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2201114063300
DOI 10.6846/TKU.2011.00428
論文名稱(中文) 臺灣、中國大陸與香港公民社會發展之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ivil Society Development: Taiwa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1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蘇佳善
研究生(英文) Chia-Shan Su
學號 79627004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1-12
論文頁數 20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五岳
委員 - 邱坤玄
委員 - 陳建甫
關鍵字(中) 市民社會
民間組織
第三部門
公民社會
治理
社會運動
關鍵字(英) civil society
civil association
third sector
civil society
governance
social movement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八○年代全球結社革命風潮下,私人志願活動在世界各個角落興起。公共政策與市場經濟不再是政府獨任與市場支配的事,必須透過公民社會組織的公共參與形成決策的互動關係。公民社會的形成,除了來自政府制度的變革外,主要還是源自民間由下而上的自主性力量。
臺灣、大陸與香港因受歷史不可抗力因素的影響,各自選擇了不同的現代化進程。本研究探討在政治、經濟及社會環境變遷下,非政府組織(NGO)與非營利組織(NPO)發展的歷史過程,進而探討公民社會發展的差異性與未來發展。
藉由歷史研究途徑、文獻分析、比較研究法,本研究從臺灣解嚴前後迄今、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前後迄今、香港係以1997年回歸大陸前後迄今NGO、NPO的發展。再以深度訪談法,訪問十位對兩岸三地研究公民社會的學者與實務專家,以瞭解兩岸三地公民社會發展的差異與未來發展。
 研究發現,政治民主、經濟發展、企業資助,以及與政府及企業建立合作互補的夥伴關係是促進公民社會發展的主要關鍵;而具有高度公民性及專業能力的公民社會組織,則是獲得政府、企業及社會大眾等支持的先決條件。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國家、企業與社會成為強盛而文明的國家。
在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社會多元化、公民參與度高,與教育普及之下,臺灣發展公民社會的可能性最大;香港的發展條件原本與臺灣相似,惟1997年回歸大陸後,受大陸政治制度的影響,民主化並不明顯,相對壓縮發展公民社會的空間;大陸在上述各方面表現除經濟外,均較臺灣與香港弱,發展公民社會的可能性也最低。
     綜觀公民社會是理念的結合,是為保護個人的權益而生,它不是用來對抗政府與企業,甚而取代政府,抵制企業,它與政府及企業間是發展成一種合作與互補的夥伴關係。因此,政府實應藉組織改造之契機,建構完善的法規環境;培養專業人力,理論與實務並重;培養公民性,建立合作與互補關係,以促進公民社會健全發展。
英文摘要
On the surge of global association revolution in 1980, private voluntary has been rising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 of policy-making among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replaces the sole government and markets to influence public policy and the market. In addition to the change of government, the original formation of civil society is due to autonomy and bottom-up power. 
 Under review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s, Taiwa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choose different modern models. This study firstly clarifies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 through examining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ety transition. Moreover,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of civil societ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hrough employing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approac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then study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NGO and NPO during the different periods, such as Taiwan abolished the martial law, Mainland China’s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ing market, Hong Kong’s reunification in 1997. This study also employs the depth-interviewing method to collect and summarize the opinions of ten academics and practical expertise referred to the differenc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among Taiwa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There are many influencing factors to promote civil society, including political democracy, economic development, business assistance, complementary and cooperation of partnership with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The society with highly civic and professional civil organizations would be the prerequisite which gain the support of government, businesses and the public. Therefore, countries, enterprises and society will become stronger and more civilization.               
Compared with those indications of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social pluralism, highly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well education, Taiwan is most likely to develop a civil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is similar to Taiwan in the beginning stage. However, after the reunification with the Mainland China in 1997,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Mainland China influences the democratization and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in Hong Kong.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in Mainland China is the weakest than Taiwan and Hong Kong.
 In the overall viewpoint, 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is to protect the interest of the public, rather than against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or even replace the government or resist the business. The government cooperated with enterprises also gradually develop the complementary partnership.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government should t construct a regulation environment through reforming organization, and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manpower through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sections. Government also should develop citizenship and establish relations of cooperation and complementa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臺灣、中國大陸與香港公民社會發展之比較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2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12
第二章  公民社會的理論、發展、特徵與政府關係.....................................................15
第一節	公民社會的概念與理論...............................................................................15
第二節	公民社會的發展...........................................................................................24
第三節	公民社會的特徵...........................................................................................25
第四節	公民社會與國家關係...................................................................................27
第三章	兩岸三地非營利組織的發展..........................................................................31
第一節	非營利組織的概念、理論、特徵、角色功能與作用..................................31
第二節	兩岸三地非營利組織的發展......................................................................52
第三節  兩岸三地非營利組織的法規制度..............................................................63
第四節  兩岸三地非營利組織與政府關係..............................................................75
第四章  兩岸三地公民社會發展之比較......................................................................83
第一節  兩岸三地對公民社會與非營利組織相關概念........................................83
第二節  兩岸三地在公民社會發展的比較...........................................................100
第三節  兩岸三地公民社會與政府及市場關係、影響與作用............................111
第四節  兩岸三地公民社會發展之關鍵與挑戰...................................................121
第五章  結論...................................................................................................................133
第一節  研究發現......................................................................................................133
第二節	結論與建議..................................................................................................136
參考書目...........................................................................................................................140
附錄一  兩岸三地學者訪談記錄.................................................................................146

