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8200703372600
DOI 10.6846/TKU.2006.01060
論文名稱(中文) 苗栗地區客家人移墾研究(1684-1895)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clamation of Hakka in MIaoli(1684-1895)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饒珮琪
研究生(英文) Pei-Chi Jao
學號 69006007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5
論文頁數 7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周宗賢
委員 - 張素玢
委員 - 卓克華
關鍵字(中) 客家
移墾
茶葉
樟腦
原住民
關鍵字(英) Hakka
cultivate
tea
camphor
aboriginal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臺灣是個多族群的社會,要了解臺灣歷史,不可避免的需要了解各族群在其開發過程中的互動關係。在族群的議題中,有關於客家人移墾的部份通常是比較弱的一環,而本文即針對客家人在苗栗地區的移墾做一個普遍性的整理與分析,希望對於客家人在苗栗地區的活動脈絡能夠有所貢獻。
    首先,對於苗栗地區的自然環境、水文、氣候做一個整理,接著便敘述荷蘭與鄭氏時期苗栗地區開發的狀況,而後便將清朝統治後的海禁政策造成的偷渡問題做一個闡述。接著由客家人進入苗栗地區的先後順序與地區做一個整理,試圖釐清客家人來到此一地區落腳的地方,以觀察其群體聚落的生存環境與空間。當然期間少不了與其他族群的互動關係,如客家人與原住民、平埔族的關係,在在影響到這土地上的人文活動。
    生活除了土地、水源更是地區生活開墾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藉由水源的開發與水圳的興建,看到土地開發的擴張。之後和人們習習相關的便是賴以維生的產業活動了。本文將對於客家人在內山的茶葉與樟腦產業對於客家人經濟的影響與客家大族的興起做一個觀察與連結,試圖闡述產業的興盛與族群繁盛的關係,更可以了解到族群在這生活空間中為了利益競逐而產生的合作、衝突等問題。
英文摘要
Taiwan is the societies of many ethnicities, find out about history in Taiwan, and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of each ethnicity while it develops in unavoidable need. 

In the topic of the ethnicity, it is usually a weaker ring to discuss about the Hakka. This research is about the Hakka who cultivating and making arrangement in the area of Miaoli. We wish the research can bring some contribution to the Hakka.
    
First of all, we introduce the environment, hydrology, climate of Miaoli, then narrate the state that the area of Miaoli develops of Holland and Zheng period, and then explain in illegal immigration policy causing the problems of Ching Dynasty. After that we observe the priority of Hakka and the other ethnicities in order to find out who come first and which area they like to live. Through the research, it distinguish Hakka favorite place to like and in order to observe his colony gathe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space that set to attempt. Certainly we can’t ign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akka and other ethnicities, such as aboriginals and Pingpu tribes, and their culture in this land.

Except land, source of water are that the regional life cultivates the indispensable key element even more for life, so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urce of water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ditch between fields of water, saw the expansion of land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will discuss tea and camphor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influence of Hakka and the rise of big clan of Hakka. Finally we can also understand the collaboration and collide between economy and benefi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回顧…………………………………………………………3
第三節	史料介紹與研究方法…………………………………………….6
第四節	研究斷限與區界………………………………………………….7

第二章、苗栗地區的拓墾與生活空間……………………………………10

第一節  苗栗地區的苗栗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10
第二節  荷蘭與明鄭統治之拓墾概況……………………………………14 
第三節  清領時期統治概況與客家人來臺………………………………18

第三章 客家人拓墾過程中與苗栗地區各族群關係 ……………………26
第一節  客家人入墾苗栗地區的分布概況………………………………26
第二節  平埔族與高山族各社群的分布與社會概況……………………37

