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6201222494600
DOI 10.6846/TKU.2012.00543
論文名稱(中文) 抒情的人道主義-汪曾祺小說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Wang,Zengqi's Novel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張愷庭
研究生(英文) Kai-Ting Chang
學號 79801002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6-09
論文頁數 13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呂正惠
委員 - 胡衍南
委員 - 蘇敏逸
關鍵字(中) 汪曾祺
小說
人道主義
關鍵字(英) Novels
Wang,Zengqi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汪曾祺小說聚焦於「人」。以「人」為焦點出發,顯揚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真情、人與鄉里緊密的關係,體現普世價值裡為人處事高貴優美的情操。本文點出汪曾祺小說環繞的核心價值,期望以「人」為中心,將各種研究面向串連在一起,析論汪曾祺小說特色及創作意識。

汪曾祺思想深受西南聯大自由學風的影響,大學時期師從沈從文,啟蒙小說創作的文學觀。此外,家風養成汪曾祺溫暖善解的人格特質,祖父閱讀習慣的廣博、父親的心靈手巧,皆潛移默化涵養了汪曾祺的性情。作家的書寫風格,往往與作家的氣質秉性息息相關,原鄉成長的水鄉、幸福的童年,直接與間接的形成汪曾祺微風細雨式的短篇小說情調。中斷創作三十年,歷經動盪的政治整肅歲月,八○年代重新復出文壇的汪曾祺,作品迅速捉住世人目光。兒時對鄰里街坊的印象,成為汪曾祺筆下重要的創作素材。他對形色工匠的各式技藝做出細膩觀察,真誠禮讚那些充滿熱情、認真生活的老百姓。汪曾祺潛心於從平凡人身上發掘人性的美好面。經歷人性遭閹割的時代,汪曾祺急於修補平復人們受傷的心靈,他期盼藉由筆下良善的人物,來喚起人心對美、善的渴望,找回人們對生活的信念,與彼此之間的信賴感。小說中對於風俗與環境佈置的書寫,最終目的都在於烘托出「人」之美。
    
汪曾祺小說文字的峻潔、精準,展現其詩意的審美意識。使其短篇小說在有限的篇幅裡,能承載更多的言外之意。從八○年代至九○年代末,十多年來的創作道路,汪曾祺的小說風格,從專注於人性美與人情美的書寫,朝向人性的複雜性與人生不可預測的變異性開拓,藝術風格從溫暖基調漸趨多元。對於人性善良的堅定信念,以及對於現實生活悲喜參半的體悟,透過小說創作,汪曾祺真誠映射呈現其眼中所見的世界。本論文對小說文本逐一爬梳,整理分析其小說獨特的藝術魅力,去驗證核實汪曾祺欲裨益於世道人心的美意。
英文摘要
Wang, Zengqi's Novels focused on the“people”. He exalted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neighborhood to realize the graceful spiri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deas of Wang, Zengqi's Novels.

The free atmosphere influenced Wang, Zengqi a lot.  He followed Shen, Tsongwen in the college and began his writing career.  Besides, his family made him kind and considerate.  His impression on the childhood and his hometown was the origin of his short stories.  His writing career had broken off for 30 years because of the political factors.  However, when he repacked up his pen at 1990s, he caught the readers’ eyes instantly.  He described the workers skills delicately to admire the enthusiastic people who loved their life and did their best to make their lives wonderful.  Wang, Zengqi tried to fix up the broken heart by his characters to remind the belief and goodness of life.  His ultimate goal was to declare the beauty of humanity.

