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7200922523100
DOI 10.6846/TKU.2009.00399
論文名稱(中文) 從物理之學到性命之學-邵雍反觀思想析論
論文名稱(英文) From the Learning about Physics to the Learning about Nature-On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the Theory of Shao Jung’s Observing Things with Thing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陳雯津
研究生(英文) Wen-Jin Chen
學號 69400005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11
論文頁數 12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謝仁真
共同指導教授 - 崔成宗
委員 - 林朝成
委員 - 殷善培
關鍵字(中) 物理之學
性命之學

觀物
反觀思想
關鍵字(英) the Learning about Physics
the Learning about Nature
Viewing
Observing things
the Observing Things with Things theor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宋史》有別於以往的史書,另闢〈道學傳〉以表彰承續「聖人之道」的道學家。實則,其有特定的學術背景與歷史條件,亦即程朱之學在元代學術發展中的官方地位;不過,學問進路與程朱之學相迥異的邵雍,卻因程氏的推舉而列入該傳,此應與程顥言其為「內聖外王之學」一語有關。然對照〈儒林傳〉裡李之才授與邵雍物理之學與性命之學的言論,卻曝露了其中的問題,倘若邵雍之學承自李之才,為何李之才非〈道學傳〉的一員,反而被歸於〈儒林傳〉?可見邵雍的物理之學與性命之學已有所轉化,那麼其內涵為何呢?是否如程顥所言為「內聖外王之學」?本研究即以邵雍物理之學與性命之學的涵義是否抉微程顥之說,作為問題的開端,進而以「觀」概念為入徑的視角,討論邵雍的觀物思想與反觀思想。
    邵雍以「觀物」名篇,隱然透顯其對「觀」概念的詮釋與運用,其「觀」有著雚鳥審諦觀察、〈觀〉卦賦予事物意義的認識義、先秦儒家價值實踐與道家主體修養的意涵,而邵雍便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其認識論與心性修養論,藉以建構出一套既溝通天人又囊括萬有的學問,前者以觀物學說為代表,後者以反觀思想為表徵。觀物思想是認識宇宙天地、古往今來、人事物象生成發展的入門之徑,反觀思想則為檢視「觀物」何以可能的實踐之方;易言之,其正是將物理之學與性命之學貫連起來的樞紐。邵雍同時將反觀思想與其生命結合,不僅顯出其人格涵養,亦帶出其應世立身的處世之道。
英文摘要
SONG SHI establishes the “Biographies of Daoxue” to recognize the scholars of Doaxue that accedes to the Confucianism,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history books. In fact, SONG SHI has particular scholastic connection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 in another word,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the Cheng-Zhu’s Neo-Confucianism in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Yuan dynasty. Despite the scholarship of Shao-Jung is distinct to Cheng-Zhu’s Neo-Confucianism ,who is incorporated into the “Biographies of Daoxue” because of Cheng’s commendation that describes Shao-Jung’s learning is the study of inwardly a sage and outwardly a king. However, the question reveals supposed we compare the comments of the “Biographies of Confucian” that Zh-Cai Li endorses “The Learning about Physics” and “The Learning about Nature” to Shao-Jung. If Shao-Jung’s learning derives from Zh-Cai Li, then why can not he be a member of the “Biographies of Daoxue”? Instead, Zh-Cai Li attributes to the “Biographies of Confucian”. Obviously, it shows that “the Learning about Physics” and “the Learning about Nature” of Shao-Jung’s learning have already transformed. Then, what is its connotation? Does it correspond with Cheng’s apprehension of Shao-Jung’s learning is the study of inwardly a sage and outwardly a king? The study is beginning to the question of the Learning about Physics and the Learning about Nature of Shao-Jung’s implication whether it illuminates Cheng’s apprehension. Furthermore, it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Shao-Jung’s “Observing Things” and “Observing Things with Things” theory, from the concept of “Viewing” as an access.
    Shao-Jung takes “Observing Things” as a theme to appear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for the concept of “Viewing”. The concept of “Viewing” indicates inspection, cognizance, which also endorses the meaning of every thing, the Confucian value of pre-Chin and main cultivation of Daoism. In terms of this foundation, Shao-Jung expands Epistemology and the Mind-Nature-Cultivation theory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by which constructs a unique knowledge that can communicate with talented humanity and all creatures. The “Observing Things” theory is a channel to understand cosmos, times, human-beings, and things from birth to development that is a drift of Epistemology. “The Observing Things with Things” theory as a device testifies how “Observing Things” realizes its way that is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Mind-Nature-Cultivation theory. In other words, The“ Observing Things” just as a hinge connect the Learning about Physics and the Learning about Nature. Meanwhile, Shao-Jung integrates The“ Observing Things with Things” theory into his life. It not only emerges his personal cultivation, but reflects his attitude to associate with peopl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方法.............................4
第三節  研究範圍.............................7
第四節  研究大綱............................15
第二章  邵雍觀物思想的濫觴..................16
第一節  「觀」的文字解釋....................16
第二節  《易經》中的「觀」..................19
第三節  先秦思想中的「觀」..................25
第四節  邵雍觀物思想的承襲..................40
第三章  邵雍觀物思想的開展..................44
第一節  先天易圖、易數的經世演繹說..........45
第二節  天地體用說..........................49
第三節  元會運世說..........................54
第四節  皇帝王伯說..........................57
第四章  邵雍反觀思想的探究..................63
第一節  觀與反..............................64
第二節  反與先天之思........................76
第三節  反觀................................86
第四節  反觀與心............................90
第五章  邵雍在反觀思想視域下的人格映現......97
第一節  賦詩的真意......................... 98
第二節  觀化的心境.........................102
第三節  安樂的志趣.........................105
第四節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胸懷.............107
第六章  結論...............................111
參考文獻...................................115

