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6200519403700
DOI 10.6846/TKU.2005.00257
論文名稱(中文) 烏蘭夫在內蒙古現代史中多重角色之研究(1937~1966)
論文名稱(英文) The Multiple Roles of Ulanfu in Inner Mongolia's Modern History(1937~1966)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孟繁荔
研究生(英文) Fan-Li Meng
學號 69124010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5-31
論文頁數 22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藍美華
共同指導教授 - 郭建中
委員 - 趙春山
委員 - 李信成
關鍵字(中) 烏蘭夫
中共民族領導幹部
內蒙古現代史
多重角色
角色理論
領導者行為研究途徑
關鍵字(英) Ulanfu
Inner Mongolia's mordern history
multiple roles
role theory
role behavior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共在建政前後均強調要讓少數民族有「當家作主」的權力,致力推動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然而,實際上中共中央為避免地方民族主義或甚至民族分裂意識的產生,少數民族領導幹部多在自治區擔任象徵性的職務,鮮少出現能擁有實際權力的政治人士。但長期在內蒙古從事共黨工作的烏蘭夫(1906~1988),卻是其中相當特殊的情況。烏蘭夫自中日戰爭時期就擔任中共在內蒙古工作的主要負責人,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後,更成為當地的黨、政、軍領導,其地位直到文化大革命時期才告結束。因此,筆者選擇烏蘭夫最直接影響內蒙古現代史的時期(即1937~1966年)為研究主題。

本研究採用「領導者行為研究途徑」,首先針對烏蘭夫在各時期的多重角色行為進行分析。其次,則以「角色理論」為基礎,研究多重角色衝突、轉移及整合的情形。藉此瞭解身為蒙古族政治人物的烏蘭夫,如何處理來自中共中央、群眾及上層人士的期望,以及各時期多重角色的整合情形。

本文共分為七章、二十五節,內容概要如下: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至第六章:按照內蒙古現代史的政治轉折,分為〈對日抗戰時期(1937~1945)〉、〈國共內戰前期(1945~1947)〉、〈國共內戰後期(1947~1949)〉、〈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49~1956)〉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6~1966)〉等五個階段,分析烏蘭夫在各時期的多重角色。第七章〈結論〉:整合前述各章之研究成果,綜合整理烏蘭夫在內蒙古現代史中多重角色特徵,並對於其作全面性的論述。

研究發現主要為以下三點:(1)多重角色的行為模式分析:「上司影響」為主;其次則為「說服力」、「統合」、「關懷」(2)以「妥協」方式解決多重角色的衝突(3)多重角色整合:政治考量下的因地制宜。整體而言,1937至1966年的烏蘭夫是兼顧中共中央政策推行、關懷區內群眾(特別是蒙古族)的需求 ,並以因地制宜方式解決問題的蒙古族領導幹部。雖然他有時會為維護自己的政治地位,而對中共政權作出妥協,甚至犧牲自治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但相較於多數為個人利益而徹底依循中共政策的少數民族政治人物,烏蘭夫仍是盡力為蒙古族等區內少數民族取權益的民族領導幹部。這也是烏蘭夫至今除獲得中共中央的官方肯定,亦得到內蒙古自治區群眾普遍好評的重要原因。
英文摘要
Around the time whe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established in 1949, the leading Communist Party emphasized that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must have their autonomy, and also tried hard to settled autonomic regions for minority nationalities. However, in preventing from local nationalism and racial segregation,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CP provided leading cadres of these minority regions only symbolic positions rather than real authority. So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it was very difficult for the local politicians to have real power. However a person named Ulanfu (1906~1988), led Inner Mongolia’s CCP for a long time, was quite an exception.

From World WarⅡ to the beginning of KMT-CCP civil war, Ulanfu had served as one of the main persons in charge of the Inner Mongolia’s CCP. After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ad been established in 1947, he became the leader single-handed in charge of the party,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also the army force. Ulanfu kept his post till the beginning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Since the years from 1937 to 1966 was the most critical time in which Ulanfu directly affected Inner Mongolia, therefore the author chose this period as her research range.

The research took an approach as ‘leadership behavior’. In order to understand Ulanfu, a Mongolian politician sandwiched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CP, his own people, and local powers preceded him, the author used multiple role theory to exam Ulanfu’s role conflict, transference, and integration in various times. 

