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6200521010700
DOI 10.6846/TKU.2005.00259
論文名稱(中文) 《釋名》語言文化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Linguistic culture study of 《Shimi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黃立楷
研究生(英文) Li-Kai Huang
學號 69100004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5-14
論文頁數 23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盧國屏
指導教授 - 石漢椿
委員 - 孫劍秋
委員 - 周德良
關鍵字(中) 釋名
語言文化
劉熙
關鍵字(英) Linguistic culture
Shiming
Liu Xi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為以東漢劉熙所著的《釋名》為基礎材料,再以語言文化學的觀點研究,並利用語言與文化之間的緊密關係,重新建構出劉熙在《釋名》裡觀察出的人文世界。全文共分為六篇討論,分別為:第一篇〈序篇〉、第二篇〈自然天地〉、第三篇〈生命與人際互動〉、第四篇〈民生基本需求〉、第五篇〈器物與教化〉、第六篇〈結論〉。
第一篇〈序篇〉主要分為兩章作討論。第一章緒論包含了研究動機與目的、《釋名》概說與前人研究成果、本文研究方法與步驟三部分,筆者在此闡述何以選擇以語言文化學作為入路、過去前人對《釋名》的研究重心與其著作、本文研究與撰述之過程。第二章《釋名》語言文化的縮影─〈釋言語〉的詞彙系統,筆者將〈釋言語〉一篇視為當時人們常使用的基本詞彙,具有可以含括《釋名》一書其他篇章之功能,為《釋名》語言文化的縮影。在〈序篇〉中另外一個重點則是將《釋名》分為自然天地、生命與人際互動、民生基本需求、器物與教化四大類別,以開啟接下來篇章之論述。
第二篇的〈自然天地〉共包含天文與地理兩個部分,「天文」部分,正與〈釋天〉相契合;而在「地理」的部分則與〈釋地〉、〈釋州國〉、〈釋山〉、〈釋水〉、〈釋丘〉作連結。由上述的天與地兩部分,可以觀察出先民對自然環境所做出來的人文詮釋。
第三篇〈生命與人際互動〉亦是以形體與人際關係兩個部分闡述,「形體」部份,與〈釋形體〉、〈釋姿容〉、〈釋疾病〉契合,為人體知識與形貌;「人際關係」部分則與〈釋親屬〉、〈釋長幼〉、〈釋喪制〉相合,為親屬關係、人際互動之事。
    第四篇〈民生基本需求〉中是分作食、衣、住、行四的子項研究,在「食」是依據〈釋飲食〉;「衣」則為〈釋綵帛〉、〈釋首飾〉、〈釋衣服〉;「住」是以〈釋宮室〉、〈釋床帳〉;「行」則由〈釋車〉、〈釋船〉、〈釋道〉討論。內容從吃的飲食、穿的衣服、住的房屋到行的交通都有相當廣泛的討論,而這些皆是民生最基本需求之事物。
    第五篇〈器物與教化〉的論述重心是以音樂、用器及書籍經典三個主題探討,「音樂」以〈釋樂器〉為主;「用器」為〈釋樂器〉、〈釋兵〉兩類;「書籍經典」則由〈釋典藝〉、〈釋書契〉兩類囊括。這皆是人類在社會國家化之後,所產生的器物與教化文化。
第六篇〈結論〉除了闡明《釋名》在語言學研究的重要地位與價值之外,亦對前四篇對一個總的論述,認為由《釋名》一書可見自然天地中的人文觀點、生命與社會中的百態、概括了民生基本需求、展現了器物文明與教化涵養;但是真正重要的是經由劉熙所撰的《釋名》建構出了一個完整的有機社會組織。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is written based on Shiming the book, composed by Liu Xi in the East Han dynasty, with the viewpoints form linguistic culture study and in terms of the tigh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literature world that Liu Xi had documented in Shiming. The full text is composed of six sections as: section I,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II, the nature world; section III, life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section IV, the basic needs of people’s livelihood; section V, the instruments and civilization; and section VI, the conclusion.
