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7201513130000
DOI 10.6846/TKU.2015.00331
論文名稱(中文) 多元文化取向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建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New Immigrant Education:A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曾銘翊
研究生(英文) Ming-yi Tseng
學號 70275016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6-23
論文頁數 26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麗華(newcivichope@gmail.com)
委員 - 劉美慧(lium@ntnu.edu.tw)
委員 - 游家政(yuchia@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多元文化
新住民
新住民教育
課程綱要
關鍵字(英) Multiculture
New Immigrant
New Immigrant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lin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套適用於幼兒園至終身學習階段的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提供未來發展適切之新住民課程教材之依據。
本研究以德懷術調查為主要研究方法,首先,探討社會重建理論、新住民教育理論、現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及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歸納出擬成「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問卷。經由兩次焦點團體後,研擬出德懷術調查問卷,經由三回合德懷術的來回問卷,逐漸取得18位德懷術專家諮詢小組的共識而定稿。
依據上述目的和方法,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主題軸為:主題軸一「多元覺知」、主題軸二「族群關係」、主題軸三「文化探究」、主題軸四「社會正義」等四大主題軸。
二、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核心概念為:
(一)「多元覺知」層面:包含「跨國現象(婚姻、工作、生活)」、「文化多樣性(文化遺產、文化要素)」及「族群價值與貢獻」三項核心概念。
(二)「族群關係」層面:包含「理解與認同」、「尊重接納」及「族群關懷」三項核心概念。
(三)「文化探究」層面:包含「文化價值」、「跨文化學習」及「文化素養」三項核心概念。
(四)「社會正義」層面:包含「偏見與歧視/文化剝奪」、「公民權(健保、就業、參政等)」及「正義人權(社會福利、數位落差、飢餓貧窮等)」三項核心概念。
三、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能力指標有36條。
四、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以能力進階分為三階段,內涵符合多元文化取向。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aimed to develop a core curriculum guideline for new immigrant education(abbreviated core curriculum guideline) that was suitable from kindergarten to lifelong learning, which also served as the framework for future textbook design for new immigrant education.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was Delphi technique. Firstly, to develop a questionnaire “Core curriculum guideline”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of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eory, new immigrant education theory, existing Grade 1-9 Curriculum and General Guidelines of twelve-year N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ighteen Delphi technique experts were invited to respond three rounds of questionnaire test. Finally, framework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consensus of 18 expert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mentioned goal and method, conclusions could be drawn as follows:
Firstly, the theme axises of core curriculum guidelines were: “awareness with multiple perspevtives,” “ethnic relationship,” “cultural exploration,” and “social justice.”
Secondly, the core concep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guidelines included:
1. Speaking from “awareness with multiple perspevtives,” it included “transnational phenomenon (marriage, work, and life),” “cultural diversification (cultural heritage and element),” and “ethnic group value and contribution.”
2. “Ethnic relationship” comprised core concepts of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 “respect and accept,” and “ethnic group care.”
3. “Cultural exploration” contained core concepts of “cultural value,” “cross-cultural learning,” and “cultural literacy.”
4. “Social justice” included core concepts of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cultural deprivation,” “civic rights (health care, employment and politics, etc).” and “justice and human rights (social welfare, digital divide, hunger, and poverty, etc).”