The paper includes seven chapters. ChapterⅠ: ‘Introduction’. ChapterⅡ to Ⅵ: the Inner Mongolia’s modern history which was divided into five periods such as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the earlier KMT-CCP civil war (1945~1947)’, ‘the later KMT-CCP civil war (1947~1949)’, ‘the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1949~1956)’,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1956~1966)’. Ulanfu’s multiple roles in different periods were carefully scrutinized, analized and finally concluded in chapterⅦ. 

His behaviors were summarized in sequence as follows:
(1)Multiple roles mainly Influenced by his superiors, and secondarily roles of ‘Persuasiveness’, ‘Integration’, and ‘Consideration’
(2)Compromise
(3)Role integration and actions under local circumstanc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003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00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008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 009
第五節	名詞解釋  ………………………………………………………… 016
第二章	對日抗戰時期(1937~1945)  ………………………………… 019
第一節	對日抗戰時期內蒙古的政治情勢  ……………………………… 019
第二節	中共對內蒙工作的政策及實際運作  …………………………… 030
第三節	烏蘭夫與此時期接觸對象的互動與分析  ……………………… 035
第四節	對日抗戰時期烏蘭夫多重角色的行為及其分析  ……………… 040
第三章	國共內戰前期(1945~1947)  ………………………………… 049
第一節	國共內戰前期內蒙古的政治情勢  ……………………………… 049
第二節	中共對內蒙民族運動的政策及實際運作  ……………………… 055
第三節	烏蘭夫與此時期接觸對象的互動及其分析  …………………… 066
第四節	國共內戰前期烏蘭夫多重角色的行為及其分析  ……………… 070
第四章	國共內戰後期(1947~1949)  ………………………………… 078
第一節	中共統治區下的政治情勢  ……………………………………… 078
第二節	國民政府統治區的自治運動  …………………………………… 093
第三節	烏蘭夫與此時期接觸對象的互動與分析  ……………………… 101
第四節	國共內戰後期烏蘭夫多重角色的行為及其分析  ……………… 106
第五章	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49~1956)  ………………………… 114
第一節	建政初期的內蒙情勢(1949~1952)  ………………………… 114
第二節	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內蒙情勢(1953~1956)  ……………… 126
第三節	烏蘭夫與此時期接觸對象的互動與分析  ……………………… 137
第四節	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烏蘭夫多重角色的行為及其分析  ……… 143
第六章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6~1966)  …………………………… 152
第一節	從整風運動到三面紅旗  ………………………………………… 152
第二節	調整政策與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 162
第三節	烏蘭夫與此時期接觸對象的互動與分析  ……………………… 168
第四節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烏蘭夫多重角色的行為及其分析  ………… 173
第七章	結論  ……………………………………………………………… 182
參考書目   ………………………………………………………………… 188
附錄(一)烏蘭夫年表  …………………………………………………………… 193
附錄(二)烏蘭夫在中共內蒙古黨組織的職務與任期(1947~1966)……… 196
附錄(三)烏蘭夫在中共內蒙古政組織的職務與任期(1947~1966)……… 196
附錄(四)烏蘭夫在中共內蒙古軍組織的職務與任期(1947~1966)……… 196
附錄(五)烏蘭夫相關報導摘要(人民日報1949~1995) …………………… 197
附錄(六)內蒙古現代史大事表(1937~1966)  ……………………………… 205
附圖(一)中共建政前內蒙古地區地圖  ………………………………………… 212
附圖(二)烏蘭夫的生平圖集(1937~1966)………………………………… 213
附圖(三)烏蘭夫紀念館圖集  …………………………………………………… 220


