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7200816270300
DOI 10.6846/TKU.2008.00358
論文名稱(中文) 顧棟高《詩經》著述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Research on Ku Tungkao’s Writings about the Book of Song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江昭蓉
研究生(英文) Chiang Chao-Jung
學號 69300029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16
論文頁數 15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蔣秋華
指導教授 - 黃復山
委員 - 黃復山
委員 - 詹海雲
委員 - 張曉生
關鍵字(中) 清代
顧棟高
詩經
毛詩訂詁
毛詩類釋
關鍵字(英) Ching Dynasty
Ku Tungkao
the Book of songs
Mao shih ting ku
Mao shih lei shih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漢、宋《詩經》學之爭,由來已久。無論是尊崇毛、鄭之說,主《詩序》之說;抑或尊崇朱《傳》,主張廢《詩序》之說,都各有立說。顧棟高憂之,遂徧覽諸家之說,作《毛詩訂詁》與《毛詩類釋》二書,酌其同異,正其是非。於清初《詩經》學有承先啟後的影響。本篇就顧棟高研究《詩經》的重點作分析,探討其《詩經》學特色,以及其價值與影響。
全篇分為六章,首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本論文研究方法,以及近人研究成果之評述。次章探討清初《詩經》學發展與考據學風的形成,帶起清代《詩經》學多元的面貌。而《詩經》考據學中影響最大、成績最為顯著者乃為其訓詁名物方面,本章亦探討《詩經》名物學於清初的重要性,對清代學術影響深廣。三章敘顧棟高之生平、治學過程、著作,以及其師承與交遊,以瞭解其人與學問。次節敘述《毛詩訂詁》與《毛詩類釋》之成書經過、版本與體例,說明顧棟高撰著動機。藉由分析全書,以彰其撰述之法。四章言顧棟高釋《詩》之法,採錄眾說、考證是非、闡明《詩》旨,於《毛詩訂詁》中探求顧棟高《詩》學觀點。五章探討顧棟高《毛詩類釋》之名物研究,引用各家說法,以求《詩》意,考證嚴謹,發前人所未發。六章為結論,究顧棟高之研究成果,以及其學說於《詩經》學術上之成就、貢獻。
英文摘要
There was a long debate on the question of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that debate, there were two main theses.  One of them was to revere the study in the Han Dynasty and to follow the point of Mao Heng and Cheng Hsuan then affirming the value of the foreword of the Book of Songs; other one was to revere the study in Sung Dynasty and to follow the point of Chu Hsi then refute the value of the foreword of the Book of Songs.  Ku Tungkao was deeply worried about this situation.  He comprehend all the theses then write Mao shih ting ku and Mao shih lei shih to the use of correcting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inducting.  These two books plated a carrying on and inspiring role in the study of Book of songs in the early Ching Dynasty.
This paper was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of Ku’s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to investigate its characteristics, value and influence.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to expound the intention to research, the method of research and the commentary on the resent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wo points.  One is the growing of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other one is the formation of the fashion of textual study.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was diversified by these two points.  Then,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 of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Book of songs was caused by its scholium.  This chapter is also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udy of things and systems in the early Ching Dynasty for it caused a deep influence of the academic approach in Ching Dynasty.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Ku’s brief biographical sketch, study, literary works, friends and teachers so that we can know more about him and his academic research.  In this chapter, the second paragraph is about these two books, Mao shih ting ku and Mao shih lei shih.  Through the versions and general form of these two books, I describe Ku’s intension to writ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se two books, I understood Ku’s writing method.
The forth chapter is about Ku’s explanation method to the Book of songs.  It’s about how he quoted many words of others, checked everywhere to find the main point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this chapter, I investigated Ku’s point of view about the study of Book of songs in Mao shih ting ku.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investigation of Ku’s stubby of things and systems in Mao shih lei shih.  He quoted many people’s words to find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Book of songs.  His investigation was well-knit and with original discovery.
The last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This chapter is about Ku’s research result,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contribu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之研究成果---------------------------------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6
第二章  清初《詩經》學研究要述--------------------9
第一節  清初考據學發展概況-----------------------------9
一、清初時間之界定------------------------------------ 10
二、考據學興起的原因---------------------------------------- 12
第二節  清初《詩經》學特色--------------------------------- 17
一、《詩經》三派的特色--------------------------------------- 18
二、《詩經》名物學研究--------------------------------------- 23
表一:清初《詩經》學著述表---------------------------------- 30
第三章  顧棟高生平及其《詩經》著作------------------ 37
第一節  顧棟高之生平與師友-----------------------------37
一、生平----------------------------------------------------- 37
二、著作----------------------------------------------------- 40
三、師承----------------------------------------------------- 43
四、交遊----------------------------------------------------- 44
第二節  顧棟高之《詩經》學著作概述-----------------------52
一、《毛詩訂詁》成書經過、版本、體例-----------------------------52
二、《毛詩類釋》成書經過、版本、體例-----------------------------55
第四章  顧棟高釋《詩經》之法-----------------------61
第一節  採錄眾說,調和漢.宋-----------------------------62
一、匯集古今諸說-------------------------------------------- 64
二、調和漢、宋之說------------------------------------------ 68
第二節  訂前人釋《詩經》之是非---------------------------72
一、訂《詩序》之是非------------------------------------------72
二、正前儒釋《詩經》之誤--------------------------------------75
第三節  考證闡明《詩經》之旨----------------------------80
一、訂正附會之說---------------------------------------------80
二、以史論《詩》---------------------------------------------82
第五章  顧棟高之名物考據----------------------------- 89
第一節  《毛詩類釋》之引用資料---------------------------90
    表二:《毛詩類釋》引用資料統計表------------------------------- 91
第二節  《毛詩類釋》名物分類析論-------------------------97
一、天文、地理、自然方面之考釋---------------------------------97
二、禮方面之考釋--------------------------------------------102
三、生活用具、住行方面之考釋---------------------------------105
四、植物方面------------------------------------------------109
五、動物方面----------------------------------------------- 111
第三節  《毛詩類釋》之訓釋名物--------------------------116
一、補充與匡正前人注疏--------------------------------------116
二、發明新意------------------------------------------------120
表三:《毛詩類釋》各篇引用次數表-----------------------------124
第六章  結論------------------------------------------ 137
第一節  顧棟高《詩經》著作之特點----------------------- 137
第二節  顧棟高說《詩》之侷限-------------------------- 140
參考書目-----------------------------------------------143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顧棟高著作

