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7201119333700
DOI 10.6846/TKU.2011.00414
論文名稱(中文) Facebook使用行為、使用者愉悅對忠誠度之影響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Facebook Usage, Users' Pleasure on Loyal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宣佩涵
研究生(英文) Pei-Han Hsiuan
學號 69704023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15
論文頁數 16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卓美玲
委員 - 莫季雍
委員 - 劉忠陽
關鍵字(中) Facebook
使用者愉悅
網站忠誠
關鍵字(英) Facebook
Users’ Pleasure
Loyal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Facebook曾因為小遊戲的話題,讓台灣的使用者瘋狂加入會員,隨著Facebook使用越趨普及,人們在社群的使用與溝通行為也不斷轉換、變形,使用者透過社群網站的溝通行為達到哪種類型的愉悅?程度如何?有人認為網路時代無忠誠可言,因此網路社群的鎖定效果如何?使用愉悅是否會增加使用忠誠?
  本研究援引自使用者愉悅的相關理論,探討使用者藉由社群介面的使用達到的互動溝通行為,讓使用者感知到哪些愉悅?而使用行為與愉悅性對於社群網站忠誠度又有哪些影響?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從Facebook的基本人口特性、基本使用習慣、Facebook介面使用與替代性、使用者愉悅對忠誠度的影響,以找出影響使用者持續使用的關鍵,以及可能造成使用者轉換意圖的原因。
  本研究發現:1.介面功能的使用以及愉悅性,對持續使用的忠誠有影響。2未來若有新的社群網站提供更好的服務時,使用者還是會想嘗試看看。3.越常在網路上活動的使用者,未來轉換至其他社交網站的可能性越高。4.越常使用Facebook雖會產生更多愉悅性,但愉悅無法預測轉換行為,就算在Facebook中的互動是以人為主,但過度的商業行為仍然會導致使用者反感。5.使用者透過行動裝置可隨時上網,關心、監看朋友的狀況以及得到訊息接收的快感,顯示了這一類型的使用者更願意付費讓使用更快速、完整。6.當使用者對網站內的資料保護不擔憂,則使用忠誠度越高、越不容易因過多商業內容而轉換,其小額付費的意願也會增加,因此作好隱私的保護將是留住使用者很重要的因素。7.在Facebook中,功能的使用與替代性最可有效預測忠誠度與轉換,因此介面設計與功能是吸引與留住使用者最重要的因素。
英文摘要
While Facebook become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around the world, Taiwanese users also eager to embrace and become one of Facebook members. Interfaces of social networks keep changing and updating in the way how people use them to communicate. How do users feel different kind of pleasure through communication in social networks, and what is the extent? One theory is that there’s no loyalty in the internet age, therefore how is the lock-in effect in social networks? Does pleasure cause people more loyal to social networks?
  Following the theory of users’ pleasure, the study tries to discover what kind of enjoyment that Facebook members perceive in their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through different functional usage. And how do functional usage and pleasure further affect users’ loyalty toward Facebook? The study conducts a web-based Survey, to find the affection to loyalty from basic user’s characteristics, habits of Facebook use, replacement of other services and user pleasure,trying to find the key that causes persistent use and users’ intension to transfer to other service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1.Funtional usage and user pleasure only affect persistent use of loyalty. 2.When there’s a new social network site providing a better service, users have high intention to try the new site. 3.The more active internet users are, the more possible the future transfer is. 4. More functional usage cause more user pleasure, but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users intention to switch will be more strong when users perceive excessive commercial activity in the site. 5. People who use the mobile devices could easily know what their friends doing and where they are through Facebook, they feel higher pleasure to show consideration for friends and also get the enjoyment of sending and receiving messages . The pleasures make those users more willing to pay money when there’s some new function served. 