    The first section, as the introduction, consists of two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itled the background and deals with the motivation and goal of this study,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Shiming and previous studies, as well as the approaches adopted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 here elucidates the reason why to discuss the text in terms of linguistic culture study, previous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s, and the narrating procedures of this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is titled as the epitome of linguistic culture of the Shiming- Shiyanyu (釋言語), a vocabulary system of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The author deals with this chapter as the basic vocabulary database used at that time and therefore this chapter serves as the epitome of the text of the Shiming. In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the author divides the Shiming into four categories: the nature world, life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the basic needs of people’s livelihood, as well as the instruments and civilization; these four categories are discussed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s.
    The second chapter, the nature world, consists of two chapters, astronomy and geography. The chapter of astronomy coincides with Shitian (釋天)while the chapter of geography is related to Shidi (釋地), Shichoukuo (釋州國), Shishan (釋地), Shishui (釋水), and Shicho (釋丘). From these two chapters, which represent the heaven (astronomy) and the earth (geography), we can observe the literature interpretations toward the nature world made by the past people.
    The third section, life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s addressed in two chapters: figure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The chapter of figure is associated with Shishinti (釋形體), Shijiron (釋姿容), and Shijibin (釋疾病), discussing the knowledge of human bodies and facial looks. The chapter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s related to Shichinshu (釋親屬), Shizhanyo (釋長幼), and Shisanzhi (釋喪制), dealing with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latives and the way people interact with others.
    The fourth section, the basic needs of people’s livelihood, is divided into four sub-subjects: food, clothes, lodging, and transportation. The food chapter is related to Shiyinsh (釋飲食); the chapter of clothes is associated with Shitsaibor (釋綵帛), Shishoshi (釋首飾), and Shiyiphu (釋衣服); the chapter of lodging is associated with Shigonshi (釋宮室) and Shichunzhan (釋床帳); the chapter of transportation is discussing Shicher (釋車), Shichan (釋船), and Shidao (釋道). This section extensively discusses the issues from the food people eat, the clothes people wear, the house people reside to the transportation, which are all the basic needs of people’s livelihood. 
    The fifth section, instruments and civilization, emphasizes in topics of music, articles, and the scriptures. The chapter of music is based on Shiyuechi (釋樂器); the chapter of articles is associated with Shiyuechi (釋樂器) and Shibin (釋兵); the chapter of the scriptures is related to Shidenyi (釋典藝) and Shishuchi (釋書契). These represent the articles and civilization as the society being nationalized.
