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3201113464700
DOI 10.6846/TKU.2011.00437
論文名稱(中文) 由古書契論北淡地區客家移墾-以汀州客江、潘二氏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Hakka Immigration in North Tamsui area by using Ancient Documents:Focus on Jiang and Pan Family moving from Ting Zhou Province in Ching Dynasty of Cin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Document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1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黃詩涵
研究生(英文) Shih-Han Huang
學號 69428010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1-14
論文頁數 27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周彥文(yenwen@mail.tku.edu.tw)
委員 - 陳仕華(092457@mail.tku.edu.tw)
委員 - 張建隆(kienliong@tamsui.org.tw)
關鍵字(中) 淡水
三芝
石門
北淡
汀州客
福佬客
三芝江氏
石門潘氏
鄞山寺
古文書
古書契
客家
客家移墾
客家家族
關鍵字(英) Tamsui
Sanzhi
Shihmen
North Tamsui
Hakka Immigration from Ting Zhou Province
Hakka Immigration from Fujian Province
Jiang Family in Sanzhi
Pan Family in Shihmen
Yin Shan Temple
Ancient Documents
Hakka
Hakka Immigration
Hakka Famil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淡水可是臺灣北部最早開發之地區之一,今日尚存於淡水地區的鄞山寺,是清代客籍移民曾駐足於此區的重要標的,至今此廟仍由居住在大台北地區的客籍移民們所掌理,持有鄞山寺股份中最主要的江姓家族,定居在淡水以北的三芝地區,而該區正是現今台北縣市汀州籍移民最多的地區,且以三芝鄉八連溪正巧為北海岸地區漳州與泉州福佬的分界點(或稱之為緩衝區),形成鮮明的聚落區隔。
本文試著透過蒐集北淡區文獻資料,並逐一訪查北淡區各客家家族,根據其所提供之家譜與古契書,將其分類、考訂與驗證,由諸多家族中,篩選出北淡區最具代表性,文獻史料亦最為豐富之三芝江姓與石門潘姓,做為本文論述之要角,初步勾勒出北淡區早期客家移民的型態。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	緒論:陳述研究之動機、目的,以及選取的研究範圍、對象的過程,最後是研界步驟、研究流程的說明。

第二章	為主研究範圍-北淡地區相關文獻的評述,以及曾針對此區從事古文書的相關研究綜述

第三章	討論清代以及清以前北淡地區的開發情形,以及形成清代番漢聚落的歷史背景因素,其中包含有十七、十八世紀台灣稅制形成的過程。

第四章	由筆者所收集之古書契、族譜,搭配古地圖及前人之研究,分別由三芝江氏、石門練氏來看清代北淡區客家移民的遷徙、定居,並融入在地的歷程。

第五章	總結北淡區移墾社會的發展歷程,說明本文力有未逮之處,並提供未來可能延伸的研究途徑,供學者們參考。
英文摘要
This essay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as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 I:   The introduction of thesis. The explanation of writing motivation、 purpose and the reason of research area and object been selected in this research.
Chapter II:  Review the research in North Tamsui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Ancient Documents.
Chapter III:  The history of north Tamsui area development and the settlement pattern    background of Han people and aborigine including the changes of tax regulations in 17-18 century.
Chapter IV:  To analyze the ancient documents and genealogy collected from Jiang and Pan Family comparing with ancient maps.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Hakka immigration of north Tamsui in Ching Dynasty.
Chapter V:   Summarize the progress of Hakka Immigration of north Tamsui and provide some forward study aspects for schola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2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8

第二章	北淡地區相關書契與文獻評述………………………………17
第一節	北淡地區相關文獻論述………………………………… 17
第二節	北淡地區古書契相關研究……………………………… 26

第三章	北淡地區的開發與番漢聚落的形成…………………………41
第一節	漢人入墾的背景………………………………………… 41
第二節	十七至十八世紀台灣稅制的形成……………………… 53

第四章	從古書契看北淡地區的開發…………………………………57
第一節	從漢番契約看漢人拓墾與熟番地的流失……………… 57
第二節	從漢人契約看客家家族移居北淡……………………… 80

第五章	結論:北淡區移墾社會的形成…………………………… 110

主要參考書目…………………………………………………………116
一、	方志、遊記與族譜………………………………………… 116
二、	專書………………………………………………………… 120
三、	學位論文…………………………………………………… 127
四、	期刊論文…………………………………………………… 128
五、	專書論文…………………………………………………… 132
六、	非書資料…………………………………………………… 132

附錄一:北淡地區聚落相關古文書列表
附錄二:三芝謝氏私藏古文書原件影本
附錄三:石門練氏私藏古文書原件影本
附錄四:三芝江氏家族相關古文書
附錄五: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北淡地區相關古文書原件影本

 
圖版目次

圖表1-1:研究流程圖…………………………………………………16
圖表2-1:北淡區賣契比例分析圖……………………………………40
圖表3-1: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基隆島略圖…………………………46
圖表3-2:十七世紀北部臺灣示意圖…………………………………47
圖表3-3:淡水河口圖…………………………………………………48
圖表3-4:淡水鎮行政區域圖…………………………………………49
圖表4-1:舊淡水縣平埔蕃十九社分布地圖…………………………59
圖表4-2:凱達格蘭各社分布圖………………………………………60
圖表4-3:乾隆輿圖(部分)……………………………………………65
圖表4-4:淡水、三芝地區 日治時期五萬分一………………………67
圖表4-5:臺灣堡圖-滬尾(部分)………………………………………72
圖表4-6:三芝江氏簡譜………………………………………………82
圖表4-7:《臺灣堡圖》芝蘭三堡八連溪上游…………………………102


