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2201211425200
DOI 10.6846/TKU.2012.01364
論文名稱(中文) 1950年中蘇條約之談判
論文名稱(英文) The Background of the Sino-Soviet Treaty in 1950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俄羅斯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Slav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1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蔡回育
研究生(英文) Whei Yee Tsai
學號 69532014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1-04
論文頁數 12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彼薩列夫(ralex@mail.tku.edu.tw)
委員 - 馬良文
委員 - 林永芳
關鍵字(中) 中蘇條約
1950
關鍵字(英) Sino-Soviet treaty
1950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主要係針對1950年中蘇條約之談判與結果追本溯源地研究,所探討內容包括簽約背景、新中國外交之旅以及簽約談判之經過。所謂1950年中蘇兩國簽訂之《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是相對於1945年中國國民黨政府與蘇聯政府簽訂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包括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大連等相關之協定而言的。

    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蘇聯急於確定戰後在遠東的兩個戰略目標︰把外蒙古從中國版圖獨立出來以形成廣闊的安全地帶,恢復沙皇俄國時期在中國東北之勢力範圍以確保蘇聯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凍港。史達林(Joseph Stalin)透過1945年2月8日與羅斯福會晤及雅爾達協定,而使上述目標得到美國之保證。

    史達林當政時期,蘇聯政府在國際外交談判中向來說一不二。像1939年春夏的蘇英法三國莫斯科談判,1939年秋的蘇德談判,1941年春的蘇日談判,1945年春季的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雅爾塔會談,1945年夏秋的蘇中兩國談判等,都是談判對方,包括希特勒、羅斯福、蔣介石等,向蘇聯作出了極大讓步,才使得談判達成協議,否則只能無果而散。但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在莫斯科簽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是史達林破天荒地做出重大讓步的結果;中蘇兩國在條約的談判上也經歷漫長的種種艱難曲折。
英文摘要
To recover the root of the study of this paper mainly for the 1950 Sino-Soviet treaty negotiations and results of content, including signing the background, the new Chinese diplomatic trip and after contract negotiations. The so-called 1950 the Soviet Union signed the "Sino-Soviet Friendship, Alliance and Mutual Assistance Treaty,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government in 1945 with the Soviet government signed the" Sino-Soviet Treaty of Friendship, Alliance and including the Chinese Changchun Railway, Port Arthur and Dalian the Agreement.

The late World War II, the Soviet Union is eager to determine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of the post-war in the Far East︰Outer Mongolia from the Chinese territory independent to form a broad zone of security, recovery during the Tsarist Russia in northeast China's sphere of influence to ensure that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Pacificthe sea and ice-free. Stalin (Joseph Stalin) through February 8, 1945 meeting with Roosevelt and Yalta agreements, which the above object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guarantee.

Stalin reign, the Soviet govern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diplomatic negotiations has always been uncompromising. Negotiations like Moscow, Su in the spring and summer of 1939 England and France, the Soviet-German negotiations in the autumn of 1939, the spring of 1941, the Soviet-Japanese negotiations, Su Meiying the Three Heads of Government Yalta talks in the spring of 1945, the 1945 summer and fall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 negotiations are negotiations each other, including Hitler, Roosevelt, Chiang Kai-shek, to the Soviet Union made a great concession, which makes the negotiated agreement, otherwise only fruit and scattered. But in 1950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signed at Moscow on the Sino-Soviet Friendship, Alliance and Mutual Assistance Treaty, the result of Stalin the first time to make major concessions; the Soviet Union also experienced in the negotiation of the treaty long all the difficulties and setback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1950年中蘇條約之談判〉論文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限制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8
