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7201423411000
DOI 10.6846/TKU.2014.00381
論文名稱(中文) 性別角色取向、共依附特質與高中生生涯成熟度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Relationships among Gender Role, Co-dependency, and Career Maturit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劉凡嘉
研究生(英文) Fan-Chia Liu
學號 69769019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18
論文頁數 12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韓貴香
委員 - 張雅惠
委員 - 楊明磊
關鍵字(中) 性別角色
共依附
生涯成熟
關鍵字(英) gender role
co-dependency
career matur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的性別角色取向、共依附特質與生涯成熟度三者之相關,研究以852位台北地區公立高中學生為對象,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一)基本資料調查、(二)性別特質量表、(三)共依附量表與(四)生涯成熟量表,經統計分析後的主要研究結果為:

一、在整體性別角色取向上,不管是男性或女性,皆以「未分化」所佔的比例最高,其次則為「兩性化」。

二、高中生在「認同照顧者角色」之共依附特質上,女性高於男性;「男性化」在生涯成熟度各層面上並未高於「女性化」。

三、高中生在「生涯發展認知」之生涯成熟度上,女性顯著高於男性;三年級學生在「生涯發展認知」之生涯成熟度上顯著高於一年級,且在「生涯規劃態度」之生涯成熟度上顯著高於一、二年級。

四、在整體生涯成熟度上,包括「生涯發展認知」與「生涯規劃態度」,皆以「兩性化」最高,同時「男性化」與「女性化」又顯著高於「未分化」。

五、「認同照顧者角色」對高中生的「生涯發展認知」與「生涯規劃態度」具預測力,而「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對高中生的「生涯規劃態度」亦具預測力。

六、「性別角色取向」對高中生「生涯發展認知」與「生涯規劃態度」均具預測力,且「兩性化」之預測力最高。

根據此結果,本研究提出進一步討論,並提供未來研究方向與實務上之建議。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 between gender role, co-dependency and career maturity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from 852 public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Four research instrument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person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 gender role scale, co-dependency scale and career maturity scale.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Both in male and female, the “undifferentiated” had the highest percentage, followed by “androgynous”.

2.Fe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had higher “identified caretaking activities” than male students. “Masculine” and “feminin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ll aspect of 
“career maturity”.

3.Fe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had higher “career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than male students. The third-year students had higher “career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than the first-year students, and had higher “career planning attitude” than first/second-year students.

4.In whole career maturity, including “career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and “career planning attitude”, “androgynous” had the highest impact, and “masculine” and “feminine” are both higher than “undifferentiated”.

5.The “identified caretaking activities” can both effectively predict “career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and “career planning attitude”, and “attempts to derive a sense of purpose through relationships” can also predict “career planning attitude”.

6.The “gender role” can both effectively predict “career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and “career planning attitude”, and “androgynous” had the highest predictive power.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further suggestions and discussions were made and future recommendations were also propose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高中生的生涯發展任務 	5
第二節 性別角色與相關研究	9
第三節 共依附特質與相關研究	14
第四節 生涯成熟與相關研究	20
第五節 性別角色、共依附特質與生涯成熟之相關研究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5
第四節 實施程序 5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生在性別角色取向、共依附特質與生涯成熟度
      之差異情形 58
第二節 不同「性別角色取向」高中生之「共依附特質」差異分析 73
第三節 不同「性別角色取向」的高中生在「生涯成熟度」的差異分析 76
第四節 「共依附特質」與「生涯成熟度」的相關 79
第五節 「性別角色取向」與「共依附特質」對「生涯成熟度」的預測 81

第五章 綜合討論
第一節 本研究之主要結果與發現	84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9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94
二、英文部分 101