 
表格目次

表格1-1:大正5年(1916)年芝蘭三堡行政區域表……………………3
表格1-2:大正9年(1920)淡水郡行政區域表…………………………5
表格1-3:日治時期至民國三芝鄉行政區域沿革簡表…………………6
表格1-4:清代至日治時期台灣地區簡易行政區沿革表………………7
表格1-5:北淡地區相關古契約類型與數量……………………………8
表格1-6:故宮藏三芝鄉客家家族祖譜…………………………………9
表格1-7:故宮藏石門鄉客家家族祖譜………………………………10
表格1-8:北淡區清代至日治相關古地圖列表………………………11
表格2-1:1989年迄今北縣客家研究相關書籍簡表…………………17
表格2-2:清代台灣閩客移民主要祖籍來源表………………………21
表格2-3:THDL資料庫運用表………………………………………29
表格2-4:《台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北淡區相關契字列表…………31
表格2-5:三芝鄉謝氏相關書契列表…………………………………32
表格2-6:古契約分類簡表……………………………………………34
表格2-7:古土地文書簡易說明………………………………………35
表格2-8:北淡地區相關古契約年代分布表…………………………38
表格2-9:北淡區賣契數量表…………………………………………39
表格3-1:荷治至清初贌金與原住民人口……………………………56
表格4-1:北淡凱達格蘭族舊社社名紀錄……………………………61
表格4-2:北淡凱達格蘭族舊社社址位置……………………………62
表格4-3:台北縣三芝鄉客籍移民祖籍列表…………………………80表格4-4:台北縣石門鄉客籍移民祖籍列表…………………………81
表格4-5:1915年小基隆公學校長報告-
三芝地區土地公廟相關載…………………………………………… 86
表格4-6:江氏鄞福安公業明治年間相關契約………………………88
表格4-7:《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全島各省籍移民比例……93
表格4-8:《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台北州各省籍移民比例…94
表格4-9:《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北淡區各省籍移民比例…95
表格4-10:明清時期北淡地區水利開發年表…………………………97
表格4-11:石門潘氏建渠相關契約書列表…………………………105
表格4-12:北淡地區水圳範圍一覽表………………………………109
表格5-1:北淡地區客籍移居列表……………………………………110
參考文獻
主要參考書目

(排列方式說明:書目以出版年代先後順序排列,相同出版年的作品,以作者的姓氏筆劃數來排列)

