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7200714263200
DOI 10.6846/TKU.2007.00384
論文名稱(中文) 《冤魂志》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YUAN HUN JHI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陳佩鈴
研究生(英文) Pei-Lin Chen
學號 69200034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13
論文頁數 21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傅錫壬
委員 - 傅錫壬
委員 - 王俊彥
委員 - 陳葆文
關鍵字(中) 冤魂志
顏之推
志怪
報應
關鍵字(英) YUAN HUN JHIN
Zhi tui Yan
Zhiguai
Retribu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歷來學者對顏之推《冤魂志》究竟是不是一本釋氏輔教之書,意見不一。再加上學術研究上多偏重於文獻的考證,對於此書的深層意涵,包括此書蘊含的報應思想、故事內容的分析上,以及此書的特色和價值,都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故本論文希望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再加以補充和突破,使《冤魂志》的研究有更完整的呈現。
   本論文共分為七章,大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綜述研究動機、研究現況、《冤魂志》版本及研究範圍。
   第二章顏之推的生平事蹟:敘述顏之推生命歷程中所經歷的幾個重大歷史事件,並勾勒其仕宦梁、北齊、北周、隋四朝的官宦生涯,並對顏之推的著述作梗概的介紹。
   第三章顏之推報應觀之建構:主要透過《顏氏家訓》一書,釐清構成顏之推報應觀的思想或信仰的來源,這有助於我們以此為基礎去審視《冤魂志》的報應內涵及此書的定位。
   第四章顏之推引書概況:查考《冤魂志》故事的來源,並透過文獻的比對,看顏之推在引用的過程中,是否帶有主觀的意識在進行加添或刪改?若有,可歸納哪些模式?並透過這些模式,來解釋顏之推可能的用意為何?
   第五章《冤魂志》內容之探析(上)-「冤」與「魂」:以「冤之始因」、「魂之顯現」的情節模式,對《冤魂志》的故事作全面的分析。
   第六章《冤魂志》內容之探析(下)-「報」與「應」:以「報之方式」、「應之下場」的情節模式,對《冤魂志》的故事作全面的分析。
   第七章結論:將該書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定位及價值,作一整體性的總結與闡述。
英文摘要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t opinions for scholars about <YUAN HUN JHIH> whether it is the novel to advocate Buddhism which wrote by Zhi tui Yan. Moreover, the research is more laying stress on the documents of textual research. We need the further way to investigate the deep meaning of this book, included the think of karma, the analysis of the story and the character and value of the book. Therefore, the thesis will base on the research of predecessors to supply, breakthrough and make the research of <YUAN HUN JHIH> get the complete appearance.
  This thesis totally separate from seven chapters as below: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Describe the motive, the state of play of the research, the version of <YUAN HUN JHIH> and the scope of the research.
  Chapter Two: The career of Zhi tui Yan’s life. Describe the some important things in the history of Yan’s life and outline the career life which work in the dynasty of Liang, Bei Qi, Pei Chou, Sun and give a rough introduction of Zhi tui Yan’s books.
  Chapter Three: The construct for Zhi tui Yan’s of karma’s idea. To interpret the source of compounding the think or belief for Zhi tui Yan’s of karma’s idea from the book of <yanshijiazun>. It will help us base on that to se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karma and the position of this book.
  Chapter Four: The Zhi tui Yan’s Quoting catalog. To check the source of <YUAN HUN JHIH>, and follow the examples of documents, we’ll know the process of quoting by Zhi tui Yan whether he add or delete examples without subjective feeling. Could we compress any modes if he did? Also, could we explain why he did that though these modes?
  Chapter Five: The treat of <YUAN HUN JHIH>’s contents (I): Hatred and Soul. Through the modes of “Wrong Reason”, “Ghost’s Appear”, we can get the full analysis for the <YUAN HUN JHIH>.
  Chapter Six: The treat of <YUAN HUN JHIH>’s contents (II): Retribution and Punishment. Through the modes of “The Way Of Karma”, “ The End Of Karma”, we can get the full analysis for the <YUAN HUN JHIH>.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We’ll do the whole conclusion and elaboration for the book whose position and valu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Novel.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現況……………………………………………………………...1
