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6201315163700
DOI 10.6846/TKU.2013.00375
論文名稱(中文) 臺灣詩人的囚與逃──以商禽、蘇紹連、唐捐為抽樣
論文名稱(英文) Captivity and escape of Taiwanese poets —Shang Qin, Su Shao Lian, and Tang Juang as sampl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夏婉雲
研究生(英文) Wan-Yun Hsia
學號 897010053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07
論文頁數 26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昌年
指導教授 - 袁保新
委員 - 張雙英
委員 - 何金蘭
委員 - 楊昌年
委員 - 陳啟佑
委員 - 林于弘
關鍵字(中) 遠土
本土
幻土
囚/逃
商禽
蘇紹連
唐捐
關鍵字(英) captivity and escape
far land
native land
illusion land
Shang Qin
Su Shao Lian
Tang Jua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1949年後一甲子,出現在臺灣的詩人約二十年可分為一代,因此可分為前行代、中生代、新生代等三個世代,他們的文化認知與土地認同有極大不同。本論文是取樣商禽(1930–2010 )、蘇紹連(1949–)、唐捐(1968–)三人的詩作品,他們都是較同時代詩人「囚」得較厲害、風格較奇特、藉助語言也「逃」得較厲害的邊緣型詩人,耙梳臺灣三個世代詩人時必有所抽樣,因此針對「囚」與「逃」落差較大的此三位詩人,在政經情勢、社會及國際環境的巨大變化中,研究其寫詩的軌跡、身體知覺是如何運轉,肉身(形)與意識(神)透露出怎樣異同的困境(囚)、和異同的逃逸方式(逃)。
此論文藉現象學中的「意向性」、「能動性」、「身體-主體性」等學說來審視不同世代詩人求取本真的實踐力,並藉拉康的精神分析,尤其是他的語言觀與大小他者的看法來理解詩人在囚與逃間跨與互動的緣由。同時藉現代智能科學針對人的左右腦功能的差異及其與人之意識與潛意識的關係,去理解人之大腦奧祕與精神分析、現象學研究可能有的一些連結,並將囚逃說、拉康說、梅洛龐蒂說與左右腦功能關係做系統性的結合後,做為此論文主要的立論根據與分析文本時的重要方法。
此文從「遠土」(突現期)到「本土」(歧出期)再到「幻土」(分進期)三代詩人的不同,得出他們有「形神分裂」、「形神求合」、「形神遊走」三種「囚」與「逃」矛盾困挫的趨向。「突現期」商禽的一生追索人的「位置」、生命「原質」、及透過人和其他事物不斷「變位」(變形和轉位),他與同代詩人在大動亂時空下的囚與逃是最厲害的一群,因而產生能集體「突現」(湧現)的現象,他的成功是一整代詩人藝術家共同造業的結果。「歧出期」蘇紹連是中生代在大小鄉土爭論中不斷建構「主體」的代表,他與外省第二代詩人的歧出點即是一直試圖在詩中「雙聲」發音,他在詩中既有前行代的良好傳承,卻也要突破大他者的語言禁制,並進入網路虛擬世界、架構詩的特殊場域,脫離前行代巨大的影響。「分進期」唐捐既是土生土長的本省籍詩人、又受長期完備的中文訓練、卻又有強大民間宗教信仰的認知和陰影,其「父親糾纏」、「魔怪」寫作、與「混搭臺語中文」等各種方式的合唱,逆崇高、卑賤書寫、惡露誇飾、狂歡拼貼,在語言和意識上充滿臺灣小鄉大城、現代與傳統的環境轉換和背叛。三位詩人之「遠土」、「本土」、「幻土」的不同文化範疇與土地認同也代表了臺灣不同世代的詩人在時空環境下的囚逃關係
英文摘要
Taiwanese poets from 1949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enerations every 20 years: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the middle generation, and the new generation. Their cultural awareness and identity of land are vastly different.

