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8201120451800
DOI 10.6846/TKU.2011.00419
論文名稱(中文) 復興京劇 永矢弗諼:論曹復永先生之藝術生涯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birth of Beijing Opera's Tradition:the Art and Career of TSAO Fuyo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尹崇儒
研究生(英文) Chung-Ju Yin
學號 69603015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7-18
論文頁數 11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何永成(053997@mail.tku.edu.tw)
委員 - 李國俊(lekuo@seed.net.tw)
委員 - 王樾(053997@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曹復永
小生
京劇
臺灣京劇史
關鍵字(英) Tsao Fuyong
Xiaosheng
Beijing Opera
History of Beijing Opera in Taiwa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京劇是我國戲曲藝術的集大成者,受時代影響,百年來歷經輝煌與落寞,卻始終能延續香火,這全因不斷有人投入其中,擔起傳承的重責。其中,曹復永作為臺灣第一代京劇薪傳者,恰為舊時代藝術在新時代發展的代表。曹復永逾五十年的藝術生涯,歷經京劇的沒落與再興,並在京劇被列為國家藝術的氛圍中成長。但是,京劇自國家藝術的身份中解脫時,亦是它面臨新時代考驗之時,曹復永作為復興劇團的領導者,以傳統京劇為己任,不斷尋找京劇在新時代的發展性,並致力於薪傳工作,讓這項藝術得以延續。然其貢獻始終因低調的個性,未獲群眾的認識。小生是我國戲曲藝術中,獨特的一門行當,但始終不如老生、旦角般受觀眾喜愛。自清末民初以來,梨園普遍缺乏京劇小生。文革時期,臺灣小生更成為此行當延續的命脈,曹復永身為京劇小生的傳承代表,其重要性自不在話下,兼且他以小生身份長期擔任公家劇團團長,亦屬難得之事。本文以口述歷史研究出發,著手採訪曹復永與部分相關人士,紀錄曹復永五十多年來的演藝活動與為人處事,輔以報刊新聞,客觀呈現曹復永在表演藝術與面對大陸京劇的觀點,最後再藉此闡述曹復永在各方面的表現、貢獻。
英文摘要
Beijing Opera has epitomized the art of Chinese dramas. Though having gone through times while experiencing decades of glory and decadence, Beijing Opera still passes on to the next generation all along.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numerous people have devoted in Beijing Opera and shouldered the task of heritance. Amongst them, Tsao Fuyong, being the very first generation that passes on Beijing Opera in Taiwan, represents the significance of old time art developing in a new era. Tsao’s art career has lasted for more than 50 years, throughout which he underwent the decline and revival of Beijing Opera. He grew mature in the aura in which Beijing Opera was ranked as National Art. However, once Beijing Opera extricated itself from National Art, it had to face challenges from the new era. As the leader of Fu Hsing Opera Troupe, Tsao Fuyong took traditional Beijing Opera as his own duty, constantly pursuing its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while dedicating in passing on the tradition to make this genre of art able to last. Nevertheless, due to Tsao’s all-time low profile, his contribution hasn’t been widely acknowledged. 
  Xiaosheng(小生) is a unique role in the art of Chinese dramas, yet it never receives the popularity as laosheng or danjiao does.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t has been common for Beijing Opera troupes to lack xiaosheng.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xiaosheng in Taiwan had a critical place in continuing the line of role. Standing for the inheritor of xiaosheng in Beijing Opera, Tsao’s importance could never be overlooked, not to mention that it’s rare and commendable for him to be the chief of a public drama troupe as a xioasheng. 
