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8200913361800
DOI 10.6846/TKU.2009.01290
論文名稱(中文) 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Peace 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aiwan Strai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曾冠詒
研究生(英文) Kuan-Yi Tseng
學號 69627020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17
論文頁數 15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五岳
委員 - 趙春山
委員 - 邱坤玄
關鍵字(中) 和平協議
兩岸關係
台海兩岸
和平協定
關鍵字(英) Peace Agreement
Peace Accord
Cross-strait relations
both sides of Taiwan Strai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1949年後,兩岸關係經過多年來的波折與反覆,台灣民眾體認到兩岸對抗只會導致自身利益受損,而兩岸和平、穩定與繁榮才真正符合台灣人民的長遠利益。胡錦濤在2007年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拋出「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概念,這是中共中央對台政策的重要轉折,更成為十七大之後中共對台政策的新思維和新政策。馬英九總統自2008年520上任以來,兩岸關係發展出現了重大契機,馬總統的大陸政策是以「不統、不獨、不武」作為最高指導原則,而在兩岸關係實質互動上,則以「開放與鬆綁」來強化與推動兩岸間的經濟、文化、民間的來往,替兩岸長遠的和平願景建構厚實的基礎。之後馬總統於2008年10月接受國外媒體採訪時聲稱,願努力在任期內儘量完成與大陸簽署「和平協議」。
    上述雙方所表達出來的善意,讓「和平」成為最大公約數,使筆者對於未來兩岸簽署和平協議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間。就目前良好的氛圍看來,胡錦濤與馬英九所提的「兩岸和平協議」概念,仍是一個未來長期目標與願景;兩岸目前對於「和平」有共識(雖然對於和平前提並不完全相同),對於「統一」並無交集;對兩會協商的「九二共識」有共識(雖然表述並不一致),對於「一個中國」尚無交集;對於兩岸的分裂主要源於當年「國共內戰」所致有共識,但對解決當前兩岸分治的政治現實是否沿用「內戰思維」則無交集。因此,在各不失自身立場原則下,如何求同存異,殊值重要。
    將來兩岸和平協議相關議題上,在「一個中國」與「九二共識」裡要如何尋求具有良性互動之標的與作為殊為重要。和平發展將成為今後兩岸關係發展相當一段時間的政策主軸,更重要的是,在雙邊領導人提出簽署和平協議後,筆者有幸身處於這歷史性關鍵的時刻,將可密切觀察兩岸雙方領導人如何為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攜手共創互利、雙贏的局面,且看他們如何具體建構兩岸近百年來的空前盛世。
英文摘要
After 1949,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have been through a lot of obstructions and changes. People of Taiwan recognized that cross-strait hostility and tension would only lead to damage, so creating a peace,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of long-term interests for both sides were the real concerns of Taiwanese. The Seventee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in 2007, Hu Jintao firstly recommended the concept of “signing a Cross-strait Peace Agreement” which was the significant turning poin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Taiwan policy after 17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ince President Ma Ying-Jeou took office,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had been significantly revealed a chance because the policy of “no unification, no independence and no use of force” was proposed as the supreme guiding principles towards mainland China. On the essence of relations between two sides, Mr. Ma advocates the opinion of “Open and Restrictions to strengthen and promote cross-strait economy, culture, and civil communication. In this way, Mr. Ma hoped that two sides can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 to reach the perspective of long-term peaceful future for the Cross-strait. In October of 2008, when foreign media interviewed President Ma, he said that he would like to do his best to reach the goal of signing Peace Agreement with CPC during his term of office.
Above description has shown a good intention of both sides which also inspire people to picture vision for the Peace Agreement in the future. Now, analyzing the relation of Cross-strait, the concept of “Peace Agreement” offered by Mr. Hu and Mr. Ma is still a long-term goal and perspective. Currently, the Cross-straits relations are having the similar consensus of peace, but have not touched for the topic of unification. For instance, Taiwan and Mainland have some common views due to the 1992 Consensus; however, both sides differ on the definition of ‘One China’. The both sides also recognized that the split was mainly due to the Chinese Civil War; however, whether using the ‘civil war thinking’ to resolve the current chasm of political practice were still no common ideas yet. Therefore, how to pursuit the differences and maintain the conformity under their own principles and benefits are extremely significant. 
