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7200910120900
DOI 10.6846/TKU.2009.00436
論文名稱(中文) 水平併購危機處理模式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horizontal of M & A process model of crisis managemen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全球華商經營管理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MBA) in Global Chinese Management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盧瑞徵
研究生(英文) Jui-Cheng Lu
學號 79667021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08
論文頁數 13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蔡信夫(hsinfu@mail.tku.edu.tw)
委員 - 薛富井(fjshiue@mail.ntpu.edu.tw)
委員 - 林宜男(ianlin@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併購
水平併購
危機處理
風險
關鍵字(英) M &A
Horizontal M & A
Crisis management
Risk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企業的本質在於獲利.而每一人從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就開始一連串的於社會叢林中求生存的活動,但有些人可以於此競賽中,獲得最高的報酬,他們是如何成功,如何面對失敗?也惟有深刻認知與了解此水平併購活動,才能為吾輩於此商業活動中,能先立於不敗之地,進而能獲得更高更好的商業報酬,依此動機,本文將研究下列主題:

透過研究本題目過程中,本論文在去發現幾個目的:
1.成功的企業家如何評估併購風險.
2.企業家如何處理併購時所產生之危機.
3.證明失敗是否為下次併購的成功基石.
4.了解實務上企業如何整合併購中不同文化.

於文獻探討章節,不僅僅是去發掘過往文獻,於此類似題目中所得到的研究結果,於本研究中,採用了三類文獻,分別是“企業併購相關文獻”,“企業危機相關文獻”及如何使企業基業長青(Build to last).也從會計觀點,法律觀點,專利價值及勞工觀點,看到一些新增可能失敗因素及因應策略.而成功的企業家,就是越能從別人所忽略之企業價值,從而進行完善的企業併購佈局.
經研究得知國內外企對企業併購時併購的動機是一致,併購時對被併方價值的認定有顯著不同的態度,面對併購所產生的危機中外態度是一致,均是誠實至上,以及如何於第一時間點,精準判斷出危機規模,影響範圍與深度,才能有助於解決危機,而於併購過程中組織的融合,而對所有受訪之企業,均認為承認過去失敗之經驗累積,有助於下次併購過程避免犯同樣錯誤,最後於併購階段,整合不同公司過程中,中西方有不一樣的方式.
於本研究中深入訪談六家企業,受訪者之寶貴親身經驗的實務上價值外,可值得多加參考,並呼應驗證研究目的如下:

一、成功的企業家如何評估併購風險.
1.評估自己企業員工是否能接受新觀念.
2.事前查核
3.法律正當性

二、企業家如何處理併購時所產生之危機.
1.誠實面對,可以保命,而先不要面子,務必要能當機立斷,先止血,方有東山再起之機會.
2.CEO為當然小組負責人,並由各部門抽調專人成立一專案小組來因應,此為一任務編組型態
3.第一時間的面對問題,先評估其傷害規模與深度,時間越短越快越好.

三、證明失敗是否為下次併購的成功基石.
1.得到證明,失敗是成功之母.

四、了解實務上企業如何整合併購中不同文化
1.要尊重當地文化
2.要讓海外公司員工認同母公司文化

我們也發現一些過往文獻,如從財務等許多細項科目上及法律上的一些漏洞,其正反面的應用,都有助於未來併購活動中,其正反面之思考方向.
英文摘要
To make profit is the basic demand for an Enterprise. Each person has to learn some skill to survive in social jungle since leaving school, but in the end only a few of people can win the highest reward in the long-term race. How they can be successful, how to face failure where they encountered great difficulties during their working time? Through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horizontal’s M & A activities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t helps us to stand on an invincible position in this kind of games, and then get a higher feedback than others business. By this motivation, this article will examine the following topics:

Through the procession of studying the subject, it needs to dig out the purpose in this paper by the following four questions.