附錄目次
附錄一 預式量表 107
附錄二 正式量表 113
附錄三 量表授權使用同意書 119

 
圖表目錄
圖2-4-1  Crites的職業成熟階層模式 23
圖3-1-1  研究架構圖 32
圖3-3-1  性別特質量表的陡坡考驗 38

表2-4-1  Super的生涯成熟模式 22
表3-2-1  預試問卷施測情形一覽表 33
表3-2-2  預試有效樣本人數分配表 33
表3-2-3  正式問卷施測情形一覽表 34
表3-2-4  正式問卷有效樣本人數分配表	35
表3-3-1  性別特質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37
表3-3-2  性別特質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39
表3-3-3  刪除項目後之性別特質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40
表3-3-4 「性別特質量表」結果彙整 41
表3-3-5  共依附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44
表3-3-6  共依附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45
表3-3-7  刪除項目後之共依附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46
表3-3-8 「共依附量表」結果彙整 47
表3-3-9  生涯成熟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49
表3-3-10 生涯成熟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51
表3-3-11 第一次刪題:生涯成熟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53
表3-3-12 逐步刪題之結果:生涯成熟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54
表3-3-13 「生涯成熟量表」結果彙整 55
表4-1-1  性別角色取向整體分佈 59
表4-1-2  性別與性別角色取向的人數百分比與卡方檢定摘要表 60
表4-1-3  性別角色取向與男女性別的分佈與事後比較	60
表4-1-4  年級與性別角色取向的人數百分比與卡方檢定摘要表 61
表4-1-5  家庭結構與性別角色取向的人數百分比與卡方檢定摘要表 62
表4-1-6  不同性別的高中生在共依附特質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63
表4-1-7  不同年級的高中生在共依附特質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64
表4-1-8  不同年級的高中生在共依附特質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5
表4-1-9  不同家庭結構的高中生在共依附特質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66
表4-1-10 不同家庭結構的高中生在共依附特質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7
表4-1-11 不同性別的高中生在生涯成熟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68
表4-1-12 不同年級的高中生在生涯成熟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69
表4-1-13 不同年級的高中生在生涯成熟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0
表4-1-14 不同家庭結構的高中生在生涯成熟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1
表4-1-15 不同家庭結構的高中生之生涯成熟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2
表4-2-1  不同性別角色取向的高中生在共依附特質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3
表4-2-2  不同性別角色取向的高中生在共依附特質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4
表4-3-1  不同性別角色取向的高中生在生涯成熟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6
表4-3-2  不同性別角色取向的高中生在生涯成熟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7
表4-4-1  高中生共依附特質與生涯成熟度之積差相關摘要表 79
表4-5-1  性別角色取向與共依附特質對高中生生涯成熟度之多元迴歸分析
         摘要表 8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于曉平、林幸台(2010)。角色楷模課程對高中數理資優女性性別角色、生涯自我 
效能與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1),27-61。

王秀玉(2001)。綜合高中資訊應用學程與高職資料處理科學生生涯成熟之比較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慶福、王郁茗(2003)。性別、性別角色特質取向與愛情觀及愛情關係的分析研 
究。中山醫學雜誌,14,71-82。

王叢桂、羅國英(2007)。華人管理者與情緒智能講師對情緒智能之認知差異。本  
土心理學研究,27,231-297。

王麗菱、李淑卿、黃小惠(2005)。北部地區高職餐飲管理科三年級學生工作價
值觀與生涯成熟的影響。中華家政學刊,38,33-56。

牛文菡(1999)。五專生生涯成熟與其生活角色重要性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靜宇(2008)。高雄市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之生涯成熟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美枝(1981)。性別特質問卷的編製及男女大學生四種性別特質類型在成就動
機、婚姻、事業及性態度上的比較。中華心理學刊,23(1),23-37。 

李美枝(1993)。從有關公平判斷的研究結果看中國人之人己關係的界限。本土心 
理學研究,1,267-300。

李美枝(1995)。女性心理學。台北市:大洋。

李美枝、鐘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
究,9,3-52。

邱志賢(1997)。高中生涯輔導的實施。諮商與輔導,133,7-9。

邱慕美(2002)。大學生之家庭界域、共依附特質與人際適應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呂宛靈(2006)。個人因素、情境因素與生涯成熟度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余佳倩(2001)。性別刻板印象的覺察與鬆動之研究-以大一女性學生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余齊君(2007)。青少年家庭壓力事件、家庭功能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余德慧(1988)。中國人的父母經-黏結與親情。台北市:張老師。

余德慧(1990)。中國人的父母經。台北市:張老師。

余德慧、顧瑜君(2000)。父母眼中的離合處境與現代倫理意涵。應用心理研究,6,173-211。

呂怡靜、施俊名、夏允中、蒲怡妤、呂衍謀(2013)年輕族群之性別角色特質與心
理因素之關係。物理治療,38(4),243-251。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欣華(2007)。大學生之生涯決策型態、人格特質與生涯成熟關係研究---以高  
高屏區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秋月(1999)。子女知覺父母婚姻暴力經驗、社會支持及共依附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昭儀(2004)。大學生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麗娟(1997)。「個體化」、「自我分化」的另一端—談「共依附」的意義與內
涵。諮商輔導,144,33-37。