(清)顧棟高:《毛詩類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
庫全書》第88冊)。
(清)顧棟高:《毛詩訂詁》(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壹輯第四冊)。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台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
(清)顧棟高著,吳樹平、李解民點校:《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6月)。
張愛芳:〈《春秋大事表》的特點〉,《史學史研究》2001年第3期。
魏千鈞:《顧棟高《春秋大事表》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年6月)。
康凱淋:《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學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7年6月)。


二、古籍

(一)經部
(漢)毛  亨撰、(漢)鄭  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十三經注疏》第2冊)。
(三國吳)陸  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宋)朱  熹:《詩經集註》(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6年8月)。
(明)毛  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廣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6月)。
(清)王夫之:《詩經稗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冊)。
(清)毛奇齡:《毛詩寫官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冊)。
(清)毛奇齡:《詩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冊)。
(清)毛奇齡:《詩傳詩說駁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冊)。
(清)毛奇齡:《續詩傳鳥名》(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冊)。
(清)姚  炳:《詩識名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冊)。
(清)陳大章:《詩傳名物集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冊)。
(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
四庫全書》第88冊)。
(清)黃中松:《詩疑辯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冊)。
(魏)何  晏集解,(宋)邢  昺疏:《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十三經注疏》第8冊)。
(晉)郭  璞注,(宋)邢  昺疏:《爾雅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十三經注疏》第8冊)。
(漢)許  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1月)。
(清)永  瑢,(清)紀  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年)。
(清)皮錫瑞著,(民)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