Wang, Zengqi used the words precisely to present his poetic implication.  From 1990s to 2000s, his writing style had changed to the humanity complication and non-prediction.  This researcher arranged Wang, Zengqi’s novels and presented his unique fascination to verify his ambi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抒情的人道主義—汪曾祺小說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汪曾祺生平與人格養成-----------------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9

第三節  研究動機、範圍、方法與架構------------18



第二章  人生百態的風情畫---------------------23

第一節  百工技藝的細微觀察-------------------23  

第二節  立意雅化的人物群象-------------------31

第三節  體察幽微的生活樣貌-------------------41  



第三章  以「人」為中心輻射開展----------------52

第一節  溫情的人間世界-----------------------53

第二節  風俗與人情--------------------------63  

第三節  環境與人情--------------------------70 
  



第四章  人性書寫與生命情調--------------------81

第一節  但求情味的初衷-----------------------83


第二節  嚴酷的文革試-------------------------90

第三節  悲欣交集的生命圖像--------------------106



            
第五章  結論-------------------------------119



參考書目-----------------------------------123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汪曾祺作品(以下按姓氏筆劃排列)                                   
丁帆編選,《五味集》,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 年1 月。
李輝主編,《汪曾祺自述》,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 年10 月。
汪曾祺,《寂寞和溫暖》,台北:新地出版社,1987 年9 月。
汪曾祺,《茱萸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8 年9 月。
季紅真編選,《汪曾祺小說》,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6月。
陸建華主編,《汪曾祺文集》,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 年9 月。
鍾敬文,鄧九平主編,《汪曾祺全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年
8月。

二、專書(以下按姓氏筆劃排列)

丁帆,《中國大陸與台灣鄉土小說比較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丁帆,《中國鄉土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丁帆,《文化批判的審美價值座標—中國當代文學思潮、流派與文本分析》,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2009年8月,頁219。
王得后、錢理群、王富仁、李慶西注釋,〈孤獨者〉,《魯迅精要讀本—小說、散文、散文詩卷》, 台北:人間出版社,2010年九月。
王彬彬、丁帆、董健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王鐵仙等著,《新時期文學二十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年4 月。
史樹青主編,《中國藝術品收藏鑒賞百科》,河南:大象出版社,2009年。
李惠芳著,《中國民間文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年6 月。
吳立昌著,《沈從文——建築人性神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 年9 月。
吳秀明編,《中國當代文學史寫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 年4 月。
李陀編,《中國尋根小說選》,香港:三聯書店,1993 年5 月。
汪朗、汪明、汪朝著,《老頭兒汪曾祺——我們眼中的父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年1 月。
周志強,《漢語形象中的文人自我—汪曾祺後期小說的語言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
季紅真,《眾神的肖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年。
金實秋主編、陸建華顧問,《永遠的汪曾祺》,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年5月。
洪子誠、孟繁華主編,《當代文學關鍵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2 月。
唐翼明,《大陸新時期文學(1977—1989):理論與批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4月。
施淑,《中國新時期文學概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6月。
施淑編,《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出版社,1997年6月。
施叔青,《文壇反思與前瞻:施叔青與大陸作家對話》,香港:明報出版社,
1989年。
姜濤編,北京:《北大文學講堂》,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3月。
唐湜,《九葉詩人:中國新詩的中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3 月。
范家進,《現代鄉土小說三家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02 年6 月。
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7月。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陸建華,《汪曾祺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 年7 月。
陳繼會等著,《中國鄉土小說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年11 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述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7 月。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3月。
陳思和,《還原民間》,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年6 月。
陳思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年7 月。
陳思和主持,《談話的歲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年7 月。
陳曉明主編,《中國先鋒小說精選》,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 年12 月。
張學軍,《中國當代小說流派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年3 月。
許道明,《京派文學的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 年12 月。
曹文軒,《20 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年1 月
傅佩榮編,《論語三百講》,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9月。
華之城,《東京夢華錄》,孟元老/ 原著,張臨生/ 導讀,臺北:網路與書出版社,2011年1月。
黃健,《京派文學批評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 年6 月。
黃子平,《倖存者的文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10月。
董健、丁帆、王彬彬,《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第二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
版社,2011年3月。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第3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年。
楊澤主編,《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 年11 月。
錢少武,《禪莊藝術精神與京派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7月。
鍾阿城,《閑話閑說—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
11月。
劉志榮主持、陳思和等講談,《百年文學十二談》: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7 月。
劉勰著,周振甫釋,《文心雕龍》,台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
韓愈著,清/馬永昶校注,馬茂元編次,《韓昌黎文集校注》, 台北:頂淵文化 ,
2005年1月。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9 年8 月。
龐守英,《新時期小說文體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2 年8 月。
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編譯,《簡名不列顛百科全書》第八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

