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3201412294400
DOI 10.6846/TKU.2014.00405
論文名稱(中文) 從《爾雅》〈釋獸〉〈釋畜〉篇看中國古代牲畜文明
論文名稱(英文) "ErYa" in the〈Shi-Shou〉and〈Shi-Chu〉Livestock civilization Ancient Chin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1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吳珮慈
研究生(英文) Pei-Tzu Wu
學號 69802010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1-15
論文頁數 19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盧國屏
委員 - 周德良
委員 - 孫劍秋
關鍵字(中) 爾雅
釋獸
釋畜
牲畜
文明
人文化
關鍵字(英) ErYa
Shi-Shou
Shi-Shu
livestock
civilization
human cultu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主要討論《爾雅》中〈釋獸〉及〈釋畜〉兩篇當中展現中國古代牲畜文明的文化意涵。隨然現今許多《爾雅》相關的社會文化研究,但是針對牲畜這一領域,大多是農業或是祭祀研究的附屬品,以牲畜為主角的甚少。以此本論文以牲畜作為主角,從《爾雅》中記載野獸及牲畜的篇章中延伸。從語言文化的角度,藉由《爾雅》的詞條內容,一探上古時期先民的牲畜文明,從狩獵至馴化,從馴化至畜養,其實這一連串的過程便是「人文化」的過程。
  此外,利用「人文化」作為中介嵌節,目的是希望能夠釐清從「獸」變成「畜」的歷程中,是那些因素使得野獸變成家畜的關鍵點。當人類將自己的生活態度與價值意義,與生活中息息相關的獸、畜相嵌結,所發生的關係即當下有了價值意義的深化。 藉由這樣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乃以《爾雅》的內容為基礎,輔以諸多討論「先民生活樣貌」的論文專著,藉由兩條脈絡的交會(「《爾雅》脈絡」與「先民生活脈絡」),從而一探古代先民與動物互動的可能樣貌。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Ya " in the 'release the beast "and" The release livestock > Two of them show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livestock . However, with many of today's "Ya" relevant social and cultural studies , but for the animals in this area , mostly agricultural or ritual accessories research to livestock as little protagonist .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livestock as a protagonist , chapter records from the "Ya" in extending the beast and livestock .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 with "Ya" entries in the content , explore ancient times our ancestors livestock civilization , from hunting to domestication , from domestication to the keeper , in fact, this process is a series of "human culture" of the process .
In addition , the use of "human culture" as an intermediary inlay festival objective is to clarify from the " beast " to " animal " in history, those factors make the beast become key points of livestock . When humans own attitude to life meaning and value , and life is closely related to animals , animal knot with embedded relationship had occurred that the value of the current sense of depth. By such methods , this study is based on "Ya" is content-based , supplemented by many to discuss " the appearance of life of our ancestors ," the paper monograph by the intersection of two context (" " Ya " context ." and " ancestors life context " ) , which explore the possible appearance of.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從《爾雅》〈釋獸〉〈釋畜〉篇看中國牲畜文明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簡述…………………………………………………………………………3
第三節 研究範圍……………………………………………………………………………………4
第四節 《爾雅》蘊含「人和牲畜」的社會意涵………………………………………………11
第五節 撰研方法…………………………………………………………………………………13
第二章 《爾雅》中的牲畜學 …………………………………………………………………17
第一節 前言………………………………………………………………………………………17
第二節 〈爾雅〉中〈釋獸〉篇經文疏解………………………………………………………24
第三節 〈爾雅〉中〈釋畜〉篇經文疏釋………………………………………………………75
第四節 〈釋獸〉狩獵文化……………………………………………………………………109
第五節 〈釋畜〉家畜描寫……………………………………………………………………117
第六節 小結……………………………………………………………………………………123
第三章 人獸關係演進與社會變遷 …………………………………………………………125
第一節 原始社會狩獵期 ……………………………………………………………………125
第二節 野獸畜養時期 ………………………………………………………………………132
第三節 牲畜畜養成熟期 ……………………………………………………………………141
第四節 小結 …………………………………………………………………………………147
第四章 先秦古籍中的六畜文化………………………………………………………………149
第一節 前言 …………………………………………………………………………………149
第二節 牲禮及飲食 …………………………………………………………………………149
第三節 交通運輸 ……………………………………………………………………………165
第四節 武裝備戰 ……………………………………………………………………………175
第五節 狩獵助力 ……………………………………………………………………………178
第六節 嘉惠贈禮 ……………………………………………………………………………181
第七節 報曉工具 ……………………………………………………………………………186
第八節 小結 …………………………………………………………………………………188
第五章 結論 ……………………………………………………….19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成果的檢驗 ……………………………………………………….191
第二節 本研究的貢獻 …………………………………………………………………….....192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 …………………………………………………………………….192
《從爾雅〈釋獸〉〈釋畜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文獻
漢‧許 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宏葉文化事業,1999年11月增修版。