Henc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know how to creat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s and seek the balance between ‘one China’ issue and ‘the 1992 Consensus’. Peaceful progress will be the main policy of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 development in next few years. Furthermore, after the two leaders signed the peace accord, people not only can witness the crucial moment but also have the chance to observe closely how the two leaders endeavor to build cross-strait peace, pursue a win-win solution, and create a mutually beneficial situ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I
圖表目錄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6
第三節  和平協議的性質與概念界定	8
第四節  章節安排與研究架構	10
第二章  國際社會對和平協議之案例研究	13
第一節  衝突國家簽署和平協議之探討	14
第二節  對立雙方簽署和平協議之探討	22
第三節  自願性和平協議之探討	27
第四節  綜合分析	32
第三章  分裂國家和平協議模式比較與分析	38
第一節  德國模式意涵與精神	39
第二節  韓國模式意涵與精神	44
第三節  台海兩岸現況與變革	55
第四章  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之政軍面向	70
第一節  國際法觀點之比較	70
第二節  兩岸主權問題之定位	74
第三節  兩岸外交政策之走向	79
第四節  兩岸和平協議與軍事互信機制(CBM)之調和	94
第五章  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之內外國際面向	107
第一節  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之意義	107
第二節  和平協議對兩岸關係發展之影響	114
第三節  美、日等國際社會之看法	120
第六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131
參考書目	141
附錄一:亞齊獨立運動大事記	146
附件二:紀念《告台灣同胞書》30週年 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	152

表目錄
表1-1 北京有關提出「結束敵對狀態」進程一欄表	4
表2-1以巴和平相關協議一欄表	18
表2-2 以巴、北愛、印尼亞齊三者異同表	33
表3-1 德國模式特色	43
表3-2 南北韓歷屆總統統一主張一欄表	50
表3-3 朝鮮半島南北韓關係大事記	51
表3-4 南北韓統一方案之比較	52
表3-5 朝鮮半島南北韓經濟關係大事回顧	54
表3-6 台灣各界對於胡六點的反應	59
表3-7 江八點與李六條對照表	63
表4-1 國際「一中(各表)」制度發展的不同類型	86
表4-2 我擁有會籍之政府間國際組織網站	90
表4-3 台灣叩關世衛史	93
表5-1 美國方面各種過渡性協議主張之內容比較	123

圖目錄
圖1-1 研究架構圖	12
圖3-1 大陸政策與工作體系及運作圖	62
圖5-1 民眾對統一、獨立或維持現狀的看法	111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 
1.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1978年)
2.石之瑜主編,家國之間‧開展兩岸關係的能動機緣(台北: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2003年元月)
3.朱松柏,南北韓的關係與統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
4.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11月)。
5.劭宗海,兩岸關係(台北:五南,2006年4月)。
6.吳東野,「德國問題」與歐洲強權戰略安全關係(1949-1991),(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1月)
7.吳得源,「一中(各表)」的國際構成與作用‧制度與建構論觀點,(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9年3月)。
8.阮銘、張怡菁,歷史的錯誤:台美中關係探源(台北:玉山社,2006年)。
9.周喣,冷戰後美國的中東政策(台北:五南,2001年)
10.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六版(台北:三民書局,1975年10月)。
11.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2006年8月,二版六刷)
12.林碧炤主編,兩岸外交休兵新思維(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8年)
13.張五岳,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
14.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
15.張亞中,兩岸統合論(台北:生智,2000年)。
16.許勛、謝爾‧霍羅威,亞洲衝突:南北韓、台海、印巴(國防部譯印,2008年10月出版)
17.趙建民,兩岸互動與外交競逐(台北:永業出版社)1994年7月。
18.蕭新煌、瞿海源主編,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4年)。
19.閻學通、孫學峰,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二、期刊、論文:
(一)、學術論文
1.包進榮,「中共新安全觀理念與實踐-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1月。
2.朱俊豪,「從我國大陸政策比較國民黨與民進黨執政時期之國家利益觀」,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論文(2005)。
3.江皇池,「兩岸關係定位可能選擇因應方案,總統府委託研究(2007年)。
4.余進發,「台海兩岸軍事機構互訪可行性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5.李天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布蘭德政府對蘇俄外交政策之研究(1969∼1974)」,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1980年)。