  The author adopts the method of oral history by interviewing Tsao Fuyong and several related objects, trying to note down Tsao’s performances and his attitude towards dealing with people or situations. Articles from newspapers and journals are used in addition, hoping to present objectively Tsao’s perspectives upon performing arts and Beijing Opera in China. Finally, Tsao’s performance and contribution in all aspects will be discussed and elaborate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京劇藝人研究回顧••••••••••••••••••••••••••••••••••••••••••••••••••••••••••• 4
第三節 史料學與研究取向•••••••••••••••••••••••••••••••••••••••••••••••••••••••••• 10
第二章 幼年:人生如戲 ••••••••••••••••••••••••••••••••••••••••••••••••••••••••••••••••• 20
第一節 離港赴臺 •••••••••••••••••••••••••••••••••••••••••••••••••••••••••••••••••••• 21
第二節 適應 •••••••••••••••••••••••••••••••••••••••••••••••••••••••••••••••••••••••••• 24
第三節 傳統京劇教育生活 •••••••••••••••••••••••••••••••••••••••••••••••••••••••• 31
第三章 習藝:海納百川 ••••••••••••••••••••••••••••••••••••••••••••••••••••••••••••••••• 37
第一節 坐科 •••••••••••••••••••••••••••••••••••••••••••••••••••••••••••••••••••••••••• 37
第二節 入伍與返校 ••••••••••••••••••••••••••••••••••••••••••••••••••••••••••••••••• 45
第三節 加盟 •••••••••••••••••••••••••••••••••••••••••••••••••••••••••••••••••••••••••• 49
第四章 表演:兼容並蓄 ••••••••••••••••••••••••••••••••••••••••••••••••••••••••••••••••• 53
第一節 學生時期 •••••••••••••••••••••••••••••••••••••••••••••••••••••••••••••••••••• 54
第二節 傳統劇團時期 •••••••••••••••••••••••••••••••••••••••••••••••••••••••••••••• 57
第三節 雅音小集時期 •••••••••••••••••••••••••••••••••••••••••••••••••••••••••••••• 60
第四節 多元發展時期 •••••••••••••••••••••••••••••••••••••••••••••••••••••••••••••• 65
第五章 藝術管理與技藝傳承 ••••••••••••••••••••••••••••••••••••••••••••••••••••••••••• 72
第一節 初任總幹事 ••••••••••••••••••••••••••••••••••••••••••••••••••••••••••••••••• 72
第二節 遭遇襲擊 •••••••••••••••••••••••••••••••••••••••••••••••••••••••••••••••••••• 78
第三節 重掌行政 •••••••••••••••••••••••••••••••••••••••••••••••••••••••••••••••••••• 82
第四節 薪火相傳 •••••••••••••••••••••••••••••••••••••••••••••••••••••••••••••••••••• 89
第六章 結論 •••••••••••••••••••••••••••••••••••••••••••••••••••••••••••••••••••••••••••••••• 91