6. Users who do not worry about privacy disclosure are more likely to use Facebook. They will not easily transfer to another site because of too much commercial information in Facebook, and they are more willing to pay for other functions. Privacy protection, therefore, may be an important key to keep users. 7.The research finds that in Facebook, functional usage and replacement can effectually predict the users’ loyalty and intention of transference. Therefore, the interface design and better service will be an important factor to attract and keep use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Facebook	6
壹、 Facebook的使用與特色	7
貳、替代性	16
參、 Facebook目前相關研究	17
第二節 使用者的正向觀感:愉悅性	22
壹、愉悅性	22
貳、愉悅性目前相關研究	35
第三節 社群忠誠度	36
壹、忠誠度	36
貳、社群忠誠度	37
參、轉換意圖	39
肆、Facebook/社交網站忠誠度目前相關研究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2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設計	44
第三節 研究變項之操作型定義與問卷設計	45
壹、FACEBOOK使用狀況	45
貳、使用者愉悅	47
參、網站忠誠度	50
第四章 資料分析	64
第一節 基本資料描述分析	64
第二節 信、效度分析	80
壹、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	80
第三節 使用者特性與基本使用情況、Facebook使用與替代、使用者愉悅以及忠誠度之關係	93
壹、性別對基本使用、Facebook使用、愉悅性以及忠誠度之關係	93
貳、不同年齡、教育程度對基本使用、Facebook使用、愉悅性以及忠誠度之關係	93
參、不同職業對基本使用、Facebook使用、愉悅性以及忠誠度之關係	96
第四節 Facebook使用情況對替代性、使用者愉悅以及忠誠度之關聯性分析	103
壹、Facebook使用行為對替代性之影響	103
貳、Facebook使用行為對愉悅性之影響	104
肆、替代性對愉悅性以及忠誠度之影響	111
伍、愉悅性對忠誠度之影響	113
陸、假設結果彙整	118
第五節 迴歸分析	119
壹、基本人口、基本使用、Facebook使用與替代對愉悅性之迴歸分析	119
貳 基本人口、基本使用、Facebook使用與替代、愉悅性對忠誠度之迴歸分析	13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4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44
第二節 研究結論	148
第三節 研究貢獻	151
第四節 限制與建議	152
參考文獻	154
中文	154
英文	156
網路	157
附錄一 正式問卷	161
表目錄
表3-4-1 Facebook使用情況之題項修改內容	54
表3-4-2 其它功能替代性之題項修改內容	55
表3-4-3 轉軸後的成份矩陣	56
表3-4-4 社交性愉悅之題項修改內容	58
表3-4-5 展演性愉悅之題項修改內容	59
表3-4-6 敘事性愉悅之題項內容	60
表3-4-7 其它愉悅性之題項內容	60
表3-4-8 忠誠度轉軸後的成份矩陣	61
表3-4-9 忠誠度之題項內容	62
表4-1-1 Facebook使用者基本資料之描述性分析	66
表4-1-2 Facebook使用者之Facebook使用相關描述性分析	68
表4-1-3 Facebook使用之描述性分析量表	70
表4-1-4 Facebook使用之替代性分析量表	72
表4-1-5 社交性愉悅之分析量表	74
表4-1-6 展演性愉悅之分析量表	75
表4-1-7 敘事性愉悅之分析量表	76
表4-1-8 其他愉悅性之分析量表	77
表4-1-9 忠誠度之分析量表	79
表4-2-1,Facebook使用情況量表之信效度分析	81
表4-2-2,替代性量表之信效度分析	83
表4-2-3(1) 社交性愉悅構面之因素分析	84
表4-2-3(2) 展演性愉悅構面之因素分析	86
表4-2-3(3) 敘事性愉悅構面之因素分析。	87
表4-2-3(4) 其它愉悅構面之因素分析。	88
表4-2-4忠誠度量表之信效度分析	90
表4-3-1 性別對各構面之影響差異 T檢定	93
表4-3-2(1) 年齡、教育程度對基本使用之關聯分析量表	94
表4-3-2(2) 年齡、教育程度對基本使用之關聯分析量表	95
表4-3-2(3) 年齡、教育程度對愉悅性之關聯分析量表	95
表4-3-2(4) 年齡對忠誠度之關聯分析量表	96
表4-3-3 職業對基本使用、Facebook使用、愉悅性以及忠誠度之T檢定分析量表	97
表4-3-4(1)每日使用網路時間、Facebook使用時間、朋友數量以及資料保護對Facebook使用之關聯分析量表	99
表4-3-4(2)每日使用網路時間、Facebook使用時間、朋友數量以及資料保護對愉悅性之關聯分析量表	100
