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1201519203600
DOI 10.6846/TKU.2015.00363
論文名稱(中文) 績優縣市行動學習推動策略之跨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Cross-Case Study on the Diffusion Strategy of Mobile Learning of Model Citi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1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陳玉惠
研究生(英文) Yu-Hui Chen
學號 70074005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1-10
論文頁數 12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高熏芳(kittykao@mail.tku.edu.tw)
委員 - 吳純萍(cpwu303@mail.tku.edu.tw)
委員 - 岳修平(yueh@ntu.edu.tw)
關鍵字(中) 教學創新
行動學習
創新推廣
關鍵字(英) Teaching innovation
mobile learning
innovation promo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為績優縣市行動學習推動策略之跨個案研究。,以連續3年獲得教育部E化創新推動行動學習方案績優縣市為研究對象,分析、比較、歸納其採用的行動學習推廣歷程及推動策略、影響因素以及修正的經驗。本研究主要以深度訪談蒐集推動方案決策者以及主要推動工作人員的觀點與經驗,並輔以相關工作與活動的文件分析,希冀歸納行動學習的教學創新推廣模式與最佳實務。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活化教學的主體是教師,特別是面對與時俱進的數位科技應用,對於行動學習教學模式推廣更要有系統化計畫,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1. 規劃分級分科的教師研習課程,提供不同科技能力的教師客製化的學習內容。2. 協助教師形成各類專業發展社群,以團體學習方式,進行活化教學的專業對話。3. 提供教師跨校或跨國觀摩的激勵制度,藉以延伸教師的視野。4.與學術機構、家長或各行業形成教育夥伴,引進社會資源,與教師共同進行教學研發。5. 提供即時更新的線上教學輔助資訊以及開放教學方案資源,串聯各類教師學習社群成為更具規模的學習共同體。
本研究進一步對於研究結果進行討論與應用建議,希望本研究結果能提供相關研究行動學習推廣教學模式實務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was a cross-case study for merit county of mobile-learning programs strategies.These objects under consideration were based on the merit county that won the prize of E-learning programs to encourage innovation 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triple years.Popularize progress, strategies, influences and experiences were the main subjects to be analyzed, compared and generalized. 
This study used purposive sampling and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 with main staff who had experience with implementing mobile learning. The study results were obtained five conclusions enumerated below:
1.	Plan study courses to provide customized contents for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2.	Help teacher to form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mmunities that could conduct group studying or professional conversation of promotimg instruction.   
3.	Provide reward systems to encourage teachers’ observational learning cross schools or countries.
4.	Form the alliance with the academic orgnazation, families or other profession to obtain multivariate resources.
5.	Provided instant online instruction supports and open-source teaching plan to connect individual communities.
Based on result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further study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e end of paper.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創新推廣的意義、歷程與影響因素	10
第二節 教育組織之創新能力	29
第三節 創新代理人	35
第四節 各國行動學習推廣現況研究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步驟	45
第二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與資料蒐集的技巧	5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6
第四節 研究資料處理與分析	59
第五節 效度的檢核	64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65
第一節 A個案縣市之行動學習推廣歷程	65
第二節 B個案縣市之行動學習推廣歷程	85
第三節 跨個案討論	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8
第一節 結論	108
第二節 建議	110
第三節 研究者的省思	114
參考文獻	116
附錄	121
 

圖次

圖2-1-1創新接受的S型曲線	12
圖2-2-1 CBAM 模式圖	16
圖2-2-2創新決策的階段	17
圖2-2-3改變過程的精要	22
圖2-2-4與開始相關的因素圖(字體)	23
圖2-2-5 應用的相互影響因素	24
圖2-2-6 Rogers 和Fullan 創新決策階段分析圖	25
圖2-2-7組織創新過程	26
圖 3-1-1 互動設計模式	46
圖 3-1- 2 立體兩維互動模式	47
圖3-1-3 研究架構	48
圖3-1-4 研究步驟	50
圖3-4-1分析性抽象化階梯	62
圖4-1-1 A市資教中心設置要點	70
圖4-1-2  A市隨身學報導	72
圖4-1-4  A市中心借調人員辦法	74
圖4-1-5  A市資教中心任務編組表	75
圖4-1-6  A市隨身學第3期計畫	76
圖4-1-7  A市隨身學計畫甄選教師的權利義務	77
圖4-1-8資教中心開發軟體一	78
圖4-1-9資教中心開發軟體二	78
圖4-1-10  A市第三次工作會議心得	79
圖4-1-11 A市第四次工作會議心得	80
圖4-2-1 B市電子書包試辦歷程年表	87
圖4-2-2  媒體電子報	90
圖4-2-3  B市精進教學計畫之甄選辦法	91
圖4-2-4  B市校長科技領導工作坊	94
圖4-2-5  B市精進課程及教學資訊專案計畫補助項目表	95
圖4-2-6  B市教師專業發展社群成果發表暨研討會計畫	96

 

