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6201212030300
DOI 10.6846/TKU.2012.00531
論文名稱(中文) 網路服務的媒介特性與成癮之相關性初探
論文名稱(英文)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net Service’s Media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周宜玄
研究生(英文) Yi-Hsuan Chou
學號 69805032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6-08
論文頁數 6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唐大崙(daluntang@gmail.com)
委員 - 賴惠德
委員 - 楊智明
關鍵字(中) 網路成癮
即時回饋能力
媒介特性
媒介生態學
關鍵字(英) Internet addition
immediacy of feedback
media characteristics
media ecolog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媒介生態學」角度討論數位媒介與人互動的影響。有鑑於美國科技作家Nicolars Carr認為,使人深深沉迷於網路的原因為網路媒介具備正向立即回饋的能力,其更改變了我們的注意力、專注力以及記憶力,顯然,網路成癮是首要條件,然,Carr提出的論點尚未有相關研究可供佐證,遂,本研究透過問卷設計以及網路成癮量表工具,進行初步的量化研究,瞭解正向即時回饋能力與網路成癮之關係。

研究顯示,具有即時回饋能力特性的網路服務與成癮呈相關顯著,再者,控制時間變項下的結果,也顯示媒介特質與網路成癮呈相關顯著。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is from media ecology perspective 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igital media and the users. Since the American writer Nicholas Carr believes that uses are addicted to Internet for the media characteristics, positive and immediate feedbacks, which distract us and change our memory. Apparently, Internet addition is the prime condition. However, Carr’s points seem to be subjective, this study tries to find o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mmediacy of feedback and Internet addiction by designing the questionnaire and quoting CIAS-R.

The result revealed tha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mmediacy of feedback and Internet addiction was significant. Furthermore, control the variable of time, the result also showed that Internet addition was relevant to the media characteristic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貳章    文獻回顧	6
第一節  網路成癮	6
第二節  網路是個分心世界	18
第三節  媒介同步理論	23
第四節  相關研究及各網路服務簡介	2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4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對象	35
第三節  研究變數與研究假說	35
第四節  問卷設計	36
第五節  信度分析	38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39
第肆章  研究結果	40
第一節  描述統計	40
第二節  相關分析	47
第三節  深度訪談	4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5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4
第二節  建議與限制	55
參考文獻	57
附錄一  問卷	63
附錄二  訪談大綱	67
 
表目錄
表2-1:網路成癮定義	7
表2-2:Goldberg學者之網路成癮	8
表2-3:Young學者之網路成癮	10
表2-4:CIAS-R兩大主要結構	11
表2-5:CIAS-R各分量表題目	11
表2-6:CIAS-R全量表及各分量表之信度分析	14
表2-7:CIAS-R各變項間之相關分析	15
表2-8:媒介同步理論之五大媒介特徵定義	25
表2-9:即時通訊軟體功能介紹	29
表2-10:各網路服務之推出日期	32
表3-1:受訪者基本資料	38
表3-2:信度水準參考標準…………………………………………………………………………………..38
表4-1:每日上網總時間統計	41
表4-2:各項網路服務占每日上網總時間之百分比統計	41
表4-3:各項網路服務之回饋能力排名	42
表4-4:謝欣容(2011)「即時回覆速度」變項題目	43
表4-5:即時回饋能力對應組	44
表4-6:成癮總分統計	44
表4-7:成癮分量表統計	45
表4-8:CIAS-R信度分析	46
表4-9:CIAS-R各分量表信度分析	46
表4-10:各網路服務使用時間與CIAS-R各變項之相關分析	47
表4-11:控制使用時間變項之相關分析	48
表5-1:CIAS-R與本研究之信度分析對比	54
表5-2:CIAS-R與本研究之統計對比…………………………………………….54
圖目錄
圖2-1:超文本閱讀模式	20
圖2-2:「即時回覆速度」與使用時間量之關係	27
圖2-3:「平行溝通程度」與使用時間量之關係.	28
圖3-1:本研究架構圖	35
圖4-1:性別統計	40
圖4-2:年齡統計	40
圖4-3:職業統計	40
圖4-4:每日上網總時間統計	41
圖4-5:「即時回覆速度」與使用時間量之關係	43
圖4-6:成癮總分統計	4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期刊論文
1.	林以正、王澄華、吳佳輝(2005)。〈網路人際互動特質與依戀型態對網路成癮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3:289-309。
2.	柯志鴻(2010)。〈迷戀現代桃花源—淺談網路成癮〉,《醫療品質雜誌》,5:35-40。
3.	唐大崙(2012)。〈關機!拿本書,走向大自然吧:評介《淺薄:網路正在影響我們的大腦》〉,《中華傳播學刊》,21:1-11。
4.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3:279-294。