一、	方志、遊記與族譜

方志與遊記

謝貫一等修、陳正祥編纂,《基隆市志》,基隆市:基隆市文獻委員會,1954。
(清)蔣師轍、薛紹元,《清光緖臺灣通志》(據臺灣省立圖書館藏清光緖十八至二十一年間纂修之臺灣通志原稿本影印),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
(日)伊能嘉矩,《臺灣番政志》(溫吉譯),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
(清)姚瑩,《東槎紀略》(臺灣文獻叢刋第7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清)蔣師轍,《臺游日記》(臺灣文獻叢刋第6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清)李元春(時齋)輯; 李來南(薰屏)校,《臺灣志略》(臺灣文獻叢刋第1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本書據劉振清彙梓之青照堂叢書本迻寫標點並校其為而重刊之),1958。【成書時間:約在雍正11年至乾隆3年,1733-1738】
林熊祥、李騰嶽同監修;林平祥纂修,《臺灣省通志稿》卷四 經濟志 交通篇 ,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8。
(清)沈雲,《臺灣鄭氏始末》(臺灣文獻叢刋第15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成書時間:康熙22年11月,1683年】
(清)周鐘瑄、陳夢林,《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刋第55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成書時間:康熙55-56年,1716-1717年】
(清)陳文達,《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刋第6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成書時間:康熙58-59年,1719-1720年】
(清)楊英,《從征實錄》(臺灣文獻叢刋第32種,據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李岳君本印),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成書時間:康熙3-5年之間,1664-1666年】
(清)藍鼎元,《東征集》(臺灣文獻叢刋第22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成書時間:康熙61年,1722年】
(清)藍鼎元撰;(清)王者輔評,《平臺紀略》(臺灣文獻叢刋第1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成書時間:約在雍正元年,1723年】
(清)丁日健,《治臺必告錄》(臺灣文獻叢刋第17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成書時間:同治6年,1867年】
(明)沈有容,《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刋第56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此書初刊在明天啓年間,現行本刊於明崇禎2年或2年之後】
(清)郁永河撰;方豪校,《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刋第4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約成書於康熙36年,1697年】
(清)梁廷枏撰,《夷氛聞記》(邵循正點校),北京市:中華書局,1959。【成書時間:約於道光末年】
(清)鄭鵬雲、曾逢辰同輯,《新竹縣志初稿》(臺灣文獻叢刋第6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成書時間:光緒十九年,1893年】
(清)江日昇,《臺灣外記》,(臺灣文獻叢刊第60種;本書根據臺灣外志抄本(甲)四部十卷,加利福尼亞大學東亞圖書館藏等七個本子合校而成),臺北市:臺灣銀行,1960。【成書時間:康熙43年,1704年,約刊行於1713年】
(清)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刋第66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此書初刊於康熙49年,康熙51年重修,依內容增補情形來看,現行本問世時間約在康熙57年,1718年以後】
(清)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刋第65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成書時間:康熙33-34年,1694-1695年】
戴德發監修;林興仁等主修;盛清沂總纂,《台北縣志》,臺北縣: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0。
(清)杜臻,《澎湖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刋第10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清)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刋第105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成書時間:乾隆9-11年,1744-1746年】
(清)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刋第7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成書時間:乾隆5-6年,1740-1741年】
承啟等纂,《欽定戶部則例》,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成書時間:同治4年,1865年】
(明)張燮,《東西洋考》(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25;惜陰軒叢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成書時間:萬曆45年,1617年】
郭輝譯,《巴達維亞城日記》,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據日本村上直次郎譯註之《バタビヤ城日誌》有關臺灣部份轉譯而成),1970。【記載涵蓋時間1627-1682,出版於1887-1931之間】
連橫,《臺灣通史》(臺灣史蹟叢書) ,再版,臺北市:幼獅,1977。【成書時間:民國9年,大正9年,1920年】
黃純青、林熊祥,《臺灣省通志稿》(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64號;據民國39-54年排印本影印),臺一版 ,臺北市:成文,1983。
臺北縣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臺北縣文獻叢輯》(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91號) ,臺北市:成文,1983。
(清)夏獻綸,《臺灣輿圖並說》(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五九號,據清光緒6年刊本影印),臺北市:成文出版,1984。
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臺灣慣習記事》是由臺灣慣習研究會發行的月刊,發行時間於:光緒27年1月(1901年,明治34年)創刊發行第一卷第一號,至光緒33年8月(1907年,明治39年)第七卷第八號停刊】
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臺北市:武陵出版社,1987。【成書時間:民國27年,1938年,昭和13年】
白惇仁(總編纂),《淡水鎮志》,臺北縣淡水鎮:淡水鎮公所,1989。
(日)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上中下卷》(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成書時間:1908年左右,光緒34年,明治41年】
(清)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據民51年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刋本第121種影印),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成書時間:乾隆25-29年之間,1760-1764年】
(清)陳培桂,《淡水廳志》(據民52年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刋本第172種影印),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成書時間:同治9年,1870年】
(清)梁廷枏撰,《海國四說》(駱驛、劉驍點校),北京市:中華書局,1993。【成書時間:1842 年,至1852 年仍有增補】
(清)蔣毓英,《臺灣府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成書時間:康熙24年,1685年】
臺北縣三芝鄉公所編,《三芝鄉志》,臺北縣三芝鄉:三芝鄉公所,1994。
(日)伊能嘉矩,《臺灣踏查日記》,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日)伊能嘉矩,《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據民46年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本第48),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6。【成書時間:雍正2年,1724年】
(清)余寵,《全臺前後山輿圖》,臺北市 :南天書局,1997。【原圖於清光緒四年(1878),廣東省富文齋摹刻】
徐福全(總編纂),《石門鄉誌》,台北縣石門鄉:石門鄉公所,1997。
古舜仁、陳存良譯,《臺北州街庄志彙編》,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臺北廳總務課著;胡清正、陳存良、林彩紋譯,《臺北廳誌》,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臺北廳誌》原書出版於日本明治36年(1903年)】
張炎憲主編、陳存良譯,《基隆.淡水郡彙編》,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文化局,2001。【《淡水郡管內要覽》原書由淡水郡役所於昭和5年,1930年發行;《淡水郡勢要覽》原書由淡水郡役所於昭和9年,1934年發行,記載昭和7-9年情事。】
(清)季麒光,《蓉洲詩文稿選輯.東寧政事集》,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2006。【成書時間:康熙33年,1694年】
(清)鄭用錫,《淡水廳志稿.噶瑪蘭志略》(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23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

族譜

翁瑞湖,《翁氏族譜》(據中華學術院譜系研究所藏影印民國三十七年鉛印本縮製 ),來源:故宮家族譜牒文獻資料庫微縮捲編號:1210044(36-15),1948。
謝清勤,《謝氏臺灣廷松公系分長生公直系族譜》(據謝清勤藏民國五十年寶樹堂鉛印本縮製 ),來源:故宮家族譜牒文獻資料庫微縮捲編號:1127125 (12-1),1961。
簡知,《簡家歷代祖譜》(據簡知藏民國五十八年寫本縮製 ),來源:故宮家族譜牒文獻資料庫微縮捲編號:1455016 (36-4),1962。
譚騰輝,《譚氏族譜》(據譚盛桂藏民國六十二年寫本縮製 ),來源:故宮家族譜牒文獻資料庫微縮捲編號:1210045 (10-4),1973。
江溪詮,《板橋後埔江家蒼蕃公子孫系統圖(祭祀公業江任莊沿革)》(據江溪詮藏民國六十三年鉛印本縮製),來源: 故宮家族譜牒文獻資料庫微縮捲編號:1087041(12-7),1974。
江朝開,《永定江氏直系歷代族譜》(據陳進東藏民國六十四年鉛印本縮製 ),來源:故宮家族譜牒文獻資料庫微縮捲編號:1307094(21-20),1975。
陳義雄,《陳氏歷代祖宗 族譜》( 據陳太和藏民國七十一年寫本縮製  ),來源:故宮家族譜牒文獻資料庫微縮捲編號:1436847(36-11) ,1982。
潘以乞,《潘姓始祖族譜》(據潘以乞藏民國七十一年寫本縮製 ),來源:故宮家族譜牒文獻資料庫微縮捲編號:1436854 (24-19),1982。
練詩論,《練氏族譜》(1824年初編,1983年重編),台北縣:作者自費出版,1983。
呂長俊,《呂家族譜》(據呂長俊藏民國七十四年寫本縮製 ),來源:故宮家族譜牒文獻資料庫微縮捲編號:1455016(36-9),1985。
江輝泉,《江氏族譜》,台北縣:作者自費出版,1988。
許時烺,《高陽許氏大族譜》,台北縣:作者自費出版,1994。
江光元,《江姓族譜》,台北縣:作者自費出版,1997。
賴建國先生提供,《穎川龍南賴氏族譜》,出版者不詳,1999。
謝炎輝、江素慎,《謝家歷代祖先族譜》,台北縣:作者自費出版,2002。
王正輝,《王氏族譜:汀州府武平縣盤龍崗何樹凹》,台北縣:作者自費出版,2002。
花武男,《花姓祖譜簡介》,台北縣:作者自費出版,2007。
華明文先生提供,《華姓宗譜》(1994年初編,2008年修訂),台北縣:華姓宗親會自費出版,2008。
李登旺先生提供,《李氏族譜》,出版者不詳,出版年月不詳。
羅啟明,《羅氏家譜》,來源:故宮家族譜牒文獻資料庫微縮捲編號: 1436854 (24-3) ,出版年月不詳。
花燦煌,《花氏族譜》,來源:故宮家族譜牒文獻資料庫微縮捲編號:1436841(25-2) ,出版年月不詳。
潘迺本,《潘姓族譜》,來源: 故宮家族譜牒文獻資料庫微縮捲編號:1436855 (29-23),出版年月不詳。
朱端月,《朱姓家譜》,來源:故宮家族譜牒文獻資料庫微縮捲編號:1411395(44-41),出版年月不詳。
鍾木春,《鍾姓族譜》,來源: 故宮家族譜牒文獻資料庫微縮捲編號:1436848 (18-2),出版年月不詳。