表4-3-4(3)每日使用網路時間、Facebook使用時間、朋友數量以及資料保護對忠誠度之關聯分析量表	101
表4-4-1 Facebook使用行為對替代性之關聯分析量表	104
表4-4-2 Facebook使用行為對社交性愉悅之關聯分析量表	105
表4-4-3 Facebook使用行為對展演性愉悅之關聯分析量表	106
表4-4-4 Facebook使用行為對敘事性愉悅之關聯分析量表	107
表4-4-5 Facebook使用行為對其他愉悅性之關聯分析量表	108
表4-4-6 使用行為對忠誠度之關聯分析量表	109
表4-4-7 使用行為對忠誠度之關聯分析量表	111
表4-4-8 替代性對忠誠度之關聯分析量表	112
表4-4-9 社交性愉悅對忠誠度之關聯分析量表	114
表4-4-10 展演性愉悅對忠誠度之關聯分析量表	115
表4-4-11 敘事性愉悅對忠誠度之關聯分析量表	115
表4-4-12 其他愉悅性對忠誠度之關聯分析量表	116
表4-5-1 基本人口變項、使用變項、使用行為對情感交流的愉悅之迴歸分析	120
表4-5-2 基本人口變項、使用變項、使用行為對歸屬感、監看的愉悅之迴歸分析	122
表4-5-3 基本人口變項、使用變項、使用行為對展演性愉悅之迴歸分析	124
表4-5-4 基本人口變項、使用變項、使用行為對敘事性愉悅之迴歸分析	125
表4-5-5 基本人口變項、使用變項、使用行為對傳播快感之迴歸分析	127
表4-5-6 基本人口變項、使用變項、使用行為對替代對訊息接收愉悅之迴歸分析	129
表4-5-7 基本人口變項、使用變項、使用行為以及愉悅性構面對使用忠誠之迴歸分析	133
表4-5-8 基本人口變項、使用變項、使用行為以及愉悅性構面對目前其他社交網站使用之迴歸分析	135
表4-5-9 基本人口變項、使用變項、使用行為以及愉悅性構面對未來嘗試轉換意圖之迴歸分析	137
表4-5-10 基本人口變項、使用變項、使用行為以及愉悅性構面對過多商業行為造成的轉換意圖之迴歸分析	139
表4-5-11 基本人口變項、使用變項、使用行為以及愉悅性構面對小額付費之迴歸分析	142
圖5-1 愉悅性、Facebook使用與替代與忠誠度、轉換的影響	151
圖目錄
圖2-1-1 Facebook朋友引薦模式……………………………………………….….7
圖2-1-2 Facebook案例說明 ….………………………………………………….15
圖2-2-2 Facebook案例說明 ….………………………………………………….25
圖3-1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	42
圖4-2-1 因素分析之構面情況	92
圖5-1 愉悅性、Facebook使用與替代與忠誠度、轉換的影響	151
參考文獻
中文
1.王柏均(2010)。《虛擬社群成員使用動機、信任、參與程度及影響忠誠度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2.王棣鴻(2010)。《社群網站使用與滿足之研究-以台灣Facebook使用者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3.江旻峻(2006)。《Web 2.0時代網路發展策略—從整合性關係建立網站之觀點出發》,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
4.辛莉萍(2010)。《以網路社群使用者的知覺價值探討持續使用行為意向:以Facebook為例》。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5.呂明翰(2009)。《部落格中的創新傳佈-以無名小站付費VIP制度為例》。淡江大學 大眾傳播學系
6.林玉婷(2005)。《即時通訊軟體MSN Messenger暱稱之呈現與溝通策略》。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7.林芳綺(2007)。《探討在個人部落格中影響部落客承諾之因素》。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8.林琦君(2010)。《高職生網路使用型態與人際關係、網路成癮之探究—以Facebook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
9.林福鈿(2010)。《科技是否能夠建立社會幸福感?以Facebook使用為案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
10.周倩與林華(1997)。《電腦網路與傳播問卷調查》,中華傳播學會。
11.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國傳播學會1997年會學刊,2-12。
12.洪慧芳(譯)(2010)。《社群新經濟時代》。台北市:財信。(Erik Qualman, 2009)
13.洪蘭(譯)(2003)。《真實的快樂》。臺北市 : 遠流出版事業公司(Martin E. P. Seligman, Ph. D. 2003 )
14.施建彬,陸洛(譯) (1997)。《幸福心理學》。臺北市 : 巨流圖書公司(Michael Argyle 1987)
15.胡柏舟(2010)。《社交網路服務網站Facebook參與者休閒參與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
16.莊懿馨(2010)。《以使用與滿足理論、互動性及網絡中心性觀點探討社交網站黏著度—以Facebook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科技管理所。
17.張之秀(2010)。《探討影響Facebook使用意圖之因素-以理性行為理論為觀點》。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博士班。
18.張玉佩(2010):《媒體愉悅:數位遊戲之閱聽人經驗探索》。中華傳播學會(2010)。嘉義縣:中正大學。
19.張純富(2011)。《社交網站人際關係維繫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20.高純憶(2011)。《Facebook社群網站使用者之休閒參與動機、使用行為與休閒效益關係之探討》。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