第一節 曹復永與臺灣京劇發展 •••••••••••••••••••••••••••••••••••••••••••••••••• 91
第二節 京劇小生的特殊性 •••••••••••••••••••••••••••••••••••••••••••••••••••••••• 93
第三節 歷史研究與京劇藝術 ••••••••••••••••••••••••••••••••••••••••••••••••••••• 94
附錄 •••••••••••••••••••••••••••••••••••••••••••••••••••••••••••••••••••••••••••••••••••••••••••• 97
徵引書目 ••••••••••••••••••••••••••••••••••••••••••••••••••••••••••••••••••••••••••••••••••••• 106
曹復永口述訪談稿彙編 •••••••••••••••••••••••••••••••••••••••••••••••••••••••••••••••••••
參考文獻
一、原始文獻
1.孫繼宗監修,彭時總裁,《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景本。
2.徐珂編著,謝國楨點校,《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12。
二、近人著作
(一)專書
1.丁秉鐩著,《孟小冬與言、高、譚、馬》,臺北:大地出版社,1989.9。
2.丁秉鐩著,《青衣、花臉、小丑》,臺北:大地出版社,1989.9。
3.丁秉鐩著,《國劇名伶軼事》,臺北:大地出版社,1989.9。
4.毛家華著,《京劇二百年史話》,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5。
5.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1996.10。
6.王安祈主編,《光照雅音:郭小莊開啟京劇新紀元》,臺北:相映文化,2008.4。
7.王安祈主編,《蕙風蘭生:高蕙蘭紀念特輯》,臺北:國立國光劇團,2004.9。
8.王安祈著,《金聲玉振:胡少安京劇藝術》,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4。
9.王安祈著,《寂寞沙洲冷:周正榮京劇藝術》,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6。
10.王安祈著,《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12。
11.王慶琪著,《戲劇生涯:王振祖先生家傳》,臺北:國劇月刊社,1981.6。
12.布洛克著;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10。
13.石田一良著;王勇譯,《文化史學:理論與方法》,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7。
14.何鳳山著,《外交生涯四十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0。
15.吳小如,《京劇老生流派綜說》,北京:中華書局,1986.5。
16.吳同賓等主編,《京劇知識詞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4。
17.李殿魁主編,《露華凝香:徐露京劇藝術生命紀實》,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10。
18.沈雲龍訪問,《凌鴻勛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3。
19.貝絲‧羅伯森著;黃煜文譯,《如何做好口述歷史》,臺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2004.11。
20.季季著,《奇緣此生顧正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7.7。
21.肯‧霍爾斯著;陳瑛譯,《口述歷史》,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5.4。
22.保羅‧湯普遜著;渠東等合譯,《過去的聲音:口述歷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1。
23.柳天依著《郭小莊雅音繚繞》,臺北:臺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2。
24.胡紹嘉著,《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8.10。