表目錄

表1-1:「系統導向」的六種行為模式 ………………………………………… 010
表1-2:「人員導向」的六種行為模式 ………………………………………… 011
表2-1:1937年西蒙古淪陷區三個殖民政權的成立 …………………………… 024
表2-2:國民政府在未淪陷區設置機構的組織沿革與執掌任務 ……………… 027
表2-3:國民政府在未淪陷區設置機構的實際運作情況 ……………………… 029
表2-4:中共培植民族工作幹部機構的學員組成與課程內容 ………………… 033
表2-5:中共組織在內蒙各地的實際運作情況 ………………………………… 034
表2-6:對日抗戰期間烏蘭夫與中共中央的互動程度與形式 ………………… 039
表2-7:對日抗戰期間烏蘭夫對蒙族上層及蒙族群眾的態度 ………………… 039
表2-8:對日抗戰時期烏蘭夫的多重角色行為簡述及其分類 ………………… 041
表3-1:國民政府於抗戰勝利後組織對內蒙工作的隊伍及其任務 …………… 050
表3-2:中共對內蒙工作的方式及預期成果 …………………………………… 057
表3-3:「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成立時程表 ……………………………… 059
表3-4:東、西蒙雙方代表於籌備會之共識、歧見及結論 …………………… 062
表3-5:「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時程表 ……………………………………… 065
表3-6:國共內戰前期烏蘭夫對蒙族群眾的態度 ……………………………… 069
表3-7:國共內戰前期烏蘭夫的多重角色行為簡述及其分類 ………………… 071
表4-1:關於「重組內人黨」的辯論 …………………………………………… 083
表4-2:省縣制與盟旗制的爭論 ………………………………………………… 094
表4-3:國民政府內部對自治問題的爭論 ……………………………………… 095
表4-4:德王與達理扎雅等關於自治議題的討論 ……………………………… 097
表4-5:德王與達理扎雅等對自治政府走向的歧見 …………………………… 099
表4-6:國共內戰後期烏蘭夫對蒙族上層的態度 ……………………………… 103
表4-7:國共內戰後期烏蘭夫的多重角色行為簡述及其分類 ………………… 106
表5-1:綏遠省新政權建立時程表 ……………………………………………… 115
表5-2:阿拉善旗新政權建立時程表 …………………………………………… 116
表5-3:額濟納旗新政權建立時程表 …………………………………………… 117
表5-4:綏遠省減租反霸時程表 ………………………………………………… 119
表5-5:內蒙古政府轄區及組織的轉變歷程 …………………………………… 121
表5-6:農業合作化發展過程 …………………………………………………… 128
表5-7:畜牧業合作化發展過程 ………………………………………………… 131
表5-8:手工業合作化發展過程 ………………………………………………… 134
表5-9:內蒙古實現統一的民族區域自治時程表 ……………………………… 136
表5-10:烏蘭夫刊登於《人民日報》擁護中央的言論…………………………138
表5-11: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烏蘭夫的多重角色行為簡述及其分類 …………144
表6-1:整風運動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進程表 …………………………………… 153
表6-2:反右派鬥爭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進程表 ………………………………… 154
表6-3:大躍進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進程表 ……………………………………… 156
表6-4:大躍進時期產量虛報的情況(1968年) ……………………………… 157
表6-5:人民公社化運動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進程表 …………………………… 159
表6-6:內蒙古自治區意識「左」傾偏差(1958~1959) …………………… 162
表6-7: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烏蘭夫的多重角色行為簡述及其分類 …………… 174


圖目錄

圖2-1:對日抗戰時期東蒙古、西蒙古淪陷區、西蒙古未淪陷區分佈圖 ……… 020
圖3-1:國共內戰前期內蒙古民族運動發展模式示意圖 ………………………… 055
圖4-1:國共內戰後期中共統治區與國統區分佈圖 ……………………………… 079
圖4-2: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初成立時管轄範圍 ………………………………… 082
圖5-1:中共建政後內蒙古新解放區範圍 ………………………………………… 117
圖5-2:農業初級社的增加情況(1952.12~1956.01) ………………………… 129
圖5-3:畜牧業初級社的增加情況(1955~1958) ……………………………… 131
圖6-1:內蒙古農村人民公社的增加情況(1958.08.31~1958.09.30)  ……… 160
參考文獻
一、工具書部分
1.Peter J. O’Connell原著,彭懷真等譯,《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出版公司,1991。
2.中共人名編修委員會,《中共人名錄》,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78。
3.王雲五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社會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4.陳永齡主編,《民族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
5.鄧肯‧米切爾主編,蔡振揚、談谷錚、雪原譯,《新社會學詞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6.韓玉敏、郝秀芬、王軍主編,《新編社會學詞典》,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8。

