
教育部 (2006)。突破傳統思維 彈性調整大學組織。高教簡訊,183。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高教司 (2006)。95年度高中與大學展開交流對話 – 針對重要議題進行兼具深度與廣度之探討。高教簡訊,188。台北市:教育部。
臧聲遠 (2008)。M型社會大學生的生涯議題與挑戰。載於「M型社會與大學生生涯規劃研討會」(頁18-24)。淡水鎮:淡江大學。
賀國慶、華筑信(主編) (1999)。國外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動向和趨勢。保定:河北大學。
楊極東、黃春枝 (1986)。大學生的角色扮演(一) – 由考大學的動機談起。載於楊極東等著,大學道上(頁15-21)。台北市:桂冠圖書。
鄒川雄 (2006)。通識教育與經典詮釋:一個教育社會學的反省。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賈叢林 (2008)。跨領域學習的理念與作法。高教技職簡訊,14期。
蔡榮吉 (2003)。大學機械工程系整合工程圖學與電腦輔助製路發展模組化課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焜輝 (1998)。日本高等教育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載於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主編,彩繪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教育(頁99-126)。台北市:中華徵信所。
劉忠博 (2008)。學程制與政大傳播學院學程的發展。傳播研究簡訊,第五十二期,頁3-6。
薛曉華、宋玫玫 (2005)。全球化脈絡下的大學教育:課程的再思考。載於「大學及研究所教育之定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1~10-11。台北市:臺灣大學。
薛曉華、陳伯璋 (2006)。後現代與全球化的知識議題及其在大學課程發展上的蘊義。載自高等教育,第一卷第一期,頁69-110。台北市:臺灣高等教育學會。
薛曉華 (2007)。台灣高等教育實施大學前段不分系的政策發展與課程實踐分析。載自「高等教育治理與發展之各國經驗分析與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頁III-II-3-1~ III-II-3-22。台南市:台南大學。
謝金青 (1997)。大學校院學生延緩分流制度之可行性研究。載於黃政傑(主編),大學的課程與教學(頁 229-264)。台北市:漢文。
鍾尉文 (2006)。院長的話。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編印,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課程手冊(頁1-2)。台北市:政治大學。

貳、英文部分
Abell, A.(2001).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s and Curricula in the Community Colleges.  Retrieved June 19,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gseis.ucla.edu/ccs/digests/dig9904.htm#Introduc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1985). Integrity in the College Curriculum: A Report to the Academic Community. Washington, D. C.: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Batts, D. G. (1991).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In Lewy, A.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pp.162-163). Pergamon Press.
Farmer, J.(1988).Using Technology. In Jerry G. Gaff & James L. Ratcliff (eds), Handbook of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purposes, structures, practices, and change (pp476-492).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Fuhrmann, B. S. (1988). Philosophies And Aims. In Jerry G. Gaff & James L. Ratcliff (eds), Handbook of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purposes, structures, practices, and change (pp86-99).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latthorn, A. A. (1987). Program Evaluation. NJ: Prentice-Hall.
Harvard University (2009). Core Program. Retrieved March 20,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my.harvard.edu/icb/icb.do?keyword=core&pageid=icb.page29341&pageContentId=icb.pagecontent67359&state=maximize
Harvard University (2009).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 student book. Retrieved March 20,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ebdocs.registrar.fas.harvard.edu/ugrad_handbook/current/index.html 
Levine, A. (1988). Handbook o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 Prepared for the Carnegie council on policy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9).General Institute Requirements. Retrieved March 20,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mitadmissions.org/topics/learning/general_institute_requirements/index.shtml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9). Majors & Minors. Retrieved March 20,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mitadmissions.org/topics/learning/majors_minors/index.shtml
Newell, W.(1994). Designing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s. In J. T. Klein and W. Doty, eds.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Today-New Dri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pp.35-51).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tandford University (2009). Univeristy Requirements. Retrieved March 20,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ual.stanford.edu/AP/univ_req/index.html 
Standford University (2009).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s. Retrieved March 20,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stanford.edu/academics/programs.htm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9). Courses &Programs of Study 2009-2010. Retrieved March 20,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collegecatalog.uchicago.edu/ 
Wineburg, S., P. Grossman(2000).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 Challenges to Implementation.(eds.) N.Y.: Teachers College.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