一、	研究論著……………………………………………………………….1
二、	單篇論文……………………………………………………………….3
三、	其它……………………………………………………………………..8
第三節	《冤魂志》版本及研究範圍…………………………………………11
一、歷代史志及公私家書目之著錄………………………………………..12
(一)卷數差異…………………………………………………………15
(二)書名異動…………………………………………………………16
(三)類目歸屬…………………………………………………………19   
      二、著錄版本………………………………………………………………..19
      三、研究範圍………………………………………………………………..30
第二章   顏之推的生平事蹟………………………………………………………33
第一節	生命歷程………………………………………………………………34
一、	侯景之亂,仕宦蕭梁………………………………………………………34
二、	西魏陷江陵,仕宦北齊……………………………………………………37
三、	周軍滅齊,仕宦北周………………………………………………………40
四、隋篡北周,仕宦隋朝………………………………………………………44
第二節	著作概述………………………………………………………………46
第三章   顏之推報應觀之建構……………………………………………………49
第一節	儒家道德信念…………………………………………………………50
  一、盡忠職守……………………………………………………………………50
  二、恪遵人倫……………………………………………………………………53
  三、少欲知足……………………………………………………………………55
  四、服膺仁義……………………………………………………………………57
第二節	天道鬼神報應…………………………………………………………58
  一、德性義的天報觀……………………………………………………………58
  二、命定義的天報觀……………………………………………………………60
第三節	道教罪福思想…………………………………………………………61
  一、鬼神鑒察紀算………………………………………………………………62
  二、承負報………………………………………………………………………64
第四節   佛教因果報應及其它…………………………………………………64
一、	三世之事,信而有徵……………………………………………………..66
(一)	神通感應,不可思量……………………………………………….66
(二)	善惡之行,禍福所歸……………………………………………….68
(三)	形體雖死,精神猶存………………………………………………..70
二、內外兩教,本為一體………………………………………………………71
(一)五戒和五常相符…………………………………………………….71
(二)誠孝在心,仁惠為本……………………………………………….73
第四章   《冤魂志》引書概況…………………………………………………….77
第一節   引書考索………………………………………………………………77
第二節   轉錄特色………………………………………………………………78
一、加重受報的下場…………………………………………………………..82
二、強調報應的必然…………………………………………………………..89
三、強化「冤與報」的直接關聯性……………………………………………95
四、寓道德針砭於報應之中…………………………………………………..104
第三節   轉譯目的……………………………………………………………..110
一、取信於信眾………………………………………………………………110
二、威懾之作用………………………………………………………………111
三、道德教化之輔助…………………………………………………………111
第五章   《冤魂志》內容之探析(上)-「冤」與「魂」…………………….112
第一節   「冤」之始因………………………………………………………….112
一、死於昏官酷吏之手……………………………………………………… 112
二、因他人妒忌致死…………………………………………………………..116
    三、因口舌之過罹禍………………………………………………………….120
四、遭讒構誣陷致死………………………………………………………….121
    五、因舊隙遭殺害…………………………………………………………….122
    六、遭謀財害命……………………………………………………………….123
    七、死於政治權謀…………………………………………………………….125
    八、無罪被殺………………………………………………………………….129
    九、遭人宰殺………………………………………………………………….129
    十、其它……………………………………………………………………….131
第二節   「魂」之顯現…………………………………………………………133
一、臨死前的套語式詛咒…………………………………………………….133
二、溝通陰陽界的方式……………………………………………………….134
(一)直接現身…………………………………………………………135
(二)顯其聲,隱其形………………………………………………….139
(三)透過夢境……………………………………………………….....140
(四)藉助於靈媒……………………………………………………….143
第六章   《冤魂志》內容之探析(下)-「報」與「應」……………………145
第一節  「報」之方式…………………………………………………………..145
一、鬼魂親自報仇…………………………………………………………….146
(一)現形(聲)為祟………………………………………………….146
(二)強行索命………………………………………………………….152
二、鬼魂借他力報仇………………………………………………………….153
(一)向生者托夢………………………………………………………154
(二)向正直官吏申冤………………………………………………....155
(三)向上帝、皇天訴冤……………………………………………….157
第二節   「應」之下場…………………………………………………………..165
一、死亡……………………………………………………………………….165
二、絕嗣……………………………………………………………………….167
三、禍延家族………………………………………………………………….168
第七章   結論..……………………………………………………………………172
第一節   《冤魂志》的定位…………………………………………………….172
  一、此書之本然性質…………………………………………………………..172
      (一)從報應的思想內涵來看…………………………………………..172
      (二)從故事題材的趨向性來看……………………………………….174
  二、此書之接受史……………………………………………………………180
第二節   《冤魂志》的價值……………………………………………………181
一、史料方面………………………………………………………………….182
二、文學方面………………………………………………………………….184
三、民俗方面………………………………………………………………….188
附錄一:《冤魂志》引用書之稽查…………………………………………………192
附錄二:《冤魂志》報應故事內容分析一覽表…………………………………...196
參考書目……………………………………………………………………………203