二、	專書

中文專書

張耀錡,《平埔族社名對照表》,(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案彙錄戊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79種,本書係從《明清史料》戊、已、庚三編中選錄一百五十八個文件編輯而成 ),(臺北市:臺灣銀行),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臺北市:臺灣銀行),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據民52年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刋本第一五二種影印),(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本書原為臺灣總督府所成立的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於1916年出版《契字及書簡文類集》,由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將此書整編修訂後,重新更名再出版,成書時間:民國5年,大正5年,1916年。】
王世慶,《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美國亞洲學會臺灣研究資料專刊),(臺北市:環球書社),1977。
吳勝雄,《北門鎖鑰》,(臺北縣:作者自費出版),1978。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灣研究叢刊),(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灣研究叢刊),(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
宋增璋,《臺灣撫墾志》,(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
王世慶,《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臺北:美國亞洲學會臺灣硏究小組),1981。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灣研究叢刊),(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再版,(臺中市:臺灣省新聞處),198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邱秀堂編,《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臺北市文獻會),1986。
瞿海源、章英華合編,《臺灣社會文化變遷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 乙種第16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地理研究叢書第15號),(臺北市:師大地理學系),1987。
陳仲玉主持,《陽明山國家公園人文史蹟調查》(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 ),(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7。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叢刊10),二版,(臺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李乾朗研究主持,《鄞山寺調查研究》(臺北縣政府委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補助),(臺北:李乾朗古建築研究室),1988。
陳運棟,《客家人》(尋根系列1),第六版,(臺北:東門出版社出版),1988。
鐘義明,《臺灣地理圖記》,(臺北:武陵出版社出版),1988。
李重耀主持;李學忠等研究,《臺閩地區三級古蹟臺北縣蘆洲李宅研究與修護計劃》,(臺北市:重耀建築師事務所),1989。
何炳棣,《1368-1953中國人口研究》,(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張炎憲,《臺灣漢人移民史研究書目》,臺北市:中研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出版;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發行,1989。
蔡相煇,《臺灣的祠祀與宗教》(協和臺灣叢刊10),(臺北市:臺原出版社出版),1989。
岡松參太郎著,陳金田譯,《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
卓克華,《清代臺灣的商戰集團》(協和臺灣叢刋13 ),(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90。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林美容,《臺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1。
陳亦榮,《清代漢人在臺灣地區遷徙之研究》,(臺北市: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1。
陳景盛,《福建歷代人口論考》,(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孫全文計劃主持,《臺灣傳統都市空間之研究》(IHTA研究報告9),(臺北市:詹氏書局),1992。
陳秋坤、許雪姬,《臺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199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林偉盛,《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灣歷史大系),(臺北:自立晚報社股份有限公司),1993。
林國平、彭文宇,《福建民間信仰》(福建文化叢書),(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徐曉望,《福建民間信仰源流》(福建思想文化史叢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灣研究叢刋),初版,(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4。
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
李乾朗研究主持,《淡水福佑宮調查研究》,(臺北縣:臺北縣政府),1996。
陳秋坤,《臺灣古書契(1717-1906)》,(臺北市:立虹出版社),1996。
黃美英,《凱達格蘭族古文書彙編》(凱達格蘭族文獻彙編第二冊),(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張建隆,《尋找老淡水》,(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堡圖》(據1904,明治三十七年調製圖複製,原由臺灣日日新報社出版),(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臺灣文化系列8、9),(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1997。
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二版,(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
張惟,《尋根攬勝閩西緣》,(中國福州:海風出版社),199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臺北鄉土史料 上下冊》(耆老口述歷史叢書十六 ),(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北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臺北縣的客家人:落地生根好所在》(客家臺灣文庫12) ,(臺北縣新莊市: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1997。
滋賀秀三等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彭文宇,《閩臺家族社會》(番薯藤文化叢書6),(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楊彥杰,《汀州府的宗族廟會與經濟》,(香港:國際客家學會、香港中文大學海外華人研究社、法國遠東學院),1998。
劉還月等著,《尋訪凱達格蘭族: 凱達格蘭族的文化與現況》,第一版 ,(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8。
戴寶村、溫振華合著,《淡水河流域變遷史》 ,(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戴寶村、溫振華合著,《大臺北都會圈客家史》 ,(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湾土地慣行一斑》,(臺北市:南天書局)。成書於1906(明治39年),1998。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臺南市:臺南市政府),1999。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淡水學學術研討會:過去、現在、未來論文集》,(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99。
陳秋坤、洪麗完,《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
陳柔森主編;陳若雲、葉婉奇譯,《走過土地認識人民: 臺灣慣習紀事資料彙編(I)》(臺灣地方譯叢1),第一版,(臺北:原民文化發行),1999。
黃富三、翁佳音,《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
湯熙勇,《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
閻亞寧主持,《臺北縣第三級古蹟淡水龍山寺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臺北市:中國工商專科學校),1999。
詹素娟、劉益昌,《大臺北都會圈原住民歷史專輯-凱達格蘭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9。
謝繼昌主編,《凱達格蘭古文書》(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藏品資料彙編4),(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9。
林金田,《臺灣歷史文化研討會:性別與文化論文研討論文集》,(南投市中興新村: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徐正光,《第四屆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宗教、語言與音樂》,(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灣研究叢刊),(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程紹剛,《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灣研究叢刊),(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合編,《回顧老臺灣、展望新故鄉-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0。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北部地區古文書專輯》,(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尹章義,《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臺灣之一個案研究(一七〇二~一九八三)》,(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林呈蓉主編,《臺北縣史料彙編,淡水篇》,(宜蘭縣礁溪鄉: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編譯出版中心),2001。
邱彥貴、吳中杰,《臺灣客家地圖》(發現臺灣系列;圖文卷1 ), (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1。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陸傳傑,《裨海紀遊新注》,(臺北市: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菅沼雲龍、唐曉峰主編,《中國歷史文化研究》,(香港:新華彩印出版社),2001。