圖表目次

     圖1經世天地四象圖…………………………………………………………46
     圖2八卦次序之圖……………………………………………………………79
     圖3六十四卦次序之圖………………………………………………………79
     圖4八卦方位之圖……………………………………………………………80
     圖5六十四卦方圓圖…………………………………………………………84
參考文獻
一、民國以前的典籍
(一)邵雍著作及其相關研究
《伊川擊壤集》,【宋】邵雍,其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集部》O四 
    八,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皇極經世書》,【宋】邵雍撰、【明】黃粵洲註釋,臺北:中華書
    局,1965年。
《皇極經世書、皇極經世鈐》,【宋】邵雍撰;邵伯溫等解;【明】
    徐必達校正,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宋】張行成,其收錄於【清】永 
    瑢、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83年初版。
《皇極經世書解》,【清】王植,其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清】永瑢、紀昀等總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初版。
《擊壤集》,【宋】邵雍撰、上野日出刀解題,臺北:大化書局,
    1985年和刻。

(二)歷代易學著作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其收錄於《學津討原》第一函,臺
    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周易正義》,【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臺北:廣文書局,
    1972年元月初版。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1月第4次印
    刷。
《周易正義》,【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其收錄於《十三
    經注疏》周易、尚書(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初
    版。
《易學辨惑》,【宋】邵伯溫,其收錄於【清】永瑢、紀昀等總纂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
    版。
《易通變》,【宋】張行成,其收錄於【清】永瑢、紀昀等總纂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初版。
《易經集注》,【明】來知德,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9月第二次
    印刷。
《俞氏易集說》,【元】俞琰,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9月初版。
《御纂周易折中》,【清】李光地等奉敕撰,其收錄於《景印文淵閣
    四庫全書》, 【清】永瑢、紀昀等總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年初版。
(三)其他(經、史、子、集部著作)
《二程集》上,【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
    局,2004年2月北京第3次印刷。
《廿二史攷異》,【清】錢大昕,臺北:藝文印書館,1964年。
《四書章句集註》,【宋】朱熹,臺北:鵝湖出版社,2002年3月六
    刷。
《朱子語類》,【宋】朱熹,其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張伯行輯訂
    ,《朱子語類輯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10月臺  
    一版。
《老子道德真經》,【魏】王弼注、【明】孫鑛評,其收錄於嚴靈峯
    編輯,《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補編(二)》,臺北:成文出
    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宋元學案》,【清】黃宗羲,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第1版
    第3次印刷。
《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四冊  集部(一),【清】永 
    瑢、紀昀等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周髀算經》,【漢】趙君卿注;【北周】甄鸞重述;【唐】李淳風
    注釋,其收錄於【清】永瑢、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孟子正義》,【清】焦循、沈文倬點校,臺北:中華出版社,1998
    年12月北京第4次印刷。
《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許錟輝分段標
    點,其收錄於《十三經注疏》2尚書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
    司,2001年。
《皇朝文鑑》,【明】錢謙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宋】晁公武,其收錄於《中華漢語工具
    書書庫》, 李學勤主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
    1版第1次印刷。
《國故論衡》上,【清】張炳麟,臺北:廣文書局,1976年11月初
    版。
《御纂周易折中》,【清】李光地等奉敕撰,其收錄於《景印文淵閣
    四庫全書》, 【清】永瑢、紀昀等總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年初版。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3月北京第11次印刷。
《張子全書》,【宋】張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元】脫脫等修撰、楊家駱主編,臺北:
    鼎文書局,1977年初版。
《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臺北: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9月普及版一版一刷。
《詩經疏義會通二十卷》,【元】朱公遷,其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
    庫全書》經部77,【清】永瑢、紀昀等總纂,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83年初版。
《經義述聞》,【清】王引之,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2月再版。
《漢書》,【漢】班固,臺北:新陸書局,1967年12月出版。
《漢書注釋》,【漢】班固、張烈主編,海口:南方出版社,1995年
    5月第1版第2次印刷。
《增修詩話總龜》,【宋】阮閱撰,其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縮
    本》,王雲五主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臺一
    版。
《蔣氏雚經十二卷》,【明】蔣德璟,其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
    第玖輯,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8年。
《論語正義》,【清】劉寶楠,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11月初
    版。

