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2201621245800
DOI 10.6846/TKU.2016.00356
論文名稱(中文) 明清神魔講史小說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Tales of Genies composed in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1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謝乙德
研究生(英文) Yi-Der Hsieh
學號 898010045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1-15
論文頁數 31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保淳
共同指導教授 - 黃復山
委員 - 徐志平
委員 - 胡衍南
委員 - 殷善培
委員 - 陳大道
關鍵字(中) 平妖傳
封神演義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
女仙外史
鋒劍春秋
關鍵字(英) Ping Yao Zhuan
Fengshen Yanyi
His Yang Chi
Nv Xian Wai Shi
Feng Jian Chun Qiu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自從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問世以來,很少有小說研究者不受其影響,其建立的中國小說類型架構具有極為重要的典範意義,成為許多研究者詮釋、解讀中國古代小說的主要範式。然而,包含魯迅本人,乃至於後起不少研究者其實都已隱約覺察到魯迅所架構的小說類型並不是沒有調整、討論的空間,其中有為數不少的作品同時具備有多種類型的特徵,無法被簡單加以歸類。當類型歸屬曖昧難明,直接導致的是研究者評價、解讀作品產生了混亂與偏差,因而不少作品長期遭受忽視,甚或是接受了極為不公平的批判。

本篇論文選擇跳脫既定的類型觀念,重新探討《平妖傳》、《封神演義》、《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女仙外史》以及《鋒劍春秋》五部作品。這五部作品長期夾處在「講史」及「神魔」兩種類型之間,難以清楚劃分歸類,因此除了研究上對於文本的解讀顯得極為不足外,更是充斥著各種先入為主、不甚公允的偏見評價。

最為妥當的作法莫過於將這五部作品自行劃出一種名為「神魔講史」的新類型,並且重新以不帶任何先見的眼光重新檢視這類作品,進而發掘出專屬於這類作品的優點與特色。論文研究大致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分是針對這種「歷史」與「神魔」融合的創作風格進行溯源,從史傳以降的敘事傳統中梳理出神怪(魔)元素與歷史敘事間不斷參雜、交融的脈絡。第二部份針對五部作品一一進行檢視,就各部作品創作素材(故事本事)、寫作策略以及創作思想與主題進行仔細的探討,重新發現這五部作品的特色與價值。第三部份則針對五部作品在故事題材、情節設計、主題意涵以及角色物件的構思與運用所呈現出來的共同特質進行整理歸納,藉以總結出這類作品的共性。

本篇論文從一種新的類型角度,透過從題材到文本內容呈現的詳細檢視,將作者的創作思維以及作品的思想內涵發掘出來,藉以凸顯這類作品的思想深度以及文學性價值,略微修正學界長期未經深入探討卻先入為主產生的負面評價。
英文摘要
Hardly any fiction researchers have been free from the far-reaching influence imposed by Lu Xun ever since his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 was published decades ago. The structure types of Chinese fictions established by Lu Xun are regarded as a paradigm that has guided many researchers to annotate and interpret ancient Chinese fictions over the past years. Nevertheless, many researchers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including Lu Xun himself, had indistinctly sensed that no one could affirm the structure types created by Lu Xun had no room for adjustment and improvement as they noted a number of works had been classified as more than one structure type because these works were unable to fit into any single type. Researchers were confused by the ambiguous classification and had hard time understanding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 As a result, the evalu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made by researchers were disorganized and biased. This is why many works have been neglected and unfairly criticized for a long time. 

The author reexamined five works, namely, “Subjugation of Demons”, “The Legend of Deification”, “The Popular Romance of Eunuch Sambo’s Voyage to the West”, “The Unofficial History of Female Immortals”, and “The Warring Period of Swords”, from a brand new standpoint without using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 established long time ago. Actually, the five works have been classified ambiguously somewhere between “historical tales” and “genies”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there was no way to classify them with no doubt at all. Discouraged by the ambiguous classification method, many researchers were reluctant to interpret the texts. What’s more, there are all kinds of biased evaluations made by malicious researchers out of their preconceived notions. 