1. The successful entrepreneur how to evaluate the possible risk before M & A process. 
2. How entrepreneurs could successfully deal with an unexpected crisis during the procession of M & A?
3. To prove whether the failure ex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the next success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when the chance comes out again. 
4. To study how an entrepreneur to successfully integrate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mong companies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literature review section, it is not only to explore the past literature where there has been a similar topic in the research, but also to find out the useful theory to match my study findings. In my paper, I adopted three types of literature, namely the "M & A literature," "corporate crisis literature" and “how to Build an Evergreen Enterprise”. From the accounting, legal, patent and labor points of view, it was discovered some failure factors and solution strategy. A successful entrepreneur can obtain more values from others who neglected the enterprise value, and thus he can expand his business map by a fully skilled planning before th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fter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domestic enterprises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are consistent at the motives of M & A, but when th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happened there exist a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titude to identify the value of the combined company. In the face of the crisis generated by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panies have a consistent agreement that is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to face all crises. If crisis happened, entrepreneurs can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impact, the scope, the depth, and the size of the crisis at the beginning, it will much help to resolve the crisis. In the process of M & A integration of organizations, for all enterprises of respondents are agreed that the experience of past failures which would be a great helpful power for the next M & A process to avoid making the same mistake, On the final stage in the acquisition, integration process of different companies, there are existing quite different styles between the oriental and the West.

In this study,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six companies’ chiefs, the respondents provided a lot of valuable first h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which are quite worthful information, and these are echoed by the following objectives:

A.The successful entrepreneur how to evaluate the possible risk before M & A process.
1. First, they should assess whether their employees can accept the new concept -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2. In advance to check or mine all related information/data from the target company is very important.
3. All procedures should abide by the legal legitimacy.

B.How entrepreneurs could successfully deal with an unexpected crisis during the procession of M & A. 
1. To face the crisis honestly can be the best policy to save the parent company, and don’t care too much of personal diginity at this stage. Be sure to take decisive action to stop bleeding is the most and first matter that could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make a comeback in the future.
2. In order to set up an ad hoc group for M & A task, it is necessary to assemble special staff from each department, and the CEO is of course the team leader.
3. As the crisis emerging out, to estimate the problem’s scope and assess the damage’s size and depth would be at the first time. The shorter and the sooner is the better.

C.Whether the failure of M & A is to be proved it is a cornerstone of success for the next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1.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D.To understand the practical operations how to integrate different cultures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1. To respect the local culture. 
2. To let overseas company’s staff to identify the parent company’s culture.

We also found that some past literature, such as from a financial and many other subjects have a number of clues for legal loopholes for further application on the M & A activity which will help to provide a positive and negative direction of thinking in the futur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	6
第五節 研究架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企業危機之起因、定義與範圍	8
第二節 企業併購意義與分類	9
第三節 企業併購歷程	12
第四節 企業併購危機因素與相關因應	18
第五節 如何使企業基業長青-參考文獻	22
第六節 文獻研究結果	26
第七節 參考文獻彙整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流程	36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8
第三節 抽樣樣本	39
第四節 訪談過程	40
第四章 研究個案
第一節 研究個案兆豐金控公司	42
第二節 研究個案漢鼎創投公司	46
第三節 研究個案博客來網路書店公司	54
第四節 研究個案聯華電子公司	57
第五節 研究個案台達電子公司	75
第六節 研究個案宏碁公司	78
第七節 訪談小結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87
第二節 建議	89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9
參考文獻	90
附 錄
第一節 訪談中華電信謝劍平財務長會議記錄	97
第二節 訪談漢鼎股份有限公司會議記錄	101
第三節 訪談博客來網路書店創辦人張天立會議記錄	104
第四節 訪談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陳韻郁財務處長會議記錄	106
第五節 訪談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鄭崇華董事長會議記錄	110
第六節 訪談宏碁集團大家長施振榮(智融公司董事長)會議記錄	124
第七節 併購過程中價格評估公式相關文獻  133	
 