    The sixth section, conclusion, elucidates the important stand and value of Shiming in the linguistic culture study and also concludes the fore-mentioned section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Shiming the book can help us to realize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viewpoints toward the nature world, to understand the diversity of lifestyles in the society, to generalize the basic needs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also to demonstrate the civilization of articles and education. Most important of all, Shiming, the scriptures narrated by Liu Xi, has established a complete framework of the East Han dynas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釋名》語言文化研究
目次
第一篇  序篇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壹、詞彙研究與文化………………………………….……………………….1
貳、《釋名》的文化詮釋………………………………..………………………2
    第二節  《釋名》內容與前人研究成果…..……………..………………………3
      壹、《釋名》的作者及年代…………………………….………………….……3
      貳、《釋名》篇章內容…………………………………………………………..4
      叁、前人研究成果……………………………………………………………..5
    第三節  本文研究方法與步驟…………………………………………………5
      壹、本文的研究方法…..………………………………………………………5
      貳、本文的研究步驟…..………………………………………………………6
  第二章  《釋名》語言文化的總綱──〈釋言語〉的詞彙系統……………………8
    第一節  〈釋言語〉篇的類聚群分……………………………..………………..8
    第二節  〈釋言語〉中的詞彙處理……………………………..………………13
      壹、基本詞彙的處理與劃分…………………………………………………13
      貳、由〈釋言語〉看劉熙處理詞彙的態度……………………………………14
    第三節  〈釋言語〉所呈現的《釋名》世界觀察……………………………..…16
         壹、〈釋言語〉所呈現之世界觀察……………........……………….…….17
      貳、〈釋言語〉為《釋名》各篇章之總綱………………………………………18
      叁、《釋名》對人為世界的重視………………………………………………19
    第四節  結語…………………………………………………………………..20

第二篇  自然天地篇
  
第一章  〈釋天〉的文化意涵……………………………………………………..22
    第一節  上古至漢代天文知識的類聚群分………………………………..…22
    第二節 〈釋天〉的人文觀察………………………………………………….27
      壹、天象與陰陽………………………………………………………………27
      貳、歲星與天干地支…………………………………………………………28
      叁、五行之說…………………………………………………………………29
      肆、災異之星…………………………………………………………………30
      伍、時間流轉與儀器…………………………………………………………32
    第三節 氣象與四時的人文觀察………………………………………………32
      壹、上古氣象與天地秩序……..………..……………………………………33
      貳、人文思考下的四時變化…………………………………………………34
    第四節  結語…………………………………………………………..………35
  第二章  〈釋地〉、〈釋山〉、〈釋水〉、〈釋丘〉、〈釋州國〉的文化意涵……………36
    第一節  《釋名》地理觀察與觀念的類聚群分……..…………………………36
      壹、〈釋地〉篇的地理分類……………………………………………………36
      貳、〈釋山〉篇的地理分類…………………..…..……………………………37
      叁、〈釋水〉篇的地理分類……………………...………………….…………38
      肆、〈釋丘〉篇的地理分類……………………………………………………39
      伍、〈釋州國〉篇的地理分類……………………..………………..…………40
    第二節  草土之道,各有榖造──中國人的地質地理觀……………………43
    第三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中國人的山嶽地理觀………………44
      壹、變化多端的山形………………………………………………...….……44
      貳、積土而成的丘……………………………………………………………46
    第四節  江帶峨眉雪,川橫三峽流──中國人的水澤地理觀………………47
      壹、黃河與長江………………………………………………………………47
      貳、河流大小的區分…………………………………………………………48
      叁、上古至漢代水澤的人文觀察……………………………………………49
    第五節  中國人的區域地理觀……………..…………………………………50
      壹、州國世界觀………………………………………………………………50
      貳、邦城體系的完成…………………………………………………………52
    第六節  結語………………………………………………………..…………53

第三篇  生理與人際互動篇

  第一章  〈釋形體〉、〈釋姿容〉、〈釋疾病〉的文化意涵…………………………55
    第一節  人體知識的類聚群分…………………………………..……………55
      壹、〈釋形體〉篇的類聚群分…………………………………………………55
      貳、〈釋姿容〉篇的類聚群分…………………………………………………59
      叁、〈釋疾病〉篇的類聚群分…………………………………………………62
    第二節  近取諸身的人體知識……………………………………..…………65
      壹、萬物之靈的人類…………………………………………………………65
      貳、人體外部構造的系統化整理……………………………………………66
      叁、血水津液與臟腑系統……………………………………………………68
    第三節  姿態行為的文化意涵……………………………………………..…69
      壹、豐富的肢體動作…………………………………………………………70
      貳、社會化的行為……………………………………………………………71
      叁、千姿百態見人生…………………………………………………………73
    第四節  醫學知識的文化意涵………………………………...…...…………75
      壹、令人害怕的疾病…………………………………………………………75