二、中文專書部分
1.Earl Babbie原著,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1998。
2.Flemming Christiansen、Shirin M. Rai原著,黃烈修、潘兆民譯,《中國政治與社會》,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999。
3.Roger Keesing(基辛)原著,張恭啟等譯,《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
4.中共中央統戰部編,《民族問題文獻彙編1921~1949》,北京:中共中央黨校,1991。
5.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內蒙古文史資料第一輯》,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62。
6.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內蒙古文史資料第五輯》,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66。
7.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內蒙古文史資料第十輯》,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8.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內蒙古文史資料第十三輯—德穆楚克棟魯普自述》,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
9.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內蒙古文史資料第二十輯—李守信自述》,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10.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內蒙古文史資料第二十三輯》,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
1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內蒙古文史資料第三十八輯—偽蒙古軍史料》,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1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傅作義生平》,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
13.日本防衛廳戰史室原著,廖運潘譯,《大戰前之華北「治安」作戰(一)(二)》,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8。
14.王晴佳、古偉瀛,《後現代與歷史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
15.王樹盛、郝玉峰主編,《烏蘭夫年譜》,上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89。
16.王鐸主編,《當代中國的內蒙古》,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2。
17.王鐸主編,《當代內蒙古簡史》,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8。
18.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19.內蒙古自治區檔案局、內蒙古自治區檔案館編,《內蒙古自治區大事記(1947~1987)》,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
20.內蒙古烏蘭夫研究會編,《烏蘭夫研究論文集》,海拉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4。
21.內蒙古烏蘭夫研究會編,《烏蘭夫論民族工作》,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
22.內蒙古烏蘭夫研究會編,《烏蘭夫與三千孤兒》,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
23.札奇斯欽,《蒙古之今昔(一)(二)》,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
24.白拉都格其、金海、賽航,《蒙古族民族通史》,第五卷,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2。
25.史密斯‧麥基原著,莊耀嘉、王重鳴合譯,《社會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1。
26.吳楚克、冬青,《內蒙古民族區域自治與邊防管理》,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3。
27.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8.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29.美國國務院史料室編纂,《雅爾達會議記錄全文》,台北:聯合報社,1955。
30.徐正光主編,《民國以來蒙藏重要政策彙編》,台北:蒙藏委員會,2001。
31.郝玉峰,《烏蘭夫傳》,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32.郝玉峰,《烏蘭夫與偉人的交往和友誼》,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
33.郝維民主編,《內蒙古自治區史》,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1。
34.郝維民主編,《內蒙古革命史》,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7。
35.烏蘭夫,《烏蘭夫文選》,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36.烏蘭夫,《烏蘭夫文選》,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37.烏蘭夫革命史料編研室編,《烏蘭夫回憶錄》,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
38.烏蘭夫革命史料編研室編,《烏蘭夫紀念文集》,第二輯,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39.烏蘭夫革命史料編研室編,《烏蘭夫論牧區工作》,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40.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2003。
41.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下冊,台北:曉園出版社,1994。
42.郭華倫,《中共史論》,第三冊,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東亞研究所,1982。
43.敖拉哈,《難忘的年代》,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44.趙洪慈,《中共政權少數民族政策》,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大陸問題研究所,1976。
45.盧明輝,《德王其人》,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8。
46.劉鍔、何潤,《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綱要》,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3。
47.羅虞村,《領導理論研究》,台北:文景出版社,1999。
48.《內蒙古自治區三十年》編寫組,《內蒙古自治區三十年》,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
49.《民族知識手冊》編寫組,《民族知識手冊》,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50.《烏蘭夫》編輯委員會,《烏蘭夫》,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51.《蒙古族簡史》編寫組,《蒙古族簡史》,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

三、英文專書部分
1.Bulag, Uradyn E. The Mongols at China’s Edge: History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Unity.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2002.
2.Bulag, Uradyn E. Nationalism and Hybridity in Mongolia.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1998.
3.Cross, Neal, Ward S. Mason, and Alexander W.McEachern. Explorations in Role Analysis: Studies of the School Superintendency Rol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58.
4.Merton, Robert King.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8.
5.Stogdill, Ralph Melvin. Handbook of Leadership: a Survey of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 1974.

四、論文部分
1.李信成,「中共少數民族政策與國家整合」,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2.李榮奎,「中共少數民族幹部政策研究(「十大」以前時期)」,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3.侯守潔,〈中共「內蒙古自治區」的人口問題〉,《蒙藏現況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蒙藏委員會,1985年,頁55~76。
4.星野昌裕著,蘇日娜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之歷史考察〉,《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2期(6月),頁98~112。
5.潘欣中,「中共在內蒙古推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6.《烏蘭夫研究》編輯部,《烏蘭夫研究》創刊號,1991年2月。

五、報紙部分
人民日報(北京),1949~1995。

六、電子網站部分
1.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
2.內蒙古統戰  http://www.nmgtz.net/
3.百年風雲內蒙古  http://www.nmg.xinhuanet.com/bnfynmg/
4.東方民族網  http://www.e56.com.cn/
5.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http://www.nmg.xinhuanet.co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