Thirdly, there were 36 ability indicators for core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urthly, the core curriculum guidelines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ccording to three levels of capability. The content of meaning was corresponded with the approach of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 ................................ ................................ ..................... i
表目次 ................................ ................................ ................................ .................. iii
圖目次 ................................ ................................ ................................ .................... v
第一章 緒論 ................................ ................................ ................................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 ............ 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 ..............................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 ..................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 ................................ ...... 14
第一 節 社會重建理論 ................................ ................................ ...................... 14
第二節 新住民課程發展理論基礎 ................................ ................................ .. 23
第三節 課程綱要與新住民教育 ................................ ................................ ...... 46
第四節 新住民教育相關研究 評析 ................................ ................................ .. 5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 ................................ ...... 67
第一節 研究流程 ................................ ................................ .............................. 67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參對象 ................................ ................................ .......... 7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 .............................. 77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 .................. 79
第四章 資料蒐集與分析 ................................ ................................ .......................... 82
第一節 焦點團體結果分析 ................................ ................................ .............. 82
第二節 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之分析 ................................ .............................. 89
第三節 各回合德懷術問卷之綜分析與討論 ................................ ............ 156
第四節 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內涵分析 ................................ ............ 1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 ................................ 174
第一節 結論 ................................ ................................ ................................ .... 174
第二節 建議 ................................ ................................ ................................ .... 179
參考文獻 ................................ ................................ ................................ ................ 182
附錄 ................................ ................................ ................................ ................ 196
附錄一、焦點團體訪談問卷 ................................ ................................ ............ 196
附錄二、德懷術問卷邀請函 ................................ ................................ ............ 201
附錄三、第一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 ................................ ................................ 202
附錄四、第一回合 德懷術調查問卷主題軸、概念及能力指標對照表 .... 218
附錄五、第二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 ................................ ................................ 221
附錄六、第二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主題軸概念及能力指標對照表 .... 240
附錄七、第三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 ................................ ................................ 243
附錄八、第三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主題軸概念及能力指標對照表 .... 258

表目次
表 2-3-1 社會學習領域與新住民相關之能力指標及概念分析 社會學習領域與新住民相關之能力指標及概念分析 ............................... 47
表 2-3-2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新住民相關之能力指標及概念分析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新住民相關之能力指標及概念分析 ....................... 50
表 2-3-3 人權議題與新住民相關之能 人權議題與新住民相關之能 力指標 ........................................................... 51
表 2-3-4 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與新住民相關之能力指標 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與新住民相關之能力指標 ........................................... 52
