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2201900151500
DOI 10.6846/TKU.2019.00336
論文名稱(中文) 動態街廓:探索台北市新型態的住宅建築樣態
論文名稱(英文) Dynamic Blocks:Exploring the new typology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aipei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1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蔡尚廷
研究生(英文) Shang-Ting Tsai
學號 60636004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1-14
論文頁數 8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賴怡成
委員 - 宋立文
委員 - 游瑛樟
關鍵字(中) 都市更新
巷弄文化
步登公寓
公共性
動態街廓
關鍵字(英) urban renewal
street culture
walk-up apartment
publicness
dynamic block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現今都市更新大多忽視了空間的公共性,同時台北人在原有都市空間的場所感(如巷弄文化)亦慢慢流失,加上都市人口組成高齡化趨勢,以及更新設計過程設計內涵難與民眾溝通等問題,造成現今台北都更緩慢且受限。因此,本論文從台北市重要的巷弄文化與步登公寓出發,企圖以一種彈性的空間機制做為都更的基礎,藉此創造動態街廓系統及新的住宅建築樣態,進而以都市之公共性促成生活與空間之關係緊密,尋回台北都市生活的自明性。

啟發於列斐伏爾「空間是生活的表徵」(Lefebvre, 1974)概念,文獻回顧從構成台北都市空間的基本街廓單元開始,並經由街廓形塑的巷弄文化與步登公寓,探索台北人之住宅空間及生活樣態等聯動關係,而後匯入Rowe和Kotter(1984)所開啟我們對於都市空間公共性的思維,終而提出未來台北市都市更新須有:自明性、共享性、由下而上三項特質。架構在此三項特質,除了進行相關案例研究外,也藉由先期研究和建築師訪談過程,探索台北人生活事件及空間的元素與關係,藉以發掘介於公私領域間的中介空間,做為建構空間機制和發展更新公共性的基礎。

最後,以此基礎建構四層的空間元素(街道、量體、連結、生活),經由各層的元素彙整,發展出動態街廓系統,接著以民生社區為例,進行動態街廓系統的設計操作與模擬,同時設計一種屬於台北市生活樣態的新住宅建築類型。透過實驗驗證,該設計機制有助於提出台北市之新型態街廓,衍生小型住宅都市更新的多元性與自明性,裨益於創造良好品質的都市生活。而該機制也有助於設計溝通進行,促進都市更新過程之順暢,並找回都市空間的公共性,以新的空間迎接台灣高齡化社會都市生活,未來也能運用此機制,促成民眾參與及機制數位化,優化溝通的介面與工具等作為,尋得都市更新之良方。
英文摘要
Nowadays the publicness of space is always neglected in the aspect of urban renewal. At the same time, sense of place of the Taipei people in the existing urban space (such as street culture) is lost gradually. Along with the trend of aging population in urban, as well as the difficulty of design process and communication in such urban renewal issue, the current urban renewal in Taipei is slowed down and becomes limited. Therefore,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discussion of the important street culture and the walk-up apartment in Taipei City with the attempt of using a type of space mechanism with flexibility as the basis to resolve urban renewal; it is then to create a dynamic blocks system and a new typology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subsequently to promo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nd space with the publicness of the city, as well as to find the Identity of Taipei's urban life.

  Inspired by the concept of "Space is a representation of life" (Lefebvre, 1974), the literature review begins with the basic block unit that makes up the urban space in Taipei, and explores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residential space and the living pattern of the Taipei people through the street culture and the walk-up apartment formed by the Block; next the discussion is continued with Rowe and Kotter (1984) who open up our thinking about the publicness of urban space. Thu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re should b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renewal in Taipei in future: identity, sharing, and ‘bottom-up’. Based on these three characteristics, with relevant case studies and through the pilot study and architect interviews, the life events of Taipei people and space elements and their relations are explored. By seeking the intermediary space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fields, the basis for constructing the spatial mechanism and developing the publicness of urban renewal is formed.

