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2201623365500
DOI 10.6846/TKU.2016.00360
論文名稱(中文) 《孟子》的現代詮釋 ── 以心、性、天、形、氣、命為探究中心
論文名稱(英文)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Mencius–a study of Mind,Nature,Heaven,Body,Chi,Fat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1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徐力偉
研究生(英文) Li-Wei Shiu
學號 60001032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1-15
論文頁數 14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袁保新
委員 - 高柏園
委員 - 陳德和
關鍵字(中) 孟子






徐復觀
牟宗三
唐君毅
楊儒賓
袁保新
關鍵字(英) Mencius
Mind
Nature
Heaven
Body
Chi
Fate
Fu-Kuan Hsu
Chun-Yi Tang
Tzung-San Mou
Rurbin Yang
Pao-Hsin Yua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的撰寫目的,旨在論證「心、性、天、形、氣、命」是一組探究《孟子》不可偏廢的核心意義。過去的研究往往僅將「心、性、天」作為探究中心,而以這三者作為最優先的意義來解讀「形、氣、命」的意涵,卻未同時考慮「心、性、天」與「形、氣、命」它們六者間的關聯。這樣的解讀,不僅將「形、氣、命」的意義侷限在「心、性、天」底下,同時也可能窄化了《孟子》心性論的豐富底蘊。因此,同時考量「心、性、天」與「形、氣、命」的關係,來重新探討此「六者一組」的意義,應是本文可以有的試探。
本文的研究範圍限定在當代學者的孟學詮釋,且集中在徐復觀、唐君毅、牟宗三、楊儒賓、袁保新等五位學者的對於「心、性、天、形、氣、命」的研究成果來進行論述。當中,除了梳理各家的說法,同時也提出了筆者對於這些研究成果的相關看法與疑慮。最後,再透過《孟子》文獻,逐一回顧與對照各家學者所提出來的觀點,並進一步整理出「心、性、天、形、氣、命」的關連來探究此「六者一組」的意義。
本文認為《孟子》的心性論,是由作為「存在起點」的人心與「存在可能性」的人性講起,因此,實踐的工夫不得不轉由形氣做起。換言之,踐形、養氣等工夫,並不能由「心上下工夫」一語帶過,儒家談的成德之教必然連結著關於人的一切事物。人以仁義所展開的存在方式,這一整個過程,孟子名為「立命」,而「天之所以為天」的意義,則在「立命」之人不斷的開顯與體悟下,透過他的表現進而呈現在我們的世界之中。易言之,天的意義事實上的早已滲透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之中,它雖作為不可智測的存在,但卻會在我們選擇異於禽獸的存在可能時,透露出它的意義。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monstrate that “mind, nature, heaven, body, chi, and fate” are a group of equally important elements when discussing Mencius. In the past, scholars tended to focus on “mind, nature, and heaven” as the core of research and use the three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s of “body, chi, and fate.” But relations among the six elements, “mind, nature, and heaven” and “body, chi, and fate,” were ignored. Interpreting Mencius in this way not only confined the meanings of “body, chi, and fate” to be within the range of “mind, nature, and heaven,” but might also diminish the richness of Theory of Mind. Hence, this study tri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 among and the meanings of the six elements “mind, nature, heaven, body, chi, and fate.” 
The scope of this study was limited to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s of Mencius, especially the research about “mind, nature, heaven, body, chi, and fate” done by Fu-Kuan Hsu, Chun-Yi Tang, Tzung-San Mou, Rurbin Yang, and Pao-Hsin Yuan. Their interpretations were discussed and related opinions and questions toward their research were posed by the author. Finally, these scholars’ points of view were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with Mencius, and the relations among “mind, nature, heaven, body, chi, and fate” and the meanings of the six elements were put forth.