“Historical tales of genies”, a brand new category devised by this paper, is most appropriate for the five works. The works were examined once again with no prejudice in an attempt to identify the advantages and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 work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 Part 1, thorough search was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style of creation in which “history” and “genies” were blended with each other; the context of demons (devils), which had been constantly mingled with historic narrations, were sorted out from the narrative tradition subsequent to historical fictions. In Part 2, the five works were examined one after another; the materials involved in creations (story line), the writing strategies, the ideas guiding the creation, and the topics of the five works were carefully examined so as to recov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associated with the five works. In Part 3,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manifested by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works, such as the subject matter of story, the plot design, the implication of subject matter, the conception of the roles and objects, were classified and summarized so as to sum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ategory. 

Starting with a brand new structure type, this paper carefully examined the five works’ topics and texts, and thus identified the authors’ thinking behind their creations as well as the thoughts implied by the five works so as to present the thoughts and literary merits of the works contained in this category and, at the same time, moderately revise the negative evaluations made by researchers out of preconceived notions without in-depth explor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緒論                                       01     
第一節 問題意識的導出                               02
第二節 文本選擇與版本說明                            04
第三節 研究成果回顧                                 0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5
第二章:歷史與神魔的交會                              17
第一節 「異」化的史傳書寫                            18
第二節 雜史與雜傳中神怪與歷史的進一步交融               24
第三節 傳奇與變文中的神異敘事                        29
第四節 講史平話中的神怪要素                          35
第五節 明清章回小說中的「神魔講史」                  41
第三章:《平妖傳》的歷史本事與改編探析               45
第一節 歷史本事解析                                  45
第二節 《三遂平妖傳》的改編                          53
第三節 《新平妖傳》的改編                            63
第四章:《封神演義》歷史本事、寫作策略及創作思想探析 71
第一節 歷史本事解析                                  71
第二節 《封神演義》的寫作策略                        84
第三節 《封神演義》的創作思想                        91
第五章:《西洋記》歷史本事、寫作策略及創作思想探析  105
第一節 歷史本事解析                                 106
第二節 《西洋記》的寫作策略                         120
第三節 《西洋記》的創作思想                         126
第六章:《女仙外史》歷史本事、寫作策略及創作思想探析      137
第一節 歷史本事解析                                 137
第二節 《女仙外史》的寫作策略                       147
第三節 《女仙外史》的創作思想                       156
第七章:《鋒劍春秋》歷史本事、寫作策略及創作思想探析165
第一節 歷史本事解析                                 165
第二節 《鋒劍春秋》的寫作策略                       177
第三節 《鋒劍春秋》的創作思想                       184
第八章:「神魔講史」創作析論——故事與情節          191
第一節 故事題材的發想與構成                         192
第二節 情節的設計與架構                             195
第三節 情節設計的意涵與思維                         219
第九章:「神魔講史」創作析論——角色與物件          227
第一節 人、物的構成與設定                           227
第二節 人、物塑造的手法與特點                       239
第十章: 結論                                      257
參考資料                                          261
附表一 神魔講史出現之陣法整理                     281
附表一 神魔講史出現之寶物整理                     289
附表二 神魔講史出現之坐騎整理                     307
參考文獻
一、 小說文本
《五代史平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毘陵董氏誦芬室新
刊景宋殘本。