圖目錄

圖2-1	奇異資融收購流程圖	23
圖3-1	研究流程	37
圖4-1	美國創投業者年投資金額及件數	49
圖4-2	美國創業投資事業年IPO 金額及件數	49
圖4-3	美國創業投資事業年募資金額及件數	50
圖4-4	2005年日本創投業者總投融資金額	51
圖4-5	日本創投業者出脫方式及比例	51
圖4-6	2005 年度日本創業投資事業投入公司之成立時程之金額及比例	52
圖4-7	2007~2008年全球半導體重要應用領域之營業額年增率概況	62
圖4-8	北美半導體設備整體與前後段訂單/出貨比值之變化概況	64
圖4-9	2008~2009年前2月之各月國內晶圓代工業合計營收及月增率變化概況 68
圖4-10	宏碁集團公司組織圖	81
圖4-11	Notebook PC 全球銷售量預測	82
圖4-12	全球主要區域NB銷售成長率	83
 
表目錄
表1-1	明基與聯想集團併購案比較表	2
表1-2	台灣企業併購案件統計表	3
表1-3	台灣企業資本級距分析統計表	4
表1-4	台灣產業分布統計表	4
表2-1	併購成功率	14
表2-2	企業達成不同目標的最佳策略	21
表2-3	國內有關企業併購相關文獻統計表	27
表2-4	國內有關企業危機相關文獻統計表	33
表3-1	受訪個案資料	41
表4-1	公股銀行宣布整併前後之市場規模比較	43
表4-2	博客來網路書店資本結構 (經濟部商工登記查詢網站)	55
表4-3	博客來目前股權(經濟部商工登記查詢網站)	55
表4-4	聯電主要紀事	57
表4-5	聯電集團IC 相關事業一覽表	59
表4-6	2008年~2009年1月全球及各區域之半導體銷售額概況	63
表4-7	2004~2008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細項產品之銷售額年增率概況	63
表4-8	全球半導體廠設備及資本支出概況	65
表4-9	國內晶圓代工業產值與年增率、於IC產業的地位概況	66
表4-10	全球金融風暴對於我國半導體業的影響	67
表4-11	中芯國際近期之營收與毛利率變化概況	69
表4-12	中國主要晶圓代工廠之產能與股東結構分佈概況	70
表4-13	國內晶圓代工業產值與年增率、於IC產業的地位概況	73
表4-14	Acer 全球營收分怖	83
表4-15	前十大個人電腦品牌廠商市佔率	8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依姓氏筆劃順序)
研究者, 發表時間, 題目 , 學校
1.元成璋, 2004, 公司董事義務與責任之研究---以企業併購法為中心,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王佳蒂, 2005, 企業併購勞資爭議問題之研究-以元大京華證券合併案為例, 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3.白司偉, 2002, 公司合併法律規範之研究, 東海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4.朱健齊, 2006, 各國股東權益之保障對企業併購市場影響之實證研究, 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何素素, 2002, 財務比率分析應用於企業診斷之研究-以台灣地區上市櫃公司為例, 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6.吳登峻, 2003, 以KT式理性管理分析法評估電子儀器產業併購決策之研究—以致茂司與洤華公司合併為例, 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
7.呂孟晉, 2007, 勞動法上因企業併購基於勞動契約所涉問題研究-歐盟與英國法上比較, 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8.李秋瑜, 2000, 企業購併價格之財務評價探討-以台積電併購世大為例, 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9.李振祥, 2001, 財務分析觀點下企業危機預警模型之建構, 臺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10.李廣浩, 2003, 產業轉折環境下企業變革策略之研究—以光通訊產業為例, 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李依蓉, 2004, 論公司分割制度, 政治大學法律學系財經法組碩士論文
12.杜秋菁, 2005, 企業危機事件與媒體報導之相關性研究, 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林虹均, 2006, 企業併購中勞工權益保障之相關問題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勞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林雁琳, 2003, 公司組織變動之研究--以公司合併及收購為中心, 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5.林蕙真, 2000, 高等會計學新論上冊,証業出版,89 年3 月第二版,  
16.邱旭晟, 2002, 產業結構企業併購與公司價值之研究—以台灣上市公司國內購併為例 , 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邱強, 2000, 危機處理聖經,台北:天下,  
18.邱淑卿, 2005, 從現金逐出合併論我國股份收買請求權之規範, 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