21.鈕偉恩(2008)。《部落格成功模型─從內容、科技、社會構面以及使用者愉悅探討部落格成功之影響因素,開南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22.葉原榮(2009)。王子的國度:台灣BL(Boy’s Love)漫畫迷的行為特質與愉悅經驗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
23.郭士玄(2010)。《影響Facebook使用者忠誠度的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所暨醫療資訊管理所。
24.陳琇玲(譯)(2010)。《性愛與金錢、天才與背叛交織的秘辛》。台北市:商周。(Ben Mezrich, 2009)
25.陳品宏(2009)。《面對面與Facebook之人際互動研究》,台灣大學資管研究所。
26.陳貞年(2010)。《探討使用者對網路社群沈浸因素-以Facebook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系所 資訊管理系。
27.陳家儀(2010)。《Facebook使用者行為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
28.陳蓉萱(2005)。《線上社會支持類型初探—以即時通訊軟體MSN為例》。中華傳播學會。 
29.曹舒婷(2011)。《影響社交網站使用者自我揭露因素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國立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
30.許慈雅(2010)。《社交網站與組織內人際關係改變之關聯性研究─以Facebook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31.葉俐君(2006)。《基於轉換成本觀點探討部落格平台之顧客保留影響因素》,中原大學 資訊管理研究所 。
32.黃文珍(1994)。《TV使用對個人的意義研究:快感經驗與社會性使用分析》。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
33.黃介明(2007)。《電磁相容電子驗證機購品質、顧客滿意度、信任與顧客忠誠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34.黃鈺婷(2010)。《虛擬社群中的人際關係與寂寞感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高雄師範大學 資訊教育研究所。
35.黃昱銘(2010)。《社交網站使用者轉換意圖之探討—以Facebook為例》。東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36.曾玉枝(2008)。《影響人們經營部落格的動機因素》,靜宜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研究所。
37.曾昭傑(2010)。《Facebook微網誌使用因素之研究》。中華大學應用數學學系。
38.鄒姝(2009)。《社交網站Facebook使用現況與人際關係問題初探》。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39.賈辰勛(2009)。《微網誌使用者之心流經驗與其微網誌參與行為之相關性初探》。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40.廖珮妤(2008)。《影響部落格使用者付費意願之研究-以無名小站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41.蔣昕(2010)。《臉書上的一張臉譜:社交網站上的劃界與展演》。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42.劉佳妍(2009),《社群網絡口碑傳播與使用者行為關聯之研究》,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43.劉智華(2001),《網站體驗與上站忠誠度之關係研究》。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44.劉忠陽、龔涵君(2011)。Facebook對消費者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PLaiN男性服飾店為例。2011 數位創世紀研討會。
45.賴冠名(2010)。《使用者資訊隱私顧慮和網站隱私機制對信任的影響 ─ 以Facebook台灣使用者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46.盧一伶(2010)。《內外向人格特質與Facebook使用動機與行為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
47.歐倢彣(2010)。《社交遊戲的娛樂性VS.社交性:以開心農場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48.顏中海(2010)。《Facebook的網路遊戲動機及參與程度與網路人際的影響》。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49.蘇敬棠(2010)。《社會網絡連帶關係對於社群訊息傳遞之影響-以Facebook 社群網站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所。
50.羅之盈(2010):《2010台灣網站100強,社群回溫帶動三個走向六個趨勢》。數位時代,190,p42。
51.鐘瓅萱(2009)。《探索社群網站之社會連結、寂寞感與忠誠度之關聯— 以Facebook 》為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
52.張簡群哲(2010)。《影響社交網站黏著度因素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英文
1.Abercrombie, N., & Longhurst, B. (1998). Spectacle and Narcissism. London: Sage。
2.Anandya, Dudi(2010).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 of Exchange to Build Customer Loyalty in Social Network Sites. University Library of Munich.