      貳、醫學分科的系統化………………………………………………………76
      叁、中國醫學中的「氣」………………………………………………………77
     第五節  結語………………………………………………………...……….78
   第二章  〈釋長幼〉、〈釋親屬〉、〈釋喪制〉的文化意涵…………………………80
     第一節  上古人際關係與親屬稱謂的類聚群分……………………………80
       壹、〈釋長幼〉篇的類聚群分………………………………………………..80
       貳、〈釋親屬〉篇的類聚群分…………………......…………………………81
       叁、〈釋喪制〉篇的類聚群分………………………………..………………84
     第二節  〈釋長幼〉的文化意涵………………………………………………88
      壹、兩性角色差異……………………………………………………………88
      貳、人生歷程全記錄…………………………………………………………89
    第三節  〈釋親屬〉的文化意涵………………………………………..………91
      壹、從血緣關係到宗法制度…………………………………………………91
      貳、婚姻聯繫的親屬關係……………………………………………………93
      叁、親屬稱謂反映的婚姻關係………………………………………………94
    第四節  〈釋喪制〉的文化意涵…………..……………………………………95
      壹、人生自古誰無死…………………………………………………………95
      貳、慎終追遠的喪葬方式……………………………………………………96
      叁、喪服制度…………………………………………………………………97
    第五節  結語………………………………………………..…………………99

第四篇  民生基本需求篇

  第一章  〈釋飲食〉的文化意涵………………………………………………100
    第一節 中國飲食文化的類聚群分………………………………….……...100
    第二節  飲食的烹與調………………………………………………………104
    第三節 飲食的種類與動作…………………………………………………107
      壹、百種米養千萬人…………………………………………………..……107
      貳、肉食與酒類…………………………………………………..…………108
      参、服用食物之動作………………………………………………..………110
    第四節  結語…………………………………………………………………111
  第二章  〈釋綵帛〉、〈釋首飾〉、〈釋衣服〉的文化意涵…………………………112
    第一節  人類衣著裝扮的類聚群分…………………………………………112
      壹、〈釋綵帛〉篇的類聚群分……………………………………..…………112
      貳、〈釋首飾〉篇的類聚群分……………………………………..…………113
      叁、〈釋衣服〉篇的類聚群分………………………………………..………116
    第二節  色彩與紡織的國度…………………………………………………119
    壹、幻化色彩中的文化型態…………………………………………..……119
      貳、世界染織的中心……………………………………………………..…120
    第三節  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古中國…………………………………………122
      壹、華麗嚴謹的上層社會………………………………………..…………122
     貳、風華絕代的婦女………………………………………………..………124
    第四節  古中國的穿衣風華…………………………………………………127
      壹、日常活動的衣服……………………………..…………………………127
      貳、貴族場合的衣著……………………………………..…………………129
    第五節  結語…………………………………………………………………132
  第三章  〈釋宮室〉、〈釋床帳〉的文化意涵……………………………………..133
    第一節  居住文化的類聚群分........................................................................133
      壹、〈釋宮室〉篇的類聚群分..........................................................................133
      貳、〈釋床帳〉篇的類聚群分..........................................................................137
    第二節  中國的建築居住文化………………………………………………138
      壹、從遮蔽風雨到專業建築………………………………..………………139
      貳、專業用途的空間…………………………………………..……………140
      叁、倉儲空間的出現……………………………………………..…………141
      肆、大型建築與城市………………………………………………..………142
      伍、劃分空間的巧思…………………………………………………..……143
      陸、融合力與美的建築結構………………………………………………145
    第三節  〈釋床帳〉的文化意涵…………………………………………….146
      壹、床墊之用………………………………………………………………146
      貳、帳幕及屏風……………………………………………………………146
    第四節  結語…………………………………………………………………148
  第四章  〈釋道〉、〈釋車〉、〈釋船〉的文化意涵……………………………..…150
    第一節  交通文化的類聚群分........................................................................150
      壹、〈釋道〉篇的類聚群分..............................................................................150
      貳、〈釋車〉篇的類聚群分..............................................................................151
      叁、〈釋船〉篇的類聚群分..............................................................................153
    第二節  〈釋道〉的文化意涵……………………………………………….154
      壹、道路與都市繁榮………………………………………………………155
      貳、四通八達的城內交通…………………………………………………156
    第三節  〈釋車〉的文化意涵…………………………….…………………157
      壹、萬乗之國千般車………………………………………………………157
      貳、繁複的車體結構………………………………………………………159
      叁、關係密切的車與馬……………………………………………………160
    第四節  〈釋船〉的文化意涵…………………………………………………162
      壹、水上的交通工具………………………………………………………162
      貳、借水使船到看風行船………………………………………………..…163