二、民國以後的專著
《王國維先生全集 初編》,王國維,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6
    年。
《心體與性體》,牟宗三,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5月臺初版第八
    次印行。
《文字學概要》,裘錫圭,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2月
    再版四刷。
《中國哲學史》,勞思光,臺北:友聯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12月
    再版。
《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上冊),方東美,其書收錄於《方東美
    全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修定初版。
《中國哲學概論》,曾春海、葉海煙、尤煌傑、李賢中合著,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初版一刷。
《甲骨文字釋林》,于省吾,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1版。
《生生之德》,方東美,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79年。
《北宋儒學》,杜保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4月初版第
    一次印刷。
《老莊思想論集》,王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8年12月15日。
《老子釋譯》,朱謙之釋、任繼愈譯,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3月
    25日。
《宋明理學概述》,錢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2月再版。
《宋人軼事彙編》卷十,丁傅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第1版第1次印刷。
《明心篇》,熊十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5月景印再版。
《周易大傳新注》,徐志銳,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10月31日初版
  三刷。
《易學哲學史》,朱伯崑,修定本第二卷,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 1991年9月初版)。
《易學基礎教程》,朱伯崑主編,廣州:廣州出版社,1993年12月第
  1版第1次印刷。
《易學本體論》,成中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邵子先天易哲學》,高懷民,臺北:高懷民,1997年。
《科學哲學與人生》,方東美,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0年10 月三版。
《唐君毅全集》,唐君毅,卷十二  中國哲學原論 導論篇、原性
  篇、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9月全集校訂版。
《哲學大辭書》第四冊,哲學大辭書編審委員會編著,臺北縣:哲學
  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3年8月1日)。
《從創造性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宗教與哲學」四集》,傅偉勳,
  臺中: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新儒家哲學十八講》,方東美,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1985年4月再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勞思光,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
  司,2001年9月重印三版一刷。
《詩經詮釋》,屈萬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10月初版第十五刷。
《潔靜精微之玄思:周易學說啟示錄》,張善文,上海:上海遠東出
  版社,2003第1版第1次印刷)。
《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傅偉勳,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臺
  初版。
《21世紀的儒道:儒道兩家思想的現代出路》,王邦雄,臺北:立緒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6月初版一刷。