第三節	客家人與原住民的關係與互動…………………………………47

第四章	 苗栗地區客家人拓墾之產業發展………………………………52

第一節	 客家人入墾與農耕概況…………………………………………52

第二節	 茶葉與糖的生產與概況…………………………………………56

第三節  樟腦採製事業的興起與拓墾……………………………………63

第四節  內山的開墾與客家大族的興起…………………………………66

結論…………………………………………………………………………68



圖版目次

圖1─1  苗栗縣行政區域圖………………………………………………9
圖2─1  苗栗縣的地形與水文環境圖……………………………………11
圖2─2  苗栗縣等溫圖……………………………………………………13
圖2─3  苗栗縣雨量分布圖………………………………………………13
圖2─4  客家東移臺灣路線圖……………………………………………24
圖3─1 道卡斯族(TAOKAS)分布圖………………………………………39

圖3─2 賽夏族聚落分佈圖………………………………………………...44

圖3─3 泰雅族竹群分布圖………………………………………………...46

圖4─1 臺灣產業分布略圖(1860-1895)…………………………………...57

圖4─2 臺灣各籍移民分布圖……………………………………………...62
 


 
表格目次

表1─1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2
表1─2 臺灣地區客家研究學術機構 …………………………………….5
表3─1客家人在沿海地區的拓墾年代表…………………………………29
表3─2 客家人在沿山地區的拓墾年代表…………………………………32
表4─1 苗栗市的水利系統…………………………………………………54

表4─2 苑裏地區水利系統…………………………………………………54 

表4─3 後壠地區水利系統…………………………………………………54

表4─4 三灣、南庄地區水利設施…………………………………………55

表4─5 苗栗地區各地人口祖籍分布………………………………………61

表4─6  1900年重要茶產地粗製茶製造戶數....………………………….63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史料:
《淡新檔案》,臺灣大學資料室藏。
丁日健,《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研究叢刊),第十七種,臺北:大通書局出版,1987年10月。
六十七居魯,《番社采風圖考》,臺灣文獻叢刊第90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6。
江日昇,《臺灣外記》,(臺灣文獻叢刊第60種)。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2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吳子光,《臺灣記事》,臺灣文獻叢刊第36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沈蔭茂,《苗栗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9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林繩武,《海濱大事記》(臺灣文獻叢刊第231種),頁28。
洪麗完編,《外埔鄉古文書專輯》,外埔鄉公所,2001年。
洪麗完編,《臺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
洪麗完編,《臺灣古文書專輯上下》,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胡家瑜主編,《道卡斯新港文社古文書》,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出版,1999年。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郁永河,《稗海記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30種,1958年11月。
夏琳,《海紀輯要》(臺灣文獻叢刊第22種),頁59。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張炎憲,《竹塹古文書》,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
張炎憲,《臺灣古文書集》,南天出版社,1998年。
連橫,《臺灣通史》,臺銀文叢,第128種,(臺北:臺銀,1962.2)。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世宗實錄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67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聖祖實錄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65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統治臺灣府》,臺灣文獻叢刊第68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4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50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1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債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66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0年。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臺灣府輿圖纂要》,臺北市:臺灣銀行,1963。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調查報告書》第三卷賽夏族,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1998年。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27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598年10月。
劉璈,《巡臺退思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1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潘文鳳,《澎湖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64種),頁353。
潘英海、陳水木,《道卡斯後壠社群古文書輯》,苗栗縣文化局,2002年。
潘英海、陳水木,《道卡斯蓬山社群古文書籍》苗栗縣文化局,2002年。
蔡振豐,《苑裏志》臺灣文獻叢刊第48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7。
鄭鵬雲、曾逢辰,《新竹縣志初稿》,臺灣文獻叢刊第61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11月。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陳金田譯,《臺灣私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年。
Le Gendre,〈廈門與臺灣〉,《臺灣經濟史第九集》,臺灣研究叢刊第七十六種(臺北:台灣經濟研究室),1963年4月。