      叁、樓船的出現……………………………..………………………………164
    第五節  結語…………………………………………………………………165

第五篇  器物與教化篇

  第一章  〈釋用器〉〈釋兵〉的文化意涵…………………………………………167
    第一節  器用文化的類聚群分........................................................................167
      壹、〈釋用器〉篇的類聚群分..........................................................................167
      貳、〈釋兵〉篇的類聚群分..............................................................................168
    第二節  〈釋用器〉的文化意涵………………………………………………171
      壹、敲敲打打的器具文化…………………………………………………172
      貳、賴以維生的生產工具…………………………………………..………173
    第三節  〈釋兵〉的文化意涵…………………………………………………175
      壹、十八般武器俱足………………………………………………………175
      貳、保全性命的謢具……………………………………………………..…178
      叁、敵我分明的旗幟…………………..……………………………………179
      肆、嚴峻如山的軍令………………………………………………………180
    第四節 結語………………………………..…………………………………181
第二章  釋樂器〉的文化意涵……..……………………………………………183
    第一節  音樂文化的類聚群分........................................................................183
    第二節  種類繁複的樂器……………………………………………………185
      壹、金屬樂器………………………………………………………..………186
      貳、石製樂器………………………………………………..………………186
      參、絲弦樂器…………………………………………………………..……187
      肆、竹類樂器…………………………..……………………………………188
      伍、匏類樂器……………………………………..…………………………189
      陸、土類樂器………………………………………………..………………190
      柒、皮革樂器…………………………………………………………..……191
      捌、木類樂器………………………………………..………………………192
      玖、樂器擺設之架子………………………………………………………193
    第三節  由口而出的美妙樂章………………………………………………193
      壹、歌詠難言之情………………………………………………..…………194
      貳、悲吟人生苦短…………………………………………………………194
    叁、吹奏翩翩旋律…………………………………………………………195
    第四節  結語…………………………………………………………………196
  第三章  〈釋書契〉、〈釋典藝〉的文化意涵…………………………...………...197
    第一節  教化經典與漢字載體的類聚群分....................................................197
      壹、〈釋書契〉篇的類聚群分..........................................................................197
      貳、〈釋典藝〉篇的類聚群分………………………………………………199
    第二節  漢字記錄與傳遞的文化意涵………………………………………200
      壹、毫飛墨噴下的一筆一劃………………………………………………..201
      貳、漢代文字載體總匯……………………………………..………………202
      参、政府文書的載體…………………………………………..……………203
      肆、身分識別的印章……………………………………………..…………205
      伍、記錄與傳遞的動作…………………………………………..…………206
    第三節  〈釋典藝〉的文化意涵………………………………………………208
      壹、皇皇遠史的祖先智慧…………………………………………………208
      貳、由經學轉而神秘的讖緯………………..………………………………209
      參、罷百家而獨尊儒術的漢帝國…………..………………………………210
      肆、由循循善誘到嚴刑峻法………………..………………………………212
      伍、以文字美其名的品評風潮………………………..……………………213
    第四節 結語……………………………………………………………..……215

第六篇  結論

      壹、《釋名》在語言學研究上的典範作用…………………………………216
      貳、《釋名》提示了自然天地的人文觀點………………………………..…218
      叁、《釋名》記錄了生命與社會的百態…………………………..…………220
      肆、《釋名》概括了民生基本需求………………………………..…………221
伍、《釋名》展現了器物文明與教化涵養…………………………………223
陸、《釋名》建構了完整有機的社會組織…………………………………..225
  
參考書目……………………………………...……………………………...….228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釋名》相關文獻(按作者年代排列)
(漢)劉熙:《釋名》,台北:育民出版社,1970 年初版
(吳)韋昭:《辨釋名》,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 初版
(清)畢沅:《釋名疏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 年初版
(清)成蓉鏡:《釋名補證》,台北:新文豐,1985 年初版
(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年臺一版
方俊吉:《釋名考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年
李維棻:《釋名研究》,台北:大化書局,1979 年初版
何宗周:《釋名釋天繹》,台北:香草山出版社,1981 年10 月初版
方俊吉:《音訓與劉熙釋名》,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 年1 月初版
徐芳敏:《釋名研究》,台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9 年6 月初版
文化語言學類(按作者筆劃排列)
王學泰:《華夏飲食文化》,中華書局,1980 年
李亦園:《文化與修養》,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 年
沈錫倫:《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年