《新刊全相平話武王伐紂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建安
虞氏刊本。
《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建安虞
氏刊本。
《三遂平妖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日本天理圖書館藏
王慎修刊本。
《三國演義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94 年。
《剪燈餘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日本天理大學藏本。
《封神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明萬曆金閶舒載陽刊
本。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光緒七年申報排印本覆
校步月樓覆刻本。
《拍案驚奇》,台北:東大出版社,明崇禎元年尚友堂刊本。
《新平妖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嘉會堂刊本。
《孫龐鬥志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明崇禎刊本。
《女仙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清康熙釣璜軒刊本。
262
《走馬春秋》,引錄自劉世德、陳慶浩、石昌瑜編:《古本小說叢刊》第34 輯(北
京:中華書局,1991 年。
二、 古籍資料
(戰國)孫臏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部隊《孫臏兵法》註釋組註釋:《孫臏兵
法注釋》,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75 年。
(秦)呂不韋編纂,冀昀主編:《呂氏春秋》,北京:線裝書局,2007 年。
(漢)無名氏撰,程毅中點校:《燕丹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漢)劉向編,諸祖耿編撰:《戰國策集注匯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年。
(漢)揚雄:《法言》,北京:中華書局,1954 年。
(漢)揚雄著,林貞愛校注:《揚雄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年。
(漢)趙曄著,苗麓點校:《吳越春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年。
(漢)王充:《論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
(漢)高誘注,畢沅校正:《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
(晉)杜預注:《春秋經傳集解》,台北:七略出版社,1991 年。
(晉)葛洪:《神仙傳》,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法華經》,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 年
(北魏)酈道元注,陳橋譯校釋:《水經注校釋》,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唐)魏徵、令狐德棻等編纂:《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年。
263
(唐)李延壽編纂:《北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56 年。
(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毗奈耶雜事》,《高麗大藏經》,北京:線裝書局,
2004 年。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後晉)劉昫等撰,楊家駱主編:《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2000 年。
(宋)王欽若等編纂:《冊府元龜》,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年。
(宋)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
(宋)石介:《徂徠石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
(宋)歐陽修編修,徐無黨注:《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
(宋)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宋)王安石著,李之亮箋注:《王荊公文集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5 年。
(宋)曾鞏:《隆平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宋)黃庭堅:《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年。
(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統類》,揚州:廣陵古籍出版社,1981 年。
(宋)李攸:《宋朝事實》,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宋)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學庸》,台北:啟明書局,
1954 年。
264
(宋)王偁:《東都事略》,濟南:齊魯書社,2000 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宋)羅燁:《新編醉翁談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 年。
(元)拜柱等纂修,黃時鑑點校:《通制條格》,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年。
(元)脫脫等編纂:《宋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年。
(元)秦子晉:《新編連相授神廣記》,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 年。
(明)宋濂等編纂:《元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年。
〔明〕宋濂著,祩宏輯,錢謙益訂:《徑山藏本嘉興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
社,2010 年。
(明)朱元璋:《明朝開國文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 年。
(明)楊士奇等編修:《太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影北平國立圖書館紅格
鈔本,1962 年。
〔明〕費信著,馮承鈞校注:《星槎勝覽校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年。
(明)馬歡著,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年。
(明)吳寬:《匏翁家藏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
(明)祝允明:《前聞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明)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年。
265
(明)陸采:《冶城客論》,濟南:齊魯書社,1995 年。
