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5201510083600
DOI 10.6846/TKU.2015.00365
論文名稱(中文) 運用自我提問策略於九年級地理閱讀理解教學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on Enhancing Ninth Graders’ Geographic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rough Self-Questioning Strateg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邱薰慧
研究生(英文) Hsun-Hui Chiu
學號 70273008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5-01
論文頁數 18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何俐安(lianho@mail.tku.edu.tw)
委員 - 鄭宜佳(pcheng@mail.tku.edu.tw)
委員 - 趙貞怡(jenyichao@gmail.com)
關鍵字(中) 自我提問
閱讀理解
國中地理
關鍵字(英) Reading Comprehension
Self-Questioning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為國中地理閱讀教學的行動研究。因應終身學習的需求,基於地理學科的特質,本研究利用自我提問策略,以教科書為文本,以區域地理為範疇,對某國中九年級一個班級之學生(34人)實施為期七週的行動研究,嘗試發展出適切的地理閱讀教學方案,以供未來相關教師與研究做為參考。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 本策略教學流程可以從示範、練習到獨立操作,逐步將學習責任轉移至學生身上。
二、 透過自我提問策略教學,可以提升學生提問能力。而學生的個別差異會影響策略學習表現。
三、 在提問的方法上,學生表示喜歡從因果關係與比較對照去提問;也相當認同小組討論的方式。
四、 經過本策略教學,學生在閱讀時與地理文本的互動增加了,能有更多或更深層的思考,進而獲得較佳的理解。
五、 透過本行動研究,教師的專業知能更為精進且教學態度更加樂觀。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進一步提出建議,希望本研究成果能對未來地理閱讀教學實務與後續相關研究有更具體的參考。
英文摘要
This is an action study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geography. With the increasing need of 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y, this study attempts to develop an appropriate teaching program to enhance students’ geographic reading comprehension by implementing self-questioning strategy in a class of 34 ninth grade students over seven weeks. The stimuli are based on regional geography in the ninth grade textbook. The findings include:
    1 .Instructional steps of the self-questioning strategy can be sequenc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demonstration, guiding practice and independent exercise, which gradually release learning responsibility to students.
    2. The self-questioning strategy significantly improves students’ capacity to ask questions, although such improvement is moderated b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 Students prefer raising causal and comparative questions; they are also fond of group discussions.
    4. Through self-questioning strategy, students interact with the geographic text more and achieve richer and deeper critical thinking, which enhances reading comprehension.
    5.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teaching strategy, the instructor becomes more knowledgeable and optimistic .
    Based on the above mentioned results, the author made suggestions with the hope that the research can contribute to teaching practice and future studie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geograph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自我提問與閱讀理解教學的理論基礎	12
第二節 地理閱讀理解的內涵與教學	27
第三節 自我提問策略	54
第四節 自我提問策略與地理閱讀理解相關研究	6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7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8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80
第三節 教學設計	8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90
第五節 資料蒐集方法與工具	92
第六節 資料處理	9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101
第一節 教師實施自我提問策略於地理閱讀教學之歷程與困難解決	101
第二節 學生在接受本教學策略後的學習結果	118
第三節 教師實施自我提問策略於地理閱讀教學後的專業成長	13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7
第一節 結論	147
第二節 建議	152
參考文獻	155
附錄一 教案	165
附錄二  題幹式提示卡	171
附錄三  教師教學札記	172
附錄四  訪談大綱	173
附錄五  提問學習單	174
附錄六  提問能力測驗	177
附錄七  學生合作命題之題目	185

圖次
圖2-1 1   建構教學三元論	16
圖2-1 2   近側發展區(ZPD)隨時間而呈現的動態變化	17
圖2-1 3   學習責任逐漸轉移模式圖	18
圖2-1 4   知識建構的三個認知歷程模式	20
圖2-1 5   自我提問策略的成分與過程模式圖	22
圖2-2 1   學科閱讀的三種認知層面能力	39
圖3-1-1   研究架構圖..................79
圖3-2-1   學生接受自我提問策略於閱讀學習的經驗…. 82
圖3-4-1   研究實施程序流程………… ………………..91
圖4-1 1   本研究教師示範提問「想與找」層次問題的課堂投影片摘要..103
圖4-1 2   本研究小組討論分組安排	106
圖4-1 3   學生第一次練習提問-問題層次三(學單1-S05)	110
圖4-1 4   學生第二次練習提問-問題層次三(學單2)	111
圖4-1 5   學生第一次練習提問-題目語意不清或過於籠統的無效題(學單1)	113
圖4-1 6   學生第二次練習提問-題目過於籠統的無效題(學單2)	114
圖4-2 1   學生的前、後測作答卷比較	122
圖4-2 2   本策略教學前、後段考中各層次問題答對率比較圖	127
圖4-2 3   教學前、後學生課本-從空白到摘要重點	128
圖4-2 4   S5在教學前、後的課本-從劃記多而無重點到摘要精準	130
圖4-2 5   S15在教學前、後的課本-從劃記多而無重點到摘要精準	130
圖4-2 6   教學後學生課本-圖表摘要(課本4-S35)	131
圖4-2 7   教學後學生課本-組織與探究課文中的訊息(課本3-S14)	132
圖4-2 8   教學後學生課本-組織與探究課文中的訊息(課本3-S15)	132
圖4-2 9   教學後學生課本-組織與探究照片中的訊息(課本4-S37)	132
圖4-2 10  教學後學生課本-組織與探究圖表中的訊息	133
圖4-2 11  教學後學生課本-組織與探究圖文間的訊息(課本3-S10)	133
