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7200909275700
DOI 10.6846/TKU.2009.00375
論文名稱(中文) 歷史真實與文學虛構—以隋唐系列小說中的「瓦崗寨」與「玄武門」情節為核心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historical story evolution in Historical romance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in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謝乙德
研究生(英文) Yi-Der Hshie
學號 69400027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17
論文頁數 15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保淳
指導教授 - 陳葆文
委員 - 胡衍南
委員 - 林保淳
委員 - 陳大道
關鍵字(中) 虛實
玄武門
瓦崗寨
歷史演義
隋唐演義
關鍵字(英) authenticity
Shanwumen
Waganjsai
historical romance
SuiTang romanc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歷史演義小說長期以來受限於「虛實」的爭議,難以在文學與歷史之間找到適合的定位。因此,無論從創作者的角度出發,亦或者對進行理論批評的研究者來說,如何能夠有效地調和「文學虛構」與「歷史真實」兩者之間的分歧,必然是面對這類作品時所急需加以解決的核心論題。
    學界探討歷史演義的「虛實」問題時,多半都以正史內容作為判定的依準,這種研究時的預設角度,本身就存在著許多問題,進而導致相關研究多半僅聚焦於小說敘事與史傳敘事面貌差異性較大的部份進行討論,或是僅停留在進行故事考源這類基礎工作。當研究者將史書視為真實,就往往會忽略史傳敘事面貌在成形的過程中其實可能夾雜涵蘊了不少意識形態;此外,即便歷史演義小說與史書對同一史事的敘述樣貌相同,未必就僅能視為是歷史演義小說編者為了符合歷史真實進而搬抄史書的成果,有時候兩類作品採用同樣的敘事立場,反映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思想意識。
   本篇論文以後現代歷史學作為理論背景,重新思考史傳敘事的真實性與完整性。並透過隋唐系列歷史演義小說中的「瓦崗寨故事」與「玄武門之變」兩個歷史事件為主題,探析並檢視史傳敘事與歷史演義小說敘事之間的承襲與改編。本篇論文最終目的在於嘗試重新建構起一種新的研究進路,讓歷史演義小說的論述能夠擺脫原來存在於史書與小說之間的「虛實」框架,從更全面、更深入的角度對這類作品進行解讀。
英文摘要
With long-term argument of authenticity, historical romantic fiction is hard to find its due loc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It is, therefore, an urgent core issue remaining to be resolved how we can effectively balance the split between “literature fiction” and “historical truth” when facing such writings, either from work creators’ view points or for theoretical research critics. Academic investigation into authenticity of history romances is mostly based on recordation of history as a criterion, which preset attitude itself generates a few problems, causing relevant research to chiefly focus on either the larger difference between fictitious narratives and historical ones or merely on such fundamental work of story authentication. Thinking of historical books as authentic, researchers tend to neglect the fact historical narratives probably embody a few ideologies when shaping up; besides, even when historical romances bear the same appearance as historical books for one event, it cannot definitely lead to the conclusion historical romance editors copied historical books for the sake of history authenticity. Sometimes two kinds of writings adopt the same narrative standpoint, whereas totally different ideologies are echoed from inside.