詹素娟、張素玢撰稿,《臺灣原住民史  平埔族史篇(北):北臺灣平埔族群史》,(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市:樂學出版),2001。
劉澤民,《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南投縣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二輯》,三版,(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
朱德蘭,《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八輯》(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51),初版,(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
洪英聖,《畫說乾隆臺灣輿圖》,(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洪英聖,《畫說康熙臺灣輿圖》,(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高賢治編著,《大臺北古契字集》,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2。
淡江大學中文系,《二〇〇〇年淡水地區人物誌 》,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2。
松浦章,《清代臺灣海運發展史》(卞鳳奎譯), (臺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貿騰發賣總經銷),2002。
劉澤民,《平埔百社古文書專輯》,(南投縣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
潘英海、陳水木,《道卡斯蓬山社群古文書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2。
戴如峰、江彬如,《三芝鄉埔頭老街商業開拓史初探 》, (臺北縣三芝鄉:三芝資源資料工作室),2002。
韓家寶(Pol Heyns)鄭維中譯,《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市:播種者文化出版臺北縣新店市;農學總經銷),2002。
尹章義,《臺灣客家史研究》,(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3。
甘為霖(W. M. Campbell, 1841-1921),《荷據下的福爾摩莎》,(臺北市:前衛),2003。【甘為霖由英國長老會選派至臺灣宣教,本書是由甘為霖根據荷蘭史料英譯成英文的荷據下的福爾摩沙(Formosa under the Dutch)的中文譯本。】
艾馬克(Mark A. Allee)王興安譯,《十九世紀的北部臺灣: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 (臺北市:播種者出版有限公司),2003。
卓克華,《從寺廟發現歷史:臺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叢刊39 ),(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文化),2003。
高賢治編著,《大臺北古契字 二集》,(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3。
許雪姬,《王世慶先生訪問紀錄》(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叢書81),(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淡水學學術研討會 二〇〇一年:歷史、生態、人文論文集》,(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3。
郭啟瑞、周正義、張玟珍、洪英烈、蔡進隆,《三芝:印象、回憶與傳說 》,(臺北縣三芝鄉:三芝資源資料工作室),2003。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美麗之島:臺灣古地圖與生活風貌展》,(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
梁世武,《臺北都會區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受委託單位:世新大學 ),(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
楊一凡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丙編第四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廖慶六,《族譜文獻學》, (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3。
王世慶,《臺灣史料論文集 上下冊》(臺灣文化系列A028-A029 ),(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4。
陳支平,《民間文書與臺灣社會經濟史》,初版,(中國長沙:岳麓書社),2004。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淡水學暨清法戰爭1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縣淡水鎮:淡江大學歷史學系),2004。
莊吉發,《清史論輯  十三》(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學集成388), (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2004。
陳秋坤,《大崗山地區古契約文書匯編》,(高雄縣鳳山市:高雄縣政府),2004。
劉澤民,《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續編》,(南投縣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
廖倫光,《大漢溪流域的三峽莊》,(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4。
潘朝陽等編纂,《臺灣客家風情:移墾、產業、文化》,(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4。
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研究所,《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訪談實錄》(計畫主持人:陳明竺),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託,2005。
林明美總編,《北路淡水:十三行博物館館藏古文書》(關懷淡水河系列叢書3),(臺北縣八里鄉:臺北縣十三行博物館),2005。
高賢治編著,《大臺北古契字 三集》,(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5。
高傳棋,《圖說枋橋城:尋找板橋的土地記憶》,(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政府文化局林本源園邸),2005。
陳國棟,《臺灣的山海經驗》(臺灣史與海洋史2 ),(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陳宗仁,《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1400-1700》(臺灣研究叢刊 ),(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系,《臺北地區客家族群遷移史調查研究》(計畫主持人:張美煜),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託,2005。
黃子堯編,《臺北客家墾拓發展史研討會論文彙編》,(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5。
謝德錫,《大道公:百年祭典巡禮:八庄大道公的世紀拜拜》(淡水文化叢書1),(臺北縣淡水鎮:淡水文化基金會),2005。
謝重光,《福建客家》(客家區域文化叢書;鍾文典總主編 ),(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臺灣史料集成),(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
王泰升、薛化元、黃世杰編著,《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事件百選與法律史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2006。
呂理政、魏德文主編,《經緯福爾摩沙:16-19世紀西方繪製臺灣相關地圖》,(臺北:南天出版社),2006。
翁佳音,《陽明山地區族群變遷與古文書研究》(林孟欣協同主持,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受委託者: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 ),(臺北縣市: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06。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灣文化系列A039),(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6。
費德廉 (Fix, Douglas Lane)、羅效德(Lo, Charlotte),《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北市:如果出版;大雁文化發行)。此書所附地圖為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臺灣蕃地圖》重製,2006。
廖倫光,《臺北縣汀州客尋蹤》(臺北縣客家志系列),(臺北縣:臺北縣文化局),2006。
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日治時期五萬分一臺灣地形圖新解》,(臺北縣汐止市:上河文化),2007。
吳密察等撰文、國立臺灣博物館主編,《地圖臺灣:四百年來相關臺灣地圖》,(臺北:南天出版社),2007。
邱彥貴,《雙和客家 古往今來》( 臺北縣客家志系列 ),(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文化局出版),2007。
高賢治編著,《大臺北古契字 四集》,(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7。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認識臺灣古書契》,(臺北:國家圖書館),2007。
廖倫光計畫主持、賴駿傑主編,《北客居:發現臺北客家庄建築陶雕模型專刊》,(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文化局出版;臺北縣政府發行),2007。
歐陽泰(Tonio Andrade),《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鄭維中譯; 臺灣史與海洋史4 ),(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劉澤民,《臺灣古文書常見字詞集》,(南投:臺灣古文書學會),2007。
王世燁、王世銓,《認識臺北王氏大宗祠》,(臺北市:王氏太原堂出版;臺北市王姓宗親會發行),2008。
陳哲三,《古文書與臺灣史研究:陳哲三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社),2008。
陳宗仁、黃子堯,《行到新故鄉:新莊、泰山的客家人》(臺北縣客家志系列),(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客家事務局),2008。
馮明珠、林天人主編,《筆畫千里:院藏古輿圖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
楊國楨,《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研究(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溫振華,《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臺中地區古文書選輯》,(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9。