三、期刊論文(以下按發表年月排序)
陸建華,〈動人的風俗畫——漫評汪曾祺的三篇小說〉,《北京文學》,1981 年,
第8 期。
黃子平,〈論中國當代短篇小說的藝術發展〉,《文學評論》,1984 年,第5 期。
李陀,〈意象的激流〉,《文藝研究》,1986 年,第3 期。
何立偉,〈美的語言與情調〉,《文藝研究》,1986 年,第3 期。
李國濤,〈汪曾祺小說文體描述〉,《文學評論》,1987 年,第4 期。
許自強,〈淡中有味 飄而不散——從《安樂居》和《雲致秋行狀》看汪曾祺小說的風格特色〉,《文藝理論與批評》,1988 年,第4 期。
王安憶,〈汪曾祺論:汪老講故事〉,《文學角》,1988 年,2 月。
李慶西,〈尋根:回到事物本身〉,《文學評論》1988 年,第4 期。
安妮.居里安著,陳豐譯,〈筆下浸透了水意—讀沈從文〈邊城〉和汪曾祺的〈大淖記事〉〉,《聯合文學》第五卷第三期,1989年1月,
吳方,〈說淡化——汪曾祺小說的「別緻」及其意義〉,《北京文學》1989 年,第1 期。
陳紅軍,〈汪曾祺作品研討會紀要〉,《北京文學》1989 年,第1 期。
黃子平,〈汪曾祺的意義〉,《北京文學》1989 年,第1 期。
黃子平,〈千古艱難唯一死——讀幾部寫老舍、傅雷之死的小說〉,《讀書》,1989年,第4 期。〈來自大地的聲音——「汪曾祺作品探索」專輯‧前言〉,
《聯合文學》,1989 年1 月,第5 卷第3 期。
季紅真,〈文化「尋根」與當代文學〉,《文藝研究》,1989 年,第2 期。
李兆忠,〈旋轉的文壇——「現實主義與先鋒派文學」研討會紀要〉,《文學評論》,1989 年,第1 期。
許宗華,〈淺論汪曾祺小說的「非情節化」〉,《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1 年,第9 期。
胡河清,〈汪曾祺論〉,《當代作家評論》,1993年01期。
高萬云、宗瑞林,〈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淺談汪曾祺小說的語言
藝術〉,《張家口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4 年,第1 期。
范培松,〈京派文學的再度輝煌〉,《鍾山》,1994 年,第6 期。
陳思和,〈民間的浮沈——對抗戰到文革文學史的一個嘗試性解釋〉,《上海文學》,1994 年,第1 期。
陳思和,〈民間的還原——文革後文學史某種走向的解釋〉,《文藝爭鳴》,1994年,第1 期。
楊志勇,〈傳統的自覺——汪曾祺創作論〉,《求索》,1994 年,第3 期。
石杰,〈和諧:汪曾祺小說的藝術生命〉,《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 年,第1期。(美)史書美著、李善修譯,〈林徽因、凌叔華和汪曾祺——京派作家的現代性〉,《天中學刊》,1995 年9 月,第10 卷增刊。
馬風,〈汪曾祺與新時期小說——一次文學史視角的考察〉,《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 年,第10 期。
孫振華,〈生命的禮讚與悲憫——京派小說創作主題探析〉,《雲夢學刊》,1995年,第1 期。
舒暢,〈大後方歷史文化風貌的文學再現——汪曾祺與昆明有關的散文、小說綜論〉,《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 年4 月,第27 卷第2 期。
楊鼎川,〈汪曾祺四十年代兩種不同調子的小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95年,第3 期。
楊倩影,〈異彩紛呈的「風俗畫」—評汪曾祺故鄉的風土人情小說〉,《南平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
楊鼎川,〈汪曾祺與外國現代主義文學〉,《佛山大學學報》1996 年2 月,第14卷第1 期。
摩羅,〈末世的溫馨——汪曾祺創作論〉,《當代作家評論》1996 年,第5 期。
高恆文,〈也談汪曾祺的《小孃孃》〉,《文學自由談》,1997 年,第4 期。
夏元明,〈汪曾祺近作透視〉,《黃崗師專學報》(黃州),1997 年,第3 期。
陶陽,〈汪曾祺與民間文學〉,《民間文學論壇》,1997 年,第4 期。
溫存超,〈淡化:汪曾祺小說文體的自覺與創造〉,《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綜合專輯)》,1997 年增刊。
摩羅,〈悲劇意識的壓抑與覺醒〉,《當代作家評論》,1997 年,第5 期。