圖4-2 12  教學後學生課本-聯結先備經驗建構文本意義(課本3-S16)	134
圖4-2 13  教學後學生課本-聯結先備經驗建構文本意義(課本4-S37)	135
圖4-3 1   本研究小組討論學習單(學單4-S05 )	138
圖4-3 2   學生提出不同於教師的新見解(學單3-S42 )	143

表次
表2-2 1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	30
表2-2 2  Chall的閱讀發展階段	31
表2-2 3  Fair、Pearson與Johnson以及PISA閱讀理解層次比較表	35
表2-2 4  世界區域地理閱讀理解教學對應九年一貫能力指標	50
表2-3 1  問題類型與層次比較表	57
表2-3 2  說明文體的發問提示卡	60
表2-3 3  題幹(question stems)	62
表2-4 1  運用策略於現有地理教科書文本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	69
表3-3 1	 本研究之地理閱讀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 ..…85
表3-3 2  本行動研究之教學與省思流程	89
表3-5 1  提問測驗內容分析	95
表3-5 2  提問能力測驗計分規準	96
表3-5 3  本研究問題與研究工具對照表	98
表3-6 1  本研究資料編碼	100
表4-1 1	 本研究教師以說明文結構進行提問的範例摘要………………... 102
表4-1 2  本行動研究的教學省思與修正	117
表4-2 1  全班學生在提問能力測驗中各層次問題之提問數量統計表	118
表4-2 2  提問能力測驗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120
表4-2 3  提問能力測驗之「相依樣本t檢定」	121
表4-2 4  提問能力前測之提問籠統或語意不清情形	123
表4-2 5  提問能力前測之提問偏離主題情形	124
表4-2 6  本策略教學前、後段考作答情形分析表	126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王月青(2011)。自我發問教學策略結合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王明傑(2003)。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之驗證暨應用性向與事件評量融入社會領域之自我調整閱讀理解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嘉彌、洪榮照(2012)。心智繪圖在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之應用(以地理科為例)。特殊教育與輔導科技,8,1-6。
王瓊珠(2010)。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台北:心理。
尤靜怡(2013)。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地圖之閱讀。教師天地,184,70-75。
江勃宏(2003)。圖像輔助符號對國中生閱讀地理教材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訓生(2002)。國小高、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6,65-104。
吳清基(2010)。推動臺灣的閱讀教育—全民來閱讀。研考雙月刊,34(1),62-66。
吳雯婷(2012)。社會領域教材文本組織模式對學生閱讀理解之影響。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習與教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耀明(2005)。自我發問策略與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效果之研究。國民教育學報,2,39-68。
李薰楓、黃朝恩(譯)(1997)。生活化地理:美國國家地理科課程標準1994年。台北:教育部。(Bednarz, S. W. , Bettis, N. C. , Richsrd G, B. , Souza, A. R. D. , Roger M, D. , Marran, J. F.等原著)。(原著出版年:1994)。
林永青(2012)。相互教學法融入班級共讀對提升國中生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秀貞(1997)。國小六年級學童社會科閱讀理解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佩璇(2012)。課程行動研究─實踐取向的研究論述。台北:洪業文化。
施哲仁(2006)。使用自我發問策略在闡述性文章之閱讀理解與主要意義回憶的成效探討。元智大學應用外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施頂清(2000)。自我發問策略與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對國中生閱讀理解的效果比較考驗。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施添福(1980)。從地理知識的基本結構看中學地理教材的性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4,128-134。
施添福(1982)。我國的地理教育目標及其問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6,138-155。
施添福(1983)。我國中學的地理教育反省與展望。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台北:天下雜誌。
柯華葳、陳冠銘(2004)。文章結構標示與閱讀理解-以低年級學生為例。教育心理學報,36(2),185-200。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台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 (PIRLS2006 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編號: NSC 96-MOE-S-008-002)。桃園: 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取自http://lrn.ncu.edu.tw/pirls/PIRLS%202006%20Report.html
洪月女(2009)。以古德曼的閱讀理論探討中英文閱讀之異同。人文社會學報
,3(1)。87-112。
紀淑雲(2011)。問題答案關係策略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在社會學習領域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中原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孫秀娟(2012)。利用提問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春在、林珊如(2007)。網路合作學習:數位時代的互動學習環境、教學與評量。台北:心理。
孫曉雯(2010)。題幹式與6W提問策略對不同閱讀理解能力之六年級學生在閱讀理解歷程與布題能力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處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徐綺穗(2008)。學生的自我發問類型與回答的知識統整內涵分析─以統整性問題為例。教育學誌,20,59-79。
秦麗花(2007)。數學閱讀指導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洪葉文化。
秦麗花、邱上真(2004)。數學文本閱讀理解相關因素探討及其模式建立之研究~以角度單元為例。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2,99-12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2014)。103年國中教育會考問與答﹝公告﹞。台北:臺灣師範大學。2014年2月21日,取自http://cap.ntnu.edu.tw/documents/103capmanual.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草案)說明手冊﹝公告﹞。取自 http://12basic-forum.naer.edu.tw/?q=docu_2
張文哲(譯)(2013)。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三版)(原作者:R. E. Slavin)。台北:學富文化。
張世忠(2010)。教學原理:統整與應用(二版)。台北:五南。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台北:東華。