圖表目錄
表目錄
表1................................8
表3-1..............................68
表3-2..............................74

圖目錄
圖1研究架構流程...................................12
圖3-1大陸民間組織概念圖...........................35
圖3-2三部門的角色功能及共同願景...................51
圖3-3臺灣全國性社會團體成長趨勢圖.................56
圖3-4臺灣全國性社會團體各類分佈圖.................57
圖3-5 1988-2007年登記註冊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發展圖...60
圖3-6中國大陸第三部門分類.........................72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中文部分
(一)專書
文軍、王世軍著,2004。《非營利組織與中國社會發展》。雲南:貴州人民出版社。
王名主編,2008。《中國民間組織30年—走向公民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名編著,2008。《非營利組織管理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英津著,2009。《港澳特區政府與政治》。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振軒著,民國95年。《非政府組織的議題、發展與能力建構》。臺北: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紹光著,2009。《民主四講》。北京:三聯書店。
王輯思總主編,2007。《中國學著看世界—全球治理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丘昌泰著,2010。《公共管理》。臺北:智勝出版社。
丘昌泰主編,2007。《非營利部門研究—治理、部門互動與社會創新》。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古俊賢主編,2001。《中國社團發展史》。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司徒達賢著,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石路著,2009。《政府公共決策與公民參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朱浤源主編,2007。《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出版。
汝信、陸學藝、李培林主編,2003。《2003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江明修主編,2008。《第三部門與政府跨部門治理》。臺北:智勝出版社。
江明修主編,2009。《公民社會理論與實踐》。臺北:智勝出版社。
伍俊斌著,2010。《公民社會基礎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何增科著,2007。《公民社會與民主治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吳新葉著,2010。《城市草根政治的治理邏輯與展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呂大樂著,2010。《凝聚力量—香港非政府機構發展軌跡》。香港:三聯書店。
李惠斌主編,2003《全球化與公民社會》。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周耀虹著,2008。《中國社會中介組織》。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易君博著,2006。《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
林淑馨著,2008。《非營利組織管理》。臺北:三民書局。
俞可平主編,2009。《國家治理評估-中國與世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俞可平等編,2002。《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及其對治理的意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俞可平著,1999。《社群主義》。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俞可平著,2008。《思想解放與政治進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施啟揚著,2005。《民法總則》。臺北:三民書局。
范麗珠著,2003。《全球化下社會變遷與非政府組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唐娟著,2006。《政府治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唐晉主編,2009。《大國策—公民社會》。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孫本初編著,2010。《公共管理》。臺北:智勝出版社。
徐雪梅著,2009。《網絡經濟中政府與非營利組織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徐正光、宋文里合編,1996。《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圖書出版印行。
馬慶鈺主編,2006。《非營利組織管理教程》。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高丙中著,2008。《民間文化與公民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高丙中、袁瑞軍主編,2008。《中國公民社會發展藍皮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勤著,2008。《中國公民社會組織發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茂桂、鄭永年主編,2003。《兩岸社會運動分析》。臺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    
公司出版。
郭道暉著,2009。《社會權力與公民社會》。南京:譯林出版社。
陳武雄著,民國86年。《人民團體輔導與組織》。臺北:臺北市志願服務協會出版。
陳健民著,2010。《走向公民社會—中港的經驗與挑戰》。香港:上書局。
陳瑞蓮,汪永成著,2009。《香港特區公共管理模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程昔武著,2008。《非營利組織治理機制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黃建榮等著,2005。《公共管理新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溫艷萍著,2008。《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與經濟效應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趙可金著,2008。《全球公民社會與民族國家》。上海:三聯書店。
趙鼎新著,2007。《社會運動與革命—理論更新和中國經驗》。臺北:巨流圖書公司印行3。
劉蜀永主編,2009。《簡明香港史》。香港:三聯書店。
鄧正來著,2008。《國家與社會—中國市民社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蕭新煌主編,2007。《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臺北:巨流圖書出版印行
蕭新煌、官有垣、陸宛頻主編,2009。《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臺北:巨流圖書出版印行
蕭新煌、顧忠華主編,2010。《臺灣社會運動再出發》。臺北:巨流圖書出版印行。
戴東清著,2006。《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1989-2002以鑲嵌之社會團體自主性為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主編,2002。《法治、人權與公民社會》。臺北:桂冠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羅中樞、王卓著,2010。《公民社會與農村社區治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顧忠華著,2005。《解讀社會力》。臺北:左岸文化出版。