    This thesis is founded on post-modern history as theoretical framework, re-examining the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of historical narratives. Through two events in historical romances for Sui and Tang dynasty, “Waganjsai story” and “The Palace Coup of Shanwumen,” we look into issues of inheritance and adaptation between historical narratives and romantic fictions, with the goal of re-structuring a new research course enabling historical romances to get rid of original “authenticity limitation” existing between history and fiction, and inquiring into such writings from more complete and deep viewpoin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壹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1
第二節 研究範圍界定                                  02
第三節 文獻探討                                      05
第四節 理論預設與研究方法                            12
第貳章: 歷史演義小說概論                            14
第一節 名稱的確立                                    14
第二節 類型的分流                                    20
第三節 作品的呈現                                    26
第叁章: 亂世英雄譜—「瓦崗寨故事」                  56
第一節 歷史上的瓦崗寨集團                            56
第二節 小說中「瓦崗寨」相關情節析論                  65
第三節 小結:瓦崗寨故事的流傳與影響                  89
第肆章:禍起蕭牆間—「玄武門事變」                   90
第一節 史傳中的玄武門事變                            90
第二節 小說中「玄武門」相關情節析論                  96
第三節 小結:玄武門事變的真實與虛構                 114
第伍章:歷史真實與文學虛構                          116
第一節 歷史敘事的真實與想像                         116
第二節 歷史題材與小說創作                           126
第三節 從本事到新編-演義小說中歷史敘事的轉移       132
第陸章:結論                                        141
附錄一 隋唐系列小說版本整理                         145
參考書目                                            149 

圖表目次
圖表 1-1 歷史演義題材分佈統計表                                    03
圖表 1-2 隋唐系列歷史演義題材統計表                                04
圖表 2-1 歷史演義與英雄傳奇對比整理                                22
圖表 2-2 明嘉靖~萬曆二十年歷史演義作品列表                         28
圖表 2-3 明萬曆二十年~泰昌歷史演義作品列表                         34
圖表 2-4 歷史演義創作量演變表                                      40
圖表 2-5 明天啟~明末間歷史演義作品列表                             41
圖表 2-6 清順治~乾隆歷史演義作品列表                               48
圖表 2-7 清嘉慶~宣統年間歷史演義作品列表                           53
圖表 3-1 隋唐小說「瓦崗寨故事」相關章節一覽表                      67
圖表 3-2 元雜劇中「老君堂」與「魏徵改詔」相關內容整理              68
圖表 3-3 秦王十計羞李密情節                                        72
圖表 3-4 徐世勣智激秦瓊情節                                        75
圖表 3-5 《隋史遺文》中「瓦崗寨故事」相關章節一覽表                78
圖表 3-6 瓦崗寨故事人物登場表                                      79
圖表 3-7 《隋唐演義》中「瓦崗寨故事」相關章節一覽表                84
圖表 3-8 《說唐全傳》中「瓦崗寨故事」相關章節一覽表                88
圖表 4-1 隋唐小說「玄武門事變」相關章節一覽表                      98
圖表 4-2 《隋唐兩朝史傳》與《資治通鑑》內容對照                    99
圖表 4-3 敬德受披麻拷情節                                         106
圖表 4-4 建成、元吉淫亂後宮情節                                   108
圖表 4-5 玄武門事變情節                                           111
圖表 5-1 《左傳》下宮之難與《史記》趙事孤兒故事對照               121
圖表 5-2 孫楷第歷史演義分類整理                                   131
參考文獻
本篇論文參考資料的編排有幾點需要做說明:一、關於隋唐系列小說文本的呈列,由於部分作品的作者,目前學界尚有歧見,因此只列書名不標作者姓名。二、資料排料先後順序,小說文本與古籍資料以成書年代先後作為標準,而現代學術著作與專書以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一、	小說文本
(元)《五代史平話》,《古本小說集成》影印涵芬樓重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元)《三國志平話》,《古本小說集成》影印建安虞氏書坊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明)《三國志通俗演義》,《古本小說集成》影印明嘉靖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明)《唐書志傳通俗演義》,《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續編》影印楊氏清江堂本,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年。
(明)《隋唐兩朝史傳》,《古本小說集成》影印金閶龔紹山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明)《大唐秦王詞話》,《古本小說集成》影印鄭振鐸藏明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明)《隋史遺文》,《古本小說集成》影印名山聚藏版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清)《隋唐演義》,《古本小說集成》影印四雪草堂初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清)《說唐全傳》,《古本小說集成》影印觀文書屋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二、古籍資料
(唐)魏徵、長孫無忌撰:《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6月。
(唐)劉知幾:《史通》,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2年2月。