表 2-4-1 新住民學習成就相關論文 新住民學習成就相關論文 ........................................................................... 55
表 2-4-2 新住民子女學習相關論文 新住民子女學習相關論文 ........................................................................... 61
表 2-4-3 新住民課程相關論文 新住民課程相關論文 ................................ ................................ ................... 64
表3-2-1第一次焦點團體專家學者覽表 第一次焦點團體專家學者覽表 ............................................................... 71
表3-2-2第二次焦點團體專家學者一覽表 第二次焦點團體專家學者一覽表 ............................................................... 72
表3-2-3德懷術調查問卷學者專家名單一覽表(依類別及姓氏筆畫排列) 德懷術調查問卷學者專家名單一覽表(依類別及姓氏筆畫排列) ....... 75
表4-1-1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主題軸修正對照表 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主題軸修正對照表 ....................................... 83
表4-1-2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能力階段修正對照表 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能力階段修正對照表 ................................... 84
表4-1-3新住民教育之 核心課程綱要針對新住民指標修正表 ............................... 85
表4-1-4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能力指標修正表 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能力指標修正表 ........................................... 86
表4-2-1第一回合問卷「多元覺知」主題軸之能力指標統計 第一回合問卷「多元覺知」主題軸之能力指標統計 與評定 表 ............... 90
表4-2-2第一回合問卷「多元覺知」主題軸之能力指標意見與應修正表 第一回合問卷「多元覺知」主題軸之能力指標意見與應修正表 ....... 92
表4-2-3第一回合問卷「族群關懷」主題軸之能力指標統計與評定表 第一回合問卷「族群關懷」主題軸之能力指標統計與評定表 ............... 97
表4-2-4第一回合問卷「族群關懷」主題軸之能力指標意見與應修正表 第一回合問卷「族群關懷」主題軸之能力指標意見與應修正表 ....... 98
表4-2-5第一回合問卷「文化探究」主題軸之能力指標統計與評定表 第一回合問卷「文化探究」主題軸之能力指標統計與評定表 ............. 102
表4-2-6第一回合問卷「文化探究」 第一回合問卷「文化探究」 主題軸之能力指標意見與回應修正表 ..... 103
表4-2-7第一回合問卷「議題增能與行動」主軸之力指標統計評定表 第一回合問卷「議題增能與行動」主軸之力指標統計評定表 . 106
表4-2-8第一回合問卷「議題增能與行動」主軸之力指標意見應修正表 第一回合問卷「議題增能與行動」主軸之力指標意見應修正表 第一回合問卷「議題增能與行動」主軸之力指標意見應修正表 第一回合問卷「議題增能與行動」主軸之力指標意見應修正表 ...................................................................................................................... 107
表 4-2-9 第一回合問卷修正對照表 第一回合問卷修正對照表 ................................ ................................ ......... 110
表4-2-10第二回合問卷「多元覺知」主題軸之能力指標統計表 第二回合問卷「多元覺知」主題軸之能力指標統計表 ....................... 114
表4-2-11第二回合問卷「多元覺知」主題軸之能力指標意見與應修正表 第二回合問卷「多元覺知」主題軸之能力指標意見與應修正表 ... 115
表4-2-12第二回合問卷「族群關懷」主題軸之能力指標統計與評定表 第二回合問卷「族群關懷」主題軸之能力指標統計與評定表 ........... 118
表4-2-13第二回合問卷「族群關 第二回合問卷「族群關 懷」主題軸之能力指標意見與回應修正表 ... 119
iv
表4-2-14第二回合問卷「文化探究」主題軸之能力指標統計與評定表 第二回合問卷「文化探究」主題軸之能力指標統計與評定表 ........... 123
表4-2-15第二回合問卷「文化探究」主題軸之能力指標意見與應修正表 第二回合問卷「文化探究」主題軸之能力指標意見與應修正表 ... 124
表4-2-16第二回合問卷「議題增能與行動」主軸之力指標統計評定表 第二回合問卷「議題增能與行動」主軸之力指標統計評定表 ..... ................................................................................................................ 127
表4-2-17第二回合問卷「議題增能與行動」主軸之力指標意見應修正 第二回合問卷「議題增能與行動」主軸之力指標意見應修正 表 ................................................................................................................ 128
表 4-2-18 第二回合問卷修正對照表 第二回合問卷修正對照表 ................................ ................................ ....... 130
表4-2-19第三回合問卷「多元覺知」主題軸之能力指標統計表 第三回合問卷「多元覺知」主題軸之能力指標統計表 ....................... 136
表4-2-20第三回 合問卷「多元覺知」主題軸之能力指標意見與回應修正表 合問卷「多元覺知」主題軸之能力指標意見與回應修正表 ... 137
表4-2-21第三回合問卷「族群關懷」主題軸之能力指標統計與評定表 第三回合問卷「族群關懷」主題軸之能力指標統計與評定表 ........... 139
表4-2-22第三回合問卷「族群關懷」主題軸之能力指標意見與應修正表 第三回合問卷「族群關懷」主題軸之能力指標意見與應修正表 ... 140
表4-2-23第三回合問卷「文化探究」主題軸之能力指標統計與評定表 第三回合問卷「文化探究」主題軸之能力指標統計與評定表 ........... 142
表4-2-24第三回合問卷「文化探究」主題軸之能力指標意見與應修正表 第三回合問卷「文化探究」主題軸之能力指標意見與應修正表 ... 144
表4-2-25第三回合問卷「社會正義」主題軸之能力指標統計與評定表 第三回合問卷「社會正義」主題軸之能力指標統計與評定表 ........... 147
表4-2-26第三回合問卷「社會正義」主題軸之能力指標意見與應 第三回合問卷「社會正義」主題軸之能力指標意見與應 修正表 ... 148
表 4-2-27 第三回合問卷修正對照表 第三回合問卷修正對照表 ................................ ................................ ....... 150
表4-2-28「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主題軸、概念與能力指標對照表 「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主題軸、概念與能力指標對照表 .. ................................................................................................................ 154
表4-3-1「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各回合問卷調查比較表 「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各回合問卷調查比較表 .................. 157
表 4-3-2 各回合主題軸修訂歷程表 各回合主題軸修訂歷程表 ................................ ................................ ......... 157
表4-3-3各回合核心概念修訂歷程表 各回合核心概念修訂歷程表 ..................................................................... 158