吳麗娟(1998)。「共依附」父母的特質與其對孩子的影響。諮商輔導,154
,12-19。

林君品(1996)。自我認同、性別角色、及個人特質與生涯發展關係-四位心理學
者的學者之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林幸台(1983)。我國高中大一學生職業決策行為之調查與實驗研究。輔導學報,      
6,91-124。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

林淑芳 、吳麗娟、林世華(2004)。中學生共依附特質與信任感之相關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35(3),295-318。

林筱婷(2005)。大學生的共依附與其在愛情關係中的人際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林榮茂(2001)。後期中等教育學生生涯成熟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錦坤(2001)。青少年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市:東華。

涂喜敏(2002)。創造每個學生都能成功的優質環境座談會後記。張老師簡訊,
夏季刊,16-17。

高紹成(1996)。高雄縣國中學生職業成熟度及其相關因素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高嘉慧(2001)。國中生性別角色、性別刻板印象與兩性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基隆
市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孫仲山(1996)。職業成熟綜合先天能力與後天的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徐世秋(2009)。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性別角色、社會影響因素與身體意象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陳秀菁(2002)。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人際親密能力與親密感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怡如(2007)。高雄地區國中生性別角色特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皎眉(1996)。青春期的兩性關係。台北市:空中大學。

陳惠怡(2005)。台北市高中生依附關係及自我概念影響生涯定向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麗娟(1988)。職業取向的綜觀追蹤研究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輔導學報,11,
217-263。

許儀貞(2002)。台灣成年女性性別角色特質、共依附和自尊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志揚(2010)。大學生性別、性別角色取向與共依附對愛情關係品質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縣。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添洲(1998)。台灣地區高級職業學校學生生涯成熟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紹勳(1997)。專科生人格特質、職業定向、職業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
究。管理評論,16(2),111-138。

莊佩真(2003)。高中因應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生涯決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瑋琍(2007)。大學生共依附特質與戀愛分手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程玲玲(2008)。共依賴的研究。犯罪與形式司法研究,10,25-49。

黃文三(1994)。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光國(1999)。也談「人情」與「關係」的構念化。本土心理學研究,12,
215-248。

黃淑敏(1999)。師院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動機、生涯成熟相關因素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教育大學,台南市。

黃瑛琪(1997)。生涯探索團體對高一生涯不確定型學生生涯定向與生涯決策自我
效能預期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慧森(2001)。高職男性父職角色知覺與認同之研究—以屏東縣市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韞臻、林淑惠、林佳筠(2011)。大學生性別角色、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
究。學校衛生,59,105-131。

黃囇莉(1999)。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台北市:桂冠。

黃囇莉、鄭琬蓉、黃光國(2008)。邁向發聲之路:上下關係中「忍」的歷程與自
我之轉化。本土心理學研究,29,3-76。 

葉光輝(2004)。現代華人家人的互動關係及其心理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22,
81-119。

葉素汝(2007)。失落的運動場-女性運動員的性別角色衝突。諮商與輔導,254,
59-61。

詹淑慧(2013)。中彰投地區高職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生涯成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楊中芳(1991)。試論中國人的「自己」:理論與研究方向。載於楊中芳、高尚仁
(主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市:遠流。

楊晴惠(2000)。中文共依附評估量表信效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
學,桃園縣。

廖美淑(2005)。華人社會中男女大學生生活目標、生涯自我效能及親子互動方式
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廖玲燕(2000)。台灣本土社會讚許量表之編製及其心理歷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劉芳助(1999)。誰來照顧這群隱形的病人--被遺忘的女性家庭照顧者(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蔡淑鈴、吳麗娟(2003)。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
學報,35(1),59-78。

蔡淑霞(2003)。單親父母共依附對其青少年子女教養態度及共依附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黎佩欣(2011)。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其婚姻角色期望、生涯抱負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黎美玉(2010)。家庭系統分化、共依附特質與高中生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黎麗貞(1997)。大學女性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與職業選擇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駱俊宏、陳勝皇、傅綢妹(2011)。性別角色期待的枷鎖:擺盪於「性別」與「專
業」之間的男性護理人員。醫療品質雜誌,5(4),16-19。