(唐)吳兢撰:《貞觀政要》,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1月。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11月。
(唐)劉餗:《隋唐嘉話》,《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2000年3月。
(唐)李肇:《唐國史補》,《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2000年3月。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2000年12月。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98年10月。
(宋)范祖禹:《唐鑑》,台北:商務印書館,1977年3月。
(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考異》,《四部叢刊》,上海: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朱熹:《御批資治通鑑綱目》,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袁樞:《通鑑記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1972年3月。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5月。
(明)高儒:《百川書志》,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11月。
(明)李贄:《焚書》,台北,漢京文化,1984年5月。
(明)李贄:《藏書》,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10月。
(明)李贄:《史綱評要》,台北:大通書局,1975年10月。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4月。
(明)謝肇淛:《五雜俎》,瀋陽:遼寧出版社,2001年2月。
(明)趙元度:《孤本元明雜劇》,台南市:平平出版社,1974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漢京文化出版社,2004年3月。
(清)張廷玉等:《明史》,台北:鼎文出版社,1982年。
(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台北:藝文印書館,1964年。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
(清)劉廷璣:《在園雜志》,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
(清)章學誠:《章實齋札記四種》,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8月。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頂淵文化,2002年9月。
三、專書
丁錫根編:《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7月。
王季思編:《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2月。
方正耀:《中國古典小說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江南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
江蘇社科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編:《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0年2月。
托多羅夫編,蔡鴻濱譯:《俄蘇形式主義文論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1989年。
沈伯俊:《三國演義新探》,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10月。
林辰:《神怪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林辰、段文桂編:《中國神怪小說大系》,四川:巴蜀書社,1989。
林驊、宋常立:《中國古代小說戲曲藝術心理研究》,天津:天津古籍,1996年6月。
孟瑤:《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0年。
紀德君:《明清歷史演義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0年11月。
紀德君:《中國歷史小說的藝術流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3月
高小康:《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高明士等四人編著:《隋唐五代史》,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7月。
海登.懷特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7月。
孫楷第:《小說旁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張文杰編:《歷史的話語-現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張京媛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
張兵主編:《五百種明清小說博覽》,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7月。
涂秀虹:《元明小說戲曲關係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11月。
惜秋:《隋唐風雲人物》,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2月。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台北:二魚文化,2005年7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
陳大康:《古代小說研究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陳大康:《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陳鵬翔編著:《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2004年8月。
陳洪:《中國小說理論史》,天津:天津新華書店,2005年1月。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
黃霖、韓同文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馮文樓:《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
程毅中:《明代小說叢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傅承洲:《明代文人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發展史》,甘肅:敦煌文藝出版社,1990年9月。
齊裕焜:《隋唐演義系列小說》,江寧:; 江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楊家駱編:《敦煌變文》,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2月。
楊義:《中國古代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3月。
寧宗一主編:《中國小說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歐陽健:《歷史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
歐陽健:《明清小說采正》,台北:貫雅出版社,1992年1月。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香港:商務印書館,1961年。