圖表目次
第一章
表格一…………………………………………………………………………14
表格二…………………………………………………………………………23
第五章
表格一…………………………………………………………………………133
第六章
表格一…………………………………………………………………………159
第七章
表格一…………………………………………………………………………175
表格二…………………………………………………………………………177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典籍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
印書館。)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春秋)左丘明:《國語》(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11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4月,三版)。
(晉)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2月,三版)。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9月,初版)。
(梁)沈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6月,初版)。
(北齊)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9月,初版)。
(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唐)房玄齡:《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初版)
(唐)姚思廉:《梁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1月,一版)。
(唐)姚思廉:《陳書》(台北:史學出版社,1974年5月,二版)。
(唐)李延壽:《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11月,初版)。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11月,初版)。
(唐)李百藥:《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初版)。
(唐)令狐德棻:《周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初版)。
(唐)魏徵等撰:《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初版)。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初版)。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初版)。

(戰國)墨翟:《墨子》(《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漢)應劭:《風俗通義》(《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漢)王充:《論衡》(《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晉)常璩:《華陽國志》(《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梁)釋僧祐:《弘明集》(《四部叢刊》本,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萬曆刊本)。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四部叢刊》本,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萬曆刊本)。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四部叢刊》本,上海商務印書館印明萬曆刊本)。

(北齊)顏之推撰、(民國)張靄堂譯注:《顏之推全集譯注》(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9月,第一版)。
(北齊)顏之推撰、(民國)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1993年12月,第一版)。
(北齊)顏之推撰、(民國)羅國威校注:《冤魂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1年5月)。
(民國)魯迅輯:《古小說鈎沈》(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11月,第一版)。
(民國)陳文新編著:《六朝小說》(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月,
第一版)。

(唐)顏真卿:《顏魯公集》(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二、今人論著


(一)文學研究

1、小說相關論著
王國良:《顏之推冤魂志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
秦孟瀟:《中國小說史初稿》(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5月)。
范烟橋:《中國小說史》(台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2月)。
侯忠義:《漢魏六朝小說史》(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89年3月,第一版)。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3月,第一版)。
劉葉秋:《魏晉南北朝小說》(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9月,初版)。
黃岩柏:《中國公案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8月,初版)。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9月,第一版)。
王枝忠:《漢魏六朝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侯忠義:《隋唐五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苗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林辰:《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侯忠義:《漢魏六朝小說簡史 唐代小說簡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
王桓展:《山東分體文學史叢書(小說卷)》(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1月,第一版)。
周次吉:《六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0年9月)。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0月)。
薛惠琪:《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2月,初版一刷)。
李偉昉:《英國歌特小說與中國六朝志怪小說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7月,第二版)。
葉慶炳:《談小說鬼》(台北:皇冠雜誌社,1976年12月,初版)。
俞汝捷:《仙.鬼.妖.人-志怪傳奇新論》(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年9月)。
白化文、孫欣:《古代小說與宗教》(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
孫遜:《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2、文學史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6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9年8月)。
周建江:《北朝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