3.Barbara L Fredrickson(2004),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2010年10月27日,取自:PubMed Central Journals,網址: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693418/pdf/15347528.pdf
4.Baym. (1995). The emergence of community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In I. S. Jones (Eds.), Cybersociety 2.0: Revisiting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5.Ellison, N. B., Steinfield, C., & Lampe, C. (2007).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2010年5月17日,取自:http://jcmc.indiana.edu/vol12/issue4/ellison.html
6.Ellis, (1973). Why people play. Eng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7.James L. Heskett (1991)。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8.Kuklich, Julian (2004). Play and Playability as Key Concepts in New Media Studies. Dublin City University 
9.Lampe, C., Ellison, N., & Steinfield, C., (2006) A Facebook in the crowd: Social searching vs. social browsing. Proceeding of the 2006 20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 i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pp.167-170). New york: ACM Press 
10.Nie, N. H.(2001). Sociabili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the internet: Reconciling conflicting finding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5(3), 420-35. 
Positive psychology(2009) Steve R. Baumgardner, Marie K. Crothers. Pearson Prentice Hall in Upper Saddle River, N.J .
11.Seybold(1998), Customers.com: How to Create a Profitable Business Strategy for the Internet and Beyond, Patricia Seybold, Inc
12.Singh, J. & Sirdeshmukh, D. (2000), “Agency and Trust Mechanisms in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Judgments”, Journal of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Vol. 28, pp. 150-167.
13.Srinivasan, S. S., Anderson, R., & Ponnavolu, K. (2002). Customer loyalty in e-commerce: An exploration of it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Retailing, 78(1), 41-50. 
14.The Benefit of Facebook”friends”: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s sites. Nocole B. Ellison. Charles Steinfield. Cliff Lampe. 2007
15.Wellman, B., Hasse, A. Q., Witte, J., & Hampton, K.(2001) Does the internet increase, decrease, or supplement social capital? Social networks,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ty commitment.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5(3), 436.
16.Wong Po Yan(2008). Factors affecting Individual’s Intention to continue
17.participating in a Social Networking Sit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網路
1.李宜穆(2011)。〈溝通習慣改變!去年全球電子郵件使用率減少8%〉。2011年5月28日,取自:http://www.bnext.com.tw/focus/view/cid/103/id/1721129. 
2.莊瑞萌(2010)。〈研究:上社交網站 就像談戀愛〉。2011年5月28日取自:http://www.mwks.com.tw/23397。
3.泰倫(2011)。〈來臉書「打卡」即時分享個人位置〉。2011年3月16日取自:http://n.yam.com/8news/computer/201102/20110218499782.html
4.孫昱涵(2009)。〈調查報告:Facebook的社群遊戲讓人潮變錢潮?〉。2010年10月31日,取自:動腦,網址: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3062
5.陳怡如(2009),〈台灣Facebook使用人數成長率世界第一〉,2010年6月9日,取自數位時代部落格,網址:http://bnext.pixnet.net/blog/post/25836005
6.陳品先編譯(2010)。〈faccebook意圖進軍搜尋引擎,與Google一決高下〉。2010年6月23日,取自數位時代部落格,網址:http://www.bnext.com.tw/focus/view/cid/103/id/15240
7.董福興(2009)。〈Facebook、微網誌,網路使用大調查結果公開(上)〉。2010年10月22日,取自T客邦,網址:http://www.techbang.com.tw/posts/1347
8.董福興(2009)。〈Facebook、微網誌,網路使用大調查結果公開(下)〉。2010年10月22日,取自T客邦,網址:http://www.techbang.com.tw/posts/1347-Facebook-micro-blogs-online-survey-using-the-large-public-on
9.維基百科(2010)。〈Facebook〉。2010年10月2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