表4-3-4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 綱要能力指標文字修訂歷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 綱要能力指標文字修訂歷............................. 159
表4-3-5「 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能力指標動詞與「 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能力指標動詞與「 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能力指標動詞與「 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能力指標動詞與Bloom Bloom 認知歷程向度」 對照表 ................................................................................................................ 166
表4-3-6「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 「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 要」能力指標動詞與 Krathwohl Krathwohl Krathwohl 情意 領域目 標對照表 ……………………………………………………………………………167

圖目次
圖 2-1-1 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內涵 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內涵 ................................ ................................ ....... 20
圖 2-1-2 公民行動取向課程設計模式 公民行動取向課程設計模式 ................................ ................................ ....... 21
圖 2-2-1 多元文化課程目標 多元文化課程目標 ................................ ................................ ....................... 34
圖 3-1-1 研究流程圖 ................................ ................................ ................................ ... 6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中小學國際教育資訊網(2014年11月8日)。國際教育課程主題軸。取自http://ietw.moe.gov.tw/GoWeb/include/index.php?Page=1-A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5年6月13日)。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mp.asp?mp=1
孔慧鈴(2010)。新竹縣某國小新住民子女與本國籍子女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方德隆(譯)(2004)。課程基礎理論(原作者:Ornstein & Hunkins)。臺北市:高等。
王淑洋(2010)。國小四年級新住民學童以概念構圖提升數學文字題解題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王婷瑟(2011)。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東南亞教材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卯靜儒(2003)。新世紀衝擊下的九年一貫課程願景─社會學觀點的分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叢書。臺北市:教育部。
何玟慧(2013)。新移民子女國小一年級國語文學業成就及其家庭背景因素之探討─以臺北市東區某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余美姍(2011)。國小低年級新住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的字形處理、聲韻覺識、快速唸名能力與中文閱讀表現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吳庭葳(2013)。繪本引導寫作教學提升新移民子女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呂庭妤(2012)。運用文化回應教學於新移民子女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李文浩(2010)。新住民子女對分數概念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坤崇(2009)。認知情意技能教育目標分類及其在評量的應用。臺北:高等。
李奇蓓(2012)。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建構國小教育學程之新移民課程方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美枝(1996)。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市:大洋。
李涵鈺,陳麗華(2005)。社會重建主義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影響初探。課程與教學季刊,8,35-56。
周婷婷(2013)。國民中小學未來教室檢核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宗玉印(2012)。新住民家庭之國中生其閱讀行為、閱讀動機對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以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林正雄(2010)。臺灣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之研究─金門烈嶼鄉與屏東琉球鄉國中生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
林怡辰(2010)。國小四年級新住民學生以交互教學法提升二步驟四則運算數學文字題解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林彥伶(2012)。中小學全球教育指標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淑絹(2011)。「來說多元文化故事」-運用新北市新住民多元文化繪本於低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鍵耀(2010)。新移民與本國籍子女數學學習成就之比較研究─從文化資本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淑貞(2011)。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研究─以桃園市某公立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
邱琍敏(2011)。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及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影響─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學生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柳榮達(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新住民子女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洪靖雅(2010)。電腦化心智圖應用於寫作教學對國小五年級新住民子女寫作態度與寫作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胡幼慧編(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唐有慶(2011)。以自編校園說唱藝術教材提升新住民學童說話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季刊,97,6-27。
夏曉鵑(2012年10月5日)。新移民勇敢站出來。【公民新聞】。取自http://www.peopo.org/news/101417