It was found that Theory of Mind in Mencius starts from mind as “the origin of being” and nature as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Thus moral cultivation must start from body and chi. That is to say, moral efforts are not just about “mind.” Moral education in Confucianism is necessarily connected to everything about man. Existing with ren and yi is referred by Mencius as “establishing being.” And the meaning of heaven is presented in the world through behaviors of man who establishes his being. That is, the meaning of heaven is already in our lives. Heaven, as being that cannot be measured, would reveal its meaning when man chooses to be different from animal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孟子》詮釋的現況	2
第二節 研究動機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	9
第四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10
第二章 析論徐復觀、牟宗三、唐君毅的孟學詮釋	16
第一節 徐復觀先生的孟學詮釋	16
一、性	17
(一)從人禽之辨以明人性	18
(二)從人的「實現自主性」而言人性	19
二、心	21
三、天	22
四、形──身心之間的關係	24
五、氣──之於心身之間的意義	26
六、命	28
七、對徐復觀先生「孟學詮釋」的省思	29
(一)性善與歷史文化的關係	29
(二)種子的隱喻與普遍道德法則的衝突	30
第二節 牟宗三先生的孟學詮釋	31
一、性──超越的區分,對於「性」的兩種層次	32
二、心──善本身與道德意識	34
三、天──盡心、知性與知天	36
四、形與氣	40
五、命	45
六、對牟宗三先生「孟學詮釋」的省思	46
第三節 唐君毅先生的孟學詮釋	47
一、心──即境而發之初心	49
二、性──就心之生起義以言性	50
三、天、心性與義命	52
四、氣	55
五、形──身心之間的關係	57
六、對唐君毅先生「孟學詮釋」的省思	59
第三章 析論楊儒賓與袁保新的孟學詮釋	61
第一節	楊儒賓先生的孟學詮釋	61
一、對牟宗三先生「無限心」的反省與保留	62
(一)對於「無限心」的反省	62
(二)關於「情境心」的構想	65
(三)對於「無限心」的保留	66
二、四體一體的身體觀	67
三、氣、體氣、始源之氣與浩然之氣	69
四、心與心氣	72
(一)道德本心的立場	72
(二)心氣的立場	74
(三)「道德本心」與「心氣」潛存的衝突	76
五、孟子的踐形觀	77
(一)心氣與身體	78
(二)人與語言	80
六、對楊儒賓先生「孟學詮釋」的省思 ── 「踐形觀」所開展的詮釋空間及其困境	84
第二節 袁保新先生的孟學詮釋	86
一、從道德的形上學到基本存有論	88
(一)道德的形上學之關懷與限制	88
(二)基本存有論的哲學涵蘊	89
二、心與性── 作為「在世存有」的心性論	92
(一)從「基本存有論」的立場,闡述「即心言性」的意義	92
(二)心性與歷史的相遇	94
三、命 ──盡心以立命	96
四、天 ── 作為一切存有物的意義基礎	99
(一)天的「存有論化」	101
(二)天的「歷史化」	103
五、對袁保新先生「孟學詮釋」的省思	104
(一)唐君毅先生的「無義無命」與袁保新先生的「無命無義」之分別	104
(二)袁保新先生講仁義的兩層意義	105
第四章 《孟子》心、性、天、形、氣、命的意涵與關係	107
第一節 「心」的意涵	107
第二節 「性」的意涵	113
第三節 「身」的意涵	122
第四節 「氣」的意涵	126
第五節 「命」的意涵	132
第六節 「天」的意涵	134
第五章 結論	138
第一節 研究成果的回顧	138
第二節 僅就《孟子》一書探究《孟子》之得失	139
參考書目	14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書籍
古籍與文獻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2008年10月。
焦循,《孟子正義(上)》,(沈文卓點校)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焦循,《孟子正義(下)》,(沈文卓點校)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5月。
專書
﹝美﹞安樂哲(Roger T.Ames),《孔子哲學思維》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
﹝美﹞安樂哲(Roger T.Ames)、﹝美﹞江文思(James Behuniak Jr.),《孟子心性之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3月。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2004年7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10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5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2012年5月)。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00年2月。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3月。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7月。
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1994年。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5月。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9月。
李明輝、陳瑋芬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個案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2008年。
李明輝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1995年5月。
李凱,《孟子詮釋思想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2012年3月。
李瑞全,《儒家道德規範根源論》新北市:鵝湖月刊社,2013年4月。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臺北:東大圖書,2014年9月。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6月。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10月。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8月。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2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11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0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9月。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9月。
唐君毅,《心物與人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5月。
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5月。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5月。
唐君毅,《哲學概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9月。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10月。
