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7201423311200
DOI 10.6846/TKU.2014.00380
論文名稱(中文) 幽冥中尋找回家的路-我與母親同歷阿茲海默長旅生命轉化經驗敘說
論文名稱(英文) Finding our way home: a self-narrative about life transformation experience in Alzheimer's journe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陳安琪
研究生(英文) An-Chi Chen
學號 69869002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13
論文頁數 12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明磊(ymlxxx@ms1.hinet.net)
委員 - 謝文宜(wendys@mail.usc.edu.tw)
委員 - 成虹飛(hcherng@mail.nhcue.edu.tw)
關鍵字(中) 自我敘說
阿茲海默症
生命轉化
個體化歷程
關鍵字(英) self-narrative
Alzheimer’s disease
life transformation
individuation proces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我與母親在阿茲海默(症)的旅程中之生命轉化及發現為主題。第一章在說明研究動機、我的敘說經驗,以及我對敘說做為研究方法之理解。

第二至四章為自身經驗形成之文本,呈現三個階段的母女關係與生命樣態:第二章呈現敘說者與母親的成長背景、進入阿茲海默前的生命與關係狀態;第三章紀錄阿茲海默病旅中,母親的自發性療癒動作,以及敘說者亦作為共同經驗者、觀察者與照顧者,所經驗到的內在流動、覺察到的內在景象,或夢境,呈現轉化的歷程。第四章透過對死亡焦慮的經驗與態度轉變,看見轉化。

第五章針對文本進行深度理解並試圖與理論對話,由文本引發之意象與象徵,探入母女生命與阿茲海默病程,進行詮釋、理解或再發展;並試以榮格學派觀點探討歷程中神祕參與及共時性經驗、疾病與陰影之關係和意義。

第六章為研究者在敘說歷程中的自我觀照與發現,包括:自我敘說做為內在空間、自我敘說與個體化歷程之關連。第七章為結論,整合生命故事與轉化經驗中所得到之理解,連結至我對於「療癒與療癒者」之意義省思。
英文摘要
The topic of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life transformation of my mother and I as we went through the journey of Alzheimer’s disease. This thesis contains seven chapters. Chapter 1 explains research motivation, my narrative experience, and the utilization of narrative as research method.

Chapters 2 to 4 contains text based on my personal experiences, presenting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 and our life situation: Chapter 2 provide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s well as our life and relationship states before Alzheimer’s journey. Chapter 3 records the mother’s voluntary healing movements and I, as a co-participant, observer and caretaker, my internal flow and experiences through the Alzheimer’s journey, and describes internal landscape or emerging imagery and dreams that I am aware of to portray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Chapter 4 sees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e change of attitude toward death anxiety. 

Chapter 5 offer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n the text and tries to have a dialog with the theory, including the imagery and symbol emerge from the process of text writing, and my understanding of our life process and the long journey of Alzheimer’s disease. I also attempt to explore my experience and the meaning of diseas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individuation process from Jungian theory. 

Chapter 6 is about my insight and discovery during the narrative process. Chapter 7 is conclusion, integrating insight gained from the aforementioned life process and transformation experiences, connecting with the meaning of the “wounded healer”.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上路前的躊躇 	1
 第一節 與敘說的因緣與轉折	1
 第二節 自我敘說	8
第二章	細說從頭 	11
 第一節 母親和她的母親	11
 第二節 爸媽和我	14
 第三節 相依為命	16
 第四節 爸爸	31
第三章	阿茲海默長旅 	39
 第一節  啟程	39
 第二節  迴旋向下	48
 第四章	凝視終點 	69
 第一節  死亡陰影	69
 第二節  沈落與重生	70
 第三節  道別	75
第五章	回看,對話與發現	81
 第一節 研究者的視角與態度	81
 第二節 故事與象徵	82
 第三節 長旅的發現	95
 第四節 疾病的意義	106
第六章	敘說與論文113
 第一節 敘說經驗與發現  113
 第二節 與理論交會	117
 第七章	句點與逗點 	121
參考文獻 	125

圖目錄
圖 1 用在自我敘述時的再現歷程模型	10
圖 2 分析師-患者場域圖	98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宜燕、戴育賢(譯)(1999)。夢的百科全書。台北:五南。

孔繁鐘(編譯)(2007)。DSM-IV-TR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台北:合記。

台灣失智症協會(2013)。認識失智症【台灣失智症協會網站】。取自 
http://www.tada2002.org.tw/tada_know_02.html#01