二、期刊論文
〈天人統一於一心-論邵雍儒道兼綜的境界哲學〉,王競芬,《孔子
  研究》第6 期,2000年,頁59-67。
〈《伊川擊壤集》與先天象數學〉,王利民,《周易研究》第3期,
  2003年, 頁3-10。
〈朱熹對邵雍先天象數〉,李秋麗,《孔子研究》第1期,2003年,
  頁69-74。
〈”伏羲四圖,其說皆出邵氏”辨〉,郭彧,資料來源於《國學網
  站:郭彧易學論集》,
  http://www.guoxue.com/article/guoyu/008.htm。
〈宋代數本論學派何以能成立?-一論中國數學派〉,張其成,資料
    來源於《國際易學聯合會》,
    http://www.gjyl.com/ModernInfo.asp?ID=325&CID=39,2005
    年1月28日。
〈宋代數學派「太極觀」-二論中國數學派〉,張其成,資料來源於
   《善書網》,
    http://www.moralitybooks.org/article.php/794。
〈宋代最偉大的哲學家-邵雍〉,郭彧,資料來源於《國學網站:郭
    彧易學論集》,
    http://www.guoxue.com/article/guoyu/021.htm。
〈老子”反”之道平議〉,高秀昌,《平頂山學院學報》第23卷第4
    期,2008年8月,頁94-97。
〈老子”反”範疇的文論意蘊〉,高文強,《廣西社會科學》第9
    期,2008年,頁65-69。
〈兩宋治經取向及特色〉,李威熊,《中華學苑》第30期,1984年12
    月,頁49-85。
〈邵雍及其擊壤集〉,李殿魁,《世界華學季刊》創刊號,1980年3
    月,頁45-71。
〈邵雍的皇極經世書〉,李申,《周易研究》第2期,1989年,頁22-
    30。
〈邵雍先天易演天地之數〉,高懷民,《國立政治大學學報》人文科
    學類第66期上冊,1993年3月,頁41-62。
〈邵康節的「以物觀物」致聖說〉,蘇基朗,其收錄於《宋史研究
    集》第二十五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頁247-262。
〈邵雍自然哲學的思想對朱熹的影響〉,徐剛,《孔子研究》第3
    期,1997年,頁69-76。
〈邵雍「擊壤集」命名之探討〉,鄭定國,《鵝湖月刊》第1卷第25
    期,1999年7月。
〈邵雍易學的知識論向度-「皇極經世」、「觀物篇」之六十二所給
    予的提示〉,關永中,《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評論》第23期,2000
    年1月,頁53-95。
〈邵雍:從物理之學到性命之學〉,張其成,《孔子研究》第3期,
    2001年,頁55-63。
〈邵雍天人之學視野之下的孔子〉,王新春,《文史哲》第2期,
    2005年,頁34-39。
〈邵雍先天學辨析〉,周方海,《學術交流》第8期,2006年8月,頁
    22-24。
〈邵雍學術淵源略論〉,金生楊,《中華文化論壇》第1期,2007
    年,頁119-124。
〈邵雍易學中的歷史哲學〉,章偉文,《周易研究》第1期,2007
    年,頁53-59。
〈邵雍的歷史哲學思想探析〉,章偉文,《中國哲學史》第3期,
    2007年,頁93-99。
〈邵雍先天之學對時代的契應〉,李似珍、王新,《周易研究》第1
    期,2008年,頁43-50。
〈邵雍先天學的兩個層面:象數學與本體論-兼論朱熹對邵雍先天學
  的誤讀〉,趙中國,《周易研究》第1期,2009年,頁160-70。
〈《皇極經世》原書考〉,郭彧,資料來源於《國學網站:郭彧易學
  論集》,http://www.guoxue.com/article/guoyu/003.htm。
〈從易學史的發展看邵雍的易學成就〉,高懷民,《國立政治大學哲
  學學報》,1996年12月,頁131-147。
〈逍遙安樂的審美人生-略論邵雍儒道兼綜的境界美學〉,王競芬,
   《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699-705。
〈張行成先天數學初探-三論中國數學派〉,張其成,《周易研究》
    第2期,2003年),頁41-48。
〈試析邵雍「以物觀物」的詩歌理念〉,鄭雪花,《孔孟月刊》第37
    卷第5期,1999年1月,頁29-35。
〈精研先天易圖的邵康節〉,袁金書,《中華易學》,第8卷第1期,
    1987年3月,頁12-22。
〈論邵雍的物理之學與性命之學〉,余敦康,《道家文化研究》第11
    期,1997年10月,頁201-222。
〈論邵雍的先天之學與後天之學〉,余敦康,《道家文化研究》第11
    期,1997年10月,頁223-238。
〈論”觀物”與”觀無”-儒學與現象學的一種融通〉,黃玉順,
    《四川大學學報》第4期,2006年,頁67-74。

三、學術論文
《邵康節先天易學之歷史哲學研究》,張新智,臺北:政治大學中文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邵雍研究》,徐紀芳,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1994年。
《邵雍易數哲學探究》,王國忠,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6年。
《邵雍處世思想探究》,廖添洲,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7年。
《邵康節思想研究-試由康節之易學至其心性論,說其歷史觀》,鄧
  振江,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碩士論文,1998年。
《邵雍「先天圖」研究》,陳玉琪,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1年。
《邵雍觀物思想研究》,胡文欽,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1年。
《邵雍元會運世說的時間觀》,彭涵梅,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2004年。
《邵雍弟子考》,周君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7年。
《觀物與詩:邵雍觀物思想研究》,施乃綺,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博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