張瑛玿(1993)。自我發問策略對國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與自我發問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簡怡茹、尚惠芳(2010)。運用自我發問策略於英語閱讀之課程設計。正修學報,23 ,277-284。
張瀞文(2012)。社會科不只是畫重點。親子天下,12月,41,122-113。
教育部(2008a)。「97年課程綱要總綱」(修正版)﹝公告﹞。台北:教育部。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2008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公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a年4月8日)。教育部電子報(第404期):「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電子郵件清單訊息】。取自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436
教育部(2010b)。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十大中心議題(拾)終身學習與學習社會。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a)。在職教師閱讀教學增能研習手冊。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取自http://140.127.56.86/Pair_System/fckeditor/ckfinder/userfiles/files/2011%E5%9C%A8%E8%81%B7%E6%95%99%E5%B8%AB%E9%96%B1%E8%AE%80%E6%95%99%E5%AD%B8%E5%A2%9E%E8%83%BD%E7%A0%94%E7%BF%92%E6%89%8B%E5%86%8A.pdf
教育部(2011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修正版)﹝公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學【網站資料庫】。取自http://140.127.56.86/pair_System/Search_index.aspx?PN=PlanInfo
許雅惠(2010)。實施自我提問閱讀理解策略教學之研究—以小四學生為例。中臺學報.人文社會卷,22(1),127-145。
許懿卿(2013)。當「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學」遇上「學習共同體」。台灣教育評論月刊,2(9),38-41。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玉如(2008)。閱讀教學教導自我發問策略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怡琪(2011)。多層次提問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閱讀理解後設認知與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明蕾(2011)。小五社會課。載於陳欣希、柯雅卿、周育如、陳明蕾、游婷雅(合著),問好問題(頁112-125)。台北:天衛文化。
陳柔妤(2008)。應用直接教學法於地理調整文本閱讀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國川(1991)。我國國中地理教材的主題和地理概念分類。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7,1-37。
陳麗夙(2014)。概念導向閱讀教學融入社會學習領域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理解策略運用能力及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麗華(2008)。評介「為學習而設計的教科書」及其對我國中小學教科書設計與研究的啟示。教科書研究,1(2),137-159。
陳麗桂,林麗月,陳國川,鄧毓浩(主編)(2006)。中小學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與實務。台北:臺灣師範大學。
黃政傑(2007)。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珮選(2012)。「調整式問答關係策略」應用於國小社會領域閱讀理解教學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朝恩(2000)。教改聲中談地理能力的養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6),6-19。
黃朝恩(2001)。跨世紀的美國地理新貌。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5,139-162。
黃朝恩(2002)。地理教育國際憲章的基本精神。地理教育,28,1-9。
黃雅玲(2010)。國小六年級學童融入式自我發問策略教學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楊孟麗、謝水南(譯)(2013)。教育研究法: 研究設計實務(二版)(原作者:J. R. Fraenkel, N. E. Wallen, & H. H. Hyun)。臺北市: 心理。
趙鏡中(2011)。提升閱讀力的教與學─趙鏡中先生語文教學論集(吳敏而主編)。台北市:萬卷樓。
蒲思穎(2010)。咖啡背後的血淚。載於基本新多元評量工作坊(頁77-78)。基隆市:教育局。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0)。臺灣PISA精簡報告。2010年12月9日發佈。取自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_tw.htm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1)。PISA閱讀素養應試指南。2011年11月7日出版。取自http://pisa.nutn.edu.tw/taiwan_tw_03.htm
劉妍志(主編)(2014)。國民中學社會課本─第一本第五冊三年級上學期。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雅筑(2000)。國中學生批判思考、創造思考、閱讀理解策略與閱讀理解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歐陽鍾玲、何榆(2013)。思考技能的訓練與中學地理教學。地理研究,58,97-118。
潘慧玉(2012)。自我提問策略科學閱讀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閱讀提問表現、閱讀理解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台北:五南。
蔡清田(主持)(2012)。K-12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與各領域課程統整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總計畫期末報告,NAER-100-16-A-1-02-00-2-03)。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
蔡雅雯(2011)。自我發問策略教學對不同國語文能力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發問、閱讀理解與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蔣佳穎(2008)。自我發問、問題答案關係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與閱讀動機之影響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賴榮興(2008)。自我發問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發問與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簡馨瑩(2010)。學生提問策略教學對教室裡師生互動與教學序列結構之影響研究。當代教育研究,18(3),125-163。
簡馨瑩(2011)。從PISA探討教室裡的閱讀教學。教師天地,172,37-43。
鐘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貳、 英文部分
Berkeley S., Marshak L., Mastropieri M. A., & Scruggs T. E. (2011). Improving Student Comprehension of Social Studies Text: A Self-Questioning Strategy for Inclusive Middle School Classe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32 (2),  105-113.