第三節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10
第二章	簽約之歷史背景      
第一節  中俄近代關係––––––––––––––––––27
第二節  雅爾達密約與中國––––––––––––––––43
第三章	新中國外交之旅                                   
第一節  毛澤東初訪莫斯科––––––––––––––––58  第二節  毛澤東的不滿與反彈–––––––––––––––70  第三節  毛澤東的等待––––––––––––––––––74
第四章  談判與簽約                                         
第一節  談判之攻防與爭執––––––––––––––––82
第二節  條約內容與附加密約–––––––––––––––96
第三節  1945年與1950年中蘇條約之比較 –––––––––106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111附錄––––––––––––––––––––––––––116參考資料––––––––––––––––––––––––118
參考文獻
壹、中文檔案及史料集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
《中共中央檔案選編》第12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年)。
《毛澤東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0年)。
《毛澤東年譜(1893~1976)》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年)。
〈周恩來1950年訪蘇文獻選載〉,《黨的文獻》,2005年第2期。
《周恩來年譜(1898~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劉少奇年譜(1898~1969)》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陳雲年譜(1905~1995)》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
復旦大學歷史系近代史教研組整理,《中國近代對外關係史料選
輯  (184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北洋政府《政府公報》(中華民國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第1363號)。
《外交部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新店:國史館藏)。
《蔣中正總統檔案〈革命文獻〉》(新店:國史館藏)。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
初稿(第五卷下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8年)。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日本投降與我國對日態度及對俄交涉》〈臺北:
1966年)。
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沈志華主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第十六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2-2003年)。
美國國務院根據檔案編輯,《美國與中國之關係--特別注重一九四四年之一九
四九年之一時期(中國白皮書)》〈臺北:中華民國外交部,1953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三編,戰時外交)》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五編,中共活動
真相)》(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戰後中國)》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年)。
秦孝儀主編,《總統 蔣公大事長編初稿》〈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
1978-2005年)
紐先種、劉宏謀合譯,《第二次世界大羅邱史密函彙編》〈臺北:黎明文化服
務中心,1976年)。

貳、中文著作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社,《在歷史巨人身邊––師哲回憶錄(修訂本)》(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
王貞,《動盪中的同盟–抗戰時期的中蘇關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2年)。
王 奇,《二戰後中俄關係的演變與發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王永祥,《雅爾達密約與中蘇日關係》(台北:東大出版社,2003)。
王世傑,《王世傑日記》(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王聿均,《中蘇外交的序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
甘恢遠,《中蘇關係變化之因素分析》(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日)古屋奎二,《蔣總統秘錄》(台北:中央日報,1974-78年)。
〔日〕古屋奎二,《蔣介石祕錄(全譯本第四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
伍修權,《伍修權回憶錄》(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杜魯門,《杜魯門回憶錄(第一卷)》(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
邱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6卷)》(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
汪東興,《汪東興日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沈志華主編,《中蘇關係史綱》(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年)。
沈志華總主編、張盛發主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第18卷)》(北京:社會
        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8月)。
李莉,《1949~50年中蘇關係中之美國因素》(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李齊芳,《中俄關係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李嘉谷,《中蘇關係(1917-1926) 》(廣西:廣西師範大學,1996年)。
李毓澍,《外蒙古撤治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