孫以柔(2011)。國中階段新移民課程方案發展與教學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子淇(2011)。新移民女性就業困境與培力政策之評析:以東南亞新移居女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徐俐慧(2013)。新北市新移民子女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徐榮崇(2002)。澳洲臺灣移民的居住地選擇與決策過程-以雪梨,布里斯本及墨爾本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翁仁何(2012)。國小新住民子女文化資本與學習適應及學習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首府大學,臺南市。
高婉貞(2008)。國中學生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佑生(2011年7月27日)。挪威屠夫:臺灣拒多元文化,讚。【線上論壇】。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3434
張佳慧(2013)。國小高年級新移民子女自我抱負與英文學習興趣和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張建成(主編)(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素娥(2011)。國小新移民子女與本籍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茜宜(2010)。繪本教學策略影響新移民子女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以雲林縣育英國小一年級新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
張楓雪(2011)。低年級新住民時間概念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靖如(2011)。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四年級新住民學生閱讀動機及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滿玲(譯)(2006)。社會心理學。(原作者:S. E. Taylor、L, A. Peplau & D. O. Sears)。臺北:雙葉。
教育部(2004年12月31日)。93年-97年教育施政主軸-創意臺灣、全球布局。取自http://blog.ilc.edu.tw/blog/index.php?op=printView&articleId=773&blogId=34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2009)。98年-101年教育施政藍圖。取自http://data1.naer.edu.tw/filedownload/%E9%83%A8%E9%95%B7%E6%95%99%E8%82%B2%E6%96%BD%E6%94%BF%E8%97%8D%E5%9C%96%2898-101%29.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教育部(2015年6月13日)。103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取自http://www.edu.tw/Default.aspx?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莊之淇(2013)。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正向管教與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莊淑晶(2011)。桃園縣八年級新住民子女的數學成就表現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許玉慧(2011)。一位新住民子女電子繪本閱聽歷程之探究─以文化部兒童文化館網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許丞芳(2008)。國民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郭華卿(2014)。國小高年級新住民學生成就動機及學習適應之探討-以桃園縣三所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陳玉婷(2011)。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業成就之個案研究-以三對新移民親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佳青(2012)。國小五年級新移民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之句法技能與中文閱讀能力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枝烈、陳美瑩、莊啟文、王派仁、陳薇如(譯)(2008)。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原作者:J. A. Banks&C. A. M. Banks)。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89)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陳美芝(2010)。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新移民族群意象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美靜(2012)。國民小學六年級實施新移民文化課程方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淑蘭(2010)。新北市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毓祉(2013)。字理識字策略對國小新移民子女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慧屏(2003)。臺灣民眾態度大調查:關起大門還是敞開心胸?。大地地理雜誌,188,72-79。
陳曉芳(2012)。國小低年級實施多元族群文化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薇文(2011)。國小新移民學童英語學習成就、學習態度及學習挑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薇亘(2013)。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多元文化概念與取向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麗華(2000)。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麗華(2011)。公民行動取向全球議題課程設計模式與實踐案例。臺灣民主季刊,8,47-82。
陳麗華、彭增龍(2007)。全球觀課程設計的新視野:公民行動取向。教育研究與發展,3(2),1-18。
陳麗華、彭增龍、張益仁(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社會行動取向。臺北市:五南。
鹿曉雯(2014)。臺南濱海地區國小二年級新住民子女數感能力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彭麗琦(2013)。「新移民子女文化回應課程方案」建構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淑媚(2012)。影響新住民國小學童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僑光科技大學,臺中市。
曾鈺淳(2013)。新住民學童學習表現之研究─母親與教師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游家政(1996)。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1-24。
黃之泓(2012)。拒絕再製與多元文化教學:以東南亞新住民子女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黃玉鈴(2010)。運用文化回應教學於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新移民子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政傑(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設計途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350頁)。臺北市:臺灣書店。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淑芬(2012)。從TIMSS 2007分析探討臺灣國小四年級新移民子女之數學成就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凱祺(2012)。新移民子女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因素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富美(2010)。運用文化回應教學於東南亞多元文化教材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黃嘉雄(2004)。2001年修訂之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分類:其應用與誤用。國民教育,45(2),59~72。