This thesis analyzed three poets and their works, Shang Qin (1930-2010), Su Shao Lian (1949 -), Tang Juang (1968 -), to represent the three generations.  They are the poets of the edge in their era for their serious captivity, exotic style and flee in languages.

The analysis focused 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social and tremendous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he trajectory of their 的poetry; body perception; their flesh and consciousness showing the different difficulties and different ways to escape.
This thesis systematically combined the theories of "intentionality", "initiative", "body - subjectivity" in phenomenology,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eft and right brain functions in analyzing the context.

The poets in three generations belong to three periods: the "far land" (emergent period), "native land" (divergence period), "illusion Land" (split period). Their flesh and consciousness are captivate and escaping in three trends: "splitting", "seeking together", and "roaming".

Shang Qin in "Emergent period" quests for the "Location" of human life, the "Original value" and seeks constantly between people and other things "change places" (deformation and translocation). Resulting in the collective emergent phenomenon, he with the contemporary poets, in the age of turmoil, is severe in captivity and escaping. His success presents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whole generation.

Su Shao Lian in "Divergence period" is representative the middle generation of poets, building the subject of Taiwan in the debate of the size of the land and of the countr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 and the other second-generation mainlanders poets is that he tries to pronounce in "dual voice". His poetry not only heritages the ideas of previous generation, but also breaks the language ban and enters the virtual network world to construct a special field of poetry and to disengage the impact from the previous.

Tang Juang in "Split Period" has received comprehensive long-term Chinese language training. He bears a strong religious background and folk shadow from his father. His writing technique adopted monster, reverse noble, humble and "Taiwanese Chinese". His language and consciousness is full of urban and rural ambience of Taiwan, modern and traditional environment deformation and betrayal.

The three poets i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recognition of l and, "Far land", "native", "illusion Land", represent captivity and escape of three generations in Taiwanese poe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前人研究成果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設計	16
第二章 永恆的囚與逃	19
第一節 不同時空下的囚與逃	20
一、梅洛龐蒂的身體-主體性	25
二、拉康的語言觀與大小他者	28
三、左右腦差異及與拉康、梅洛龐蒂的關聯	30
第二節 台灣三個世代詩人	35
一、兩岸本位史觀的「囚籠」	35
二、自認同中「逃逸」	39
第三節 逃離中心:站在邊緣書寫的三位詩人	46
一、遠土的囚與逃:「突現期」邊緣型的商禽	49
二、本土的囚與逃:「歧出期」邊緣型的蘇紹連	50
三、幻土的囚與逃:「分進期」邊緣型的唐捐	51
第四節 小結	53
第三章 「突現期」遠土的囚與逃	55
--商禽的「原質」追索和「變位」書寫	55
第一節  遠土的激盪及突現說	56
一、 遠土、匱乏說與欲望說	56
二、 混沌邊緣與突現說	61
第二節  商禽的逃亂現象與「原質」追索	67
一、「背景」的反思:人的位置與生命「原質」	67
二、荒漠中昇高自身:商禽的抵抗意識	78
三、從紀弦〈吠月之犬〉到商禽的〈阿米巴弟弟〉	87
第三節  商禽的守望、飛行與生命「變位」	95
一、從混亂到約束:突現之必要	95
二、商禽的守黑、重複與變位	101
三、商禽之折疊、飛行與解脫	111
第四節  小結	117
第四章 「歧出期」本土的囚與逃:	119
——蘇紹連的「主體」建構與「雙聲」發音	119
第一節  鄉土之爭、本土的歧出與文化衝撞	120
一、兩種鄉土、認同和其流動	120
二、本土歧出;意識型態與差異論述	130
第二節  孤島現象與「主體」建構中的蘇紹連	140
一、缺位的必要:隱藏、凝視與擬態	140
ニ、蘇紹連的異想:擬態ニ式與以孩子為師	146
三、異鄉人、孤島現象到主體建構的悲劇感	154
第三節 界線的消解與蘇紹連的「雙聲」發音	161
一、移植與接生:裂紋與界線的出現或消泯	161
二、身體與語言的關係、可能與限制	169
三、雙聲的必然:語言的不可譯性	176
第四節  小結	181
第五章 「分進期」幻土的囚與逃	183
--唐捐的「魔怪」書寫與「混搭」合唱	183
第一節 幻土說、分進說與唐捐詩風的生發	184
一、幻土說與分進說	184
二、異質的開端:唐捐詩的生發	189
三、虛實與左右腦、囚逃與障礙	199
第二節 以父之名:教化的身體	204
一、視差轉換:語言、經驗與幻土	204
二、不在場之必要:病根、內化與無所不在	208
三、城堡與幻土:唐捐不可能的「父之名」	214
第三節 從病根到魔怪、從幻土到狂歡	222
一、異端書寫的開展:病根魔怪與身體	222
二、逆崇高及魔怪書寫	231
三、「混搭」合唱:幻土到狂歡	242
第四節 小結	248
第六章  結論	248
參考書目	253