25.唐德剛著,《史學與紅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10。
26.唐諾‧里齊著;王芝芝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3。
27.徐亞湘著,《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臺北:南天書局,2000.3。
28.馬少波等主編,《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9。
29.張玉法著,《中國現代史》,臺北:臺灣東華書局,2006.10。
30.曹復永口述;尹崇儒整理,《曹復永口述訪談稿彙編》,2011年6月定稿。
31.曹駿麟著,《氍毹八十:曹駿麟戲劇生涯憶實》,臺北:曹駿麟,1997.10。
32.梅蘭芳口述;許姬傳整理,《舞臺生活四十年:梅蘭芳回憶錄》,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10。
33.章詒和著,《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1。
34.章詒和著,《伶人往事:寫給不看戲的人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7。
35.許雪姬主編,《臺灣口述歷史書目彙編(1953-2009)》,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8。
36.阿英編,《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北京:中華書局,1960.1。
37.楊祥銀著,《口述歷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8。
38.翟克寬編撰,《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紀念史冊》,臺北: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9.7。
39.齊如山著,《齊如山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12。
40.劉東昇著,《京劇表演藝術家侯喜瑞》,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6.10,
41.蔡欣欣著,《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1945-2001)》,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10。
42.盧健英著,《絕境萌芽:吳興國的當代傳奇》,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10。
43.魏子雲著,《京劇表演藝術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5。
44.顧正秋口述;劉枋紀錄,《顧正秋的舞臺回顧》,臺北:徵信新聞報,1967.9。
45.顧正秋著,《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10。
(二)學位論文
1.吳桂李,〈李寶春京劇藝術研究(1991-2006)〉,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2.邱詩婷,〈魏海敏當代京劇表演創作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3.侯剛本著,〈臺灣京劇教育與就業現況之研究,1949-1999〉,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4.洪瓊芳,〈歌仔戲坤生郭春美表演藝術與表演美學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5.高美瑜,〈戰後初期來臺上海京班研究:以「張家班」為論述對象〉,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6.馬薇茜,〈京劇小生行當表演藝術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7.郭君柔,〈王海玲豫劇表演藝術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8.黃如薇,〈台灣歌仔戲小生陳昭香表演藝術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9.趙延強,〈京劇小生表演藝術研究〉,宜蘭: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7。