二、專書: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後龍鎮志》,苗栗:後龍鎮公所,2002年。
尹章義,《臺灣客家史研究》,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3年12月。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伊能嘉矩,江慶林譯,《臺灣文化志》(中譯本),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5-1991年。
伊能嘉矩,楊南郡譯,《臺灣踏查日記(上)(下)》,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伊能嘉矩,溫吉譯,《臺灣番政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年12月。
江明惠,《懷念古早味:後龍寫真》,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0年。
西湖鄉志編纂委員會編,《西湖鄉志》,西湖鄉公所,1997年2月。
余光弘、瓦歷斯‧諾幹,《臺灣原住民史─泰雅族史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下),新竹縣竹北市:竹縣文化,2000年三月初版。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上),新竹縣竹北市:竹縣文化,2000年三月初版。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8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十四號,1986年。
呂榮泉,《苗栗縣地名探源》,苗栗縣政府教育廳,1980年。
李文良,《中心與周緣─臺北盆地東南緣淺山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臺地區1860-1916》,中研院近史所,1982年。
周錦宏總編輯,《猫口行脚》,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
林修澈,《臺灣原住民─賽夏族》,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5月。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部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臺灣師大地理系,1999年再版。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年。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3版。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6月2版。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6月3版。
苗栗市誌編纂委員會編,《苗栗市誌》,苗栗:苗栗市公所,1997年。
苗栗農田水利會,《臺灣省苗栗農田水利會會誌》,苗栗:苗栗農田水利會,1993年。
涂麗娟編,《重新打造的民族生命:苗栗後龍的道卡斯舊社與扇貝遺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年。
張耀錡,《平埔族社名對照表》,文獻專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1年。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第五刷。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8月初版第二刷。
盛清沂,王詩琅、高樹藩,《臺灣史》,臺灣省文獻會,1977年6月30日。
莊英章,《林圯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八號,1997年。
通霄鎮編纂委員會,《通霄鎮志》,通霄鎮公所,1991年10月。
陳正祥,《臺灣地名辭典》,臺北:南天出版社,1993年。
陳正祥,《臺灣地誌》中冊,臺北:南天出版社,1993年。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出版社,1991年1月。
陳庚金,《臺中縣岸裡社開發史》,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86年6月1日。
陳運棟,《客家人》,臺北:聯亞出版社,1978年。
陳運棟,《新竹風雲錄》,華夏書坊,1999年12月。
陳運棟,《臺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1990年。
陳運棟總編輯,《頭份鎮志》,苗栗:苗栗縣頭份鎮公所,2002年。
陳鴻圖,《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國史館,1996年6月。
湯德遠編,《苗栗縣鯉魚潭開拓史》,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湯慧敏,《再見道卡斯:苗栗縣後龍鎮新港東、西社之調查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1998年。
程大學,《臺灣開發史》,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6年十月再版。
黃卓權,《跨時代的臺灣貨殖家:黃南球先生年譜(1840-1919),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4年12月。
黃卓權編,《苗栗內山開發之研究》,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0年5月.20日。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國史館,1995年。
黃新亞主修,鍾建英纂,《臺灣省苗栗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黃鼎松,《苗栗的開拓與史蹟》,常民文化出版發行吳氏總經銷,1998年。
黃鼎松編,《苗栗開拓史話》,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1年1月。
黃榮洛,《渡臺悲歌─臺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年。
詹素娟、張素玢,《臺灣原住民史  平埔族史篇(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 土地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年5月24日。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 土地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10月15日。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辦,《苗栗縣鄉土史料》,正中經銷,1999年初版。
趙正山主編,《南庄鄉風土誌》,苗栗:南庄鄉公所,2000年。
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九),臺北:師大歷史研究所,1983年9月。
潘英,《臺灣平埔族史》,南天出版社,1996年。
蔡志展,《明清臺灣水利開發研究》,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
蔡振豐主纂,《苗栗縣文獻叢輯》,苗栗縣文獻委員會,1955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5月。
簡炯仁,《臺灣開發與族群》,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4月初版第二刷。