(明)田汝成輯撰:《西湖遊覽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
(明)徐渭:《四聲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
(明)徐學謨纂修:《湖廣總志》,濟南:齊魯書社,1996 年。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明)焦竑:《國史經籍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明)陳棐主筆:《廣平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明)嚴從簡著,余思黎點校:《殊域周咨錄》,北京:中華書局,2000 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2009 年。
(明)屠叔方:《建文朝野彙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年。
(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台北:鼎文書局,1978 年。
(明)朱國楨:《皇明大政記》,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
(明)朱國楨:《皇明大事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台北:新興書局,1983 年。
(明)茅元儀撰輯:《武備志》,北京: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聯合出版,1989
年。
(明)何良臣撰,陳秉才點注:《陣紀注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4 年。
(明)鄧士龍輯,許大齡、王天有點校:《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3 年。
266
(明)吳興松筠館主人:《孫子參同》,濟南:齊魯書社,1995 年。
(明)道霈編:《華嚴經疏論纂要》,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 年。
(明)孫澤承:《春明夢餘錄》,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明)潘檉章:《國史考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 年。
(明)佚名:《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清)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 年。
(清)黃虞稷撰,瞿鳳起、潘景鄭整理:《千頃堂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57 年。
(清)張廷玉等編纂:《明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年。
(清)張廷玉、劉墉等奉敕纂:《欽定續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年。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子部五十二》,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清)汪中:《述學內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年。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清)阮元輯:《羣書類編故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年。
267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清)俞樾著,徐明、文青校點:《春在堂隨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年。
(清)朱右曾輯錄,王國維校補:《古本竹書紀年輯校》,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
屈萬里:《尚書釋義》,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 年。
林安梧:《新譯老子道德經》,宜蘭:讀冊文化有限公司,2000 年。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 年。
陳啟天:《孫子兵法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47 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 年。
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王叔岷撰:《列仙傳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羊春秋注譯:《新譯孔子家語》,台北:三民書局。1996 年。
三、 近人專書
于春松:《神仙傳》,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 年。
268
內藤虎次郎著,江俠庵編譯:《先秦經籍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 年。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王崇武:《明靖難史事考證稿》,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 年。
王崇武注:《奉天靖難記注》,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 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 年。
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研究所編:《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7 年。
李喬:《中國行業神崇拜》,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0 年。
李愛紅:《封神演義的藝術想像與經典化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1 年。
朱一玄:《明清小說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 年。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1992 年。
邱江寧在《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模式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 年。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 年。
伯希和著,馮承鈞譯:《鄭和下西洋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年。
吳晗:《吳晗史學論著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北:里仁書局,2003 年。
周兆新:《周兆新元明清小說論集》,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 年。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年。
周紹良、白化文編:《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269