李嘉穀,《合作與衝突--1931-1945年的中蘇關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出版社,1996)。
李榮秋,《珍珠港事變到雅爾達協定期間的美國對華關係》(台北:東吳大學
中國學術著作獎委員會,1978)。
周琇環編,《國民政府時期外交部工作報告》(台北:國史館,1999年)。
孟憲章等著,《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
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迪特.海茵茨希著;張文武、李丹琳等譯,《中蘇走向聯盟艱難歷程》(北京:
新華出版社,2001)。                                    
威廉.哈代.麥可尼爾,《美國,英國和俄國,他們的合作與衝突(1941-1946)》(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2003年)。
孫其明,《中蘇關係始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美)麥克阿瑟,《麥克阿瑟回憶錄》(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
梁敬錞,《抗戰後期之中美關係--美亞文件進一步的檢討》(台北:國防研究
院,1970)。
郭榮趙,《美國雅爾達密約與中國》(台北:水牛出版社,1967)。
郭榮趙,《從珍珠港到雅爾達--中美戰事合作之悲劇》(台北:中國研究中心,
1979)。
陳立文,《宋子文與戰時外交》(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91)。       
陶希聖,《潮流與點滴》(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再版)。
傅啟學,《三十年來中美中俄關係的演變》(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
〔美〕菲斯著,林海譯,《中國的糾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 》(台北:東大圖書,1997)。
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楊奎松,《民國人物過眼錄》(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鄒讜,《美國在中國的失敗,1941-195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赫伯特.菲斯,《中國的糾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赫爾利,《赫爾利回憶錄》(台北:水牛出版社,1966)。
蔣介石,《蘇俄在中國–中國與俄共三十年經歷紀要》(台北:中央文物供應
社,1956年)。
蔣廷黻,謝鐘璉譯,《蔣廷黻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
劉達人,《中美外交關係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2)。
撒本人、撒支輝,《邱吉爾與英國對外政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潘崖譯、David Dallin原著,《蘇聯與遠東》(台北:國立編譯館,1950)。薛銜天,《中蘇關係史(1945-1949)》(成都:人民出版社,2003)。
羅志剛,《中蘇外交關係研究(1931-1945) 》(重慶:武漢大學,1999年)。
顧維鈞,《顧維鈞回憶錄》第5、7、9卷(北京:中華書局,1983)。                                                  
William D. Leahy原著,許逸上譯,《美蘇關係祕錄--李海回憶錄》(台北:
        自由中國出版社,1950)。
K. S. Latourette原著,郭志嵩譯,《美國對華政策的失敗》(台北:中央文
        物供應社,1953)。

參、中文期刊/學術論文
牛軍,〈論中蘇同盟的起源〉,《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2期。
尹家民,〈毛澤東初訪蘇聯〉,《領導科學》,2001年10月。
尹慶輝,〈蘇俄在中國侵略勢力之擴張及其與中共叛亂之結合1937-1945)〉,《近代中國》第44期,1984年12月。                 
王永祥,〈蔣介石為何向史達林低頭--1945年國民政府與蘇聯談判內幕〉,
《四川黨史》,1999年第5期。
王成勉,〈馬歇爾與中國--國務卿任內之探討〉,《國史館館刊》第22期,            1997年6月。
王成勉,〈馬歇爾與戰時中國(1941-1944)〉,《榮耀的詩篇--紀念抗戰勝利
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臺北:國防部,2006年)。
王秀奇,《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締結與廢止》,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3年。                                                                                                                         王緝思,〈1945-1955年美國對華政策及其後果〉,《歷史研究》,1987年
第1期。
〈北洋軍閥政府出兵外蒙古真相〉,《兵團建設》,2011年04期 。
左雙文,〈蘇日中立條約與國民政府的內外肆應〉,《中山大學學報》 ,2010年 02期。
任曉傳,〈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與重慶談判緣起〉,《西南大學報》,2008年5月。
辛延峰,〈淺析蘇聯出兵東北前後與國共兩黨的關係〉,《西伯利亞研究》,第
38卷第2期(2011年4月)。
李中元,〈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與日蘇中立協定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
碩士論文,1980年。
李隨安,〈21世紀的中國視角–評馬蔚云《中東鐵路與黑龍江文化:中俄(蘇)
關系中的中東鐵路問題》〉,《俄羅斯學刊》,2011年02期。
李嘉谷,〈外蒙古獨立的前因後果〉,《二十一世紀》,2004年6月
號。
李嘉谷,〈十月革命後的早期中蘇關係〉,《二十一世紀》,2004年
6月號。
李嘉谷,〈蘇俄(聯)實際控制中東鐵路及中日俄紛爭〉,《二十一世紀》,
2004年6月號。
李嘉谷,〈論「蘇日中立條約」簽訂及其對中國抗戰的實際影響〉,《抗日戰
爭研究》,1998年第1期。
李嘉谷、張盛發,〈關於大陸中蘇關係和蘇聯、俄羅斯問題研究的介紹〉,《近                     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3期,2002年3月。
李慶豐,〈從杜魯門“一‧五”聲明到“六‧二七”聲明看美國對華政策〉,《和田
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1期。
沈志華,〈蘇聯出兵東北:目標和結果〉,《歷史研究》,1994年第5期。
沈志華、謝.岡察若夫,〈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願望和結果〉,《中共黨史研究》,1998年02期。
沈志華,〈中蘇條約談判中的利益衝突及其解決〉,《中國現代史》,2001年
第8期。
沈志華,〈關於中蘇條約談判研究中的幾個爭議問題〉,《史學月刊》,2004年
第8期。
沈志華,〈斯大林與中國內戰的起源(1945–1946)〉,《社會科學戰線》,2008
年第10期。