(二)宗教文化研究

1、宗教研究
孫廣德:《晉南北朝隋唐俗佛道爭論中之政治課題》(台北:中華書局,1972年5月,初版)。
道端良秀(著)、釋慧嶽(譯):《佛教與儒家倫理》(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73年6月19日,再版。)
方立天:《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4月,第一版)。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1
月,初版)。
湯用彤:《魏晉南北朝佛教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編:《佛教文化面面觀》(濟南:齊魯
書社,1989年10月)。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
湯一介:《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方立天(主編):《中國佛教簡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
版)。
鄭基良:《魏晉南北朝形盡神滅或形盡神不滅的思想論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2年4月,初版)。
方立天:《中國佛教散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劉立夫:《弘道與明教:《弘明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5月,第一版)。
李小榮:《《弘明集》《廣弘明集》述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劉道超:《中國善惡報應習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月)。
劉滌凡:《唐前果報系統的建構與融合》(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8月,
初版)。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10月)。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2日)。

2、鬼神文化研究
文彥生:《中國鬼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
徐華龍:《中國鬼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9月,第一版)。
尹飛丹:《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5月,
第一版。)
張勁松:《中國鬼信仰》(台北:谷風出版社,1993年6月)。
黃澤新:《中國的鬼》(河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11月,第一版)。
王景琳:《鬼神的魔力-漢民族的鬼神信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3月,一版二刷)。
趙熙:《虛無縹緲的鬼神世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2月)。
岳娟娟、顧迎新:《鬼神》(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蒲慕州:《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6月1日,初
版一刷)。
宋兆麟:《巫覡-人與鬼之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梁釗韜:《中國古代巫術-宗教的起源和發展》(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2月)。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香出版社,1999年1月,再版)。
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2月,初版)。
萬晴川:《巫文化視野中的中國古代小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11月,第一版)。
陶立璠:《民俗學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年8月)。
任騁:《中國民間禁忌》(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
路先.列維-不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初版)。

(三)其他

顏普元:《顏氏家學與風徽》(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3月,一版二刷)。
傅正谷:《中國夢文學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年5月)。
傅正谷:《中國夢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第一版)。
姚偉鈞:《神秘的占夢》(台北:書泉出版社,1994年1月,初版一刷)。
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月,初版)。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
周天游:《古代復仇面面觀》(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
《中國人的世間遊戲-人情與世故》(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0年7月5日,初版)。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一版)。
陽海清:《中國叢書廣錄》(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施廷鏞:《中國叢書綜錄續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三、學位論文

(一)台灣地區

1、碩士論文
李燕惠:《魏晉南北朝鬼神故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5月)。
賴雅靜:《六朝志怪小說中的死後世界》(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謝秋萍:《六朝鬼信仰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邱芳津:《宋代果報小說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2月)。
黃文成:《六朝志怪小說夢象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2、博士論文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12月。)
尤雅姿:《顏之推及其家訓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6月)。
張瑞芬:《佛教因緣文學與中國古典小說》(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3月)。
陳美玲:《從古典小說的鬼觀察鬼信仰的心理與文化現象》(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劉雯鵑:《歷代筆記小說中因果報應故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6月)。

(二)大陸地區

1、碩士論文
曾永勝:《《顏氏家訓》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1年4月)。
李文玉:《顏氏家族:儒家精神與文藝思想傳承的個案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文藝美學碩士論文,2001年5月8日)。
孫紅梅:《顏之推文學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文藝學碩士論文,2003年6月)。

2、博士論文
劉亞丁:《靈驗記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論文,2003年3月20日)。
秦元:《論顏之推》(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4年4月16日)。