碩博士論文
1.	周榮(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2.	黃柏蒼(2011)。《台灣青少年網路成癮之心理病理因子與性別差異:其與網路使用、壓力、衝動性之關聯性》。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	謝欣蓉(2011)。《以媒介共時理論觀點探究大學生媒介使用現況》。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
4.	韓宜靜(2011)。《大學生負向情緒、後設認知與網路成癮之關係研究》。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書籍
1.	袁方 ( 2002 )。《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2.	崔麗娟( 2003 )。《心理學是甚麼》。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翻譯書籍
1.	汪益譯(1999)。《預知傳播紀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原書:McLuhan, M., McLuhan, E., & Zingrone, F. 【1995】. Essential McLuhan. Canada: Ontario.)

研討會或壁報論文
1.	邱慧仙(2011)。〈社群網站使用者臨場感、滿意度與忠誠度之探索性研究:以 Facebook 為例〉,「貳零壹壹年中華傳播學會論文」, 1-18。
2.	施懿珊(2002)。〈網路社群與社交網絡〉,「貳零零貳年中華傳播學會論文」,1-6。
3.	蔡珮(2004)。〈媒介成癮?電視成癮與網路成癮比較初探〉,「貳零零肆年中華傳播學會論文」,1-33。
4.	盧嘉傑(2010)。〈互聯網將會取代電視嗎?一項基於媒介環境學理論的實證研究〉,「貳零壹零年中華傳播學會論文」,11-23。

線上資料
1.	卞冬磊(2006)。〈媒介時間的來臨—對傳播媒介塑造的時間觀念之起源、形成與特徵的研究〉,「貳零零陸年中華傳播學會論文」,1-15。上網日期:2012年5月7日,取自 http://ccs.nccu.edu.tw/UPLOAD_FILES/HISTORY_PAPER_FILES/76_1.pdf
2.	卞冬磊(2008)。〈膚淺的縱深:「媒介時間」之社會影響〉,《資訊社會研究》,14:101-132。上網日期:2012年5月7日,取自http://nhuir.nhu.edu.tw:8085/ir/retrieve/6097/5062001403.pdf
3.	王智弘(2009)。《網路諮商、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台北:學富文化,上網日期:2012年5月25日,取自http://iad.heart.net.tw/Q&A-03.html
4.	林閔沛(2012)。〈這些年,我們一起關心的網路成癮:漫談網路成癮的定義、橫鑑及心理治療〉,《臨床心理通訊》,50:10-18。上網日期:2012年5月27日,取自http://www.tacp.url.tw/download/report/report_50.pdf
5.	〈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出爐 2011年台灣地區上網人口增加73萬人創歷年新高〉(2011年5月24日),《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上網日期:2012年3月9日,取自:http://www.twnic.net/NEWS4/103.pdf
6.	江碧凌、詹玉婷、林盈婷(2009)。〈即時通訊軟體MSN Messenger「個人訊息欄」的傳播功能與使用行為之研究〉,《圖文傳播藝術學報》,2009:103-112。上網日期:2012年3月24日,取自http://gca.ntua.edu.tw/ezfiles/0/1000/img/11/09.pdf
7.	〈行動×社群=微世代商機,微=大利時代來臨!〉(2012年4月20日),《數位時代》。上網日期:2012年5月3日,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160/id/23046
8.	〈再見了,部落格行銷時代!〉(2011年2月24日),《數位時代》。上網日期:2012年3月24日,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0/id/17353
9.	吳統雄(1985)。〈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應用、反省〉,《民意學術專刊》,夏季號:29-53。上網日期:2012年3月28日,取自http://tx.liberal.ntu.edu.tw/jx/methodology/Analy-Reliability_Validity.htm
10.	〈使用Gmail的十大理由〉(無日期)。上網日期:2012年3月24日,取自Gmail網站https://mail.google.com/mail/help/intl/zh-TW/about.html#__utma=72592003.530478764.1323693879.1330535914.1332586177.9&__utmb=72592003.1.10.1332586177&__utmc=72592003&__utmx=-&__utmz=72592003.1332586177.9.6.utmcsr=google.com.tw|utmccn=(referral)|utmcmd=referral|utmcct=/accounts/Logout2&__utmv=-&__utmk=262420234
11.	〈電子郵件〉(無日期)。上網日期:2012年3月24日,取自維基百科網站http://zh.wikipedia.org/wiki/Email
12.	〈『網友使用Facebook時數佔上網總瀏覽時數27%;與去年同期相較使用時間佔比持續成長!』〉(2011年9月23日),《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上網日期:2012年5月4日,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09_23_11.html
13.	〈2011台灣無線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出爐〉(2011年10月13日),《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上網日期:2012年3月9日,取自:http://www.twnic.net/NEWS4/109.pdf
14.	〈Twitter、Plurk、嘀咕,一百四十字的魔力〉(2009年7月1日),《數位時代》。上網日期:2012年3月24日,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0/id/10631
15.	(Windows Live Messenger)(無日期)。上網日期:2012年5月7日,取自維基百科網站http://zh.wikipedia.org/wiki/Windows_Live_Messenger
16.	(What is BBS? What is Ptt BBS?)(無日期)。上網日期:2012年3月24日,取自批踢踢實業坊網站http://www.ptt.cc/index.bbs.html

