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2201917102100
DOI 10.6846/TKU.2019.00339
論文名稱(中文) 我國BOT案件風險辨識與因應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Among Build–Operate–Transfer Cases in Taiw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1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何美玲
研究生(英文) Mei-Ing Ho
學號 70264013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1-11
論文頁數 12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曾冠球(kctseng@ntnu.edu.tw)
委員 - 胡龍騰(hult@gm.ntpu.edu.tw)
委員 - 陳志瑋(124738@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公私協力
風險管理
監察院糾正案
關鍵字(英)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risk management
cases of corrective measures determined by the Control Yua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近年來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儼然已成為世界各國風潮,政府希望藉由促參委外模式推動公共建設,除了可以獲得民間企業資金挹注並可藉此汲取私人公司靈活企業經營能力,以達到擴張國內經濟景氣及創造工作機會目的。
公私協力可以改善傳統公部門公共行政缺點,如機關單位組織膨脹與繁雜行政作風,將私人部門企業性公共管理精神融入公部門行政體系,藉以改造公部門行政更具效率與市場靈活性。因此政府民間夥伴關係(PPPs)成為各國政府極為重視的施政方向。
促參法中之促參委外模式共有七種類型,依財政部促參司資料,我國歷年(2002-2016年)促參案件中以OT+ROT兩種促參委外模式之案件數占全數簽約案件近7成,但是若以整體促參委外金額來作比較,可以發現以BOT方式簽約金額為最高,占全部委外金額比近五成。BOT促參專案自計畫構想形成、經過可行性評估(先期規劃)、對外說明招商過程、簽約、工程興建乃至營運至移轉等階段,促參計畫執行過程須經過一段漫長之期程。因此政府單位或是對於特許公司,當專案計畫之執行時間越長,所面臨之各週期階段風險也就越多、越高。
採用BOT促參模式進行公共建設興建,民間私人單位需負擔龐大資金,且因為參與計畫中之主體眾多,有政府部門、民間投資者、融資機構及工程承包商等,涉及權利及義務關係相對複雜,如何預估及合理分配風險便成為促參計畫是否能夠成功關鍵。BOT計畫執行有賴政府機關和民間機構共同努力,基於公平合理及合作夥伴之關係,並搭配妥適的政治、法律和經濟的環境,方能竟其功(Kumaraswamy & Zhang, 2001)。
本篇論文首先藉由文獻回顧探討,初步建立適用於BOT促參案件生命週期之風險類別及風險因子清單,並將此風險清單進行彙整歸納出本案之促參風險編碼架構。再利用本研究之促參個案資料逐一檢視,依個案進行風險辨識、分析等風險處理模式。
本研究藉由個案分析遭監察院糾正之12件BOT促參案件,了解採用BOT促參委外模式之專案生命週期階段之風險問題、風險辨識與因應處理。期能針對採用BOT促參委外模式之公私部門(政府與民間廠商)提出風險問題因應之可能建議與參考。
英文摘要
With the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infrastructure having become a trend worldwide, Taiwan’s government hopes to improve public infrastructure by promoting a model that incorporates private participation and outsourcing. In addition to the investment that the private sector provides, such a model can incorporate the advantages of private companies, namely more flexible business operations than state enterprises, thereby helping to grow Taiwan’s economy and create job opportunitie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PPs) can addres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onventional public sector, such as the complex hierarchy of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excessive bureaucracy. PPPs can incorporate the spirit of the private sector into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the public sector to improve efficiency and further market flexibility. Therefore, PPPs have become a key policy direction for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Seven promotion models for private participation and outsourcing are listed in the Act for Promotion of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According to the Department for the Promotion of Private Participation under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Taiwan, cases employing the Operate–Transfer (OT) and Rehabilitate–Operate–Transfer (ROT) models accounted for nearly 70%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ontracted cases. However, when examining the overall price of private participation and outsourcing, Build–Operate–Transfer (BOT) projects have the highest contract prices, accounting for nearly 50% of all outsourcing costs. Implementation of a BOT project is lengthy and requires several stages, such as project concept planning, feasibility assessment (initial planning), announcement of the investment process, contract signing,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transfer. The longer the execution time of a project plan is, the greater and higher the risk in each stage becomes for the responsible government unit or chartered company.
Once a BOT model is chosen for public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private companies must invest a sizeable amount of capital. Because numerous parties participate in such projects—including government departments, private investors, financing institutions, and engineering contractors—they inevitably entail complicated divisions of each stakeholder’s rights and obligations. Estimating and fairly allocating risk is therefore crucial to the success of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of a BOT project relies on joint efforts between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s based on a fair and reasonable partnership. Moreover, an appropriate political, leg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must be established in which the project can be accomplished (Kumaraswamy & Zhang, 2001).
This thesis will first examine risk categories and risk factors for the life cycle of BOT projects through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after summarizing the possible risk factors, establish a risk-encoding structure for the target case. The cases reviewed in this study will be examined individually using risk management models including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risk analysis according to each case.
This study will conduct a case analysis of 12 BOT projects that require corrective measures as determined by the Control Yuan in order to explore risk factors,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during the life cycle of BOT projects.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hat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responding to risks i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the government and private manufacturers) that employ the BOT model.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公私協力	7
第二節 我國促參法實施概況	10
第三節 我國推動促參委外之現況	17
第四節 風險管理	33
第五節 促參風險種類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3
第一節 編碼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6
第四章 BOT案例分析及風險處理	49
第一節BOT促參案例分析(監察院糾正案)	49
第二節BOT促參委外風險管理	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11
參考文獻	113
附錄 1監察院糾正掛網BOT促參案	119
 