外文專書

臺灣總督府調查課,《社寺廟宇ニ関スル調查》微卷(臺北廳下公学校長ヨリ報告セルモノ ),(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攝製),1915。
臺灣總督府官防調查課,《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市:臺灣時報),1928(昭和3年)。
台北州,《臺北州水利梗概》,(臺北: 臺北州),1928。
平山勳,臺灣社會經濟史全集》,(台北:台灣經濟史學會),1933(昭和8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行政區域便覽》,(臺北市: 成文出版社),1999。
【日治時期台灣文獻史料輯編第四號,據昭和十九年(1944)刊本影印】

三、	學位論文

陳其南,《清代台灣漢人社會的建立與其結構》,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
溫振華,《清代台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
楊熙,《清代前期治臺之撫民與理番政策的研究--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至道光二十二年(西元1842年)》,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
周守真,《日據時期淡水之空間變遷》,淡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范瑞珍,《清代台灣竹塹地區客家人墾拓研究-以族群關係與產業發展兩層面為中心所做的探討》,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程俊強,《淡水大街店屋形態變遷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賈子慶,《三芝鄉大坑與陳厝坑地景空間變遷之歷史社會分析》,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吳中杰,《台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張志源,《殖民與去殖民文本的文化想像:重讀淡水埔頂之地景》,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梁玉青,《台北縣三芝鄉福佬客的閩南語語音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薛卜滋,《清嘉慶年間海盜蔡牽犯臺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楊鴻謙,《清代臺灣南部西拉雅族番社地權制度變遷之研究--以鳳山八社領域為範圍》,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王雲洲,《清代臺灣北路理番同知研究(1766~1888)》,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辜神徹,《社群、傳說與神蹟:北臺灣落鼻祖師信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紀秀足,《台灣土地公信仰探究—以嘉義市土地公廟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吳柏勳,《地緣與血緣:清代淡水地區漢籍移民民間信仰之研究》,淡江大學 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四、	期刊論文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屯制養贍地及屯田〉,《社會科學論叢》,4:165-206,1953。
岡田謙,〈台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陳乃蘖譯),《臺北文物》,9(4):14-29,1960。
姜道章,〈臺灣淡水之歷史與貿易〉,《臺灣銀行季刊》,14(3):254-278,1963。
曹永和,〈早期臺灣的開發與經營〉,《臺灣文獻》,3:1-51,1963。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家制及家產〉,《臺灣文獻》,14(3):1-19,1963。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大小租業〉,《臺北文獻》,4:1-48,1963。
李棟明,〈臺灣早期的人口成長與漢人移民之研究〉,《臺北文獻直字》,(13-14合刊):134-161,1970。
連文希,〈客家人入墾臺灣地區考略〉,《臺灣文獻》,22(3):1-25,1971。
陳漢光,〈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23(1):85-104,1972。
曹永和,〈荷據時期臺灣開發史略〉,《臺灣文獻》,26(4)、27(1):213-223,1976。
戴炎輝,〈清代臺灣番社的組織及運用〉,《臺北文獻》, 26(4)、27(1):329-357,1976。
洪燦楠,〈臺灣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1-2)〉,《臺灣文獻》,29(2-3連載):13-47,1978。
尹章義,〈台北平原拓墾史研究〉,《台北文獻》,(53-54):1-190,1981。
周宗賢,〈清代臺灣民間的地緣組織 〉,《臺灣文獻》,34(2):1-13,1983。
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臺北以及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臺北文獻直字》,(74):1-27,1985。
張明雄,〈臺北地區平埔族的興起及衰落〉,《臺北文獻直字》,72:191-218,1985。
李乾朗,〈淡水河沿岸早期城鎮市街空間特質〉,《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13(10):58-60,1987。
潘英,〈臺灣地區同籍聚落及同姓聚落探索〉,《臺北文獻直字》,84:11-55,1988。
莊吉發,〈清初人口流動與乾隆年間 (一七三六~一七九五)禁止偷渡臺灣政策的探討〉,《淡江史學》,1:67-98,1989。
曹永和,〈明清之際臺灣移墾社會的原型〉,《臺灣文獻》,40(4):25-40,1989。
中村孝志,(許賢瑤譯)〈村落戶口調查所見的荷蘭之臺灣原住民統治〉,《臺灣風物》,40(2):89-103,1990。
楊雲萍,〈被忽略的遺產-淡水的老地名〉,《滬尾街》,(1):8-11,1990。
蘇文魁,〈福佑宮-往昔滬尾街的幅心〉,《滬尾街》,(2):10-12,1991。
滬尾文史工作室,〈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地名 淡水〉、〈漸被遺忘的古老地名-滬尾〉、〈鄧公廟傳奇〉,《滬尾街》,(1):4-6、7、12-13,1990。
中村孝志,〈荷蘭的臺灣經營〉(吳密察譯),《臺灣風物》,41(1):65-85,1991。
中村孝志,(曹永和譯 ; 高玉似記錄 ; 陳怡君記錄)〈十七世紀中葉的淡水、基隆、臺北〉,《臺灣風物》,41(3):118-132,1991。
林偉盛,〈清代台灣分類械鬥的研究介紹〉,《臺北文獻直字》,(98):221-235,1991。
張明雄,〈晚清時期臺灣通商口岸的開放與社會經濟的變遷〉,《臺灣文獻》,42(3-4):5-19,1991。
張明雄,〈清代中期臺灣傳統農商社會的演進及其社會結構的轉變〉,《臺灣文獻》,42(1):153-166,1991。