黃賢宗(2013)。臺南濱海地區國小三年級新住民子女數感能力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葉連祺(2003)。Bloom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94-106。
董素芬(2011)。國民小學全球教育課程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詹幼伃(2010)。新移民子女數學學習表現之調查研究─以彰化縣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詹宜珮(2009)。東南亞女性生活現況子女教養情況與親師溝通之研究-以桃園縣快樂國小四位新移民女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詹雅茹(2010)。多元文化教育融入高中家政課程之實驗研究-以新移民族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賈樂平(2012)。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鄒麗娟(2013)。新移民子女家庭環境與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以高雄市旗津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廖思齊(2010)。同儕關係對新住民子女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以雲林縣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市。
趙穎潔(2011)。落實多元文化教學課程從學生對新移民刻板認知到展現社會行動歷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劉昌樹(2012)。多元文化教育課程在國小階段的實施歷程與困境:以新北市安坑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劉金萍(2011)。高雄市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之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美慧、陳麗華(2000)。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花蓮師院學報,10,101-126。
劉麗卿(2013)。苗栗縣國小高年級新住民子女閱讀動機、閱讀行為及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南投縣。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雅佳(2012)。基隆市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國民中學子女文化資本、閱讀行為與國語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佳錦(2010)。無文字圖畫書教學方案對國小四年級新住民子女閱讀理解提昇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蔡明忠(2013)。臺南濱海地區國小五年級新住民子女數感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鄭仲龍(2013)。新住民子女家庭閱讀活動,學校閱讀環境對閱讀動機影響之研究─以臺中市神岡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鄭秋蟬(2010)。新北市國民小學新住民與非新住民學生家庭閱讀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智陽(2012)。基隆市國民中學新民子女的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幸福感與學校適應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冀碧娟(2012)。區分性摘要策略教學對新住民學生摘要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市。
閻美瑜(2011)。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分析現行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教科書之內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戴夢伶(2011)。新移民與本國籍子女在七年級數學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謝宗育(2011)。臺南濱海地區國小六年級新住民子女數感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德懷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14-28。
魏培容(2010)。新住民家庭幼兒數學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魏曉盈(2010)。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篇新移民議題的課程與教學轉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譚又民(2013)。桃園縣女性新移民子女的父母教育期望與學習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臺北市:五南。
譚光鼎(2005)。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113-135頁)。臺北市:空中大學。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空中大學。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高等教育。
嚴震生(2009年1月20日)。歐巴馬實現金恩夢,臺灣呢。【聯合報民意論壇】。取自http://johnnyw4.wordpress.com/2009/01/21/%e6%ad%90%e5%b7%b4%e9%a6%ac%e5%af%a6%e7%8f%be%e9%87%91%e6%81%a9%e5%a4%a2-%e5%8f%b0%e7%81%a3%e5%91%a2/
 
英文部分
Al-Ali, N. and Koser, K. (2002). Transnationalism,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home. In Al-Ali, N. and Koser, K. (Eds.), New approaches to migration?─Transnational communiti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home.(pp. 1-14). Lodon, England: Taylor and Francis Books Ltd.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Cambridge, MA: Anderson Wesley.
Amer, A. (2006). Reflections on Bloom’s revised taxonomy. Electronic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1),213-230.
Anderson, L. W., Krathwohl, D. R., Airasian, P. W., Cruikshank, K. A., Mayer, R. E., Pintrich, P. R., et al.(Eds.).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New York, NY: Longman.
Anderson, M. (1999). Child in-between: constructing identities in the bicultural family.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5(1), 13-26.
Banks, J. A. & Banks McGee, C. A. (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Boston, MA: Allyn & Bacon.