沈志華,〈求之不易的會面:中蘇兩黨領導人之間的試探與溝通–關于中蘇同盟建立之背景和基礎的再討論(一)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沈志華,〈無奈的選擇:中蘇同盟建立的曲折歷程(1944—1950) 〉,《近代史研究》,2010年 06期。
邵玉銘,〈抗戰勝利後戡亂失利的檢討〉,《近代中國》44期(1984年12月)。
周杰,〈毛澤東第一次訪蘇與《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理論學刊》,
2007年1月第1期,總第155期。
周秀明,〈蘇聯對華政策與中共革命戰略的形成(1945–1946) 〉,《福建黨史
月刊》, 2010年第14期。
吳景平,〈宋子文與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的中美關係〉,《民國春秋》,1995
年4期。                                                          吳景平,〈美國與1945年的中蘇會談〉,《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
吳景平,〈關於1945年中蘇會議的若干史實〉,《檔案史料與研究》,1993
年第3期。
吳景平,〈關於宋子文史達林莫斯科會談〉(上、中、下),《民國檔案》,1991
年2、3、4期。
胡之信,〈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外交政策研究〉,《中國現代史》,1987
年第6期。
姜振寰,〈中東鐵路的緣起與沿革〉,《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11年1期。
孫才順,〈如何評判抗戰期間中蘇關係中的是非--論抗戰期間中蘇關係惡化的
原因〉,《抗日戰爭研究》,2001年第3期。                            
孫國軍,〈論中蘇外交中的中東鐵路問題〉,《赤峰學院學報》,2007年28卷6
期。
袁希,〈還原六十年前中蘇結盟之歷史〉,《往事故實》,2010年5月。
袁盈,〈抗戰勝利前後中共與美國政府之間關係的演變〉,《歷史教學》,1994
年1期。
馬丁、宋培基,〈「蘇日中立條約」對中國抗日戰爭的影響〉,《中國現代史》, 
1995年第2期。                                                   高華,〈孫科與國民政府的對蘇外交(1932-1945)〉,《中國現代史》,1998
        年第8期。                                                        梁大慶,〈甲午之戰為沙俄修筑中東鐵路提供了契機〉,《黑龍江史志》,
2010年21期。
許振榮,〈中蘇外交關係研究;民國二十一年──民國四十二年〉,文化大學    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宿忠顯,〈評析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蘇聯出兵中國東北〉,《黨史研究資料》,
1995年第7、8期合刊。
陳立文,〈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之背景、經過及其檢討〉,《中華民國建國八
十年學術討論集》,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6年。
陳立文,〈從東北接收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慶祝抗戰勝利五十周年學術研
討會》,1995年。                                                     
陳少銘,〈新中國成立前后美國對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演變〉,《中共黨史研究》,
2009年2月。
張來儀,〈抗戰時期中美關係述評〉,《中國現代史》,1998年第2期。        
張飛虹,〈劉少奇1949年秘密訪蘇與中蘇結盟〉,《蘇州大學學報》,1999年1月。
張國慶,〈抗戰勝利後美蘇國共在東北的角逐〉,《民國檔案》1993年第2期。
張盛發,〈雅爾達提示的形成與蘇聯勢力範圍的確立〉,《歷史研究》,2000
年第1期。
馮春明,〈試論抗日戰爭時期美國的對華政策〉,《民國檔案》,1986年第3
期。
黃定天,〈二十世紀中蘇關係史研究〉,《歷史研究》,1999年第4期。        
彭傳勇,〈蘇聯和共產國際對外蒙古政治的干預及結果(1921—1932) 〉,《黑河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葉書宗,〈斯大林在中蘇談判中的首次讓步〉,《世紀》,2006年5月。
解學詩,〈中俄關于中東鐵路修筑權的秘密交涉〉,《東北史地》,2011年1
期。
楊東曉,〈毛澤東首訪蘇聯〉,《新世紀週刊》,2009年9月。
楊奎松,〈中蘇國家利益與民族感情的最初碰撞--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簽訂為背景〉,《歷史研究》,2001年第4期。
楊奎松,〈二十世紀三個中蘇條約形成經過之回顧與比較〉,《俄羅斯研究》,
2001年8月。
楊奎松,〈抗戰期間國共關係研究五十年〉,《中國現代史》,2000年第1期。楊雲若、李良志,〈共產國際和毛澤東關於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方針的
比較研究〉,《抗日戰爭研究》,1993年第3期。                          
路文娟、路景輝,〈1949年初中蘇兩黨的秘密會談及成果〉,《遼寧科技大學學報 》,2010年 03期。
廖碩石,〈王世傑與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傳記文學》,第52卷第5期。          劉嵩方,〈外蒙古的喪失對中國有哪些危害〉,《文史月刊》,2011年08期。
劉徳喜,〈戰後初期蘇俄與國共兩黨的關係〉,《安徽省委黨校學報》,1991
年第1期。
樊明方,〈《中俄蒙協約》簽訂后中國政府與自治外蒙古的關系〉,《中國邊                 疆史地研究》,2011年02期 。
衡子,〈中俄關系史研究的一部新作—《中東鐵路與黑龍江文化》評介〉,
《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11年03期。
戴萬欽,〈杜魯門政府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談判中的角色(上)〉,《美國月刊》, 
1994年第9卷第1期。
魏良才,〈赫爾利與戰時中美關係〉,《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年學術討論會》第三
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                                    關中,〈戰事國共和談〉,《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27編中共問題,臺北,
商務印書館,1986年。
(俄)尼.費德林,〈斯大林和毛澤東:兩巨頭會見〉,《中華讀書報》,1995
年9月27日。
(俄)尼.費德林著、馬貴凡譯,〈毛澤東、斯大林會見目擊記〉,《縱橫》,
2002年第7期。
(俄)帕.尤金,〈毛澤東談共產國際的中國政策與斯大林〉,《遠東問題》,
1994年第5期。
(俄)謝.岡查洛夫,〈斯大林與毛澤東對話〉,《遠東問題》,1992年第1期。
Bohlen Charles E.原著,姚崧齡譯,〈雅爾達會議鑄成的錯誤〉,《傳記文
學》,第24卷第1至2期。
肆、英文著作
“China-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Communiqu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44, No. 3, Supplement: Official 
Documents (Jul., 1950).