表目錄
表 2-1 囚感逃感與不同時空的關係23

圖目錄
圖1-1 台灣三代詩人土地認同文化認同的變化……………………4
圖2-1 詩發生在囚與逃兩領域之間的「跨」與「互動」中……… 22
圖2-2 不同時空的囚感與逃感………………………………………24
圖2-3 囚逃說、拉康說、梅洛龐蒂說與左右腦關係………………34
圖3-1 商禽的囚與逃、雙重匱乏、及意向性、能動性關係………87
圖3-2 以商禽的人和手之向外及向內折疊說明褶子論………… 116
圖4-1 蘇紹連的擬態形式及與隠形/變形的關係…………………147
圖4-2 蘇紹連主體建構的悲劇性………………………………… 157
圖5-1 從堅固的一元到對抗的二元再到解構中的多元變化…… 186
圖5-2 父、子、神鬼的「跨與互動」關係……………………192
圖5-3 以左右腦及拉康三域說明人與人的視差轉換…………… 207
參考文獻
壹 三位詩人出版詩、文集
一、商禽已出版詩集
商禽,《夢或者黎明》,(台北:十月出版社,1969)。
  ──,《用腳思想》,(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88)。
  ──,《商禽世紀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2000)。
  ──,《商禽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08)。
  ──,《商禽詩全集》,(中和:印刻出版社,2009)。

二、蘇紹連已出版詩文集(依出版年代順序)
  蘇紹連,《茫茫集》,(彰化:大昇出版社,1978)。
  ───,《驚心散文詩》,(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初版) 。
  ───,《河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0。)
  ───,《隱形或者變形》,(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初版)。
  ───,《行過老樹林》(台北:三民書局,1998,初版)。
  ───,《雙胞胎月亮》,(台北:三民書局,1998,初版)。
  ───,《我牽著一匹白馬》,(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8)。
  ───,《童話遊行》,(台北:尚書文化出版社,1999,初版)。
  ───,《台灣鄉鎮小孩》,(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初版)。
  ───,《草木有情》,(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5,一版)。
  ───,《大霧》,(台中:台中市文化局,2007,初版)。
  ───,《私立小詩院》,(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
───,《散文詩自白書》,(台北:唐山出版社,2007)。
───,《孿生小丑的吶喊》,(台北:爾雅,2011)。
───,《少年詩人夢》,(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


三、唐捐已出版詩文集
唐捐,《意氣草》,(台北:詩之華出版社,1993)。
──,《暗中》,(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大規模的沉默》(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
──,《軍旅詩人開放:新妝的異端性格--以五、六十年代的洛夫、商禽、瘂弦為主》,(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無血的大戮》,(台北:寶瓶文化公司,2002)。
──,《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
──,《金臂勾》,(台北:蜃樓出版社,2011。)