6.張匡世,「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立之研究」,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7.張家瑞,「北愛爾蘭問題:衝突與和解」,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1998)。
8.曹永坤,「兩岸協商談判之研究-從兩階段談判與第三方介入角色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9.莊美蓮,「基礎條約與兩德邁向統一的關係」,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0.陳明崙,「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構之文化基礎研究」,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11.陳鵬光,「李登輝時期大陸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2.黃旭詮,「柯林頓政府調停以巴和談之策略」,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3.黃錦紹,「2005年連宋訪問中國大陸後對兩岸政黨交流的影響」,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7年)。
14.楊傳裕,「東、西德間「條約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15.劉青雲,「印尼亞齊解放運動之研究:政治與宗教之分離意識」,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6.戴錫欽,「由德國統一經驗探討台海兩岸之統一政策」,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論文(1992)。
17.謝錕鈺,「德國統一問題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18.羅致政,「兩岸和平發展策略研究」,歐洲聯盟研究協會(2008年)。
(二)、期刊
1.元樂義,《2008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之評析,亞太和平月刊,2009年3月,第一卷第3期。
2.李風,建立軍事互信:兩岸和平發展的保障,中國評論總第128期(2008年8月號)。
3.林正義,台海和平穩定互動架構的美國角色,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6期,2004年6月30日。
4.楊永明、唐欣偉,「信心建立措施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八卷,第六期。
5.楊志誠,建構兩岸互信機制的若干思考,中國評論總第129期(2008年9月號)。
6.楊念祖,關於推動台海兩岸軍事安全互信的認知問題,亞太和平月刊,2009年3月,第一卷第3期。
7.楊紹軒,台日關係十年縱橫,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第1期,2008年9月。
8.蘇進強,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虛與實—沒有互動就沒有互信,沒有互信就沒有安全,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6期,2004年6月30日。
(三)、研討會論文
1.王崑義,兩岸和平協議:理論、問題與思考,「第六屆全球戰略與台海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2008年11月7日。
2.楊開煌,和諧兩岸路徑圖,第十七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2008年7月23日至24日。



三、網路資料 
1.BBC中文網(香港)http://news.bbc.co.uk 
2.人民網(中共)http://politics.people.com.cn 
3.大公網(中共)http://www.takungpao.com 
4.大紀元新聞網http://www.epochtimes.com/b5/ 
5.工業技術研究院國際合作知識分享網http://www.ibc.itri.org.tw
6.今日新聞http://www.nownews.com/
7.中央社http://www.cna.com.tw/
8.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http://www.iwep.org.cn/index.asp
9.中國評論月刊網絡版http://www.cn.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mag/
10.中國評論新聞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11.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webapp/mp.asp
12.中華民國國防部http://www.mnd.gov.tw/Default.aspx
13.中華民國總統府(台北)http://www.president.gov.tw 
14.太平洋時報http://www.pacific-times.com/top.htm
15.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中共)www.gwytb.gov.cnhttp 
16.台灣時報http://www.twtimes.com.tw/
17.台灣競爭力論壇http://www.tcf.tw/
18.自由電子報(台北)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19.行政院陸委會(台北)http://www.mac.gov.tw 
20.行政院衛生署http://www.doh.gov.tw/CHT2006/index_populace.aspx
21.和平論壇http://www.peaceforum.org.tw
22.時代雜誌http://www.time.com/time/
23.海峽評論http://www.haixiainfo.com.tw/FF/index.html
24.海基會(台北)http://www.sef.org.tw/
25.海基會兩岸經貿網(台北)http://www.seftb.org/mhypage.exe?HYPAGE=/index.asp
26.財團法人台灣和平促進文教基金會http://www.peace.org.tw/home.htm
27.國家政策基金研究會(台北)http://old.npf.org.tw 
28.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http://210.34.17.178/index.php
29.新華網(中共)http://news.xinhuanet.com 
30.遠景基金會(台北)http://www.pf.org.tw:8080/FCKM/inter/index.jsp
31.鳳凰網http://news.ifeng.com/
32.聯合新聞網(台北)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