三、期刊論文: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許賢瑤譯,〈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44:1,1994年3月。
尹章義,〈臺北平原拓墾史研究〉,《臺北文獻》,第53、54期合刊本,1981年4月。
尹章義,〈臺灣北部拓墾初期「通事」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臺灣開發史研究》,聯經,1989年。
尹章義,〈臺灣移民開發史上與客家人相關的幾個問題〉,收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4輯,(臺北: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年3月)。
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臺北及新莊三山國王妙為中心所作的研究〉,《臺北文獻》,第74期,1985年。
王世慶,〈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23(2):3-38,1972年。
王崧興,〈八堡圳與臺灣中部之開發〉,《臺灣文獻》,第26、27卷,第4、1期合刊,1976年3月。
王興安,〈殖民地統治與地方精英─以新竹、苗栗為中心〉,臺大歷史所碩論,1998年。
江淑文、黃湘玲、曾絢煜,〈尋找臺灣的客家人─臺灣的嘉應州客家人──苗栗前山地區〉,《漢聲雜誌》,第24期,1990年1月。
吳東南,〈道卡斯與賽夏族的關係〉,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1期,1990年。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之開發〉,師大歷史研究所專刊(一四),臺北:師大歷史研究所,1986年。
李仁癸,〈臺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臺灣風物》42(1),1992年。
李文良,〈晚清臺灣的地方政府與社會---廣泰成墾號事件的觀察〉,《曹永和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曹永和先生八時壽慶論文籍編輯委員會,臺北:樂學,2001年。
李國祈,〈閩浙臺地區清末民初經濟近代化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4期,1976年6月。
李紹盛,〈臺灣的隘防制度〉,臺灣文獻,24(3),1973年9月20日。
李順仁、黃提銘、林秀美主編,〈族群的對話─道卡斯族專題〉,常民文化年刊,1996。
林文龍,〈客家移民與龍潭地區的開發〉,《史聯雜誌》,第18期,1990年6月。
林玉茹,〈清代臺灣中港與後龍港港口市鎮之發展與比較〉,臺北文獻,直字111期,1995年3月。
林玉茹,〈閩粵關係與街庄組織的變遷─以清代臺灣吞霄皆為中心的討論〉,《曹永和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2001年。
林玉茹,〈歷史學與區域研究〉,《東臺灣研究》7,東臺灣研究會,2002年12月。
林欣宜,〈樟腦產業下的地方社會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臺大歷史所碩論,1998年。
林欣宜,〈樟腦產業下的地方社會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0年。
林偉盛,〈分類械鬥蔓延全臺的分析〉,《臺灣風物》,第38卷第3期,1990年9月。
林偉盛,〈清代臺灣分類械鬥的研究〉,《臺北文獻》,直字98期,1991年12月。
施添福,〈紅線與藍線---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9,1991年。
施添福,〈清代臺灣『番黎不諳耕作』的緣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1990年。
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臺灣史論文精選上》,玉山社,1996年。
洪麗完,〈大安、大肚兩溪間墾拓史研究〉,《臺灣文獻》43(3),1992年9月。
奚淞,〈尋找臺灣的客家人──臺灣的嘉應州客家人──苗栗內山地區〉,《漢聲雜誌》,第23期,1989年12月。
宮本延人著,宋文薰譯,〈苗栗新港社的平埔部落〉,公論報臺灣風土第163期,1954年3月9日。
高世賢,〈清代苑裡地區之拓墾─以漢番聚落消長為中心〉,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2年。
張士陽著,鄧孔昭譯,〈雍正九、十年臺灣中部的原住民叛亂〉,《臺灣研究集刊》33(2),1991年。
張玓,〈泰雅族北勢群山胞的生活空間:以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為例〉,師大地研所碩論,1991年。
張炎憲,〈苗栗鯉魚潭巴宰族的古文書〉,《史聯雜誌》13,1988年12月。