貳 華文文學、藝術、哲學專書
艾布拉姆斯(M.H.Abrams),哈珀姆(Geoffrey Galt Harpham),蔡佳瑾譯,《文學術語手冊》,(台北:新加坡商智學習亞洲私人公司台灣分公司,2012)。
狄奧(Harold Hopper Tiaus),譚振球譯,《哲學入門》,(台南:王家出版社,1986。
二間瀨敏史(ふたませ, としふみ),劉麗鳳譯,《圖解時間簡史》,(台北:世茂出版社,2004。
土居健郎(DOI Takeo ) ,黃恆正譯,《日本式的愛──日本人「依愛」行為的心理分析》,(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5)。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 )。
方勵之,《宇宙的創生》,(台北:亞東書局,1988 )。
王岳川,《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
王建元,《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88 )。
加斯東.巴舍拉,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月刊社,2002 )。
加藤諦三,《自立與孤獨的心理學》(未註名譯者),(台北:培林出版社,1994 )。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吳忠超譯,《時間簡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90 )。
弗萊,(Northrop Frye)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2006)。
白靈,《一首詩的誕生》,(台北:九歌出版社1991,初版)。
──,《一首詩的誘惑》,(台北:河童出版社,1998,初版)。
──,《一首詩的玩法》,(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初版)。
矢島稔,宋碧華譯,《不可思議的昆蟲世界》(台北市:大樹文化,1999)。
吉爾‧德勒茲,于奇智,楊潔譯,《福柯‧褶子》(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學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股份公司,2002)。
余德慧,《詮釋心理現象學》,(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公司,2001 )。
亞當.菲立普(Adam Philips),陳信宏譯,《吻、搔癢與煩悶》(台北: 究竟出版社,2000)。
拉康(Jacques Lacan),褚孝泉譯,《拉康選集》(上海三聯書店,2001)。 
李德爾(Darina Leader)、葛羅維斯(Judy Groves),龔卓軍譯,《拉岡》,(台北:立緒文化,1998)。
黄作,《不思之說一拉康主體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紀傑克(S. Zizek) ,格林,戴里(G. Daly),孫曉坤譯,《與紀傑克對話》,(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8)。
紀傑克(S. Zizek),朱立群譯,《幻見的瘟疫》,(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4)。
紀傑克(S. Zizek),蔡淑惠譯,馬康莊校,《傾斜觀看——在大眾文化中遇見拉岡〉(台北:國立編譯館,2008)。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台北:鷹漢文化,2004 ) 。
阿爾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杜章智譯,《列寧與哲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台北:唐山出版社,1989 )。
───,《人,詩意地安居》,(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5)。
───,孫周興譯,《走向語言之途》,(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 )。
高達美(H.G. Gadamer),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商務印書館,1998 )。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
───,姜志輝譯,《符號》(Signes),(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楊大春譯,《哲學贊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羅國祥譯,《可見與不可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龔卓軍譯,《眼與心》,(台北:典藏藝術家,2009)。.
陳天機、許倬雲、關子尹主編,《系統視野與宇宙人生》,(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
黄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
夏婉雲,《童詩的時空設計》,(台北:富春出版社,1997.05)。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出版社,1991)。
楊大春,《梅洛龐蒂》,(台北:生智文化股份公司,2003)。
楊昌年,《風裡芙蕖自有姿一一楊昌年論評選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
詹姆斯.施密特(James schmidt),尚新建等譯,《梅洛-龐蒂-現象學與結構主義之間》,(台北:桂冠出版社,2003,初版二刷)。
翟德爾(Herbert Zettl),廖祥雄譯,《映像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94)。
德穆.莫倫(Dermont moran) ,蔡錚雲譯,《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圖書,2005)。
簡政珍,《詩的瞬間的狂喜》,(台北:時報文化,1991。)
羅伯.索科羅斯基(Robert.Sokolowski),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公司,2004。)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台北:台灣書店,1997) 。
龔鵬程,《文學散步》,(台北:漢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