周有光:《漢字和文化問題》,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 年1 月
周慶華:《語言文化學》,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台北:南天書局,1989 年
岳慶平:《中國秦漢習俗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帕默爾:《語言學概論》,台北,商務印書館
林乃燊:《中國飲食文化》,南天書局,1992 年
林美容:《漢語親屬稱謂的缺環與泛化問題》,稻鄉出版社,1990 年
林劍鳴、余華貴、周天游、黃留珠:《秦漢社會文明》,1987 年
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文物出版社,1993 年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
常敬宇:《漢語詞彙與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原:《在語詞的密林裡》,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 年
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 年
盧國屏:《爾雅語言文化學》,台北:學生書局,1999 年12 月初版
古代文獻(按作者年代排列)
(周)左丘明:《國語》,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 年11 月15 日1 版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宏業書局,1995 年再版
(漢)應劭:《風俗通義》,台北:世界書局1963 年4 月初版
(漢)高誘:《淮南子》,台北:中華書局,1956 年,武進莊氏本
(漢)劉歆:《西京雜記》,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 年8 月一版
(漢)班固:《漢書》,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年10 月1 版1 刷
(漢)桓譚:《鹽鐵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 年4 月初版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出版社,1998 年12 刷
(西晉)陳壽:《三國志》,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年10 月1 版1 刷
(晉)張華:《博物志》,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年,連江葉氏本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年10 月1 版1 刷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12 月1 版1 刷
(南朝齊)劉勰:《文心雕龍注》,台北:明倫出版社,1972 年2 月再版
(南朝梁)蕭统:《文選》,台北:五南書局1991 年10 月初版1 刷
(唐)唐太宗:《晉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晉書》影印清乾隆武英殿
刊本
(唐)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上海:商務印書館,1965 年,《四部叢刊初編子
部》縮印明翻北宋本
(唐)韓愈:《韓昌黎全集》,台北:中華書局,1965 年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 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77 年
(南朝陳)顧野玉:《玉篇》,台北:中華書局,1965 年《四部備要經部》影印《小學彙函》本
(宋)洪興祖:《楚辭補註》,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 年10 月初版10 刷
(宋)朱熹:《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
(宋)陳彭年:《廣韻》,台北:中華書局,1965 年《四部備要經部》影印遵義黎氏古逸叢書覆宋重修本
(明)朱謀瑋:《駢雅》,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 年6 月1 版),
(明)吳勉學校:《靈樞》(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 年,醫統本)
(明)方孝儒:《遜志齋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 年,《四部叢刊初編集部》縮印明刊本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漢京文化出版,1984 年,四部刊要,子部,小說類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年4 月1 版1 刷
(清)陳立:《白虎通疏證下》,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
(清)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上海:上海書店,1989 年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 年14 刷
(清)乾隆:《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台北:世界書局,1966 年9 月再版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 年5 月初版
(清)張澍:《明清末刊稿彙編初輯─張介侯所著書‧世本‧第19 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年7 月初版
(明)張自烈撰(清)廖文英續:《正字通‧下》,經部,小學類,正字通卷十二附字彙舊本首卷一卷,據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康熙二十四年清畏堂刻本影印原書
《諸子集成》,台北:中華書局,2001 年初版
戴君仁:《詩選》,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 年
王雲五編:《急就篇》,台北:商務印書館,1939 年
段書偉等編:《蘇東坡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大學出版社,1998 年
現代專著(按作者筆劃排列)
王力:《中國語文概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臺一版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第二版
王國維:《觀堂集林》,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年
白兆麟:《簡明訓詁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年初版