賴美秀(2007)。智能障礙者手足共依附特質與依賴型生涯抉擇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賴瑞芳(2008)。性別角色影響女性生涯抉擇之因素探討-以生涯困擾個案為例。
諮商輔導,272,38-41。

蕭奕蕙(2000)。性別角色期待的枷鎖-擺盪於家庭與工作之間的女性公務人員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蕭雅云(2002)。高中生生涯成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蕭慧心(2002)。國小低年級兒童對圖畫故事書中性別角色的解讀(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市。

謝孟芳(2002)。性別、家庭背景及職業興趣對國中資優班學生教育及職業選擇
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臥龍、莊勝發、駱慧文(1997)。各級學校諮商員對女性案主性別角色與特質認
知之比較研究。諮商與輔導文粹,2,13-14。

鍾宜玲(2004)。大學生工作價值觀、生涯阻隔、生涯成熟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戴庭姍(2010)。高中(職)學生父母教養方式、性別角色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簡皓瑜(譯)(2004)。性與性別 (原作者J.Archer & B. Lloyd)。台北
市:巨流。

簡麗純(2001)。檢測「中文共依評估量表」之信效度-以物質成癮個案及家屬為
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羅逸群、吳毓瑩(2007)。高職學生性別角色特質與生涯發展阻礙的關係。國民教
育雙月刊,48(1),56-62。

羅瑞玉(2000)。青少年性別角色量表初探。學生輔導,70,132-151。

蘇倩雪(2002)。屏東地區高職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態度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二、西文部分
Avolio, B., Yammarino, F. J., & Bass, B. M. (1991). Identifying common methods variance with data collected from a single source: An unresolved sticky issu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3), 571-587.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Bem, S. 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 155-162.

Bem, S. L. (1981). Gender schema theory: A cognitive account of sex typing. Psychological Review,88(4), 354-364.

Block, J. H. (1973). Conception of sex roles: Some cross cultural and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s.American psychologist, 28, 512-526.

Borges, N. J., Richard, G. V., & Duffy, R. D. (2007). Career Maturity of Students in Accelerated Versus Traditional Program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6, 171-176.

Bowen, M. (1978).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Northvale,NJ:Jason Aronson.

Bowlby, J. (1982). Attachment and Loss(2ed). New York: Basic Books.

Collins, B.G. (1993). Reconstruing codependency using self in relation theory:A feminist perspective. Social Work, 38(4), 470-476.

Creed, P. A., & Patton, W. (2003). Predicting two components of career maturity in school base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29(4), 277-290.

Crites, J. O. (1965). The measurement of vocational maturity in adolescence: The attitude test of the vocational development inventory.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79, 122-128.

Crothers, M., & Warren, L. (1996). Parental antecedents of adult codependenc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2, 231-239.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Y: Norton.

Fischer, J. L., Spann, F., & Crawford, D. (1991). Measuring 
codependency. Alcoholism Treatment Quarterly, 8(1), 87-99.

Gay, L. R. & Airasian, P. (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6th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Gianakos, I. (1995). The Relation of Sex Role Identity to Career 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6(2), 131-143. 

Gazioglu, A. E. I. (2008). Gender, Gender roles affecting mate preference Turkish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42(2), 603-616.

Gilligan, C. (1988). Exit-voice dilemmas i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In Gilligan, C.Ward,J.V.,&Taylor,J.M.(Eds). Mapping the moral domai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rtung, P. J. (1997). Achieving career matur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hicago, IL.

Herr, E. L., & Cramer, S. H. (1988). 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the life span: Systematic approaches (3eds). Glenview IL:Scott, Foresman.

Hogg, J. A. & Frank, M. L. (1992). Toward an interpersonal model of codependence and contradependen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70, 371-375.

Hsu, F. K. (1985). The self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In A. J. Marsella, D. George, & F. K. Hsu (Eds.). Culture and self: Asian and western perspective.New York: Routledge.

Khan, S. B. & Alvi, S. A. (1983). Educational,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of vocational maturit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2(3), 357-364. 