10.劉先昌著,〈論軍中劇隊在臺灣京劇史上的影響:以陸光國劇隊為析論範圍〉,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三、新聞雜誌
1.〈復興劇校師生演出〉,《聯合報》1957.10.31,第06版〈聯合副刊〉。
2.本報訊,〈復興劇校 今明公演〉,《中央日報》1958.05.01,第05版〈影藝新聞〉。
3.〈復興劇團譽滿泰京,為國劇在泰國創下賣座新紀錄〉,《聯合報》1958.10.23,第06版。
4.念初,〈觀復興劇校公演〉,《聯合報》1958.11.16,06版〈新藝〉。
5.念初,〈劇壇新苗,談小生「新血」〉,《聯合報》1959.04.24,06版〈新藝〉。
6.〈參加二十一世紀博覽會 復興劇校學生將赴美演平劇〉,《聯合報》1961.10.12,第08版。
7.〈復興劇校公演平劇,迎春且看娃娃戲〉,《聯合報》1962.01.01,11版。
8.〈國劇再度放洋:復興劇校組團 二日赴美參加西雅圖博覽會〉,《聯合報》1962.09.29,06版。
9.中央社,〈墨西哥總統欣賞我國劇〉,《聯合報》1963.01.12,07版。
10.中央社〈復興劇團殊榮 舊金山市長正式宣佈定今為「復興平劇日」〉,《中央日報》1963.08.12,第08版〈影藝新聞〉。
11.玉珍,〈牛排的功效〉,《中央日報》1963.09.14,07版。
12.〈本報和藝術館聯合舉辦,復興校劇團訪美演出展〉,《聯合報》1963.09.28,08版。
13.文紀,〈平劇春秋,復興劇校的復興〉,《聯合報》1965.09.25,13版〈娛樂〉。
14.懷雪樓主,〈皮簧:干城劇隊今演追韓信〉,《經濟日報》1968.10.04,08版〈俱樂部〉。
15.〈螢幕前後,三臺播演國劇觀眾大飽眼福〉,《聯合報》1974.01.05,09版。
16.〈籌募劉大中紀念基金,軍中劇隊公演三天〉,《聯合報》1975.12.12,09版。
17.菊隱,〈國劇介紹:中視「節義廉明」結尾戲〉,《民生報》1978.11.18,10版〈體育新聞〉。
18.黃寤蘭,〈文藝獎章得主揭曉 盡心藝術二人爭光曹復永‧獲國劇表演獎 柯麗美‧得舞蹈學術獎〉,《聯合報》1979.05.04,第07版。
19.〈復興公演 今晚推出七星廟〉,《民生報》1979.11.26,09版〈體育焦點〉。
20.〈梅派國劇藝術傳人又少一位:王振祖昨厭世輕生,嘯雲館主功在國劇教育,菊壇震悼〉,《民生報》1980.06.26,09版〈體育焦點〉。
21.〈復興今起公演十天,紀念王故校長創校之功,演員將更努力〉,《民生報》1980.07.03,10版〈體育新聞〉。
22.〈復興劇校明起公演,邀請戴綺霞出山〉,《聯合報》1980.09.15,09版〈影視綜藝〉。
23.〈我國劇團載譽歸來,訪美演出卅一場大受歡迎,行程安排及宣傳仍有微疵〉,《民生報》1980.12.04,10版〈體育新聞〉。
24.〈復興今起公演八天,十八日推出「雁門關」大戲〉,《民生報》1981.01.12,10版〈體育新聞〉。
25.黃寤蘭,〈小生戲峰迴路轉 曹復永更上層樓〉,《聯合報》1981.02.24,09版。
26.〈高逸鴻繪摺扇 昨贈予曹復永 增加了「梁山伯」的聲勢〉,《中央日報》1981.05.09,第09版〈影藝新聞〉。
27.〈復興劇團十八日起公演,本檔推出一場「丑角大會串」,兩齣新戲三天連臺本戲〉,《民生報》1982.03.15,08版〈國際視窗〉。
28.〈趙復芬嗓疾最近復發,「遊園驚夢」將由嚴蘭靜替代演出〉,《民生報》1982.03.24,10版〈影劇新聞〉。
29.〈荒謬大師平劇演員,一席座談意義深遠,改編劇「席」今天開始公演兩場〉,《聯合報》1982.03.27,09版。
30.〈魏子雲改編、程景祥主演,「碾玉觀音」即將搬上國劇舞臺〉,《民生報》1982.04.24,10版〈影劇新聞〉。
31.〈生旦淨末丑藝術營活動,即起報名八月舉行〉,《民生報》1982.06.17,10版〈影劇新聞〉。
32.〈涉嫌與程景祥勾結舞弊 復興劇校校長劉伯祺被收押〉,《聯合報》1982.09.07,第07版。
33.〈復興明起公演十天,提攜後進新人開始登場〉,《民生報》1983.04.15,10版〈影劇新聞〉。
34.〈復興劇校組成五十人訪問團,明起赴榮民機構演出〉,《民生報》1983.10.16,11版〈影劇新聞〉。
35.景小佩,〈曹復永走內線盛情相邀,楊牧答應為國劇創新,將嘗試為我國傳統戲曲注入現代藝術觀念〉,《民生報》1984.02.24,11版〈影劇新聞〉。
36.〈復興「傳」字輩三同學,今演「蘇小妹賺文娟」〉,《民生報》1984.04.12,11版〈影劇新聞〉。
37.〈復興明起公演〉,《民生報》1984.09.20,11版〈影劇新聞〉。
38.景小佩,〈漢探菊道,復興劇團有可能發展成國家劇團嗎?〉,《民生報》1984.11.29,11版〈影劇新聞〉。
39.〈人物春秋:曹復永淌汗,女戲迷只敢動口〉,《民生報》1985.08.01,11版〈影劇新聞〉。
40.黎芳,〈曹復永演活了焦仲卿!〉,《民生報》1985.08.02,第06版〈影劇新聞〉。