周鈺森:《鄭和航路考》,台北:海運出版社,1959 年。
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名人類31》,台北:明文書局,1991 年。
金德建:《古籍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41 年。
林辰:《明末清初小說述錄》,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 年。
郁達夫:《郁達夫文集》,香港:三聯書店,1982 年。
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
胡萬川:《平妖傳研究》,台北:華正書局,1984 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紀德君:《中國歷史小說的藝術流變》,北京:中國社科院出版社,2002 年。
姚奠中,尤敏编:《中國短篇小說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 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年。
高爾基:《論文學.和青年作家談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年。
徐玉虎:《明鄭和之研究》,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80 年。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文化,1983 年。
馬幼垣:《實事與構想——中國小說史論釋》,台北:聯經出版社,2007 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年。
陳大康:《古代小說研究及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270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
陳昭利:《孫臏小說研究》,台北:華立圖書,2008 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年。
張火慶:《平妖傳研究》,台北:華正書局,1984 年。
張高評:《左傳之文學價值》,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年。
張清發:《明清家將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 年。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戰爭與中國社會之變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
年。
勞斯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04 年。
曾勤良:《台灣民間信仰與封神演義比較研究》,台北:華正書局,1985 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
馮汝常:《中國神魔小說文體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年。
彭利芝:《說破興亡多少事——明清歷史小說易代主題研究》,北京:中國書店,
2010 年。
黃霖、韓同文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年。
黃啟方:《兩宋文史論叢》,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 年。
葉國慶:《莊子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 年。
董作賓:《殷墟文字甲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 年。
楊善群:《孫臏》,台北:知書房,1996 年。
271
楊納:《元代白蓮教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
楊納、陳高華編:《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楊燕起等編:《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年。
楊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2 年。
趙景深:《中國小說叢考》,濟南:齊魯書社,1980 年。
鄭鶴聲、鄭一鈞編:《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濟南:齊魯書社,1983 年。
鄭一鈞:《論鄭和下西洋》,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 年。
鄭振鐸:《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
歐陽健:《古代小說版本漫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2003 年。
魯迅校錄:《古小說鈎沉》,濟南:齊魯書社,1997 年。
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
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敘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年。
劉衛英:《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研究》,北京:中國社科院出版社,2008 年。
劉世德、陳慶浩、石昌瑜編:《古本小說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
翦伯贊:《翦伯贊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年。
錢鐘書:《管錐篇》,台北:書林出版社,1990 年。
272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考辨》,上海:上海書店,1992 年。
盧世華:《元代平話研究:原生態的通俗小說》,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
聶紺弩:《聶紺弩全集》,武漢:武漢出版社,2004 年。
羅振玉:《殷墟書契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年。
羅根澤:《羅根澤說諸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顧頡剛:《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 年。
佚名:《敦煌變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 年。
四、 學術論文
單篇論文
魏子雲:〈《三遂平妖傳》的妖異人物〉,《古典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
年。
侯健:〈《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原型批評方法的實驗〉,《中外文學》,台
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1973 年第2 卷第1 期。
楊翰球:〈十五至十七世紀中國航海貿易勢力的興衰〉,《歷史研究》,北京:中國
社科院雜誌社,1982 年。
趙世瑜:〈《女仙外史》初探〉,《陜西理工學院學報》,漢中:陜西理工學院學報
編輯部,1983 年第2 期。
歐陽健:〈《三遂平妖傳》原本考辨〉,《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總35 輯。