  Eventually, the four levels of spatial elements (which are street, volume, link, life) are constructed on this basis, and the dynamic blocks system is developed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elements in each layer. Taking Minsheng Community as an example, the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stimulation of the dynamic blocks system are executed; and so it is to design a new typology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which belongs to the life pattern of Taipei Cit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 mechanism is helpful to propose the new block type of Taipei City, and to develop the diversity and identity of smaller scaled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aspect of the urban renewal, thus being conducive in creating of good quality of urban life. Besides this mechanism helps in design communication, it smoothens the process of urban renewal and also restores the publicness of urban space. To face the urban life of Taiwan's aging society with new space, this mechanism can also be utilized in future to promote public engagement and digitalization of mechanisms, optimize communication interfaces and tools, and suggest better solution for urban renewal.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前言	2
1-2. 研究動機	2
1-2-1. 都市更新	2
1-2-2. 巷弄文化	3
1-2-3. 住宅樣態的自明性與公共性	4
1-2-4. 設計溝通的問題	5
1-2-5. 高齡化社會來臨	6
1-3. 研究目的	7
1-3-1. 建構彈性的空間機制,創造台北市動態街廓的可能性	8
1-3-2. 利用空間機制,創造台北市住宅建築樣態的新類型	8
1-4. 研究流程	10
第2章	文獻回顧	11
2-1. 從都市更新談台北都市街廓的發展	12
2-1-1. 台北都市更新的背景與發展	12
2-1-2. 台北的都市街廓發展與變革	15
2-2. 從城市中的日常生活到空間表徵在台北	20
2-2-1. 巷弄文化	20
2-2-2. 步登公寓	21
2-3. 從圖底圖談都市空間的公共性	24
2-3-1. 巷弄文化	26
2-3-2. 步登公寓	28
2-4. 小結	29
2-4-1. 自明性	29
2-4-2. 共享性	30
2-4-3. 由下而上	30
第3章	案例研究	33
3-1. 自明性─都市村落Urban Village	34
3-2. 共享性─洛杉磯街廓住宅	36
3-3. 由下而上─首爾弘大區都市更新	38
第4章	先期研究	39
4-1. 生活事件元素	41
4-2. 空間公共性元素	44
4-2-1. 前院與地面層	44
4-2-2. 陽台	45
4-2-3. 梯間	45
4-2-4. 垂直動線	46
第5章	空間元素與機制建構	49
5-1. 基地選擇與分析:松山區─民生社區	50
5-2. 動態街廓的元素分析	59
5-3. 元素的多元組合	62
5-4. 動態街廓各項元素	64
5-4-1. A-街道元素	64
5-4-2. B-量體元素	65
5-4-3. C-連結元素	66
5-4-4. D-生活元素	66
第6章	設計操作	67
6-1. 動態街廓系統與模擬	68
6-2. 住宅建築樣態新類型	72
第7章	結論與未來研究	77
7-1. 結論與貢獻	78
7-2. 未來研究	80
7-2-1. 民眾參與	80
7-2-2. 數位輔助溝通工具	81
參考文獻	82