41.黃寤蘭,〈復興劇團即將膺大任,今明推出兩晚吉祥戲〉,《聯合報》1986.05.30,09版〈綜藝〉。
42.景小佩,〈嘔心泣血為「秋香」,趙復芬曹復永慎結「三笑緣」〉,《民生報》1986.12.12,第12版〈影劇新聞〉。
43.〈曹復永擔綱「張良傳」〉,《民生報》1987.08.19,第11版〈影劇新聞〉。
44.〈復興大軸戲 全本「秦香蓮」〉,《民生報》1987.08.21,11版〈影劇新聞〉。
45.〈國家劇院音樂廳六日啟用,國劇與國樂作為首演節目〉,《聯合報》1987.10.03,12版〈綜藝〉。
46.〈復興劇校三十一週年慶,八日起上演五場歡喜劇〉,《民生報》1988.03.07,10版〈影劇新聞〉。
47.景小佩,〈連臺本戲要運用現代化舞臺科技,將舊本濃縮精修,配合劇院舞臺變化。呈現時代性風貌〉,《聯合晚報》1988.04.29,08版〈藝文〉。
48.〈孔雀膽明起一連演七天〉,《民生報》1988.05.06,11版〈影劇新聞〉。
49.景小沛,〈菊壇紀事:趙復芬勤練西廂〉,《聯合晚報》1988.05.28,08版〈藝文〉。
50.〈朱陸豪一趕二融合各家之長,陸文龍要替「復興」爭光〉,《民生報》1988.09.14,09版〈影劇新聞〉。
51.〈「復興」曲復敏改任推廣組長〉,《民生報》1988.11.18,10版〈影劇新聞〉。
52.〈國家國劇團籌備委會,委員聘書發出即將成立〉,《民生報》1988.12.19,10版〈影劇新聞〉。
53.張必瑜,〈學生縱火燒教室,團員威脅長官,復興隱藏重重危機!〉,《聯合報》1989.07.05,28版〈文化.藝術〉。
54.〈力爭改善劇校制度得罪兇神惡煞?曹復永遇刺客手腿重傷〉,《民生報》1989.08.19,10版〈影劇新聞〉。
55.〈社教司副司長探望曹復永〉,《民生報》1989.08.20,10版〈影劇新聞〉。
56.〈從曹復永綻裂的傷口暴露出多少「復興」內部的沉疴?〉,《民生報》1989.08.20,10版〈影劇新聞〉。
57.〈名角請別走 教部認為劇校應予慰留 改革方案近期將再研討 復興待強化〉,《民生報》1989.08.22,10版〈影劇新聞〉。
58.〈曹復永忍痛請辭 要告別復興〉,《民生報》1989.08.22,10版〈影劇新聞〉。
59.張必瑜,〈校方淡漠反應令人灰心至極 曹復永誓言永不回復興!〉,《聯合報》1989.08.22,28版〈文化‧藝術〉。
60.張必瑜,〈《復興劇校問題出在哪裡》專輯探討之,2金山銀山堆出舊病沉疴〉,《聯合報》1989.08.24,28版〈文化‧藝術〉。
61.〈細數年度十大影劇新聞〉,《民生報》1989.12.24,10版〈影劇新聞〉。
62.〈國家國劇團任重道遠!復興劇團「移植」建議掀起論戰 學者專家盼以培訓新生人才為主〉,《聯合報》1990.01.06,第17版〈文化藝術〉。
63.紀慧玲,〈戲臺「開臺」儀式越洋發揚光大 紐文中心表演廳開幕 復興劇校將表演傳統祭儀 唯恐嚇走老外 「勒雞頭」略而不用〉,《民生報》1991.06.01,第10版〈影劇新聞〉。
64.翁雲霞,〈郭小莊藉少食平衡睡眠〉,《中國時報》1993.10.10,08版。
65.〈三軍劇團如願併入國光藝校 可望與復興劇校形成「兩校兩團」的競爭與多元發展〉,《聯合報》1994.12.08,第35版〈文化廣場〉。
66.黃瑜琪,〈前世今生蝴蝶夢再把梁祝唱從頭,黃香蓮老戲新編歌仔戲迷福氣啦〉,《聯合晚報》1997.08.13,10版〈影視〉。
67.紀慧玲,〈《羅生門》票房亮麗學者也有興趣,演評會開講有肯定也有批評〉,《民生報》1998.05.18,19版〈藝文新聞〉。
68.周美惠,〈兩京劇團合併案異聲數起〉,《聯合報》1999.07.10,14版〈文化〉。
69.紀慧玲,〈接見國劇團說想法,總統支持「兩團論」〉,《民生報》1999.07.20,05版〈文化與藝術〉。
70.紀慧玲,〈戲專京劇科鍾傳幸卸任 京劇團發展曹復永接棒〉,《民生報》2000.09.27,A6版〈文化新聞〉。
71.紀慧玲,〈磨破嗓子 曹復永歷經一場內在革命〉,《民生報》2002.10.27,A6版〈文化新聞〉。
72.紀慧玲,〈威龍闖天關京劇原版向年輕人招手,京劇老戲唱作出擊 戲碼新秀擔綱〉,《民生報》2003.11.13,A13版〈文化新聞〉。
73.李玉玲,〈崑曲熱未減,《梁祝》首演爆滿〉,《聯合報》2004.12.24,C6版〈文化〉。
74.〈戲專射天演情義 藉古鑑今 採用海派連彈一來一往飆唱〉,《民生報》2005.05.13,第A12版〈文化風信〉。
75.李玉玲,〈崑劇獅吼記改寫家暴 從愛出發〉,《聯合報》2006.01.12,C6版〈文化〉。
76.王慧瑛,〈碧血芙蓉將播,老街先辦見面會〉,《聯合報》2008.04.13,C1版〈桃竹苗‧教育〉。
77.何定照,〈搶救京劇教育〉,《聯合報》2010.06.02,〈文教要聞〉。
78.郭佳,〈頭牌老生于魁智戲稱「沒派」〉,《北京青年報》2010.07.2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