孫效智,《牟宗三疏解儒家人性論之探討》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3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1969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9月。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2月。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10月。
陳立驤,《孟子「性善說」研究》 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3月。
陳立驤,《孟子「性善說」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0年。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9月。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臺北:明文書局,1998年3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重印三版。
勞思光著、劉國英編,《危機世界與新希望世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
彭國翔,《儒家傳統與中國哲學:新世紀的回顧與展望》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黃俊傑,《孟子》臺北:東大圖書,修訂二版2010年9月。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東大圖書,1991年10月。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修訂一版2006年12月。
黃俊傑,《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上海:東華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黃俊傑,《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思維》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11月。
黃俊傑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1995年5月。
黃信二,《孟子與象山心性學之詮釋意涵》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5月。
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月第3版19刷。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0月第3版32刷。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6月。
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4月。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9月,修訂2版。
楊澤波,《孟子性善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劉述先,《儒家哲學的典範重構與詮釋》臺北:萬卷樓圖書,2010年4月。
賴錫三,《當代新道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8月。
顏炳罡,《整合與重鑄‧牟宗三哲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蘇子敬,《唐君毅孟學詮釋之系統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
貳、單篇期刊論文
牟宗三,〈存在主義入門〉,李達生編《存在主義與人生問題》香港:大學生活社,1979年,頁1-19。
何乏筆,〈何謂「體間無累」的工夫-論牟宗三與創造性的問題化〉,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9月,頁79-102。
吳啟超,〈唐君毅先生對「克己復禮為仁」的詮釋〉,劉國英、張燦輝編《修遠之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同寅卷》,香港 : 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317-330。
吳啟超,〈當代新儒家與英語哲學界對孟子之「擴充」及「端」 的詮釋──以牟宗三、唐君毅與 黃百銳、信廣來為例〉鵝湖學誌第五十二期2014年6月,頁81-112。
徐復觀,〈心的文化〉,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2月,頁242-248。
徐復觀,〈孟子知言養氣章試釋〉,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2月,頁142-154。
袁保新,〈中國哲學的特質在於主體性嗎?-試論儒學在後現代語境中的自我定位〉《鵝湖學誌》第51期2013年12月,頁185-205。
袁保新,〈當代儒學詮釋的分化及其省察〉《宗教哲學》第53期2010年9月,頁127-147。
高柏園,〈論牟宗三先生《圓善論》的孟子學〉鵝湖月刊360期2005年,頁30-39。
高柏園,〈論牟宗三先生「逆覺體證」義之運用〉鵝湖月刊 259期,頁1-8。
陳榮灼,〈圓善與圓教〉,周羣振編《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內聖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5月,頁39-54。
陳榮華,〈海德格在世存有( In-der-Welt-sein)與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揭諦》第14期2008年2月,頁159-184。
勞思光,〈對中國哲學研究之省思一一間境與出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0卷第2期2010年6月,頁193-202。
項退結,〈兩種不同超越與未來中國文化〉,沈清松《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臺北:聯經出版,1995年,頁503-522。
黃俊傑,〈孟子運用經典的脈絡及其解經方法〉,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3年7月,頁165-181。
黃俊傑,〈儒家傳統與二十一世紀臺灣的展望〉,沈清松《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臺北:聯經出版,1995年,頁523-547。
楊祖漢,〈勞思光先生與當代中國哲學〉《鵝湖月刊》第451期 2013年1月,頁0-1。
楊儒賓,〈《孟子》的性命怎麼和天道相貫通〉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頁425-446。
楊儒賓,〈人性、歷史契機與社會實踐-從有限的人性論看牟宗三的社會哲學〉,《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卷4期 ,1988年12月01,頁139-179。
楊儒賓,〈孔顏樂處與曾點情趣〉,黃俊傑編《東亞論語學:中國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頁3-32。
楊儒賓,〈支離與踐形──論先秦思想裡的兩種身體觀〉,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頁415-449。
劉述先,〈牟宗三先生全集出版在今日的意義〉《鵝湖月刊》第28卷第11期,總號第335號,2003年5月,頁6-7。
蔣豐年,〈牟宗三與海德格的康德研究〉,牟宗三編《當代新儒學論文集‧總論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5月,頁397-418。
賴錫三,〈孟子與莊子兩種氣論類型的知識分子與權力批判〉《清華學報》新43卷第1期2013年3月,頁1-52。
戴璉璋,〈儒家天命觀及其涉及的問題〉,鍾彩鈞編《傳承與創新》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頁486-487。
簡良如,〈性善論的成立-《孟子‧告子上》前六章人性論問題分析〉臺大文史哲學報71期2009年11月,頁63 – 9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