圖表目錄
圖 1 散佈於都市中的小基地都更	3
圖 2 由步登公寓所構成的街道景觀	4
圖 3 更新後的集合住宅	5
圖 4 Rome map - Figure Ground	5
圖 5 更新溝通中常見的問題	6
圖 6 台灣公園早晨常見運動中的長者	7
圖 7 動態街廓(上)與住宅樣態多樣性(下)想像	9
圖 8 更新地段利潤比較圖	13
圖 9 歷年都更案件數量統計	13
圖 10 昭和10年(1935) 大台北鳥瞰圖	15
圖 11 日治時期台北街景圖	18
圖 12 1921年日治台灣堡圖	18
圖 13  Superblocks─九大街廓	19
圖 14 步登公寓構成的巷道空間	21
圖 15 老公寓改造成高密度住宅	22
圖 16 步登公寓尺度關係	23
圖 17 兩拼住宅平面中梯間連接陽台部分	23
圖 18 步登公寓空間要素	23
圖 19 Rome map - Figure Ground	25
圖 20 Le Corbusier's Radiant City現代主義的大型街廓與開放空間	26
圖 21 台北市典型步登公寓與街道空間關係圖	27
圖 22 信義計劃區都市空間關係圖	27
圖 23 步登公寓-原始空間	28
圖 24 亞歷山大分解階層與元素的排列組合	31
圖 25 東京的城中村	34
圖 26 住宅街區的二次細分	35
圖 27 都市街區中各類共享空間	36
圖 28 透過建築的實體與虛體創造社區的共享性系統	37
圖 29 創造一種街廓住宅的共享性	37
圖 30 都市消線關係	38
圖 31 獎勵機制	38
圖 32 訪談問題	40
圖 33 原始步登公寓空間要素	41
圖 34 現況住宅生活元素	42
圖 35 步登公寓生活事件與空間關係總表-現況	43
圖 36 前院及地面挑空空間想像圖	44
圖 37 陽台空間想像圖	45
圖 38 梯間空間想像圖	45
圖 39 垂直動線空間想像圖	46
圖 40 複層公共空間所構成都市街廓	46
圖 41 加入新需求後的未來空間表格	47
圖 42 圖書室	47
圖 43 共餐空間	47
圖 44 公共澡堂	47
圖 45 戶外遊樂場	47
圖 46 共享單車站	47
圖 47 生活與空間關係圖-未來	48
圖 48 民生社區範圍	50
圖 49 民生社區-使用分區	52
圖 50 民生社區-街廓層級	53
圖 51 民生社區街道關係-XL	54
圖 52 民生社區街道空間現況-XL	54
圖 53 民生社區街道關係-L	55
圖 54 民生社區街道空間現況-L	55
圖 55 民生社區街道關係-M	56
圖 56 民生社區街道關係-M	56
圖 57 民生社區街道關係-S	57
圖 58 民生社區街道空間現況-S	57
圖 59 步登公寓構成的民生社區長條街廓	58
圖 60 步登公寓尺度關係	58
圖 61 民生社區街廓沿街面現況	58
圖 62 動態街廓機制下的都市街廓	59
圖 63 動態街廓系統總表	61
圖 64 元素組合可能	62
圖 65 分區活動的組合模擬	62
圖 66 動態街廓單元組合的量體與空間連結關係	62
圖 67 動態街廓中的生活事件	63
圖 68 L-12m 道路尺度	64
圖 69 XL-18m道路尺度	64
圖 70 M- 8m 道路尺度	64
圖 71 S-3m 道路尺度	64
圖 73 街道消線變化	65
圖 73 獎勵容積配比關係	65
圖 74 三種合併開發單元	65
圖 75 空間生活元素	66
圖 76 連結元素	66
圖 77 動態街廓都市架構	68
圖 78 由動態街廓系統組合出的六大生活街廓與分區活動	70
圖 79 動態街街廓模擬與透視	71
圖 80 六種住宅樣態的模擬組合	72
圖 81  量體空間動線研究模型	73
圖 82 機制元素卡片化	80
圖 83 動態街廓機制數位化	81
圖 84 都更溝通機制數位雲端化	81
表格 1 民生社區人行道留設規範	53
參考文獻
一、書籍
1.Alexander,Christopher(1964), 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Gosling,David/ Maitland,Barry(1985), Concepts of Urban Design, St. Martin's Press.
3.Lefebvre,Henri(1974),The Production of Space, 	Paris, Éditions Anthropos.
4.McCarter,Robert/ Frampton, Kenneth(2015), Herman Hertzberger, Nai Uitgevers Pub.
5.Sherman,Roger(1995), Re: American Dream,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6.Rowe,Colin/ Koetter, Fred(1978),Collage City,MIT Press.
7.Reuser,Bart(2016)。首爾小書研究。城市遇故知團隊。
8.三浦展(2015)。第4消費時代:共享經濟,讓人變幸福的大趨勢(馬奈譯)。台北:時報文化。
9.林志崧(2006)。住宅經典。中華民國建築師工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
10.林秀澧、高名孝(2015)。計劃城事: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11.陳正祥(1997)。台北市誌,臺北市:南天書局。
12.張樞、王俊雄、吳光庭、莊學能(2017)。台北,原來如此。臺北市:田園城市。
13.漆志剛(2013)。同居台北:60後中低層公寓改造新城市。臺北市:田園城市。

二、期刊學報

1.郭恩慈(1998)空間、時間與節奏: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初析。城市與設計學報,No.5,6:173-183。
2.周書賢(2012) 都市、景觀「在」建築-景觀都市主義 (Landscape Urbanism)。台灣建築學會雜誌,2012/4月號:53-59。

三、論文

1.劉欣蓉(2011)。公寓的誕生。博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2.鄭筱微(2014)。城市中的微型農場住宅。碩士論文。台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3.呂柏勳(2015)。浮動城市:舊住宅更新與青年住宅結合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四、網站
1.Critical Metabolism. Interview with Yoshiharu Tsukamoto – Atelier Bow-Wow
http://quaderns.coac.net/en/2014/04/atelier-bow-wow/
2.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
https://goo.gl/wA3aNf
3.臺北市民生東路新社區特定專用區建築管制要點
https://goo.gl/WAQKSB
4.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
https://maps.nlsc.gov.tw/
5.內政部營建署: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政策簡報
https://goo.gl/5H5Ar1
6.Jeff Speck: 4種方法讓城市更適合步行
https://goo.gl/NSThsU
7.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
http://www.ur.org.tw/
8.民生社區是超越時代的住宅
https://goo.gl/iizxJY
9.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建築容積獎勵辦法
https://goo.gl/9x1MNk
10.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施行細則
https://goo.gl/V8j8EH
11.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
https://goo.gl/uNtt2r
12.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全球資訊網
http://www.udd.gov.taipei/
13.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http://uro.gov.taipei/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