Banks, J. A.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anks, J. A.(Ed.) (1995).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New York, NY: Macmillan.
Bennett, C. I. (1990).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ronfenbrenner, U.(1986).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of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 723-742.
Bussler, Darrol. (1997). Some basis tenets of educational reconstruction. In Darrol Bussler (ede.), Introducing educational reconstruction: 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transforming society through education. (pp. 49-120). California, CA: Caddo Gap Press.
Choi, J. (2010). Educating citizens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The case of South Korea. The Social Studies, 101, 174-178.
Counts, George S. (1932). Dare the school build a new social order?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Couper, M. R. (1984). The Delphi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sequence model.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7(1), 72-77.
Delbecq, A. L., Van de Ven, A. H., & Gustagson, D. H. (1975). Group techniques for program planning: A guide to nominal group and Delphi process. Scott, NJ: Foresman and Company.
Espiritu, Y. L. and Tran, T. (2002). Vietnam, my country: Vietnamese Americans and transnationalism. In P. Levitt and M. C. Waters (Eds), The changing face of home: the transnational live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pp.367-389). New York, NY: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Fouron, G. E. and Glick-Schiller, N. (2002). The generation of identity: redefining the second generation within a transnational social field. In P. Levitt and M. C. Waters (Eds.), The changing face of home: the transnational live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pp. 169-207) New York, NY: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Gay, G. (1995). Curriculum theory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Banks, J. A. & Banks, C. A. M.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p.25-43). New York, NY: Macmillan.
Glick-Schiller, N. (1997). The situation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 Identities 4(2): 155-166.
Glick-Schiller, N., Basch, L., and Blanc-Szanton, C. (1992). Toward a transnationalization of migration: Race, class,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reconsidered. The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645, 24-52.
Gollnick, D. M. and Chinn, P. C. (1990).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New York, NY: Merrill.
Grant, Carl. A. & Sleeter, C. E. (1996). After the school bell rings, (2nd ed.).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Falmer.
Hall, S. (1990). The diaspora and culture identity. In J. Rutherford (Ed.),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London, England: Lawrence and Wishart.
Hilda Hernandez (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A teacher’s guide to content and process. Columbus, OH : Merrill.
Kivisto, P. (2001). Theorizing transnational immigration: a critical review of current efforts.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24(4), 549-577.
Krathwohl, D. R., Bloom, B. S., & Masia, B. B.(1964).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II: Affective domain. New York, NY: Mckay.
Levitt, P. and Waters, M. C. (Eds) (2002). The changing face of home-The transnational lives of the second deneration. New York, NY: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Light, I. (2001). Globalization, transnationalism and trade. 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 10(1), 53-79.
Nieto, S. (1996). Affirming diversity: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New York, NY: Longman Publishers.
Poetes, A., Guarnizo L. and Landolt, P. (1999). The study of transnationalism: Pitfalls and promise of an emergent research field.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22(2), 217-237.
Portes, A. (1995). Children of immigrants: segmented assimilation. In A. Portes(Ed), The economic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pp. 248-280). New York, NY: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Portes, A. (1996). Transnational communities: their emergence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system. In Roberto Patricio Korzeniewicz and William C. Smith (Eds.), Latin America in the world-economy.(pp. 151-168).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Santora, E. D. (1995). The drama of dominance and diversity: A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secondary social studies/languahe arts cor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7379). Retrieved from http://archive.org/details/ERIC_ED387379
Sleeter, C. E. & Grant, C. A. (1999). 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 Columbus, OH: Merrill.
Sleeter, C. E., Grant, C. A. (1999). 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 Columbus, OH : Merrill.
Stephan, W. G. and Stephan, C. W. (1991). Intermarriage: effects on personality, adjustment,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two samples of studen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 241-250.
Suzuki, B. H. (1984). 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16(3), 294-322.
Tiedt , P. L. & Tiedt , I. M. (1979). Multicultural teaching: A handbook of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Boston, MA: Allyn & Bacon.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