梁志輝,〈嘉義地區漢人社會發展之研究(1683-1895)〉,中正歷史所碩論,1994年。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下)〉,《臺灣文獻》,31(4)、32(1),1980.12.31、1980.3.31。
莊英章,周靈芝,〈唐山到臺灣:一個客家宗族移民的研究〉,《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年12月)。
莊英章、陳運棟,〈族群關係與清代中港溪流域內山的開發〉,收於《族群關係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9年9月)。
莊英章、陳運棟,〈晚清臺灣北部漢人拓墾型態的演變─以北埔姜家的墾闢事業為例〉,收於《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之一六,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年6月。
連文希,〈客家入墾臺灣地區考〉,《臺灣文獻》,第22卷第3期,1971年9月。
連文希,〈客家之南遷東移及其人口之流佈〉,《臺灣文獻》,第23卷第4期,1972年12月。
郭慈欣,〈清代苗栗地區的開發與漢人社會的建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2年。
陳正祥,〈臺灣地理大綱〉,《臺灣文獻》10(2),1959年6月。
陳淑萍,〈南賽夏的領域歸屬意識〉,師大地研所碩論,1998年6月。
陳運棟,〈三灣墾戶張肇基考〉,《史聯雜誌》,第13期,1988年12月。
陳運棟,〈桃竹苗地區早期族群關係與開發初探〉,《苗栗文獻》,第8期,1993年6月。
陳運棟,〈黃祈英事件探討〉,《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編印,1987年。
陳漢光,〈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23(1),1972年。
黃卓權,〈從獅潭山區的拓墾─看晚清臺灣內山的開發〉,《臺灣史研究論文集》,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編印,1988年12月。
黃卓權,〈清代桃竹苗地區內山開墾史的族群關係〉,《2003再現百年客家風雲系列活動-客家先賢淡水同知李慎彝與內山開發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苗栗縣文化局,1994年9月。
黃卓權,〈清代桃竹苗地區內山開墾史的族群關係〉,《2003再現百年客家風雲系列活動-客家先賢淡水同知李慎彝與內山開發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4年9月。
黃卓權,〈臺灣裁隘後的著名墾隘─「廣泰成」墾號初探〉,《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編印,1987年8月。
黃國峯,〈清代苗栗地區街庄組織與社會變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5月。
黃富三,〈清代臺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上)、(下),《食貨月刊副刊11(1)、11(2),1981.4、1981.5。
黃鼎松,〈石墻拓殖說從頭─陳北開先生〉,《苗栗文獻》8,1993年。
黃鼎松,〈從古文書看苗栗市的早期開拓〉,《苗栗文獻》13,1998年。
楊宗穆,〈卓蘭地方的拓墾與聚落發展(1790-1945)〉,師大地研所碩論,2001年。
溫振華,〈清代臺北盆地漢人社會祭祀圈之演變〉,《臺北文獻》,第88期,1990年8月。
詹素娟,〈清代臺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研究〉,師範大學歷史所碩論,1987年。
劉慧真,〈清代苗栗地區之族群關係〉,師大歷史所碩論,1994年。
潘朝陽,〈大湖地方性的構成─歷史向度的地理詮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5期,1996年5月。
潘朝陽,〈現象學地理學─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9期,1991年7月。
潘朝陽,〈臺灣傳統和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裏區域為例的文化歷史地理詮釋〉,師大地研所博論,1994年6月。
戴炎輝,〈清代淡新檔案整理序說〉,《臺北文物》2:2,1953年8月。
謝仲修,〈清代臺灣屯丁制度的研究〉,政大民族所碩論,1998年。
瞿海良,〈尋找臺灣的客家人──臺灣的惠州府客家人──新竹地區〉,《漢聲雜誌》,第24期,1990年1月。

日文: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該課印行,昭和三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