19.邱耀霆, 2006, 外國投資者的持股情況是否能準確預測財務危機?以台灣股票上市公司為例, 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論文
20.柳照遠, 2004, 兩岸企業併購制度之比較研究,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1.洪明偉, 2001, 企業併購案中政府角色的探討:以台灣銀行業併購為例, 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2.洪韶君, 2005, 以併購方式解決中國國有企業代理問題之研究,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23.胡浩叡, 2002, 股份有限公司內部機關之研究—以權限分配與公司治理為中心, 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4.徐聯恩, 1996, 企業變革新論專欄,世界經理文摘,121、122、123、124、125,  
25.徐聯恩, 1999, 「成功的組織改造策略」,中華管理評論網路期刊,第二卷第三期。,  
26.徐聯恩、葉匡時、楊靜怡著, 1997, 企業變革系列研究,第一版,台北:華泰,  
27.徐聯恩、葉匡時、楊靜怡著, 2000, 駛向未來,初版,台北:生智文化。,  
28.翁靜婷, 2000, 企業併購行為對技術效率水準之影響, 東吳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29.張世宗, 2005, 企業合併法律規範之研究--以企業併購法為中心, 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30.張立沇, 2002, 併購對組織文化及員工工作態度間關係之實證研究—以台灣某二家進行併購之工具機公司為例, 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
31.張福成, 2000, 企業併購之個案研究, 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32.張馥羽, 2003, 金融控股公司法制問題之研究, 台北大學法學學系碩士論文
33.曹永睦, 2004, 企業併購結合評價與財務報導規範–由美國FORTUNE 500大企業之購案例探討, 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34.許致青, 2007, 企業併購對最高決策階層異動之影響:台灣地區基層金融機構之實證分析(1997-2006), 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35.郭玉芳, 2003, 合併公司命名決策、組織公平和組織認同之研究-主、被併員工之觀點, 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36.郭秋榮, 2008, 銀行併購風潮對台灣金融市場之影響,經濟研究第八期,  
37.郭清寶, 2001, 企業併購契約及陷阱分析--以台積電公司及元大京華證券公司為例--, 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8.郭耀文, 2006, 智慧型企業併購決策評估模式之研究-以某電子科技公司為例, 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39.陳介山, 2004, 董事之忠實義務----以企業併購法制為中心, 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
40.陳全福, 2005, 台灣海運貨物承攬業企業併購與顧客忠誠度關聯性之實證研究, 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41.陳秀琪, 2006, 台灣電子業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之研究, 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論文
42.陳則銘, 2004, 企業併購之相關智慧財產管理策略與法律規劃研究-以併購美國高科技公司時之專利查核評估探微, 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43.陳彥竹, 2004, 控股公司之創設及其債權人保護, 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4.陳香文, 2008, 論我國企業併購法制-以合併及收購為中心, 高雄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5.陳榮圳, 2003, 企業併購之研究,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46.陳譓伊, 2003, 公司分割之理論與實務, 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
47.黃仁正, 2002, 台灣上市公司併購動機,動機達成程度與經營績效之研究, 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48.黃金澤, 2003, 金融控股公司之財務管理及會計稅務處理, 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9.黃郁卿, 2005, 企業分割策略效益-以閎暉公司為個案探討, 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財管組碩士論文