(二)史部
(東漢)班  固:《漢書》(台北:新陸書局,1967年12月)。
(清)黃之雋:《江南通志》(台北:京華書局,1967年)。
(清)裴大中等修:《江蘇省無錫金匱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6月,《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21冊,影印光緒7年刊本)。
(清)唐  鑑:《國朝學案小識》(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清代傳記叢刊》本)。
(清)錢  林輯,(清)王  藻編:《文獻徵存錄》,(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清代傳記叢刊》本)。
(清)朱克敬:《儒林瑣記》(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清代傳記叢刊》本)。
(清)李富孫:《鶴徵後錄》(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清代傳記叢刊》本)。
(清)杭世駿:《詞科掌錄》(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清代傳記叢刊》本)。
(清)張維屏輯:《國朝詩人徵略初編》(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清代
傳記叢刊》本)。
(清)國史館:《清史列傳》(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清代傳記叢刊》本)。
(清)李  桓 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清代
        傳記叢刊》本)。
(清)李元度纂:《清朝先正事略》(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清代傳記
叢刊》本)。

(三)子部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二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3月)。
(清)朱緒曾:《開有益齋讀書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月)。

(四)集部
(梁)蕭  統編,(唐)李  善注:《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10月)。
(清)華希閔:《延綠閣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未收書輯刊》本)。
(清)楊  椿:《孟鄰堂文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續修四
        庫全書》1423冊)。
(清)李  紱:《穆堂初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續修四庫
        全書》1422冊)。
(清)汪由敦《松泉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清)劉師培:《劉師培辛亥前文選》(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6月)。


三、今人著述

(一)專書
胡樸安:《詩經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10月)。
糜文開、斐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11月)。
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2月)。
余培林:《詩經正詁》(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10月)。
黃忠慎:《詩經簡釋》(台北縣:駱駝出版社,1995年1月)。
李  湘:《詩經名物意象探析》(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7月)。
陳溫菊:《詩經器物考釋》(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8月)。
余正松、周曉琳主編:《《詩經》的接受與影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說》(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7月)。
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3月)。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戴  維:《詩經研究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
蔣秋華、王清信纂輯:《清代詩經著述現存版本目錄初稿》(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2月)。
夏傳才、董治安:《詩經要籍集成》(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8月)。
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12月)。
金毓黻:《金毓黻手定本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
複製中心,1999年11月)。
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編:《文津閣四庫全書提要匯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月)。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12月)。
周予同:《群經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月)。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
吳燕南、秦學頎、李禹階:《中國經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8月)。
朱維錚:《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3月)。
傅樂成:《中國通史》(台北縣:大中國圖書公司,2003年10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鮑國順:《清代學術思想論集》(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2002年9月)。
徐世昌:《清儒學案》(台北:國防研究院,1967年10月)。
吳  仲輯:《續詩人徵略》(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清代傳記叢刊》本)。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列傳》(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清代傳記叢刊》本)。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清代傳記叢刊》本)。
蔡冠洛編纂:《清代七百名人傳》(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清代傳記叢
刊》本)。
徐世昌纂,周駿富編:《清儒學案小傳》(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清代
傳記叢刊》本)。
周駿富編:《清代疇人傳》(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清代傳記叢刊》本)。
朱汝珍輯:《詞林輯略》(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清代傳記叢刊》本)。
徐小蠻:《清籍瑣議》(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年)。