(二)譯著
Samuel P.Huntington著,劉軍寧譯,民國89年。《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浦劬、萊斯特.M. 蕯拉蒙等著,2010。《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研究—中國與全球經驗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弗朗索瓦.巴富瓦爾著,陸象淦、王淑英譯,2010。《從休克到重建—東歐的社會轉型與全球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安東尼‧紀登斯著,李康譯,2009。《社會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安東尼奧.葛蘭西著,葆煦譯,1983。《獄中札記》。北京:人民出版社。
托馬斯.雅諾斯基著,柯雄譯,2002。《公民與文明社會》。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
托克維爾著,董果良譯,1988。《論美國的民主》。北京:商務印書館。
托克維爾著,朱尾聲譯,2007。《論美國民主》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彼得‧杜拉克著,余佩珊譯,1996。《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彼得‧杜拉克著,周文祥、慕心編譯,民國87年。《巨變時代的管理》。臺北:中天出版社。
林南著,林祐聖、葉欣怡譯,民國94年。《社會資本》。臺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法蘭西斯‧福山著,劉榜離等譯,2002。《大分裂—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的重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珍妮特.V.登哈特、羅伯特‧B‧登哈特著,丁煌譯,2010。《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哈伯瑪斯著,曹衛東、王曉玨、劉北城、宋偉杰合譯,2005。《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唐納德‧凱特爾著,孫迎春譯,2009。《權力共享》。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許烺光著,黃光國譯,2002。《宗族、種姓與社團》。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萊斯特.蕯拉蒙著,田凱譯,2008。《公共服務中的伙伴》。北京:商務印書館印行。
萊斯特‧薩拉蒙,沃加斯.索可洛斯基等著,陳一梅等譯,2007。《全球公民社會非營利部門國際指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萊斯特‧薩拉蒙等著,賈西津、魏玉等譯,2007。《全球公民社會非營利部門視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黑格爾著,范揚、張企泰譯,1961。《法哲學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
愛德華‧卡耳著,江政寬譯,2009。《何謂歷史》。臺北:博雅書屋。
詹姆斯.麥格雷特.伯恩斯等著,吳愛明、李亞梅等譯,2007。《民治政府—美國政府與政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戴維.赫爾德著,李少軍、尚新建譯,2002。《民主的模式》。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三)專書論文
官有垣,《臺灣與香港第三部門現況的比較分析—以福利服務類非營利組織為探索對象》,(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95年10月),頁50。
張學鶚,《人民團體輔導制度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民國87年9月),頁1-2。

(四)期刊
王名,〈中國NGO的發展現狀及其政策分析〉,《第三部門學刊》,第8期,2007年9月,頁5-12。
麥克爾‧愛德華茲,陳一梅譯,〈公民社會〉,《中國非營利評論》,第二卷,2008年7月,頁113。
賈西津、孫龍,〈公民社會測度指數及其本土化探討〉,《中國非營利評論》,第二卷,2008年7月,頁74。
馮燕,〈從部門互動看非營利組織捐募的自律與他律規範〉,《臺大社會工作學刊》,第4期,頁203-241。
蕭新煌、魏伯樂、關信基、呂大樂、陳健民、丘海雄、楊國楨、黃順力等,〈臺北、香港、廣州、廈門的民間社會組織發展特色之比較〉,《第三部門學刊》,創刊號,2004年3月,頁4-35。

(五)研討會論文
高承恕,民國70/5/29。〈歷史對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的意義〉,「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123。
陳弘毅,民國90/11/28-29。〈市民社會的理念與中國的未來〉,「公民與國家」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14-34。

(六)雜誌
格里‧斯托克:〈作為理論的治理—五個論點〉,《國際社會科學雜誌中文版》,1999年,第2 期。

(七)網路資料
《中國社會組織網》,<http://www.chinanpo.gov.cn/web/index.do>。
《內政部統計資料》,<http://www.moi.gov.tw/>。
《立法院網站》,<http://newcongress.yam.org.tw/legislator/legislat.html>。
《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http://www tfd@taiwandemocracy.org.tw/>。

二、	英文部分
專書
Ellis, S.J.& No,yes, K.K., 1990.By the People; A History of Americans as Volunteer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ossey-Bass Publishers.
Levett,T.(1973)The Third Sector: New Tactics For a Responsive Society, New York:AMACOM.
Wolf,Thomas.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ition(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90),p.6.
Shils, Edward,1997, The Virtue of Civility; Seleeted Essays on Liberalism,Tradition,and Civil Society, edited by Steven  Grosby, Indianapolis; Liberty Fund, p.322.
Ibid.,pp.338-339.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