漢‧鄭  玄(注):《周禮》,上海:中華書局,1924年。
漢‧鄭  玄(著),清‧張爾岐(句讀):《儀禮鄭注句讀》,高雄:學海出版,2011年5月。
漢‧盧  植(著),清‧王謨(輯):《小戴禮記注》,北京:國家圖書館,2010年7月。
晉‧郭  樸(著):《爾雅注》,臺北:新文風,1986年。
晉‧郭  樸(著),宋‧邢昺(疏),李學勤(編):《爾雅注疏》,臺北:臺灣古籍,2001年。
唐‧陸德明(著):《禮記釋文》,重慶:西南師範大學,2011年4月。
明‧朱元弼(著):《禮記通註》,臺北:藝文出版,1967年。
清‧王  運(著):《爾雅集解》,臺北:岳麓書社,2010年9月。
清‧阮  元(輯):《十三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年。
清‧郝懿行(著):《爾雅義疏》,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9月初版。

二、學位論文
王盈方(撰研),盧國屏(指導),2006年,《《爾雅‧釋親》親屬關係之文化詮釋》,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佳峻(撰研),盧國屏(指導),2007年,《郝懿行《爾雅義疏》及其宮器二釋研究—以文化闡析為觀察重點》,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欣玲(撰研),莊雅州(指導),2003年,《從詩經探析周代農業社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素媛(撰研),陳兆南(指導),2011年,《臺灣口傳六畜故事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立楷(撰研),盧國屏(指導),年,《《釋名》語言文化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萬金蓮(撰研),余培林(指導),2002年,《詩經農事技術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紘宙(撰研),盧國屏(指導),2006年,《《說文解字中》中軍事相關字彙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職專班碩士論文。
蔡欣恬(撰研),李淑屏(指導),2009年,《從《說文解字》中探析古代農牧漁獵》,新竹: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采蘋(撰研),黃錦珠(指導),2004年,《《搜神記》中的動物類型研究––以動物與人的關係為中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賴雁蓉(撰研),黃靜吟(指導),2007年,《《爾雅》與《說文》名物詞比較研究––以器用類、植物類、動物類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研究專著
方漢文:《比較文明史:新石器時代至公元5世紀》,北京: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6月。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晨允文化,1997年4月初版。
何阿君:《羊致清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8年1月初版。
吳裕成:《酉雞有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8年7月初版。
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合著):《中國原始社會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3月。
宋長宏:《騏驥馳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8年1月,初版。
宋鎮豪:《中國風俗通史––夏商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1月。
李亮恭:《中國生物學發展史》,臺北:中央文物,1983年。
李淑萍:《康熙字典研究論叢》,臺北:文津出版,2006年3月。
李景生:《漢字與上古文化》,北京:新華書店,2009年11月。
李露露:《春牛闢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8年1月初版。
季旭昇(著):《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出版,2002年至2004年。
徐  客(編著):《圖解山海經》,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10月初版。
徐莉莉、詹鄞鑫(合著):《爾雅:文詞的淵海》,上海:上海古籍,1998年10月二版。
桑吉扎西:《戊犬通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8年1月初版。
袁  珂:《中國神話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6年5月。
高明乾、佟玉華、劉坤(合著):《詩經動物釋詁》,臺北:中華書局,2005年9月。
常敬宇:《漢語詞彙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
莊雅洲、黃靜吟(譯):《爾雅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2年3月。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的透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2月修訂版。
陳紹棣:《中國風俗通史––兩周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6月。
葉舒憲:《亥日人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1998年1月初版。
盧屏國:《爾雅語言文化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1月。
盧國屏:《訓詁演繹─漢語解釋與文化詮釋學》,臺北:五南圖書,2008年3月。
盧國屏:《清代《爾雅》學》,臺北:花木蘭文化,2009年9月
盧國屏:《當代文字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2008年9月。
蕭振邦:《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2009年10月修訂版。羅常培:《中國人與中國文》,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3月。
三、期刊論文
王書輝:〈郭璞《爾雅圖贊》之籍校與詮解––〈釋魚〉至〈釋畜〉〉,《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十五期,2007年10月,頁29-58。
江雅茹:〈試探《詩經》中所見之食物(上)〉,《孔孟月刊》第45卷第5期,2007年2月,頁10-13。
江雅茹:〈試探《詩經》中所見之食物(下)〉,《孔孟月刊》第45卷第6期,2007年4月,頁10-13。
吳彥霖:〈談易辭象的記號思維及其性質––以卦爻辭中的麟介類與昆蟲類名物為例〉,《商業設計學報》第十一期,2007年11月,頁61-77。
李根蟠:〈先秦時代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理論〉,《古今農業》第1期,1999年,頁6-11。
周榮杰:〈臺灣民間信仰中的厭勝物〉,《高雄文獻》第28、29期,1987年4月,頁51-91。
胡錦賢:〈論《爾雅》產生的時代背景〉,《孔孟月刊》第35卷第5期,1997年1月,頁142-156。
馬曾榮:〈秦漢時期的雇傭活動與人口流動〉,輯於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漢帝國的制度與社會秩序」學術會議論文集,2010年5月。
葉達雄:〈西周馬政初探〉,《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4期,1977年5月,頁1-11。
詹  康:〈先秦經典中兩種對動物與人的思維:自我知識與社會原理〉,《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7期,2001年12月,頁1-42。
翟本瑞:〈中國的動物學分類〉,《鵝湖》第16卷12期,1991年6月,頁1-7頁。
蕭靜怡:〈從周禮天官及地官二篇看周代祭祀問題〉,《孔孟月刊》,1997年5月,頁7-14。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