鄭振鐸:《中國文學中的小說傳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鄭振鐸:《中國文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局,1996年3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增訂版。
魯迅:《且介亭雜文》,台北:風雲時代,1990年3月。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5月。
劉漢強:《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韓進廉:《中國小說美學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譚帆:《中國雅俗文學思想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譚邦和:《明清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龔弘:《隋唐人物》,山東:齊魯書社,2005年1月。
四、學術論文
學位論文
王振宇:《《隋唐演義》與《說唐全傳》的比較-以滅隋建唐故事為主》,台北:玄奘大學中文所進修班碩士論文,2007年6月。
林灸珍:《從副將到福將—論演義小說中程咬金形象》,台中: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高碧蓮:《秦叔寶的形象演變及其原因》,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徐采杏:《秦瓊與尉遲恭故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4月。
陳大道:《檮杌閒評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7年。
楊朝立:《大唐秦王詞話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鄭美惠:《隋唐系列小說情節與人物研究-以《遺文》、《隋唐》、《說唐》為主》,台中: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顏美娟:《明末清初時事小說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2年。
謝靜宜:《褚人穫《隋唐演義》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期刊論文
于志斌:〈論《隋煬帝艷史》的主題思想〉,《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合肥:安徽大學學報編輯部,1997年第5期。
卞孝萱:〈《唐太宗入冥記》與「玄武門之變」〉,《敦煌學輯刊》,甘肅:蘭州大學敦煌學輯刊編輯部,2000年第2期。
王學泰:〈「說唐」小說系列演變中所反映的遊民意識〉,《文學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學院文學研究所,1997年第6期。
李小菊:〈論《隋唐兩朝志傳》中的詩詞歌賦〉,《明清小說研究》,江蘇:江蘇社會科學研究院,2003年第1期。
沈伯俊:〈《隋唐志傳》非羅貫中所作〉,《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第8卷第1期。
杜曉萍:〈《大唐秦王詞話》陰聲韻用韻考〉,《三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福建:三明學院學報編輯部,2001年9月,第18卷第3期。
孫遜、宋麗華:〈「榜」與中國古代小說結構〉,《學術月刊》,上海:上海市社會科學聯合會,1999年第11期。
張火慶:〈《隋唐演義》的神話結構—兩世姻緣〉,《興大中文學報》,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1993年6月。
張清發:〈「滑稽英雄」的塑造及演變—以明清家將小說為考察範圍〉,《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新竹: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2007年12月第14期。
馮文樓:〈倫理架構與批判立場-《三國演義》敘事話語的辨識與闡釋〉,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1999年9月,第28卷第3期。
陳文新:〈論《隋唐演義》的基本品格及其小說史演義〉,《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武昌:武漢大學學報編輯部,2003年7月。
彭知輝:〈《隋唐志傳》成書年代考-兼論明前期的「抄本小說」〉,《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南京:東南大學學報編輯部,2004年9月,第6卷第5期。
彭知輝:〈《隋唐演義》材料來源考辨〉,《明清小說研究》,江蘇:江蘇社會科學研究院,2002年第2期。
彭知輝:〈論《說唐全傳》的底本〉,《明清小說研究》,江蘇:江蘇社會科學研究院,1999年第3期。
彭知輝:〈論元雜劇中的隋唐故事〉,《東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南京:東南大學學報編輯部,2004年12月,第10卷第6期。
彭利芝:〈說唐系列小說的產生與隋唐歷史題材優勢〉,《首都師範大學學報》,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1998年第6期。
彭利芝:〈說唐小說「玄武門之變」考論〉,《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河南: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編輯部,2005年第1期。
彭利芝:〈說唐系列人物考辨〉,《明清小說研究》,江蘇:江蘇社會科學研究院,1999年第2期。
齊裕焜:〈單雄信與羅成形象的演變〉,《明清小說研究》,江蘇:江蘇社會科學研究院,1993年第4期。
燕世超:〈論明清英雄傳奇中的莽漢形象〉,《山東社會科學學報》,山東,山東社會科學學報編輯部,2002年第2期。
歐陽健:〈《說唐》—平民的隋唐英雄譜〉,《學術月刊》,上海:上海市社會科學聯合會,1999年第11期。
歐陽健:〈統一王朝的全史演義-論《隋唐兩朝志傳》成書及文體創新〉,《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福建:福州大學學報編輯部,2004年第1期。
蔡卿:〈《隋唐演義》成書過程小考〉,《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編輯部,2004年12月,第27卷第1期。
盧盛江:〈隋唐志傳又一明刊本〉,《明清小說研究》,江蘇:江蘇社會科學研究院,1998年第4期。
羅陳霞:〈奇趣雅韻—論《隋唐演義》走向世俗化〉,《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寧夏:固原師專學報編輯部,1999年第5期。
羅陳霞:〈《唐書志傳》《兩朝志傳》的史傳傾向分析〉,《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江蘇:鹽城師專學報編輯部,1998年第1期。
羅陳霞:〈《隋史遺文》對傳奇英雄的凸現〉,《明清小說研究》,江蘇:江蘇社會科學研究院,1998年第4期。
會議及論文集論文
何谷里:〈隋唐演義:其時代、來源與構造〉,《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2輯》,台北:幼獅文化,1982年5月。
林保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陣前招親」模式之分析〉,《戰爭與中國社會之變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11月。
陳萬益:〈朱門與草莽-論「隋唐演義」裡的秦瓊〉,《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小說之部(三)》,台北:巨流圖書,1985年5月。
馮承基:〈論「隋唐演義」精采之處及章回小說的選錄問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小說之部(三)》,台北:巨流圖書,1985年5月。
黃克、劉尚榮:〈《說唐》及其來龍去脈〉,《中國古代通俗小說閱讀提示》,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