二、英文部分:
期刊論文
1.	Daft, R. L., & Lengel, R. H. (1986).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media richnes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anagement Science, 32(5), 554-571.
2.	DeStefano, D. & LeFevre, J. A.(2007). Cognitive Load in Hypertext Reading: A Review.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 23(3), 1616-1641.

研討會或壁報論文
1.	Dennis, A. R., & Valacich, J. S. (1999, January). Rethinking Media Richness: Towards a Theory of Media Synchronic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IEEE Computer Society, Hawaii.
2.	Dennis, A. R., Valacich, J. S., Speier, C., & Morris, M. G. (1998, January). Beyond Media Richness: An Empirical Test of Media Synchronicity Theo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IEEE Computer Society, Hawaii, 48-57.

書籍
1.	Carr, N. (2010).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	Klingberg, T. (2008). The Overflowing Brain: Information Overload and the Limits of Working Memory.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線上資料
1.	Aaronovitch, D. (2008.08.13), The internet shrinks your brain? What rubbish. Retrieved April 27, 2012, from http://www.almendron.com/tribuna/the-internet-shrinks-your-brain-what-rubbish/
2.	Bergen, L., Grimes, T. & Potter, D. (2005). How Attention Partitions Itself during Simultaneous Message Presentation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1(3). 311-336. Retrieved Febrary 24, 2012, from http://web.mac.com/scottstgeorge/Scott_St._George/GEOG8260__Schedule_files/Bergen_Attention.pdf
3.	Claburn, T. (2008.10.15), Is Google Making Us Smarter? Retrieved April 26, 2012, from http://www.informationweek.com/news/211200721
4.	ClickTale. (2008), Puzzling Web Habits Across the Globe-Part 1. Retrieved January 21, 2012, from http://blog.clicktale.com/2008/07/31/puzzling-web-habits-across-the-globe-part-1/
5.	Greenfield, P. M. (2009).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Education: What Is Taught, What Is learned. Science Magazine, 323(5910). 69-71. Retrieved Febrary 25, 2012, from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23/5910/69.short
6.	Hembrooke, H. & Gay, G. (2003), The Laptop and the Lecture: The Effects of Multitasking in Learning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 15, 46-64. Retrieved Febrary 20, 2012, from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41252460v7037172
7.	Nielsen, J. (2006), F-Shaped Pattern For Reading Web Content. Retrieved January 25, 2012, from  http://www.useit.com/albertbox/reading_pattern.html
8.	Sweller, J. (2002), Visualisation and Instructional Desig. Retrieved January 20, 2012, from http://www.iwm-kmrc.de/workshops/visualization/sweller.pdf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