鄧友梅,〈漫憶汪曾祺〉,《文學自由談》,1997 年,第5 期。
謝錫文,〈汪曾祺小說語境分析〉,《小說評論》1997 年,第5 期。
謝泳,〈西南聯大與汪曾祺、穆旦的文學道路〉,《文藝爭鳴》,1997 年,第4 期。
李陀,〈汪曾祺與現代漢語寫作——兼論毛文體〉,《花城》,1998 年,第5 期。
李佳楣,〈繁花盡落見真淳——汪曾祺作品語言散論〉,《東疆學刊》1998 年4 月第15 卷第2 期。
柯玲,〈汪曾祺創作的現代意識〉,《鹽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 期。
張京軍,〈汪曾祺的鄉土小說〉,《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8 年12 月,第9卷第4 期。
陳徒手,〈汪曾祺的文革十年〉,《讀書》,1998 年,第11 期。
楊秋榮,〈走在時尚前一點——試論汪曾祺小說的先鋒性〉,《北京教育學院學報》,1998 年,第2 期。
張衛中,〈先鋒的重建:中國本土先鋒小說型態構想〉,《文藝評論》1998 年,第6 期。
席建彬,〈回歸與拯救——論汪曾祺小說的童年視角〉,《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 年,第2 期。
陳思和、何清,〈理想主義與民間立場〉,《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 期。
陳漫一,〈清音餘韻話風俗 溫馨可感道人情——汪曾祺抒情小說民俗風情描繪意旨初探〉,《呼蘭師專學報》,1999 年,第2 期。
陸成,〈「時態」與敘事——汪曾祺〈異秉〉的兩個不同文本〉,《文藝理論研究》,1999 年,第1 期。
魯曉霞,〈汪曾祺作品中的風情描寫〉,《洛陽大學學報》,1999 年9 月,第14 卷第3 期。
摩羅、楊帆,〈論汪曾祺九十年代的美學發展及其意義〉,《文藝理論研究》,
1999年,第1 期。
王宜青,〈兒童視角的敘事策略及心理文化內涵〉,《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 年,第4 期。
肖莉,〈汪曾祺小說文體的獨創性〉,《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11 月,第23 卷第6 期。
柯玲,〈汪曾祺與京派文學〉,《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 年,第3 期。
馬金起,〈風俗畫與汪曾祺的小說創作〉,《山東社會科學》,2000 年,第1 期。
張華,〈鄉土情節的人文精神——汪曾祺返觀〉,《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成都,2000 年7 月,第27 卷第4 期。
游友基,〈文化尋根的雅化、俗化、野化趨向—汪曾祺、馮驥才、鄭萬隆論〉,《溫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2月,第20卷第一期。
趙桂寧,〈汪曾祺小說的當代意義〉,《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6 月,第22 卷第3 期。
黃頌華,〈汪曾祺小說中的悲劇意蘊〉,《湘潭師範學院學報》,2000 年12 月,第21卷增刊。
劉明,〈民間:汪曾祺的文化方位〉,《山東社會科學》,2000 年,第5 期。
劉帆,〈“回歸民間”——談汪曾祺80 年代小說創作〉,《哈爾濱師專學報》,2000年7 月,第21 卷第4 期。
梅慶生,〈滄桑人世的溫情撫慰—汪曾祺小說內在情感和文化底蘊剖析〉,《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0年6月。第13卷第2期。
錢少武,〈試析汪曾祺小說的審美趣味〉,《小說評論》,2000年第3期。
王少鵬,〈試論沈從文、汪曾祺創作的悲劇意識〉,《楊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3 月,第19 卷第1 期。
馬洪,〈淡然至極眾美從之—汪曾祺小說的文化品格淺析〉,《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1年10月,第22卷第4期。
馬春花,〈溫和的生存哀歌——讀汪曾祺的〈異秉〉〉,《名作欣賞》,2001 年,
第4 期。
馮暉,〈汪曾祺:新筆記小說的首先發聲〉,《雲夢學刊》,2001 年5 月,第22 卷第3 期。