Kinnier, R. T., Brigman, S. L., & Noble, F. C. (1990). Career indecision and family enmesh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8, 309-312.

Kohlberg, L. (1966). Cognitive stages and preschool education. Human Development, 9, 5-17.

Krestan, J.&Bepko, C. (1990). Codependency: The social reconstruction on female experience. Smith College Studies in Social Work, 60, 216-232.

Martsolf, D. S., Hughes-Hammer, C., Estok, P., & Zeller, R. A.(1999). Codependency in male and femalehelping professionals.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13(2), 97-103.

Martsolf, D. S., Sedlak, C. A., & Doheny, M. O. (2000). Codependency and related health variable.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14(3),150-158.

Mellody, P., Miller, A. W., & Miler, J. K. (1989). Facing codependence.Harper San Francisco: Harper & Collins.

Miller, J. D. (1983). Scientific literacy: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 Daedalus, 112(2), 29-48.

Nielson, J. M. (1990). Sex and gender in society perspective on stratification. (2nd ed.).Illion: Waveland press, Inc.

Niles, S. G., & Harris-Bowlsbey, J. (2005).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O’Brien, P. E., & Gaborit, M. (1992). Codependency: A disorder separate from chemical dependenc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48,129-136.

Post-Kammer, P. (1987). Instrinsic and extrinsic work values and career maturity of 9th and 11th-grade boys and girls.Journal of Counselling and Development,66, 420-423.

Potter-Efron R.T. & Potter-Efron, P. S. (1989). Assessment of codependency with individuals from alcoholic and chemically dependent families. Alcoholism Treatment Quarterly,6(1), 37-57.

Prest, L. A., Benson, M. J., & Protinsky, H. O. (1998). Family of origin and current relationship influences on codependency. Family Process,37(4), 513-528.

Putnam, B. A., Hosie, T. W., & Hansen, J. C. (1978). Sex difference in self-concept variable and vocational attitude of adolesc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47(1), 23-27.

Rice, F. P. (1998). Human Development: A Life-Span Approach(3rd ed.). N.J.: Prentice Hall.

Sharf, R. S. (1997). Applying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to Counseling.( Eds.).Pacific Grove: Brooks/Cole.

Spann, L. & Fischer, J. (1991). Identifying co-dependency. The Counsello,8,27.

Spence, J. T., Helmreich, R., & Stapp, J. (1975). Ratings of self and peers on sex role attribut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self-esteem and conceptions of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2, 29-39.

Sroufe, L. A., & Waters, E. (1977). Attachment as an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 Child Development, 48, 1184-1199.

Subby, R.(1984). Inside the chemically dependent marriage: Denial and manipulation. In co-dependence: A emerging issue. Pampano Beach, FL:Health Communication.

Super, D. 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New York:Harper & Row.

Super, D.E. (1974). Measuring vocational maturity for counseling and evalua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Vocational Guidance Association.

Super, D. E (1980). A life 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6(30), 282-298

Watson, M. B. (2008). Career Maturity Assessment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In J. A. Athanasou & R. V. Esbroeck(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areer Guidance. Media B. V.:Springer.

Webb, A. P. (1963). Sex-role preferences and adjustment in early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34(3), 609-618.

Wegscheider-Cruse, S., & Cruse, J. R. (1990). Understanding 
 co-dependency. Deerfield Beach: Health Communication.

Well, M., Glickauf-Hughes, C., & Jones, R.(1999)
Codependency: A grass roots construct’s relationship to shame-proneness, low self-esteem, and childhood parentifi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7(1), 63-71.

Whitfield, C.L. (1989).Co-dependence: Our most common addiction-some physical, mental, emotional and spiritual perspectives. In B.Carruth & W. Mendenhall. (Eds.), Co-dependency : Issues in treatment and recovery. NY : The Haworth Press.

Wolfe, K. L. & Betz, E. N. (1981). Traditionality of choice and sex-role identification as moderators of the congruence of occupational choice in college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8(1), 43-55.

Wright, P. H. & Wright, K. D. (1990). Measuring codependency’s close relationship: A preliminary study. Journal of Substance Abuse,2(3), 335-344.

Zetterlind, U. & Berglund, M. (1999). The rate of co-dependence in spouses and relatives of alcoholics on the basis of the Cermak co-dependence scale. Nordic Journal of Psychiatry 53, 147-5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