施添福,〈紅線與藍線: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 19 ):46-50,1991。
滬尾文史工作室,〈清水巌上落鼻祖〉、〈敗滬尾.拜滬尾-四月十八犒軍拜門口〉、〈「忠寮李」與「西仔反」〉,《滬尾街》,(4):12-19、20-21、10-11,1991。
林偉盛,〈清代淡水廳的分類械鬥〉,《臺灣風物》,52(2):17-56,2002。
黃瑞茂,〈淡水街的形成與發展〉,《滬尾街》,(6):4-13,1992。
滬尾文史工作室,〈滬尾龍山寺〉,《滬尾街》,(5):24-29,1992。
陳國棟,〈淡水聚落的歷史發展〉,《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2(1):5-20,1983。
陳其澎,〈臺灣傳統社區中象徵界域之建構〉,《中原學報》,23(4):41-55,1995。
湯熙勇,〈論清康熙時期的納臺爭議與臺灣的開發政策〉,《臺北文獻直字》,(114):25-53,1995。
林再復,〈臺灣移民開發過程中的族群衝突、對立與融合 上、下〉,《臺灣源流》,(1-2):44-66、79-97,1996。
李啟彊,〈臺北縣石門鄉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記錄〉,《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5):54-63,1998。
張勝彥,〈清代臺灣之廳制--以淡水廳為例〉,《臺灣史研究》,5(1):1-46,1998。
溫振華,〈清朝小雞籠社初探〉,《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5):17-23,1998。
蔡志展,〈明清臺灣的水源開發〉,《臺灣文獻》,49(3):21-74,1998。
蔡志展,〈明清臺灣水利開發之時空分析--1624-1894〉,《社會科教育研究》,(3):25-95,1998。
李坤錦,〈漳州客家初步探討〉,《客家》,(106):28-31,1999。
莊華堂,〈永定客與三芝江家 〉,《客家》,(113):51-54,1999。
莊華堂,〈是福﹖是客﹖還是「是福也是客﹖」--臺灣的漳州客初探〉,《客家》,(106):24-27,1999。
溫振華,〈清代臺北盆地漢人社會祭祀圈之演變〉,《臺北文獻直字》,(88):1-42,1999。
張建隆,〈淡水史研究初探〉,《漢學研究通訊》,19(2):178-187,2000。
翁佳音,〈地方會議.贌社與王田--臺灣近代初期史研究筆記(一)〉,《臺灣文獻》,51(3):263-282,2000。
張屏生,〈臺北縣石門鄉的武平腔客家話的語音變化〉,《聲韻論叢》,11:217-241。(此文亦發表於《第七屆國際暨十九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章名為〈從閩客方言的接觸談語音的變化―以台北縣石門鄉的武平客家話為例〉,頁327-341),2001。
陳宗仁,〈淡水與淡水河--漢人對淡水河流域的地理認識及其變遷〉,《輔仁歷史學報》,(12):85-115,2001。
楊彥杰,〈臺灣北部的汀州移民與定光古佛信仰--以淡水鄞山寺為中心〉,  義民信仰與 客家 社會兩岸三地學術研討會,277-304,2001。
楊彥杰,〈淡水鄞山寺與台湾的汀州客家移民〉,《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3,2001。
Johnners Huber(1990)著;林偉盛譯,〈中國移民對抗荷蘭東印度公司:1652年臺灣的郭懷一事件〉,《臺灣文獻》53(3):95-123,2002。
附:翻譯自臺灣長官Nicolaes Verburg與議會給巴城總督和議員有關叛亂事件的信,頁118-123。
張建隆,〈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初,西、荷及清人對淡水的記述與認知〉,《臺灣文獻》,53(3):209-248,2002。
廖倫光,〈芝蘭三堡汀州客家聚落與領域層次之聯繫〉,台北盆地客家墾拓發展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舉辦,2002。
吳智慶,〈淡水竹圍社小八里坌社探查〉,《北縣文化》,(76):54-58,2003。
詹素娟,〈贌社、地域與平埔社群的成立〉,《臺大文史哲學報》,(59):117-141,2003。
林文凱,〈清代晚期臺灣的土地法律文化-淡新檔案內淡新地域漢墾莊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來土地抗租案件為主的分析〉,2004 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暨「 走過台灣-世代、歷史、與社會 」研討會論文,2004。
吳中杰,〈台灣福佬客與客家人之分佈研究〉,台灣福佬客座談會參考資料,10-45,2004。
陳秋坤,〈清代臺灣地權分配與權力網絡關係〉,《歷史月刊》,(201):52-59,2004。
陳哲三,〈從鬮書看清代草屯的社會經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9:61-89,2004。
廖倫光,《近山客家竹草建築與「藔」建築類型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論文,2004。
謝德錫,〈凝塑時代的容顏-淡水的聚落與人文〉,《文化淡水》(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發行),(62),2004。
莊華堂,〈 從地域認同到福佬認同--客家人與新店地區的開發〉,《北縣文化》,(85):65-72,2005。
黃子堯,〈臺北縣平原地區的客家人〉,《北縣文化》,(85):51-58,2005。
陳思萍、廖倫光,〈臺北縣三芝、三峽客家庄的風俗與建築概述〉,《北縣文化》,(85):59-64,2005。
溫振華,〈清代臺灣淡北地區的拓墾〉,《臺灣風物》,55(3):15-41,2005。
陳哲三,〈清代草屯的找洗契及相關問題〉,《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2:217-237,2006。
李朝凱、吳升元、吳憶雯,〈《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之運用—以竹南一堡鬮約字為例〉,《台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1-24,2007。
李朝凱、吳升元、吳憶雯,〈台灣契約文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台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1-65,2007。
宋宏一 、曹慧如,〈臺灣省北基農田水利會歷史沿革〉,《聖約翰學報》,(24):173-191,2007。
翁佳音,〈舊地名考證與歷史研究--兼論臺北舊興直、海山堡的地名起源〉,《臺北文獻直字》,(96):99-110,2007。
吳中杰,〈大屯山彙南北兩側的詔安客家謝氏宗族淵源探究〉,《福建省客家雜誌》,2008.3。
柯志明,〈番小租的形成與演變:岸裡新社地域社番口糧田的租佃安排〉,《臺灣史研究》,13(5):57-137,2008。
吳聰敏,〈贌社制度之演變及其影響,1644-1737〉,《臺灣史研究》,16(3):1-38,2009。
涂豐恩,〈混亂中的秩序:臺灣契約文書的蒐集與分類(1898-2008)〉,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 2009第一期獎助研究生計畫成果發表會論文,2010.1.27。