張靈,〈在風俗畫的世界中詩意共興——汪曾祺審美意識闡述〉,《三峽大學學報》,2001 年3 月,第23 卷第2 期。
黃靈紅,〈論汪曾祺小說的抒情現實主義特徵〉,《學術研究》,2001年第10期。
孫曉文,〈童心未泯汪曾祺〉,《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01 年,第3 期。
曾利君,〈「談新筆記小說」的傳統性〉,《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 年11 月,第27 卷第6 期。
郭志芳,〈汪曾祺小說的故鄉情結〉,《河北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2月,第1 卷第1 期。
劉明,〈論汪曾祺的敘事方式及其語言方格的民間性〉,《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2 月,第23 卷第1 期。
林超然,〈文學搭建的民間文明——汪曾祺論〉,《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 年3 月,第3 卷第1 期。
胡秦葆,〈文變染乎世情——汪曾祺小說文體創新的意義〉,《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2 年4 月,第22 卷第2 期。
夏元明,〈汪曾祺小說與民間文學〉,《錦州師範學院學報》,2002 年9 月,第24卷第5 期。
郭亞明,〈自由意志與命運的較量—試論汪曾祺的審美特質〉,《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12月。第31卷,第6期。
曾志平,〈常綠的的童心與童心的守望——汪曾祺側論〉,《語文學刊》,2002 年,第3期。
南梔子,〈曇花‧孤鶴‧鬼火——汪曾祺小說的民俗意象分析〉,《當代作家評論》,2002 年,第5 期。
喬世華,〈以純樸童心燭照世界——現代小說中的兒童視角〉,《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2 年,第4 期。
馮暉,〈但開風氣不為師——論汪曾祺與尋根文學之淵源〉,《雲夢學刊》,2002年11 月,第23 卷第6 期。
陳林群,〈記憶的魔手〉,《社會科學論壇》,2002年,第10期。
游友基,〈京派與現代派的遇合——汪曾祺早期小說論〉,《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年,第2 期。
熊修雨,〈論汪曾祺小說的文體意義〉,《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年1 月,第29 卷第1 期。
熊修雨,〈文如其人——論汪曾祺與其小說文體〉,《江漢論壇》,2002 年4 月,
楊學民、馬金起,〈〈受戒〉新時期小說的真正開端〉,《山東社會科學》,2002 
年,第1 期。
劉明,〈汪曾祺與五四新文化傳統〉,《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2 年,第8期。
劉明,〈汪曾祺散文創作的民間性闡釋〉,《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雙月刊)》,2002 年,第6 期。
鍾敬文,〈“五四”運動以來民間語言研究的傳統与新時期語言民俗學的開拓〉,
《西北民族研究》,2002 年,第2 期。
王曉薇,〈平遠小景 簡雅拙淡——試論汪曾祺的小說《受戒》〉,《當代作家評論》,2003 年,第5 期。
王雨,〈最後一位士大夫——汪曾祺創作道路間斷性探因〉,《濱州師專學報》,2003年9 月,第19 卷第3 期。
朱志剛,〈節奏與語詞的選擇——談談汪曾祺小說《受戒》中語言的運用〉,《名作欣賞》,2003 年,第9 期。
李生濱、趙輔學,〈試論汪曾祺小說藝術的和諧美〉,《唐山師範學院學報》,
2003年5 月,第25 卷第3 期。
李木生,〈世紀絕唱汪曾祺〉,《書屋》,2002年07期。
邰宇,〈沈從文、汪曾祺創作風格比較〉,《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年5 月,第19 卷第3 期。
楊勁平,〈九十年代以來汪曾祺小說研究述評〉,《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 年6 月,第18 卷第2 期。
楊學民、季勇忠,〈從工具論到本體論——論汪曾祺對現代漢語小說語言觀的