10.聯合新聞網(2010)。〈台灣瘋Facebook 成長世界第一〉。2010年10月20日,取自Udn聯合新聞網,網址: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14&f_SUB_ID=2922&f_ART_ID=212903
11.劉威麟(2009)。〈Facebook創造三億史上最大會員數並達成損益兩平,各個細節之間如何的環環相扣?〉。2010年10月20日,取自數位之牆,網址:http://mr6.cc/?p=3606
12.劉威麟(2009)。〈Facebook台灣上星期爆增8.8萬使用者,下個月即將突破100萬〉。2010年5月17日,取自數位之牆,網址:http://mr6.cc/?p=3310
13.劉威麟(2010)。〈Faceboook電影《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 試片,我的3000字感想〉。2010年9月29日,取自數位之牆,網址:http://mr6.cc/ 
14.劉威麟(2010)。〈我們的自信皆來自於Facebook (和朋友較勁),不行嗎?〉。2010年10月20日,取自數位之牆,網址:http://mr6.cc/?p=5059。
15.劉翰謙(2011)。〈Facebook北美用戶減少,風光不再?〉。2011年7月4日,取自數位時代部落格: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145/id/18840
16.蘇湘雲(2010)。〈新MSN將支援跟Facebook友人即時通 還可玩高畫質視訊〉。2010年10月26日,取自Now news今日新聞網,網址:http://www.nownews.com/2010/04/30/339-2597780.htm
17.聯合新聞網(2010)。〈愛情不是奢侈品〉。2010年12月1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55&f_SUB_ID=4236&f_ART_ID=282874
18.Adam Singer (2009)。70 Usable stats form The 2009 State if the blogosphere。 2010年9月28日取自The Future buzz,網址:http://thefuturebuzz.com/2009/12/10/blogging-stats-facts-data/
19.Adam, N Joinson (2008)。Looking at, Looking up or keeping up with people? Motives and uses of Facebook。2010年05月17日取自:http://onemvweb.com/sources/sources/looking_at_motives_Facebook.pdf
20.Apurba Sen and Taly Weiss(2009)。Facebook’s Naked Reality: Social Networks Research Insights。2010年12月1日,取自:Facebook’s Naked Reality: Social Networks Research Insights。
21.CheckFacebook.com(2010),2010年5月17日,取自CheckFacebook.com,網址:http://www.checkFacebook.com/
22.CheckFacebook.com(2010),2010年9月7日,取自CheckFacebook.com,網址:http://www.checkFacebook.com/
23.Cameron Marlow(2009)。Maintained Relationships on Facebook。2010年12月1日,取自:http://overstated.net/2009/03/09/maintained-relationships-on-Facebook。
24.Facebook press room(2010), Company timeline. 2010年9月7日取自Facebook,網址:http://www.Facebook.com/press/info.php?timeline
25.Iris Chung(2011)。〈最新研究:上傳越多照片到Facebook的女生越有自信〉。2011年3月16日取自:http://techorange.com/2011/03/09/study-women-post-more-Facebook-photos-to-raise-self-esteem/#
26.John(2010)。〈Facebook行銷]Mark Zuckerberg運用Open Graph『讚』助廣告大未來!〉。2010年10月31日,取自:awoo SEO網路行銷誌,網址:http://blog.awoo.com.tw/2010/05/Facebook-open-graph/
27.Loren Grush(2010)。Like Facebook? You'll Love the Facebook Book。2010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foxnews.com/scitech/2010/11/29/like-Facebook-youll-love-Facebook-book/
28.Michael Arrington(2010). Hitwise says Facebook most popular U.S site. 2010年9月7日,取自Tech Crunch,網址:http://techcrunch.com/2010/03/15/hitwise-says-Facebook-most-popular-u-s-site/
29.Muhammad Saleem(2010)。Visualizing 6 Years of Facebook [INFOGRAPHIC]。2011年5月31日,取自:http://mashable.com/2010/02/10/Facebook-growth-infographic/
30.Rolph E. Anderson & Srini S. Srinivasan(2003)。E-Satisfaction andE-Loyalty: A ContingencyFramework。2010年9月22日,取自:http://faculty.lebow.drexel.edu/SwaminathanS/Papers/esat%20and%20eloyalty.pdf
31.TWNIC-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2010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出爐〉。2010年9月23日取自TWNIC-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網址: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32.ZDNET新聞專區:〈編輯部(2010)。圖:Facebook F8 大會的 Open Graph 場次〉。2010年5月17日取自ZDNET,網址:http://www.zdnet.com.tw/news/pix/0,2000085677,20145180,00.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延後至2011-10-10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延後至2011-10-10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