五、	專書論文

Ludwig Riess著、周學普譯,〈Geschichte de Insel Formosa(台灣島史)〉,《台灣經濟史三集》(臺灣研究叢刋第3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6。
黃富三、翁佳音,〈清代台灣漢人墾戶階層初論〉,《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上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詹素娟,〈清代台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探討〉,《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上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蔡淵洯,〈清代台灣的移墾社會〉,《台灣社會文化變遷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 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 乙種第16號),瞿海源、章英華合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6。
江樹生,〈荷據時期台灣的漢人人口變遷〉,《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翁佳音,〈萬里鄉的地名特色與發展史〉,《萬里鄉志》,林丁國等編纂,21-47,臺北縣萬里鄉:臺北縣萬里鄉公所,1997。
寺田浩明,〈明清時期法秩序中約的性質〉(王亞新譯),《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滋賀秀三等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岸本美緒,〈明清契約文書〉(王亞新、範愉、陳少峰譯),《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滋賀秀三等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溫振華,〈清代淡水地區平埔族分佈與漢人移墾〉(淡江大學歷史學系主辦;國史館等協辦),《淡水學學術研討會:過去、現在、未來論文集》,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99。
翁佳音,〈近代初期北部台灣的商業交易與原住民〉,《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黃富三、翁佳音主編,45-80,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
謝重光,〈閩西客家定光佛信仰的形成與傳播〉,《第四屆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宗教、語言與音樂》,徐正光編,119-148,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
廖倫光,〈臺北縣客家及其聚落的拓殖歷程〉,《臺北客家墾拓發展史研討會論文彙編》,臺北市: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2005。
黃富三,〈河流與聚落:淡水河水運與關渡之興衰〉,《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比較觀點》 ,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研究所,2009。

六、	非書資料

公共電視臺監製、威迪影視傳播公司製作,《臺灣福佬客》,臺北市: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公共電視節目錄影帶),2000。
柯玠安等執行製作,《臺北客家人文腳蹤》,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