朱侃如(譯)(1999)。榮格心靈地圖(原作者:Murray Stein)。台北:立緒。

朱侃如(譯)(2005)。千面英雄(原作者:J. Campbell)。台北:立緒。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原作者:M. L. Crossley)。嘉義市:濤石文化。

李宗海、陳獻宗(2000)。失智症簡介。當代醫學,6(12),438-442。

李佩怡(2013)。榮格個體化思想-由負傷到療癒的整合之道。台北:天馬。

余德慧、石佳儀(2003)。生死學十四講。台北市:心靈工坊。

易之新(譯)(2011)。榮格心理治療(原作者:M. L. von Franz)。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0)

易之新(譯)(2002)。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療癒力量。(原作者:T. Dethlefsen & R. Dahlke)。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83)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台北:心靈工坊。

吳菲菲(譯)(2012)。與狼同奔的女人(原作者:C. P. Estes)。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5)

邱銘章、湯麗玉(2009)。失智症照護指南。台北:原水文化。

柯理斯、林為正(譯)(1994)。父愛不缺席(原作者:D. Stoop)。台北:智庫。

孫柯(譯)(1994)。解開母女情結(原作者:D.R. Cocola & A. M. Matthews)。台北市:遠流。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
  研究,16,23-69。

常以方(2006)。戰爭與和平:從我的母女關係探究母女親密關係與自我蛻變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許桂綿(譯)(2011)。記憶的照顧者(原作者:A. Gillies)。台北:生命潛能。(原著出版年:2009)

陳豐偉、張家銘(譯)(2009)。你的感覺,我懂(原作者:A. P. Ciaramicoli & K. Ketcham)。台北:麥田。(原著出版年:2000)

陳世勳、伍如婷、黃梅芳、林智敏、周嘉娸、鄭文郁(譯)(2012)。轉化之旅:自性的追尋(原作者:M. Stein)。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8)

張倫琪(2005)。離婚女性的個體化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學院,台中。

張穎綺(譯)(2004)。你有沒有看見我的馬(原著者:G. Corneau)。台北:張老師。(原著出版年:1998)

張蘭馨(譯)(1994)。影響你生命的12原型(原作者:C. S. Pearson)。台北:生命潛能。

曾愉芳、杜明勳(2007)。老年人的靈性照顧。長期照護雜誌,11(2),109-115。

黃璧惠、魏宏晉、李燦如、康琇喬、楊志賢、鄭文郁等(譯)(2012)。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原作者:M. Stein)。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6)

楊夢茹(譯)(2007)。分析心理學與夢的詮釋(原著者:C. G. Jung)。苗栗:桂冠。

廖婉如(譯)(2006)。榮格解夢書(原著者:J. A. Hall)。台北:心靈工坊。

劉俐(譯)(2011)。哀悼日記(原作者:R. Barthes)。台北:商周。(原著出版年:2009)

蔡佳芬(譯)(2012)。你忘了我,但我永遠記得你(原作者:V. Bell & D. Troxel)。台北:心靈工坊。

廣梅芳(譯)(2012)。生命週期完成式(原作者:E. H. Erikson & J. M. Erikson)。台北: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賴怡妝(譯)(2010)。從言語誕生的現實(原作者J. C. Lavie)。高雄:無境。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
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

魏宏晉、曾冠喬、陳俊元、周嘉娸、施養賢(譯)(2012)。共時性:自然與心靈合一的宇宙(原作者:J. Cambray)。台北:心靈工坊。

魏宏晉(譯)(2013)。中年之旅:自性的轉機(原作者:M. Stein)。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83)

 
英文部份
Cann, K. B. (2006). Looking at Alzheimer’s disease from a depth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Master’s thesis).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database. (UMI No.3447658)

Crossley, M. L. (2000). 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Davenhill, R. (2007). Looking into later life: a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to depression and dementia in old age. London, England: Karnac Books.

Henderson, R. (2005). We must all breathe: an interview with Arnold Mindell. Quadrant: The Journal of the C.G. Jung Foundation, XXXV(2). Retrieved from       
http://www.aamindell.net/download/process-work/arnoldMindellLWJ.doc

Hollis, J. (1996). Swamplands of the soul. Toronto, Canada: Inner City.

Kreinheder, A. (2009). Body and soul: the other side of illness. Toronto, Canada: Inner City.

Leonard, L. S. (1982). The wounded woman. Boston, MA: Shambhala.

Plokinghorne, D. 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New York,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Rabinson, S. (2009). The difficult transition. (Master’s thesis).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database. (UMI No.340614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