273
徐朔方:〈《平妖傳》的版本以及《水滸傳》原本七十回說辨正〉,《浙江學刊》,
杭州:浙江社科院,1986 年第3 期。
趙繼顏:〈北宋仁宗時期的農民起義〉,《山東師範大學學報》,濟南:山東師範大
學,1986 年第2 期。
顏美娟:〈《女仙外史》的魔教觀〉,《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1989 年。
林辰:〈小說的混類現象和小說發展的軌跡〉,《社會科學輯刊》,瀋陽:遼寧省社
會科學院,1990 年第4 期。
鄒敦怜:〈平妖傳——情節鋪敘的公式〉,《明道文藝》,台中:明道文藝社,1990
年總173 期。
丁根錫:〈《五代史平話》成書考述〉,《復旦學報》,上海:復旦學報編輯部,1991
年第5 期。
錢宗范:〈孫臏故里鄄城孫老家說質疑〉,《廣西師範大學學報》,桂林:廣西師範
大學,1992 年第4 期。
張火慶:〈隋唐系列小說版本及兩世姻緣說〉,《小說戲曲研究》第4 集,台北:
聯經出版社,1993 年。
王民同:〈鄭和是和平友好的使者——駁潘輝黎、阮文勝等人的「侵略論」〉,《雲
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昆明:雲南師範大學,1994 年第1 期。
趙金炎:〈孫臏馬陵戰後何往〉,《春秋》,濟南:山東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1995
年第5 期。
龔維英:〈對孤竹、伯夷史實的辨識及評價〉,《江漢考古》,武漢:湖北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1995 年第2 期。
程毅中:〈從語言風格看《三遂平妖傳》確為舊本〉,《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總55 輯。
274
廖可斌:〈《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主人公金碧峰本事考〉,《文獻》,北京:
國家圖書館,1996 年第1 期。
龔維英:〈《封神演義》漫談〉,《貴州社會科學學報》,貴州:貴州社會科學學報
編輯部,1996 年第5 期。
齊效斌:〈寓言還是歷史:閱讀視野嬗變中的伯夷列傳〉,《海南師院學報》,海口
市:海南師範大學,1997 年第3 期。
陳洪:〈折射士林心態的一面偏光鏡——清初小說的文化心理分析〉,《明清小說
研究》,南京:江蘇社科院,1998 年第4 期。
段春旭:〈平妖傳散論〉,《明清小說研究》,南京:江蘇社科院,1999 年第2 期。
蔣竹山:〈女體與戰爭——明清厭砲之術「陰門陣」再探〉,《新史學》,台北:新
史學雜誌編輯部,1999 年第10 卷第3 期。
王付兵:〈鄭和下西洋在古代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史中的地位〉,《南洋問題研究》,
廈門: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2000 年第3 期。
紀德君:《敦煌演史類變文的美學特徵及小說史意義》,《江海學刊》,南京:江蘇
社科院,2001 年第6 期。
楊玉成:〈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評〉,《中國文哲研究期刊》,
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1 年19 期。
陳昭利:〈明清演史神魔之戰爭小說研究——《鋒劍春秋》〉,《國立僑生大學先修
班學報》,台北:台灣師範大學,2002 年。
陳國棟:〈鄭和船隊下西洋的動機:蘇木、胡椒與長頸鹿〉,《船史研究》,北京:
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史研究會,2002 年。
巫仁恕:〈「妖婦」乎?「女仙」乎?:論唐賽兒在明清時期的形象轉變〉,《無聲
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年。
李紀祥:〈中國史學中的兩種「實錄」傳統——「鑒式實錄」與「興式實錄」之
275
理念及其歷史世界〉,《漢學研究》,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 年。
陳信雄:〈鄭和船隊究竟到過哪些地方〉,《鄭和下西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 年。
劉玉林:〈妲己本事考〉,《河南師範大學學報》,河南:河南師範大學,2003 年
第1 期。
于丹:〈嫦娥形象與《女仙外史》的創作〉,《學習與探索》,哈爾濱:黑龍江省社
科院,2004 年第2 期。
張清發:〈明清家將小說「陣前招親」情節之運用探析〉,《國文學報》,高雄:國
立高師大國文系,2004 年。
程毅中:〈再談二十回本《三遂平妖傳》——《宋元小說研究》訂補之三〉,《文
學遺產》,北京:中國社科院,2004 年第6 期。
楊梅:〈淺論《女仙外史》變調的女性觀〉,《文教資料》,南京:南京師範大學,
2004 年總20 期。
王冬青:〈論鄭和下西洋與明成祖的威攝外交戰略〉,《江蘇社會科學》,南京:江
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5 年第1 期。
林嵩:〈《平妖傳》版本考〉,《中國典籍與文化》,北京:中國古籍與文化出版部,
2005 年第2 期。
劉少峰、劉志雲:〈鄭和下西洋的當代意義〉,《紀念鄭和下西洋600 周年國際學
術論壇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年。
蕭弘德:〈聯盟帖木兒帝國以對抗蒙古勢力——鄭和下西洋的戰略目標〉,《鄭和
研究與活動簡訊》,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系,2005 年。
王志輝:〈黑格爾的悲劇理論:希臘悲劇作為一「主體性經驗」〉,《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學報》,台北:政治大學哲學系,2006 年16 期。
276
王湘華、連丹虹:〈論古典長篇小說中的「榜」藝術〉,《武漢理工大學學報》,武
漢: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編輯部,2006 年第1 期。
吳盈靜:〈女仙?妖婦?——從《女仙外史》論古典小說中的女性符碼〉,《傳播
與交融: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屆)》,台北:里仁書局,2006
年。
汪維輝:〈《女仙外史》釋詞(上)〉,《周口師範學院學報》,周口:周口師範學院
學報編輯部,2006 年第3 期。
汪維輝:〈《女仙外史》釋詞(下)〉,《周口師範學院學報》,周口:周口師範學院
學報編輯部,2006 年第4 期。
楊大忠:〈《史記》西漢史中天命神怪思想初探〉,《船山學報》,2006 年第2 期。
盧世華:〈論元代平話審美的傳奇本色〉,《殷都學刊》,安陽:安陽師範學院學報
編輯部,2008 年第2 期。
李佩蓉:〈邊境對壘——《說唐後傳》家∕國想像的挪移與開展〉,《國立台北教
育大學語文集刊》,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2009 年15 期。
劉彥彥:〈再論二十回本《三遂平妖傳》之時代問題〉,《明清小說研究》,南京:
江蘇社科院,2009 年第3 期。
劉鵬飛:〈《女仙外史》的「天命」觀及其成因〉,《賀州學院學報》,賀州:賀州
學院,2009 年第25 卷第3 期。
李鵬飛:〈古代小說的情節與情節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北
京: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2010 年第3 期。
胡勝:〈中國傳統章回小說中的「混類」現象試析——以明清神魔小說為中心考
察〉,《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瀋陽: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10 年第3 期。
許軍:〈《平妖傳》二十回本是對元末宗教起義的歷史反思——兼論四十回本相關