四、期刊論文

(一)小說相關研究

周法高:〈顏之推還冤記考證上、中、下〉,《大陸雜誌》,第22卷,第9、10、11期,1961年5、6、7月。
Albert E Dien(作),陳慧樺(譯):〈「冤魂志」-中國六世紀的一本小說集〉,《今日中國》,1972年4月。
Albert E Dien(著),周昭明(譯):〈冤魂志考〉,《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3卷,第10期,1980年10月。
陳仕華:〈顏之推還冤記試探〉,《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1981年5月。
林聰明:〈敦煌本還冤記考校〉,《書目季刊》,第15卷,第1期,1981年6月。
王枝忠:〈顏之推與《冤魂志》〉,《古典文學知識》,第3期,1997年。
小南一郎:〈論顏之推《冤魂志》-六朝志怪小說的性格〉,(收自《中國古代小
說研究》第一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葉慶炳:〈魏晉南北朝的鬼小說與小說鬼〉,《中外文學》,第3卷,第12期,1975年5月。
石昌渝:〈論魏晉志怪的鬼魅意象〉,《文學遺產》,第2期,2003年。
柳岳梅:〈魏晉南北朝志怪和古代鬼神崇拜〉,《北方論叢》,第4期,1998年。
夏廣興:〈試論六朝隋唐的應驗類小說〉,《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3期,2004年5月。
李劍國:〈論南北朝的「釋氏輔教之書」〉,《天津師大學報》,第3期,1985年。
劉惠卿:〈釋氏輔教之書:六朝志怪小說的敘事新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
文社會版)》,第26卷,第10期,2005年。
魏世民:〈南北朝時期三部小說成書年代考〉,《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第4期,2002年。
魏世民:〈隋唐六部小說成書年代考〉,《中國典籍與文化》,第4期,2002年。

(二)顏之推研究

1、期刊
渡邊武(著)、王維範(譯):〈關於《北齊書》顏之推傳中《觀我生賦》之研究〉,
《北朝研究》,1991年。
秦元:〈述國事變遷  觀人生沉浮-顏之推《觀我生賦》初探〉,《齊魯學刊》,第
1期,2003年。
楊仁立:〈茍全性命於亂世的立身之道〉,《黔南民族師專學報(哲社版)》,第1
期,1994年。
孟繁舉:〈顏之推的倫理觀〉,《孔孟月刊》,第二十三卷,第4期,1984年,11月28日。
伍振鷟:〈顏之推之人生哲學與教育思想〉,《台灣省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二輯,1959年。
李軍:〈顏之推學習理論評析〉,《孔孟月刊》,第31卷,第11期,1993年7月。
賴井洋:〈顏之推家教倫理思想探析〉,《現代哲學》,第4期,1997年。
梁宗華:〈繼周孔之道紹家世之業-略論顏之推的家教理論〉,《民俗研究》,第4期,2004年4月。
韓府:〈試論顏之推的教育思想〉,《北朝研究》,第1期,1998年。
代靜亞:〈顏之推勉學思想初探〉,《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第18卷,第2期,
2000年4月。
賴井洋、趙軍政:〈顏之推兩教一體思想初探〉,《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期,1998年。

林文寶:〈顏之推著作考〉,《台東師專學報》,第4期,1977年4月。
韓府:〈顏之推著述考錄〉,《北朝研究》,第4期,1995年。
龔菱:〈《顏氏家訓》闡論〉,《台北商專學報》,第1卷,1973年1月。
孟繁舉:〈顏之推與《顏氏家訓》〉,《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7卷,第1期,1984年1月。
姚振黎:〈論析《顏氏家訓》任官之道〉,《孔孟月刊》,第28卷,第10期,1990年6月。
尤雅姿:〈《顏氏家訓》宗教述要〉,《孔孟月刊》,第30卷,第11期,1992年7月。
諸偉奇:〈《顏氏家訓》淺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2年。
管芙蓉:〈誼正意備 近切質樸-讀《顏氏家訓》的體會〉,《北朝研究》,第4期,1993年。
李振興:〈顏之推的期待--從《顏氏家訓.勉學篇》探其義蘊〉,《中華學苑》,第45期,1995年3月。
陳東霞:〈試論《顏氏家訓》中的儒家思想〉,《東岳叢刊》,第20卷,第3期,1995年5月。
李捷:〈顏之推與《顏氏家訓》〉,《教育藝術》,第1期,1997年。
李宗長:〈由《顏氏家訓》看顏之推的心態〉,《東岳論叢》,第20卷,第1期,1999年1月。
陳東霞:〈從《顏氏家訓》看顏之推的思想矛盾〉,《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9年。
尹旦平:〈《顏氏家訓》的道德教育思想〉,《江漢論壇》,2000年1月。
錢國旗:〈《顏氏家訓》及其文學史意義〉,《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2002年6月。
陳登武:〈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法」與「國法」-以《顏氏家訓》為中心〉,《中臺學報(人文社會卷)》,第14期,2003年5月。
博仔、彭燕:〈顏之推與《顏氏家訓》〉,《湖南教育》,第15期,2004年。