参 期刊論文、報紙、其他
丁旭輝,〈從蘇紹連的「七尺布」談起〉,《國文天地》194 期(2001.07),頁57-60。
布列東,〈什麼是超現實主義〉,伍蠡甫、林驤華編,《現代西方文論選—論現代各種主義及學派》,(台北:書林出版社,1992),頁175。
白靈,〈平行與交錯——《兩岸四地中生代詩選》出版的意義和影響〉,《新詩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輯(總第12輯)(2010.12)。
──,〈從科學觀點看臺灣新詩經典化的幾個現象〉,《桂冠與荊棘》,(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頁22-42。
朱雙一,〈我的肚腹發散出螢螢的綠光──蘇紹連論〉,《臺灣詩學季刊》27期,1999.06)。
何金蘭,〈論詩歌的社會性——兼論其社會功能〉,《台灣詩學季刊》18期(1997.05)。
───,〈洛夫(清明)詩析論一高德曼「發生論結構主義」方法之應用〉,《台灣詩學季刊》5期(1993.12),頁104-112。
───,「家鄉/異地」之「內/外糾葛一剖析向明(樓外樓)」,《儒家美學的躬行者一向明詩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96.12月》。
李癸雲,〈戰爭.囚禁.逃亡--試探商禽的戰爭創傷書寫〉,《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3期( 2011.10)。
李癸雲,〈蘇紹連詩中的存在悲劇感〉,《台灣詩學季刊》27期(1999.06)。
李紅秀,〈圖像時代的文學書寫〉,《文藝理論與批評》(2008.02)。
李英豪,〈變調的鳥──論商禽的詩〉,商禽,《夢或者黎明及其他》(台北:書林出版社,1988.01)。
李翠瑛,〈割裂的自我──論蘇紹連詩的創作手法 與生命向度〉,彰化師大《國文學誌》10期(2005.06)。
沈麗娟,〈從拉康「鏡像說」解讀「他者」的含義〉,《瀋陽師範大學學報》6期(2008)。 
秀陶,〈簡論散文詩(一)〉,刊登於《新大陸詩刊》35 期(1996.08)。
──,〈簡論散文詩(二)〉,刊登於《新大陸詩刊》36 期(1996.10)。
──,〈簡論散文詩(三)〉,刊登於《新大陸詩刊》37 期(1996.12)。
──,〈簡論散文詩(三)〉,刊登於《新大陸詩刊》37 期(1996.12)。
孟樊,〈蘇紹連的散文詩〉,《臺灣詩學學刊》15期(2010.07)。
林于弘,〈桂冠加冕一~X世代詩人的書寫策略〉,《台灣詩學季刊》32期(2000.12),頁52-66。
林欣誼,〈吉兒‧泰勒的大腦「奇蹟」〉,《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9年3月15日,B1。
林美茂,〈也談散文詩的可能性-不僅僅只是與余光中前輩的偏見商榷〉,《梧州學院學報》20卷5期(2010.10)。
林耀德,〈黑色的自由書──蘇紹連風格概述〉,《文藝月刊》208期(1986.10)。
施慧敏,〈「凡軀之父」、「病軀之父」、「神軀之父」——論《大規模的沉默》中「父親」的多重意義〉,《東華中國文學研究》5期(2007.06),頁39-58。
唐捐,〈藥〉,《聯合文學》209期(2002 .03),頁60-63。
──,〈魔/鬼交融與廟會文體——魯迅詩學的非理性視域〉,《清華大學學報》新39卷3期(2009.09),頁429-472。
──,〈帶商禽去當兵──向阿米巴弟弟推介《夢或者黎明及其他》〉,《文訊》177 期(2000 年7 月),頁38-40。
夏婉雲,〈身體、纏繞與互動一從向明的童詩看文學時空的指向〉,《儒家美學
的躬行者一向明詩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7.12》。
───,〈時間的擾動〉,《台灣詩學學刊》7期(2006.06)。
───,〈照亮與吞滅—試論簡政珍〈火〉詩的意涵結構〉, 第四屆「有鳳初鳴——漢學多元化領域之探索」學術研討會(2009.5.26)
───,〈當下、空間情境化與童詩寫作〉,《台灣詩學學刊》8期,(2006.12)。
奚密,〈「變調」與「全視」:商禽的世界〉,《商禽‧世紀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2000.09)。
翁文嫺,〈商禽──包裹奇思的現實性份量〉刊登於《當代詩學》2期(2006.09),頁116~127。
───,〈《詩經》「興」義與現代詩「對應」美學的線索追尋──以夏宇詩語言為例探析〉,刊登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09),頁127-148。
───,〈商禽──包裹奇思的現實性份量〉,《當代詩學》2 期(2006.09)。
───,〈新詩語言結構的傳承和變形〉,刊登於《成大中文學報》15期(2006.12),頁179-198。