改動的不足之處〉,《明清小說研究》,南京:江蘇社科院,2010 年第1 期。
277
許振興:〈《皇明祖訓》與鄭和下西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香港中
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10 年。
許道軍、張永祿:〈論中國古代歷史小說中的「天命」思想〉,《華南農業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廣州:華南農業大學,2010 年第4 期。
盧世達:〈禁忌的視角——論《女仙外史》的歷史書寫與評點意識〉,《世新中文
研究集刊》,台北:世新大學中文系,2010 年第6 期。
王紅:〈明清禁毀小說政策對小說發展的影響研究〉,《廣東培正學院學報》,廣州:
廣東培正學院雜誌編輯部,2011 年。
王猛:〈《平妖傳》張無咎序蠡測〉,《昆明學院學報》,昆明:昆明學報編輯部,
2011 年第4 期。
程國賦、楊劍兵:〈呂熊及其《女仙外史》新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西安:
陜西師範學報編輯部,2011 年第1 期。
劉鵬飛:〈論《女仙外史》的女性觀〉,《陜西理工學院學報》,漢中:陜西理工學
院學報編輯部,2011 年第1 期。
劉瓊云:〈人、天、魔—《女仙外史》中的歷史缺憾與「她」界想像〉,《中國文
哲研究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2011 年第38 期。
蘇勇:〈多重視角下的《封神演義》〉,《齊齊哈爾大學學報》,齊齊哈爾:齊齊哈
爾大學,2011 年6 月。
李建民:〈「陰門陣」新論——明清身體的文化小史〉,《東華人文學報》,花蓮:
東華人文學報編輯部,2012 年第21 期。
孫玲:〈孫臏故事及形象在白話小說中的演變〉,《齊魯學刊》,曲阜:齊魯學刊編
輯部,2013 年總237 期。
張艷麗:〈明清小說中的孫臏形象塑造及其歷史影響〉,《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淄博:山東理工大學,2013 年第29 卷第4 期。
278
學位論文
顏美娟:《女仙外史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6 年。
李壽菊:《三遂平妖傳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8 年。
徐貞姬:《兩種「三遂平妖傳」比較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8
年。
張火慶:《三寶太監下西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究所博士論文,1992 年。
熊道麟:《先秦夢文化探微》,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1992 年。
林朝全:《封神演義的多重至上神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
年。
朱秋鳳:《封神演義神仙譜系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7
年。
李訓詳:《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與古代陣法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歷史所博士
論文,1999 年。
陳昭利:《明清演史神魔之戰爭小說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2001 年。
王飛華:《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中的語氣詞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
論文,2002 年。
江麗雯:《封神演義人物形象塑造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
2003 年。
陳佩佩:《封神演義神化元素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文所碩士論
文,2004 年。
歐陽文:《西洋記的形式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
279
周博:《「封神演義」的成書及其在明清時期的傳播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2007 年。
梁淑惠:《封神演義人物源流及其所呈現的社會意涵》,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回流
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 年。
呂柏勳:《際天極地論《西洋記》的旅行與遠征》,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
文,2008 年。
蔣麗娟:《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研究》,蘇州: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
朱玉蓮:《漢畫像中的坐騎圖像研究》,杭州:杭州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年。
邱慧敏《由封神演義動物形象之象徵意涵看角色形塑》,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林威翔:《封神演義中人物形象之人文意涵研究》,新竹:元智大學中文系碩士論
文,2010 年。
張美凰:《封神演義人物形象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
張尖:《孫臏故事的衍化及其民間敘事語境》,南京: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
蔣婷玉:《明清小說中的「靖難之役」書寫》,杭州:浙江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
嚴翠玉:《鋒劍春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0 年。
周盈君:《封神演義中法術、寶物及其文化意涵》,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
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11 年。
陳思敏:《鏡花緣與西洋記異國之旅研究──以「旅行文學」視角探析》,台南:
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
280
熊磊:《鄭和下西洋的終結—探析仁宣兩朝停航法令》,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
論文,2011 年。
毛睿:《鄭和下西洋俗文學綜合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李偉嘉:《《女仙外史》主旨意識及其表現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碩士論文,2012 年。
洪佳吟:《秦并六國平話對史書之因襲與蛻變》,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
論文,2013 年。
陳妍:《明清神魔小說情節研究》,開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3 年。
趙博:《從清代禁毀小說看法律對文學的規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
2013 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