表次

表2- 1:我國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本法及相關子法	12
表2- 2我國促參委外模式	13
表2- 3促參委外案件之執行流程	15
表2- 4我國已簽約案件效益總表	18
表2- 5促進民間參與方式分析	20
表2- 6促參法與採購法之適用性比較	23
表2- 7促參優惠措施	25
表2- 8政府公私協力夥伴關係風險分類	40
表3- 1 BOT案例生命週期風險區塊分析編碼架構	43
表3- 2監察院糾正案-BOT促參委外案例	47
表4- 1臺北資訊園區暨停車場興建及營運案風險區塊編碼架構	51
表4- 2華山文創園區案風險區塊編碼架構	53
表4- 3香草藥草生技園區案風險區塊編碼架構	57
表4- 4板新三鶯污水下水道案風險區塊編碼架構	60
表4- 5高雄第一港口跨港空中纜車案風險區塊編碼架構	63
表4- 6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紅橘線建設案風險區塊編碼架構	66
表4- 7關山綠園生態文化藝術休閒園區案風險區塊編碼架構	70
表4- 8前庭社區健康廣場委託興建營運案風險區塊編碼架構	73
表4- 9臺灣高鐵案風險區塊編碼架構	78
表4- 10漢翔航空工業公司案風險區塊編碼架構	82
表4- 11阿里山森林鐵路案風險區塊編碼架構	87
表4- 12台南市海安景觀道路基地開發經營案風險區塊編碼架構	91
表4- 13 BOT促參案件(監察院糾正)之風險區塊編碼架構彙總表	93