2、論文集
丁愛博(Albert E Dien):〈顏之推(531~591後):一位崇佛的儒者〉(收自《中國歷史人物論集》,台北:正中書局,1973年)。
繆鉞:〈顏之推年譜〉(收自《讀史存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82年5月)。
繆鉞:〈顏之推的文學批評與作品〉(收自《繆鉞全集》,第二卷,《冰繭庵古典文
學論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三)宗教文化研究

1、宗教研究
陳士強:〈中國早期佛教形神論與其他形神論之比較研究〉,《中國哲學史研究》,第4期,1984年10月。
陳林:〈從「無我輪回」說到「神不滅」論-印度佛教業報輪回說與中國六朝時
期佛教因果報應論的問題意識〉,《學海》,2004年5月。
王國炎:〈魏晉南北朝的儒佛融合思潮〉,《江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4年。
孫述圻:〈六朝時期儒道釋三教異同論〉,《江海學刊(文史哲版)》,第3期,1985年。
陳朝暉:〈試論北朝儒佛道的初步融合〉,《東岳論叢》,第6期,1990年。
誠遙:〈魏晉南北朝儒佛交融的歷史原因淺析〉,《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
1992年。
方立天:〈因果報應論述評(上)〉,《哲學與文化》,第20卷,第7期,1993年7月。
方立天:〈因果報應論述評(下)〉,《哲學與文化》,第20卷,第8期,1993年8月。
謝仲明:〈因果報應與宗教信仰〉,《中國文化月刊》,第166期,1993年8月。
段致成:〈《太平經》中的承負說〉,《宗教哲學》,第3卷,第4期,1997年10月。

2、鬼神文化研究
謝聰輝:〈中國人的鬼意識與鬼節〉,《聯合文學》,第16卷,第10期,2000年8月。
石弘:〈冤魂索命 事幻情真〉,《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2000年9月20日。
馬俊青:〈鬼文化對傳統道德的影響〉,《晉東南師專學報》,第1期,1999年3月15日。
王立:〈鬼靈文化與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齊魯學刊》,第6期,1992年。
王立:〈象徵性復仇與鬼靈文化-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測議〉,《黑龍江社會科
學》,第5期,1998年。
王立:〈冥法與陽世之法-再論鬼靈文化與復仇文學主題〉,《濟寧師專學報》,第
1期,1994年。
王立:〈神秘世界中的公平交易原則-鬼靈酬恩與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新
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1999年1月。

(四)其它

楊建民:〈中國初民的原始信仰與夢的神性化〉,《福建論壇(文史哲版)》,6期,1995年。
汪鳳炎:〈論中國古代釋夢心理學思想〉,《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7年。
燕良軾:〈中國古代的釋夢心理思想〉,《長沙電力學院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1997年。
王立:〈略論夢與中國古代文學〉,《十堰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1997年。
王立:〈夢幻伸冤及懼復仇之心理恐慌症〉,《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4卷,第6期,2001年11月。
王立、雷鳴:〈酷刑族誅與擴大化復仇的倫理邏輯-復仇主題中倫理之于復仇對等性和法律的僭越〉,《大連大學學報》,第25卷,第5期,2004年10月。
徐忠明:〈傳統中國民眾的伸冤意識:人物與途徑〉,《學術研究》,第12期,2004年。
楊經建:〈論中國文學中的「復仇」敘事〉,《人文雜志》,第3期,2004年。
唐群:〈北朝教育之剖析〉,《北朝研究》,第4期,1996年。
趙以武:〈試論梁武帝一生事功的成敗得失〉,《嘉應大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9卷,第5期,2001年10月。
章義和:〈魏晉南北朝時期蝗災述論〉,《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第3期,2005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