尉天驄、李錫奇、陳芳明、阿翁、劉正忠等執筆,「商禽紀念特輯」,見《文訊》298期(2010.08)。
張春榮,〈回憶如鬼,想像如神——唐捐《大規模的沉默》〉,《文訊》183期(2001.01)。
張健,〈唐捐小說中的詩意語言——以「感受」為例〉,《藍星詩學》12期(2001.12)。
張維中,《聯合報30周年特載‧靜靜的生活 訪唐捐》訪問稿,1008.11.18
梅廣,〈釋『修辭立其誠』:原始儒家的天道觀與語言觀──兼論宋儒的章句學〉,《臺大文史哲學報》55期(2001.11),頁213-238。
莊士玉,〈卑賤的「聖」母--論唐捐詩中卑賤姿態的呈現以及母親意象的雙重性〉,《臺灣詩學學刊》14期(2009.12) 。
陳允元,〈命名、記憶與詮釋──戰後臺灣現代詩的「街道命名」書寫〉,《臺灣詩學》學刊7 號(台北: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2006 年),頁57~83。
───,〈徬徨者與信仰者──論七、八○年代之交的楊澤詩及其時代意義〉,《臺灣詩學學刊》13期(2009),頁57-82。
陳慧樺,〈唐捐詩中的「意識網」〉,《幼獅文藝》462期(1992.06)。
陳巍仁,(〈驚心〉設計下的典律?─台灣當代散文詩美學特徵再檢視),《中國現代文學》17期(2010.06)。
陶保璽,〈濁世中以腳思想者的蒼涼戰叫--解析商禽詩作並談閱讀及欣賞〉,《創世紀詩雜誌》121期(1999.12)。
曾馨霈,〈惡露不斷,鬼神降臨一唐捐與他的詩〉,《幼獅文藝》610期(2004.10),頁96-101。
湯舒雯,〈一首散文詩的工夫:訪秀陶〉,《文訊》第285期(2009.07),頁32-38。
紫鵑,〈玫瑰路上的詩人──商禽訪問錄〉,《乾坤詩刊》40期(2006.10),頁1-14。
須文蔚,〈華語現代詩抒情式批評初探〉,《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期(21卷98期)(2008.12),頁46-51。
───,〈新世代詩人的活動場域——從商業傳播市場轉向公共傳播環境的變遷〉,《台灣詩學季刊》32期(2000.09)
───,〈商禽、孟樊對談:現代詩創作與理論的鴻溝──詩與藝的對話〉紀錄,《創世紀詩雜誌》107 期(1996.06)。
黃文鉅,〈魔化、變身、支離、痙攣美感:論唐捐詩中的身體思維〉,《臺灣詩學學刊》5期(2005.06)。
──,〈魔鬼化或逆崇高--唐捐身體詩再探〉,《臺灣詩學學刊》8期(2006.11)。
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34卷2 期(2005.07),頁158-186。
楊佳嫻,〈舉世皆凹--訪問唐捐談新作《金臂勾》〉,《自由時報「書和人」》,2012年2月15日。
楊宗翰,〈台灣散文詩美學再議〉,《台灣詩學季刊》23期(1998.06),頁93-98。
楊昌年,〈翹首天南看五新---評介九十年代五位散文新銳一一評五位散文新秀〉,《國文天地》142期(1997.03),
楊雅儒,〈唐捐散文中「父親形象」的書寫〉,《國文天地》第249期(2006.02)。
楚戈、張漢良、陳義芝、林明理、洛夫、奚密、瘂弦、張堃等執筆,「商禽紀念特集」,見《創世紀詩雜誌》165期(2010.12)。
瘂弦,〈他的詩.他的人.他的時代——論商禽「夢或者黎明」〉,《創世紀詩雜誌》119 期(1999.06)。
葉維廉,〈超乎現實歷史同時入乎現實歷史:商禽的顛覆策略〉,《創世紀詩雜誌》170期( 2012.03)。
齊澤克(Slavoj Zizek),薛羽譯,《視差之見》,《國外理論動態》9期(2006),頁41-45。
劉正忠,〈違犯‧錯置‧污染——臺灣當代詩的屎尿書寫〉,《臺大文史哲學報》69期(2008.11),頁149-183。
───,〈暴力與音樂與身體:瘂弦受難記〉,《當代詩學年刊》2期(2006.09),頁100-115 。
───,〈墳墓,屍體,毒藥:新月詩人的魔怪意象〉,《清華中文學報》2期,2期 (2008.12),頁119-160。
蕭蕭,〈台灣散文詩美學(上)〉,《台灣詩學季刊》20期(1997.09),頁129-142。
──,〈蘇紹連的生命主軸與藝術工程〉,《臺灣詩學季刊》28期(1999.09)。
隱地,〈一幢獨立的台灣房屋. ──評《台灣新文學史》〉,《聯合報》副刊,2011年12月10日。
鴻鴻,〈散文詩的革命語言:我讀秀陶《一杯熱茶的工夫》〉,刊登於《文訊》256 期(2007,02)23。
顏崑陽,〈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 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刊登於《淡江中文學報》18期(2008.06月),頁279-302。
鯨向海,〈網路詩妖社群妖性簡述〉,《乾坤詩刊》(2002.02)。
───,〈網路詩妖社群妖性簡述〉,《乾坤詩刊》(2002.02)。
蘇紹連,〈沙漠上的小鹿──為沙鹿的小孩而寫〉,《聯合文學》7卷3期(1991.01)。