Bodrova, E. & Leong, D. J. (1998). Scaffolding emergent writing in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Literacy Teaching and Learning, 3(2), 1-18.
Davey, B., & McBrid, S. (1986). Generating Self-Questions After Reading: A Comprehension Assist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0(1). 43-46.
Duke, N. K., & Pearson, P. D. (2002). Effective practices for develop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What research has to say about reading instruction, 3, 205-242.
Fair, G.(2012). Hammer and Nails: Questions as Par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on Tool-Kits. Editorial Advisory Board, 67-90.
Goldman, S. R. (2012). Adolescent Literacy: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Content. Future of Children, 22 (2), 89-116.
Hwang, Bih-Chu (2008). Applying Schema Theory to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Spectrum: Studies in Languag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2), 169-183.
King, A.(1989). Effets of self-questioning training on colleget student’s comprehension of lectur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4, 366-381.
King, A. (1992a) . Facilitating elaborative learning through guidestudent-generated questio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7(1), 111-126.
King, A. (1992b). Facilitating elaborative learning through guided student-generated questio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7(1), 111-126.
King, A.(1994). Guiding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the Classroom: Effects of Teaching Children How to Question and How to Explai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3(20), 338-368.
King, A. (1998). Transactive peer tutoring: Distributing cognition and metacogni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0(1), 57-74.
King, A. (2002). Structuring peer interaction to promote high-level cognitive process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41(1), 33-39.
Mastropieri, M. A., & Scruggs, T. E.(1997). Best practices in promot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1976 to 1996.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8(4), 198-213.
Mayer, R. E. (1996).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making sense out of expository text: The SOI model for guiding three cognitive processes in knowledge co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8 (4) , 357-371.
Mckenna, M. C., & Robinson, R. D. ( 2002). Teaching Through Text:Reading and Writing in Content Areas.(3rd ed.). Boston, MA: A 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
Pearson, P. D., & Johnson, D. D. (1978).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Raphael, T. E. (1984). Teaching learners about sources of information for answering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Journal of Reading, 303-311.
Rosenshine, B., Meister, C., & Chapman, S. (1996). Teaching students to generate questions: A review of the intervention studi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6(2), 181-221.
Taboada, A., & Guthrie, J. T. (2006). Contributions of student questioning and prior knowledge to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from reading information text. Journal of Literacy Research, 38(1), 1-35.
United Nations (2013). World Book Capital 2013: Bangkok.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org/en/events/bookday/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2003). Nurturing the Treasure:Vision and Strategy2002-2007. Hamburg, Germany:Author.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uie/pdf/MTS.pdf
Vacca, R. T., Vacca, J. A. L. & Mraz, M. (2011). Content Area Reading: Literacy and Learn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10th ed.). Boston : Pearson.
Van Blerkom, D. L., Van Blerkom, M. L., & Bertsch, S. (2006). Study Strategies and Generative Learning: What Works?. Journal of College Reading and Learning, 37(1), 7-18.
Wilson, C. R., & Hammill, C. (1982). Inferencing and Comprehension in Ninth Graders Reading Geography Textbooks. Journal of Reading, 25(5), 424-28.
Wong, B. Y. L. (1985) . Self-Questioning Instructional Research: A Review.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5(2) , 227-26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