50.黃雯蘋, 2001, 依銀行業之信用評等表之財務比率對企業財務危機之預警性分析-以台灣上市上櫃公司為例, 嶺東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51.黃銘圭, 2002, 財務收益力、安全力建置財務危機預測模式-以台灣上市櫃一般產業公司為例, 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52.黃鐘, 2005, 企業併購導入風險管理機制之探討, 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3.楊靜怡, 2003, 固定資產與企業併購資產計價之稅務問題研究, 臺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4.董武全, 2002, 公司分割法制之研究, 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55.管永愷, 2006, 企業因應疫情危機管理機制之研究—以中鼎工程集團SARS 危機為例, 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56.劉怡君, 2006, 應用權益結合法與購買法分析企業併購前後經營績效之研究-國泰金與台新金為例, 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57.劉思言, 2000, 台灣股票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管理相關議題之實證研究—產業效果分析與受東南亞金融風暴影響之探討, 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8.劉美秀, 2004, 台灣企業危機處理報導之內容分析, 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59.劉美玲, 2006, NIKE 喬丹快閃事件之危機傳播與管理,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60.蔡奇勝, 2003, 營運績效與多角化策略對企業併購短中期股價報酬率影響之研究, 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1.蔡昆志, 2005, 併購對被併公司的影響─以某小型被動元件公司為例, 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2.蔡東益, 2003, 企業危機管理機制建立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3.蔡振義, 2000, 企業危機變革-財務困境企業之轉折變革, 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4.蔡鈺華, 2006, 產業生態、廠商資源與購併策略關聯性之探討:以高科技產業為例, 東華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
65.鄭雅卉, 2007, 外資在中國併購之相關法律環境研究, 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66.盧怡嫺, 2006, 盈餘管理動機及其操作工具之研究, 南台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67.賴春田, 2000, 會計師的業務、責任及會計師事務所組織之演變, 臺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8.賴進林, 2005, 我國中小企業轉型的研究, 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9.應國卿, 1991, 我國企業國際併購之失敗因素研究,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70.薛明玲, 2000, 台灣地區主要高科技公司財務管理策略探究, 東吳大學會計學研究碩士論文
71.謝琦婷, 2005, 企業危機處理策略之研究, 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72.謝劍平, 2006, 財務管理,pp635-637,  
73.韓仕賢, 2002, 論銀行合併的迷思及工會的因應策略,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74.簡德年, 2000, 智慧資本構面下企業危機診斷模式之建構-類神經網路、分類迴歸樹與鑑別分析方法之應用, 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75.藍儒忠, 2005, 整合灰色決策及模糊理論建構一有線電視產業併購決策系統, 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論文
76.魏志忠, 2002, 企業購併之個案研究 - 以 E 公司為例, 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77.蘇世欣, 2005, 企業危機溝通管理初探:以台灣企業公關業務負責人調查為例,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78.蘇榮昌, 2004, 鋼鐵產業最適併購管理模式之研究--以中鋼併購燁隆為例, 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英文文獻:

1.A.T.Kearney Consultant co. http://www.atkearney.com 
2.Arie De Geus, 1997/Mar &Apri, The Living Company 活水企業,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Strategies for Growth,高登第譯, 天下遠見出版社,2000
3.Collis, D.J., & Montgomery, C.A., ,Jun., 1998, “ Creating Corporate Advantage”,Harvard Business Review,
4.Coopers and Lybrand, Gerstner, S. (1996) 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 (ECR) No. 82, 1995
5.George Stalk, Jr. David K. Pecaut, Benjamin Burnett, 1996,9/10,打破妥協,撥雲見日的成長,Harvard business review,高登第譯, 天下遠見出版社,2000
6.Gersick, J.C. ,1991, "Revolutionary Change Theories: A Multilevel Exploration of the Punctuated Equilibrium Paradigm,"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6,pp. 10-36.
7.Graham Tarry, (1987), “Acquisition in the USA: The systematic Route To Success”, Industrial Marketing Dgest, Vol. 12, Issue 2, pp. 103-112.
8.Haspeslagh, P.C., & Jemison, D.B., 1991,Managing Acquisition –Creating Value Through Corporate Renewal, Free Press, N.Y. 
9.Healy, P., K.G. Palepu and R.S. Ruback(1992), “ Does Corporate 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 31.pp.135-175.
10.Healy, P., K.G. Palepu and R.S. Ruback(1992), “ Does Corporate 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 31.pp.135-175.
11.Hillyer, C. & I. Smolowitz (2000),“What Top Firms Want From Municipalities”, EcDevJournal.com.
12.Hillyer, C., and Smolowitz, I. (1996) ‘Why Do Merges Fail to Achieve Synergy?’ Director’s Monthly, January 1996, p.13.
13.James C. Collins & Jerry I. Porras ,1994, Built to Last: Successful Habit of visionary Companies,基業長青,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Strategies for Growth,高登第譯, 天下遠見出版社,2000
14.John, K. and Ofek E.,1995, “Asset Sales and Increase in Focu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7, pp.105-126.
15.Joseph M. Morris, 1998,〝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Business Strategies for Accountants〞, second edition, The Acquisition Process, page 5 – 63
16.Kotter,J.P., 1995, "Why Transformation Efforts Fai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rch-April,pp.59-67.
17.Marks, M.L., & Mirvis, P. H., 1998, Joining Forces, Jossey Bass, San Francisco, 
18.Mckinsey & Company, 1995,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Mitchell, Mark L. & J. Harold Mulherin, 1996, "The Impact of Industry Shocks on Takeover and Restructur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41, Iss.2, pp.193-229.Economics, Vol.
20.Mitchell, T. H., 1986, Coping with a corporate crisis. Canadian Business Review, 13,17-20.
21.Morris, Joseph M. ,1998,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 Business Strategies for Accountan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Strategies for Growth,高登第譯, 天下遠見出版社,2000
22.Patricia L. Anslinger & Thomas E. Copeland,1996/12, 透過收購尋求成長,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Strategies for Growth,高登第譯,天下遠見出版社,2000
23.PricewaterhouseCoopers ,2005, Going for growth:The Outlook for M&A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 sector in Asia, p.21; 
24.PricewaterhouseCoopers ,2007, Financial Services M&A: Going for growth in Asia, pp.8-9
25.PricewaterhouseCoopers, Data Bank
26.PricewaterhouseCoopers, Value Report Forecast 2000
27.Ronald Ashkenas, Lawrence J. Demonaco ( GE Capital Service) 全球人力資源部副總裁,Suzanne C. Francis,  Jan-Feb,1998 ,交易成真,Harvard business review,高登第譯,天下遠見出版社,2000 
28.Rumelt,(1974).Strategy,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29.Sirower, M., Jan.–Feb, 1998,“Imaged Synergy : A Prescription for a Non-Win Deal”, Mergers & Acquistions, pp.23-29
30.Sirower, M., May-Jun, 1998,“Constructing A Synergistic Base for Premier Deals”, Mergers & Acquistions, pp.42-49
31.W. Chan Kim,  Renee Mauborgne, 1997,1/2,價值創新-高成長的策略性創新,Harvard business review,高登第譯,天下遠見出版社,2000 
32.Weston, J.F., Chung, K.S., & Sin, J.A., Takeovers,1998, Restructuring,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N.J., Prentice Hall

其他:
1.台灣綜合經濟研究院, 2009,04,03,晶圓代工產業年報
2.宏碁公司併購倚天公司2008年6月公開說明書, 
3.林郡妙, 2007/1/4, Career 就業情報
4.《東方企業家》雜誌
5.康軒文教網: www.knsh.com.tw/magazine/man/m19.asp, 
6.華夏經緯網http://big5.huaxia.com/tslj/rdrw/2008/11/1221735_3.html
7.黃锫堅,徐仁全,林美姿, 《遠見》雜誌
8.創投公會網站: http://www.tvca.org.tw/ 
9.博客來網站 http://www.books.com.tw/
10.經濟日報2005/11/11
11.經濟日報,記者陳盈羽, 2007.08.28
12.經濟日報,記者許維真, 2007.08.28
13.經濟部商業司, 
14.聯合報,記者鄒秀明、彭慧明, 2007.08.28 
15.聯電公司87、88 年公開說明書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