(二)論文
1.單篇論文
裴普賢:〈歐陽修詩本義內容及其對宋代詩經學影響的考察〉,《幼獅學誌》第16卷第2期(1970年12月)。
賴炎元:〈朱熹的詩經學〉,《中國國學》第7卷(1979年9月)。
徐復觀:〈「清代漢學」衡論〉,《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3月)。
何定生:〈清儒對於《詩經》的見解〉,林慶彰編《詩經研究論集(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7月)。
詹海雲:〈清初實學思潮〉,《第一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1989年11月)。
劉文強:〈評顧棟高〈燭之武論〉〉,《晉國伯業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7月)。
劉文強:〈晉本大國──略論顧棟高〉,《晉國伯業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7月)。
孫劍秋:〈清代漢學形成原因綜論〉,《第二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1991年11月)。
黃克武:〈清代考證學的淵源〉,《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1期(1991年3月)。
余英時:〈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4月)。
余英時:〈略論清代儒學的新動向〉,《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4月)。
石文英:〈宋代學風變古中的《詩經》研究〉,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3月)。
程俊英:〈論徐光啟的《詩經》研究〉,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3月)。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清乾嘉學術研究之回顧」座談會紀要〉,《中國文哲研
究通訊》第4卷第1期(1994年3月)。
林慶彰:〈晚明經學的復興運動〉,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5月)。
蔣秋華:〈陳子龍《詩問略》初探〉,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
陳祖武:〈論清初學術〉,《第四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1995年11月)。
黃愛平:〈毛奇齡與明末清初的學術〉,《清史研究》第4期,1996年4月。
陳溫菊:〈詩經兵器考釋〉,《吳鳳學報》第4卷(1996年5月)。
孫關龍:〈《詩經》草木蟲魚研究回顧〉,中國詩經學會編《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7月)。
張桂萍:〈《詩經》中的衣飾〉,中國詩經學會編《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7月)。
陸理原:〈《陸疏》評議〉,《泰安師專學報》第22卷第5期(2000年9月)。
孫關龍:〈《詩經》魚類考〉,《詩經研究叢刊》第5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年)。
孟慶茹:〈《詩經》與天文學〉,《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1期(2001
        年1月)。
李時銘:〈「鄭聲淫」在經學上的糾葛及其音樂問題〉,《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
期(2001年5月)。
張  毅:〈說「美刺」──兼談魯、齊、韓、毛四家詩之異同〉,《南開學報》2002年第6期。
林慶彰:〈姚際恆對朱子《詩集傳》的批評〉,林慶彰《清代經學研究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8月)。
華學誠:〈論《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的名物方言研究〉,《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28卷第3期(2002年9月)。
岳書法:〈《四庫全書總目》詩類著錄情況分析〉,《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5期。
李  峰:〈王夫之的考據學〉,《船山學刊》2003年第3期。
雷慶翼:〈評王船山《詩經稗疏》〉,《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2003年10月)。
原新梅:〈日本18世紀《詩經》名物研究的代表-評岡元鳳《毛詩品物圖考》〉,《中國圖書評論》第10期(2003年10月)。
楊緒敏:〈明代求實思潮的興起與考據學的成就及影響〉,《歷史學研究》2004年第4期。
黃忠慎:〈王夫之《詩經》學新探〉,《國文學誌》第8期(2004年6月)。
丁旭輝:〈清代考據學興起的原因與背景研究的時代意義〉,《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10卷第3期(2004年9月)。
張海晏:〈姚際恆《詩經通論》研究〉,《燕山大學學報》第5卷第4期(2004年 11月)。
李家樹:〈南宋朱熹、呂祖謙「淫詩說」駁議述評〉,《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8卷第1期(2005年1月)。
何海燕:〈從《四庫全書總目》看清初《詩經》研究之狀況〉,《湖北大學學報》
第32卷第3期(2005年3月)。
寧  宇:〈清代《詩經》學的發展階段及主要派別〉,《泰山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05年7月)。
亢學軍、侯建軍:〈明代考據學復興與晚明學風的轉變〉,《河北學刊》第25卷第4期(2005年9月)。
陳國安:〈清代「詩經學」流派述略〉,《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
卷第11期(2005年11月)。
周啟榮:〈從明末清初的名物訓詁學、文獻考證學與經學論清代經學考證學〉,北京:清華大學主辦:「首屆中國經學學術研討會」論文(2005年11月5~6日)。
錢  穆:〈前期清儒思想之新天地〉,《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台北:東大圖
        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8月)。
李家樹:〈歐陽修、王質以「理」、「情」說《詩》的歷史意義〉,《宋代經學國際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10月)。
楊晉龍:〈陸佃與蔡卞的詩經學概念與相關解說之比較研究〉,《宋代經學國際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10月)。
林慶彰:〈鄭樵的《詩經》學〉,《宋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
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10月)。
吳  航:〈清代考據學成因新論〉,《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0卷第6期
(2006年11月)。
錢慧真:〈淺談《爾雅》的名物訓釋方式〉,《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27卷第1
期(2007年3月)。

2.學位論文
陳溫菊:《《詩經》器物考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年5月)。
郭麗娟:《呂祖謙詩經學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6月)。
郭明華:《毛詩稽古篇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5月)。
徐豔霞:《《詩經》樂器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4月)。
陳國安:《清初詩經學研究》(蘇州: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5月)。
姚永輝:《朱熹與呂祖謙關於《詩經》的四大論辯評議》(成都: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4月)。
何海燕:《清代《詩經》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論文,2005年5月)。
孫向召:《《詩經.鄭風》研究》(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5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