表次

表2-3-1  變革創新代理人之推廣策略	36
表3-2-1  訪談類別比較表	52
表3-2-2  研究目的、問題、資料來源及蒐集技巧對照表	55
表3-3-2  個案縣市簡介	58
表3-4-1  訪談個案縣市、受訪對象代碼與說明	60
表3-4-2  文字稿摘要處理範例	63
表4-1-1  A個案縣市推廣歷程	67
表4-1-2  A個案縣市推廣策略	81
表4-2-1  B個案縣市推廣歷程	88
表4-2-2  B個案縣市推廣策略	99
表4-3-1  個案縣市推廣策略對照表	10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份
大前研一(2006)。創新者的思考:看見生意與創意的源頭。台北:商周。
Joseph A. Schumpeter。(2005)。(何畏、易家詳譯)。經濟發展理論。台北:左岸文化。
Douglas Thomas,John Seely Brow。 ( 2012)。(鍾尚喜譯)。新學習時代:主動才是真學習。台北:智園。
沈忠偉、黃國禎。(2012)。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第四版) 。台北:心理。
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2008年8月。取自:http://www.edu.tw
教育部(2011)。教育部數位學習白皮書(草案)2012-2016。2011年6月取自:http://elearnwp.pro.edu.tw。 
教育部(2009)。教育部「電子書包實驗教學試辦學校暨輔導計畫」。2009年10月。取自: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2813
教育部(2012)。教育部「教育雲端應用及平台服務推動計畫」。2012年12月。取自: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Node=2793&Index=14&wid=3ee9c9ee-f44e-44f0-a431-c300341d9f77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學習領域)修訂(微調)說明。臺北:教育部,89-99。
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2009)。教學原理(第二版)。台北:心理。
佐藤學。(2012)。(黃郁倫、鍾啟泉譯)。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台北:天下雜誌。
Everett M. Rogers。(2006)。(唐錦超譯)。創新的擴散-為什麼有些好觀念、好產品會一炮而紅,有些卻流行不起來。台北:遠流。
顏春煌。(2012)。數位學習--觀念、方法、實務、設計與實作(平裝)。台北:碁峰資訊 。
邱文心(2009)。互動式數位學習─新教學載具的應用。2009年4月30日。取自http://www.epark.org.tw/index.php
教育部(2009)。教育部「電子書包實驗教學試辦學校暨輔導計畫」。2009年10月13日。取自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2813
Peter F. Drucker。(2009)。(蕭富峰、李田樹譯)。創新與創業精神: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談創新實務與策略(增訂版)。台北:臉譜。
張嘉琪(2002)。以認知、自我效能及學習行組織理論探討知識創新之研究。彰化:大業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教學之內涵與實施。台北:資訊與教育雙月刊,72,2-9。
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台北:資訊與教育雙月刊,80,32-40。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台北:資訊與教育雙月刊,80期,頁23-31。
高強華(2002),學校組織課程再造與革新。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李克難(2002),學校組織之再造與革新。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洪珮真(2004)。行動載具融入國小自然科學習之研究。銘傳大學資訊傳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士軍(2002),「組織學習」中”駛向汪洋大海的指南” 導讀,台北:天下遠見2002。
賴信川(2006)。運用行動載具輔助空間幾何學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文豪(2007) 。行動載具在戶外教學之應用-以植物觀賞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溫仁(2008)。應用行動載具於情境學習對國小學生修辭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吳佳蓉(2011)。合作學習輔以電子書包在國小四年級國語文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崇桓(2012)。電子書包應用在國小社會領域對學生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網路資料
打造雲端臺北城,落實校園e生活~臺北市行動學習實驗計畫啟動
(2012年,6月13日)。數位時代。2012年,6月13日,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23533
台北市公布教育白皮書 推「一綱e本」減輕書包重量
(2010年,11月2日)。今日新聞。2010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0/11/02/618295
貳、 英文部份
Amabile, T. M. (1996),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Oct.
Baldridge,J.V.,& Deal,T.(1975).Overview of change processes in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Baldridge,J.V.,& Deal,T.(Eds.), Managing change in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Berkeley, CA: McCutchan.
Currie, W.L. (1999), “Revisiting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change programmers: Strategic vision or tunnel vision,” OMEG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Mar, pp. 647-660.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27(3),10-13.
Dooley, L. , Cormican, K., Wreath, S., O’sullivan, D.(2000), Supporting systems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4:3, pp. 277-297.
Fullan, M.(2001a).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NY: Teachers Collage Press.
Fullan,M.(2001b).Leading in the culture of chan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Fullan, M. & Stiegelbauer, S.(199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Grossman, L.(1975). The change agent. NY: Amacom.
Hall, G. E., & Hord, S. M. (2001). Implementing change: Patterns, principles, and potholes. Boston: Allyn & Bacon. 
Havelock, R., & Zlotolow, S. (1995). The change agent’s guide.(2nd ed.).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
Heng, M.S.H., Trauth, E. M., Fischer, S. J.(1999), Organizational champions of IT innovation , Accounting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9, pp. 193-222.
Hurley, R.F., Hult, G.T.M., (1998), Innovation, 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62, pp.42-54.
Nijhof. A., Krabbendam, K., Lossise, J.C. (2002), Innovation through exemptions: building upon the existing creativity of employees, Technovation, 22, pp. 675-683.
Raman, Niranjan V. (1996). Determinants of desired exposure to interactive advertis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Texas. 
Stata, R., (1989),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key to management innovation,” SMR Forum, Spr, pp.63-75.
Werner, J.M., & DeSimone, R.L. (2006).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4th ed.). Fort Worth, TX: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