 
圖次

圖1- 1 2002-2017年度已簽約促參案件效益	2
圖1- 2研究流程	6
圖2- 1我國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發展沿革	11
圖2- 2我國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條文架構	11
圖2- 3促參委外各階段規劃示意圖	14
圖2- 4促參標準作業流程	16
圖2- 5歷年促參案件及簽約金額統計圖	19
圖2- 6我國推動促進民間參與案件之民間機構實際投入金額	21
圖2- 7歷年促參案件之公共建設別簽約件數及金額圖	22
圖2- 8 推動促參委外後可獲得之效益	28
圖2- 9民間參與委外案件分析2002年-2016年	29
圖2- 10風險管理流程圖	39
圖4- 1 BOT促參委外風險分類	95
圖4- 2 BOT促參委外案件收益條件-社會價值區隔圖	96
圖4- 3委外收益條件-社會價值區隔	10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明德、黃明聖、王文宇、張倩瑜、邱必洙 (2004)。《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國際案例分析》,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王穆衡、陳其華、張世龍(2009)。《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制度之探討》,台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王麗鳳(2006)。《委外經營案件適用促參法與政府採購法之比較》,行政院公共建設委員會。
王文科 (2001)。教育研究法 (第六版) 》,臺北市:五南。
王明德、張倩瑜、邱必洙、荷世平 (2004)。《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政策之績效評估制度及其運作機制之建置(第一期)》。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辦理計畫。
內政部營建署(2011)。《污水下水道建設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大會手冊》,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丘昌泰(2010)。《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三民書局。
丘昌泰(2002)。《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的三部曲模式》,《人事月刊》,第201期。
江明修 (1997)。《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功能之研究》,87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朱道凱譯(2007)。《政策弔詭:政治決策的藝術(Deborah Stone 原著)》,台北:群學。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9)。BOT專案進度與品質管理參考手冊。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10)。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訪視作業要點。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促參籌備處(2010)。促參案件推動策略-「建構促參服務平台,共創三贏」。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彙編(2011)。建構政府與民間夥伴關係過程中遭遇困難案例參考手冊。
宋明哲(2001)。《現代風險管理》,台北市。宋明哲(2001)。現代風險管理(五版)。台北:五南圖書。
李宗勳(2004),《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革工程》,《公共行政學》,(12):41-77。
李宗勳(2007)。《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策略與經驗》,台北:智勝。
李長晏(2007)。《邁向府際合作治理:理論與實踐》,台北:元照。
李長晏、林煥笙(2008)。《中央與地方協力夥伴關係之分析—以台中縣潭子段旱溪 整治工程為例》,發表於 2008 TASPAA 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 會,東海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辦,台中。
李允傑(2011)。《政策管理與執行力:跨域治理觀點》,《T&D飛訊季刊》,17:45-53。
吳英明(1995)。《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吳英明(1996:17)。《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復文。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眾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第2卷第3期,P.1-14。
吳政勳(2010)。《促參程序介紹與法規概要》,台灣博特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吳定(2005)。《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
吳及揚(2004)。《企業風險評估與風險控制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吳濟華(1994)。《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台灣經濟,第28期:1-15。
吳宗憲(2009年10月)。《台北市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政策下的多重代理結構分析》,行政民主與都會永續治理學術研討會,南投。
吳俊男(2006)。《獨立驗證與認證機制應用於BOT營運維護階段之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林水波、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台北:五南。
林淑馨(2005)。《日本型公私協力之析探:以第三部門與 PFI 為例》。
林淑馨(2010:146)。《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高雄:巨流圖書。
范雪梅(2011)。《促參案重要觀念闡述與履約實務案例分享》,環宇法律事務所。
高嘉濃(2010)。《促參回顧與展望》,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促參籌備處。
財政部促參司(2015)。機關辦理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作業指引。
莫永榮(2004)。《政府服務委託外包的理論與實務:台灣經驗》,行政暨政策學報,39,75-104。
孫本初、郭昇勳(2000)。《公私部門合夥理論與成功要建之探討》,考銓季刊,22,95-108。
郭曉茹、陳錦芳(2008)《控管BOT 推動風險以『環評爭議』為例探討履約管理機構的功能與角色》,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1卷,第10期,第39-45頁
張世賢、陳恆鈞(1997)。《公共政策》,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陳恆鈞(1996)。《行政革新與市民參與:公園認養業務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5/4,149-162。
陳恆鈞(1997:33)。《由公私部門合夥觀念談民眾參與政府建設 》,人力發展 47 民86.12頁32-41。
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第二卷第三期。
陳明燦、張蔚宏(2005)。《我國促參法下 BOT 之法制分析:以公私協力觀點為基礎》,公平交易季刊,第13卷第2期,頁 41-75。
陳敦源、張世杰(2008)。《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發表於:第一屆「公共治理:協力式公共管理的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台中:國立中興大學,2008 年 12 月 13 日。
陳煌銘(1999)《中國大陸基礎建設BOT 方式的運用情況與發展》,營建管理季刊,第39期,第5-19 頁
許秀影(2015)。《政府專案管理創新思維》,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3卷,第3期,第22頁。
許如欽(2005)。《專案負責人能力、專案執行力與專案效益之探討-以政府專案計畫為例》,中山管理評論,第13卷,第2期,第247-278頁。
程明修(2005) 《行政行為形式選擇自由-以公私協力行為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120期,2005年5月。
莊曜聰(2004)。《BOT計畫之政府監督管理程度(碩士論文) 》,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陳敦源(1998)。《跨域管理:部際與府際關係》,載於黃榮護主編,公共管理(頁 226-269)。台北:商鼎。
曾冠球(2017)。《良善協力治理下的公共服務民間夥伴關係》,《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5) 1:67-79。
曾冠球(2011)。「為什麼淪為不情願夥伴?–公私夥伴關係失靈個案的制度解釋》,台灣民主季刊,第八卷,第四期,頁83-133。
曾冠球、黃偉誠,《公共管理者對於公私合夥風險的認知;調查與反思》,公共行政學報第四十一期,2011
曾冠球(2008)。《公私合夥:「臺北市民生活網』的經驗借鏡》,。發表於2008 TASPAA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辦,台中。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頁 147-168。
劉坤億(2006)。《臺灣地方政府間發展夥伴關係之制度障礙與機會》,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3期,頁1-34。
劉憶如、王文宇、黃玉霖(1999)《BOT 三贏策略》,商鼎財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2003)。「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交九用地開發案甄審作業程序說明書修正本》。 
財政部促參司,檢索日期:2018年4月15日,網址:
https://ppp.mof.gov.tw/PPP.Website/Links/View.aspx 。
監察院全球資訊網,檢索日期:2018年4月16日,網址:
https://www.cy.gov.tw/sp.asp?xdUrl=./CyBsBox/CyBsR2.asp&mp=1&ctNode=911
機關辦理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作業指引,檢索日期:2017年9月30日,網址:
網址:http://ppp.mof.gov.tw/

 
英文文獻
Ansell,C.,&Gash,A.(2008).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18,543-571.
Berelson,B.(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ichigan: Free Press.
Baker( 1990) Proc. 14th Vertebrate Pest Conf., 124-128	
Cooper,P.J.(2003). Governing by contract: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public managers.Washington,DC:CQ Press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A Review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for Infrastructrue Development in Europe,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TRADE/WP.5/2002/13 20 February 2002,United Nations
European Commission(2003). Guidelines for successful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Brussels:European Commission.
Kouwenhoven,V.(1993).The rise of the public private partneship:a model for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in Jan Kooiman (ed),Modern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Sage Publication.
Mowbray A H, Blanchard R H, Williams C A(1995).Insurance. 4th ed,New York:MC Graw Hill,1995
Max,O. Stephenson,Jr.(1991),“Whither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A Critical Overview,”Urban Aggairs Quarterly,27(1):109-127
Norman,Walzer and Brian,D. Jacobs.(1998),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aeger Published.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