Beloff, Max, The Foreign Policy of Soviet Russia, 1929-1941, 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7.
Bruce A. Elleman,The Soviet Union’s Secret Diplomacy Concerning The Chinese     
        Eastern Railway, 1924-1925,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53, 
No.2 (May., 1994).
Bruce A. Elleman,Secret Sino-Soviet Negotiations on Outer Mongolia, 1918-1925”, Pacific Affairs, Vol. 66, No.4 (Win., 1993-1994).
Cheng, Tien-Fong, A History of Sino-Russian Relations” , Washington D.C.: Affairs Press, 1957.
Garver, John W,Chinese-Soviet Relations, 1937-1945 : The Diplomacy of Chinese Nationalism,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Gilpin, Robert,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Herbert W. Briggs,” The Leaders' Agreement of Yalt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40, No. 2 (Apr., 1946).
Holsti K. 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1967.
John Gittings,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in Sino-Soviet Relations,International Affairs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44-) ,Vol. 40, No. 1(Jan, 1964).
J. Patrick White ,“New Light on Yalta“,Reviewed Far Eastern Survey, Vol. 19, 
No. 11 (May 31, 1950).
Robert C. North,The Sino-Soviet Alliance,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 (Jan. – 
Mar., 1960).
Stephen C. Y. Pan,Legal Aspects of the Yalt Agreements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46, No.1 (Jan., 1952).
William B. Ballis,The Pattern of Sino-Soviet Treaties, 1945-1950,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 277, Report on China (Sep., 1951).







伍、網路資料 
1.《中俄北京條約》,http://www.shijielishi.cn/n2115c40.shtml。 
2.《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http://cnru.chinaau.com/news_view.asp?newsid=229。
3.「中東路戰爭」,近代中國對外戰爭網,2008年1月15日,http://lin1890.blog.hexun.com/16435061_d.html。
4.「中俄韓圖們江之爭」,大紀元,2001年1月25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1/1/25/n39334.htm。 
5.「中俄邊界上『阿巴該圖洲渚』的前世今生」,騰迅新聞,2005年6月23日,http://news.qq.com/a/20050623/001428.htm。 
6.「中國在黑瞎子島修建界碑」,南方都市報,2007年9月29日,http://photo.big5.anhuinews.com/system/2007/09/29/001858505.shtml。 
7.南方新聞網,http://big5.southcn.com/gate/big5/www.southcn.com/。
8.「中國和平邊界大掃描」,新華網,2007年10月3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10/03/content_6824463.htm。 
9.「中蘇兩國關於締結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及協定的公告」,新華網,1950年2月14日,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2/15/content_2336329.htm。 
10.「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中華百科全書,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55&forepage=1。
11. 王維遠,「中東路事件:1929年的中蘇之戰」,http://washeng.net/HuaShan/BBS/junshi/b5current/143180.shtml。
12.「俄中關系大事記」,俄羅斯新聞網,http://big5.rusnews.cn/db_ezhongguanxi/db_ezhong_jieshao/。
13.中國中俄關係史研究會,http://cnru.chinaau.com/news_view.asp?newsid=272。 
14.中國東北黑龍江大學,http://www.hlju.edu.cn/HD_Page/200552702919-1.html。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 
16.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俄羅斯大使館網站,http://www.chinaembassy.ru。
17.俄羅斯外交部網站,www.diplomat.ru/。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