肆  學位論文
余欣娟,《一九六O年代臺灣超現實詩:以洛夫、瘂弦、商禽為主》,(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吳祚昌,《現象學美學中的「境況身體」梅洛龐蒂身體現象學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臺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李癸雲,《詩和現實的辯證:蘇紹連、馮青、簡政珍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
李逢銘,《試析羅智成、蘇紹連對一九七O年代現代詩論戰的迴響》,(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沈美慧,《蘇紹連散文詩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
林于弘,《解嚴後臺灣新詩現象析論:1987-200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
林佩珊,《詩體與病體:台灣現代詩疾病書寫硏究(1990-)》,(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10)。
邱俊達,《朝向詩意空間:論巴舍拉《空間詩學》中的現象學》,(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曾淑伶,《蘇紹連詩作的辭章結構分析》,(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
張葦菱《土地、現實、自然──蘇紹連、劉克襄、王宗仁研究》,(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陳義芝,《臺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析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
陳巍仁,《台灣現代散文詩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彭巧華,《洛夫詩中身體書寫之探討》,(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彭雨潔,《蘇紹連童詩研究》,(新竹: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1)。
曾琮琇,《嬉遊記-八十年代以降台灣遊戲詩論》,(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劉正忠,《軍旅詩人的異端性格─以五、六十年代的洛夫、商禽、瘂弦為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蔡明展,《台灣散文詩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1997)。
蔡桂月,《蘇紹連及其現代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游淑倩,《蘇紹連詩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薛聖月,《唐捐詩文醜惡風格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1)。

伍  網站
蘇紹連主辦《台灣詩學吹‧鼓吹詩壇》http://www.taiwanpoetry.com/phpbb3/index.php
呂彤鄰,〈齊澤克,拉康,真實與象徵秩序〉http://www.lw23.com/paper_1638121_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