吳禮權:《中國語言哲學史》,台北:商務出版社,1997 年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年再版
李根蟠:《中國農業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6 月初版1 刷
杜學知:《文字學綱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年
杜學知:《文字學論叢》,台北:正中書局,1971 年
杜學知:《訓詁學綱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年
周何:《中國訓詁學》,台北:三民書局,1997 年初版
周法高:《中國語文研究》,台北:中華文化出版社,1955 年
周祖謨:《問學集》,北京:中華出版社,1966 年
林尹:《訓詁學概要》,台北:正中書局,1993 年3 月初版第十五次印行
洪浩然:《訓詁學概要》,台北:華聯出版社,1969 年
洪國樑:《詩經訓詁之亦通問題》,台北:學海出版社,1995 年初版
胡楚生:《訓詁學大綱》,台北:華正書局,1994 年9 月第五版
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年臺五版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台北:洪氏出版社,1978 年再版
孫中山:《建國方略》,台北:正中書局,1959 年5 月五版
徐世榮:《古漢語反訓集釋》,合肥:安徽社教育出版社,1989 年
徐善同:《訓詁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年初版
徐超:《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8 年1 月第一版第三刷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活泉,1979 年
高本漢:《中國語與中國文》,台北:長安出版社,1978 年臺初版
高名凱:《語言學概論》,北京:中華出版社,1985 年第一版第二刷
高明《高明小學論叢》(台北:黎明文化,1988 年),頁13
張永言:《訓詁學簡論》,武昌:華中工學院,1985 年初版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新一版
張斌、許威漢:《中國古代語言學資料匯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年
許威漢:《訓詁學導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年第一版
陳奐:《詩毛氏傳疏》,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 年初版
陳新雄:《訓詁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 年初版
陳鈸:《訓詁學基礎》,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0 年
陳應棠:《毛詩訓詁新詮》,台北:中華書局,1969 年初版
陸宗達:《訓詁簡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年
陶毅、明欣:《中國婚姻家庭制度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 年7 月
章太炎:《文始》,台北:中華書局,1970 年臺一版
章太炎:《國故論衡》,台北:廣文書局,1967 年
馮浩菲:《中國聲韻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 年
黃坤堯:《音義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3 月第一版第二刷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訓詁學要略》,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1984年初版
趙振鐸:《訓詁學史略》,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年
齊佩瑢:《訓詁學概論》,樹林:漢京出版社,1985 年初版
蕭璋:《文字訓詁論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 年
龍宇純:《中國文字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年第四版
譚其驤:《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 年
學位論文(按出版日期排列)
王璧寰:《漢代天文學與陰陽五行說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80 年6 月
徐芳敏:《釋名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年
陳芬琪:《漢代詞書與社會文化》,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薛榕婷:《說文解字》人類與自然部首之文化詮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年3 月
期刊論文(按出版日期排列)
胡楚生:〈釋名考〉,《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八期,第五章,(1964年),頁29~47
竺家寧:〈釋名複聲母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3 期,1979 年6 月,頁59-83
林尹:〈說文與釋名聲訓比較研究〉,《木鐸》第9 期,1980 年11 月,頁41-56
臥雲:〈淺談「釋名」一書〉,《東海文藝季刊》第13 期,1984 年9 月,頁7-15
黃宇鴻:〈《說文》與《釋名》聲訓之比較研究〉,《武漢教育學院學報》第2 期,1996 年,頁30-35
崔昌源:〈中國古代喪葬儀禮結構之分析〉,《蒙古師大學報》第二十八卷第3 期,1999 年6 月,頁70~82
李茂康:〈試論《釋名》中不合理的聲訓〉,《廣州師院學報》第10 期,1998 年,頁33-36
李振興:〈釋名研究述略〉,《中華學苑》第53 期,1999 年8 月,頁55-80
毛毓松:〈《段注》與《釋名》〉,《古漢語研究》第2 期,2002 年,頁90-94
劉興均:〈從《釋名》聲訓看漢代人的思維特徵及其文化背景〉,《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1 期,2002 年,頁30-34
江敏華:〈《說文》、《釋名》中所反映的漢代方言現象〉,《臺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2 年6 月,頁109-142
王飛華:〈《爾雅》《釋名》比較略述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3 期,2003 年,頁245-249
趙奇棟:〈建國以來對《釋名》的研究〉,《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 期,2003年,頁84-9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