貢獻〉,《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2003 年5 月,第36 卷第3 期。
劉明,〈「規避」的輝煌和遺憾——汪曾祺創作論〉,《當代作家評論》,2003 年,第6 期。
王堯,〈在潮流之中與潮流之外——以八十年代初期的汪曾祺為中心〉,《當代作家論》,2004 年,第4 期。
葉振富,〈汪曾祺的飲食美學〉,收入徐國能主編,《海峽兩岸現當代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2月。
蔡天星、楊鼎川,〈沈從文汪曾祺小說裡的民歌〉,《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4 年1 月,第22 卷第1 期。
霍業軍,〈藹然仁者辨——沈從文與汪曾祺比較〉,《文學評論》,2004 年,
第1期。
黃立華,〈玄遠冷峻 高簡瑰奇——汪曾祺小說的結尾藝術〉,《學術界》,2004年,第4 期。
劉曉林,〈動盪與困厄中的精神守望——西南聯大知識份子文化性格論〉,《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年6 月,第26 卷第3 期。
狄麗英、種竟梅,〈一幀清麗的水鄉風俗—淺論汪曾祺的小說《受戒》〉,《河北軟
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1月,第8卷第1期。
葉向東,〈汪曾祺的小說思想〉,《當代文壇》,2006年第4期。
張惠珍,〈三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汪曾祺小說中的歷史敘事與人物群像〉,《政大中文學報》,2007年6月。
魏美玲,〈汪曾祺的百業人生〉,《2007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2007年6月。
方星霞,〈傳統詩文與民間文學的交融─ 汪曾祺小說之語言特色香港中國語文學會〉,《文學論衡》2008 年 10 月,第13期。
楊德山,〈試論廢名對汪曾祺小說創作的影響〉,《蘇州學院中文系學報(社科縱橫版)》,2008年,5月。
郭玉森,〈汪曾祺小說的和諧美〉,《文學教育》,2008年,8月。
曹秀劉,〈有古風的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汪曾祺小說中的「異人」形象〉,《福建論壇(文學新視野)》,2008年4月。
翟業軍,〈廢墟里長出的罌粟花 —《小孃孃》精讀〉,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王雅琨,〈汪曾祺小說中的民間世界〉,《文學教育》,2010年3月。
周志強、郭啟維,〈精神返鄉的烏托邦神話〉,《山花(作家評論)》,2010年
4月。
韋惠佳,〈《受戒》的詩意建構〉,《文學教育》,2010年11月。
裴志茹,〈論汪曾祺被經典化的背後〉,《大舞台》,2010年第12期。
曹瑩瑩,〈情欲之花坦蕩盛開—試論《薛大娘》中的人性美〉,《文學界.文學評論》,華中師範大學,2010年,第5期。
錢少武,〈試析汪曾祺小說的審美情趣〉,《小說評論》,2010年第3期。
羅江,〈從生命型態角度看汪曾祺小說中的生存意識〉,《文學界(評論版)》,
2010年第10期。
孫郁,〈新舊京派〉,《上海文學》,2011年,第2期。
翟業軍,〈「遲開的玫瑰或胡鬧」——論汪曾祺的晚期風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第8期
裴志茹,〈被經典化的背後〉,《大舞台文藝評論》,2012年,第12期。

四、學位論文

徐欣嫻,《汪曾祺作品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
劉婉雯,《汪曾祺小說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蔡妙芬,《汪曾祺小說中的市井圖像》,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張慧,《精神返鄉—汪曾祺高郵小說的原型主題》,武漢:華中師範大學,
2008年。
鈕綺,《論汪曾祺小說的生命意識》,杭州:浙江大學人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6月。
魯美,〈汪曾祺的當代生活經驗及其風格演變〉,蘭州:西北師範大學,2010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